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創造人生好因緣 第一集


 2011/1/25    熱度:3199    下載DOC文檔    

創造人生好因緣
台灣暑假大專營    第一集    2007/08
●人生時時都在抉擇
尊敬的諸位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很高興在暑假期間能跟這麼多的同學們一起,我們來學習我們自己老祖宗幾千年的文化智慧。其實人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但人生卻時時在做抉擇,那我們要下對人生的抉擇,不然人生會有很多的後悔。後悔後悔都是後面才悔,那後悔沒有用,因為不能重來。那我們對自己人生的很多的抉擇,都要非常地慎重去判斷,那我們的判斷力來自哪裡?來自自己喜不喜歡嗎?那這樣的人生是很危險的。還是來自自己的喜好,來自自己的脾氣,來自自己的情緒?那這個都很難下對人生的抉擇。所以我記得跟一些長輩在談話,都曾經聽他們說到,他們那時候都四十幾歲了,五十幾都有了,他說:唉,假如人生讓我重來一次,我絕對不會犯那些錯。那時候我聽的感受也覺得很惋惜,但是人生不可能重來。所以假如我們下對人生很多的抉擇,那我們人生會很無悔,甚至於會很坦蕩、很踏實,這樣的人生才有幸福可言。
好,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您去看醫生,您會看一個剛出道的醫生,還是會看一個已經行醫三十年的醫生?諸位同學們現在要抉擇了。您會去看一個剛出道的醫生,還是行醫三十年的醫生?(答:三十年。)三十年哦。您會去看一個行醫三十年,甚至於他的祖上已經有三代都從醫的?那您當然會選擇他三代都從醫。因為他可能不只是行醫的時間在積累,他可能在他家庭的環境當中,他的父親、他的祖父,他都在耳濡目染從事這個醫生應該有的心境,跟一些經驗的積累。所以在古書當中都說,你給一個中醫師看,最好他已經祖上行醫三代了,再給他看比較保險。你看這個都是我們古代人很強調,很多人生的經驗、智慧它是需要積累的。所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而這個巨人他就是文化,就是寶貴的聖賢智慧,而且他能綿延五千年不衰,這個一定不是偶然的。所以我們肯把這五千年的智慧好好地來學習,那我們是站在五千年智慧在看這個人生,那一定可以走得更寬廣,下對很多的抉擇。
●恭敬心創造人生的好因緣
那我們在這個時代成長、學習、讀書,其實對自己文化的吸收、涉略比較少。大家有沒有聽過“不學禮,無以立”?有沒有聽過?這個可能我們應該是比較有印象。那這句我們都背過了,我們有沒有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學問要用在生活當中才會有受益,才會得到利益。所以我隨著自己經歷的很多事情,就會深刻感覺到父母的恩德。因為父母給我們很多人生重要的態度,而且他不是用言語告訴我們,他是用他們的身教來啟發我們。而那個身教的力量,隨著我們自己的成長,自己不斷觀照自己的心境跟做人做事的態度,真的都受父母深深地影響。隨著年齡越大越感恩父母對我們的教導,所以從小養成一個有禮貌的態度。只要有長輩到我們家裡來,我一定都會到他們的跟前去給他們問安、行禮。不管我那時候在忙些什麼,我一定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到他們面前說:“叔叔好!阿姨好!伯伯好!”諸位同學,您有這個習慣的舉手?你們都挺客氣的,請放下。這個禮貌重不重要?很重要哦。很可能就在幫我們創造很多人生的好因緣。
我記得剛好在好多年前,我到澳洲淨宗學院去學習,《弟子規》裡面有一句教誨叫:“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我們面對別人的父母,也要像面對自己父母一樣禮敬、恭敬的態度;面對他人的兄長、長輩,我們也要像面對自己兄長、長輩一樣地尊敬。當時候讀到這一句,我們的內心也覺得很感動。其實說實在的,當我們跟這些仁義道德相應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會覺得很舒服、很向往。當然學以致用,學了這一句好好去用。那時候寢室裡面住了很多長輩,那時候我算是年齡比較小的,八九個人住在一起。結果其中有一位長輩姓盧,還有好幾位長輩,還有姓譚、姓陳這些長輩。我回去之後,學了就要落實,所以我就向這一些長輩們問他們的年齡,他們的年齡比我爸爸大,我馬上說:譚伯伯,你好!這個一個鞠躬就鞠下去,好,諸位同學們,你看這個躬鞠下去會不會起什麼化學變化?會不會?
諸位同學們,我們每一個動作,我們的人生都在變化,好,但這一個動作做下去是起好的變化,還是起不好的變化?對哦,我們每一個動作都在影響我們的人生,大家不能小看人生的每一個細節。你看,我們當下也在影響我們自己的人生。假如我們很認真地聽,可能這一兩句都能給我們人生很大的啟示;但是假如這個時候我們實在撐不下去,開始打瞌睡了,那這個時候就會起不好的變化。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就沒有仁慈對人。因為你們打瞌睡的時候,蔡老師就會覺得很難過,這個時候就會傷害我幼小的心靈。所以這個不只自己可能得不到一些啟發,還會傷害了像蔡老師這麼善良的人。
不只會影響自己,假如這個時候你在那裡打瞌睡,告訴大家,打瞌睡會互相傳染。因為我有一次要到山東去講課,坐車坐了七八個小時,很辛苦,開車的人很辛苦。我們一位老師他跟著我一起去,中途我實在蠻困的,我就跟他說:我想先瞇一下,就不能陪你了,很抱歉。我瞇了差不多十幾分鐘醒過來了,就看到旁邊這位老師的表情,我突然為之一振,本來精神也是比較萎蘼。後來我醒過來之後,他若有所悟,他說:剛剛蔡老師你在睡的時候,我在那裡開車都快撐不下去了。當我醒過來的時候,他馬上覺得精神很好。所以人跟人會互相影響,但是我們要給人好的影響,這個時候我們才有道義。我們給人不好的影響,那就對不起朋友了,是吧?有緣千裡來相會,我們對每一個緣分也要有道義,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同桌坐,是不是?我們在一起上課都是很難得的因緣,這個時候自己不能打瞌睡,害得旁邊的人都快撐不下去:我好想聽,可是我快不行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認真地聽,就是給所有的人最好的榜樣,就是在利益他人。
●追求內心的喜悅
其實當我們自己在立身行道的過程,都在讓自己提升,也在讓這整個社會越來越好,我們跟社會是不可分的。所以為什麼“學而時習之”可以“不亦說乎?”諸位同學們,您覺得這句話有道理的舉手。喜悅在哪?做了以後你會很舒服、很感動,而那個快樂是從內心出來的,內在的喜悅。可是我們以前追求的樂跟快樂,跟悅,很可能不是從內心出來的。你看,“讓我去網吧打一個晚上我就快樂了,讓我去吃一頓就快樂了”,你真的去網吧打了三五個小時,出來之後樂不樂?那個是麻醉。內心很空虛,然後在那個電腦面前麻醉。其實當我們踏出那個網吧的時候,內心更空虛。你看,我們大學的時候還被同學說:哎呀,我們去high一下,去跳一下舞,有沒有?哎呀,把我的底細都洩出來了。你看以前還去跳舞。你說跳舞就會快樂,結果當跳完舞踏出那個舞廳的時候,快不快樂?空虛呀。不只不快樂,隔天腰酸背痛爬不起來,那哪有快樂?所以我們對快樂要有正確的認知。當我們要從外在的刺激得到快樂的時候,那只會讓人生越來越空虛而已。真正的快樂是從內心出來的。
我還沒學這個傳統文化以前,覺得那個價值觀也是追求外在物質的滿足叫快樂。但是老祖宗告訴我們“欲似深淵”,那欲望怎麼可能滿足得了?我們很冷靜來看,現在的物質遠遠比以前,二三十年前那個物質享受,高得太多太多了,請問我們人有沒有變得更快樂?沒有啊。所以這一條路不對啊。你看以前物質很少,但是人都會互相著想。哇,你看以前我們小時候家裡買個西瓜,然後把西瓜剖開來,第一份給誰吃?來,給爺爺、奶奶端去,那小孩高高興興地端去了,行道快樂啊。再來,隔壁家的伯伯、對面家的阿姨端過去,快快樂樂的。你看一個西瓜多少人樂啊?哇,看你們的表情都沒什麼經驗。都是想到別人,那個人情味很濃啊。哇,你看要出門的時候,都不用擔心家裡面遭小偷啊,你要把那個鐵門拉下來,旁邊的阿姨:哎呀,鎖什麼?我們幫你看就好了。隨時都覺得大家互相互助,守望相助,那個相處起來彼此都覺得很和諧,然後一個西瓜大家都吃得到。我們小的時候父母不在家沒關系,你到哪一家長輩家裡吃飯都沒關系,都覺得吃得很香,大家都很熱情地招待。
甚至於有人要進城去了,都會問問這個鄰裡鄉黨、鄰居們:你需要什麼?我幫你們買。需要哪些東西要拿錢給他。不用了,買回來再拿就好了。看到那個長輩回到家的時候,挨家挨戶,“這個你的。”“啊,謝謝、謝謝,太感謝了。”改天另外一個長輩出去了,都是這樣互相幫忙,那個整個生活的氛圍非常地好。所以不是很有財富了才會快樂,是人時時都能為人著想,他當下的心靈就很健康、很快樂。結果現在不是啦,這種氣氛沒有了。我們一家可以買好幾個西瓜自己吃,吃得樂不樂?反而比較不快樂,因為欲望一直在增長。然後本來是整個鄉裡面,大家見面都很熟悉,都會互相問好,現在呢?大家的牆都築得很高,甚至在一個大樓裡面,連對面的人住的姓什麼、叫什麼,有可能都不知道了。你看,當人與人都沒有那種關懷、沒有那種互助,生活會越來越枯燥,越來越覺得沒有那種內心的愛護、關懷的時候,所以現代的人憂郁症怎麼樣?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所以這整個社會的風氣、社會的方向是不是對啊?我們有時候走著走著,要很冷靜地來觀察一下、觀照一下。當我們能夠以仁愛去待人,不只我們自己會歡喜,可能整個家庭還有整個班級,或者是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氛圍,會因為我們而從此改變,會越來越好。
●時時播撒仁愛的種子
我們遇到一位研究生,他就覺得其實《弟子規》還有《論語》這些教誨,我們當下就做得到。像夫子在《論語》裡面講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個仁愛的德行很遠嗎?其實假如我肯去力行,它就在眼前。他馬上就能做,而且馬上就能得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你看這個“仁”字怎麼寫啊?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唯一能把人生的智慧在文字當中顯露出來,唯一的文字哦。沒有這麼厚的民族智慧,那不可能創造這樣的文明出來!所以我們可能在這個課堂當中,對這個中國的文字都會講到,我們真的感受到從文字都覺得博大精深。這個是會意字,左邊是“人”,右邊是“二”,兩個人,給我們的啟發就是自己跟他人,想到自己也應該要想到別人,這個是“仁”字。
那這一位同學他常常去上課,因為大樓要進去的時候,那個門挺重的。所以每一次去教學大樓上課,他一開了門,會有一個習慣,他會往後看一看。因為這個門一打開了,挺費力的,他希望剛好有同學來的時候,他就順便幫他們開開門,讓他們先進來,看一看。諸位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哦,這個都是很好的習慣。其實你看,當那個同學他能時時想到別人,其實他人生的福分、人生的善因緣,都在這個動作當中積累了。福田靠什麼?靠自己的心去耕。所以很多同學都受到他這樣的禮遇、幫忙,但是他覺得那是舉手之勞,他也沒有放在心上。結果有一天當他走在校園裡面,突然間下了大雨,他又沒有帶雨傘,所以就趕快要跑著去躲雨。結果,突然有一個人拿著一把雨傘走了過來,就幫他撐傘。他就覺得有點訝異,看看那個人:好像不認識。結果對方就對他說了:“我認識你,但是你可能不認識我了。”接著他說:“有一次我要去上課的時候,就是你幫我開門的。”你看,那一份為人著想的心就像一顆種子一樣,它種在了土裡面,有一天會怎麼樣?一定會開花、會結果。
所以他那一顆仁愛的心不只滋潤了自己,還滋潤了無數被他幫忙的人,那是不是在利益自己,是不是在利益他的學校呢?有沒有在利益這個社會呢?其實我們當下都能為家庭、社會做出貢獻,但是我們的印象當中,什麼時候為家庭、社會做出貢獻?我們很可能那個想法都是:等我以後長大了,我就怎麼樣怎麼樣,是不是?“爸爸,等我以後長大了,我一定買好房子給你住。”我覺得這個話不保險,假如我們當下這一份對父母的關懷跟照顧都提不起來,我們能保證十幾年後提得起來嗎?當我們現在對社會的需要,我們都提不起那一份付出;那我們真的出社會了,能時時奉獻社會嗎?所以這個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好吃的東西先給誰?
在河南有一個小孩四歲半,這個小孩他學了《弟子規》,《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叫:“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就是吃東西的時候,走路或者要坐下來的時候,這些生活的細節,都是長者優先,我們年齡比較小,比較晚再坐,“幼者後”。你看我們現在拿到好吃的東西,先想到誰啊?我有一次到秦皇島去講課的時候,大家知不知道秦皇島在哪裡?都比較不知道,在河北,就是當初那個秦始皇派人,要去求長生不老藥,就是在那裡。那個時候我們有一百多個人一起交流,然後我就問大家:“當你拿到一個最好吃的東西,你首先想到誰?”結果坐在第一排正中間這個男孩,他年齡差不多三十歲,他連想都沒想,他說:“趕快吃下去”。接著隔了三四排有一個太太,差不多四十來歲,她想了一下說道:“給我孩子吃”。然後最後面的一位老者,差不多七十幾歲一個老太太,她說:“給父母吃”。
諸位同學們,哪一個人講得有道理啊?你看,很可能我們沒有看過這些經典、經教,但事實上人縱使沒有看經教,他也有他的良知,他也能感受得出來一些道理。你看那些壞習慣很會打人的人,當他看到別人很恭敬,當他看到孝子,他感不感動?他還是感動啊,是吧?你看那個習慣很不好的人,你對他很恭敬,他高不高興?他也很高興啊,是吧?你倒茶的時候都會想到他,給他一杯,他都很高興啊!我們都知道老太太講得有道理。但我們想一想,誰的學歷最高?前面這個男士他大學畢業,後面七十歲的那個老人家,她可能一字不識。好,諸位老師們,請問誰有文化?這個問題這麼難嗎?你看,這個事實就擺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受的是很高的學歷,不代表受很高的教育。我們現在著重的是知識、技能傳授,並不是道德修養的提升。而真正能利益我們的是我們的道德修養,以至於是能夠利益家庭、社會的。
●什麼是“文化人”?
所以夫子在《易經》當中有講到一句話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你看,這個“人文”就是每一個人處世待人的表現,而他這個表現足以感化人民向善,這個才是有文化的人哪。那我們每一天接觸那麼多大眾,我們有沒有讓大眾提起善心?還是,當大眾看到我們這些年輕人的時候,都在那裡搖頭:啊,我看我們的下一代不能靠他們了。那我們就不是文化人了。還是當我們處在大眾當中的時候,這些長輩們看到我們都會尊重老人:哎呀,我們的國家、民族很有希望了。這個才是我們要對所謂“有文化”,這個要認識清楚。真的,當我們沒有學習這些經典,沒有學習這些做人處世,我們不能算是有文化的人。
而這個孩子四歲多,他已經學了這一句,“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所以當他坐上公車,那時候車子已經客滿了,他坐在後座。結果上來一個老人家,那個小孩學了他馬上就用了,然後就對著前面的老先生說:“爺爺,您往後面走來,這個位置給您坐”。當你看到一個四歲多的孩子,撲通從他的位置跳下來,然後講了這麼恭敬的言語,請這個老者到後面坐,假如你坐在前座你要怎麼樣?
你看,人的善心馬上被點燃。所以那個老人家還沒往後走,已經有四五個人站起來讓座。而從那一刻開始,只要有老人上來,前面的人都把座位馬上讓給老人。你看,這一個孩子有沒有在利益社會?有哦,利益多久?一個人真心做出來的行為,利益人是長長久久。我在想:假如我剛好坐在那個車上,我看到老人趕快讓座,不然我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人家四歲多都做得到,我還做不到。甚至於在我往後的人生當中,只要我坐在車上,有老人上來了,我假如沒有起來,可能那個孩子就會向我招手:叔叔,你不記得我了嗎?你看,他的人生就在利益著跟他有緣的人,真的啊。
我們有一個學生他小學而已,小學三年級,學了《弟子規》以後,“恩欲報”,時時記住別人的恩德,“怨欲忘”,不要跟人家計較。所以有一次剛好爺爺生日,全家族出去慶祝,然後圍了一個很大的圈,然後大家說:來來來,吃飯了。這個孩子學了馬上用,馬上恭恭敬敬在那裡念念有詞,結果旁邊的這些長輩搞不清楚,本來筷子都拿上來,都要夾下去,看這個小孩那麼專注,把筷子收回來了。你看,當一個人在做道德的事情,人的欲望都會收回來,對他肅然起敬:這個孩子在干什麼?然後大家就沒動筷子,等他念完一段話之後,大家就好奇:“你剛剛做什麼啊?”這個小朋友說:“因為這個食物得來不易。”“一粥一飯,當思……”這句話你們不曾聽過哦?有沒有聽過?“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你們沒有聽過,不能怪你們。其實我也沒聽過。
    我記得我那時候在寫作文很吃力,因為這些文化的熏習太少,所以我好像只背了幾句,其中有一句叫“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因為我背得太少了,所以不管是寫抒情文,還是論說文,還是什麼文,我一定會把這一句“不經一番寒徹骨”,一定會寫進去,所以這個真的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但這一句話,它不能只是在作文的時候出現哪,不能只是在考試的時候出現,它更重要的要在我們的人生力行出來。你看這個孩子他學了,他馬上做。
可是我們很冷靜去看,大家都知道要節儉、要勤勞。但是我們現在到大專院校的餐廳去看,您有看到那個盤子裡面吃得一干二淨,一個飯粒都沒有,你看過這樣的同學沒有?我們自己有沒有做這樣的示范?你看哦,當我們吃了拿去倒的時候,我們在損自己的福,我們同時在影響這個社會,在讓這個社會墮落。我們這麼講有沒有道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你看這一個概念,我們以前在念,感覺不感覺得到?我們都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有的人都指到了,只有一個人沒指到。
其實說實在的,當我們一只手指頭指別人的時候,幾只手指頭指自己啊?三只,所以這個動作就是叫我們要反求諸己啊。少要求別人,多要求自己,這個是智慧,“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還沒有學《弟子規》以前剛好顛倒,嚴以律人,寬以待己。自己一犯錯了,馬上想起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那這樣人家一定很不服氣的,你學一大堆道理都要求別人,人家看到你就氣得牙癢癢。所以你看這個小孩,他馬上告訴大家,來得不容易,而且這個都是父母、長輩的辛勞賺錢,我們才有這樣好的生活。他吃以前都是:“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辛勤教導,感謝同學關心幫助,感謝農夫辛勤勞作及所有付出的人”。你看他那一頓飯吃起來好不好吃?他那一頓飯吃下去都是感恩的心,他的智慧跟福分同時在怎麼樣?在增加哦。
●德行隨時有進退
所以諸位同學們,學如逆水行舟,隨時都有進退。我們的學問有進退,我們的福分有進退,我們的社會信用有進退。我們的表現是越贏得別人的信任,還是越讓別人不信任我們?再來,還有我們的人際關系、人和都有進退,我們要有這種觀照敏感度,那我們就能夠在各個方面都在提升,而不是在後退。所以你看,當這位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你看他的心量都在擴寬,然後他講完以後,同時讓所有的家人都覺得很感動,都是肅然起敬。剛剛舉這幾個例子跟大家交流,最主要的就是,其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下都能夠去盡一份力。只要我們是真正以禮待人,以仁慈待人,以道去待人,都能產生這樣的效應。
所以剛剛我們講到,你看這個研究生,他就已經在利益他的學校,把這個互相關懷的風氣帶起來。所以我們每天睜開眼睛就期許自己:我能給家庭什麼樣好的影響?我能給學校什麼樣好的影響?然後我們所學的東西從今開始,學一句,我們就好好去用一句。不然,學了不用,進步還是退步?不進則退。你看,為什麼我們小學的時候很聽話,講什麼我們就去做?為什麼我們讀到大學了,反而很多好的東西跟我們講,我們都不能馬上去做?因為我們增加了很多的知識跟頭銜,可是我們沒有去力行。有時候這個傲慢會怎麼樣?會慢慢增長,我們自己沒看到。所以《弟子規》當中講到學習對我們啟發很大,“不力行,但學文”,我們不好好地學了去做,背了一大堆“子曰子曰”,結果一句也沒用上去,這樣會造成什麼?長我們的浮華,長我們的傲慢。“長浮華”,就“成何人”哪。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我小的時候養成了這個禮貌的習慣,後來讀到夫子講的“不學禮,無以立”,也很有感受。當我們以禮待人的時候,在團體當中很能立足,會得到很多的助力。所以當我給這些長輩,給譚伯伯鞠躬的時候,我自己很高興。但是這個長輩聽完之後,他笑著對我說,他說:“飛機飛了幾萬裡”。已經超過萬裡了,因為飛到南半球澳洲,他說:“還這麼難得,收了一個侄子。”所以這個長輩笑得很歡喜,我們之間就建立了一個善緣。結果我接著又跟另外一位長輩詢問,他的年齡比我爸爸小,我馬上恭敬地給他鞠個躬,說:“陳叔叔好!”結果突然有另外一個長輩過來了,他就說了:“我也要當叔叔。”我們也歡歡喜喜:“盧叔叔好!”你看,我給這幾個長輩鞠躬,對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這個盧叔叔他曾經是雅馬哈的總裁。
他底下的員工是好幾萬人,他給企業家上課的時候,那都要幾萬塊錢,那個都要算鐘點費的。結果我們就一個很恭敬的態度,得到這個長者給我們的愛護,給我們的栽培。所以隔天下午剛好我一個人坐那裡,這個長輩就過來,足足跟我聊了兩三個小時,把他人生很多如何提升道德學問,如何成就自己事業的這些心得,跟我娓娓道來。我那時候真的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們很想學,我們不是不願學,但是這些機會很難得。大家有沒有聽過張良?漢初三傑。你們不要考完歷史全還回去了,那個都很寶貴,歷史就像一面什麼?鏡子,能夠察覺我們人生的不妥跟錯誤,這個太重要了。
●謙德之福
張良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很沖動,他曾經找那個大力士要去謀殺秦始皇,因為他是韓國的貴族、公子。結果沒謀殺成,差點把自己的命都沒有了。後來有一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剛好在一個地方遇到一個長者。然後那個長者看到他的時候,可能已經認識他了,覺得這個年輕人是可栽培之材,但是太浮躁了。所以那個老者就把自己的鞋子晃一晃,就晃到那個橋下面去了,結果他就看著這個張良說:“幫我下去撿。”那個張良一看,非親非故,不過看他是個老人家,算了,我去幫他撿吧。然後就跑下去把他的鞋子撿起來,接著老人說:“幫我穿上。”諸位同學們,假如你遇到的時候你會怎麼做?人生隨時都有這些情境會出現,是禍是福,都在你的一念之間,你會不會:“我幫你撿不錯了,還要叫我幫你穿上?”結果張良本來這個火氣都快上來了,心裡:啊,算了算了,不要跟他計較。
你看,人把這個火氣降下去福就來了。他是真的親自幫他穿好。穿好以後,“你這個孩子還如此可教,明天哪一個時辰到這裡來找我。”然後這個老人就走了。後來張良隔天准時地那個時間來,結果他來的時候,老人已經在那裡等了。那個老人說:“哪有讓老人等的道理?五天之後再來。”然後張良說:這次不行,提早一段時間來。結果他一提早來,那個老人又在那裡了,他說:“你再五天再過來。”結果他那一次晚上就不回家睡覺了,就在那等,真的等到那個老人來了,傳他一本經書,他的道德學問跟能力就上升很快,最後才成為漢初三傑。所以這個能屈得下身,能禮敬長者,人生才有福分降臨。
所以,當時候盧叔叔把他這些很寶貴的人生經驗告訴我,我真的很珍惜,句句話都全神貫注聽。而當長者講完話之後,我內心很感動啊!諸位同學們,我那時候想做一個動作,你們覺得想做哪個動作?看你們的表情都沒什麼經驗。我那時候就有一個沖動,真的要跪下去感謝長者。所以我真的是跪下去,感謝他!因為我在整個十多年的求學生涯,真的我很想學,我不是不想學。我記得我的國中理化老師,他曾經在上課的時候,突然告訴我們說:“人不可以有傲氣,但是不可以沒有骨氣。”聽到這些話我都很感動,我都馬上把它不是記在筆記上,把它記在心上啊。甚至於在上這個《岳陽樓記》,聽到那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也很感動,但是感動三十秒,黑暗就來了。所以真的“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因為我們那個感動還要透過這些智者引導我們,這個光明才能慢慢顯發出來。我們很想學,但是機會很少遇到,所以當遇到的時候,我們內心都是非常感激。當我跪下去的時候,盧叔叔一下就把我拉起來,哇,他的功夫很好,他以前都學那個柔道,功力很好,手腳靈活,把我拉起來,說:使不得啊。我們從這裡了解到什麼?有智慧的長者都非常地謙虛。
所以諸位同學們,當你們幾年畢業之後,假如遇到某個人告訴你說:這個某某立法委員我認識啦,某一個部長我認識啦。他跟你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說他有多厲害多厲害,你要不要聽他的話?保證這個人絕對不是有道德學問的人,“滿招損,謙受益”,謙卑的人才有可能有道德學問。大家要冷靜,你看很多年輕人出去找工作都被騙了,有沒有?你們聽過沒有?被一些公司都騙了,都講得天花亂墜的。所以人生確實要有判斷力,而我們從這些古聖先賢的智慧當中,就能提升判斷力。所以我們這個禮貌要從當下去力行。
    像我有一次在這個電梯裡面遇到一位長輩,一位女士,然後進電梯我就首先問她:“請問您上幾樓?”您坐電梯會這麼問的舉手?請放下。你看,這是不是在敦親睦鄰?是哦,當下都可以做,我們在那裡抱怨說:哎呀,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其實不要要求別人,先要求我們自己。而那一聲關懷的話出去的時候,對方會感覺到人與人那一份人情味,可能這個氛圍就從我們這一句關懷,慢慢地就延伸到整個社區了。結果這位長者跟我是同一層樓,然後我就跟她聊起來,然後我也跟她自我介紹。有沒有同學第一次見到我的,有沒有?都不是第一次了?請放下,好,那我要自我介紹一下。對啊,你不自我介紹,人家又不認識你,到時候會覺得比較唐突。我姓蔡,禮貌的禮,旭日東升的旭。所以我就跟她自我介紹:你好,我叫蔡禮旭。結果她說:你好,我叫丈母娘。她聽成“蔡女婿”。所以你看,這麼一聊起來,這個長者就很有緣,有緣千裡來相會。結果啊……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一節課分解。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