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不如改命,改命從這下手


 2017/5/3    熱度:4960    下載DOC文檔    

  世間任何事都有規律,找到了命運的規律,就不難推算出人的命運軌跡。很多人算命,其實是在困境的時候就是求個希望,在順境的時候就是求個心安,都是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算完命後,總是希望有個化解的辦法。但從命理角度而言,並不能給你提供任何實實在在的解決方案。

  對未來的規勸,也不見得有什麼用,一是不見得能聽進去,二是當時就是鬼使神差讓你走那一步,三則外界一些事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能力范疇。

  三分天命,七分人為。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是自己的心與行為在時時刻刻左右命運。 要想改命,就要這樣來做:

  1.調整心態,修正行為

  福報首先是從心上來的,只有慈悲柔軟的心能納一切福。對天地萬物、一草一木、一切卑微弱小的生命,都要有深切的慈悲之心。慈悲柔和的心,讓你的身上散發強大的吸引力,一切所需,不求自得。

  所用之物,皆要珍惜,物盡其用,不要浪費。用任何東西,都要珍愛它,這就是惜福。惜福不只是省下那一點東西,也不是你買不起,而是一種生活態度。這種態度決定你有沒有資格享受福報。

  多一點感恩之心,在一切值得感恩與不值得感恩的地方,發現感恩的地方。這樣,天地萬物都會眷顧你,對你恩寵有加,讓你逢凶化吉,處處眷顧著你。

  2.施捨

  人的福報是有限度的,天地萬物,什麼都有定數,你花完了也就沒有了。積福的辦法是施捨。來世間一趟,如果不懂施捨來積累福報,只是消耗福報,福報消耗完了,只能落餓鬼道,百年難求一飲一食。

  財富來源於施捨。施捨出去的錢,絕對不會虧的。果實永遠遠遠多於下下去的種子。很多富豪都有施捨的習慣。這是他們歷生歷世帶來的習氣,正是這種習氣,讓他們樂於施捨,故有今世大富之報。

  此世的施捨,又讓他們未來得大福報。施捨的果報不一定要等到下一生,很多是馬上就有見到回報的。

  當然,無求之施才是正途。但我們大部分都是凡人,從凡人到聖人,是可以通過這些行為,逐漸改變,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施捨的過程,就是個放開心量的過程。

  施捨越多,心境越大,越仁慈。以歡喜之心施捨出去的財富,回報的財富也是讓你快樂的。而以不高興的態度施捨出去的財富,回報的也僅是財富,這些財富不能給你帶來快樂。

  3.性格寬厚一點

  很多或太過偏激、或太過苛求、或太好潔癖的人,往往易遭橫禍或惡病。而心量寬大、什麼事都看得過去的人,往往平平安安,什麼事都沒有。

  這就是心造命。你的心這也不容,那也不容,你的世界就是不寬容的世界,天地也不會對你寬容。

  一些事可小可大,在別人身上是小事,到你身上就變得不可收拾。小小的厄運與過錯,在別人是很輕易就過去了,在你那裡就變成了大劫。

  所以什麼都不要外求,先問問你自己的心。你什麼樣的心,感生什麼樣的世界。外境就是你的心的鏡子。

  為什麼你走到哪兒都受人歡迎,你的世界一片祥和,是因為你的心慈愛、平和、寬容。為什麼有的人走到哪都不受人尊重?因為他的心偏激、自私、看誰都不順眼。

  心好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片祥和,而世間之事,也往往照著他的心念走;心壞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片灰暗,而他的世界之事,也往往都是灰暗之事。

  這就是心造世界。這是個心與業共同作用的世界,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你的世界。業也是人的行為的後果,也是心所決定的,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心造世界。

  4.對天地萬物多一點敬畏之心

  人在世間是很渺小的,如同一棵小草,用不著宇宙聯手來毀滅你,一陣風、一點水、一點小小的過錯、一點微小的異常都能讓你灰飛煙滅、萬劫不復。

  世界的復雜深廣遠在人的智慧之外。不要憑著自己一己之見,隨意抨擊你不了解、或自認為了解的事物。

  對天地神祗,多一份敬畏。不能相信,就敬而遠之,但不要去污辱。把火燒天,你傷不了天,你傷的是自己的手。

  5.人之尊貴,在於有所節制

  生而不克,則泛濫成災。積福猶如往一個桶中裝水,而有些行為就是那桶底下的洞,積多少福,都會漏光。

  那什麼是這個漏洞?最大的漏洞是不孝,不孝父母與公婆。這就是個無底的桶了,這只桶是再也裝不進水的。

  6.莫貪不義之財

  不當之財是嚴重消耗福報的。財來得不明不白,也必定去得不明不白。留下的只有如影隨形的業報。

  7.YIN邪損福最快

  有很多人就有體會,邪YIN過後,一些已成定局的事眼看著就泡湯了,而且泡湯得莫名其妙。邪YIN的人,記憶力差,精神萎靡不振,不受人尊重。

  遠期而言,於婚姻有極大的損害,得不如意配偶,即使對方是個大仁大義之人,也會兩個人相處不來,即所謂的性格不合。實際上哪裡是性格不合,是你的福報不夠。

  這方面的福報都讓你損耗光了,你沒福再受用了。婚後的邪YIN,不管做得多隱秘,婚姻上應得的福報,都要大打折扣。總之,邪YIN損財、損貴氣、損靈性、損健康。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