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修行 定能成佛


 2008/1/26    熱度:8567    下載DOC文檔    


(一)學佛成佛對每個人至少有七大好處

一、能得大智慧;

二、能生大慈悲心;

三、可改變命運;

四、可輕安長壽;

五、能得五眼六通;

六、可超脫生死;

七、永脫六道輪回。


(二)學佛成佛對人類社會、國家和民族大有好處

1. 通過學佛,可以全面提高人類的心理素養;
2. 通過學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義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
3.通過學佛,可以調節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4.通過學佛,人們可以把小心量調整為大心量,大家都能放眼宇宙,顧念全球和全人類,顧念全宇宙之大局,不做損害宇宙,損害他國和其他民族利益的事。共創“和諧世界”,實現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的“新六和”願景。最終構建一個消除戰亂,和平穩定,人民樂業,幸福美滿的和諧世界。同時保持良好的地球生態環境,進而構建人類和宇宙一體化的極樂世界。



(三)當前人們學佛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 發展很不平衡,普及很不到位;


2. 很多人不夠規范和得法,動機也不純正;中國人學佛歷史攸久,覆蓋面很廣,但很多人不夠規范和得法,動機和水平差別很大。大致有六種類型:
A. 是智信。他們珍惜今世,誠修來世,智信而不迷信。並能持之以恆,依照佛法規范修行,不斷精進,直到修成佛菩薩果位,永遠脫離六道輪回;
B. 是迷信。他們雖有修行成佛之心,跑山朝寺,燒香拜佛,但卻不明佛理,不得要領,沒有開悟,甚至稀哩糊塗,走火入魔。他們中有的只是消除了部分宿業,修得了部分福報,但很難修成佛菩薩果位,脫離六道輪回之苦。有的則敗壞了佛法,誤導了別人,獲得更重的罪業和報應;
C. 是實用主義。他們逆境時求佛,順境時忘佛。用著時求佛,用不著時置之腦後,忘之九霄。這叫只求不修,臨時抱佛腳。只搞短期行為,不要長期效應。是典型的實用主義;
D. 是羞羞答答。現代社會人們常說的“為人民服務”、“批評和自我批評”、 “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 “要保護生態環境”、“和諧社會”、“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已” 等等,都和佛經所說的“利益眾生”、“忏悔法門”、“因果循環善惡報應”、“不殺生”、“極樂世界”、“無常無我”、“眾生得度才能自度” 等等完全一致和對應,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說佛語、用佛理,但表面上卻裝著反對迷信的樣子,不敢承認學佛;
E.是表面模仿。他們脖子上掛著佛像,手腕戴著佛珠,甚至車上、家裡都掛著佛的招牌,但心中無佛,貪、嗔、癡一樣不捨,只顧今日貪得無厭,我行我素,不管明日報應臨頭;F.是尋求發洩。對現實社會中貪官污吏、吸毒婹娼、坑蒙拐騙、仗勢欺人、妒忌報復等等社會丒惡現象憤憤不平;對分配不公、貧福不均、弱肉強食等等社會不平等現象心理不平衡。希望借助佛菩薩神力,鏟除不平,伸張正義,出口順氣。


3. 佛教興慢,根在內因。
一是有不少佛門中人對正法知之甚少,憑人口傳和道聽途說傳播佛教,往往既不全面、也不准確;
二是有的說一套做一套,口頭弘法和行為弘法不一致,表裡不一;
三是有的謙和不足,自封第一,貶低和排斥其他教派或個人,其實是貶低和排斥自己;
四是有的機械拘泥,把佛教弄成了束縛人的桎梏,高不可攀,嚴不可沾,不能隨類應化廣結善緣,把自已與廣大眾生脫離開來;
五是有的以假亂真,裝神弄鬼,發洩不滿,咒人整人,讓人看了煩感不已;
六是有的背離佛祖當年的光榮傳統,以旅游區為名高價收人錢財,只顧個人或小團體享用,從不做佛教社會慈善事業;
七是有的走火入魔,忘記了應盡的社會及家庭責任,既不盡忠也不盡孝。既不報四重恩,也不濟三途苦,更不發菩提心。醉生夢死,等神給錢化,等死當神仙等等,致使人們對信佛有種種誤解,產生了不該有的思想障礙,影響了學佛的積極性,也扭曲了修行成佛的健康走向。


(四)佛教的准確含義

1.“佛”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詞,意思是智慧和覺悟,即對宇宙和人生大徹大悟,並能幫助眾生也大徹大悟的人。佛語叫“自覺覺他,自利利人”。菩薩的意思是“覺有情”,即自已覺悟了,並讓一切有情眾生都能覺悟。
2. 佛教不是迷信。他是集哲學、天文學、物理學、生態環境學、心理學和信息學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和超前性科學。佛法所廣為解說的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各種生滅現象的原理,以及眾生如何隨順和駕馭這些原理,去創造自己和環境,爭取最大的智慧、力量和解脫。
3.佛教也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宗教。它在本質上是如來佛祖對宇宙一切眾生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通俗地說,是一種宇宙觀和人生觀教育,也是一種心靈和諧和幸福美滿教育。是具有根本意義的心理建設。
由此可見:
佛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說破人生,引導人生”。使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佛法的真正意義就在於:要讓宇宙一切眾生都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圓滿的大智慧。
佛度化眾生的兩大原則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佛教的教學方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這個“八萬四千”是古印度形容很多的常用詞。實際上是對不同層次、不同悟性的人因人施教,量根施道,提供種種方便的方法。



(五)佛教的創立


1. 佛教的發源地是古印度。創始人是釋迦牟尼。經書稱呼世尊,即舉世和世代之尊。中國人常說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西天大佛、如來佛祖等等,其實都是指釋迦牟尼佛一人。
2. 菩提樹原名畢缽羅樹,由於佛在此樹下成道的緣故,故改稱菩提樹。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
3. 佛祖第一次說法,叫“初轉法輪”。“輪”是古印度的一種武器,形狀象個輪子。傳說征服四方的大王叫轉輪王。轉法輪,比喻佛說的法天下無敵,一切不正確的見解和邪說都會不攻自破。佛初轉法輪是在今天的波羅奈城。
4. 根據不同的記載,釋迦牟尼佛約在三十歲成佛,八十歲辭世。我國一般認為四月初八是佛誕生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成道日,農歷二月十五是佛的涅槃日。


(六)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1. 佛教約在公元六十七年漢明帝前就陸續傳入中國。
2.“唐僧”一詞,實際上是中國唐朝僧人和三藏法師的統稱.
3.百花爭艷出現了八個宗派:法華宗、瑜迦宗、天台宗、華嚴宗、禅宗、淨土宗、律宗和密宗等。
4. 所有這些宗派都是選定不同的經典作主要教義,通過不同的方法修煉成佛,都一樣殊勝。其中,淨土宗是最方便的法門。他主要學習五經,甚至專心頌念“阿彌陀佛”佛號也可。淨土五經包括:《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普賢行願品》。
5.目前我國從地域上可分為藏傳佛教,南方佛教和北方佛教。同時也形成了五大道場:九華山是地藏菩薩道場,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五台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溪口雪窦寺是彌勒佛道場。


(七) 佛學的遞進層次


1. 佛學的層次有小乘和大乘之分。乘是車船的意思,大乘是大車,可載眾生。小乘是小車,可載自己。
2. 佛菩薩是大乘。菩薩覺悟後,誓願幫助一切有緣人都圓滿覺悟。佛則是“佛光普照”,度化“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達到圓滿覺悟。
3. 阿羅漢和辟支佛屬於小乘。其區別是:他獨善其身,自己持戒、修定、證阿羅漢果後,不再度化別人覺悟,故叫“自了漢”。
4.佛法分為五乘佛法。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前兩種叫“世間法”,世人容易學,也容易做到。後三種叫“出世間法”,教理深奧,世人要修行到一定的火候和層次才能領悟。
5. 佛、菩薩、羅漢是佛教的學位名稱。佛相當於博士,他證得的是“無上正等正當覺”。菩薩相當於碩士研究生,他征得的是正等正覺。羅漢是本科學士學位,他征得的是正覺。釋迦牟尼佛祖是佛教的創始人,他是佛教最慈祥的領袖和最偉大的導師。

6. 所謂三世佛,有橫三世佛和縱三世佛之分:橫三世佛是指中天釋迦牟尼佛祖、東方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縱三世佛是指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


(八)要以心敬佛


1. 敬佛貴在以心相敬。以心敬佛,佛堂就在自已的心裡,佛菩薩也在自已的心裡。故叫心中有佛,身中有經。
2. 以心敬佛,最根本的就是心要清淨。要收回心猿意馬,雙手捧住一顆虔誠之心敬於佛前。一舉一動專注一心,恭恭敬敬表露心田。
3.、以心敬佛,一定要時時供養佛。一般為青素菜、白開水,洗干淨的水果、農產品,點心和鮮花之類。信佛人家裡凡有水果點心等可用供品,最好憑心意做到“未獻佛僧,勿得先食”,其實這種供養也是為了時時提醒自己修行,表達自己心中經常有佛之意。
4.以心敬佛,燒香要燒心香。一支香是信香或令香。三支香是敬香,分別供養佛、法、僧,即:以塑像為准,中間的香供養佛,左邊香供養法,右邊香供養僧。三支香也是表法香,代表戒、定、慧三意:中間為慧香,左邊為戒香,右邊為定香。上香的關鍵是,要把香當作自己的心,上香就是上心。心香一片,誠獻諸佛。
5.做人要認真,敬佛更要認真。要從點點滴滴、細微之處表達真心。決不能自我原諒,馬馬虎虎。

(九)要規范敬佛


1. 拜佛時必須堅持以下規范動作:第一步:肅立合掌,腕與心口平(注:兩掌合十時應指頭伸直,掌背略彎,舉到心口處輕合,掌心應留空隙,不要過緊,外如塔形,過緊為其它教派掌法)。站立姿勢是,兩腳相距前八寸、後兩寸,成八字形。站好後,立刻收回雜亂心意,閉目觀想:我以往無量劫中的父親在我右邊,我以往無量劫中的母親在我左邊,兒女親眷在後,一切冤仇類在前,我前世無量劫中父母的冤親眷屬都排列我四周,大家隨我一起拜佛,願你我以此同結善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注:這種觀想方法是密宗的無上法門,不僅能起到超度觀想中同拜者的作用,而且能為自己消災滅障。凡是念經、持咒和頌佛菩薩聖號都應如此。)。然後彎下腰,右掌按於拜墊中央,左掌不動,雙膝跪下(此為第一把)。第二步:左掌隨著伸下,按於拜墊的左前方(此為第二把)。第三步:右掌向前移到右前方。兩掌之間相距六寸(此為半把,合稱“兩把半” )。第四步:以頭叩於兩掌之間拜墊上。第五步:兩掌隨即翻轉,手心向上,這叫“頭面接足禮”,意思是兩手托住佛腳,承接佛賜的祥光和福慧。第六步:兩手握拳翻轉回原狀,頭離拜墊,右手退回拜墊中心。第七步:左掌舉回胸前,右掌撐立起身,與左掌合十。如此共拜三次。第八步:合掌彎腰至膝,同時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拇指並攏,食指相合伸直,此為“定印”。站起身舉至眉,再回到胸前轉為合十,這叫“問訊”。
2. 個人在家自修,方法同上。有條件的可早晚各做一次功課,拜佛時默念或默想內容可以同上,也可以按下列內容:
第一拜,默念:“那摩十方三世一切佛”,觀想自己分身無數,分別向各位佛菩薩跪拜,同時有無數眾生,包括歷世父母、冤家親屬都隨同一起拜佛。每一尊佛都伸出手臂撫摸自己的頭頂,頭頂有清涼的感覺。默念:“為求往生成佛皈命禮,”或念:“為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皈命禮。”
第二拜,默念:“那摩十方三世一切法,”觀想無數佛經放射白光罩住全身,射入心房。續念:“為求智慧如海皈命禮”。
第三拜,默念:“那摩十方三世一切僧”,觀想一切菩薩、高僧大德在前接受跪拜。續念:“為忏悔罪業、遠離冤債病苦皈命禮”。
3. 拜佛的整個過程,都是一種有益身體健康的意念活動,應隨著佛樂節奏緩緩而拜。意念佛光籠罩,灌入頭頂,灌入雙手掌心,灌入全身。全身的業障病魔化為黑氣退出體外,你會感到自己的身心豁然清淨,溫馨輕爽,收獲不可思議。


(十) 要三業敬佛 三業敬佛是對我們敬佛的總要求


一是身業敬佛。做到身體莊嚴,即一方面要按佛教導行為端莊,身體力行,實踐佛法;另一方面對寺院、佛像、經書、法器、僧人、道場都要莊嚴對待,這樣才能莊嚴自身的佛性。
二是口業敬佛。一方面要做到言辭謹慎,不要張家長李家短,譏譏喳喳,信口開河,嘻戲不規;另一方面要多多講經說法,弘揚佛法,曉以佛理,度化眾生。
三是意業敬佛。做到心意恭敬,起心動念中,念念保持無尚崇拜的恭敬心。
三業敬佛,還必須時時刻刻注意一些細微之處。比如,對待佛像和佛經,要象見到真佛一樣敬畏,不能有絲毫的輕慢心。對佛菩薩像、佛經、法器和香,只能說“請”不能說“買”。對舊的佛像只能向佛菩薩請示後恭敬焚化,不能隨意撕毀丟棄。對工藝性佛菩薩像應於堂上供奉,不能專用作欣賞品。用來作廣告和裝潢的佛菩薩像,屬大不敬。身帶和車內掛像,不能當裝飾品。卡片式像,只能在上衣攜帶。迎請佛菩薩像只能雙手捧於胸前,其他方式攜帶都屬不敬等等。
敬佛,唯以此身、心、意三結合,才能做得圓滿。


(十一) 要平等敬佛


平等心就是對宇宙萬事萬物都能一視同仁,平等相待,沒有分別。人類如果都有平等心,自身就會平安,國家就會穩定,社會就會和諧。平等敬佛正是培養和修煉這種平等心的法門之一。
一、 對佛菩薩要平等相敬。佛教的一切法門平等,主伴園融,寺院塑像無論哪一位為主,其他都可以為伴,佛為主則菩薩為伴,菩薩為主則佛為伴,任何一尊佛和菩薩都可以為主,也可以為伴,只是法門不同而已。
二、 對經文要平等相敬。不能學什麼經恭敬什麼經,對其他經胡扔亂放,概不尊重和恭敬。
三、 對僧人要平等相敬。出家團體三人以上叫僧伽,或叫僧團。出家男叫比丘,出家女叫比丘尼。其個人統稱沙門或僧人。法師是一種學位稱號。精通佛法並能講經說法者才能稱法師。其中,精通經藏的叫經師;精通律藏的叫律師;精通論藏的叫論師;精通經、律、論三藏的叫三藏法師,是最高學位。和尚是對比丘的最高稱呼,表示有親老師之意。皈依師是在佛前證明我們已成為三寶弟子的人,可以稱和尚。所有這些,我們都不能生分別心,應統稱師父。一樣恭敬和供養,不可分遠近、論高低而獲輕慢罪。
在寺院拜佛以後,還應回拜主持師。口念:“阿彌陀佛”,一拜即可。碰到其他法師,均應合十行禮。寺院中的寺主叫方丈。監院叫當家師。執行法務、領眾念經做佛事的叫維那師。管佛殿事務的叫香燈師。接待賓客的叫知客師。統稱師父,都要恭敬。一拜即可。
四、 對居士要平等互敬。“若要佛法興,必須僧贊僧。”寺院僧人之間、在家居士之間都要平等以禮相待,以師兄弟、師姐妹或菩薩相稱,互敬互愛,互幫互學。如有缺點和過失,只能當面勸告和批評,不能背後說長道短,並要多多自責和忏悔。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保持親情和友誼,切不可比高論低,以大欺小,以強凌弱,譏笑嘲諷,這會離間僧團,渙散佛門,自墜魔道。我敬人如佛,人也敬我如佛,我與人本來都是同一佛性。相互尊重,視自己如他人弟子,這才是真念佛。不光如此,對一切眾生,對一切物體,都應這樣尊敬。這個尊敬,並不是要禮拜皈依,而是尊敬他們身上同一的佛性。
五、 對其他教派也要平等互敬。道教和儒教是中國的本土教。在教化修身養性、止惡從善方面,三教完全一致。甚至有些經典、戒律和修行方法都大同小異,略有區別的是:在理論基礎上佛教講“緣”,道教講“道”,儒教講“性”。在修行目標上,佛教講“出世”,成為佛菩薩,住西方極樂世界和東方琉璃世界,並返回世間普度眾生都成佛。道教講“治世”,強調“無為而治”,成仙能逍遙在天,成神能各管一行,降妖除怪,治理三界。儒教也講“治世”,強調克己復禮,仁義道德,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相比之下,佛教追求的精神境界相對高一些。但道教和儒教的“治世”,為佛教的“出世”提供了護法和平台。佛教的“出世”和“入世”,是對道教和儒教的治世的延伸和升華。三教在發展的過程中互有借鑒,相通相容,近代很多地方已經寺廟合一,三教一堂,呈融合之勢。理應謙和相待,互相尊敬,最終要九九歸一,實現三教合一。全世界除個別魔教之外,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很多教派,都是勸人向善的。他們崇尚善良,倡導愛心,做了很多實事,值得我們學習。理應尊重他們,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他們信奉上帝、天主和耶酥,與道教的盤古大帝、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包括很多戒律和修行方法,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各教都應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融合。最終要順應天意,萬法歸宗,眾教合一。絕不能有排斥心理,滋生矛盾,違背佛意,也背離天意.


(十二)怎樣修行


1. 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把我們對宇宙和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和作法加以修正,達到純淨純善。
2. 修行的綱領是“覺、正、淨”,即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樹立凊淨心、平等心和大慈悲心,確立佛菩薩意和眾生意。
3. 修行的程序是戒、定、慧。先得持戒,然後由戒得定,由定得慧。
4. 修行的步驟分四個階段。即:“信、解、行、證”。信是緣,表明你信佛法道理,也信自已有佛性,一定能修行成佛。解是理解佛法道理,明白宇宙和人生真相,破迷開悟。行是結合日常生活實踐佛法,自覺覺他,自利利人。證是明心見性,進入佛菩薩的精神境界
5. 修行的根本就是修心。即修清淨心、平等心和大慈悲心,改善我們的身心內環境,達到“明自心、見自性”。 “六根門頭,常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恆沙功德,出生四果,四向,十聖,三賢,乃至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並能常聽自己心中之佛時時說法,時時度眾生,時時顯神通,時時作佛事。如此就叫受持金剛經,得金剛不壞身。
6. 修行為什麼要修心,佛祖在《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中說:“一切功德,皆從自己心地修成。”“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樂。自心造惡,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為。心能做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作眾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一切罪福種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

(十三)要認真觀想


這個觀想就是修心。
1. 佛教是一種非常完美的藝術性教育。寺院佛堂實際上是學校課堂和圖書館的結合體。佛堂的所有佛菩薩像都是教育人的形象教具,都代表一定的形象語言和含義。比如:寺院的第一佛殿,正中是彌勒佛像,塑得是宋朝布袋活尚的像。據經文所說,真正的彌勒佛生於古印度婆羅門家庭,後出家為佛弟子。佛已授記,預言其將來必定成佛,現世仍為菩薩。他告示我們要常生歡喜心。包括兩個意思:一是要笑對人生。人生是幻,一切難容之事和煩惱,根都在於執著。難容能容,一切放下,就會自自在在。二是笑對眾生。笑臉迎人,善待一切,那怕是冤家對頭也能忍辱包容。他兩邊的對聯是:“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告誡我們要以清淨心和平等心,謙和面對一切人和事。這樣才夠資格做佛門弟子。
2. 彌勒佛的兩邊是四大天王,也叫護法天王。各代表的意思是:
東方持國天王:持是護持,國是國家。他表意要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做人做事,操持家國。他手拿琵琶,進一步表示要象彈琴一樣,依照弦律,運用技巧,十指靈活,協調配合,輕重有序,彈奏最美妙的音樂,寓意把事情做圓滿。
南方增長天王:表意是與時俱進,不斷增長和進步,包括品德、智慧、學問、能力和體格,都要適應時代要求。他手拿慧劍,象征智慧,表意對世間事要以智取勝,干淨利落,斬斷煩惱。
西方廣目天王:表意是要開闊視野,睜大眼睛多多觀察,弄清真相。他手拿一條彩蛇,象征世間的一切人和事千變萬化。必須看清看透,才能避免失誤。
北方多聞天王:表意是多多聽取各方面聲音,集思廣益。他手握一把傘,取遮擋之意。排除干擾,保持清醒和理智,以求圓滿辦好一切事情。
3. 寺院的大殿外觀是兩層,裡面是一層,代表外有分別內裡如一。殿堂正中:
A. 有的寺院是一佛二菩薩,正中是釋迦牟尼佛,非常莊嚴慈祥,代表本體。釋迦是仁慈,牟尼是清淨。表意是對別人要仁慈,對自己要清淨。兩邊是護法,代表實行。其中左為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右為普賢菩薩代表實行。
B. 有的寺院是三世佛,正中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消災延壽藥師佛,右邊是阿彌陀佛。
C. 有的寺院是淨土宗供奉的西方三聖。正中是阿彌陀佛,左邊是觀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
D. 有是寺院正中是消災延壽藥師佛,也叫琉璃光佛。藥師喻指慈悲,琉璃光喻指智慧。他是東方琉璃世界的領袖,當初修菩薩行時,對佛發十二宏大誓願,一定要使一切眾生的祈願都得到滿足。他居中代表本體,兩邊是護法,左有日光菩薩,右有月光菩薩,表意同上。
4. 我們每拜一尊佛菩薩,就是要學他所代表的意義。敬奉佛象就是敬奉我們的老師,時時提醒和鞭策自己修行。所有的佛菩薩像都很莊嚴慈祥,他本身就是一種形象語言,能使壞人畏懼反省,使好人倍感親近,充滿歡喜心和恭敬心,自覺見賢思齊,仰慕效法。另外,佛菩薩坐在蓮花台上,表示出污泥而不染,出世聖潔清淨。在佛前供三杯清水,表示我們要修到心如止水,清淨平等。供花果,表示我們要修因得果。點蠟燭或燈,表示要修智慧和光明,照亮眾生。
5. 我國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自然形成了專門道場。這四位菩薩合在一起,正好代表了修行大乘佛法的遞進次序。地藏菩薩代表佛法的根基,即孝敬老人、尊敬師長,這是學佛的基礎。觀音菩薩代表把孝敬老人、尊敬師長發揚光大,擴展到孝敬和尊敬一切眾生,即大慈大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即正確有效地發揚大慈大悲精神。普賢菩薩代表實踐,即把大慈大悲精神廣泛落實在一切行為之中。


(十四)要認真頌經


念佛頌經就是修戒、定、慧,同樣是修心。“經”是通題,佛的每一部講稿題目後面都帶個“經”字。經是“徑”的意思,喻指菩提大道,人走在這一大道上,就不會走小道,走歪道,更不會走錯道。遵循此道,人生一定愈走愈光明。
一、 選經
1. 是要隨緣。發心想學哪一部經,就學哪一部經。不要貪多。更不要眼花缭亂,無從下手,自尋煩惱。
2. 是要弘揚正法。可堅持“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無論是誰講誰譯的,必須和佛意一致才能相信。依義不依語:無論翻譯的版本再多,只要意思不變就可以學習。依了義不以不了義:學了能用就是了義,學了不能用就是不了義。依專不依多:現代人生活繁忙,不容易學習,佛教導我們“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現代人選修淨土即可。淨土宗選學的經文最少,是最方便法門。
3. 是嚴禁貪多求快。念經是戒、定、慧三學一齊修,貴在專一。比如,淨土宗的核心經典是《無量壽經》,天台宗的核心經典是《法華經》,華嚴宗的核心經典是《華嚴經》。修那一宗,學那一宗的核心經典即可。也可以專修《觀音菩薩普門品》、《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心經》或《金剛經》等。總之是任選一經,一門深入,長期薰修,三五年甚至一輩子不要換。先不要管什麼意思,只管念。念熟自然解義,而且一經通一切經都通。貪多求快是把佛經當成了普通書,戒、定、慧一樣也修不成。
二、 念經
念經的形式沒有嚴格規定。站姿、坐姿、跪姿,在家裡、在野外、在途中都可以。但要在清潔之地,保持姿勢端正,態度認真。
家裡有條件的可堅持早課晚課,時間和遍數量力而行,自我堅持。無條件時隨時隨地都可以念,念整篇經文或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均可。
佛經的體裁有十二種之多,分三大類:一是長行,類似我國的散文。二是偈頌,類似詩歌。三是咒語,是專門對天神、護法神和其它鬼神等,所說的祈使、祝願或敕令性語言。
念經的關鍵是要做到“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入定。即:念經前一定要先收回心猿意馬,排除心中一切雜念,保持妄念不生、妄相不現、一片清淨。念時可以口念耳聽:口中念出,耳裡聽回,口耳相傳,其它不聞。也可以以心念心:用心對著自己的心念,專注不懈,不讓心意到處跑。這樣以心觀心、以心念心、邊觀邊念,觀和念融合到經文中,或者“阿彌陀佛”佛號上,達到爐火純青。這時的觀和念就會一齊脫落,進入無念而念的境界。“六根六塵盡脫,獨有靈光生輝”,心光發露,聖境現前,只覺得自己盤坐在蓮花台上,三尊金佛在前,放光摩頂。或見自己排坐在諸佛菩薩清淨海會之中,聆聽佛祖講經說法;或見經文變為金光大字。如此景象長期不散,便是念佛入定,即念佛三昧。切記見此情景決不能沾沾自喜,張揚一片。必須一如既往,不斷精進,才能有望成佛法身。
念經要注意的問題,佛祖在《佛說大乘金剛經論》叮囑的非常清楚:“我滅度後,末法年中,有多鈍根,劣智眾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雖有齋戒,並無智慧。愚心高傲,邪見自專,不肯下心參求明師真正訣法。一向執著,認妄為真。或有執著經書文字,或有執著誦持名數,或有學得一言一句,便為究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會佛意,自诳自瞞,雖是善根,難逃惡果。何以故,種子不真,所以不結菩提正果。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三、 回向
它是指附在經文後面的偈語。意思是志願把我們頌經所修的功德,用於莊嚴佛國淨土,以此上報父母、師父、國家和眾生四重恩,下救畜生道、地獄道和餓鬼道三途苦,並將此功德施捨給廣大眾生,幫助大家都消除罪業,都能享受極樂世界。這叫“捨一得萬報”,功德更大。回向共有四種:第一是普回向,如上述為一切眾生著想,“量大福也大”,能得大利益。第二是個別回向,指為某人、某事、某團體等一定范圍所作的專項回向,可得專項福報。第三是大回向,指文句較長,願望宏大的回向。第四是總回向,指一項法事、一項活動結束時的回向。
四、忏悔
就是在佛菩薩面前,以佛法為鏡子經常照自己。現代的說法叫多做自我批評,這是佛法中的禮忏法門。很多人每日必行忏悔之禮,這是“每日三省吾身”,嚴於律已、虔誠修行的表現。他們把對佛、對修行、對各種人和事所犯的過錯,包括不正確的起心動念,都對佛坦白,有錯認錯,發自內心誠心悔改。求佛菩薩慈悲加護,監督今後,決不再犯。這就是用佛法清淨之水,每天洗刷自已的心靈,使自己的修行不斷精進,得到全社會和佛菩薩的贊賞。忏悔最怕得是天天忏悔天天不改,那叫天天騙佛,罪上加罪。
五、持珠
佛珠是我們念經和持咒時,用來收心的工具。很多宗教都使用,不能混淆。佛珠共有九種:最上品是一千零八十粒,由極少數高僧大德使用。上品是一百零八粒,中品是五十四粒,下品是二十七粒。淨土宗使用三十六粒,禅宗使用十八粒等。粒數一般代表所敬佛菩薩的數量和功德,同時也代表要解脫的煩惱。持珠念佛能增加很多功德。其中,菩提籽和珠寶類佛珠能增加億萬倍功德,並且還有祛邪避煞作用。但持珠時必須注意,珠線代表觀音菩薩,母珠代表阿彌陀佛。必須右手母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每念一句,母指撥過一珠。撥到母珠時,可從左向右轉回頭從母珠旁的第一珠再撥,不能跨越母珠。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