放生的形成與發展、大德高僧講放生


 2017/4/16    熱度:2685    下載DOC文檔    

  

  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華人寺院都會舉行放生活動。中國放生護生活動歷二千年而不衰,一些人之所以面對外界的種種非議仍執著地出錢出力放生護生,原因固然很多但關鍵在於佛經的大力提倡和歷代高僧大德的推動。關於放生護生之法和果報,諸經多有記載如《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稱,流水長者子救起瀕死之魚,與之水食,為其解說大乘經典,諸魚聞經後,皆生忉利天;又《雜寶藏經》卷五說,一沙彌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諸蟻子而得長命之果報。從古至今這類放生護生感得善果的記載甚多,至今在民間仍有很大影響。 至於歷代高僧大德親身實踐並廣為提倡放生的更是多不勝數。例如:梁武帝問寶志禅師:“放生功德如何?”答曰:“放生功德,不可限量。經雲: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只因迷妄因緣,遂使升沉各別以渠生死輪回,互為六親眷屬,改頭換面不復相識。若能發喜捨心,起慈悲念,贖命放生者現世保病延生,未來當證菩提。”

  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自得五祖弘忍大師黃梅心印後,為躲避同門兄弟的迫害,逃亡江南隱姓埋名,隱居於獵戶群中。獵人交待大師守網,大師慈悲為懷,見被擒被抓的狼獐鹿兔等等獵物,莫不設法為之放生,這樣放生放了16年,救活的物命不可勝數,並且感動了獵戶,改行向善。後大師坐曹溪道場,大興禅宗,道播神州!

  永明延壽禅師,五代時人,曾任余杭縣庫吏,常常因救急以庫錢買魚蝦等物命放生,後以監守自盜罪被判死刑。行刑前他態度從容,面不改色。國王很奇怪,便詢問他緣由。他回答:“我因為放生,救活的生命數以千萬,趁此功德,正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能不歡喜呢!”國王敬重其德行,便釋放了他,大師自此出家為僧,念佛修行,得道證果,後世尊為蓮宗六祖。

  蓮池大師為明末高僧,極力倡導淨土法門和戒殺放生,他說:“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戒殺之眾,善神守護災橫消除,壽算綿長,子孫賢孝,吉祥種種,難可具陳。若更隨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當隨願往生,永脫輪回入不退地。”“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放生非獨佛教,儒中君子無不奉行。”“諸放生者或增福壽,或延壽算,或免急難,或起沉疴,或生天堂,或證道果,隨施獲報,皆有征據”“普勸世人隨所見生命發慈悲心,捐捨世財作斯方便。”“若無財者,只發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勸他人放生,或見人放生,贊歎隨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明末高僧憨山大師作《放生偈》雲:“人既愛其壽,生物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令,放生免三災,放生離九橫,放生壽命長放生官祿盛,放生子孫昌,放生家門慶,放生無憂惱,放生少疾病,放生解冤結,放生罪垢淨。放生觀音慈,放生普賢行,放生與殺生,果報明如鏡。放生又念佛,萬修萬人證。”明末天台宗高僧蕅益大師著有《靈峰宗論》等。他說:“欲即人心證佛心,轉劫濁成淨土,術莫大於放生。放生一法,唯廣與久。一杯水不救車薪火,唯設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車火未有不滅者。今殺運紛紛,並同分惡業招感,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

  近代印光大師被尊為淨土宗十三祖,有《印光大師文鈔》行世。他大力提倡戒殺茹素、念佛放生,影響極大。他說:“凡有欲家門清泰、身心康寧、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者,請皆於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佛教東來,闡明因果報應,令人戒殺放生,斷葷吃素。”“余向提倡戒殺放生、因果報應等事理,以期挽救天災禍。”“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於人道,固宜解怨釋結,戒殺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為念佛回向淨土,令得度脫。”“凡大聖大賢,無不以戒殺放生為挽殺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樂天年之基址。”“須知放生一事,實為發起同人、普護物命之最勝善心。”“放生一事,原為啟發現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殺茹素,普令含識各得其所,各盡天年。近之則息殺因,遠之則滅殺果,小之則全吾心之純仁,大之則弭世界之殺劫。”“戒殺放生之事,淺而易見。戒殺放生之理,深而難明。”“聖君賢相,哲士鴻儒,多皆仰遵佛訓,俯培己仁,或茹素而斷葷,或戒殺而放生,其嘉言懿行載諸史冊,亦企後人同修慈心、愍彼物類。”

  近代弘一法師說:“先問諸君: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倘願者,今有一最簡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惟願諸君自今以後,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殺生之事。”禅宗一代宗師虛雲老和尚開示說:“我們要勇猛精進,要內外加修。內修,即是單單的參一句‘念佛是誰’的話頭,或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起貪瞋癡恚種種其他念頭,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外修,即是戒殺放生,將十惡轉為十善,不要一天到晚酒肉熏天,造無邊的罪業。”“近來世界人民遭難,殺劫之重,皆是果報所遭;每每勸世人要戒殺放生、吃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輪回之報;諸位須當信奉,種植善因,成就佛果。”天台宗谛閒大師說:“不殺為諸戒之首,而放生為眾善之先也。”“歷朝以來,缁素同人,慈善大家,以放生為務者,典籍所載,未易僕罄也。

  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圓瑛大師說:“至論護生一事,佛儒二教,若合符節。我佛以大慈大悲而為救世之本,大慈者,與一切眾生之樂,大悲者,拔一切眾生之苦。”“吾人當學佛之大慈大悲,實行戒殺放生,方是學佛之行。是以學佛者,不僅持律戒殺,尤當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儒教《周易》有言,乾曰大生,坤曰廣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孔子贊《易》以生生。吾人應體天地好生之德,提倡戒殺放生。”“出家以來,每年力行放生,本會乃以蓮池放生會為名,當以佛教慈悲,儒宗恻隱,而作護生運動,實為天下無上吉祥善事。”“希望社會諸君,勉力行之,即遇壽辰、結婚、生子,是自己求生,慶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殺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

  由於放生既源於中國古代民俗,又有佛教經典的依據和高僧大德的提倡,因而在中國民間和佛教界均有相當深遠的影響,留下了許多脍炙人口的有關放生護生的詩文。如唐代白居易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宋代陸游詩雲:“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扪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元代趙孟俯詩:“同生今世亦有緣,同盡滄桑一夢間。往事不堪回首論,放生池畔憶前愆。”這些詩文寓意深刻,發人深省。近代漫畫家豐子恺先生繪有《護生畫集》,配以弘一法師書寫的放生護生詩,流傳甚廣。

  佛門放生基於因緣果報、眾生平等的理念

  放生一詞源於佛教,也是佛門信徒的一種修行方式。它不完全等同於動物保護,因為其根本思想源於佛門慈悲和因緣果報。然而當前一些不如法的放生行為將這本是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事備受诟病。那麼佛教中究竟如何定義放生、放生有何殊勝功德,我們又當如何看待當下放生所面臨的種種現象、如何如理如法放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就此為我們做了全面的解讀。

  佛教放生文化源於佛教經典和古代高僧的大力倡導。如《梵網經》說:“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說:“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長命報:一者,自不殺生;二者,勸他不殺;三者,贊歎不殺;四者,見他不殺,心生歡喜;五者,見被殺者,方便救免;六者,見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見恐怖者,施與無畏;八者,見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見諸急難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諸飲食惠施眾生。”

  放生興盛於隋唐,天台宗智者大師曾捨財作大放生池,沿海漁民受到感化,自願捐棄捕魚之業,沿海四百余裡盡成放生之地,存活生靈億萬之巨。其後歷代高僧大德亦多勸世人戒殺放生。

  放生蘊含著佛教眾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懷,自他相關、因果回饋的辯證智慧,善待眾生、普度眾生的宗旨追求。

  放生在中國的盛行是佛教與儒家傳統文化的結合。《史記·殷本紀》記載:“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網開一面”的典故即來源於此。《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佛教則基於因緣果報、眾生平等的系統理念,更進一步倡導徹底戒殺並積極護生放生,落實於戒律並編制放生儀軌,歷代眾多高僧大德帶動護生放生,文人居士也大力倡導,如著名詩人白居易笃信佛教,以《鳥》為題作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近代弘一大師和豐子恺師徒二人合作完成《護生畫集》,形成了豐富的護生放生文化。

  放生文化的意義在於踐行、涵養仁恕精神、慈悲之道,如果人人都能夠愛護生命、保護生命,就能從根本上消減濫捕濫殺,對於促進生態平衡、人心良善、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義。

  放生應基於護生,尤其要克服功利化、形式化的趨向,應當周全考慮,缜密操作,避免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害生和擾民,特別應注意社會關系協調,注重理念宣導,化導他人戒殺護生。  

台灣學佛網首頁素食护生放生护生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