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當代居士教育的探索
一、引言:當代居士修學的困擾 近年來,隨著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人們萌生了更多的精神需求。社會上在家學佛的信眾與日俱增。這是一個有目共睹的可喜現象。但是,這些信眾能否真正通過修學佛法,解脫煩惱,走向生命的覺醒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發現,這些信眾在修學上普遍存在一些困難,其中既有環境的因素,亦有自身的問題。 從環境上看,一方面由於資訊高度發達,學人得以遍覽各宗各派,乃至三大語系的典籍,這種方便同時帶來了選擇上的混亂、困擾。由於缺乏正確抉擇的能力,不少人東學西學,如同逛超市般,最後往往是流於表面,不得其門而入。另一方面,目前教界在弘法上普遍顯得不足,對佛法有系統認識並堪能引導他人修學的具格善知識很少。多數師長只是根據個人的修學經驗作些開示,或推薦讀誦某部經典,或推薦念佛、禅坐。看似指點了入門之徑,但因缺乏系統引導,往往不能使學人得到多少受用。部分學人因此失去繼續深入的動力和興趣,另一部分人雖因信心堅定而精進不辍,但由於對佛法認識的局限,難免產生片面、偏執的現象,學到一定程度便無法提高。 還有些學人無緣得遇善知識或自視甚高,往往憑個人感覺閱讀經論、自修自學,但佛法浩瀚,自學而能入其堂奧者極其罕見,終究或因缺乏方向知難而退,或是大海撈針般盲目摸索。更有甚者,稍得一知半解便狂妄自大,自誤誤人,反成修學極大障礙。 此外,值此末法時期,社會人心混亂,學人根機驽鈍,剛強難調。而環境又誘惑重重,邪知邪見橫行於世,迷亂顛倒。修行顯然比以往更為艱辛。 由於這些因素,多數學人的修學都處於兩個極端:廣泛涉獵卻不得要領,有心深入卻偏執一端。最終或信心道念退轉,或修學未能有實質性的突破,浪費了寶貴人身,令人歎惋。 佛法本是安心之道,學得茫然,反而令內心愈加不安;本是離苦之道,學得極端,反而令自他平添苦惱。在今天這個“危機”時代,教界如何為在家信眾提供一條契理契機的修學之路? 在長期弘法的過程中,我也接觸了很多信眾,深感這一問題的緊迫性,也一直在思索解決之道。這幾年,我們創辦菩提書院,相繼在蘇州、廈門、上海等地開班辦學,開展相關的探索和實踐,初見成效。下文擬以菩提書院為例,把相關方面的探索做簡要匯報。 二、五大要素的提出 佛法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動辄八萬四千法門。對在家信眾來說,要深入學習一兩部經論都不容易,遑論其它。這就需要把握佛法的核心要素,使修學既精准有效,又不失偏頗。 回顧歷史,聖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曾出現八大宗派異彩紛呈的鼎盛局面,為學人廣設方便,指引不同的修學路徑。然自唐宋以降,國勢日衰,佛教弘傳也隨之走向衰落。其中,唯識宗因缺乏漢文化的基礎,僅傳兩三代便湮沒無聞。而律宗、三論宗也未能廣泛弘揚。至於天台、華嚴,雖為國人尊崇,但在流傳過程中,證法傳承未能完整沿襲下來,終致有教無觀。時至今日,唯禅宗、淨土因解行簡單得以普及,可究其實,同樣也存在不少問題。 法門零落,接引大眾的方便捉襟見肘,陷入困境。原因何在?我想,一方面是因為唐宋以後學人根機日下,無力紹承一些至高至上的法門,以致法徑荒蕪;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部分宗派確實先天存在不足,僅能作為一種思想體系或實修法門,尚不足以形成獨立的修學體系。 對於學人根機愈發驽鈍的當今教界來說,這樣的困境顯得尤為突出。建設一套契合當代學人的修學體系勢在必行。我們需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尋找一條大眾能夠依循的道路。我認為,作為完整的修學體系,應該共同具備五大要素,即皈依、發心、戒律、正見和止觀。 皈依,是獲得佛子資格的基本手續,是踐行佛法的必要前提。這是佛法的根本。發心,確立修行的目標、方向,是修行的根本。戒律為三學之首,也是定慧之基,不論在解脫道還是菩薩道,都是佛法修行的基礎。而正見與實踐,一為正法眼目,一為實踐方法,是佛教修行的兩大要領,更是缺一不可。這五大要素包含著循序漸進的修學次第。其中,皈依、發心、戒律是修學任何法門都繞不開的共同基礎。正見、止觀則是各個宗派的特色所在,為學人提供了契入空性的不同方法。 不論哪個語系、宗派,都離不開這五大要素。缺失任何一點,必將成為修學障礙,乃至影響佛教的健康發展。依據五大要素,我們得以把握佛法的核心要領和修行方向,從而幫助學人化繁為簡,直達重點。那麼,不得要領或偏執一端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三、 三級修學的建立 將五大要素落實於具體修學中,建構一套大眾化的修學體系,方能為廣大學人提供切實可行的引導。為此,我們進一步設立了三級修學,作為菩提書院學員的修學指導。 三級修學,包括初級、中級、高級,每個階段均有其修學重點和目標。 1、 初級修學 初級修學以人生佛教為基礎,以信仰建設為中心。第一進度學習人生佛教小叢書,了解佛法如何看待宇宙人生,糾正對佛教的誤解,學習用佛教的智慧看人生、看世界。第二進度學習佛傳、《皈依修學手冊》,進一步認識佛法,認識皈依,從而走入佛門,初步建立對三寶的信仰。學習時間八個月。 2、中級修學 中級修學以《道次第》為基礎,以菩提心的修學為中心。分為三個進度:第一進度,學習《三主要道頌》、《菩提道次第略論》,以皈依修習為常課,目標是認識修學理路,調整觀念和心態。第二進度,學習《百法明門論》,及深入修學《菩提道次第略論》,以修習菩提心為常課,幫助學人捨凡夫心,發菩提心。第三進度,修學《瑜伽菩薩戒品》,發菩提心,實踐菩薩行。學習時間約四年。 3、高級修學 高級修學以正見為基礎,以止觀禅修為中心,亦包括三個進度。第一進度,修學《唯識三十論》,了解妄心差別,認識唯識中道見及唯識學的修證次第。第二進度,學習《心經》、《金剛經》,了解般若中觀的正見及修證。第三進度,學習《四念處經》、《六祖壇經》,了解禅宗的見地和修證。整個課程以止觀禅修為常課,將正見轉化為自身心行。學習時間為三年。 經由三級修學的引領,學人從初步了解佛法、建立信仰,到明確修學理路,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直至聞思正見、止觀禅修,自覺覺他。整個修學次第清晰、套路簡明,又系統完整、核心明確,且能與一切法門的修學相融合。無論學人的基礎如何,皆能層層進益,抵達終點。我們在辦學中也發現,認真修學的學人,短時間內皆能明確佛法的修學理路,用心上迅速調整,精神面貌得到明顯改善。將三級修學稱之為一條通往生命覺醒的菩提大道,當不為過。 四、一套行之有效的修學模式 三級修學為學人提供了宏觀上的修學引導。在具體辦學中,還需建立一套規范化的修學模式,使三級修學得到有效落實,避免修學停留於理論層面,未能真正改造生命。 1、修學方式:自修與共修相結合 在菩提書院,采用的是個人自修和班級共修相結合的方式。 自修是修學的重要方式,學人按照三級修學的進度,圍繞班級共修的內容,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聞思經教,養成精進修學的良好習慣。同時,還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佛法。 共修分為班級共修和班級內部的小組共修兩種方式。班級共修,即以班級為單位,在輔導員跟進下,各班的全體學員一起共修。共修時,圍繞每期的聞思主題,分享對法義的理解、心得體會、疑惑等。共修一周一次,每次時間為2-3小時。為保證共修效果,每個班級的人數不超過15位。這些學員又分為幾個小組。除了班級共修,各小組還組織小組共修,以促進修學,增加學員間的交流。 自修與共修如同鳥之雙翼,相輔相成。通過自修,為共修做好准備;通過共修,為自修營造良好的氛圍,並提供引導和支持。 2、修學態度、方法和效果 毋庸諱言,當前的佛教教育,不管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效果都未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跟修學態度和方法有關。在態度上,不少學人抱著學知識的心態,並未具備探索真理、解決生命問題的真切之心,或是東學西學,左右攀緣。而方法上,又缺乏對法義的實際運用,學修脫節,自然漸行漸遠,麻木疲累。 針對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菩提書院提出了修學上的“十八字方針”,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修學態度上,須真誠、認真、老實。真誠,以法為鏡,認識自己的生命現狀,本著治病的心態修學,用於自我檢討,真誠面對法和法師,避免把學佛變成生活的點綴。認真,用心投入修學,反復聞思,深入、扎實地學好每一層級的課程。老實,安住當下,專心學習,不四處攀緣。 其次,修學方法上,掌握理解、接受、運用的步驟。理解,即從義理上到事實上都能准確無誤地理解法義。這個過程中,如理思惟很關鍵。真正理解之後,自會接受,並以佛法的認識替代原有的認識,進而將正見運用於實際,擺脫不良串習,養成正念。 修學效果上,達到觀念、心態、品質的次第改善。學人若能端正修學態度,掌握修學方法,數月之後都能收獲明顯的修學效果。 這套修學模式,有別於法師講法、學人聽聞的慣常方式,也跟社會院校的辦學不同,具有積極主動、操作性強的特點,避免學修脫節,有助於形成良好的修學風氣。 五、傳燈與慈善的助力——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菩提書院的創辦,目的是為了引導大眾系統次第地修學佛法,自覺覺他。因此,修學佛法是核心要務,書院的一切活動都圍繞這個重點,服務於這一核心。 然作為大乘佛子,我們還有著荷擔如來家業的使命,內修與外弘不可或缺。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社會大眾熱惱重重,亟需佛法輸送清涼。遺憾的是,學人的弘法意識相當薄弱,而傳統的弘法布教方式又諸多牽制,以致教界的弘法力度嚴重不足,所能提供的幫助有如杯水車薪。培養學人的傳燈意識,並探索建立現代化的傳燈模式,乃時代所需。 秉著這一理念,菩提書院在辦學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人的傳燈意識,以傳燈為其基本責任和使命。目前,書院已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傳燈模式,其中包含七種接引大眾的渠道,即個人傳燈、學佛沙龍、心靈之約、慈善活動、寺院及書院活動、網絡弘法、法寶結緣等。譬如個人傳燈,提倡每位學員都應樹立弘法、分享的意識,將自己修學中的受益分享給身邊的親友,廣結善緣,用佛法幫助他人從迷惑和煩惱中解脫出來,進而接引他們走近佛法,修學佛法。此為最究竟的幫助,亦是檢驗、提升個人修學的過程,自利利他。 慈善,作為當前社會一個普遍的話題,對於團體的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何故?一者,學員通過參與各項慈善活動,長養菩提心,踐行菩薩行,學以致用,積累福智資糧;二者,通過相互間的慈善互助,提升團體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強學員的歸屬感和使命感;再者,有助於樹立佛教團體的良好形象,轉變民眾對佛教消極避世的誤解,便於傳燈。 與其他慈善團體不同的是,菩提書院倡導的是心靈慈善,以生命慈善為主,社會慈善為補充。生命慈善包括對學員及其家屬生老病死的關愛,社會慈善包括環保護生、社會救助等。種種方便的施設,其目的仍導向修學佛法。是為“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也。 六、修學團體的建設——一個可復制的良性運作 作為一個修學團體,要做到健康、持續地發展,一方面需保證修學氛圍,做到有效引導;另一方面則應具備可復制性,能夠廣泛滿足社會需求,而非受限於一人一時。佛教傳統的傳播方法側重師徒間的單獨傳授,雖然有因材施教、量身定做的獨特優勢,但這種個性化也恰是難以大量復制的局限所在。在教界師資嚴重缺乏的今天,這種模式顯然是無法平衡供求需要的。 我時常思索,肯德基、麥當勞之類的公司,兜售的產品無非幾個花樣,為何能夠遍及世界?佛法如此殊勝,有需求有向往者,比比皆是,怎樣才能突破傳統的樊籬,接引更多的大眾? 探索的結果,是將傳統與現代進行結合,建設連鎖式、規模化的教育模式,既健康又高效。為確保書院的良性運作,菩提書院在三級修學引導之外,團隊建設上吸收了佛教的傳統思想,以僧團的三綱制為建構依據,設立輔導委員會負責法脈傳承和道德規范,設立修學委員會負責組織建設和行政管理,設立督察委員會負責監督檢查,以確保書院的運作不偏離軌道。同時,根據修學弘法需要,設立傳燈委員會、慈善委員會等負責相關工作的探索和建設。 此外,佛教傳統的六和敬精神,也被吸收進來,作為菩提書院的管理方針,以建設一個修學標准化、活動規范化、管理人性化的修學型組織。 同時,我們也借鑒了現代管理的一些先進方式,使書院的傳播具備可復制性。譬如,在組織架構上,書院由總部和各地修學處構成,各地修學處由班級構成,整體上形成以班級建設為重心,輔導員建設為關鍵,修學處建設為紐帶,總部建設為後盾的組織架構。從辦好一個班,到辦好一個修學處,都有可供參照的制度。如此一來,復制就變得極為可行。 居士教育,歷來是佛教教育的薄弱環節。時至今日,如何遵循契理契機的原則,借用社會上的相關經驗,廣開方便之門,接引眾生次第修學,更是避無可避的話題。菩提書院的建設,從修學到管理,已初步形成一套可行性較強的模式,在實際辦學中也取得良好的效果。希望這些探索能解決相關問題,為佛法、為大眾帶來利益。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