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念佛的功德
淨空法師講述 第一天 台南淨宗學會會長、諸位同修、諸位大德: 這一次有這樣殊勝的因緣,在成功大學莊嚴的會場與大家來談談佛法,這次共有四次的講演,題目是‘念佛的功德’。這些年來,佛法在台灣可以說有相當的成就,尤其是念佛法門,念佛的人雖然多,可是究竟為什麼要念佛?要怎樣念佛?念佛的好處到底有多少?一般大眾對於這些問題,多少都還有一些疑惑,我們這次的講演就把重點放在這方面。 首先我們對佛法要有正確的認識,然後才會對學佛生起歡喜心,佛法的功德利益就很容易得到。佛法在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生曾經作了一次很重要的講演,他這篇講詞是他的學生記錄下來,在台灣有流通,也許有同修們見到過,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當時是在第四中山大學發表的講演。那時的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范大學,在抗戰勝利後是金陵女子大學,現在改成南京師范大學,民初那學校是第四中山大學。 他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佛法確確實實為這個時代所必需,我們不能把它看作是宗教,宗教是狹義的,不能包括佛法,而佛法包括宗教。這情形就好像佛法是一所完整的大學,宗教與哲學都是學校裡的一個科系,科系不能代表整個學校,而學校確確實實有這麼多的科系。 我們仔細去觀察,佛法究竟是什麼?歐陽先生說:‘佛法就是佛法’,當然這說法絕定沒有錯,但是我們在修學當中依舊感覺茫然,會感覺到神秘,於是我們再仔細地觀察,佛教確實是很類似我們所講的教育,而實實在在說,它確實是教育。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創辦這個教育,很像我們中國孔子的創辦私人教學;我們讀歷史知道,孔子是在不得志之後才退居從事於教學的工作,而釋迦牟尼佛的情形與孔老夫子恰恰相反,捨棄政治而從事於教學,與孔夫子的情形是不相同的。但是他們在教育上的成就可以說是都非常的偉大輝煌,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佛門弟子對於釋迦牟尼佛尊稱為‘本師’,正如同中國後來的讀書人尊稱孔老夫子為‘先師’。我們稱‘本師’,根本的老師,創始這個教育的這位老師,創始人,而我們自稱為弟子,這可非常明顯看出我們和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我們對佛陀的尊敬是把他當老師來看,絕定不是把他當神明來看待,要是把他當神明來看待,那它就是宗教了。 所以今天有人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也不能反駁,為什麼呢?它確實變質了,真的變成宗教了,一般社會大眾都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這是變質成宗教了。我們要學,但不是學宗教,是學教育的這部份,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這是認識清楚。 過去的菩薩都是佛的學生,換句話說,他們都是我的學長,他們是早年和佛陀學習,我們是後來和佛陀學習,這些關系我們都要搞清楚。佛的學生太多太多了,認識清楚了就不致於迷信。佛教導我們‘信心’非常重要,《華嚴經》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在佛門裡的術語‘修行證果’,以我們現代的話說‘完成學業,成就圓滿的智慧德能。’,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信’。 信心非常重要,佛法裡講信心,第一個是講自信心,第二個是信老師,對老師要有真正的信心,為什麼?對老師有堅定的信心,老師的教導你才會認真去學習;對老師沒有信心,老師縱然再高明,你也不願意學習,換句話說,佛法的教學內容,你依然是一片空白,你學不到。 所以在中國,可以說立國的精神就是‘孝親尊師’,佛法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教我們修學是從‘孝敬父母,奉事師長。’而立定根基,這可以說佛法和中國儒家傳統的教學立在同一個基礎上,這也是佛教育傳到中國後,很容易為中國朝野士大夫們所樂於接受的原因。它的內容非常豐富,非常完備,這我們可以從遺留下來的經典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既然和佛是師生的關系,我們曉得佛對我們是真誠的教誨,佛法教學的內容是些什麼?目標是些什麼?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教就是佛教育,所追求的只有一個目標,經論上常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就是佛教教學的總目標。 這句話在過去翻譯時‘尊重不翻’,實際上是可以翻出來的,為什麼還要保留原音?對它尊重,這是佛陀教育的目標,這是音譯,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其實是可以翻出來的,這意思翻得很圓滿。 我們現在聽到‘無上正等正覺’這名詞也不好懂,也得費點事去解釋,如果換成現代的名詞,實在講呢,大家就不難懂了,它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這樣講法,大家就好懂了。 這個智慧,實在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不但對於現前,對於過去、未來也統統的明了,而且是正確的明了,絕定沒有錯,究竟圓滿的明了,不是局部的明了,這是佛法教學的目標。由此可知,佛法所追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我們乍聽總不免要加很多疑問,這可能嗎?真有這回事情嗎?一個人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都能明白嗎?在宗教裡我們聽到贊美上帝,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而人也能做到。其實諸位要是在佛法裡稍稍涉獵一些,你就明了了,上帝確實不能,那是贊美他的話,而人的確能,依照佛法的修學,確確實實能夠達到這個目標。 所以佛法教學沒有別的,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我們常常在大乘經上讀到,佛度一眾生,像《金剛經》上說的‘實無眾生佛得度者。’,佛度一切眾生,佛又說實實在在沒有度一個眾生,這話是什麼意思?因為智慧是他的本能,他本有的,不是佛給他的,佛只是一切眾生在迷失時,幫你點一點而已,這一覺悟是你自己本有的。 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就是剛才說的究竟圓滿的智慧,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究竟明了,這是你本來的智慧,你本來就有的。‘德能’是什麼?是講作用,智慧的作用廣大無邊,真實而不可思議,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德能變現出來的。 我們的智慧德能到底有無失去?絕定沒有,既然沒有失掉,為什麼我們在變得這麼苦惱呢?佛說因為你迷了。怎麼迷的呢?佛說的很清楚,‘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只要把妄想執著消除了,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了,妄想沒有了,智慧就現前;執著沒有了,德能就現前。 有關智慧德能,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說了二句話,這二句話綜合起來講‘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妄想沒有了,真實智慧就現前了;執著要是破除了,無為法身就現前了,這個境界就叫‘成佛’,成的是究竟圓滿佛,這是在佛教學中真正是畢業了。 所以佛的教學也分三個階段,就像我們現在學校的制度,有三個學位,三個階段,大學畢業了是學士,再念研究所是碩士、博士。佛教裡也有三個學位,最低的是阿羅漢,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比阿羅漢高的學位是菩薩,最高的學位是佛陀,所以你要是證得究竟圓滿的覺悟,那你就得到最高的學位了。 所以佛法當中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作佛。 這在宗教裡頭是沒有的,宗教裡頭不可以人人都當上帝,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一切眾生都應當成佛。我們要把佛、菩薩、羅漢這三個名詞認識清楚,他不是神明,他是學位的名稱,代表修學到某一個階段。阿羅漢是‘正覺’,再往上是‘正等正覺’,就是菩薩了,加上‘無上’就是佛了,這三個名詞是這樣來的。 我們不是這一生才迷的,很久以前就迷了,愈迷愈深,沒辦法覺悟了,其實說,覺悟也並不是那麼難,難在那裡呢?剛才講了,你的妄想執著不肯放下;假如你的妄想執著肯放下,成佛很容易,所以這樁事情不是求人。世間求人最難,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你自己真肯就容易了,你自己不肯,那就難了,難易操縱在自己的手上,不是操縱在外面的境界,也不是操縱於別人。 佛法修學的目標曉得了,怎麼迷的,迷的根源也知道了,於是我們體會到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學,也就是指我們現前所遺留的經典所匯集在一起而稱為《大藏經》的,這《大藏經》的內容是什麼?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他所見到的,是一個徹底覺悟的人所見到的。 我們每一個人不止只有這一生,我們有過去世,過去世還有過去世;我們有未來世,未來世還有未來世。生命是永恆的,生命是不生不滅的,這是事實的真相,這不是宗教裡所說的。而我們活動的空間,也就是我們生活的范圍,是無量無邊,不限於這一個小地區,不限於這一個地球。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有無童無邊諸佛如來的剎土,所謂‘佛的剎土’,就是指一尊佛教化的范圍,我們今天講教化的區域,在佛經裡稱為‘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范圍,這個范圍究竟有多大?在過去有很多人認為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大概是我們現代科學家發現的銀河系。 可是這些年來,在中國大陸有位黃念祖老居士,他是研究科學的,他在天津教書,天津大學是從前的北洋大學,他告訴我們,這一個銀河系,實在講就是佛法裡講的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小世界;那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個小世界呢?一百億個,這范圍就太大了,一百億個銀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區。 諸位想想,佛要是沒有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他怎能教化這麼大的區域?而佛告訴我們,像這樣的教區,在太空當中無量無邊,世界無量邊,諸佛無量無邊,那眾生的數字更是無量無邊,這都是我們生活的空間,都是我們活動的范圍。諸位要是細讀《華嚴》,你就能略略知道一個仿佛。 怎樣能夠恢復我們的智慧本能呢?恢復我們大自在的生活空間呢?這就是佛法之所以要教我們的。所以我們的心量要拓開,像佛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心量有多大?虛空法界。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看看我們周邊的一切眾生,心量之小啊,二個人都不能包容,二個人是誰呢?夫妻還要吵架啦,還常常鬧離婚,你才曉得佛說我們迷,迷到什麼程度了,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感歎,歎惜眾生‘可憐憫者。’,可憐可憫。他要是沒有智慧而來迷惑顛倒,就不可憐不可憫;他有智慧,他有德能,和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現在居然迷到這個程度,這才叫真正的可憐可憫。 這是我們認識經典的內容,實在講,經典就是教科書。佛當年在世和中國孔老夫子一樣,雖然教學四十九年,但沒有編教科書,每天和大眾講學,有些是主動為學生說的,有些是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為他解答的,這種情形我們在經典裡都看得出來,所以經典就是教科書。 為什麼當年老師不編教科書留給後人方便?孔老夫子也沒有編教科書留給後世,這二位是東西方的聖人,這是什麼道理?我們深入去體會了解,能得到一點消息,那就是佛陀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因此記錄就非常困難,寫成文字就變成死東西了,對於後人的修學產生了許多障礙,這是佛法難懂的地方;關鍵也還是出在妄想、執著上,對佛法也生了妄想,也起了執者。 實在講,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我們要體會他的意思而不能執著他的言語,他的東西是活的,不是死的,這才叫‘真實智慧’。以現代的話來說,他的言語超越空間,超越時間,因為超越時間,三千年他這樣教是正確的,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聽他的話還是正確的。因為超越空間,世尊當年教印度人,印度人得利益;拿到中國來教中國人,中國人也得同樣的利益,無論把它傳到那一個國家,那一個種族,依照他的教誨去做,絕對得真實利益,所以他的教誨是超越時間及空間,這是很難、很難做到的。 我們明白這個大前提、大原則,我們才能談得上讀經,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要老實去讀經,不要求解,經的這一段怎麼講,那一段什麼意思,你這樣就是打妄想了,起了執著,為什麼呢?實實在在告訴你,經典裡沒有意思,你要是在這裡面找意思,你不就叫打妄想了嗎? 因為沒有意思,所以有意思就不能超越空間、超越時間了,因為沒有意思才超越了,時空局限不了它,所以經是活的。三千年前有三千年前的講法,放在我們現在中華民國有中華民國的講法,絕定沒講錯。對中國人是中國的講法,對外國人是外國的講法,都得利益,所以它不是一個講法。也就是說它沒有意思,但在用上時卻有無量義。 《般若經》上教給我們,‘般若無知’所以‘無所不知’,經典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這個事實,大家稍稍細心點能看得出來,我們看經典的注解,注解就是講法,你看漢朝的注解,就是這部經在漢朝時候的人的講法;它那種講法一定是讓當時的人得利益,它的總目標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我們再看唐人的注解,同樣一部經,唐人的注解一定是唐朝那時的講法,和漢人講的不一樣,如果一樣,何必再作注解?我們再陸續的看,宋朝的講法,明朝的講法,清朝的講法,都不一樣,經文一句也沒更動,但講法不一樣,不一樣就是無量義,所以經文沒有意思,但用的時候是無量義,如果經文有意思,只有一個意思,那個意思是死的,不能講出第二個意思了。 這是經典翻譯之難,所以現在有人提倡要把佛經翻成白話文,那個問題就嚴重了,白話文一翻,那經都有意思了,不是沒有意思了,就把活的佛法變成死的佛法,那白話文一翻,佛法就宣告死亡了,它不能有第二個意思了,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古人譯經,這實實在在說,我們從歷史可以看到,中國人有福,這歷代譯經的人都是修行證果的人,他不是普通人,他不是照字面來翻,他是自己確確實實也達到這個境界,縱然不能達到究竟圓滿,也達到了‘正覺’、‘正等正覺’的境界,所以翻出來的經文和佛所講的,還沒有變質,雖不能翻的百分之百,大概也有百分之八、九十,所以我們確確實實能得受用。 現在要是去譯經,我們是不是已入了境界?你不入此境界,你怎會知道事實的真相?佛所證得的事實真相,那些菩薩、羅漢也契入了,所以他們把經典的意思講給我們聽,不是用凡夫心,不是依文解意,絕對不是以妄想、分別、執著來解經,他以什麼方法來譯經?來為我們講經?真實智慧,就是用這個。 真實智慧從那裡來的?從自己開悟來的。那我們要問,我們為什麼沒辦法開悟?他為什麼能開悟?悟是本有的、本能的;迷,本來沒有。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本來沒有;所以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你本來就有的。 本來有的,現在沒有了,這個原因就是妄想、執著。所以佛法講到修行,關鍵就在禅定,這是佛家講的修行的總綱領,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就開了,本能就恢復了。所以‘定’是佛法裡修行的樞紐。 整個佛法從綱領上來講就是戒定慧三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導一切眾生,教什麼?戒、定、慧,這是他教學的三大綱領。 戒,它的內容教我們修福,人不能沒有福報,沒福就很苦。福從那裡來呢?斷惡修善,我們一切苦難是惡業感召的,我們的幸福快樂是善業得的果報,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造惡會得善果,修善會得惡報,絕定沒有這個事情,所以戒是教我們斷惡修善,因為惡業裡的妄想、執著特別強烈,你的清淨心很不容易恢復,所以佛首先教給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從這裡入門,在這個基礎上去修‘定’。 ‘定’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無所不知,特別是平等心現前就無所不知了。 我們為什麼不能知道過去未來呢?為什麼不能知道此界他方呢?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有界限,界限就是障礙,這界限不是外面來的,是自己造成的,叫‘作繭自縛’,不是別人障礙你,是自己障礙自己。 所以佛法修行的樞紐是‘定’,初學佛法對於這些名詞、定義只能說一個模糊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這在修學過程當中必然起障礙。 佛法講的戒學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佛法裡講持戒,特別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修行有六個綱領,我們稱為‘六度’,布施再來就是持戒;持戒的意思,以現代話來說是守法,遵守老師教導的方法,不違背老師教導的原理原則,這叫‘持戒’。不能把持戒只看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那你看的范圍太狹小了,你這樣去做法,你想想看,不但沒有破執著,反而加重執著,執著在五戒、執著在十戒,執著在菩薩戒。 佛是叫你破執著的,不是叫你增長執著,你要懂這個意思,所以它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但佛的教誡我們要遵守,世間的法律要遵守,道德要遵守,乃至於風俗習慣都要遵守,這個社會才和諧,大眾才能過得幸福,才能過得快樂。所以六度裡的持戒就是守法,一定要養成守法的觀念,要認真的去做到。 我們能守法,心自然就安,心安理就得到了;心安了,心清淨了,人就聰明了,他為什麼聰明呢?就是他心清淨了、煩惱少了、妄念少了,他見事見理自自然然要比過去清楚、明白,這就是我們講的‘智慧開了’。 智慧的大小與他定功的淺深恰好成正比例,換句話說,你有一分清淨心就有一分智慧,你有二分清淨心就有二分智慧。佛的心是圓滿的清淨,佛的智慧也是圓滿的,佛的能力超越一切。我們現代科學家發現這時空裡確確實實有不少障礙,科學的術語裡講‘次元’,三次元、四次元、無量的次元,這就是時空裡的障礙,這些障礙從那裡來的呢?都是從妄想執著裡生出來的。 所以佛法高明,得清淨心之後,妄想執著沒有了,所有一切次元的時空全都突破,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看清楚。我們今天只能接觸到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我們就接觸不到了,無限度的空間我們怎能夠達到呢? 實在說,夢中有夢中的境界,定中有定中的境界,隨著定功的淺深而境界不相同,諸位細細和科學合起來看。譬如阿羅漢,我們在《地藏經》裡看到,婆羅門女的母親去世了,她知道她的母親生前造作很多惡業,依照佛的教訓,她一定墮惡道,究竟到那裡呢?不知道。 她請求阿羅漢,阿羅漢定中見到她的母親在地獄裡受苦,這就說明地獄道的次元和我們人間的不同,他入定就能突破,他能進入五度空間、六度空間,用入定的方法就能突破、能見到,是這麼一回事情。 他見到之後出定再告訴她,我們從這裡來觀察時,這就是事實,這不是幻覺,確確實實可以用現代科學來證明。阿羅漢的定功並不很深,佛在《楞嚴經》上講他的定功是第九次定,菩薩的定功更深。菩薩有很多等級,如果從《華嚴經》上看,從初住到等覺共四十一個階級,換句話說,他們的定功有四十一個不同的層次,層次愈高,突破的次元就愈多,這樣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說的不是假話,經典裡所描繪的他方世界,像《華嚴經》講的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講的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與我們的次元絕定不相同。而我們這個世間,在過去修行的人,他修定到相當程度,榷確實實有見到極樂世界,這例子很多很多,像我們淨土宗的古德傳記裡,慧遠大師當年在世,一生曾經見過三次,都是在定中見到的。 天台的智者大師讀《法華經》入定,見到一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靈鹫山講《法華經》,超越了時間,也超越了空間。天台在中國浙江,他跑到印度去了,定中所現的境界是印度,是一千多年前的印度,所以他出定告訴人,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法會還沒有散。 這些道理許多科學家都肯定,但是想不出什麼方法教時光倒流,回到過去。佛法就有辦法,這個方法就教我們修定,定是清淨心,是個總名詞,在教下裡稱為‘止觀’,在密宗裡稱為‘相應’,在念佛法門裡稱為‘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事實是相同的,禅宗裡稱為‘禅定’。 我們現在提倡的《無量壽經》,采用夏蓮居老居士的匯集本,這本子在所有一切《無量壽經》經本當中,是最好的一個版本, 我明天會向諸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經題上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淨土的人希望得什麼?希望得‘大乘’,希望得‘無量壽’,希望得‘莊嚴’,這三個是所求的,特別是‘無量壽’,真的是無量,不是‘有量的無量’,確實是無量。 ‘莊嚴’就是我們世間講的真善美,世間人講真善美是有名無實,這三個字確確實實都沒有得到,都是假的,都得不到;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確是真實的,這叫‘莊嚴’。用什麼方法求呢?這是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標准,也是修行的標准,‘清淨’、‘平等’、‘覺’,為我們提出這三樁事情。 你要想得‘大乘’,你要想得‘無量壽’,你要想得‘真善美’,你一定要修清淨心,你一定要修平等心,其實只要心能夠做到清淨、平等,‘覺’自自然然在其中了,前面的期求,你就能如願以償。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是果報,我們要問,現前能否得到?現前一定能得到。 如果說現前不能得到,而將來會得到,這個事情不但不能教人相信,我都不相信。現在就能得到,將來也能得到,這個我相信。現在就得到啊,你不能得到,必定有不能得的因緣。 從前章嘉大師曾對我說過一句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說這句話是真實的,可是很多人求,為什麼求不應呢?一定有障礙,你要把這個障礙找出來,把這個障礙消除掉,感應就現前了。 所以當你有求而求不應時,不能怪佛菩薩不靈,與佛菩薩不相干,這是實實在在的。佛為你講道理,佛給你講方法,佛為你講事實,這些你要懂得。所以佛法裡頭絕對沒有迷信,‘迷’正是佛法要破的,佛法是破迷開悟,佛法怎麼會迷信呢?而我們自己迷了卻不自知,還以為自己是虔誠的佛教徒,為什麼佛菩薩不保佑我?這就天大的冤枉,完全變成宗教了,把老師當作神來看待。 神能保佑你嗎?神也不能,神果然能保佑人的話,我早就拜神了,我就不學佛了。神也不能保佑人,我們中國古人常講‘聰明正直謂之神。’,我們如果是無理的要求,求神保佑我發財,求神保佑我升官,我又貪贓枉法,神還保佑我,那這神不是還和我一樣貪污嗎?一樣貪贓枉法嘛。這不但對神不敬,對神是侮辱,你們諸位想想對不對? 我們拜神,給他一點賄賂,供養他一點,希望他給我發財,我發一百萬,我供養一萬給你,一本萬利,諸位想想,那有這種神明?所以這真的是侮辱神明,對神明是大不敬。由此去觀察世間人的顛倒錯亂,再看看佛經上佛所講的話,你會點頭,佛講的的確不錯,字字句句都真實。 我們既然知道這個法門,想認識它,想修學它,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前些年我在美國邁阿密作了一個專題講演,題目就是‘認識佛教’,錄音帶此地有流通。講演當時有英語翻譯,有很多外國人參與,錄音帶現在把它分開了,國語和英語分開;今年年初,有些同修發心,把錄音帶整理出來,現在印成一本小冊子,我好像看到外面有結緣的本子,諸位應當細細的去看看。對於佛法本質我們認識清楚,我們修學的方向、目標才不會錯,然後我們才能談到念佛成佛。 念佛是佛法裡許許多多方法的一種,我們為什麼選擇這個方法?成佛,什麼叫‘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我們現在生活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事業上的問題,乃至於講到生死的問題,統統都圓圓滿滿的解決了,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啊。 沒有智慧天天在打妄想,那時就愈來愈苦,苦中加苦,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真實的智慧。從真實智慧裡面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禅宗裡有句術語‘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真正的我。 大家都曉得佛法裡講‘無我’,‘無我’是我們凡夫觀念裡錯誤的觀念,這東西沒有,可是有‘真我’,常、樂、我、淨四淨德,這是真的,那個‘我’就是禅家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剛才我提到的,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所講的‘無為法身’,那是‘真我’;把這個‘真我’找到了,就得大自在了。 那自在的樣子是什麼呢?我想不少同修念過《普門品》,《普門品》裡講的三十二應身,那就是大自在的樣子。如果你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了,你就有能力分身,就有能力變化了,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能現什麼身,這個多自在啊。 我們現在很可憐,沒有法子分身,這次我到此地來,這裡的同修見到我,希望我多住一段時期,這就是不能分身,如果能分身,我台南分個身,台北分個身,美國分個身,常年住在那地方,這多自在啊。 從這個地方,諸位就可以知道我沒證得‘無為法身’,我若證得無為法身,我就有此能力了。但是我們相信,確確實實這是真正的事實,事實我們雖然沒有見到,但是佛在經典上講的這些理論,我們細細的想,是正確的,是可能的。換句話說,今天是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還沒達到這個標准,應當更努力、更專精的去修學。 佛法修學的關鍵在專、在精,不能雜,一雜就壞了,我們現在學佛的同修,通病就在雜亂上,雜修、亂修,就像你們在學校裡讀書,科系很多,你在這裡亂修、雜修,這個鐘點聽這個科系,下個鐘點跑到那個科系,這樣子聽上四百年都畢不了業,你不專嘛,如果你專門在一個科系裡上課,四年就畢業了,學位就拿到了。你不專,門門都想學,門門都想聽,門門都想接觸,修成一個大雜燴,這個壞了啊,這是現在學佛人的通病。 前面跟諸位講了大前提戒、定、慧,戒定是樞紐,我們疏忽了,這是我們費了許許多多的時間,費了許許多多的精力,而在佛法上沒有成就的因素,今天明白,搞清楚了,我們要回頭。 當然佛法像一個大學,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科系,我們應當如何來選擇?選擇的原則不在這些科系的本身,也就是不在法門,為什麼?法門是平等的,所以大經上常講‘法門平等,無二無別。’,因為任何一個法門,它的目標都是無上正等正覺,每個門都通達,所以選擇的關鍵在自己,譬如說我們這個講堂,這講堂有許許多多門,每個門都通進來,所以門都是平等的。 那麼你選擇從那個門進來,這是你的條件,如果你站在這個門口,你順便就進來了,這多方便;但這個門偏偏不進,要繞圈子,又想走這個門,又懷疑,又走那個門,繞來繞去,繞了幾十個鐘點還沒有進來,這不是自找麻煩嗎?現在很多學佛的人犯這個毛病,都在門外繞圈子,不曉得一門深入。 當然,這個門古人講有難有易,難易也不在法門,難易在我們自己本身,我們自己本身妄想煩惱重,有一些法門我們就感到難;如果妄想執著輕,法門我們感覺到容易,這就是講眾生的根器不相同。 如果煩惱習氣非常重的,有沒有一個什麼法門讓我們學起來輕松容易成就?這就是我們所要的,這個就是念佛法門,這是一切諸佛菩薩為我們推薦的。這個法門,業障習氣最重的人也能成就,修學別的不容易,這個法門容易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給諸位介紹淨宗修學的根據,我們的依據,我們明了了,我們的心才能定下來,才能夠專精,功夫才能夠得力,明天晚上再見。 第二天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昨天我們將佛法教學的目標、內容性質,簡略地介紹出來了,我們知道佛說法是因機施教,眾生無量無邊,根性也是無量無邊,所以佛說法一定要契眾生之機;換句話說,一定要令眾生現前就得到殊勝的利益。 我們世間教學也遵守一個原則,學以致用。我們所學的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不上,這種學術就不是真實的。佛法其實比這個還來得現實,也就是說,佛教給我們,一定要我們現在就能受用,現在就得到好處,否則的話,我們學它做什麼? 每一個眾生根性不相同,智慧不相同,嗜好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的需要不相同,因此佛說法也就無量無邊了。總而言之,佛能夠滿一切眾生的願望,這點是很了不起,真正令人佩服。於是就有無量無邊的法門,這意思就好像有一個學校,學校裡面開了許許多多的科系,為了適合不同的學生,不同的願望,任他選擇,這樣的修學就能夠得到快樂,所以修學是一樁很快樂的事情,我們中國古人講‘讀書樂’,在學習當中有快樂。 不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當學生學習感到很苦,甚至於與自己的興趣、愛好不相同,好像被逼迫在學習,不甘心、不情願,這個學習就痛苦了,這也是制度上的問題,現在考學校是按照分數來給你分發科系的,而不是依照你的願望。我們佛法不按分數,是按願望的,你喜歡學什麼法門,佛就給你說什麼法門,這是我們看出佛的無量智慧及無量的慈悲。 因此我們曉得,佛所說的一切法門,並不是教我們統統要學習,正如同學校裡一樣,學校所開的這些科系,並不是教一個學生全部把它學完的,不是這個意思,是讓你在裡面選擇。 世尊當年在世教學那是沒有問題的,任何一個學生見到佛向他求教,佛有能力觀機,他有能力觀察你是什麼樣的根性,你現前的狀況不但他了解,你的過去世、生生世世的狀況,他都知道,所以說法就非常契機,幾句話開導,學生開悟了,明白了,這是我們在經典裡看到很多很多。 佛滅度後,學生們感到佛的教學對於眾生、對於人類、對於社會有很大的利益,如果這教誨要是失傳了就非常可惜,於是許多同學達成一個共識,把世尊當年所教導的,集結留傳給後世。 這是一個很繁重的工作,世尊當年教學並沒有寫教科書,也沒有學生隨堂作筆記,於是在集結時特別請阿難尊者,他是佛弟子當中跟隨佛的時間最長的,阿難是佛的侍者,世尊一生當中,每次講經說法他都在場,即使早年阿難還沒有出家的時候,佛所說之經,佛對阿難一個人也重復說過一遍,於是阿難尊者在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學當中,他聽到的東西是最完整的,當然世尊給他有一個使命,將來他要負貴集結經典。 他的長處是記憶力非常好,聽過一遍永遠不會忘記,他有能力將佛當時所講的重復講一遍,講得很完整,講的沒有錯誤,這是弟子當中,他有此特長。於是在集結經藏時,大家就推阿難復講,請阿難升座復講,一部一部經的復講,並推選一些人來記錄,另有五百阿羅漢,都是當時世尊的學生,請他們來聽,請他們來作證,看看阿難所講的,大家同不同意,如果有一個人提出意見,那這句話就要刪掉,必須每一個人都同意,每一個人都贊成,這才能記錄下來。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經典的第一句‘如是我聞’,這個‘我’就是阿難自稱,是阿難親自聽佛說的,佛怎麼說,他就怎麼講,就這樣記錄下來稱之為‘經典’,經典在印度是這樣流傳下來的。而且集結一共有四次之多,第一次是阿難尊者集結的,這沒話說。以後去佛時間也久了,最後一次的集結在佛滅度四百年了,時間傳的久,誰有那麼好的記憶力?於是流傳下來的經典難免有一些問題存在,這都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所以善學,會學的人,要掌握原則,掌握總綱領,那就不會有太大的差錯。不會學的人那就很煩惱了,執著在經文,執著在文字上,這就很苦惱。佛對於後世的情形可以說是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佛說他的法運有三個階段,正法、像法、末法。 正法一千年,佛滅度後一千年所留傳教導大眾修行的原則,大致上都不會有錯;雖然分了很多宗派,但都沒有問題,修學都可以能斷煩惱,能開智慧,能證果位。可是一千年之後,第二個一千年叫‘像法時期’,這‘像’就是‘相似’,逐漸變質了,法愈傳愈訛,有錯誤的東西夾雜在裡面。 佛法傳到中國,正好是佛滅度一千年,也就是說佛法是在正法的末期,像法的初期到中國來的,幸好是像法的初期。而中國翻經的工作,在過去無論是交通、人材、物力、印刷及流通都有種種的不方便及許許多多的限制,古來的祖師大德,他們的精神毅力,值得我們尊敬,克服了許許多多的困難,把梵文經典翻成中文,這個工作從後漢開始,一直到宋朝,時間延續了八百年。 宋以後所翻的經,那數量就很少很少了,八百年的時間,換句話說,中文的經典是在世尊的像法時代完成的,像法初期就開始做譯經的工作。中文經典翻成之後,我們後人有一個疑問,我當初學佛的時候就存著這個疑問,當年印度梵文經典傳到中國的數量不少,雖然是交通工具非常的不發達,傳來的還是很多,一部份是印度的高僧大德來到中國傳教,另一部份是我們中國的大德們到西方去留學,這裡面成就最殊勝的,諸位曉得是玄奘大師。 他們從印度回來也帶了大量的梵文經典,帶回來之後並沒有全部翻譯,而是在其中選擇,當然是選擇最好的、最適合於中國人修學的,所以還有不少的經典沒有翻譯。所以我們中國的《大藏經》並不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部經典,這個諸位要曉得,只可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菁華,我們是這樣過來的。 那個原文呢?原始的那些經典到那裡去了呢?為什麼不保存留傳下來?而只留了中文的譯本,原文失掉了。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他把佛法介紹我時,我就曾經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的梵文經典到那裡去了?方先說了一句話,說得滿有道理的,他這句話有沒有根據,我不知道,想必是‘想當然爾’,不見得他有根據。他告訴我:‘我們中文所翻的經典要是和梵文作比較的話,我們的譯本超過原文,第一個意思翻得正確,第二個文字、文詞表達的技巧比梵文還要優美。中國古人自信心很強,讀佛經讀我們譯本就可以了,用不著再讀梵文本。’,你看看這個口氣多大,想想也滿有道理的。 從前的中國人自信心強,不像現在的中國人,對於民族自信心完全喪失掉了,認為自己都不行,一切都是外國人行,這是很大的錯誤,所以一定要恢復民族的自信心,這個國家民族才會有前途。所以方先這些話,我覺得說得是滿有道理的,雖然他沒有說出依據,但說得很好,總是解答了我們這一個問題。 所以對於中文的譯本一定要有信心,譯本當然也有優劣之分,翻經的道場人才要多,特別是攻於文學造詣的,那翻出來的文字就優美,假如人才少,譯的本子可能會在文字上比較差一點,這是我們現在展開藏經可以看得出來的。 同樣的譯本也出現有多次的翻譯,像大家曉得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稱《金剛經》,這是諸位很熟悉的。《金剛經》就有六種不同的譯本,現在最流通的是羅什大師的譯本,在《大藏經》裡我們看到有六種不同的譯本;《般若心經》有十幾種譯本,原本只有一個。不同的譯本,我們仔細去觀察內容,大同小異,所以任何一個本子都好,都非常的難得。 如果我們今天是做研究工作,而不是做修學,我們就以一個本子為主,其它的譯本做參考,使我們對經典達到充分的理解,這是多種的譯本對我們做研究工作的人確實有幫助。 淨土宗的經典,我們今天選擇這個方法來修學,在許許多多法門裡面,我們選淨宗,為什麼要選擇淨土?這裡面有二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我們自己的根性,以及我們現前生活環境,使我們沒有能力涉獵其它宗派繁瑣的學術。任何一個宗派,它的經論都很多,修行的方法也不簡單,我們在這個時代,自己很難適應那些。而淨宗簡單,它的經典只有三經一論,而且三經一論的份量都很少,所以對我們來講非常適合。雖然古大德又補充了二種,這都是我們要知道的。 所以現在淨土五經,五經怎麼來的?是清朝鹹豐年間魏源居士,他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所以諸位要是看到淨土四經,你就知道魏源附上這個本子的。在民國初年,我們淨宗大德印光老法師將《楞嚴經》裡的一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段不長,全文只有二百四十四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是二百六十字,將二百四十四字附在四經後,就稱為‘淨土五經’,五經是這麼來的。 這五樣東西都不算長篇,都是短篇,五經合印在一起,也不過這麼薄薄的一冊,我們淨宗依據的經論就這麼多,這對我們來講是太方便了。 而且淨宗是一切諸佛之所贊歎,我們初學的時候不知道,到深入經藏之後才恍然明了;最初沒看得起這個法門,以後才發現這個法門是修行證果,無上的法門,真實不可思議,如果諸位不深入經藏,你不知道啊,不曉得這個法門之好,這是以現前的生活環境而言,我們適合這個法門。 另外一個原因是遵守佛的教誨。佛在入滅之前告訴大家,他說他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這世間沒有佛法,佛法就消失了。他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那麼依照中國歷史的記載,今年是佛滅後三千零二十年,換句話說,我們在末法一萬年裡,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後面應該還有九千年。 這些年來在西方國家很流行古代的預言,西方人說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但是從佛法來講,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這不是末日,絕對不是末日,我們很放心,但是可能會有災難,說末日說得太嚴重了。 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在正法時期依照佛的教誡去修行就能證果,人心淳厚。像法時期依照戒律來修學就不能成就,要修禅定,禅定成就;這似乎在我們中國也得到了證明,佛法是在像法時期傳到中國來的,在中國一千多年,要是照中國歷史來說,佛法是在後漢永平十年正式傳到中國,公元六十七年,到現在共一千九百多年,這就是像法一千年過去了,末法一千年也過去了。 所以中國的禅風非常之盛,因為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世尊在《大集經》裡所說的。我們現代人看這段經文,就像是釋迦牟尼佛的預言一樣,我們生在末法時期,依照佛的指導,我們修學淨土,這就不違背佛的教誨。 因為這二個因素,我們決定選擇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最主要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這部經,根據古大德考證,都認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不只講一次。諸位必須要知道,佛說一切經都只講一遍,惟獨《無量壽經》至少講過三遍以上,這是很特殊的一個現象,佛是多次宣講。如果這部經典不重要,佛不會多次宣講。 因為我們現在看《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根據歷史的記載,《無量壽經》從後漢到宋朝這八百年間,曾經有十二次的翻譯,由於古代典籍保存不容易,所以其中七種失傳,只留下五種,現在收於《大藏經》裡。另外七種有經題,在目錄裡面有,但是經文已經找不到了。 從這五種不同譯本當中,它裡面的出入很大,可斷定不是一個原譯本;一個原譯本,縱然有許多不同的翻譯,但是不至於有很大的出入,將會大同小異。這五種本子出入太大了,斷定不是一次說的,是多次宣講,所以就有不同梵文的原本,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我們由此體會世尊教化眾生,對這個法門他特別用心,當然這個法門特別殊勝,尤其在《無量壽經》、《法滅盡經》裡說過,將來佛的法運到一萬二千年之後,所有的一切經都沒有了,《無量壽經》還在,還多留一百年,最後消失。一百年之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也再留一百年,你就曉得名號功德真正是不可思議,到那時期,人能聽到這句名號,念這句名號,都得很大的利益。這是在一切法門裡面,我們明了它的殊勝,它真實的功德利益。 譯本既然那麼多,出入這麼大,古人在修學上就為難了,因為有些意思,這本子有,那本子沒有;有些意思,那本子有,這本子沒有,於是要把五種原譯本統統都讀到,這經義才圓滿。現在容易了,五種本子你都可以得到,古時候難啊,於是古人才想出匯集本。 第一次編匯集本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這在我們佛教界很有地位的,他老人家修行也真的很有成就,他念佛往生是站著走的,所以《龍舒淨土文》前面畫著有一個像,就是他往生的像,站著走的。他最初作這個匯集本,收錄在《大藏經》,一直流通到現在,它的題目叫《大阿彌陀經》。 這個本子,以龍舒居士的道德、學問、地位,財富在當時的五種譯本當中,他還有一種本子沒有找到,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裡的《如來會》這一部,王龍舒沒有見過。所以他的匯集本是四種譯本的匯集本,少了唐譯的,唐譯的裡面也有一些重要的經文是其它四種所沒有的,於是龍舒居士這譯本的經義還是有欠缺,還是不完整,很遺憾的事情。 由此可知,匯集是必要的,是應當的,如果匯集是不應該的,龍舒居士怎能站著往生呢?他老人家現身說法來給我們做證明,這匯集是應該的,對於淨宗的承傳是有一定的貢獻,這個功勞不能夠埋沒。 因為他的本子有欠缺,所以在清初乾隆年間,彭紹升居士,這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實在講,真的是菩薩再來。以現在的話說,他是貴族出身的,一般講的‘高干子弟’,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可見他是貴族出身的。 此人極聰明,弱冠就中進士,弱冠是二十歲,就像現在的高考及格,在那時候,學位最高的是進士,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博士學位。他做官任職的時間很短,他家庭富有就不做官了,在佛法裡有很了不起的成就,他學佛去了。他對《無量壽經》的這些版本也不滿意,一個是原譯本裡面太繁瑣,譯的文字不是很優美,文字讀起來很難讀,不順暢。所以他就采用康僧铠的本子,把康僧铠的本子做一個節本,把難讀、重復的地方刪除,做一個刪節本,節得很好,讀起來果然很順暢,念得教人很舒服,他又給它做了一個注解,《無量壽經起信論》,這個本子在台灣有流通,不難見到,這是《無量壽經》在中國出現第二個刪節本。 到清朝鹹豐年間,魏源居士,剛才介紹過,他把《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後面成為四經;他也給《無量壽經》做一個匯集本,做得不錯,他是五種本子都找到了,所以比王龍舒的本子要完善得多,是一個很好的匯集本。流傳不久,印光老法師對於魏源及王龍舒的本子都有批評,諸位在《印光大師文鈔》裡可以看到,有好幾篇文章批評這兩本子,但是你仔細觀察,老法師並不是反對他匯集,是反對他匯集裡面有不當之處。 什麼不當之處呢?匯集和譯經不一樣,翻譯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斟酌詞句;匯集不行,匯集最重要的是要取它的原文,不能改它一個字,你把它的字隨便改了,當然王龍舒改的沒有問題,改得比原文好;魏源改得也沒有問題,他們真正是大學問家,世法佛法都通達,改的是好。 可是老法師說,如果你們開這個端,後來的人看不懂,他也隨便的改,每一個人都改,改來改去,這佛經留傳到後來還能看嗎?這個例子不可以開,原文是什麼樣子,就得用原來的字,一字一句不可以改,可以重新編排,五種原譯本可以重新來組合,但是不能換一個字,這個很重要。王龍舒的本子裡面改了字,魏源的本子也犯這個毛病,這種情形,諸位看夏蓮居的匯集本前面有梅光義老居士的一篇序文,序文很長,都說到了,匯集是不可以更動一個字的。 因為這樣的緣故,夏蓮居老居士在民國二十幾年發心重新匯集,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本子。他這個本子是三年匯集完成的,等於閉關三年,裡面第六品,就是‘發大誓願’四十八願,這一段的經文就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而且還有二個助手,一個是慧明老和尚,這是當時中國佛教的大德,通宗通教,在台灣慧明老和尚有本開示錄,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好像流通得也很廣。還有一個梅光羲居士,三個人合作,用三個月的時間,匯集四十八願這段經文,你就曉得他們的用心,他們的謹慎。 所以這個本子出來之後,首先向應的是慈舟法師,慈舟法師看到這本子非常佩服,就用這本子在濟南開講,而且給他作了科判。這個科判,我到北京時,黃念祖老居士還有一份,這是在文化大革命當中幸存沒有被燒掉的,所以我就把它帶到台灣,復印在《無量壽經》後面,給諸位作參考。當時的匯集可說是初版,只分三十七品,現在的本子是分作四十八品,這是以後陸陸續續再修訂的,一次一次的修訂,十年才修訂成現在這個本子,所以用了十年的工夫才定本,現在流通的本子,夏老居士用了十年的工夫啊,不是容易的。 這本子出來後,印光老法師往生了,所以印老沒見到這本子,假如印老見到這本子,或許會點頭:‘這本子匯集得不錯,可以流通了。’,古人匯集的那些弊病完全改過來了,確確實實每字每句都是原文,一個字都沒改動,而且取捨非常妥當,的確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那時的大德們都認為這個本子是《無量壽經》最好的版本。 慈舟法師在中國大陸也是很有地位的大德,他的戒律精嚴,也到處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他有二個學生在台灣,也是大家所尊敬的,現在還在的忏雲老法師,有一位已經過世的道源老和尚;所以我把慈老的科判帶回來,你們要是說這經有問題,道源老和尚、忏雲老法師都承認師父講這部經,並給它作科判,這還有什麼問題呢?足足可以讓我們對於這個經本生起信心,所以這是真正的法寶,我們不可以當面錯過。 我自己在這三十多年弘經的經驗當中,我自己感觸到的,我過去講了很多經,大概總有幾十種之多,像大經《華嚴》、《法華》、《楞嚴》,我講《金剛經講義》,那時候在台北大專講座講的,我講了四年,《金剛經講義》才講一半,那個《講義》講圓滿要八年,太長了。但李老師往生之後,我開始講《無量壽經》的匯集本,我自己深深感覺到,深深體會到弘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得諸佛加持的力量不可思議,消除業障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我自己深深感受的。 我講《華嚴》所得的不如《無量壽經》,這是許多人不知道的啊,這是我親身體驗的。這些年來使我對這部經典信心更深,依照這部經典修學而消業障的很多,得利益的很多,往生的也很多,依照這部經典修行,往生瑞相非常之好,這些都足足證明經的功德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威神所加持的。 如果我們對它懷疑,不能接受,還要找另外的本子,那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福德太少了,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鮮少,這個本子你就不能接受。如果真的不能接受,有一個補救的方法,你一定要讀五種原譯本,為什麼呢?這樣你才能得到《無量壽經》完整的經義,你讀一個本子絕定是不行的,你一定要讀五種本子,你要是嫌五種本子太多太繁,那你就念夏蓮居這匯集本,它是五種本子的集大成,所以一定要把經本認識清楚。 這個本子現在於海外沒有障礙,在中國大陸也沒有障礙,幾乎流通到全國了,所以大陸上讀這本子的人很多,念佛的人很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我們看到佛法是非常有前途,真的是一片光明。 《無量壽經》的內容是世尊為我們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從這個世界的起源歷史,這個世界的狀況,有理論、有事實、有因有果,面面俱到,經文並不很長,介紹的相當完善,每個部份都說到了。 第二部《觀無量壽佛經》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補充,特別是在修學方法上的補充,因為《無量壽經》在修學方法上只有三輩往生,說得比較簡略,並不很詳細,但綱領都有了;《觀經》裡面就補充了很多,為我們講三輩九品,就講的詳細了。 而方法裡面教給我們念佛,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在方法上講得很詳細。還有一點也是不能夠忽略的,九品因果,這在《觀無量壽經》說得詳細,還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原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講理論、原理,這在《觀經》裡說出來,它是《無量壽經》的補充。 以後天親菩薩他修行淨土念佛的方法,他用‘五念門’,他著了《往生論》,《往生論》實在講就是他老人家修學《無量壽經》的心得報告,可是他裡面的方法卻是得自於《觀無量壽經》,所以《往生論》是依照《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他有他念佛的方法,所謂‘五念法’,第一個禮拜,第二個是稱贊,第三個是發願,第四個是觀察,實在講就是《觀經》裡面的‘觀想’,他不用‘觀想’而用觀察,那個意思就更清楚、更深刻,‘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五個是回向。 所以他老人家念佛,句句佛號具足這五個意思,他因此方法而成功了,以後傳到中國來,昙鸾法師采取此法,善導大師不但采取此法,還弘揚此法。所以日本人的淨土宗很多用‘五念法’,他們是跟善導大師學的。 至此,淨宗的理論、方法、修學就相當完備了,佛最後說了一部《阿彌陀經》,說《阿彌陀經》的目的,是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要采取這個法門,要修學這個法門,《彌陀經》裡面四番勸告,我們常講‘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真正看出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導我們。 你果然覺悟了,聽佛的話采取這個法門了,恭喜你啊,你這一生就成佛了,這是‘當生成佛’的法門,不要拐彎抹角。佛雖然如此苦口婆心的勸我們,不學佛的人那就不必說了,學佛的這些人,幾個人接受了?幾個人相信了?為什麼佛這樣勸請,大家還不能接受呢? 實在說,這樁事實佛也講得很清楚,這法門叫‘難信之法’,佛這一勸,大家就接受了,這還能叫‘難信’嗎?佛怎麼勸,這眾生還是不相信,這才叫‘難信’啊。所以我們勸人家念佛,人家不相信,我們應該點點頭,正常、不奇怪,為什麼?難信嘛。我們一勸,人家就點頭接受了,那才奇怪嘛,他為什麼會相信,這很不可思議了。 所以凡是能被勸就相信的,那個人不是普通人,佛在《無量壽經》裡講那個人不是凡人,凡人不會相信,不會接受。那麼那個人是什麼人呢?我們在《無量壽經》上才得到答案,佛告訴我們,此人無量劫來修積的善根福德無量無邊,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你一和他說,他的善根發現了,完全接受。如果不是過去生中無量的善根,他不可能接受,正好與《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完全相應,但是《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我們不知道那善根多少到什麼程度。 這在《無量壽經》才搞清楚了,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阿阇王子與五百長者,佛說他們過去世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不是小數字,一尊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四百億佛,這真是無量劫啊。過去無量劫當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樣深厚的善根,遇到《無量壽經》還不肯發願往生,只是發了一個願,‘我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就曉得我們今天勸一個人,他都不懷疑而馬上就接受,我們就知道他過去修積的善根絕定超過供養四百億佛,所以這真的難信,不能勉強的。你信了淨土了,但你的家親眷屬不相信,你想幫助他,你這個心很好,事實是幫不上忙,佛都沒辦法,為什麼?他的善根不成熟,這個事情那能勉強的呢?善根成熟,那真的恭喜他了,真正是不可思議。 這樣我們才明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是少到什麼程度,多到什麼程度,這才有個概念,真正不容易。當你善根成熟的時候,不但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十方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加持你;我們今天在此一會,大家在這裡聽,聽得心裡生歡喜心,不是我講得好,你們才聽的歡喜,你這麼想法就錯誤了,是佛光在這裡加持,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諸佛的磁場加持我們,我們進入這個場合就生歡喜心,縱然不聽法也生歡喜心,這個是佛力加持,非常明顯,在我們佛門裡是講‘佛光加持’,所以充滿了諸佛的慈悲光明,我們生歡喜心。 我們能把這個消息透露出來,諸位能夠聽得清楚,聽得明白,這不是人的力量,經上常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等覺菩薩若不得佛力加持也說不出來,那我們這博地凡夫如何能說呢?能說、能聞都是佛力加持,都是我們自己無量劫來的善根發現,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因緣。我們今天真是很恭喜,善根具足,福德具足,因緣具足,《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今天善根福德因緣三個都具足,那就決定得生淨土了。 這是要明了、要清楚、要珍惜這個機會,如果這個機會錯過了,為什麼會錯過?我們是凡夫,習氣很重,現在就怕這個東西,煩惱習氣會隨著境界轉,這是我們最大的障礙,如果我們不會被外面境界轉,你這一生決定成功。這被境界轉,以現代的話說是你心裡作不了主,會被外面環境誘惑,什麼在誘惑你?財色名食睡在誘惑你,你要是作不了主了,貪財、貪名、貪色,就完了,雖有善根福德,你的因緣不好,你還是去不了。 於是我們曉得自己習氣很重,如何能夠不受外面誘惑呢?那要守住祖師的勸告,祖師的教誡要我們一門深入,我們細細的讀印光大師的文鈔,我們要跟一個老師學習,這樣才有把握。 我過去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很謙虛,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這是他老人家謙虛客氣,他給我介紹一個老師,跟印光法師學,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印光法師不在世了,怎麼跟他呢?讀《印光法師文鈔》,專讀《印光法師文鈔》,專依他的教誨修學,以印祖為老師,跟他一個人學,這是李老師勸我的。 印祖教人非常嚴肅,我們在文鈔裡看到,有弟子到靈巖山寺去看他,都是在老法師面前傳授歸依的,老法師叫他回家老實念佛。在現在人來說,這些弟子來看師父,師父一定很歡喜,印祖不是如此,看到他來了,問:‘你來干什麼?’,他說:‘我來看師父。’,‘師父以前已經看過了,有什麼好看的?你跑到這地方來,浪費精神,浪費錢財,不在家裡好好的念佛,趕快回去。’,印祖是這樣教人的,叫你回家老實念佛。 你們想想,連師父的道場都不准去,其它的道場就更不必要去了,你的心才會定來,你才能得功夫成片,你才能得一心不亂,師父的願望是希望你將來真能往生,不是希望你來搞熱鬧。中國古時候當學生和現在不一樣,的的確確跟一個老師學的,在一個老師會下真正成就了,古時候宗門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要大開圓解,這個時候才有資格出去參學,參訪善知識,那個道場都可以去,那個法師都可以去請教。如果沒有開悟,沒有大開圓解,沒有資格出去參學,老老實實跟老師,一步不能離開。 淨宗和宗門教下不一樣,淨宗沒有參學,淨宗縱然念到理一心不亂了,還是一直老實念下去,淨宗有什麼好參學的呢?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問題都沒有嘛。在國內、外有許多人要找我問問題,我一句話答覆他,‘不老實,胡思亂想。’,你要是老實,那有問題呢?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沒有問題了嘛,因為不老實,胡思亂想,你來找我,浪費你的時間也浪費我的時間。 淨宗沒有參學,你們好好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知道了,和宗門教下修行不一樣,一句‘阿彌陀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還有什麼好參學的?這是淨宗特別的地方。 我舉一個例子說,諸位就明白了,就曉得淨宗的殊勝。在中國佛教,大概在一切經裡的知名度排第一的是《金剛經》,佛教人物排名第一的大概是觀世音菩薩,沒有人不知道的,知名度最高。《金經經》的內容是什麼呢?二個問題,須菩提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第一個問題是‘雲何降伏其心’,當然,這問題的確是大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問題,心裡頭亂七八糟的,妄念太多,怎樣把這個心的妄念伏住,使我們能夠得到清淨,這問題的確是很重要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應雲何住’,我們的心到底安住在那裡?確確實實是自古以來的修行人,幾乎沒有一個人沒有這個問題。《金剛經》上就是解答這兩個問題,你們大家都念過《金剛經》,這二個問題有沒有得到解答呢?如果說這二個問題解決不了,那你的《金剛經》不是白念了? 《金剛經》號稱《般若經》的菁華,《般若經》的綱領,六百卷《大般若》的總綱領,你要是解決不了問題,換句話說,《般若》這系,你就沒有緣份了,因為你沒有能力去修學。如果在淨宗,這二個問題好答了,‘雲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你看這就解答了,比那個容易,比那個方便,比那個究竟徹底,用什麼方法把你的妄想雜念去掉?用一句佛號。‘應雲何住’,我的心應該住在那裡?‘南無阿彌陀佛’,你看多簡單,把心住在‘阿彌陀佛’的佛號上,絕定沒有錯啊。 須菩提問的問題,釋迦牟尼佛講那麼多,把人愈講愈迷惑,淨土宗的一句‘阿彌陀佛’全解答了,你才曉得名號功德真正是不可思議,所有一切宗門教下的問題,到了我們這裡,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全解決了,什麼問題都沒有了,這是此法門無比的殊勝之處,真實殊勝之處,不需要較量。 但是古德還是做了一個比較,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注解》上看得很清楚,他把古人的比較都抄在注解裡。隋唐時代,一些大德們在一起研究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那一部經最殊勝?那一部經第一?仔細去觀察,幾乎是大家都公認的,《華嚴》第一,《華嚴》是圓滿的法門,《華嚴》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門的總綱領,就好像我們現在讀書課本的概論一樣,《華嚴》是佛學概論,這個是最圓滿的。 《華嚴經》和《無量壽經》做個比較呢?《無量壽經》第一,《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圓滿,如果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念佛求生淨土,《華嚴》就不圓滿;所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是《華嚴經》的菁華。所以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很有道理啊,經文雖有多寡不同,裡面的內容毫無差別。 《無量壽經》一共有四十八章,那一章第一?我們再追究,當然是第六章四十八願,我們細細看世尊為我們講的《無量壽經》,字字句句都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沒有一句話離開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第一。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那一願第一?這個大家曉得,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呢?十念必生,顯示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這樣去找,找出佛教最高峰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就解決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問題,一句話就解決了。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不離這一句名號,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說種種無量法門,也離不開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這才認清楚,古德所說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我們才真正懂得不可思議的真相,不可思議的深度,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念這句佛號就會得力,為什麼呢?沒有懷疑啊,沒有顧慮,死心塌地念下去,曉得一句名號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句名號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你把‘一’找到了,這怎麼不歡喜?你把佛法真正的寶找到了,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第三天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前面我們將念佛法門所依據的經論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今天我們談談修行的方法。首先我們要把‘修行’這個名詞的定義搞清楚,‘修’是修正,就是把錯誤的修正過來;‘行’是行為,行為包括的范圍非常廣大,而佛在說法的時候,將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我想諸位都熟悉,身、語、意,一切行為總不出這三個范圍。 身是身體的動作,我們一舉一動是身的行為。口是言語,言語是口的行為。意就是思想、見解,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一切法的想法、看法。以上這些行為有了錯誤,有了偏差,就會招來不如意的果報,因為行為是造作的因,有因後面就一定有果,所以善的行為一定會感得善果,惡的行為一定會有惡報,因緣果報這是事實,現代人所說的‘真理’,這的的確確是真理。 不但世間法,這世間法裡包括六道,六道裡比我們人更高的,智慧福報更大的是天神,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六道的眾生不能夠超越因果的范圍,就是講出世間的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還是在因果的定律之中,所以‘因緣果報’實實在在是世出世間的真理,也就是事實的真相,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我們看到大乘經典裡,為大眾所敬仰的,無過於《華嚴》、《法華》,《華嚴》它的內容是五周因果,《法華經》也是說一乘因果,這是為我們說明至高無上的佛法,還是在這因果的范圍之內,沒有法子超越。 我們認清這個事實,然後才知道修正行為是必要的,諸佛菩薩都是凡夫修成的,不是自然天生的。諸天神仙也是眾生修行成就的,換句話說,佛給我們講的世間,大的類別有十大類,我們稱它作‘十法界’。這十法界的業因,佛為我們說得很清楚,要細說任何一個法界都是無量因緣,就如同佛在《華嚴經》上說的,無量因緣我們很難懂,很難體會,於是佛在無量因緣當中,舉出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這樣說就好講了,我們聽了容易領悟,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好處。 我們知道如何避免造作惡因緣,如何修學善因緣,佛的這些話,不是他想像的,不是他去推測的。我們憑空想像、或者根據理論、數學來推測,也許會有差誤,不見得百分之百的正確,佛完全是親眼所見,在佛家講是現量的世界,完全正確而沒有絲毫的差錯。 十法界最下面是最苦的法界,我們今天問,第一個因緣是什麼?最苦的是地獄,地獄是真有,不是沒有。我們問一問,我們現前的人道有沒有?如果你承認現前的生活是真實的,確確實實這是個事實,換句話說,地獄、餓鬼也是真實的,也是個事實,《地藏經》絕對不是憑空而說的,都是講的事實真相。 墮地獄第一個因緣是什麼呢?佛告訴我們是嗔恚心,嫉妒、嗔恚這念頭的意念很強烈,對與自己過不去的這些人或物(包括畜生),以極嗔恨的心去報復,這個念頭是墮地獄的業因,這是最可怕的。所以佛在《楞嚴》裡,就將這樁事情說的特別詳細,《楞嚴》裡,佛為我們講六道的狀況,在那大段的徑文裡,講地獄占了一半,這樣大的篇幅來說明原因,就是希望我們把事實認識清楚,絕定不造這個業因,不造這個業因,就不會受這個果報啊,這是佛的苦口婆心。 餓鬼道的業因是貪心,貪心變餓鬼,我們中國人常說人死了都去做鬼了,其實這話說得非常不合乎邏輯,為什麼?這六道輪回,其它的還有五道,為什麼偏偏去鬼道?那有這種道理?可是這話細細想起來也不無道理,諸位想想,那個人沒有貪心呢?貪財、貪色、貪名、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東西,你要是有很重的貪心,確確實實將來就與鬼道相應了。所以人死了之後不一定在鬼道,但是人的貪心的確很重。 學佛的同修們,聽到佛法,明白一些道理了,世間這些五欲六塵不貪了,捨棄了,改貪佛法,你們想一想,貪佛法將來到那裡去?還是到餓鬼道去,因為餓鬼道的業因是貪心,不是教你換所貪的對象。所以貪佛法還是變餓鬼,不過在餓鬼裡會享一點福,鬼道裡有鬼王,你看我們民間供奉的土地公、山神、城隍、貪佛法就去當這些了,在鬼道裡做官去了。這土地公就是鄉長,城隍就是縣市長,到鬼裡做官去了。 所以佛法也不能貪,佛是叫我們斷貪心,不是叫我們換對象,所以換對象是沒用處的,沒有辦法超越果報。 畜生道是愚癡,愚癡的相是什麼呢?真、妄。那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這些事,你沒有能力辨別,你把假的當作真的,把真的當作假的,把邪當作正,把正當作邪,這是愚癡啊。這個世間像這樣愚癡的人,我們隨時隨地,在中國、在外國,普遍都能看見。 縱然是學佛,佛法裡面也有真假,修學大乘法,裡面也有邪、正,並不是法有真假,法有邪正,是修學的人,人心有真假,人心有邪正,於是法就不純了,我們如果不能辨別,這問題就嚴重了,就是愚癡,愚癡的果報是畜生。 以上這是三惡道,所以三惡道的第一個因素是什麼?貪、嗔、癡,貪嗔癡在佛法裡叫‘三毒煩惱’。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我們做早晚課,早課的用意是提醒自己,這一天不要忘了三寶,依照三寶的原理原則去修行;晚課是反省,檢點我這一天有沒有犯過失,有沒有做錯事,如果有,要把它改正過來,這叫‘修行’。 所以我們的早晚課不是將經文念一遍給佛菩薩聽,佛菩薩不要聽,聽這個干什麼?是在佛菩薩形像面前,求佛菩薩給我證明,我要改過自新,你這樣做功課叫‘有功德’,為什麼?你能覺察到你自己的錯誤,這就是佛門講的‘開悟’;你知道你自己的過失,你能把你的過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早晚課是要這樣做法的。 貪嗔癡叫‘三毒’,如果我們心裡頭還有貪嗔癡,你的心就有毒了,心有毒,問題就嚴重了,你的身體不會健康,你的生活不會快樂,為什麼?你的心裡有毒。《無量壽經》佛明白開導我們,叫我們要‘灑心易行’,把心裡的三毒灑干淨,把我們所有一切錯誤行為改過來,‘易’就是改過來,這叫‘修行’。 三毒是非常、非常的可怕,外面什麼境界,說老實話,並不可怕,內裡面的三毒才是最可怕的。內要是沒有三毒,外面什麼境界也沒有辦法誘惑你,有了三毒就很容易受外界誘惑,裡面是因,外面是緣,惡因惡緣就造惡業,惡業就感惡報,三途苦報是這麼來的。 人道第一個業因是五戒,認真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要真正能夠做到,不是形式上找幾個法師來傳戒,去受個戒,你就得了戒;你自己回家去想想,你到底得了什麼?這不就明白了嗎?真正得戒,不一定要有這個形式,你明白了,真正肯依教奉行,你能夠做一條,這條戒你就得到了;你能做二條,二條戒你就得到了。這是我最初學佛時,章嘉大師教給我的,自己發願受持,知道佛教誡功德的殊勝及利益的殊勝,我們想得到這個功德利益,我們發願這一生當中認真的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認真去做,絕定不會把它失掉,這叫真的受了戒了,所以不在形式上。 五戒的精神、內容和我們中國儒家的五常完全相同,‘常’是常道,就是正常,如果離開這五種就是不正常,不正常問題就來了,正常就沒有問題了,所以叫五種常道,仁、義、禮、智、信。 仁是仁慈,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YIN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慧。所以和中國儒家所講‘五常’的內容完全一樣,故念孔書的人,依照儒家教學去做,可以得人身,不會墮三途,儒家修養工夫高的能生天,這是人天法,在佛門五乘佛法裡相當於人乘、天乘。 天比我們人的道德標准高,天要修十善業道,認真受持、學習十善業,來生就能生天。天的壽命長,像我們中國人平常講的忉利天,在台灣許多本省同胞拜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你要想到他那裡去,修十善業道,就能生天。 我們看看其它的那些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他們所修學的,從經典的內容去觀察,從修行的工夫去觀察,大概也是生忉利天,因為摩西的十誡和十善業很相似,所以基督教說信了就生天堂,這話有問題,會誤導眾生,應當怎麼說呢?信上帝要遵守摩西十誡,認真修學,決定生天堂,這個我們可以相信。 如果不受持十誡,生天是沒有指望的。天還有更高層次的,有色界天,有無色界天,在我們六道裡是高等凡夫。往上去不僅要修十善,還要修禅定,還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要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這才能生到高級的天堂,這是生天的業因。 六道再上去就是聖人的法界了,不是凡夫了,凡聖是以輪回做界限,凡夫縱然到最高級的天,也沒有出輪回,天上壽命長,但是再長也會有盡的時候。以我們人的壽命看非想非非想天,那真是不可思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但是我們想想,如果以水上的蜉蝣來看我們人的壽命,大概就像我們看非想非非想天,蜉蝣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幾個小時是他的一生,看我們人要活幾十年、一百年,豈不是像我們看非想非非想天一樣嗎? 我們今天雖然人壽到了百歲,一看,一彈指就過去了,這樣想想,縱然我們到了非想非非想天,也會像現在的感觸一樣,好像時問過的很快,沒多久壽命就到了。你能夠把這個事實觀察明白了,這才覺悟到輪回可怕,輪回這個事情不能再干了,這真的叫‘迷惑顛倒’。 超越輪回那得要用高等的修行方法,首先要曉得為什麼會有輪回,輪回這現象從那裡來的?佛告訴我們是從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因為你有嚴重的妄想、執著,才會變這個現象,就如同我們做夢一樣,做惡夢了,這情形很類似;要想超越輪回,解決這個問題,佛告訴我們,你把執著捨掉,執著是什麼?是煩惱。 所以阿羅漢修定,用定的方法,定就是清淨心,心清淨到相當的程度,妄想不生了,貪嗔癡慢,一切錯誤的見解沒有了,當然一切錯誤的行為更沒有了,因為所有的口業、身業的行為都是意業在做主宰,心清淨了,身口當然清淨;清淨的身語意業現前時,輪回就沒有了。 這定功比非想非非想天還要高一層,所以在佛法裡稱為‘第九定’,因為色界天修四種禅定,叫‘四禅’,無色界天有四天,叫‘四空定’,總共是八定,這八定都是世間禅定,不能超越輪回,到第九定就超越了,阿羅漢所修成的叫‘第九定’,或者叫‘九次第定’,他有這樣的功夫了,把見思煩惱斷了。 ‘見’就是錯誤的見解,‘思’就是錯誤的思想,換句話說,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人生一切錯誤的看法,一切錯誤的想法,他統統沒有了,捨棄了,此時他的思想、見解正確了,沒有錯誤,所以在佛法裡稱他做‘正覺’。昨天和諸位說了,佛所修行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的境界是‘正覺’,他的思想、見解沒有錯誤了。 佛在經上也曾經告訴我們,勸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否則很危險,因為你的想法、看法不見得是正確的,到什麼時候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呢?成阿羅漢的時候,佛點點頭說:‘你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了。’,就是說你的想法、看法沒有錯誤了。要到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換句話說,三果聖人,佛都不許他相信自己的意思,何況我們凡夫。 佛這些開示,實實在在值得我們去反省。比阿羅漢更高一級的是辟支佛,也稱為‘緣覺’。阿羅漢是我們一般講的小乘,他修‘四谛法’而證得這個果位,‘四谛’是苦、集、滅、道;而緣覺比阿羅漢聰明,他修十二因緣,觀察因緣生法,他覺悟了,所以他的智慧比阿羅漢高,他斷見思煩惱也比阿羅漢來得徹底。 佛在經上常說阿羅漢煩惱真的斷掉了,確實沒有了,但他還有習氣在,譬如見到不好的事情,他會發脾氣,阿羅漢會不會有這個情形呢?有,他是不是真的有脾氣呢?沒有,一點都沒有了,可是他那個樣子還有,這叫習氣在啊,他確實沒有貪嗔癡了,可是他還有貪嗔癡的習氣。辟支佛比他斷得干淨,習氣都沒有了。 所以我們看佛門造的變像圖,你看阿羅漢的像,奇奇怪怪的,但是辟支佛的像就像菩薩一樣,非常圓滿,非常慈悲,阿羅漢現的像,你看五百羅漢,很多奇形怪狀的,那是表現他的習氣在,其實他的心很清淨、平等。辟支佛的習氣沒有了,所以造的像,現得和菩薩一樣的圓滿。 比十二因緣高的是菩薩,菩薩稱為‘正等正覺’,‘正’是正確沒有錯誤,‘等’是等於,等於佛,他還不到佛,和佛差不多,和佛有一點相似,所以叫‘正等正覺’。菩薩不但思想見解正確,而且他有大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主動地去教化幫助一切眾生,不要等人求他,他主動來找你,這是菩薩。不像阿羅漢及辟支佛,他雖然也很慈悲,也樂意幫助人,但你得去求他,你不求他,他不會主動來找你,菩薩是你不求他,他也主動來找你。 菩薩自行化他不外六大綱領,佛門稱之為‘六度’,菩薩是六度心,他的心是住在六度上,自己修六度,也勸導一切眾生修學六度。 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布施不是叫你捨財,那個沒用處的,大家今天修布施,說實在的話,你將來的果報是什麼?六道裡有漏的福報。你把布施的意思搞錯了,布施是放下,布施是捨棄。把什麼放下?剛才我們說的,把我們所有的錯誤的想法、看法統統放下,這叫真的布施。 把我們的貪圖五欲六塵放下,把貪心放下,把嗔恚心放下,把愚癡心放下,把對於聖教懷疑的心放下,是教你把這些東西放下啊,你才能成菩薩,捨一點錢算什麼?何況還有愚癡人聽說佛門裡捨一得萬報,今天布施一百元,明天就想佛菩薩如何能夠回報他一萬元,這完全是在作生意,跟佛菩薩討價還價,完全錯解了佛在經典裡講的意思。所以布施是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的清淨心就現前了。 持戒就是守法,六度裡的持戒和普通一般意思不一樣,它是廣義的。佛陀的教誡是三藏經典,裡面的理論、方法、教訓,統統要遵守,這叫‘持戒’。 行菩薩道,因為菩薩要自立立他,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大眾,因此不但要通佛法,還要通達世間法,於是世間的法律、道德、風俗習慣,統統要明了要遵守,才能和世間人和睦相處,才能教化世間人破迷開悟,所以他這持戒的內容非常廣泛。 忍辱就是有耐心,無論是自己修行,或是幫助別人,都要有耐心,要有無限度的耐心、忍耐,才能成就。《金剛經》說得很好,‘一切法得成於忍’,沒有耐心不能成就。 在忍耐裡修精進,‘精’是精純,純而不雜,自己修行要一門深入;幫助別人要先認識眾生的根性,介紹他歡喜修學的法門,教導他一門深入,這是菩薩,這是我們佛弟子一定要明了的。 過去的那個時代和現在的時代及將來的二十一世紀,跟諸位說,完全不相同,於是教化眾生的方法與形式也完全不相同。過去農業社會,交通及資訊都不發達,所以佛法的教學就等於各個地方設小道場,道場林立,便利大眾修學。 道場多,為什麼多呢?每個道場都是專科學校,佛法的法門很多,不可以雜修,雜修是絕對不能成功,要提倡專修。我們每個人嗜好不一樣,譬如我喜歡念佛,就建念佛道場;有人喜歡參禅,就建參禅的道場;有的人願意研教,那就要建研教的道場,要分開來,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全都破壞了。 所以在隋唐時代,佛法宗派林立,每個宗有它自己的道場,在佛法裡選擇一部門的經論,凡是歡喜這些經論的同學,我們大家聚集在一塊共修。在當時,五台山是《華嚴經》的道場,就像‘華嚴大學’。浙江天台提倡《法華》,喜歡學《法華》的到天台山去學,喜歡學《華嚴》的,到五台山去學。喜歡法相唯識的到慈恩寺去學,所以個個道場都是專科大學。 這個‘專’裡還分,愈分愈細,愈分愈精,就像我們現在學院裡再分系,系裡再分科,就是這個意思。譬如我們淨土宗,淨土宗現有五經一論,我喜歡《無量壽經》,他喜歡《阿彌陀經》,我們二個雖都是淨土宗,我們二個就合不來啊,那怎麼辦呢?淨土宗要建二個道場,這個道場專門是依《無量壽經》,那道場專門是依《阿彌陀經》,這一分開就好了。 同樣依《阿彌陀經》,有的人依蓮池大師的疏鈔,有的人依蕅益大師的《要解》,他們二個人合在一起又要打架,再分,再建二個道場,諸位要明了這個原則。譬如《無量壽經》,今天有人喜歡匯集本,有人喜歡康僧铠的本子,有人喜歡漢譯《清淨平等覺》的本子,那你就需另建道場。 所以每一個道場有它的道風、學風,學風就是他所依據的經典,‘學’是依據的理論、依據的經典,道風是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同樣是念佛,現在大家曉得,有念四音佛號的,有念五音佛號的,這二種要是混合在一起,不行啊,合不來的,那念佛堂也要建二個,喜歡念四音佛號的,四音念佛堂;喜歡念五音佛號的,五音念佛堂,他才能成就,要專精啊,不容易。所以你要曉得道場為什麼這麼多,原因在此地。它是提倡專修,唯有專精,你才能得利,你才能得清淨心,你才能得念佛三昧。 我們舉淨土宗來說,一個道場絕定不能成就的,一個道場就雜了、亂了,這是佛門道場為什麼會這麼多,它並不是復雜,是專修、專攻。 同樣的道理,大法師他不是專通一部經、一部論的,他是樣樣都通,樣樣都能教導,所以通宗通教,古時候有此能力,有此智慧的,就稱為‘大法師’。我們請大法師來此講經,教導我們修學,法師所講的一定要與我們所修的相應,我們才得利益;如果所講的和我們修學的相違背了,那完了,我們的道場被破壞了。 假如說我們這道場是念佛的,大家念佛也念了很多年,都有一點心得了,現在我們請一位禅宗的大德來,他說念佛不好,要提倡教我們修禅,那我們前面幾十年功夫,豈不是白費了?這是不是善知識?給諸位說,這不是的。如果真是善知識,他是禅宗大德,到我念佛堂來講開示,一定也是贊歎念佛,贊歎《彌陀經》,贊歎《無量壽經》,使我們對所修學的經論,對我們的老師,對我們的同學更增長了信心,這個法師就是真正的善知識;如果是破壞我們的道場,就不是善知識,是惡知識,他不是給我們帶來建設性的,他是來破壞的,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說實在話,這是一個最低的佛學常識。 我念佛,我修淨土,過去我在香港講經,一九七七年,香港大嶼山聖一法師請我到他道場講開示,聖一法師是禅宗道場,我一進禅堂,我很佩服,在這個時代,還有人每天按照禅堂規矩去坐香,我還沒見過,所以看到非常歡喜。我到禅堂要講什麼呢?還好過去講過《六祖壇經》、《金剛經》,口頭禅還有一點,贊歎禅宗,贊歎他們的老師聖一法師,贊歎他們同學,贊歎這個法門。這是對的,如果說禅不如淨,淨有把握,那你不是破壞人家幾十年的修行?那就犯了很大的過失了,這事絕定不可以。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請我到他那去講演,演公的道場是修彌勒法門的,我是阿彌陀佛淨土,我到那裡,彌陀淨土一字不提,贊歎彌勒淨土,彌勒淨土我沒學過,我學過《華嚴》,《華嚴經》彌勒樓閣那是無比的莊嚴,贊歎彌勒淨土,贊歎這個法門,使他們的信徒對演培法師更相信、更尊敬,我們這次去就成功了。 諸位也許常聽到佛門有個術語,‘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到人家的道場,贊歎他的道場,贊歎他的老師,贊歎他的同學,這個叫‘僧贊僧’;而不可說淨土法門好,往生靠得住,彌勒菩薩兜率內院條件很苛刻,不容易去啊,你這樣講,人家修了二十五年了,你就把人家信心破壞了。甚至於我還聽說有的法師講經,信徒都跟他跑掉了,這個是最大的忌諱,還得了,這個不可以的。 這就說明修學要一門深入,佛法的法門很多,大乘經上講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隨著自己根性去選擇,選擇之後就貴在一門深入,果然能依一個老師,依一個道場,一門深入修學,沒有不成就的,所以這個第一是門門第一,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我們看《華嚴》是我們的典范,你看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五十三位善知識,每個人所修學的法門不一樣,他去參訪。細細觀察經文,我們明白了,每一位善知識自己謙虛,贊歎別人。現在的善知識不一樣了,抬高自己,貶低別人,和《華嚴經》所示現的完全相反。所以佛法今天是衰,不是興,我們台灣的佛法是衰相,不是興相,台灣佛法很熱鬧,形式上的熱鬧,大家有錢嘛,世間法裡面大家都在比賽錢,一個個我的房子比你大,我的車子比你高;佛教也是如此,我的廟蓋得比你輝煌,我的廟蓋得比你大,在比賽啊,在搞這個,道與學就忽略了,如何建立學風與道風,這才是佛法興衰的關鍵。 底下一個世紀,科技發達,資訊發達,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的事情,我們立刻就知道,所以下一個世紀的道場已經不是一個形式的寺廟,這個東西已經過了時代,會被淘汰。下一個世紀道場的形式是什麼?電腦、資訊,所以底下一個世紀,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電腦,每一個人都有電腦,電腦和全世界聯線的,你要什麼東西,一按鈕都出來了,是這麼一個時代,我們的生活方式完全改變了。 你要讀經,無論世界那個圖書館所藏的經典,你一按電鈕,目錄全都出來了,想要那個,電腦畫面上全部呈現出來,是這樣的,不必到寺廟去了。學習東西,將來的學生不必上學了,在家裡電腦面前就讀大學了,就參與考試,畢業文憑就從電腦輸入給你了。 在美國確實如此,家庭主婦不要上街去買東西,電腦一按,東西就為你送來了,你的付款,銀行已經付給他了。你要能想到下個世紀,人是怎樣的生活,我們佛法要如何來弘揚,要懂得這個事實;將來佛法人才在那裡培養?一定是大學研究所,而不是佛學院,這就是現在人所講的,你要有前瞻性眼光,你要看到底下這個世紀是怎麼樣的一個心態。現在電腦資訊日新月異,必定走上這樣的趨勢。 現在中國大陸、台灣、美國有不少的地方,已將《大藏經》輸入電腦,做成電腦軟體,將來的弘法必定也是在電腦,到那個時候不用電視這個螢幕,用電腦的螢幕了,電腦的螢幕就代替了電視。所以你要聽那個法師講經,一按電鈕,無論在什麼地方,法師的形像就現在你面前,有音聲,有文字。我們如果沒有這樣的眼光,你就跟不上時代了,在六度裡,你不是精進,你落伍了。 真正的佛法永遠走在時代的前端,領導這個時代,怎麼會落後呢?這是我們要明白的,而且這個事情就在我們眼前,我們應該從那個方向,那個角度去發展,自己就清楚,就明白了。 有精進而後才有禅定,六度裡的禅定就是自己有主宰、有信心、有方向,他不是亂進,不是雜進,他有方向,他有目標,所以他充滿了智慧,菩薩是以這個自行化他,達到登峰造極,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成佛了。所以成佛,在前面說過,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法整個教學沒有迷信,用現代科學精神的尺度來衡量,它非常合乎科學,它沒有違背科學的原理原則,說實在的,科學還趕不上它,這是我們修學不能不認識清楚的。 到佛的果地上,第一個因素是平等心。菩薩是六度心,萬法平等,十法界平等,六道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同圓種智’就是萬法平等,一切平等,這是如來的果地。 佛將一切眾生分為十大類,第一個因素我們要曉得,我們要掌握這個大原則、大前提,修學才能得到效果,把我們自己弊病習氣找出來,能找出來了,能發現了,這就是‘開悟’;能改正過來,這就是‘修行’,這就是‘功德’。修行是‘功’,你有功夫,修行的結果就是‘德’,此‘德’和‘得’同意思,你真正有收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 在無量法門裡,我們非常幸運,幸運在那裡?認識了淨土,淨土的認識非常、非常難,不要看到念佛的人很多,真正對淨土認識的人不多;認識不清楚,他念這句佛號就不得力,為什麼?他有懷疑,他信心不堅定,遇到逆緣,他說佛菩薩不保佑我,我念‘阿彌陀佛’不靈,他就懷疑了,他就退心了。看到別的法門,他心動搖了,看到學禅的,他就想去參禅;看到學密的,他又想去念咒,他心裡猶豫不決,雖然念佛,他沒有功夫,當然他沒有收獲。所以認識淨土是我們修學淨土的先決條件,但是要認識清楚,非常非常的難,淨土教雖然很普遍,要認識清楚卻是真正困難。 我對於這個法門的認識,給諸位說,我花了三十年時間,在許許多多大乘經論裡面,才把這法門的真相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我是得力於《華嚴》、《法華》、《楞嚴》、《般若》這些大經,從這裡面發現淨宗第一殊勝,所以才回過頭來專門修學。 《彌陀經》上,蕅益大師講的信願行,絕定沒錯,這心要清淨、要堅定;願要強烈,我們的行就相應,和念佛就相應了,所以很不容易。我跟大家講解,你們一聽就相信了,你比我省了三十年的時間了,我三十年才認識清楚,今天給你一介紹,你就省了三十年了;你要是不相信,走我的老路,花三十年時間,說實在話,花上三十年時間,未必有這麼幸運,許許多多的人,一生當中在經論裡鑽而沒鑽出來,還是忽略掉了,可見得這確是不容易,真正認識清楚、搞明白了,一心一意專修。 修學一定要遵守經典裡的理論,理論是我們深信不疑的基礎,我們一絲毫的懷疑都沒。道理明白了,方法也非常重要,從那裡做起呢?《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句話,我相信大家都念得很熟,意思懂不懂?囫囵吞棗,說不懂又像懂,說懂又確實不懂。 什麼叫‘發菩提心’?什麼叫‘一向專念’?‘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不迷惑,真正覺悟了。我們有沒有覺悟?覺悟的人和不覺悟的人,思想言行不一樣,迷惑的人隨著自己的感情,隨著自己的迷情過日子,所以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而自己不知道。覺悟的人,對於一切人事物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生活如理如法,生活中得快樂。迷悟的差別,很大很大。 悟,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菩提心那有那麼容易發,世尊有善巧方便教導我們,從生活上啟發實現,所以菩提心就不是一個理論了,不是玄談,落實在實際生活之中,這叫‘真修行’。 那從那裡修起呢?佛給我們講,從三福修起。真正發菩提心,真正覺悟的人一定孝順父母,如果我們看到父母很討厭,迷惑顛倒啊。現在年青人不願意和父母、公婆一起居住,迷惑顛倒,這個不覺悟啊,真正覺悟了會和老人住在一起,會做到孝敬,所以佛第一句話就是‘孝養父母’,不孝養父母,你一天念十萬句佛號,你一天拜十萬拜佛,還是要搞六道輪回,還是要搞地獄、餓鬼、畜生,西方世界沒有你的份,為什麼呢?你沒有發菩提心,你迷惑顛倒,這點重要啊。 我在新加坡看到有一些同修聽到我講這個,原先跟公婆離開了,跟父母離開了,自己單獨去住了,聽到我講的,不錯,很難得,真的覺悟了,搬回家去和父母、公婆一起住了。我看到很歡喜,他覺悟了,知道從前做的是錯誤,現在回家孝順父母公婆是正確的。 第二句是‘奉事師長’。老師對我們有教誨的恩德,老師的恩德和父母沒有兩樣,所以對老師念念不忘,故修行的根本在‘孝親尊師’,老師不在了,我們也念念不忘。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不在了,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在老師的故鄉為老師建一個紀念堂,我請台中蓮社的同修去籌備這樁事情,他們現在也積極在進行當中,我們報老師的恩,念念不忘老師教誡之德,把老師教導我們的要發揚光大,所以你才曉得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你們受菩薩戒的同學,戒壇上老師應當講給你聽,‘大乘佛法,孝名為戒。’,什麼是大乘菩薩戒?孝順就是大乘菩薩戒,孝順父母,孝順師長,孝順一切眾生,這是菩薩戒的精神,這是真實的覺悟,從這地方智慧開啟了。所以你說我不能跟老人住,老人很難相處,但老人是你的大善知識,幫助你成就你的忍辱波羅蜜,你沒有這個環境,你的忍辱波羅蜜到那裡修?沒有忍辱就沒有精進,就沒有禅定,就沒有智慧。所以不能忍,你就完了,你還是搞你的畜生、餓鬼、地獄,不但是佛道不能成就,人天都沒份。 所以教你要和老人相處,要樣樣孝順時,是修忍辱波羅蜜,他是你的大善知識,讓你盡孝道,把你那些習氣、錯誤的毛病知見磨得光光的,磨得圓圓的,你才是一個菩薩,將來才能成佛。 佛這樣教訓我們,中國孔孟也是這樣教訓我們,所以中國的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的教育也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佛法到中國來,立刻受到中國朝野的歡迎,我們不謀而合,古人所說‘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中國聖人和印度聖人沒有見過面,沒有交談過,沒有交換意見,居然教學的基礎,立足的根本完全相同,這是真實的智慧。 所以‘孝’這字,我常常贊歎我們中國文字,任何國家民族不能和我們相比,文字是符號。我們用的文字充滿了智慧,你看‘孝’這個字是會意,從這符號上,你去體會它的意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這個意思就是說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不是分開的。 現在外國人講代溝,代溝就是沒有孝道,外國人沒有孝道,外國人學佛,怎麼學也學不成,為什麼呢?基礎沒有。有外國人對我們中國人紀念祖先感到不可思議,祖先是幾百年前,幾千年前的,連見都沒見過面,你為什麼還紀念他?還拜他? 在中國文化裡,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生命的整體,所以父母祖先就是自己,子孫兒女也是自己,對於父母子女那份關懷愛護,就和關懷愛護自身沒有兩樣,這叫‘孝順’。 豎的看,無始無終;橫的看,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一個法界整體,法界的全體就是自己的全體。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講了二句話,‘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個‘孝’就是‘無為法身’,就是‘真實智慧’。你能夠盡孝是真實智慧,而孝的本體就是無為法身。 我們佛門裡念佛念‘法身佛’,‘法身佛’是什麼?就是孝,孝道就是法身佛,我們要想證得清淨法身,連父母都不孝,你還證什麼清淨法身?你就太迷惑了,太顛倒了,所以佛法修行真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今天誰懂得?誰還懂得孝順父母?誰還懂得尊師重道? 我在大陸上,小時候念書,現在還有二個老師在,我到大陸去,我都要看看他,逢年過節我都要寄一點供養給老師,我知道報恩,我知道盡孝,孝父母,孝師長,我在佛法上能得一點受用,我做了,我不是口說。 從這個基礎上,你才能做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修行基礎的基礎,根本的根本,能夠把這四句做到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就得人天福報,換句話說,你絕定不會墮三惡道。這是基礎,從這基礎上建立佛法,佛法是完美的教學,究竟圓滿的教育,是從這基礎上建立的,也就是第二福。 第二福有三句,‘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接受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建立在世間教育的基礎,世間教育是立足於‘孝親尊師’,所以在大乘法門裡,第一部經典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不懂得孝道,不懂得盡孝,不能把孝道做到,你那個佛法是空的,是假的。 從‘三歸。眾戒。’的基礎上建立大乘佛法,‘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念佛法門是以這三個做基礎,這句佛號念得有功夫,古人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為什麼一天到晚念得不相應?你前面的基礎完全沒有,這些道理你都不懂,這些修行的方法,你沒有去做,所以你的佛號就念得不相應,道理在此地。 我們明天還有一天,今天時間到了,這非常非常要緊,我會把這個事情詳細為諸位報告,使我們的修行確確實實能夠產生效力,就是佛念的功夫會有得力,我們的學佛就會快樂,真正幸福啊。佛法修學的目標,現前的好處,是自己得到幸福快樂,快樂的一生,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社會詳和、強盛,世界和平,這是佛法現前殊勝的利益。不但念佛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大乘佛法任何一個法門都能達到這個目標,只要你如理如法的修學,就是與佛講的理論方法相應,決定可以得到。 第四天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前面我們將淨宗修學的經論簡單介紹出來,昨天我們講到修行的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教給我修學的基礎是‘孝親尊師’,為什麼以這個為基礎呢?諸位必須要知道,佛法的教學是要恢復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也就是禅宗裡所講的‘徹悟自性’,我們以現代的話,諸位容易明白,概念上比較清楚,就是恢復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孝敬’是性德,我們今天把這個疏忽掉了,不但在行持上我們沒有去做,連概念上也模糊了,這就是佛法裡講的‘迷失了自性’。 這是我們在佛門裡常常聽到的,但是也很含糊,不甚清楚,就是‘孝敬’是性德,迷失了性德,所以才有生死輪回,所以才有許許多多的苦難。我們要恢復性德就要從‘孝敬’開始,從‘孝敬’認真去做,所以孝之完成,孝之體性,就是佛法裡講的‘真如本性’,大乘法裡講的‘清淨法身’,《往生論》我們剛剛講過不久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就是孝道的本體,‘清淨智慧’就是孝道的認識與實踐。由此可知,整個大乘佛法不但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實實在在講是孝道的完成。 講到盡孝相當不容易,圓滿的孝道在佛果位上才究竟,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就是孝道的欠缺,孝道沒有做到究竟圓滿,這是我們必需要認識的。然後佛法無量無邊修行的方法門徑都是要完成這樁事情,這是整個教學的概況。 從孝親尊師的發展就是慈悲,我們現在人講的‘博愛’,其實‘博愛’這個名詞也是從佛經裡出來的,大家念《無量壽經》,裡面就有這個名詞。慈悲一切,有慈悲心的力量來推動你,你才會修行十善業道,不會以行善為苦,世間人認為持戒修善是很苦的事情,受到許多約束,得不到自在,殊不知持戒修善是真正的清涼、自在,是真正的快樂,然後以此為基礎,這才進入到佛法的修學。 佛法修學,一開始就傳授你三歸依,所以三歸依是佛法的入門,因此我們一定要把三歸依的意義搞清楚。學佛就學佛了,為什麼要歸依?我們有沒有這個疑問?從那裡歸?依什麼?歸依的目的何在?歸依的好處何在?如果不把這些事實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學佛了,糊裡糊塗的歸依了,糊裡糊塗的也受了戒,實在說呢,受了一個糊塗戒,受了一個糊塗三歸,將來成了一個糊塗佛,那有這個道理呢? 所以這個搞錯了,這三歸依是你入佛門,老師把修學的總綱領、總方向傳授給你,從今之後,無論你依據那種經典的道理,無論你用那種修學的方法,但是總不能違背這個綱領,不能偏離這個方向,這就行了。 這個綱領是成佛的綱領,這個方向是成佛的方向,因為它有三條,所以叫‘三歸依’。在一般術語裡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在這個世間傳久了,傳了三千多年了,法久了,這裡面就產生弊病,這是在所不免的,所以愈傳愈訛,也就是說容易引起一般人的誤會,因為我們一說到佛就想到佛像,佛不在世間了,佛的形象留在世間;說到法,就會想到經典;說到僧,就會想到出家人。以為這就是我們歸依處,殊不知這就錯了,錯誤很大,不是小錯。 我們從過去典籍裡的記載,可以體會到這種誤會由來已久了,因為我們看到《六祖壇經》,這是禅宗的經典,六祖大師距離我們是一千三百多年,他是唐朝時候人,他在《壇經》裡面跟大家講三歸依,他就不用‘佛、法、僧’,他把這名詞換了,不用習慣傳統的講法,在我們猜想,一定是那個時候已經有錯覺了,所以他就不用這個名詞,他用三寶的意義,覺、正、淨,諸位看《壇經》,他老人家講的‘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他不用佛、法、僧,然後加以解釋。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麼一講,我們清楚了,不至於發生誤會,所以這是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佛法稱之為‘內學’,在印度五明之中,稱之為‘內明’,這就是說佛法是向內求的,不是向外。如果向外,佛法裡之為‘外道’。 假如我們三歸依是心外的佛像、經書、出家人,這樣的歸依就歸依了外道了。諸位要曉得,佛法裡的外道是心外求法,並不是指的其它宗教。凡是心外求法就叫‘外道’,佛法是教你在內心裡去求。 佛是什麼呢?佛是自性覺,佛陀是覺悟的意思;覺,不是別人覺,別人覺與我不相干。釋迦牟尼佛覺悟了,他覺悟,我沒有覺悟啊,我要是依他,我不能覺悟,要依自己,依自己就能覺悟了。所以佛教我們歸依自性佛,不能歸依外面的佛。 諸位如果仔細去觀察、去思惟,你就曉得佛法不欺騙人,佛法的確很偉大,佛法是開發我們的自性,絕對不教我們跟著別人走,這是它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佛不牽人鼻子走,佛教每一個人頂天立地,三歸依就是教你頂天立地,因為你本來是佛,你不過是迷了而已,他幫助你恢復自性,所以‘覺’就是佛的意思,我們歸依自性覺。 從那裡歸呢?從迷惑,歸是回歸、回頭,從迷惑顛倒要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真正的歸依佛了。話說得很容易,實際上我們回不過來啊,我們也很想回來,就是回不過來,沒有法子回歸,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依舊迷而不覺,這事情就麻煩了。 佛給我們大前提、大方向,我們怎樣遵守、如何來修學?譬如佛告訴我們孝親,我們不孝親就是迷,孝親就是自性覺。我們不尊師、不重道,就是迷,我們尊師重道就是自性覺。我們對一切眾生不慈悲就是迷,對一切眾生慈悲就是覺。把這些完全落實在生活層面上,我們就好修學了,我就懂得了。 凡是佛教導我們的,必然是覺道,是自性覺的道理,違背了佛的教誡,絕對是迷惑顛倒,這樣我們就有入門之處了,有下手之處了,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破迷開悟,由此可知三, 歸依的重要。 法,是正知正見,實際上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古人講的‘真實智慧’,這就是法。可見法也不是從外面來的,《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佛知見’就是法,剛才說了,佛是什麼呢?佛是自性覺,自性本覺,本覺裡所生的智慧就是法,法寶啊。 自性本來清淨,清淨就是僧寶,所以六祖大師開悟時,對他的老師陳述他的心得報告,他的心得報告很簡單,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清淨的自性就是僧寶,所以我們的自性裡具足三寶,這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一定要明了。 今天有不少同修發心要做佛弟子,發心要和佛學,接受三歸依,我們錄音帶及《三歸傳授》的小冊子,那個小冊子就是從錄音帶寫下來的,希望諸位多聽多看,希望知道你從那裡歸?依什麼?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才得到三歸依的真實功德利益。 佛像、經書、出家人這也是三寶,這不假啊,這是三寶的形像,三寶的樣子,真正三寶的實質及內容就是你的自性,自性的覺、正、淨。這形式也很重要,為什麼呢?沒有這個形式,沒有這個象征存在,佛法就變成空洞了,就變成玄學了,所以象征及形式也非常重要,它是佛法傳承、傳播的一個型態。 於是我們對於形式的三寶也要尊重它,尊重它就是重道,我們希望佛道,釋迦牟尼佛的教學,佛陀的教育,能夠常住在世間,能夠利益一切廣大的眾生,這形式的三寶就非常重要。 佛像無論是雕塑的,或者是彩繪的,我們都尊重,經書和出家人我們也都尊重他;我們供養三寶,要知道如何去供養,我們自己就得到利益了。見到佛像就提醒我們自己,我們要自性覺,覺而不迷,佛是代表覺悟,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覺,我不要迷。看到經書,不但是經書,只要看到書本,不管什麼書本,一看到就想‘我要正知正見’,我的思想見解要正確,不能有錯誤,‘法’就是代表這個意思。 見到出家人,我就要想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那個出家人干不干淨,與我不相干,看到那個樣子就想到我自己清淨不清淨,他這種形像提醒我。 於是住持三寶對我們的功德就無量無邊,為什麼?我們久遠劫中,在六道裡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縱然受三歸依,如果沒有人時時刻刻在提醒你,我們的惡習氣太重太重了,幸虧有住持三寶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我們對這三寶怎能不恭敬?這是三寶對我們真實的利益,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讓我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是這麼個意思。 孝親、尊師、重道,這是起步,一直到圓滿菩提,我們覺、正、淨才圓滿;所以修覺正淨是從孝親、尊師、重道開始,這是諸位必需要曉得的。 修行,‘修’是正,‘行’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過來就是修行,我們對這個內容實質要清楚,千萬不要誤會,以為修行是每天要念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那是樣子、那是形式。如果每天《無量壽經》念十部、念十萬聲佛號、拜三千拜佛,還是打妄想,還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那個樣子全是空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古人常講‘喊破喉嚨也枉然’。 如果這個人孝親尊師重道,把佛的教訓常常記在心裡,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他都做到了;這個人一天一部經也沒念,一句佛號也沒念,佛說他是真正的弟子,他真正在學佛。 所以諸位要曉得,修行不在形式,要在實質上,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像個菩薩,像個佛。佛怎樣處事待人?佛菩薩怎樣生活?我們要學得和他一樣。教你讀經、教你拜佛,那是小學生課堂作業啊,大學生的行持不是這個樣子,諸位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那是大學生,他們很少有這種形式,完全講求在生活當中所表現的覺悟的行為,正知正見的行為,清淨身語意的行為,這是真的菩薩,這是三歸依的方向,是三歸依的總持法門,用現代的話來說,總綱領啊。 初學一定要從持戒下手,這個戒,是老師的教誡。自古以來,從釋迦牟尼佛起,佛在經裡就教導我們,我們的道業、學業、事業,有沒有成就,關鍵在老師,你要是遇到一個好老師教導,你一定會有成就。 那一個老師是好老師?善導大師說得好,與你有緣的老師就是好老師,什麼叫‘有緣’?是你心目當中,最尊敬、最仰慕的老師,就是跟你有緣,你跟他學就沒錯,為什麼呢?因為他講的話,你能接受,他教導你的,你會認真去做,這就叫‘有緣’。 沒有緣的,縱然學問道德再高、真高、真好,你瞧不起他,你沒有把他看在眼裡,他的教導,你聽成耳邊風,不在意,根本也不去做,那有什麼用處呢?所以每個人的善知識並不一定相同,我尊敬這個人,你尊敬那個人,不一樣。因此諸佛菩薩要化現許許多多的身份,你看《普門品》裡,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現三十二種身呢?你喜歡那一種身,他就現那一種身,這就跟你有緣。 你喜歡菩薩,他示現一個佛,你不喜歡佛嘛,你對那佛不敬,這個情形很多,有很多人對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不恭敬,恭敬觀世音菩薩,他心目中只有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說的話,他就聽;佛說的話,他不聽,這樣的情形很多很多。所以你要找老師,要知道這個原則,要找你心目中最喜歡、最尊敬的老師,那個喜歡尊敬裡面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這個人講的話,我相信,肯依教奉行,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你就會有成就。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這是特別對初學的來說,初學時我們沒有正知見,不能辨別是非邪正,沒有這個能力,聽人說法,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我們把它當作正法,不知道它是邪法,到以後吃虧上當了,很難自拔啦。這是我們生生世世修學沒能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希望此生當中不要再犯了。 這個真假很難辨別,不是那麼容易的,大家要細細讀《楞嚴經》,佛給我們講了五十種陰魔,愈是高級的,看起來和佛菩薩沒有兩樣,就把他認作佛菩薩了,那就壞了。他說法,一百句裡面和佛說的只有一句不一樣,那一句就是毒素,那就是假的,我們有什麼能力辨別? 因此,自古以來初學的人不能離開老師,就像嬰兒不能離開慈母,母親帶小孩為什麼要帶三、四年?這三、四年不能離開身邊,他太小了,不懂事,時時刻刻有生命的危險,必須細心照顧,一刻都不能離開視線。我們初學佛法,狀況就跟嬰兒一樣,時時刻刻會被妖魔鬼怪誤入邪道,不知不覺,這很可怕啊,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識。 也許同修們曾聽說過,古時候學佛是五年學戒,這五年學戒的意思是前五年不能離開老師,一步都不能離開,因為我們初學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受外面的誘惑,五年不能離開老師,所以那個五年學戒,不是戒律,是老師的教誡。 現在學佛難,難在沒有老師了,沒有善知識了,為什麼沒有老師呢?因為沒有學生,‘學生很多,我們都學啊。’,你是嘴巴上想學,心裡上不想學。這是這時代眾生的福報比不上過去了。 我初到台灣是民國三十八年,我四十二年接觸佛法,還算很幸運,沾到一點邊,大概在我之後,這個邊就沒有了,愈離愈遠。我遇到的老師,還是古老的那個方法對我,我能接受,這個方法對別人,別人不能接受,我們也曾經做過試驗。最初我學哲學,方東美先生教我,不在學校裡,在他家中,一星期見一次面,二個小時。認識佛法了,也很幸運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像方老師一樣,非常慈悲,每個星期天給我二個小時,以後他老人家圓寂了,我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 我到那裡去拜老師,老師開了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說,你要跟我學,從今天起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師大德居士講經,一律不准聽,只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是你看書,不管是佛書、世間書,沒有經過他的同意,一律不准看,包括佛經也不可以,想看什麼書,先要向老師講,老師搖頭,你就不要看了。第三個條件是你以前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我從頭學起。 聽起來很苛刻,這老師很跋扈啊,好像除他之外,沒有別人,我那時候想了一想,好吧,接受了。以後才曉得佛門裡五年學戒就是這三個條件,這三條戒就是慈母撫育嬰兒,你要乖乖的跟他學,要聽話,百分之百的服從,他帶你走一條正路,他負責培養你覺正淨的基礎,所以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後,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老師就開放了,這時候不管什麼人講經說法,你都可以聽,世出世間什麼書你都可以看,完全開放了,因為你有能力了,對你沒有害處,你能夠辨別邪正,你能夠辨別真妄,你有能力辨別是非,你到處去看,到處去聽,成就你圓滿的智慧。這五年,老師是這個用心啊,苦心,愛護你,培育你的正知正見,你要是不服從、不肯聽,那就沒法子了。 現在的學生不行了,要是看老師提出這個條件,‘你有什麼了不起?善知識多的很,我隨便到那裡去都有。’,所以現在學生的心態,和我們從前不一樣,我們從前很老實,乖乖的依著老師的教導,老師要求我們是五年,我對老師是非常感激,我自動的又加了五年,所以我完全遵守老師的教誡是十年。 我們再看看《華嚴經》,《華嚴》教學,善財童子就是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他是學生,他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怎麼教他的呢?也是李老師這三個條件,等到他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了,他的老師教他出去參學了,這是著名的‘五十三參’。出去參學,什麼人都可以接觸,什麼話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成就他的圓滿智慧,所以‘五年學戒’是從《華嚴經》上來的,有根據的。 這是佛門裡傳統的教學,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懂得它的意義,不曉得它的真實功德,你就不肯接受,你沒有耐心真正學習,換句話說,我們學佛的根基不但是沒有打好,完全沒有,怎麼能成就? 出家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在家學佛要成就也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所以現代人學佛的多,比從前多得太多了,因為學佛的機會比過去多,隨著科技的進步,典籍不缺乏;在從前,我們想得一本佛經,相當不容易,現在幾乎每個家裡都可以供奉一部《大藏經》,以前的人不敢想像啊,誰敢想像家裡供奉一部《大藏經》,那有這麼大的福報。 我的老家在安徽,其它的狀況我不清楚,我們有一座廟,這個道場很古老了,最興旺的時候,有五、六百位出家人住在裡面,這麼大的道場,只有半部《大藏經》,我們鄰居幾個縣都羨慕得不得了,這只有半部《大藏經》,你就知道典籍是很不容易得到的。 一般人有機緣聞到佛法,讀到經典,實在講不亞於三藏取經,要到寺廟裡去討個經單,也就是我住在寺廟要住多少天,做什麼呢?抄經,你想要什麼經,把藏經借出來抄經,沒地方買啊,那有現在這麼方便,可是現在方便是方便,《大藏經》請回家供養,不看哪!還是枉然,不像從前沒有,他抄去真念啊。 所以現代人福報好像很大,形式上的大,實質上我仔細觀察,還是不如古人,沒有古人那麼虔誠、恭敬、謙虛,在學習上比不上古人,要在這地方奠定根基。那現在問題來了,現在也沒有善知識了,縱然有善知識,也找不到學生了。 我學成之後,常年在外面弘法,感覺得孤單,沒有同學、沒有伴侶,所以往年在美國遇到黃念祖就歡喜得不得了,黃念祖遇到我也歡喜,為什麼?他在中國弘揚《無量壽經》,我在海外弘揚《無量壽經》,都是孤家寡人哪,這一見面,還有一個同伴,他也走這個門路,真是難得。 我每次從國外回來,到台中總是要去看看老師,每次見老師都勸老師多培養幾個學生,我們師兄弟多,在外面力量就大了。這個話我大概總共講過十幾遍,最後一次大概老師心裡煩了,他說:‘不是我不教學生,你替我找學生。’,我聽了這句話後,再也不說了,為什麼?我想想我找不到,到什麼地方去找一個傻瓜,完全聽老師的?再想想像自己這樣對老師的恭敬,修學的態度,實在沒有遇到第二個,找不到。從此以後我明白了,我不講了,再也不提這個事情,曉得難啊。 真正好學的人,真正想學的人,當然有,我沒遇到。現在老師也不在了,那怎麼辦?辦法還是有,找古人,現在的老師沒有,古來的大德有,我們效法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 采取這種方法的,在中國第一人是孟子,孟子在世時,孔老夫子已經過世了,他對孔子非常仰慕,他當孔子的學生,但孔子已經過世了,這叫‘私淑弟子’。他發願當孔子的學生,孔子的著作在世間,他就讀孔子的書,遵照孔夫子所說的道理教訓去做,認真的去做,有不明的地方去請教孔子的學生,他學成了。夫子在中國是‘至聖先師’,孟子是‘亞聖’,比夫子低一階層。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古人做老師的例子。 我們有此例可援,我們的老師可多了,古聖先賢你去選擇,你看那一個和你有緣,你喜歡那一位大德,你就專跟他學,你就成功了。在歷史上成功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是漢朝的司馬遷,中國的第一部歷史《史記》,司馬遷寫的,司馬遷也是學古人,他學左丘明,左丘明是《左傳》的著者,跟孔子同一個時代,司馬遷以左丘明做老師,專念《左傳》,專學《左傳》,他學成功了,唐宋八大家的第一個首領,這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佛門裡著名的例子是蕅益大師,他學蓮池,蕅益大師學佛時,蓮池大師也過世了,他對蓮池大師仰慕崇敬,蓮池大師的著作在,現在台灣也很普遍流通《蓮池大師全集》,精裝本這麼厚,四冊。蕅益大師專念蓮池大師的書,做蓮池大師的學生,他學成功了。 蓮池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蕅益大師也是祖師之一,學古人哪。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台中李老師很謙虛,甚至於他都沒有把我看做是他的學生,他教我學印光大師,以印光大師做老師,這就是專學印光法師的文鈔,依照文鈔的教訓來修學,做印光法師的弟子。李老師是印光法師的弟子,教我也做印光法師的弟子,這樣勸導我,這是老人家的謙虛,也是老人家真實慈悲的教導。 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大善知識,誰呢?阿彌陀佛,希望大家能夠依《無量壽經》,依經裡的理論及教訓,認真努力的學習,做彌陀弟子,這在整個佛法教學裡登峰造極。你看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佩服得五體投地,贊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為什麼不做阿彌陀佛的弟子? 所以大家今天發心歸依,我們落實在生活當中,我們歸依佛是阿彌陀佛,我們歸依法就是《無量壽經》,我們歸依僧就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是僧寶。假如把這三寶回歸到自性上來說,阿彌陀佛是自性覺,無量覺,‘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無量覺,這是自性佛寶。歸依法,《無量壽經》是我們自性體、相、用的具體說明。 歸依僧,大勢至菩薩表理智、智慧,觀世音菩薩表慈悲,我們要學大勢至的理智,要學觀世音的慈悲,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慈悲,慈悲要依智慧,不是依感情,依感情的慈悲就麻煩了,佛門裡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什麼原因使慈悲、方便變成禍害、下流呢?感情用事就壞了,一定要理性的,所以大勢至菩薩表理智,觀世音菩薩表慈悲,慈悲要依理性,這就正確了,這就是覺而不迷了。 我們學淨土的同修,家裡供養西方三聖,意義在此地,不是把佛菩薩當神明來看待,要懂得供奉的真實意義,它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每天早晚禮佛,早晨禮佛,看到佛像提醒自己,我今天要覺不迷,我今天要慈悲、要理智,是這麼一回事啊。 佛像之前恭敬作禮是我們尊重性德,重視道德的表現,這不是迷信;我們修學從這地方入門,從這地方下手,然後這才能修學大乘。 大乘法和小乘法不相同的地方,心量不一樣,小乘沒有菩提心,大乘法要發菩提心,所以三福第三條是大乘,第一句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是真正覺悟的心。那我們要問,什麼樣子才是真正覺悟?真正覺悟的樣子是什麼?這不能不清楚。 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決定要成佛,這才是真覺悟了,為什麼?九法界都是迷而不覺,菩薩和佛比,菩薩還是迷,佛才是覺;菩薩和我們比,菩薩當然覺,我們迷,但是跟佛一比,還是迷。十法界就是迷悟淺深程度不相同,覺悟愈高的,等級升的愈高;迷惑愈重的,愈往下墮落,十法界的差別就是覺迷不相等,這當中的差別相,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只有一個目標,他要作佛,這是大乘人。要想作佛就要學佛,佛是已經覺悟的人,踏著他的足跡,尋著他的方向,我們很省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推薦給諸位,我們向阿彌陀佛學習。 於是我們朝暮課誦重新訂了一個課誦本,跟現在一般流通的課誦本不一樣,流通的課誦本裡,早晚課誦那些經咒,在我們現在生活當中用不上,用不上則學習就很難得利益了。所以我們修學淨宗,向阿彌陀佛學習,我們早課念的經文就采取《無量壽經》的第六品四十八願,我們念四十八願的目的不是一昧地尊敬阿彌陀佛,是要向阿彌陀佛學習,佛發什麼願,我也發這個願;我的願發不出來,讀佛的願把我的願引出來,用意在此地。 我們和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我們和阿彌陀佛發同樣的心,心同佛,願同佛,我們早課目的在此。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照著這個模樣來塑造自己,把自己造得和阿彌陀佛一模一樣,諸位想想,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晚課我們選擇《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六品經文,這段經文裡非常詳細的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以什麼態度去對人、對事、對物,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過日子,這是‘解行’。 我們認識現實的環境,在現實環境當中學做佛菩薩,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覺正淨的生活,我們的解同佛、行同佛,心願解行都和佛一模一樣,這是學佛,學阿彌陀佛,學成了,你就是阿彌陀佛。這是把佛法修學落實在我們實際生活當中,所以我們的課誦本是這樣子訂的。 諸位如果工作很忙,沒有時間讀誦全部的經典,你就可以采取這個方法,早晨讀四十八願,晚課就讀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早課要發願提醒自己,晚課要依照經文認真的反省,佛教誡我們那些事情不能做的,我們是不是沒有做?佛教導我們那些事情應該要做的,我們是不是去做了?我們聽老師的話,依照老師的教訓認真去做,這叫‘學佛’,這叫‘念佛’。 念佛不是念在嘴皮上,嘴皮上的念佛不管用,要把佛的教訓常常放在心裡,這個‘念’是心念,你看念佛的‘念’,上面是‘今’,底下是‘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的心裡真有佛,有佛的什麼呢?有佛的教訓,有佛給我們講的道理,我們念念不忘,念念存在心裡,念念去實行,這叫‘念佛’,不是放在嘴皮上。口裡念,心裡沒有,那個不管用的,一定要心上有。 所以我常常講經講得沒法子了,我只好用很粗俗的話,希望你們把阿彌陀佛當作心上人,這就成功了。口裡沒掛著,心上真有,常常念著阿彌陀佛怎樣發心的,他怎樣發願的,他怎樣修行的,我們念這些,向他學習,這個叫‘真念佛’,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念佛的好處啊。 也許說我念佛念好久了,我的好處都沒有得到,那是你念錯了,你口念,心上沒有;如果心裡頭真有,我講的這些方法,你能依照去念,感應不可思議。我們念佛人是不是求感應?不是求感應,雖不求感應,但感應是一定的,你種什麼樣的因,就一定有什麼樣的果報嘛。 在一切法門當中,這個法門殊勝,這是世尊教導我們的,三福裡末後一條第二句‘深信因果’,我過去在求學的時候,這句話大概困惑了我三、四年,解不開,不曉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怎麼想也想不通,因為‘深信因果’要是放在第一條,我沒有疑惑。 我們凡夫都知道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我們都懂得這個道理了,難道菩薩不懂?因為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福報。第二條是小乘的福報,聲聞、緣覺。第三條是大乘菩薩福,大乘菩薩怎麼對因果還是不懂,還要佛來教? 以後讀誦《華嚴》的時候,在講《華嚴經》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事實真相,那個‘深信因果’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因果,這個因果,菩薩還想學嗎?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 佛在《無量壽經》上也這麼說過,你們都念過,真的,菩薩若不念佛不能成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十地菩薩他們修行,專門修念佛法門,十地菩薩明白這個因果了。‘深信因果’就是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實在說我們覺悟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了,再回頭想想佛講的這些道理,實在是在大乘經裡講的太多了,可惜我們都在經文上當面看錯,忽略啦。它的原理、真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心想佛’,佛在《觀經》裡講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啊,想佛就作佛了,這就要緊了。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念佛,心上真有佛,你就作佛了,你心上有什麼就變什麼,這是真的,這是事實真相。 世間人的心裡面是什麼?貪嗔癡,貪嗔癡的心,果報就是三惡道,三惡道從那裡來的?從貪嗔癡變現出來的。我們心裡有四谛,就變現阿羅漢;心裡頭常有六度,就是菩薩了;心裡面有佛,他就變成佛了。 深信因果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搞清楚了,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行菩薩道,我們自己存心,一味念佛,專念阿彌陀佛,為什麼?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和其它的佛不一樣。道理搞清楚了,方法明白了,認真去做,這認真去做的要領: 第一個是讀誦大乘。你要讀得很熟,你的心才會和佛一樣;你要是不熟,記不得,雖然有心想學佛,這心裡頭一塌糊塗、不清楚,怎麼個學法?所以經要念得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學阿彌陀佛的人,心是怎麼樣的呢?心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的真心,所以讀經要緊。 自己成就了要幫助別人,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要接引法界一切眾生往生淨土,同成佛道,一定要發廣大心,一定要發清淨平等心去幫助一切眾生。我們勸人學這個法門,三業俱到,真誠心勸導他,這是意業。口、言語,要把這法門介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聽了不疑惑,這才行。身的表現很重要,身要清淨,這個法門叫‘淨業’,西方世界叫‘淨土’,我們的身要清淨,清淨心顯露出來的自自然然的快樂幸福。 人家一看這個樣子,他就相信了;念佛這個法門、極樂世界,現在看到你這個苦的不得了的樣子,愁眉苦臉的,你樂在那裡?你怎麼說人家也不相信啊。那極樂的生活就顯在我們現在生活當中,過得很快樂、很幸福。 我在美國,附近的鄰居是外國人,向我們家的小孩打聽,我們的家裡頭年紀最輕的悟學,今年十八歲,他在美國長大的,語言沒有障礙。鄰居問他,我們這一家做什麼行業的,為什麼這麼快樂?他們非常羨慕,所以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他就非常歡喜,樂於接受。 我們請他來參觀我們的道場,他們也很喜歡,看到我們供的佛像,問我們供的是什麼佛?什麼意思?他們也懂得佛教裡有禅宗,禅在美國很興盛,他問我們是不是學禅宗的?我就教翻譯的告訴他,我叫他不要講淨土,講淨土外國人不懂,會把他講得迷糊顛倒,收不到效果,我說:‘你聽我的話,你告訴他,我們學的是阿彌陀佛宗。’,外國人就問了,‘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我說阿彌陀佛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長壽,他一聽到是長壽,他說:‘這個我要。’,他要長壽。第二個是快樂,快樂他也要。第三個是清淨,身心很清淨。他說:‘這三樣東西我都要。’,我說:‘那好,我們星期六開放,你來,我教你得到長壽、清淨、快樂。’。 因為他們是基督教徒,星期天要上教堂,星期六上佛堂,沒有沖突。你在我佛堂可以學到清淨、長壽、快樂,我們樣子擺在那裡,他相信嘛。他問我的年齡,我回答他,我已七十歲了,他都看呆了,這就是事實證明,我學這個就得到了。所以要把樣子擺出來給人看才行,那樣子擺出來不像的話,怎麼講人家都不相信。 從前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的時候,他老人家七十一歲,看他很年輕,辦大專講座,都是年青的學生,我那時差不多將近四十歲,跟學生的爸爸年齡差不多,他們看我,好像跟他們年齡很接近,李老師七十歲,你看過去也不過像五十歲的人而已,絕對看不出他七十歲,走路走得快得很,年青人走不上他。那時候我們郊游爬八卦山,李老師第一個爬上去,後面學生還在一步一步喘氣,李老師到了山頂,‘你們年青人沒用啊。’,這從那裡來的呢?念佛來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題目講完了。 家庭主婦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菩薩道 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凡夫觀念中執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為什麼替他們做,愈想煩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普度眾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裡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在家事裡做出圓滿的三種布施。你將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條、干干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是“禅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於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就是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你將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裡,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裡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 淨空法師簡要必生十念法 謹提議以 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為淨宗學人今後之一般自修與共修之常規。茲說明於後: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日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一、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而切要,可久且可廣。 二、為“佛法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於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裡,普及社會之大利益在。 三、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氣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呈逐漸清淨,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四、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袪除雜染,澄淨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薩大業,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 一為“淨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己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上加行之故。 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於目前以及今後淨業學人中大部分無定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標准,亦甚符合無缺。 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貫穿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松,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淨業學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 南無阿彌陀佛!!!
(1994年12月講於台南成功大學 吳真度 整理)
第一天揭示: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之教育,其最終目的在追求“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修行是以戒定慧為手段,伏斷妄想、分別、執著,而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又以淨宗持名念佛法門為現今末法眾生最方便、最究竟、最契機之法門。
第二天揭示:淨土五經之來源,《無量壽經》匯集本之因緣始末,及現所采用夏蓮居老居士匯集本之殊勝處,並以“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勉勵大眾。
第三天揭示:六道、十法界之因緣,三福為修行成就之基礎,而其中又以“孝親尊師”為大根大本。
第四天揭示:三歸依之真實意義乃是歸依自性之覺正淨,即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修行之要不在形式,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教奉行;學佛是學阿彌陀佛的心,願、行,並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則念佛之功德及其殊勝利益,必定現前可得。
·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第四天
· 家庭主婦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菩薩道
· 淨空法師簡要必生十念法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