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根活佛:做善事也要量入為出


 2017/5/18    熱度:3216    下載DOC文檔    

  量入為出,收支平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實行的一條財政管理基本原則。國,尚且如此治國;家,也要量力而行。大千世界之中,做事就是這樣的道理,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目標,就能避免許多無謂的挫折。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找准底線,懂得適可而止,否則就會適得其反,甚至導致頗為糟糕的後果。

  在十年前,一位學佛的居士來拜訪我,她隨即拜為我師,跟我學佛。直至第二年我才發現,那位居士已拜七八位師父,師父多並無礙。而她家庭的經濟條件並不是很好,一家的收入全部依靠在外打工的丈夫,可是她經常拿錢供養師父們。有一次我找她聊天中得知,她有一子在學校讀書,我很同情她,就說:“以後你要學會存錢,老公一個人在外面打工掙錢也不容易,另外,你有兒子,以後學費和生活費等需要花很多錢的……。”我尚未說完,她就打斷我說:“佛教不是講放下一切,有捨才能有得的嗎?我現在是為了兒子和老公積累福報而做供養的,難道不對嗎。”我說:“給自己的兒子出學費也是一種供養,也是一種布施。女人不浪費錢是對自己家人的一種責任,也是對自己男人的一種仁愛,實際上,供養和布施是自己有能力的范圍之內做的善事,並不是超越能力范圍之外做的善事。供養和布施需要放下吝啬的心,清淨心,不求回報之心。”

  我話音未落,她些許不悅地口氣:“順其自然,隨緣吧!”我最後說了一句話:“不管你怎麼想,學會存錢也是一種積累福報,會用錢也是一種智慧,希望你不要亂撒錢。”她反而跟我說:“不執著,放下是福。”瞬間,我與她之間無話可說了,她句句都用“佛理”來回應我,卻不能面對真實的現實。之後的日子,她再也沒來見我。斷斷續續地聽到他人說,她四處求法,到處供養,去追求所謂的“完美的福報”,最終她的丈夫忍無可忍,選擇離開了她。離婚後,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又要養活自己與兒子,還要供孩子上學,身體越來越不健康,心態也不越來越不好了。她的兒子考上了大學,這本來是件開心的事情,可是入學需要的學費和生活費等,她自己沒有什麼收入,所以愈加煩悶。

  這時候,她來找到我,告訴我這些事情,說自己的身體不太好,希望我能加持她,讓她身體健康,還希望我能加持她的兒子,還加持她能發財等。我隨口說:“身體有病,去醫院看病呗!”她說:“沒有錢。”我又說道:“想發財,就去工作呗!”她說:“年齡大了,現在不好找工作。”我故意說:“那就順其自然吧!”她說:“師父,現在我不能順其自然。”我就故意說:“放下一切吧!”

  她說:“現在我什麼都不能放下。如果放下兒子讀大學,我就毀滅了兒子一輩子的前途;如果放下自己的身體,就等於自己毀滅了自己。如果現在我放下掙錢,我們母子倆會餓死的。我今天來見您,是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只有您跟我說,學會存錢也是一種積累福報,會用錢也是一種智慧。不浪費錢是對自己家人的一種責任,也是對自己家庭的一種尊重,我現在才領悟了這些道理,非常感恩您!”

  我們做任何事情要懂得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道理。在家庭生活中,要考慮到量入為出,不可入不敷出,無論是什麼理由。今生今世的相遇,成為家庭成員必然有其前因,再說要想百事興,想要家庭和啊!師父帶著弟子們學佛不是為了供養,是為了弟子們早證菩提!弟子們供養師父,也需量力而行!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