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師:錢是誰的?
大家看看佛陀教導我們怎麼樣布施?首先他讓我們這樣來觀察布施。“若施彼已,則是我有”,通常我們會說:我有錢,我有什麼,有什麼。其實你把錢抓在手上,不一定是真正地擁有。佛經裡叫“五不堅之財”。哪五個呢? 有水火的。如果有水火的災害,你的財產會損失吧?有盜賊的,盜賊有份,小偷上你家去偷,現在還可以在網上作案,所以是盜賊的;還有呢,是國王的。國王是指國家,以現在來說,如果發生金融危機,貨幣貶值,那你手上的錢,相當於被國家拿走了。還有可能是我們親戚朋友的,因為如果你有錢,有些親戚朋友可能會惦記你的錢,想辦法來借,對吧?借了以後再想辦法不還、少還。 所以你擁有的錢,其實是這五個方面共同擁有,所以是五不堅之財,不是堅固的。 “余家中者,非是我有”,“已施者堅,余者不堅”,看到了嗎?錢啊,布施出去才是堅固的。為什麼?布施出去就有布施的善業力量,這個善業的力量很大,佛經裡有一個偈子:“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裡講的業,包括惡業,也包括善業。 所以如果你有布施的善業,這個善業經過很長的時間(百千劫的時間非常長),它的力量也不會消失,果報還會落在你的身上。“已施後樂,余者現樂”。這段經文太精彩了!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把錢、把財物布施出去,這種樂是什麼呢?是未來的樂。相當於把你們的快樂存在銀行,是你們未來的希望、未來所擁有的樂。 “余者現樂”,留在你手上的錢呢,是現在的樂。姑且說是現樂,其實還不一定呢。“已施不護,余者守護”,如果你把錢布施出去以後,你不用再為這些錢操心——怎麼守護它,怎麼讓它增值,怎麼讓它不受損失……。但是留在家裡的呢,你就得操心了。 “若已施者,非愛所縛,余者增愛”,已經布施出去的,由於這種布施的行為,我們就不會被貪愛這根繩子捆住,而留在自己手上的錢呢,會增長貪愛心,而且這種貪愛增長到一個程度會很可怕。過去的一年,黨和政府反腐,在反腐中,我們看到有一些人對錢財很貪愛,以至於使他們敢違紀犯法。還有一些人的貪愛增長到一個可怕的地步——錢變成了他的“宗教”,恨不得晚上睡覺都摟著錢。 “若已施者,非我所心,余者我有。”這句話有很深的佛理。我們眾生有兩種執著:我執,我所執。你們現在在柏林寺,如果家裡給你打一個電話,說你非常喜歡的一個茶杯被家裡的人摔碎了,你馬上會心痛。所以杯子雖然在家裡,但是其實是在你心裡。這就叫我所執。 我們擁有的一切都屬於我所執,所以如果布施出去呢,就沒有我所執的對象了。“已施無怖,余者怖畏”。布施出去的東西你不用害怕它被人搶走,但你擁有的東西你就會有害怕。“若已施者,是道基柱,余是魔柱。”如果布施出去,然後把這個功德回向佛道、回向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道的基礎和柱子。 “已施無盡,余者有盡。”你布施出去的錢,它是一種功德力。這種功德力,會給你未來的生命,帶來無盡的影響,帶來無窮的正能量。也許你幫助過一個人一百塊錢,你無意之中做了這麼一件事,而這個人又在某一個時間、空間的流轉中幫助了別人...這麼一個布施行為,給你自己帶來無窮的善緣,甚至改變命運。這種故事很多啊。 “生意經” 創造財富呢,應該著眼於救苦。那些真正擁有財富的長者,往往是最能救苦的人。他們有救苦之德,就是他們能夠解決和滿足眾生的某一類、某一種需求,所以才會富有。這在互聯網時代,很多軟件的發明就是這樣的。 所以這裡講的救苦,包括世間法,也包括了出世間法。這樣來看的話,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應該是佛、是觀世音菩薩,因為他們有無邊的慈悲心。佛經裡對佛有一個比喻,叫大商主,就是這個意思,佛是最富有的。 所以行菩薩道的人,要有這樣的一種財富觀——怎麼樣得到財富呢?從幫助眾生、幫助別人、幫助社會,從解決某一類需求入手去創造財富,同時不斷地把財富用來繼續幫助眾生,那你就是一個富有的人。這就涉及到我們要改變我們的習慣。 我們的習慣可能只關注自己的苦、自己的需求,那麼一個富有的人、一個能創造財富的人,他應該善於發現和關照社會和大眾的需求、大眾潛在的苦、潛在的問題。同時,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方法(包括技術)。假如你們現在能發明一樣東西,這個東西一打開,天上的霧霾馬上消失(當然不要帶來其他的副作用),起碼在中國你馬上會成為首富。因為霧霾是我們很大一個苦。 所以說如果你們想富有的話呢,首先要訓練自己善於對眾生的需求、對身邊人的需求、對別人的苦,保持一種關注和敏銳。你有這個習慣嗎?你的習慣是第一念看自己,還是第一念關注別人?也許第一念就關注別人還做不到,還有第二個選擇:第一念關注自己的苦,然後推己及人,第二念關注別人也可以啊。 儒家講推己及人,儒家的教學是從一個人天乘的角度講;那麼佛陀的教法也講自利利他,也是推己及人。當你的境界到達一個高度的時候,就能做到完全無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天天看別人有什麼苦,怎麼幫助別人解決苦,那就是大菩薩。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