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了凡四訓講記


 2011/1/26    熱度:26198    下載DOC文檔    

前言
立命之學
改過之法
積善之方
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

前言
立命之學

  前言

  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是要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民國初年,淨宗印光大師,一生中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這本書約在百萬冊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對這部書的重視。不僅如此,而且還不斷提倡,教我們研究、實行、講說。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諸佛的法印。佛法是講原則,是講道理的。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除佛之外,其余弟子、天、仙、化人所說的,只要和佛說的宗旨一樣,不違背佛的原則,佛都承認它是佛經。

  我們看看這本書的內容,都是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於佛經。佛是講理的,並不是只有佛自己說的,才稱為佛經。這就是佛教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贊歎的地方。因此凡是符合佛陀教育的原理、原則,我們都應該看成經典。尤其是這本書,經過祖師的證明,一再提倡,它是我們學佛的根基。不但是學佛的基礎,也是一般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根本。

  創造命運是有一套學問,它是有理論、有方法的。這些理論方法就在這本書中。本書的分量雖然不多,但對於這方面確實掌握住綱領。所以我們想要改造命運,創造命運。乃至學佛真正有所成就,都要依本書的道理方法為基礎。可見本書對於我們學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

  [了凡四訓]是這本書的名字。[了凡]是寫這本書的人。[了凡]兩個字的[凡]字,有兩種說法。第一、是講到人。如果不是佛菩薩羅漢這些聖人,就是一個平常的[凡人]。[了]是明白、也是完結的意思。[了凡]就是明白做個平凡人是不夠的,應該要做最上等的人。就是說凡是平常人所動那些不好的念頭,要漸漸消除。所以稱作[了凡]。第二、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出生在江蘇省蘇州府的吳江縣。他是進士出身,做過寶坻縣知縣。他喜歡做善事,並且是信仰佛教的。因為他是一個大善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他,稱他了凡先生。

  [四訓]是四種教訓,就是本書所說的四篇文章:第一是立命之學,第二是改過之法,第三是積善之方,第四是謙德之效。這是了凡先生把他讀書所得到的心得,以及他一生奉行[太上感應篇]的經驗,寫了這本書來教導他的兒子。所以此書是他的家訓。

  立命之學

  第一篇[立命之學],這是世間每個人都想明了的課題。我們一般所見所聞,這個世界上的人,有富貴、貧賤,長壽、短命,都認為是命裡注定的。這種說法不能說他完全錯。因為一個人若是前世做好人好事,這一世自然是一個富貴、長壽的人。若是前世做壞事,這一世自然是貧賤、短命。這是平常的道理。可是我們要曉得還有特別的,就是命運可以改變的道理。若一個人本來命裡注定富貴長壽的,但他做了極大的惡事,等不到下一世去受報應,就在這一世變成了貧賤短命的人。也有一種人,本來命裡注定貧賤短命的,因為他做了極大的善事,不必等到下一世來享福,就在這一世變成了富貴長壽的人了。這種事自古以來,中國外國歷史上的事例很多。所以雖然說今世所受的都是前世所做,命裡早就注定。但是也不一定會被命運束縛,還要看他自己現在去創造。

  這一篇[立命之學],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過,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運的人種種效驗,告訴他兒子,要他兒子不被這個[命]字束縛住,要竭力去做種種的善事,不可以做壞事。[立]字是建立的意思。[立命]兩個字,就是命不能束縛我,是我創造命運,命運掌握在我手裡的意思。所以[立命之學],就是論立命的學問,講立命的道理。反過來說,我們念佛修行的人,若能夠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念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得到一個快樂美滿的人生。這一篇文字很長,現在依次講解。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這是第一小段。這四篇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對他兒子所說的話。所以文章的語氣,是勉勵其子,自己一生命運是如何改變的,希望他的子孫也能明了此理,依教奉行。所以叫做[家庭四訓]。

  他自己敘述,從小父親就過世,母親叫他放棄舉業[舉業]就是讀書求學從政,也就是放棄讀書去學醫。因為在中國過去舊社會裡,讀書求學目的是從政。放棄讀書,就是放棄從政的行業。學醫可以養生,自己有一技之長,將來可以憑行醫謀生。所以這裡的[養生],[生]是生活。同時又可以救人,[濟]就是救濟別人。這是很好的行業。人生選擇行業是很重要的。從前教書的先生,學生接受他的教學,沒有規定學費是多少,而是隨便供養的。家裡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貧窮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誠恭敬的表達尊師重道的心,學費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醫生也是如此,只要盡心盡力地為人治病,至於報酬就隨各人的心意,因為他是以救人為目的。所以古老的社會裡,教師和醫生普遍的受到人們的尊重,道理就在此。

  “且習一藝以成名”。這個[藝]字就是技藝。技藝如果專精,就可以成為一代名醫。“爾父夙心也”。母親告訴他,這是你父親的願望。當然,了凡先生就放下讀書的念頭來學醫。從[可以養生]起四句話,都是了凡先生的母親所說的。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裡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

  這一段是敘述他改變命運的機緣。內容描述在慈雲寺遇到一位老人,這個老人[修髯偉貌]。[髯]是胡須。從面頰兩邊垂下的叫[髯];在下巴底下,嘴兩邊的叫[須]。這個人胡須很長,相貌莊嚴,個子高大,看起來不是一個凡人,所以叫[飄飄若仙]。仙風道骨,潇灑出眾,沒有一點俗氣的樣子。所以袁先生對這位老人非常敬重,因為他品貌不凡。

  老人就告訴他:[你是將來要從政的人]。[子]是對人的尊稱,[仕]是做官。[仕路]就是官場,像現在的政治界一樣的意思。[明年即進學],因為老人會看相,就叫他趕快去進學。[進學]就是從前國家用人,都要經考試來選拔人才。如果考上了秀才就會派進到縣立的學校讀書,所以叫做進學。並且說:[你是從政之人,為何不趕快讀書呢]?[余告以故],了凡就把母親告訴先父希望他學醫的原因,向老人說明。並且請教老人姓名和住所。[裡居]也包括籍貫和住處。老人就告訴了凡先生,他姓孔,是雲南人。

  [得邵子皇極數正傳]。[邵子]就是宋朝的邵康節,這是個絕頂聰明的人。[皇極數]就是[皇極經世書],這本書也有相當的份量,收在[四庫全書]裡,它的內容,完全是依照[易經]的理論來推算命運。它推算命運的范圍非常廣泛,整個世界國家轉變都有論定。所以朝代的興亡,個人的吉凶,完全從數理上推斷,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學問。這的確是有根據,相當科學的。

  所以每一個人,甚至每一樁事皆有定數。這就是佛法裡講的因緣果報,只要你起心動念,你就有定數。只要你沒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數字、數量之外了。

  修行人往往能超越,為什麼呢?因為他入定。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沒有任何念頭。沒有念頭,就不落在數量裡。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念頭,就必定落在數量裡。換句話說,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夠把你的流年命運推斷得清清楚楚。

  所以凡夫都有數。唯獨超越三界,阿羅漢以上的聖者,就可以超越宿命了。即使是三界之內,色界、無色界的天人,像他們修成了四禅八定,能不能超過數量呢?的確他在定中,數對他是失去了作用。但是這個失掉作用只是暫時的,並不是永遠的失掉。為什麼呢?他的定力若消失,念頭又起,就又掉到數裡去了,想逃沒法逃出,在那邊緣上,心一動就掉下來。這就是他為什麼永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的原因了。如果定功再進一步達到九次第定,永遠保持不會退轉,他就超越數量了。這時他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佛法裡稱為聖人、阿羅漢。我們懂得了這個原理,所以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有定數的。既然有定數,我們就要用平常心來看這個世界。好的順境不必喜歡,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傷。為什麼呢?一切都是注定的。

  孔先生是邵康節的傳人。這也是代代相傳,都是有師承,一代傳一代,精通[皇極經]。他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訴他[數該傳汝]。你跟我有緣份,我這一套學問,應該傳給你。可以說孔先生找到了傳人了。

  [余引之歸]。了凡先生就請他到家裡去坐坐。了凡很孝順,告訴他的母親。他母親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而且告訴他,要算算命,試試看靈不靈。這是處世待人的良好態度,禮貌很周到。你所講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要經過試驗才行,絕對不是冒冒然就接受。所以先試看看。這一試是真的,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靈驗。這樣他的信心就生了,對孔先生的建議也相信了。

  余遂起讀書之念。

  進學念書這個念頭就生起來了。

  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生起讀書進學的念頭,往從政的道路作預備工夫。以前讀書並不像現在有很多學校。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學,沒有學校。國家只有大學,沒有中學。必須私塾裡念得很好,才有機會考入大學。那時稱太學,明、清都叫國子監。相當於現代的大學,是國家辦的。私塾,是私人辦的小規模的學校。老師只有一個,學生通常只有二、三十人。

  正好他的表兄有一個朋友郁海谷,在沈友夫家裡開館。沈友夫大概是地方上相當富有的一戶人家,因為家裡很有錢,有幾間空房子,用一間作教室,請老師教自己的子弟,親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這裡來上學。郁海谷先生此時正好在沈友夫家裡開館教學。他就拜郁海谷作老師,進學讀書。

  孔為余起數。

  孔先生給他算命。

  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運,告訴他,你明年去考童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秀才,要經過好幾次的考試。先要經過‘縣考’,了凡先生應考中第十四名。縣上面有府,府上面有省,這是明、清兩代的制度。一個府大概管七八個縣,主管稱為知府,是在縣之上,省之下。民國就把府廢除了,改成行政專員。

  [府考]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提學]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府教育廳,管一個省的教育的。所以地方上考試,考得取,考不取,考第幾名,命裡都注定了。所以到第二年去參加考試,果然沒有錯,都符合。

  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廪。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我們看這段文,不是只看袁了凡先生,而是看自己。那一天、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個時辰生死都已注定了,怎麼死法也注定了,一生全都是命裡注定的,你怎麼胡思亂想都逃不過定命。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誰都沒法子逃過。因為孔先生給他算得這麼靈,所以就請他算終身的命運。

  [終身休咎]就是一生的吉凶。他的確把他流年排到死,什麼時候死亡,都跟他排定了。歷年的考試,能考取多少名,都給他注出來。[某年當補廪]。[廪]是廪生,[貢]是貢生,[補]是補缺。相當於現代所講的公費學生。雖然是學生,但是領國家的津貼,每個月生活費由公家補貼。每一個縣都有一定的名額,必須有缺了,你才能夠遞補上去。

  [某年當貢]。貢是貢生。廪生、貢生都是明、清兩代依學生的程度而設立的,不是學位,相當於我們現代的中學生、大學生。但是受到國家照顧,由國家發給他生活費用。從前生活費用是發米,而米多的、吃不完的可以賣錢,相當於實物配給。而現代則用貨幣來代替食物,是方便多了。至於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我們現代的學位,好比是學士、碩士、博士。進士相當於博士,是最高的學位。貢後某一年他去做官了。

  [四川一大尹]。[大尹]相當於現代的縣長。還有二尹、三尹。二尹相當於現代的主任秘書,三尹相當於現代所講的科長。

  [在任三年半]。做三年半的縣長,你就得要辭職。為什麼呢?壽命到了。五十三歲,壽命也不很長。

  [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你就壽終正寢,這還是得到一個好死。可惜你命裡沒有兒子,[惜無子]。了凡先生把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記下來,給自己作一個參考。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孔先生的確很高明,算得很靈。往後每次考試,完全跟孔先生算的名次都相符合,一點也沒差錯。

  獨算余食廪米。

  這是廪生所得的俸米。

  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

  一石是十斗。他說每個月領俸祿,你自己記住,等你領米領到“九十一石五斗”,你就“出貢”了,就升級了,你就從廪生升到貢生了。升到貢生,廪米就不給了,廪生的缺就讓別人來補,這有一定的名額。

  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

  屠宗師就是當時的提學,相當於現代的教育廳長,他看袁先生的學問、品德還不錯,建議要提拔他。[出貢]就是批准了補貢,從廪生就補貢生的缺了,也就是升級了。

  余竊疑之。

  他這下懷疑了,孔先生這一著沒算對。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俸祿領到七十多石的時候,屠先生就批准他補貢了。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後,也許就升官高遷,也許是調職了。[署印]是代理。教育廳長大概被調走了,現在有個代理教育廳長。這一位代理教育廳長不同意,把他駁回去,不准他補貢,他還繼續去當秀才、廪生。廪生、貢生都是秀才。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當提學,他看到“場中備卷”。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沒有考取的卷子還保存著。有些時候,主管的官員會把這些沒有考取的卷子拿來,重新看一看,希望發現遺漏的人才。如果真正是人才,他們還是要提拔的,怕的是一時差錯遺漏了。

  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考試卷。“五篇”就是“五策”,即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論文,五篇論文。殷先生看了非常滿意,非常的贊歎。他說這五篇論文,就像是五篇奏議。“奏議”是臣子對皇帝的建議,國家施政應興應革,他們都可以提出意見,貢獻給朝廷,由朝廷來取捨。殷先生說這五篇確實就是奏議。可見袁先生見識很高,文章寫得很好。而一般對國家興革提出建議,都是屬於大臣的事情,不是小小的秀才做得到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政務委員,國策顧問,是他們提出的這些文章。而袁了凡的文章居然可與他們相提並論,可見他的確是有學問。

  “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博]是指他見識廣博,[洽]是他的說理非常清晰通達,[淹]是透徹,[貫]是文章無論理路,無論是章法結構,都有條不紊。能得此四個字的評語,定是上乘的文章,無論是在思想理論,文字的結構,都屬於上等的。所以不能叫他終老於窗下,一生只做個秀才,可惜了,應當要把他選出來替國家服務。

  “遂依縣申文准貢”。就是交待當地的縣政府,要把這個人提拔起來。“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從此處來看,屠宗師是很了不起的人,看到袁先生的卷子馬上就想提拔他。可是代理人楊先生把他駁回去了,這就是兩個人的看法不一樣。袁了凡是有才干。可是從這裡我們得到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有才還要有命,所以人的一生命運主宰了一切。命、時、因緣都有定數。這裡面講才、命、時。袁先生一定要遇到殷秋溟,他的因緣才成熟。這些我們都應當要明白的。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從此以後,袁先生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了。一個人一生的際遇,吉凶禍福,貧富貴賤都有命,都有時節因緣,不能強求的。命裡面沒有,怎麼動腦筋也求不到。命裡面有的,什麼念頭不想,到時候自然來了。他明白了,從此以後無求、無得、無失,心地真正平靜下來了。所以我讀[了凡四訓],學佛以後,我們可以稱袁了凡在這一階段,是一個標准的凡夫。我們一般的凡夫,都不夠標准,為什麼呢?心不清淨,一天到晚還胡思亂想。他的妄念沒有了,對於一生的休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古德雲:[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為小人。]為什麼呢?因為君子知命,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小人很冤枉,拼命的追求,不知道這是命裡有的。努力拼命求得的,還是命裡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呢?這是指定數,一般人都在定數裡。這個時候袁了凡只知道有定數,不知道定數之外還有一個變數,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下一段以後就是講變數,講立命的理論方法。要按照真正的理論方法去求,就能夠改變你的命運。你想求什麼就能夠得到什麼,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佛家所講的布施。你想得到財富就必須行[財布施],想得聰明智慧那就要行[法布施],想長壽平安,那就要行[無畏布施],這就是正確的創造命運的方法。按照正確的理論方法去求,都可以得到你所要得的,甚至連成佛也求得到,何況這些世間的小小福報。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燕都]就是現在的北京,也就是首都所在地。元、明、清三朝首都都在北京。[留京一年],他出貢之後就到北京去了,在北京住了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每天靜坐。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到他的心地多麼清淨。心清淨了自然就生智慧。一般人智慧不能現前是心不清淨。他之所以能夠靜得下來,就是他對於自己的命運完全知道,想也沒用處,所以什麼都不想了,心定下來了。

  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禅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己巳這一年他回到南方來。[游南雍],南雍是皇帝所辦的大學,就是國子監。是國家辦的兩所大學,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南京,北京稱為北雍,南京稱為南雍。[未入監]就是未入學。在還沒有入學之前,先去拜訪雲谷禅師。

  [雲谷會禅師],[會]是他的法名。雲谷禅師的法名叫[法會],這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善知識。了凡先生到南京棲霞山,去參訪,去拜見他。[對坐一室],在禅堂裡打坐。[凡三晝夜不瞑目],沒有倦容,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故能精神飽滿。雲谷禅師看到他這麼年輕,有這樣好的功夫,很難得,不容易。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凡夫之所以不能夠成為阿羅漢以上的聖人,原因在那裡呢?妄想太多了。[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病根就是在妄想,[妄念相纏]不得作聖。你坐在這裡三天三夜,我沒有看到你起一個妄念,這是為什麼呢?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了凡先生是個老實人,老實最可貴,他說:[因為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一生的吉凶禍福都注定了,還有什麼好想呢?想也沒有用處!所以干脆就不想了]。知道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就要走了。所以生死是一定的,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天、那一個時辰,人家都算定了,有什麼話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他就不打妄想了。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一個人能夠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那是很了不起的功夫。他不是功夫,他是命給人算定了。所以雲谷禅師就笑著說:[我還以為你是功夫不錯的豪傑,原來你還是個凡夫]。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

  了凡先生就向雲谷禅師請教:[這是什麼原故]?這就說明數的道理。人為什麼會有命運?為什麼會落在數量裡?人如果到了無心,就超越數量了。袁了凡先生有沒有到無心?沒有。他只是什麼都不想,因為想也沒用。他還有一個妄念,就是我什麼都不想了,有這麼一個妄念。這個妄念還在,還是有心,並不是無心。所以他常常心裡有個念頭:[我一生都算定了,一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並沒有到真正的無心。既然沒有到無心,決定為陰陽所縛,怎麼會沒有數?數就是數量。以數學的原理,推演出來過去、現在、未來。甚深禅定不是一般世間人所有的。佛門裡像黃檗祖師,他是在定中所見的境界。因為在禅定中,時空都突破了。時空突破了之後,過去、現在、未來自成一片,全部都看到。那是決定真實,一點都不會差錯。為什麼?他看到未來的事,不是他推算的,而是眼前親見,這要相當功夫才行。所以靠數理來推論,我們世間凡夫做得到;現量境界現前,就不是世間凡夫所能做到的了。在佛門至少三果阿那含以上,他們有甚深的禅定,能夠見到過去、未來,這是不會有錯的。

  但惟有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你從遇到孔先生被他算命算定之後,距離現在二十年了,這二十年來,你的命運一點都沒有改變,完全照著他給你算定的走,這不是凡夫,是什麼。你的命運裡每一年、每一月沒有加、減、乘、除,這是標准凡夫。所以一個大善之人,命有沒有?有,但改變了。大惡之人呢?也改變了,不會照原定的樣子。由此可知他二十年來沒有行善也算沒有作惡,他的命運完全照著孔先生所算定的,這叫做標准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了凡先生就問雲谷禅師,難道命運可以改變?[逃]就是超越,那就是[定數]裡面還有[變數]。孔先生給他算的是定數,變數則在自己手上掌握。這是孔先生不曉得的,不能推算的。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诳語欺人。

  這是雲谷禅師教導他改造命運,也就是跟他講定數裡有變數,這是袁了凡原本不知道的。雲谷禅師承不承認有定數?承認。前面講過:[人未能無心,安得無數]。世俗講的[命運],雲谷禅師完全肯定,承認,確實有命運。但是命運自己可以改變,可以創造。所以佛家不是宿命論,佛家是創命論,自己創造美好的前途。但是立命要靠自己,任何一個人都幫不上忙,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改造命運,決定要靠自己覺醒,靠自己改造。他是個讀書人,所以就先用詩書裡面的道理來開導他。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儒家所講的,[詩經]、[書經]中所說的。雲谷禅師懂得,他說這是明明白白、的的確確的教訓,這是事實。

  再看看佛所講的,[我教典中說],雲谷禅師是佛門大德,[我教]就是佛教經典中所講的。[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命裡沒有兒子,你要求,可以得兒子的。[求長壽得長壽],因為他短命,壽命只有五十三歲。這就是告訴你,你求什麼、得什麼,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章嘉大師說過:[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章嘉大師有解釋。有些人在佛門當中求,求不得。是什麼原因?那是不如理、不如法。懂理論、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還是得不到時,這是自己有業障,必須把業障消除,沒有了障礙則得感應。這是章嘉大師說過的,沒有求不到的。

  從根本的原理來講,世出世間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一切的需求,就是求作佛也能成佛,都是根據[萬法唯心]這個原理。[華嚴]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們[求],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方法最圓滿,最恰當的就是佛陀的教誡。依據佛法的理論教訓去求,我們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能不能求得到?決定求得到,確實求得到,都在佛門之中。雲谷傳給了凡的只是極小的一部份。因為了凡的志向不大,只求世間的功名富貴。只是求這些,所以雲谷禅師只教他這個部分。雲谷禅師滿他的願望,他想求得功名富貴,就告訴他求得的方法。特別告訴他,[妄語乃釋迦大戒]。戒律裡有[四根本戒],就是殺、盜、YIN、妄,所以妄語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怎麼會妄語,怎麼會騙人?換句話說,告訴他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這是事實,決定可以得到的。了凡依教修行,此三者果然如願獲得。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這是進一步向禅師請教,說:[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上有這麼一句話。但是在他的想法,[道德仁義,可以力求],那是我本身的事情。我希望成聖成賢,在道理上是講得通的。

  [功名富貴,如何求得]?[功名富貴],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我沒有功名,能求得功名;沒有富貴,能求得富貴。這似乎是命裡注定的。命裡沒有,那裡能求得到?命裡有的求得到,命裡沒有的到那裡去求?這是一般宿命論,也就是命中的一個常數。常數是前生造作的因,這一生應得的果報。殊不知常數裡有變數,加上變數就不一樣,的確功名富貴也是我們可以求得到的。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孟老夫子的話沒錯,[汝自錯解了]。你自己錯會了意思,你並沒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說的,你的解釋只對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曉得。對的一半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還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的。你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這話出在[壇經]上。

  [六祖壇經]、[金剛經]、[楞嚴經],這三部經典在中國,自古以來被大家公認的是第一等的作品。[壇經]是中國人寫的,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有特別一份親切感情在其中,也實在寫得很好,是整個佛法的綱要。我們不能把它單單看成禅宗的經典,它是整個佛法的綱要,也可以說是六祖大師的修學心得報告。

  六祖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心地。[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要到那裡求呢?從心地裡面去求。

  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這段教訓非常重要。內求外求都要從內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錯了。所以佛法裡講,求什麼得什麼,都是從內心求,不是叫我們從外面求。外面求,決定得不到。為什麼?外面是常數,外面不會變;心地是個變數,不是常數。

  了凡先生二十年來,心地算是清淨,沒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數,不知變數。所以他這二十年中的命運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樣,連那一年考幾名,不會提前一名,不會落後一名。因為他不懂變數的原理。

  雲谷禅師教他這個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義是內、德行的修養;功名富貴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內外都得,這個求才真正叫做[有益於得]。[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那是究竟圓滿的享受,內外皆得大圓滿。那真是我們講的事事如意,沒有一樣不稱心,自在如意。如果沒有這樣殊勝的果報,就不會有人學佛了。

  學佛不是消極,是非常現實的。現在人講現實,現實沒有比學佛更現實,這是實在的,你看就曉得了。你們講現實,未必能得到現實;佛法裡講現實,是真正能夠得到。須知佛陀教育之好,實在講,世間人對佛教誤解了,錯會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處。能夠真正體認了,才曉得佛陀的教訓才是世出世間最圓滿、最殊勝、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絕對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這是指現代社會,大眾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縱然得到了,那是命裡有的。命裡沒有而得到的,這才叫做求得。命裡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為不求也得到。

  譬如今天有人說做股票很賺錢,一年賺了幾千萬,這是命裡有的他得到了。命裡沒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賠錢,不是每個人都賺錢!若每個人都賺錢,股票誰賠錢?賭博贏來的錢還是命裡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甚至於做小偷、做強盜得來的,還是命裡有的。命裡沒有的,偷都偷不來。

  古人明白道理,才說:[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為小人。]為什麼?沒能逃過定命,沒能逃過常數。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人都會安於本分。安於本分,自己日子過得好,社會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沒有爭執了。

  所以佛法教我們求命裡面沒有的,常數裡面沒有的,我們能夠求得到,這是屬於變數。怎麼求呢?要向內心裡面求。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就是這一段所說的。他不能夠[反躬內省],[反省]是向內心裡面求覺悟,向內心裡存養厚德。他不懂這個道理,而只向外面去求,每天動腦筋往外去求,這種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縱然你有方法,有手段,你有計謀,可是怎麼樣呢?

  [得之有命]。你命裡沒有還是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裡的常數,命裡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數,所以他不操心,不去用種種非法手段去求。他曉得有命,打什麼樣的妄想,用什麼樣的手段,命裡沒有,決定得不到。

  [內外雙失]。內是什麼呢?心不清淨;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煩惱。了凡居士這二十年,內他沒有失,外面他失掉了。因為他不想了,什麼也不求了。內,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淨、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運所安排的。一般人拼命向外馳求,見識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得到一個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馳求的是心不安,得到的還是命裡面注定的,這是[內外雙失]。

  [故無益],沒有利益就是損失,結果必是有損無益。這一段開示的確把世出世間的現象完全道破了。我們明白了,應該有所選擇。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

  雲谷禅師就再問他:[孔先生給你算的終身流年休咎,算得怎麼樣]?他就老老實實將孔先生所算的告訴他。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

  雲谷禅師反問他一句,這就是教他反省,找出惡痛的根源。[揣]是揣量,就是自己認真的去反省一下,應不應該得科第。

  應生子否。

  應不應該有兒子?你好好的反省反省,應不應該?當然雲谷禅師跟他談話不會只有這麼兩句,但是這兩樁事在了凡來講是最重要的,最關切的,所以提出兩條大的,他最關心的事情。其余的就不必提了。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

  雲谷禅師這一問,他想了很久。答覆雲谷禅師[不應也]。他真正知道自己的病根,老老實實回答不應該。因為他老實。[老實乃進德之基。凡飾非掩過之人。前途有何希望]。善知識遇到誠實人,他一定會愛護,才會指出他一條明路。要是自大傲慢不誠實,人家對你笑笑就完了,不會認真教誨的。下面是了凡先生反省自己的缺點,這是立命的基因。

  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

  從政的人要有福,如果沒有福,老百姓就要遭難。一個人有福,確實全國的人民都有福了。今天講民主自由,大家都認為這是真理,是時代的潮流,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抵擋的。這個潮流是好還是壞,必須再看下面的結果才能夠論斷。我們看看古時候的社會制度,讀書明理的人沒有爭執,做皇帝的人有的非常開明。我們讀唐太宗的[貞觀政要],太宗的心胸之開明,真叫人佩服。他給別人說:[做皇帝有什麼好處,負這麼大的責任,你想要做,我讓給你做]。有這樣大的心胸。他做皇帝並不是在那邊享福,不是在那邊作威作福,是替百姓做事,是替全國老百姓謀幸福,為國家選拔人才,這些人才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

  確實,從政的人都是有福相的。[余福薄]。他想想,說我福太薄,沒福。沒福又不能修福。[又不能積功累行],不肯修福。[以基厚福]。[基]就是培植。不肯培福,不肯修福,沒福不像做官的樣子,不足以領導百姓,造福百姓。前面是說一個綱領,底下再給我們仔細分析。前面是總說,後面是一樁一樁來分析。

  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

  這個毛病就更大了。性情急躁,就是薄福之相。確實沒福,不耐煩,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心量太小,心量狹小不能容人。不能容人當然就不能用人,不能夠服人,這是一定的道理。

  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直心直行]是當任意、縱情解釋,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使性子,他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這也是別人所不願承受的。

  [輕言妄談]。言論不謹慎,隨便說話,不負責任。

  [此皆薄福之相也],這是薄福。真正有福的人莫不渾厚、老成,心胸廣闊而能容人,言語動作緩慢。緩顯得穩重。孔夫子說:[不重則不威]。其威德才能服人,才能夠處世。了凡先生年輕時不夠穩重,自己說出自己沒福,不應該中科第。這一段反省是說明他不應該得科第之所以然。下一段則說他不應該有兒女。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俗話說。地下不干淨會長東西,會生五谷雜糧。水要是太清了就沒有魚。為什麼?魚在清水裡它也知道會被人家捕去,所以他不會在清水裡游。也可以說地裡頭很干淨沒有穢物的話,它不會生長植物。

  余好潔。宜無子者一。

  袁了凡有潔癖。整齊清潔是件好事情,但是太過份的清潔也是個毛病。一點髒東西都不能忍受的,這也不行。這是不應有子息的第一個原因。

  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

  和氣能興家,俗話常說[和氣生財]。袁了凡沒有財富,與這也有關系,他並不富有,家境清寒。他喜歡發怒,常常發脾氣。看不慣的,看不順眼的,他就要發作,不能容忍。這是沒福,這是宜無子者第二個原因。

  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愛]是仁愛,能夠推己及人。這些道理他曉得,但是自己做不到。為什麼?他是個很刻薄的人,[忍]就是刻薄。換句話說,他愛惜自己的名節,不願意幫助別人,這也是無子的一個原因。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

  前面是講存心,以下則從生理上說。他反省說了六條原因,前面三條是從心理上講的,不應該有兒女。後面是從生理上說的,也不應該有兒女。他喜歡說話,喜歡批評人,喜歡論是非,所以說言語上常常喜歡強出人頭。這容易傷氣,生理上受傷害。這是宜無子者第四個原因。

  喜飲铄精。宜無子者五。

  他不但喜歡高談闊論,還喜歡喝酒,大概酒量也不錯,飲酒過度會傷神。精是精神,傷精神,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妨礙。末後又說: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

  他晚上不睡覺。一定是找朋友聊天,喝酒作樂,不知道保養。想必了凡先生的身體相當虛弱,他不知道保養身體。

  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想想一身的過失毛病,惡作太多了,數不盡。他的為人真正誠實,這叫[忏悔],發露忏悔。自己身心毛病都能夠對人說出來,坦誠的說出來,毫無隱瞞。佛門講忏除業障,這樣才能夠真正把自己的業障除掉。能夠發現自己種種的弊病,這叫[開悟]。覺悟之後能夠把這些毛病改正過來,這叫[修行]。一般人修行,自己有什麼毛病都不知道,從那裡修起呢?‘修’是修正,‘行’是錯誤的行為。把錯誤的思想、行為改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正行為第一要緊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錯誤行為,你才能改過自新。了凡先生很了不起!雲谷禅師一追問,他認真的反省,就把自己心行的毛病一樁一樁的找出來,這是後來他能夠改造命運的根本。

  他憑什麼能改造命運?我們為什麼不能改造?我們對於自己的毛病一無所知,從那裡改起?人家一反省,明明白白的擺在面前,就一樁一樁的把它改掉。所以內裡求德行,外面求富貴、求兒女,樣樣都得到了,他不從外面求的。我們看他並沒有在送子觀音前面燒香拜拜,求菩薩送一個兒子;他不是這樣求法。他求功名、富貴也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去禱告求的,不是這樣求法的。今人拜神求神都是錯的,那裡能求得到!寺廟香火鼎盛,一天到晚不知道多少人去求富貴求男女,得來的全是命裡有的,不求也會得來。還以為是神賜給他的,神對他特別有恩惠。實在是冤枉!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求,就是雲谷禅師所講的,[內外雙得],沒有得不到的。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笃。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雲谷大師這些開示非常重要,絕對不能看做迷信。如果看做迷信,實在講不是雲谷迷信,是我們自己迷信,自己迷了。不相信聖人之言,不相信事實的真相,是自己迷惑顛倒。前面雲谷禅師教袁了凡真實的反省檢討,才真正知道自己過失很多。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世間最大的善行就是改過。

  我們在[無量壽經]裡也讀到,佛告訴我們,縱使供養無量無邊的聖人,這是大善,還不如自己回頭來認真修行。認真修行就是改過自新,我們古聖先賢所講的改過是大善,中外的聖人都有共同的見解。

  雲谷在此就講道:[豈惟科第哉],豈只是功名。求取功名是要靠積德,是要靠過去生中的修積,才能夠得到科第。

  [世間享千金之產者],這是講富貴。家財萬貫,一定是富貴之人,他才能夠享受富貴,富貴不是隨便可以得來的。佛門裡說,這一生中得大富是前生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才能得大富。我們這一生貧困是前生沒有大修財布施的果報。能不能勉強得到呢?不可能,得不到的。如果勉強去求,災禍跟著就來了。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我們看中國古人造字,學問都很大。[禍]跟[福]很像,就差那麼一點點,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裡。這些都是教我們要知道因果,然後我們求功名,求富貴,才能夠如理如法,沒有一樣求不到的。

  [千金]是說大富,[百金]是講中富,就是講中產階級。必定他們前世都種了善因,是大富之人,或是中富之人。[應該餓死]的人,是他前世造惡多端,不修布施,貪妒吝啬所致。世間有沒有這樣的人?有。我們也曾見過一毛不拔,一點好事都不願意做的人。他勸人布施,自己不肯布施。這樣的人,我們知道,來生必得貧窮的果報。因緣果報是自作自受,絕沒有個主宰在支配。如果說有個主宰在支配,這是錯誤的看法。

  [天不過因才而笃]。世間人常以為一切皆是天意安排,其實不然,裡面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造作,絕對不是天意,天沒有意思。只有大聖大賢有真實的智慧,能把這些事相和事實真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一段是講富貴窮通都有定命。下面是講兒女也有定命,這是世間人的兩樁大事。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中國的大德,印光大師常贊歎的有兩個人。第一是孔老夫子,所修的是[百世之德]。孔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國家、利益百姓,沒有一絲一毫為自己著想。

  他一生從事教學,把自己的理想抱負傳給學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子孫一直到今天,已經七十多代了,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還受到大眾的尊敬。不但是中國人,甚至外國人,像美國人一聽到他是孔夫子的後代,特別加以禮敬,特別招待他。種善因得善果,於此顯見。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十世之德],在中國歷史上,帝王將相建立一個政權,能夠傳十幾代。像清朝傳了十代,從順治到宣統,如果祖先不積德,那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人不相信這些事實,認為自己有能力、有權謀、有智慧,這些想法都錯誤了。祖宗積德,及本身宿世的德行,感應道交,有同樣德行的人,生到了一家,才能夠保得住。

  小而言之,我們家庭的事業能夠傳多少代?我們舉個例子,像台灣同仁堂。同仁堂原來是在北京,也是祖先積德,這個堂號作了一百多年,百年老店。他傳多少代?老祖宗存的心仁慈,開藥店是以救人為目的,利潤不在乎。只要生活能夠維持,店面能夠維持下去就可以。不是以賺錢為目的,不是以個人享受為目的;是以利益社會,幫助苦難的眾生。他存這個心,所以他能夠維系一百多年。如果子子孫孫不變祖先的宗旨,他的公司行號必然能夠不斷的延續下去。不像現在許多人開的公司,開不到兩三年就倒閉了,這就是德薄。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能夠傳三世二世,也[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我們中國俗話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德很薄,以至於他不能傳下去了。過去社會對這些事很重視,現在觀念完全改變了。甚至於有許多年輕的夫婦,他們不要兒女,嫌兒女麻煩。

  現在社會的結構跟從前不一樣了,現在有社會福利。美國或加拿大,誰養老?國家養老,不需要靠兒女養老。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六十五歲退休了,國家有養老金,按月送來,比兒子還孝順。這是現代的社會福利制度比從前好。從前老人唯有兒女來撫養;現在的社會逐漸趨向於由國家、由政府來照顧。

  但是因果的原則是不會變更的。這是世俗的觀點。在出世間法,尤注說:

  [出世聖賢。以絕欲斷愛。為去惑轉智。超凡入聖第一功修。惜俗情未及了解耳]。這種觀念至今還存在。年輕人發心出家,父母親友總是想盡辦法來阻擋,原因在他不曉得,還守著舊觀念,無後為大。佛法是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他看到整個宇宙,實在是認清宇宙本來面目。我們世俗人看的只是宇宙中的一部份,看不到全體,而且只看到很小的一部份。在十法界裡只看到人法界,人法界裡面只看到現前,看不到過去、未來,所以眼光沒有佛菩薩那樣的透徹。家裡面如果有人出家,那真正是第一大喜事,第一殊勝之事。

  可是出家一定要認真修行。出家修行要是沒有結果,於家庭沒有損害,於自身必定墮落。佛家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了道的確很不容易,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決定要證果。至少也要決定往生淨土,超出三界。

  譬如小乘一定要證得須陀洹果以上,雖沒有出三界也不要緊。為什麼?證得位不退,就算是聖人了。以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他不會墮三惡道。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決定證阿羅漢果,時間雖然長,不墮三惡道,算是有成就了。

  以這個標准來看,在大乘佛法裡面最低限度也要把見思煩惱斷一部份,也就是八十八品見惑斷掉才算是成就。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掉,這一生就沒有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認清楚的。八十八品見惑斷掉,在大乘圓教裡是初信位,小乘是初果位。不達到這個標准不算成就,還是要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就要還債,十方的供養你必須要一一償還。人家不是白白的供養你,一定要償還。

  如果證得小乘初果,圓教初信位了,供養的人都有福了,也不要還債,他的確種在福田上了。依此標准來看,我們這一代的出家人做不到。誰有能力可以做到?

  做不到還有一個方法,[求生淨土]。求生淨土一定要能往生,若不能往生還是不行。實在講求生淨土,比斷八十八品見惑實在容易得多了。生西方淨土,八十八品見惑一品不斷都沒有關系,所謂帶業往生。只要具足真正的信心,真實的願行,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彌陀經]上看得清清楚楚,發心出家,一定要成就的。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

  這是雲谷禅師教給了凡先生改造命運的方法,對著袁了凡的習氣毛病來下藥,應病與藥。他已經知道自己的毛病習氣,所以教他要[盡情改刷]。[改]是改過,[刷]是刷洗。[各人有各人之病痛。既能平心自檢。尋出一一病痛。一一過失所在。便有下手處]。

  [盡情洗刷]是真正的修行。並不是天天念經、拜佛、念咒這些形式上的功夫,修一輩子還要搞六道三途,都叫形式。形式的目的無非是提醒自己,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引發別人覺悟,真正目的在此地。個人修行不重形式,重在發現自己的毛病,這個叫[開悟]。把自己的毛病改正過來,就叫修行的功夫。所以最要緊的是,能心平氣和自己來反省檢點,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找出來。

  [尋出]就是尋找,找出自己的病痛,找出自己過失到底在那裡,這樣便有下手處,你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怎樣去改過。[用全神全力。反轉來]。[神]是精神。全副的精神,全副的力量。[反轉來],把它反轉過來。下面舉出幾個例子教我們:

  [悭貪者轉之以施捨]。譬如[悭貪],[悭]是悭吝。我們有的不肯施捨給別人,沒有的希望貪得,如果我們有這個毛病,[轉之以施捨],用布施的方法把它改正過來。我有別人沒有,人家向我要,我很慷慨,很大方,我能送給別人。或者我看到別人有急需,他還沒有向我要,我就主動的布施給他,這是修福。

  [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大類。[法布施]是我們以智慧、技術去幫助別人,或者是教導別人。別人不會的我們會,我們要熱心去教他,使他也有這種能力,或啟發他的智慧,這叫法布施。

  [無畏布施]是幫助別人身心安穩。他心有不安,有恐懼,我們幫助他,使他身心安穩,這叫無畏布施。譬如有人害怕走夜路,怕鬼,我們有時間就送他回家,跟他做伴,他就不怕了,這也屬無畏布施。這是舉例說明。

  又如現在年輕的學生,都要去服兵役,服兵役也是無畏布施。為什麼呢?軍人保護這個地區國家百姓的安全,不受外面敵人干擾侵害,這自然是屬於無畏布施。所以三類布施的范圍非常廣泛。佛告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台灣的放生風氣很盛,放生也是屬於無畏布施,但是現在放生有很多流弊。因為大家拼命去放生,有些商人拼命去捕捉鳥獸;你不放生他就不去捕捉了。這樣的心態行為就不是無畏布施,而是戕害眾生,好心也變成了造惡業。放生應該是我們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很多活潑的動物,推想它決定可以活得下去的,就買來放生,這是慈悲救苦。我們還聽說有很多鳥獸公司,自己飼養的動物,決定沒有謀生的能力。一旦放生到野外,決定是死路一條。這些我們都要知道。所以菜市場偶而發現,買去放生。放生的儀式,給他念阿彌陀佛,念三皈依就很好了。

  [憤激者轉之以和平]。這是講性情,容易發脾氣,容易急躁,這是大毛病。了凡患了這毛病,雲谷禅師在此地勸他。[轉之以和平],和氣心平。心地平靜,你的態度自然溫和了。這在德性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項目。無論是佛家,儒家都講求。孔夫子的學生贊歎孔子的德行有五種:溫、良、恭、儉、讓。第一就是溫和,這是學生們對老師的評語,老師溫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無論對人對事他都謹慎恭敬,謹就是謹慎;儉就是節儉,不奢侈,生活很樸實;禮讓,孔夫子事事都讓別人,決不會與人相爭。這是夫子之美德。是做人的典型。

  [虛誇者轉之以切實]。這就是喜好誇大的毛病,為人不實在。如果知道這些事實,別人對我們說的話自然要打折扣,難以取信於人,因為我們不誠實。所以決定不能夠浮誇,要誠實。

  [浮囂者轉之以沉定]。[浮囂]就是我們常講心浮氣躁。心浮就要以沉定來對治。沉著,心要清淨,要能定得下來。[驕慢者轉之以謙恭]。世出世間實在沒有一樣值得驕傲。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做好了,是本分的,是應該的;做不好要處分。諸佛菩薩一切恭敬,孔孟亦無不敬。我們比起佛菩薩差太遠了!所以對人一定要[謙恭]有禮,要謙虛要恭敬。謙與敬都是性德。

  [惰逸者轉之以勤奮]。懈怠懶散,是很大的煩惱。世出世間法如有這毛病,一定不會有成就的。所以一定要精進,要努力,要把精神提起來。釋迦牟尼佛在世時,阿那律陀懶散的毛病就很嚴重。被佛呵斥一頓之後,他真的振奮起來,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結果把眼睛搞壞了。佛很慈悲的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以後他得了半頭天眼,不用肉眼比別人看得還清楚。他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人一定要發奮,要振奮起來。懶惰,做一切事情都不能成就。不但是佛法不能成就,世間法也不能成就,一事無成。古今中外,世出世間那一個有成就的人是懶惰的人,是散漫的人,沒有。大乘善根唯一精進。

  [殘忍者轉之以仁慈。怯退者轉之以勇進]。[退怯]是退步,退轉。這也是大病,必須要勇猛精進。

  這些毛病都是了凡先生自己敘述出來的。前面說過,各人有各人的病痛。如果我們也像他這樣改進,其他的病痛要想一想,用方法來對治。下文雲谷禅師教他修持重要的幾個綱領:

  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

  [務]是務必,一定要積德,斷惡修善。積德,世出世間法都以這個為基礎。前面講的享千金之產,有百世之德,如果不是認真斷惡修善積德,怎麼能辦得到?孔子受一國人尊敬,釋迦牟尼佛受全世界人尊敬。一個是積世間的大德。一個是積世出世間的大德,佛是世出世間的德行都修積。

  [務要包荒],是講心量要拓開,要能夠包容。不能包容,我們自己的煩惱就多,對於佛法的修學造成了障礙。我們是修覺、正、淨,如果心不得清淨就不會覺悟,我們的見解也就會有偏差。正知正見,大覺大悟,一定是以清淨心為基礎。所以要能包容,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必認真計較。[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不是真實的。就是世間一切境界,古人也說:如[過眼雲煙]。這種看法跟[金剛經]非常接近。有什麼值得計較的?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妨礙了自己的清淨心。

  [務要和愛],這是了凡最大的弊病。一定要和氣;一定要能夠博愛,就是佛法講的慈悲。佛講的慈悲是平等的,所以叫大慈大悲。儒家講仁愛,仁愛跟佛法的大慈大悲確實相當接近。孔老夫子說:[仁者無敵]。[敵]就是敵對。這世間還有跟我對立的,那就不是仁愛了,仁愛是沒有敵對的。沒有敵對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大慈大悲。雖然儒家講的話不一樣,其實裡面的內容是相同的,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真正利益自己得到。

  淨宗講[一心不亂]。有了對立,一心絕對得不到。有對立是二心,就是有對待。六祖大師講[本來無一物]。有一物存在就不是真心,所用的還是妄心。心裡果然清淨,決定沒有相對的,沒有對立的,真心才能顯露,清淨心才能現前,淨宗所修的一心不亂,我們才能獲得。

  不要說真正的一心不亂,就是相似的一心不亂,我們講[功夫成片],也是從這裡下手的。念佛人念了多少年,功夫成片沒有得到,就要找出毛病在那裡。將病根找出來了,然後再把病根消除。障礙就沒有了,功夫就可以成片了,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不必問別人,功夫到何程度自己曉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事一心不亂是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亂是生實報莊嚴土。品位與功夫正好成正比。

  功夫成片裡面也有高下不等,所以有九品。上三品的都能自在往生,中三品的都能預知時至。上三品的自在往生,就是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暫時不想走,也可以隨意多住幾年,一切皆能隨心所欲,確實能做得到。一心不亂功夫更高了。因為事一心、理一心都不是我們凡夫一生中能達到的,但是功夫成片則人人可以做到。所以要想這一生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我們一般凡夫也可以做得到,這就是凡聖同居土裡的上三品往生,是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的。

  [務要惜精神],要愛惜精神。因為了凡喜歡徹夜常坐,不知道保養身體,所以對於身體精神的保養要重視。上面大師所講的都是針對了凡的開示。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要後悔,不要再去想它。想一遍則又造一次新業,阿賴耶識裡又落印象。所以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絕對不再去想它。要緊的是改正現在的,修正未來的。所以[疑]跟[悔]都是煩惱,在[百法]裡是屬於二十六個煩惱的心所。佛不叫我們常常去想過去。[此至人造命訣也]。[至人]是一個有高度智慧的人,真正覺悟的人。改造命運的秘訣,就是這一段的開示,開示的精要,就是從[務要積德]到[義理再生之身]六句。確是改造命運的秘訣。

  尤居士此節小注說得好:‘改造命運第一步功夫便是痛改前非。一一積習悉皆掃除。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時時處處常自警覺。嚴自克治。保善天真。如保赤子。改造命運全權在己。不屬造化。即上文所謂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是也。[積習]就是我們講的習氣,如前面所講的壞習慣,[悉皆掃除]。

  [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時時處處常自警覺,嚴自克治]。對待自己要嚴格,不要常常原諒自己。常常原諒自己,前途就有限了。律己要嚴,對人要寬。對人要寬厚,對自己要嚴厲。要克服自己的毛病,對治自己的習氣。[保善天真]。[保]是保護,[善]是純善。什麼叫[天真]。心裡面一念不生就是天真。天天在打妄想,天真就失掉了。天真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清淨心。

  [如保赤子],好像慈母照顧嬰兒一樣,要全心全力,全副精神去照顧起心動念。

  [改造命運全權在己,不屬造化]。改造命運之事完全在我自己,與諸佛菩薩與天地鬼神毫不相干。所以真正把這本小冊子明了了,從今以後你也不要再去看相、算命、看風水,都用不著了。仔細反省一下自己的命運,就知道了;怎樣去改造,也曉得了;不會再受別人的欺騙了。

  [即上文所謂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是也]。前面雲谷大師說,什麼樣的人叫[極善之人]?我們淨宗講極樂世界[諸上善人]。這個[上善之人]就是[極善之人]。那一類的人是上善之人呢?能夠改過的人就是上善之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天都反省、改過,一直到沒有過可改了,那是成佛了。

  等覺菩薩還有過失,什麼過失?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就是他的毛病,就是他的過失,他還要改過自新。由此可知等覺菩薩還要改過,何況我們?我們看到這裡應該覺悟了,修行、修什麼?就是改過。從現在起發心改過,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改過,過失都沒有了就成佛了。有過失就不能成佛,所以菩薩叫覺有情,菩薩是有情眾生,不過他覺悟。覺悟,就是知過能改。我們凡夫有情不覺。不覺就是不知過不會改,認為自己樣樣都是對的。想想自己有沒有毛病?想了半天,一個毛病都沒有。所以常說凡夫沒有毛病,菩薩毛病很多。菩薩常常檢點,知道自己毛病很多,不斷在改,三大阿僧只劫都還沒改完。你想想看,這毛病多少?凡夫居然沒毛病。這怎麼得了!就是什麼叫做[覺],什麼叫做[不覺]。知道自己一身毛病,這是覺悟的人,就是我們佛家講的菩薩;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就是佛家講的凡夫。這很好懂!菩薩不是神。菩薩是一個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常常改過自新的人,稱為菩薩,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

  如果我們能更進一步改過自新,又能發阿彌陀佛之願。我們天天念[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念得很熟,這只是初步工夫。第二步工夫就拿[無量壽經]當作一面鏡子,每念一遍就是照一次。照一次就是對照一下,去尋找自己的毛病。我們照鏡子曉得那個地方髒了,趕快把它洗淨,洗淨就是修正。心裡面骯髒不能覺悟,要讀經。經是一面鏡子,這個鏡子照一照,知道我們心裡那些地方有毛病,趕緊把它改過來。所以第一步是念熟,第二步是依教奉行,就是依照[無量壽經]來修行。

  修行第一要發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仔細想想我們有沒有?我們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願心,咱們跟阿彌陀佛是同心同願,真正的同志。同願、同志,就是一個人,換句話說你也變成了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阿彌陀佛是榜樣,我們要照這個樣子來塑造自己,把自己改變成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心一樣、願一樣。你想想,你怎麼不能往生,決定往生!心願相同,然後言阿彌陀佛之言,言語相同了。平常處世、待人、接物,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念念不忘勸人念阿彌陀佛,這就是言阿彌陀佛之言,行阿彌陀佛之行。

  我們的身、語、意三業都像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就是阿彌陀佛乘願再來。這比‘義理再生之身’高明得多。這是即身成佛,成了阿彌陀佛了,把我們凡夫身搖身一變,成了阿彌陀佛再來。本來我們是業報身來投胎的,現在一變,變成了阿彌陀佛,乘願再來!這是改造命運最殊勝、最上乘的改法。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其實這裡面的重點是講妄念,妄想執著。身與數實在講不相干,真正有關系的是心。身是受心的影響,主要的是心地。凡夫的心地,總而言之,自私自利。這是凡夫心,一定墮在數量裡。如果拿佛法來講,若用意識心,亦決定墮落在數量裡,也就是用八識,八識是有為法。佛菩薩為什麼能超越?轉八識成四智。他不用八識,所以不落在數裡面。

  [義理之身],自己覺悟之後,用的是覺心。前面[血肉之身]用的是迷情。如果用的是覺智,[豈不能格天]![精誠所至。金石為裂。此至誠所以格天也]。這有一個典故。漢朝名將李廣,有一次行軍時,路邊草很深,草裡面有一塊大石頭。他看錯了,以為是一只老虎。他拔弓箭射它,用的力很猛,箭射去插得很深。下馬一看是一塊石頭,自己也很驚訝,想我的力量這麼大,箭能插得這麼深!再射一次就射不進去了,才知是[精誠所至]。正像羅什大師七歲時舉大鼎一樣,沒有心、沒有念頭時把它舉起來。再一想我人這麼小怎麼能舉得動?再舉就舉不動了。李廣把石頭當成一只老虎,不知道它是石頭。知道以後箭再也射不進去了。這是比喻一個人以真誠之心,真誠沒有妄念,所以金石為開。

  由這兩則小故事也能證實[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是心地清淨到相當程度,才沒有妨礙;如果心不清淨,事事都有障礙。所以觸事成障,心地清淨就沒有障礙了。

  [至誠所以格天]。[格]當作感格、感應講。儒家講的格物。‘格’是格斗,[物]是物欲。我們要捨棄欲望,就是這個意思。捨棄欲望,不會被欲望所轉,這叫[格物]。此地講[格天],天就是數,就是定數,也就是我們講的命運。以至誠感格而改變了命運,轉移了命運。至誠就是真心,至誠心。[觀無量壽經]講的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商朝時候的皇帝。在早年也是胡作妄為,以後得大賢伊尹的教導,他改過自新。這幾句話是他說的,這是他改過自新之後,對於伊尹感謝的話。

  [天作孽,猶可違]。天命所作的不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修善積德就可以改變的。[天]就是指天命,[天命]也就是[數],我們一般講的[命運],是可以改造的。[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是這一生自己造作的不善。[天作孽]是宿世的,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這一世所得的不善果報可以改,這就是宿命可以改。現前造的罪業,那就沒辦法了。現前繼續再造,你就不會改過。過去有惡因,現在再加惡緣,必定結惡果。過去有惡因,現在斷惡緣,雖有惡因不結惡果。這是一定的道理。

  改造命運的原理就在[緣]上,[因緣果報]。[因]是過去生中所造的,沒有法子改變,能改變的在[緣]。譬如說我們種瓜種豆,瓜與豆的種子是因,不能把瓜子變成豆,不能把豆子變成瓜,因是定數。我們今天想要瓜,還是想要豆,就在[緣]上加以決定。我們想要豆,把豆的種子種下去,瓜的種子收藏起來,它就不會結果。結果需要緣,緣有土壤、肥料、陽光、空氣、水分等等,這些緣都具足,它一定會長得很好。若不想要它結果,雖然有因,只要把[緣]斷了。譬如瓜子放在茶杯裡,放一百年也不會長成瓜。為什麼?它沒有緣。

  所以過去雖然造作惡因,這一生中不造惡業,斷惡修善,惡的緣就沒有了。過去生中總有善因。一個人那有一生做惡沒有做善的?找不到!一生都行善,沒有一點惡,這種人也找不到!所以生生世世我們所造的業都是善惡混雜,多少是有的。或者是惡做得多,善做得少。惡做得多不要怕,只要今生不再做惡,惡緣斷了。雖然是少善,少善也會開花結果,所以一定要斷惡修善。

  [自作孽]就是現在還繼續不斷去造惡業,惡的果報一定現前,所以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是過去生所做的,這是我們可以改造。現前再要不斷的造作惡業,那就沒法子改造了。

  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詩]是[詩經],五經與十三經裡都有[詩經]。[詩經]裡面有兩句話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是永□的意思,[配命]就是上合天心,自求多福。這兩句話就是佛家早晚課誦真正的目的。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是檢點,早晚課作得就有意義了。在佛陀的時代,早晚課的內容就是三皈依。早晚課所念的詞句是出自[華嚴經淨行品],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早晚都一樣。現在我們所見的課誦本是古德所編的,內容適合於當時在一起共修的大眾。早晚課誦對於我們自己修學恰不恰當?不恰當要修正。根據什麼修正?針對我們的毛病來修正,則課誦對於我們才有大利益。

  如果天天拜忏,心還是不清淨,業障不但不能消除還在增長,這些藥用下去之後沒有收到效果,生病的人就得趕緊換個醫生,另外換處方才對。這是治我們的心病,治我們的煩惱,若沒有效,就要想方法對治。

  所以夏蓮居居士所編的[寶王三昧忏],比起其他忏本更契合於現在眾生的一般毛病。諸位仔細看看就曉得,裡面許多文句講的是我們現前的病痛。因此早晚課誦要根據自己病痛來選定。

  圖書館早晚課誦都念[無量壽經],就是修定。如果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來作課誦,可以在早晨念第六章,四十八願。晚課念三十二至三十七章,這六章都是講因果報應。希望自己能改過自新。早課提醒,晚課反省。這才是[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此地所講的[天心]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與自性相應,與真心相應,這是第一善。所以[天]不是指天地,天神。也就是[無量壽經]中講的八個自然都是這個意思。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也。猶可得而違也。

  孔先生給你算命,你命裡沒有登科第的福報,沒有兒子。這是你過去生中所造的業,所積的惡業,前世所修的不善,但是可以改造。就是命運是有,但不是定命,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前是常數,現在再造是變數。

  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

  雲谷禅師非常具體的指出來,如何改造自己的命運。改造命運一定要曉得從心地上改,“擴充德行”,就從這裡改。由此可知,在外面改、外面求,則雲谷講的[內外雙失]。現在有人改風水,改個門,改個窗,改個位置,莫不內外兩失。表面上好像是有得,其實還是命裡有的,依然還是個常數,不是變數。

  要知道從心裡面改,從觀念上去改,就是斷惡修善。“多積陰德”。[陰德]是你自己多做好事,不需讓人知道,這叫陰德。做了一點好事,到處宣揚,受人贊歎,果報就報掉了,一面做一面就報掉了。你的德積不住。做了好事沒有人知道,做了好事還有人罵你,更好。罵你是給你消業,罪業惡報都消掉了,好的善的都藏在那裡沒動,善是愈積愈多,惡是愈消愈少。今天做好事遭人家毀謗而不甘心,做了好事為什麼還遭惡報?其實那才是善報。作了好事人家馬上表揚,好人好事,現前都報掉了。所以善一定要累積,就是藏起來不讓人知道,這才是真正的好事。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你自己這一生所造的善業,當然你自己享受。佛經裡講因果通三世。我們這一生的果報,是前生修的。這一生修的,來世得果報,如果你修得很積極,修得太多了,等不到來世,現前就報了,是這麼個道理。了凡居士後半生的命運全部改過來,就是這個道理。他積的善太多了,不等待來世,現在就得果報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

  [易]是[易經]。[易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學書,裡面有甚深的哲理,教人成賢成聖。而且著重在數學的探討。內容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從這裡面去推演,陰陽剛柔的變化,能夠預知過去未來的一切事相。小而個人,大至國家、世界的變化,都可以從這裡面推演出來。這是自然的因果律,也就是它所推算得出來的。

  雲谷禅師講,超越數量就沒有辦法推斷。所以他能推斷的是常數,沒有辦法推斷變數,其目的是教人[趨吉避凶]。常數是定數。[易經]知道有變數,但是人的心境一念善就是加,一念惡就是減,天天都有加減乘除。如果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與常數沒有太大的變化,那麼命運就會被人算得很准。

  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之後,他二十年不增也不減,完全相符,一點也不錯的。凡夫一般總是有變化的,一念善、一念惡,不像了凡先生不想做善事,也不做惡事,始終保持一個常數,他的命運還是相當准確的;如果變化大就超越了。因為能超越常數,所以[吉可以趨]、[凶可以避免],就是自己可以爭取的。

  [因為諸行無常。所以一切得失苦樂境界。都覺得非常活變。可以隨著各人行為。把他加減乘除去來]。[行]是思想、見解、行為,這不是一個常數,所以一切得失苦樂境界都覺得非常活變,可以隨著各人行為,把它加減乘除去來。常數是因,變數是緣,改造命運的關鍵在緣上。佛法對[緣]非常重視,所以講[天地萬物,因緣所生]。因緣所生著重在緣,緣生法。因為緣是變數,因是常數,掌握這個變數,自己就可以改造命運了,自己就可以循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願望,得到殊勝圓滿的結果。佛在經上也給我們說[無常、無我、涅槃]。懂得這個原理,人可以成聖成賢,可以成阿羅漢、成菩薩、成佛。都是基於這個原理上來說的。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

  由此可知[易經]了解世間宇宙人生的常數,但是他也知道這裡面有變數。掌握了變數,小的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大則可以代世界國家謀求永久的安定和平。這一部書真正是了不起,很可惜現在幾乎變成看相算命的書,實在太可惜了!正如同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中說,[彌陀經]本來是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一部書,現在變成為人送終的經卷,這實在是太冤枉了。[彌陀經]淪落到這種地步,就像[易經]淪落到看相算命、看風水一樣,太可惜了。[易經]確實是指導人生幸福,世界安定和平的一部哲理的書。[易經]教導我們改造命運,就是[積善]。積善當然先要改過,改過而後積善,這樣的人家“必有余慶”。你能不能相信?

  余信其言。

  袁了凡之所以能改造命運,關鍵的所在,就是聞到善言他能夠深信,這就是大善根、大福德;他遇到雲谷這是因緣。佛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具足,他的命運怎麼會不轉?決定能轉過來的。

  [聞善言而生疑謗者。是為罪惡之相。故曰疑為罪根]。[善言]是聖教,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後人稱之為經典。經典所說就是真理,永遠不變,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時間就是幾千年前所說的道理,幾千年之後還是這個道理,永遠不變的;在中國是這個道理,拿到外國去還是這個道理。超時間,超空間,這才稱之為經典。

  所以聽到這些話,知道這些世出世間的聖人,他們的著作教訓絕對不是經驗累積的。經驗累積有時候還有差誤,還有不適時宜;佛經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真言,不是經驗的累積。歷史教訓是經驗的累積。

  經典著作是真性的流露,所以超越時空,是絕對的真理。你能相信,絕對得利益,得好處;不相信,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是你當面錯過。所以佛法講

  [疑是罪根],是根本煩惱。根本煩惱六個:貪、嗔、癡、慢、疑、惡見。惡見是錯誤的見解。[聞善言而起敬信者。是為福德之相。故曰信為福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世出世間的福德都是從信善言而生的。你能深信聖言,你能相信聖教,無量無邊的福德都是從這裡生出來了。了凡先生很難得,聽到雲谷的開導他就深信。

  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拜而受教],在此處我們見到了凡尊師重道的真誠表態。並不是隨便說我相信,我一定照做,過了兩天都忘掉了。他認真的做。下面是了凡居士自己的敘述。從此把從前種種的習氣,種種的毛病在佛前盡情發露,絲毫不隱瞞。而且[為疏一通]。[疏]就是疏文,述說自己種種過失的情形,向佛菩薩陳白,這是表示自己真心忏悔。求佛菩薩為作證明。[寶王三昧忏]裡有不少文字,跟了凡先生的疏文相同,將自己的過失一樁樁的說出來。[朱子家訓有雲。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自己的缺點、自己的毛病,不要怕人知道。真正聰明智慧的人,自己弊病愈多人知道愈好。人家批評一句,人家責罵一句,業障就消了。如果自己的毛病隱藏起來不讓人家知道,惡越積越大,後來的果報不堪設想!所以有過失不要隱藏,別人說出來自己要感謝。縱然沒有過失,人家冤枉了我們也好,冤枉我們也是替我們消業,不必去辯白、辯護。常常為自己辯護,自己真的有毛病,人家就不說了,那個惡就大了。

  中國唐太宗之所以成為歷史上賢明的帝王,就是他不護短。任何人可以當他面說他的過失,他以帝王之尊不責備人。為什麼?他要知過改過。

  了凡先生發願[先求登科],這[科第]是他命裡沒有的。命裡沒有,而求得,那才是真正求得的。先求登科。

  [誓行善事三千條],發願改過修善。[以報天地祖宗之德],[天地]是講神明。報天地神明,祖宗之德。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

  雲谷禅師贈送[功過格]給了凡先生。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失],列出具體的條目。

  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

  教導袁了凡先生依此修行。每天反省檢點,有過失要記下來,修的善事也要記下來。

  善則記數。惡則退除。

  [功過格]在明朝末年很流行,世間有一些讀書人以此來修身,佛門裡也有。蓮池大師就編有功過格,名稱叫[自知錄],完全是以佛法善惡的標准,提供給四眾弟子做為斷惡修善的標准。功過格流傳到現在有很多種,可以給我們做參考。了凡距離我們現在有五百多年,時代背景跟現在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換句話說,許多事相上的標准不一樣,我們守住它的原理原則,要用智慧,然後細想當前的社會,我們應該怎麼做法。目前還沒有人給現代人編一個功過格,現在所流行的都是古代的功過格,我們要曉得它的精神之所在。

  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驗。

  准提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在密教裡的化身。為什麼雲谷禅師不教他念經,要他念咒。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復清淨心,不要胡思亂想。咒沒有意思,沒有辦法想意思,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淨了,目的在此。所以念經、念咒、念佛,目的都相同,這要應機施教。因為了凡如果教他念經,他會想經中的意思,所以教他念一個咒。佛門裡也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都是講求實行。

  我們今天缺乏以往的基礎教育,能做的就是古德所講的亡羊補牢。所以把學佛的頭幾年著重在背書,背誦[無量壽經]。尤其是年輕人,二十歲以前是求學最好的黃金時代,能把這部書背得很熟,一生受用無窮。

  這種作法是一舉四得:第一、中國語言不會忘掉,尤其是海外的僑居子弟,使他不忘本;第二、中國文字能夠認識;第三、目的是通達文言文。文言文能通達,這是自己一生真實的本錢,他有能力閱讀[四庫全書],就是我們中國五千年所傳下來的這些經典,這是古聖先賢智慧經驗的結晶,可以吸收都變成自己的學問;同時,第四、也有能力讀佛經,作為學佛的基礎。佛法是無上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背誦經典是根本的基礎,非常重要。能斷惡修善,又能作心地功夫,就是修清淨心。[以期必驗],所求必定可以得到。

  語余曰。符箓家有雲。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符箓]是道教的一種法術。類似佛門裡的念咒。[不會書符],就是不會畫符。[被鬼神笑],不會畫符的人,畫的符不靈,鬼神都笑話他。[此有秘傳],這符要怎樣畫才靈?密訣[只是不動念也],就是不動念。[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畫符的密訣就在此。你懂得密訣,也就會畫符了。

  你要是懂得這個原則,念咒也是如此。有人念咒很靈,念大悲咒很靈;有人念得不靈。秘訣在那裡?就在此地。他念咒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雜念,這就靈了。如果念咒當中有一個妄想、一個雜念,這咒就不靈了。同一個道理。所以咒愈長愈難念,愈不容易靈驗。楞嚴咒非常之靈,現在念楞嚴咒的人很少有靈驗的。為什麼呢?念楞嚴咒時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妄想。一個妄想都不靈了,何況打很多妄想,當然就不靈了!

  同樣的道理,念經也是如此。念一部[無量壽經],如果沒有一個妄想,那了不得!必定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感應道交。所以我們讀經要以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應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應的。所以符咒真靈,不是不靈。

  由此可知咒愈短愈好念。愈短我們攝心比較容易。而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更短了,如果嫌這個還長,蓮池大師告訴我們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這四個字沒有一個妄念,這四個字就靈驗了。就好像我們這裡打電報給阿彌陀佛,電報打去,那裡就收到了。如果加一個妄念,他就收不到,沒有感應。這段開示的道理很重要。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祈]是祈禱,或者是向佛菩薩祈禱,或者是向天地鬼神祈禱。[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感格]就是感應、靈感。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要從無思無慮處,使心地真正清淨,沒有一個妄念。就是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我們祈求佛菩薩定要如此用心,至誠恭敬的去禱告,才有感應。原理如是,怎麼會沒有感應?我們中國人祭祀祖先,在祖先神位前禱告,也是這個原理。心不清淨禱告是沒用處的。

  所以古代祭祀,這是大典,主祭者要沐浴齋戒三天。這三天修清淨心,自己關在一個小房子裡,一切萬緣放下。我們佛家講觀想。祭神如神在,到祭祀時,確實他的祖先神靈來了。

  所以要知道,寺廟裡供奉的佛菩薩,佛菩薩在不在?不一定在,不是說佛菩薩形像供著就在。如果這個寺廟裡面,四眾同修,心地真誠清淨,佛菩薩就在;如果心地不清淨,往往有一些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來作祟了。這事[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所以寺廟裡不一定是真有佛菩薩的。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這是孟子所說的,[夭]是短命,[壽]是長壽,這是迥然不同的兩樁事情,為什麼說是[不二]?我們起了妄念,有分別有執著,這是二;如果不分別、不執著,就不二了。

  [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可見得是從無思無慮處才能看到不二。夭與壽不二,這是舉一個例子。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不二的,佛法中所謂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維摩诘經]上講的,不二法門也就是淨宗所講的一心不亂,也是[華嚴經]所講的一真法界,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裡孟子也說到不二法門,可見都是地上菩薩的境界。

  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

  這裡講到安身立命,心安住的所在叫做[立]。[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社會就安定了,天下就太平了。在生命之中,生活裡面,都能夠得到樂趣。樂趣是什麼?沒有妄想,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乞丐可以說貧賤到了極處,他要真正能夠知命,他也很自在,很幸福,很快樂。民國初年,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江蘇,當時有一個乞丐,白天出來討飯,晚上就在破廟裡睡覺,生活過得很自在、快樂。以後他的兒子做生意發了財,在地方上很有聲望,很有地位。他爸爸在外面討飯,人家就罵他:[做兒子的不孝!有這麼大的財富,怎麼可以讓你爸爸在外面討飯呢]?兒子聽了也很難受,就派很多人到處去找,把父親找回來了,在家裡供養。他父親在家裡住了一個多月,又偷偷的跑掉去討飯。人家就問他:[你在家裡享福不好嗎]?他說:‘不自在。我白天游山玩水,晚上到處為家,生活多麼自在,快樂無比。在家裡受人供養,簡直受罪!’他能在貧賤上立命,真正放得下,真自在!財、色、名、食、睡,一點都不動心,心地清淨安樂。看這個社會,就像看戲一樣。社會上的人天天追逐名聞利養,社會大眾演戲,他在一旁看戲。這個人確實不是普通人!這真正是智慧立命的好樣子。

  人生在世,追求幸福美滿的人生。幸福美滿不是財富,也不是地位。所以要知命,要能夠順應,‘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才能真正幸福美滿。

  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

  [貴]是富貴,能夠安於富貴。[賤]是貧賤,能夠安於貧賤。貧富是從財富上說的,多財是[富],少財為[貧]。貴賤是從社會地位上說的,貴是地位高的,賤是地位低的。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生死自在]就把所有順逆境界包括了。無論處順境,處逆境,無不自在,正是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得大自在,這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真實的幸福。沒有大學問,沒有真實的功夫做不到。由是可知惟有覺者才能安身立命。迷的人沒有法子,天天胡作妄為,愈陷愈深。所以佛常常在經上說之為可憐憫者,真正可憐。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

  [俟]是等待。修身等待我們的命運改變、改造。改造命運並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得到的,是要有時間之累積。要勇猛精進,與自己的勤、惰,迷、悟有很大的關系。一定要覺而不迷,正而不邪,還要勇猛精進,再假以時間,一定能得到效果。

  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

  [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為。思想、見解、造作,這些都屬於行為。說了‘身’就包括心,包括語。身、語、意三業有過失,有惡意、有惡行,要把它改正過來。‘治’就是對治,要用方法對治。

  曰俟。則一毫觊觎。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

  [觊觎]是非分希望善報、善果早一點來。這個心是妄心,這一念是障礙。古人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你只要勤於耕耘,它自然有收獲。何必要天天去求?這是把實修的方法教給我們。什麼都不要求,只管斷惡修善,到最後什麼都得到了,不必求,樣樣都得到了。有求反而得到的有限,求一樁,就得一樁。多可惜?若不求就樣樣都得到了。為什麼說不求樣樣都得到?因為你不求,樣樣都是性德顯露,與性德相應,所以樣樣都得到。若有所求,則修德不與性德相應,故所得者有限。

  實在講,了凡居士,他所得到的是修德,還不是性德。因為他還是有所求。先求功名,然後再求兒女。他有求,求一樣就得一樣。如果他一切希求的念頭都沒有,惟一修身積德,則他樣樣都圓滿。他沒有求壽命,壽命也延長,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以後活到七十四歲。

  [觊觎]是非分的希望。要把一念非分希望的心除掉。[將迎]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攀緣,把攀緣的心也要去掉。[皆當斬絕之矣],把它斷除,沒有絲毫非分的希望。如理的希望就是我們的生活能過得很安穩,三餐吃得飽,睡得好,穿得暖,這就夠了!衣食不缺,生活安穩,小房子住得很舒服,費用少,生活容易。

  一般人要求奢侈、豪華,講求派頭,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辛勞,這是得不償失。自己縱然有能力、有福報,應當給大家共享,那你的福報就是積德,積百世之德,你的子子孫孫都享受不盡。所以有余福一定給大眾去享受,這才是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何必求福報提前的到來!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實學]是真實的學問。[直造先天之境],就是佛法講的返本還源,也就是說自性流露。不是凡夫的境界。這裡面有真樂,法喜充滿,真正是離苦得樂。這是覺悟的人所求的。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計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這是教他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的修行方法,這叫[圓修圓證]。[華嚴]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秘訣還是[無記無數,不令間斷]。這就是常講的不間斷,不夾雜,這個功夫很重要。要不要計數?雲谷禅師傳給他不必計數,只要求不間斷。古德有很多要求我們從記數下手,原因是什麼?我們懈怠懶惰。所以每一天老老實實的定一個數字,一天念一萬聲,一定要念滿一萬,對治懈怠懶惰的毛病。不記數,有時候就忘掉。像了凡這樣的人非常老實、認真,教這種人可以不必計數,計數反而是夾雜。他真學、真做、真精進,所以就教給他不間斷、不夾雜。

  法門平等,無二無別,關鍵就是要一門深入。古人從讀經下手的非常普遍。不管是念經還是念咒、持名,都要以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一直念下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計無數,不令間斷]。[無心]兩個字很重要,這兩個字是關鍵的所在。[無心]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袁了凡雖然和雲谷禅師兩個人在禅堂裡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他沒有到無心的程度。他只是一點信心把煩惱伏住,不是定功。他相信一切皆是命運,相信因果報應。

  所以雲谷禅師教他更進一步,要修定。持准提咒是修定,妄想、執著沒有了,真性就顯露出來了。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法爾自然],就是淨宗所講的[一心不亂]。這是佛門裡面修證的目標,也就是圓滿真實的功夫。功夫到了,[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就是我們常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一句佛號如此,念經也是如此。我們念[無量壽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用念經,一樣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可見得方法手段不相同,原則原理目標完全是相同的。到念頭不動的時候,感應自然就現前了。

  所以做功夫,大致上分三個等級:上乘的功夫,理一心不亂;中等的功夫,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功夫,功夫成片。修學一定從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亂,晉級到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功夫達到第一個階段時,不可中止,不要滿足,一滿足就不能提升了。

  功夫雖然成片,成片的上乘,已有生死自在的可能。想那一天走,就那一天走;想什麼時候走,阿彌陀佛就什麼時候來接引你。功夫成片的上乘都能到此境界。雖到這個境界,我們果得生死自在,最好還在世間多住幾天,為什麼?經上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世界修一百年,住在這個世界磨練磨練。第二個更大的意義是多勸幾個人往生。我們自己去了很好,若是能帶一批人去,那不是更好!所以就不妨把目標著重在幫助別人,在化他。自行化他,功德是圓滿的,這樣才能報答佛菩薩的深恩大德,幫助佛接引眾生。有求必定有得,也就是靈驗。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

  古人是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有名,有字,有號。名是父母取的,決定不能改變。要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這是大不孝。父母給你取的名,就是父母對你一生的期望。你把名字改掉,對於父母希望忽略了,這是真正的不孝。古時候名、字之外再用號。用號的,在社會上是比較有身分有地位了。

  古人成年之後,大眾對他就不稱名了,沒有人再稱他的名了,這是對他尊敬。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在沒有行冠禮之前,大眾皆可以稱他的名。行了冠禮之後,表示他已成年了,如果稱他的名就是對他不尊敬。那要怎樣稱呼呢?就是在行冠禮時,他的同輩,他的兄弟,他的同學、朋友,送他一個[字],從此以後稱他的[字],不稱他的[名],一生都是如此。縱然將來作官,朝廷上皇帝也稱他的字,不稱他的名。若稱名,必是他犯法有罪了。他要被判刑罰罪。所以在稱呼上的常識,不可不知道。

  若對他更恭敬,字也不稱了,稱他的號或是出生地名,他是某一地方生的。表示這個地方出了這樣一位受人尊敬的大人物。稱地名是最恭敬的。譬如清朝的李鴻章,當時很受大眾尊敬,名、字、號都不稱,稱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門裡也是如此,到達最尊敬的時候,名、字、號都不稱了,往往稱寺廟地名。像我們稱智者大師為天台大師。他居住在天台山。慈恩法師,是慈恩寺的窺基大師。最尊敬的稱呼是稱地名。

  了凡、學海,皆是他的號,這是很尊敬的稱呼。他的名,終其生只有兩個人稱他,一個是父母。父母一生稱你名,不稱你的字。你的祖父母、伯叔都要稱字,這是對你尊重客氣。只有父母稱名,除父母之外,另一個就是老師稱名。所以老師、父母是一樣的尊敬,父母之恩和老師之恩是同等的。只有父母、老師可以稱名,皇帝都不稱名。但是對於長輩自己要稱名,表示恭敬。對於平輩可以稱字。這些稱謂我們要曉得,不能搞錯。佛門裡面有內號、外號。內號就是法名,外號是字。還稱名、稱字。

  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這一段是說他改過自新的決心和行持。首先他把別號改了,以前他的別號叫[學海],從這以後就改成[了凡]。[了]是明了,[凡]是凡俗。現在對於世俗之間的事情他都明了,也就是覺悟的意思。真正曉得命運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造。道理、方法他都懂得了,從此以後不會再走宿命論這條道路。命不是定的,決心改過之後,氣象就不相同了。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感觸不一樣了。他說從此終日能提高警覺。[兢兢]是警覺的狀態,不像從前迷惑顛倒。

  以前是“悠悠放任”。悠悠放任是很隨便的意思。就是過一天算一天。日子怎麼過的?不曉得。沒有理想,沒有方向,俗話講的醉生夢死。這樣決定被命運拘束,不能創造自己光明的前途。

  改過之後,“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拿現在的話講,改過自新的意識形態不一樣,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轉變過來了。從前的看法是命中注定的,還有什麼轉變的呢?沒有法子了。現在曉得命運可以自己改造,這個觀念轉變過來了,比以前顯示得更積極,更發奮,更樂觀。

  [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這一句非常重要。一般人所以不能改過自新,就是不曉得這個事實。為什麼[無量壽經]念多了,真正體會到這種情形,會比袁了凡還要來得謹慎。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絕對沒有法子計算,拿我們現在全世界的電腦集合來計算,也算不出來。每一個人神通道力都像阿彌陀佛一樣,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我們一舉一動,心裡面起個念頭,他們都知道。不要說做壞事,起個惡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西方世界的大眾們沒有一個不知道。能瞞過誰?

  這是講獨居無侶,人目所不見處,他也是規規矩矩,謹謹慎慎,不敢起一個惡念,這才真正做到了克己的功夫。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成就自己的德行,如果還是自己欺騙自己,那怎麼能成就呢?孔夫子說:[君子慎獨]。[慎]是謹慎,[獨]是獨自一個人,獨居也能決定不放逸,這叫真正做功夫。一般人懈怠、放任的習氣太重了,就是隨便慣了。在大眾中比較謹慎收斂一點,人見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

  為什麼從前寺院叢林的修行,一定要住廣單,不可以一個人住一個房間?一個人一間寮房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睡廣單就是[依眾靠眾],十幾個人睡在一個房間裡,我們今天稱為睡通鋪,睡覺時也不能隨便亂動。用這個方法,目的在使人不可以有絲毫放縱,這樣來歷練自己。現在的社會跟從前的社會不一樣,每一個人都不願意約束自己,一定要享受舒服。不錯,這一生可以好好的享受。來生再到三途裡慢慢去享受,道業不能成就。

  寺院裡也有單獨的房間,是專為年老的修行人而設的,他的行動不方便,大家在一起過團體生活,行動都要一致。年老的人,體力衰弱行動不便,才給他一間寮房。寺院裡面身分地位比較高的,瑣碎的事情多,像住持、當家師,什麼事情都要過問,也要單獨一個房間,便利於辦事。

  所以真正修行,六和敬裡的身和同住,絕對不是一個人一個房間。如果說是兩三個人住一個房間不方便,我不願意跟他住。有這種念頭,念佛功夫成片絕對得不到。為什麼呢?心不平等,心不清淨,還有嫌棄,這怎麼能成就?

  修行在那裡修?就在這個地方修。在極不平等的環境裡面修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這叫修行。不願意跟人相處,這就是過失,就是毛病。了凡居士發現他自己的毛病,就要痛改前非,把毛病改過來。我們現在有這個毛病,不但不改,還要繼續去培養,這怎麼能成功呢?

  所以僧團裡首先要求我們修學的就是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大眾在一塊共修基本的戒條。個人所遵守的就是[五戒十善]。在從前,寺院叢林裡面以[沙彌律儀]做基礎,十戒二十四門威儀。現在不要求那樣的苛刻了,我們只要求五戒十善就夠了。出家、在家都應當如此,規矩不能再降低了。團體生活就要求六和敬,把我們的毛病習氣都修正過來,不討厭別人,不怨憎別人。[遇人憎我毀我]。[毀]是毀謗。不會跟他計較,不會把他放在心上,[自能恬然容受]。[恬]是安然。由此可知,他的心境相當平靜,不像從前心浮氣躁,一點點委曲都受不得,現在可以受委曲了。這就是看到他修行的功夫在增長,這就是效果。所以一個修道的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學著跟任何人都能相處。跟佛菩薩能相處,跟妖魔鬼怪也能相處,在任何境界裡,都是怡然自得。

  我們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在黃梅證的果位我們不曉得,但最低限度也應該是圓教初住菩薩,只會比這個更高,不會比這個更低。他是明心見性的人,初住以上的菩薩。這還得了!他去伺候那些打獵的人。打獵,天天殺生造惡。他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還要替那些獵人燒飯,伺候這些獵人。獵人是他的主人,他是獵人隊裡的僕人。獵人要吃肉,他也要伺候。不是短時間,是十五年!我們能忍受得了嗎?他在那個環境裡怡然自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十五年是六祖真正的修行。他在黃梅是開悟了,悟後起修。他在一切順境、逆境裡面修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沒有別的,就是修這三樣。

  我們今天與人相處,是不是在順、逆境界裡面,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修清淨心?如果不是修清淨心,就沒有修行,與自己一點利益都得不到。那不是學佛,那是搞佛學。每天在文字紙堆裡去鑽,也能說得天花亂墜,煩惱天天增加,將來的前途依舊是往生三途六道。這就錯了!真正修行人絕不執著文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他求的是心地清淨,心地平等。清淨心,平等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他所求的是明心見性。

  我們念佛人也是這個目標,我們求功夫成片。成片就是心地清淨平等,平等就是一片,清淨就是一片,心裡面沒有界限。換句話說,還有分別執著, 就不能成片。一有界限,就不能成片。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功夫才可以成片,這叫真正修行。他有了這樣的功夫,功夫並不很深,稍稍上軌道了,感應就現前。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

  明、清的禮部相當於現代的教育部。是國家舉辦的考試,相當於現代的高普考。現代中國的高、普考是考試院負責的。從前考試跟教育都是禮部掌管,禮部的職權相當於現在教育部跟考選部。

  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闱中式矣。

  他命裡注定的是第三名,現在跟命裡就不一樣了。這是他行善積德,他的名位從第三名提高到第一名,他考到第一名。[其言不驗]。這就跟定命不一樣了,這就是變數。他嘗到了,確實有變數,而不是定數。[而秋闱中式矣],古時候大考都定在秋天。[闱]是闱場、考場。他考中了,就是考中了舉人。了凡先生的命裡,只有中秀才的份。因為命裡講,他沒有科第,他只有中秀才的份,科第最高的是進士。以後他發願求中進士,也被他求到了,那是他命裡沒有的,才是求到的。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這段所敘述的幾樁事,都值得我們參考,值得我們效法。

  [行義未純]。[義]是道義,或者說得更淺一點就是義務。幫助別人,不要求報酬的,這是義務。儒家教我們的五倫十義。由此可知,行義是性德。父母對於兒女的愛護教導是義務。兒女對於父母孝順也是義務。兄友弟恭,乃至於朋友有信,與朋友信實,這是義務。義務就是應當這樣做的,應該做的。人與人之間應該要互愛,應該要互敬互助。了凡居士懂得,雖然是做,做得不純,裡面摻雜個人利害。我去幫助他,對我自己不利,這一考慮就不純了,也不能夠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這是自己反省,雖然做,做得不夠。

  [檢身多誤]。[檢]是檢點,反省自己的毛病,過失還是很多。下面舉幾個明顯的例子。或者是[見善而行之不勇]。儒家所講成人之美。美就是善。我們遇到了人家做好事要幫助,要成就他。為什麼?一件善事對於整個社會、鄉裡都有好處。譬如道路壞了,這人要發心修補。我們見到了,就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把這件善事做好,便利於大眾。類似這種對於社會有利益、對大家有利益、有幫助的事情,我們都要幫助他。了凡先生也能夠隨喜去做,但是做得不夠勇猛。也就是說沒有盡心盡力,稍稍的隨喜一點。這就是反省自己的過失。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別人有苦難,要去幫助他。我應不應該幫助他?如果在今天的社會,求幫助的人很多,我們常常遇到。而且求幫助的人當中,有很多是來欺騙的,是來騙錢的。騙了之後他到外面去吃喝嫖賭,那就有罪過了。所以行善的確不容易,行善真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智慧能明察,能判斷,應不應該做;慈悲是真正的動力。確實他有苦難,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如他用欺騙的手段,我們一眼看穿,我們要教導他。如果他並不是很衰老,也並不是有病,身體健康強壯,應該教導他從事正當的行業,不要用這種方式來討生活。應該勸導他,教導他。[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所以改過自新不是蹴然成就的,是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斷去改。初期這些現象,決定是免不了的。身雖然善,能夠合於禮法,但是口裡面的言語還會有過失,口不擇言,這是習氣。自古以來,所謂言語是禍福之門,不能不謹慎。

  孔夫子教學的四科:第一個科目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今天講教育中的德育。現在這個社會德育沒有了,不講求了。第二個科目就是[言語]。孔夫子多麼著重言語。說話要有分寸,說話不能傷人。言語傷人,是不知不覺的,人家懷恨在心。將來的報復是沒有辦法預料的。往往許多的怨仇誤會都是從這兒來的。這個事情麻煩大,[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不可不謹慎。少言就寡過,何必多說話呢?人家不會把你當啞巴。

  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淨,自行化他,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人家給

  我們講再多的話,我們一句也不要答覆他:[阿彌陀佛]!他再講。[阿彌陀佛]!聽個幾句[阿彌陀佛],聽完之後,他講什麼我不曉得,我們就念[阿彌陀佛]!我們把這句[阿彌陀佛]給他,他講的那些東西我沒聽進去。這樣好!所以言語少好。袁了凡是有言語多的毛病。

  [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就是清醒時能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守規矩,很如法。他喜歡喝酒,酒喝醉了,就又放逸了,毛病就出來了。酒是佛法的大戒,五戒裡有酒戒。但是諸位要曉得,佛為什麼要戒酒?就是酒醉後亂性。如果我們飲酒不至於醉,酒有開緣,可以喝的。但決定不能喝醉。戒律講得很嚴格,是滴酒不沾。為什麼?怕我們止不住,感情用事,沒有理智,一杯接著一杯。那可麻煩大了,那決定是破戒。

  從前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講[禮記]。[禮記]的注解是鄭康成注的。鄭玄是東漢大儒,是馬融的學生。馬融在當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問家。但是馬融的心量不大,學生成就若是超過他,他心裡很不是味道。鄭玄的成就超過老師,青出於藍。老師不甘心,想派刺客把他殺死。所以他離去時,馬融帶著學生到十裡長亭送行。實在是不懷好意,令同學們每人敬酒三杯,鄭玄喝了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從這裡來的],希望把他灌醉,在路上好下手。那裡曉得鄭康成的酒量很大,三百杯喝下去,小小的禮節都不失。李老師說,如果人人的酒量都像鄭康成,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不用制定了。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制定這條酒戒?我們要了解制戒的意義。學佛的同學如果在烹調時用作料酒,是不會醉人的,調味是可以的。如果年歲大體力衰,他血液循環慢,酒可以幫助血液循環,每餐飯喝一杯酒,這也是可以的,這是開緣。不是破戒。

  同樣道理,佛門忌五辛。五辛裡,尤其是大蒜。五辛是大蒜、蔥、荞頭[大陸叫小蒜]、韭菜、洋蔥[興渠]。佛為什麼禁止我們吃呢?[楞嚴經]上說得很好,修行最重要的是清淨心。功夫不到家,飲食會影響心理生理。功夫到家,心理作得主宰,境隨心轉,那就事事無礙。如果還是心隨境轉,這是有障礙。佛跟我們說:[五辛]生吃助長肝火,容易發脾氣;熟吃增長荷爾蒙,容易引起性沖動。所以佛制禁食都有道理的。換句話說,不管生吃、熟吃它都增長煩惱,所以禁止。

  有一些在家同修說,五辛不能吃,我們對吃素的興趣都沒有了。若當佐料配菜不起作用。炒一盤菜裡面加一兩個大蒜,是起不了作用。要明白佛制禁食的用意。所以要明理。佛法是很講道理的,這才曉得佛法是活用的。合情、合理、合法,通人情、通道理的。

  受了戒也有開緣,你才能度很多人,自己也歡歡喜喜的跟大眾在一起。所以在某一個場合裡,有智慧觀察,通權達變,要利用機會。因為他們能聞到佛法是很難得的,我們在飲食之間就把佛法的大道理告訴他,他聽聽也種了善根。所以這是機會教育。

  [以過折功,日常虛度]。[功]與[過]兩相比較,每天的過多功少,沒進步!光陰空過了。

  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歷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禅堂回向。

  己巳(隆慶三年公元一五六七)至己卯(萬歷七年公元一五七九)經歷十一年,許求取科舉、科第之願,要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圓滿。[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這是因為他在外面服務,曾經一度在李漸庵的軍中辦事,任參謀一樣的職務,跟著軍隊到處行軍,沒有機會回向。[庚辰南還],第二年才有機會。[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禅堂回向]。這就是他己巳年所許的願圓滿了,真正做到了最後回向。因為他許願時自己寫了疏文,表示要認真改過自新,積功累德。現在他修積的功德,三千善事做圓滿了,回向報恩,他的願求也果然是得到了。

  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

  他命裡沒有兒子,要想發願求得兒子。真正是他修來的,他求到了,求有益於得也。[辛巳、生男天啟]。他許願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還沒有圓滿,他就生了兒子。因為他發這個願,第二年就生了兒子,天啟是他的大兒子。所以真正發願,一發願就有感應。當然三千善事他一定會兌現的。雖然還沒有修完,兒子已經得到了。跟前面一樣。前面禮部考試,他三千善事還沒有圓滿時,他居然考中第一名。命裡注定是第三,他考中第一名。這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辄用鵝毛管。印一朱圈於歷日之上。

  每天行善,做一樁好事他就記下來。夫妻兩個都行善。他太太不認識字,不能記。就用鵝毛管蘸著印泥,家裡用的日歷本子,每一天做一樁好事,印一個紅圈。

  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

  這是舉兩個例子。[或買放生命],這就是放生。今天我們發心放生,要記住不要受騙。發心放生的人很多,都到鳥獸公司去買。他們是專門捕捉來給你放生的,你不放生他就不捕捉了。你愈放得多,他拼命去捕。這不是放生,是害生,這是決定錯誤的。不但沒有功德,還有過失,是有罪過。

  所以佛教講放生,是在日常生活中,買菜時偶然看見的。不要故意去找,故意去找就是攀緣。偶然之間發現了,這個動物活活潑潑,判斷他可以活命,買下來放生,一定能活下去的。看到雖然是活的,買去放生他也活不成,就不必了,不如拿這個錢做其他的功德。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們宣揚吃素,勸人不殺生,勸人愛護動物,都是放生修學的意義。不一定要買動物去放才叫放生,那就搞錯了。像豐子恺的[護生畫集],能多印多流通。他畫得很好,裡面題的詞,內容也非常的好。但是他裡面的題詞多半是用文言文,如果能發心把它改寫成白話文,再把畫面改成彩色,再標上注音符號。多印給中、小學生,讓他們從小培養愛護動物的觀念,這就真正能收到放生的效果。所以要多方面去著眼,廣泛去修學,不能死在一句話裡面。須知[放生]二字含義很廣很深。布施則有財、法、無畏多種,義實深廣不可思議。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了凡先生夫婦斷惡修善,顯然比過去進步多了。在過去一天難得做一件好事,好幾天才做一樁,所以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完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可見得一天做一件善事,還有六百天沒有做善事。現在一天居然做了十幾樁善事,比從前是大有進步了。想到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真正不容易。你看了凡夫婦的確有毅力、有耐心。看他們這樣努力,就曉得精進不懈的修善不容易。要是沒有毅力,沒有決心,毛病習氣不容易斷除。這就是講菩提道上何以進的少、退的多,就是這個道理。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到癸未(發願的時候是庚辰一五八O年,從庚辰到癸未一五八三年共四年),四年三千善就圓滿了。前面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圓滿。第二次發的願四年就圓滿了。“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請法師們到自己家裡的佛堂來做回向。

  [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他命裡沒有進士,所以現在要求中進士。命裡面沒有兒子,他得了兒子,這是他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求得來的。命裡沒有進士的學位,他能得到的話,這也是一個變數。雲谷禅師教給他的完全兌現了,有了靈驗。那麼他許願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從癸未年的九月十三日起發的願,到丙戌(萬歷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只有三年。他果然中了進士。登第就是進士及第。命裡沒有的,他又得到了。

  [授寶坻知縣],朝廷分發他去做寶坻縣的知縣。這也是他命裡沒有的。他命裡講的,是到四川一個縣做縣長,命裡沒有說在京城附近。寶坻是京畿附近,當時的首都是在北京。寶坻縣距北京很近,在北京的東南方,現在屬於河北省。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這是他做了官之後,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處理公務,替老百姓造福。縣市長是朝廷選的,不是老百姓選舉的。這個縣市長好!他確實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從做了縣長開始,他每天准備一本冊子,空白的本子,名‘治心編’。這是對治心裡、檢點起心動念善惡的記事本。

  [晨起坐堂],每日處理公務,審問案子。因為從前的知縣就相當於現在的縣長,不但要管理縣的行政,而且還要管縣的司法。就是縣裡最高的司法官,案件都需要他來審察。不像現在行政、司法都分開了,司法有法院法官處理。從前縣市長還要管司法,管審案,這叫坐堂。

  [家人],家裡的傭人。這本冊子都隨身攜帶。[門役]是縣政府裡的當差。門役就將這一冊記事本放在他辦公桌上。他每天做的善事,做的惡事,大小事都登記其中。因為他許願要做一萬條善事,所以小善、大善都要登記,看看到什麼時候這一萬條善事才能圓滿。晚上他還要設香案。就是在庭院裡擺一個香案,把今天一天所做的事情向天帝鬼神報告,不敢隱瞞在心裡。

  [彷效趙閱道焚香告帝]。古人有這種做法。彷效古人的做法,使得自己真正忏悔,身心清淨,絲毫不敢隱瞞。這是佛家所講的[發露忏悔]。

  汝母見所行不多。則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從前沒做官,工作不會太忙,所以太太幫助做善事容易。現在做了官了,住在官府裡面,等於現在的公家宿捨。從前做官的住家與老百姓是不接觸的,尤其是眷屬,和外面不接觸,家人無法幫助他行善。想一想,所許的一萬條善事要到那一年才能圓滿呢?這是使他太太發愁擔憂的。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

  他白天動這個念頭,晚上就有感應。晚上做夢,夢到一位神人,他就跟神明說:[我許的一萬條善事,在公務當中修積善事,反而不及從前便利,這一萬條善事很難圓滿]。神就告訴他:[你在政務裡面所做的減糧這件事情,你的一萬條善事都做圓滿了]。他的確做了這樁好事。

  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

  他做了縣長之後就把田租減少了。前一任知縣時,收租是按照每畝田收二分三厘七毫這個數字來收租的。[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神怎麼知道我減租?想想真的有這一樁事。他減租稅的幅度很大,所以全縣的農民都得到他的好處。這一個縣何只一萬農民得到他的好處,一萬件好事不就做圓滿了嗎?所以他自己也懷疑,懷疑兩樁事情,第一我做事情神怎麼會知道了?第二、做這一樁事情會有這麼多這麼大的功德嗎?所以諸位要曉得,俗語常講,公門好積德。一般人修大福德沒有機會。袁了凡要沒有做縣長的機會,他想做一萬條善事那要做多少年!今天他有這個機會,能夠利益萬民,一樁善事就抵得一萬樁善事。

  公門裡積德是容易,造罪也容易。一個政策不便利於老百姓,對老百姓有損害的,一樁事就是一萬條罪過。禍福確實是在一念之間。地位愈高,禍福造作的范圍就愈廣泛。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一個政策,一個善行與全國老百姓有幫助,那就行了千千萬萬條的善事。一個政策有害於老百姓的,那他就做了億萬條的惡事。一般人沒有這個機緣,不在位,行善、造惡都很有限,都不太大。得到這個地位,有這個機會,造惡、造善都不能不謹慎。行善,前途絕對光明;造惡,必墮三途苦報。為什麼呢?他所造作的都比一般人來得深廣。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適幻余禅師自五台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

  他剛剛做了這個夢不久,恰巧碰到從五台山來的幻余禅師,了凡就把這件事情向他請教,並且問他這個事情能不能相信?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回事情,那實在是好,所許的一萬條善事就圓滿了;如果不能相信,這一萬條善事得慢慢去做。法師就告訴他,“善心真切”,確實是“一行可當萬善”。

  這道理在[華嚴經]上,所謂[一修一切修],這是華嚴事事無礙的修學。為什麼說一修可以一切修呢?如果這一修是見性的話,那就一切修了;這一修沒有見性,那一等於一,一不等於二。如果一修要見性的話,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

  什麼是心性?我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淨宗講的清淨心,心清淨沒有一樣不是,何止萬善。一句[阿彌陀佛]稱為萬德洪名。我們逐漸明了事實真相,才覺得蕅益大師的話很有道理,他告訴我們,一句[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包含在裡面,萬行都在其中。他說:[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前一句是把教下都包括了;這一句[千七百公案],是禅宗也包括了。宗門教下,都在這句佛號裡面。又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持戒也在裡面了。持戒就是守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什麼法門都在一句阿彌陀佛聖號裡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許多人不懂得,修到心地清淨,那就是佛門講的法門無量,都圓滿了,圓修圓證。多少人尚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好處。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諸佛菩薩、天地鬼神沒有不知道的。這一念從真性裡生出來,特別著重在真心。真心沒有界限,真心沒有邊際。行再微小的一樁善事,與真心相應,再小的善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了凡還沒到這個境界,了凡只是在事相上利益了一縣內的老百姓。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這是理。[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

  ?這理論了凡先生還不會,他的萬善圓滿是在事上修的。如果從性上修,就是真心上修,那一善是盡虛空遍法界,不只萬善。縱然是我們在街上遇到一個乞丐,布施他一塊錢,這一塊錢的功德稱性。為什麼?因為當時你沒有人、我的分別,沒有分別他是乞丐,我是能布施的人,能所雙忘,三輪體空。一塊錢的布施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因為是性德的顯露。今天布施千萬億萬,不如真心人布施一塊錢的功德大。為什麼?你布施千萬、億萬是從意識心上布施的。意識心是有分別、有執著、有界限的,你突破不了這個界限。真心人一塊錢雖少,他沒有分別、執著,沒有界限,就和虛空法界完全相等。這是不一樣!所以諸佛菩薩修功德,我們沒有法子跟他比,原因是用心不一樣。境隨心轉,我們的心量很狹小,修再大的福德,分別執著的界限畫在那裡出不去;菩薩、阿羅漢邊界沒有了,所以他的一點點善事就是無量無邊的擴展出去了,達到盡虛空,遍法界。頭一句講的是理,我們要曉得這道理。念念功德圓滿,圓遍法界,遍滿十方。這個意境就不是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了凡先生是從事上修的,事上修便利於萬民。

  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台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很難得,他立刻就能夠將自己的俸祿捐獻出來到五台山去齋僧,供萬人大齋。常講千僧齋,他要打萬僧齋。滿他這一萬條善事的大願。[齋僧]就是請出家人吃飯。明、清時代,四大名山出家眾經常都有幾萬人。五台山一萬人是少的,人數最多的是普陀山。普陀山住眾大約三、四萬人。在明清佛法相當興盛時,峨嵋、九華大約有一萬多人。所以他到那裡去齋僧。

  [足見其人當機立斷慷慨布施。無絲毫牽強吝情處。宜其受福無量也]。[宜]是應該。這樣慷慨大方布施,沒有一絲毫懷疑,沒有一絲毫吝啬,自己所有的馬上能夠拿出去。了凡先生是個清官,不貪污。清官俸祿能有幾何?這次請客,請一萬人吃飯,大概把他那一點俸祿積蓄的錢全部都拿出來了。他出身清寒,尤其相信因果報應,決定不敢取一分非法之財。所以這是很難得的,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雖做好事總是抽出幾分之幾。有一百塊錢,拿出一塊錢做好事就覺得很滿意了。不像袁先生,全都拿出來,這是很難得的。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

  就是五十三歲壽命到了。而且算得很准確,是八月十三日丑時,算得那麼清楚。這一年有災難,這一年過不去。

  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

  他寫這篇文章是六十九歲。五十三歲那一年他沒有求長壽,那一年也過來了,也沒有什麼災難。沒有求長壽,壽命延長了。由此可知,世間法裡最大的就是生死大事,也就是壽命。連壽命都可以求得,何況其他的呢?功名、富貴、兒女,沒有壽命難求,壽命都可以求得到,那麼其他沒有一樣是求不到的。這個‘求’要如理如法的求,要從至心上求,從自己心地上求,沒有一樣求不到的。如果撇開了心地,從外面去求,那就是前面雲谷禅師所說的‘內外雙失’。所以佛門講的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中國世俗所講的是求福、求壽、求兒孫。多福、多壽、多男女,多兒孫,世間人求這個確實求得到,沒有求不到的。我們知道了凡確實是添福、延壽、添丁,完全是超出他命裡的常數。這是他一生修得的,不是命裡注定的。

  書曰。天難谌。命靡常。

  [書]是[書經],五經裡的一部書。[書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記載上古時代的典章制度。

  這兩句話,[文見商書([商]是商朝)鹹有一德篇],[商書]裡面的一篇。[天]是講天命,也就是我們講的定命。我們命運被人算定了,落在數量裡。[谌]就是信的意思,天命難信。也就是常數是有的,但很難相信。為什麼?它有變化。雖是一個常數,但它天天都有加減乘除。了凡居士斷惡修善,惡的天天減少,善的漸漸在增加。做了知縣,減糧這一節,這是乘法不是加法。這一乘,一萬條善事沒幾天就做完了,圓滿了。這就不是一一相加,是乘法。如果造大惡,那一下就除掉,不是一樁一樁減。所以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的確有加減乘除。這就是很大變數,常數有,變數就難信。常數決定是有,不是呆板的,是會變的。

  [命靡常],注解上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太上感應篇]明白的告訴我們,禍福都是自己行業感得的果報。

  又雲。惟命不於常。

  這也是[書經]上一句話。[周書康诰篇]裡所說的,也是說天命無常。告訴我們修德的重要,變數勝於常數。

  皆非诳語。

  古聖先賢這些教訓都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尊稱為經典。經典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真理,絕對是真實,不會改變的。這些教訓應用在現代,還是真實的。若不信,憑著自己的意思,胡作妄為,只有增加過失。眼前縱然得到一點好處,何況所得到的,定是命中有的,若不知修德,所得也保不住。不但財富不能常保,壽命都靠不住。命都保不住了,財富再多又有什麼用!這個社會隨時都有災難,隨時都可以把命丟掉。你想想看,其他的還有什麼意義,縱然得到了也沒有意義。[普賢菩薩行願品]裡說得很好,一個人在臨命終時什麼都帶不去。你的家親眷屬,你的地位,你的威勢,你的財富,沒有一樣你能夠帶得去的。能夠帶得去的是十大願王。願王常隨不捨,引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佛門也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很重要警語。既然曉得業隨身,業會隨著我們走的,我們就應該要努力修善因,不要帶著惡業走。帶惡業,我們就由惡業引導墮三惡道;善業引導生三善道;念佛的淨業引導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比較比較,衡量衡量,我們就清楚了這一生中,應該要做些什麼。所以眼光要看遠一點,要看大一點,不要在眼前斤斤計較,不要計較這一生的得失。這一生時光非常短促,如果我們能在這一生中多做一點好事,多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功德大。

  古聖先賢的話,我們讀了要能夠相信,能接受,依教奉行,所得的功德利益是自己受用不盡的。你不相信,你認為那是神話,靠不住,那是自己的業障。無比殊勝的因緣,就當面錯過了。

  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

  這是了凡先生真正覺悟的話。大聖大賢有真實的智慧,把事實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佛、菩薩是聖人當中的聖人。

  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這是講常數。以前孔先生跟他算命是世俗之論。雲谷禅師教他改造命運是聖賢之言。曉得這個道理,你還需要去算命嗎?還去看相,看風水嗎?不要了!相信聖賢之言,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開拓美好的前途。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

  了凡先生的命是被人算定了。他的兒子沒有給人算過,不知道他的定命是如何,實在講也不需要算了。[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以下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是他教導兒子:你命裡將來是大富大貴,達官顯要,也要常作落寞的想法。落寞即是不得志。為什麼要作此想?是以後縱然發達了,人謙虛,能夠禮讓,不會以富貴對別人起一種驕慢的念頭。自己能謙虛,這是培養自己真實的福德。

  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

  樣樣事都很順利時,也常常想著遇到許多的困難。就是在順利當中,還是要謹慎,還是要小心,不敢大意。諸葛亮一生成功就是在此,諸葛一生做事小心謹慎。

  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窭想。

  眼前衣食不缺乏,相當的豐富,可是一定要知道節儉。如果在貧困時能常常守住這一點,德行、善行都能夠增長。中國歷史上范仲淹就是如此。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輕時念書沒有東西吃。在寺廟裡念書,每一天煮一鍋粥(我們現在稱稀飯),把粥劃成四格,每餐吃一塊,過這樣貧困的生活。到以後發達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的生活方式還是保持從前窮秀才的生活,沒有改變多少,只是小幅度的調整。他收入多,就想到很多貧苦的人。把他的收入救濟那些貧苦的人。看他的傳記,得知他曾養活三百多家。一個人的收入養活了三百多家,你就曉得三百多家也只能糊口而已,都過很貧窮的生活。如果過得很富裕,他那有能力養活三百多家。這是我們中國人中的大賢。印光大師贊歎,孔夫子之後就是他。他的子子孫孫一直到民國初年都不衰,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孫保之,范仲淹是此中一個。中國第一個是孔夫子,第二個是范仲淹。范家八百年不衰,都是積德積得厚,真正修行,真做!能夠把自己的福報分給別人去享受,這是大福報。福報不要享盡了,分給別人享,後福就無窮了。一直到民國初年時,范家的子孫都能守住家風,都很好,在中國歷史上像這樣有大德的人家不多。

  印祖在[文鈔]裡說還有一個人,清初的一位葉狀元,這個人一直到滿清末年時,他的家業三百年不衰。由此可知,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是人生第一大事。

  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

  俗話講受寵若驚。別人愛護我們是好,但是我們要自己想一想,我們有什麼地方值得人愛護,值得人敬仰?唯恐自己的德能不夠。這樣想法是好。時時能回頭,進德修業,不負眾望。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這些都足以戒除貢高我慢。慢是很大的煩惱,貪、嗔、癡、慢。傲慢與貪、嗔、癡有連帶的關系,他從這裡著眼下手,確實是斷煩惱的好方法。斷盡煩惱,性德才能夠顯露。這是真正修德有功。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

  這以下的文字是這一章的總結,非常重要!立命的關鍵就在此。我們心裡思的什麼,想的什麼,這是進德修善的典范。中國過去的教育,說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教你常常想:[遠]要如何榮宗耀祖,[揚]是顯揚祖宗之德。自己在社會上,道德、學問、事業能為社會大眾所尊重,是祖先之光榮。今天社會努力精進的動力是什麼?是名利。大家拼命去做,為什麼?錢財在那裡鼓勵,在那裡推動。如果沒有錢財,誰肯去做?大家都不願去做了。從前人努力,勤奮工作,他的動力是孝道,他想到祖宗,想到父母。我一定要努力修善積德,使我的父母有面子,我的祖宗很光榮。這個動力比名利高尚得多。這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道統,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對於祖宗的祭祀,祠堂的建立,都非常重視,這是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人能夠孝親,能夠不忘本,自然能夠心正行正,不會做壞事。

  [近思蓋父母之愆]。[愆]是過失。兒子孝順,兒子對社會有貢獻,父母縱然有一點小的過失,社會人士也會把它忘掉。父母有這麼一個好兒子,大眾都贊歎他父母了。這是孝子。

  [上思報國之恩]。國家對人民有君親師的使命,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國民應為國家盡忠。

  [下思造家之福]。家是家庭。不像現在的小家庭,從前的家是家族,內外眷屬、是一個大的家族。為子弟的要常思造整個家族之福,不是一個小家庭之福。所以一人有福,一個家族皆能享受。

  [外思濟人之急]。從社會來著想,要盡心盡力替社會服務,為社會大眾造福。在今日社會,最急者無過於倫理道德教育之復興與發揚光大。

  [內思閒己之邪]。[閒]是防止,防止自己的過失。[邪]就是邪知邪見。我們今天講的妄想要知道防止。絕對不可有非分之想,起心動念都要知道本分。人人都能知道本分,能夠守住本分,社會祥和,天下太平。[孟子]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是本分。守本分就是要盡義務。儒家所講的本,是指五倫十義,就是要盡到我們在社會、在人生應該盡到的義務。應當做到的這些事情要認真去做,要努力去做,為社會、為家庭造福。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日日知非]就是覺悟。佛家所說的開悟:始覺、本覺、究竟覺。始覺就是日日知非。始是開始,是天天開始。所以始覺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是始覺。天天發現自己的過失,自己的毛病,發現了就改。這叫真正的修行,修正自己的見解、思想、行為。日日去改過。這就是大聖大賢的真實修功。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我們要想改造命運,想離苦得樂,這幾句話是關鍵,是鎖鑰,非常重要。一般人一生當中不能成聖成賢,修行得不到一個結果,毛病就犯在此地。天天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天天始覺。一發現就把它改正過來,這叫功夫。真的改過,這是功夫得力。不必多,一天真的能知一過改一過失,三年之後你不是聖人就是賢人,這一點都不假。一天改一條過失,一個念佛人三年之後,不是上品往生,也是中上品往生。這是修學成佛作祖!你肯不肯認真去做。一天一條過失都沒有發現,這是迷惑顛倒。不知道自己的過失,當然就無過可改,那有進步?不進則退,自然墮落。“安於自是”,自以為是,是最可怕的生活。

  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這是真的,聰明才智的人很多。[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因循]是放逸、懶散、偷安,日子得過且過,我們常講混日子。這樣一天天混下去了,這樣過生活,就是定命。你命裡面注定的怎麼生、怎麼死,死了以後要到那一道去,全按著定數去安排。這就是雲谷禅師講的凡俗之人、庸俗之人,完全照著命運去走,也是佛在經裡所講可憐憫者。這一段他教給他兒子,確實是世出世間修學用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

  雲谷禅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了凡先生將雲谷禅師教他改造命運的理論與方法,寫出來傳授給他的兒子,希望他也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了凡先生依此修學,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對雲谷禅師所說的理論與方法深信不疑。

  [至精至邃]。[精]是精華、精純、精彩到了極處。[邃]是深遠,真實決定正確。

  [熟玩而勉行之]。[熟玩]就是把它讀熟深思,細細去體會,就是熟玩。常常思惟,常常去想,你會得到其中的法味。然後把它變成自己的行為,努力去做!

  [勿自曠也]。[曠]是光陰空過。不可虛度這一生。

改過之法

  第一章是講因果的理論。以下兩章就講怎麼改法:惡要怎麼改,善要怎麼積?兩章完全著重在行門。前一章是建立改造命運的信心,信了以後要去做。要怎麼做法?這裡給我們說得非常具體。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

  從此處可見古人學問的真實。[春秋]是魯國的歷史。孔夫子當年在世把它整理做成了定本,留傳於後世。這部書有三個人注解,流傳最廣的是左丘明注的。今天在五經裡所看到的[左傳],就是左秋明所注解的[春秋]。[春秋]是孔子整理的,並不是孔子作的。原來有很多材料,孔子重新整編,左丘明再加以詳細的解釋。除左丘明之外,還有[公羊傳],[谷梁傳]。在這三個注解裡,注得最好的,文章也好,記載也很詳實,是左丘明。現在所流傳的[十三經],三種傳都在其中。

  [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這是說古人聽到別人的談話,舉止動作,就能判斷此人的吉凶禍福,而且判斷得很正確,後來都應驗了。小是一個人成功失敗,大的能看出國家的興衰。這是確實的,我們讀到很多。所以[左國]就是[左傳]和[國語]這兩部書,都是中國古時候的歷史。他們有這種觀察能力,就是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你的言善、行善,穩重厚道,就可以判斷你有福,這個人有前途。言語刻薄,行動輕浮,這人沒前途。即使現在很得意,那也是昙花一現。連一舉一動都可以看得出來一生吉凶禍福,所以心行言動不可以不謹慎。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這不只是理論,也是事實。一個人、一個國家都是如此。事還沒有形成,它就有吉凶的預兆,這種預兆都是在起心動念處,在所作所為處。所以頭腦冷靜、很有理智的人,能夠觀察得出來,預知未來的變化。從眾人心行中就能看到國家興亡。[國者人之積],你看這國家上上下下的人,他們每天想什麼,他們每天做些什麼,就知道這個國家有沒有前途,知道這個國家的興亡。我們一個家庭裡的幾個人,想的是什麼,念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這個家庭的興衰也就可知了。個人的吉凶禍福也在乎個人的行為。有預兆,預兆很明顯,看得清清楚楚,都顯露出來。對一個有智慧、有學問的人,是隱瞞不過的。

  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

  [厚]是厚道。厚道的人,心地厚道,行為厚道。能夠損己幫助別人,這是厚道。對自己可以刻薄一點,對別人要好一點,這種人有福,一定有後福。

  [過於薄者常近禍]。對待別人刻薄,貪圖自己的享受,這個人將來必有災難。

  [俗眼多翳]。俗人看不出來,他看不出這個預兆,像眼睛被遮住一樣。

  [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好像一切吉凶禍福沒法子預測,看不出來。其實吉凶禍福的預兆都擺在眼前,什麼人才去看相算命?就是此地說‘俗眼多翳’才會找人給他算算命,看看相。下面這一段就很要緊,是我們應當留意要修學的。

  至誠合天。

  這是大原則。我們一個人處世、待人、接物要用真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任何一個人。[天]就是佛法講的真如本性,日常生活中妄念不生,常常保持著正念現前。[至誠合天]。這人現在縱然受苦受難,畢竟苦難很快就要過去,大福報要來。所以世出世間法,大根大本就是真誠。儒家講學養,八條綱目裡│誠意、正心。這是重心。格物、致知是達到誠意正心的手段。這兩條不能做,雖然想誠意,也誠不了。就是做不到至誠。格物。物是什麼?物是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要放下。如果不能淡薄,你的心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怎麼能誠得了?縱然不能把整個欲望捨掉,也要看淡。

  凡夫天天在打妄想,其實妄想無濟於事。不如把這些妄想捨掉,把五欲六塵種種的享受捨掉一些,多替別人想想。我們有福,把福報都給別人去享,這個福報就大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要真做!

  淨空學佛,最初得力的就是[了凡四訓]。朱鏡宙老居士將此書贈送給我。讀了之後,想想我年輕的時候和了凡先生一樣,他有的毛病我都有。我也是短命。過去多少看相算命的,連甘珠活佛都說我短命。我相信。所以算命的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很相信。出家學佛就把時間表訂到四十五歲,我只有這麼多的時間好修。我沒有求長壽。果然四十五歲那年得了一場病。當時基隆大覺寺,靈源老和尚舉辦結夏安居。靈老請我講[楞嚴經]。我只講了三卷,就生病了。自己想想壽命到了,所以也不找醫生,也不吃藥,天天在家念佛等往生。病了一個多月,也沒有往生,病好了。這些年來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愈修行愈靈驗,愈有信心。現在什麼都捨了,捨干淨就更自在了。

  所以[捨]才會有[得],不捨就沒有得。我們中國人說[捨得],[捨得]這個名詞是從佛經裡來的。你能捨才能得,不能捨什麼都得不到。這篇改造命運,也就是叫我們捨。求呢?求也有助於得也。怎麼求?捨了就得了,你所求的都能得到。首先要把妄想、執著捨掉。[至誠合天]是從根本上捨,捨自私自利。將利益自己的念頭捨得干干淨淨,起心動念都是利益大眾、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個人後福自然無窮。

  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所以吉凶禍福都有預兆。福將要來了,看他的善心、善行。他能把自己的利益分給別人共享,這是善行,於是曉得他福報快到了。若只顧自私自利,奪取別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與福報不肯與別人分享,他的福報是會享盡的。享盡了就沒有了,災禍就來了。所以只要看到他想的不善,做的不善,就知道他的災禍快來了。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都可以從這個原理來觀察。只要很冷靜,很細心,沒有看不清楚的。所以吉凶禍福,世界的安定動亂,國家的興衰都可以預知。

  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前面了凡舉出吉凶禍福都有預兆。無論個人、家庭、國家,乃至於全世界都是有預兆的。這些預兆,唯有心地很清淨的人看得清楚。有定功的人,不僅是佛門,就是道家、儒家的讀書人,心比較清淨,也都能看得出來。定功愈深看得愈遠。所以佛經裡常常告訴我們,阿羅漢能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這是我們每一個眾生的本能。本有的能力,應當是如此。現在能力喪失了,就是因為心亂了,被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搞混濁了,使這個能力失去。佛法教我們只是把心地上的障礙、污穢去掉,恢復我們本能而已。

  前面說的道理明白了,要從那裡下手呢?今天要給我們講真正用功下手的方法。我們每個人都求福、求慧,都希望遠離災難。想得到幸福,福是從行善得來的。行善是因,得福報是果。可是業障要是沒有除,修福也不容易得到,所以先要把業障去掉。[求]有理論、有方法。世間一般人都在事相上求,都在常數裡面求,那怎麼可能求得到?現在雖然知道有變數,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可是畢竟變數並沒有立刻現前。如何能達到這個目的?先要修清淨心。什麼是善,心地清淨是第一善。心地不清淨縱然修善,善裡面有摻雜,不純,所獲得的福報很有限。就是講消業障,消得不夠徹底,也消得不很多。

  由此可知,心地純善、純淨,非常重要。如何使自己心地恢復到清淨?那就要改過,將自己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的功夫。所以此處教導我們,[未論行善],我們還沒談論行善、修善的方法之前,[先須改過]。[須]是必須,這個字非常的肯定。那麼過要怎麼改法?這裡提出幾條綱領,這些綱領非常的重要。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

  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知恥近乎勇]。儒家講的大智、大仁、大勇。什麼人是大勇?唯有知恥,才能真正改過自新,才能發奮向上。人要不知恥,那就沒有前途了。我們不要跟一般人比,把標准提高一點,跟誰比?跟諸佛菩薩比。佛菩薩也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他能成佛菩薩,他能得到不生不滅,我們還要搞六道輪回。這是大恥辱!

  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

  如果我們能常常這樣想,這樣反問自己,[恥心]就能生。這是改造命運的開端,也是改造命運的動力。什麼力量在推動?這是原始動力,不可思議的動力。了凡先生在此地所說的多半是世間法。世間有大聖大賢,孔子、孟子、周公、伊尹,都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他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此地的[丈夫]沒有男女之分,能為人之不能為,謂之大丈夫。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要從這個地方去反省。

  在出世間,別人證阿羅漢、成菩薩、成佛了,過去生中有無量劫,我們過去生中也是無量劫。為什麼別人生生世世修行,成菩薩、成佛;我們生生世世修行還是搞六道輪回?這實在是奇恥大辱!世間恥辱跟這裡是不能比的。所以他是“百世可師”,世出世間聖人都是天人師。佛十個德號裡有‘天人師’,此處的師就是典型、模范。他可以做一切眾生的模范,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再想想自己“一身瓦裂”。[瓦裂]是比喻,就是造惡業受惡報。

  了凡先生的好處就是他對於自己的過失,絲毫都不隱瞞。他所講的不是一般人的過失,是自己的過失。他發現了,能痛改前非,這是他的長處。他之所以能成就,關鍵就在此地。第一個大病:

  耽染塵情。

  [耽染]就是貪愛、貪戀。貪戀是清淨心受了染污。[塵情]是五欲六塵。五欲是情,塵是指六塵。塵也是代表染污的意思。我們坐的桌椅如果一天不擦,上面就有灰塵。天天去擦拭是為除去染污。我們的清淨心也被欲塵染污了。財、色、名、食、睡,是[五欲]。起貪、嗔、癡、慢、疑,這就是染污。所以佛把外面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就是這些染污我們的清淨心,這就是病根。如果我們要恢復自性清淨心,這些塵情要放下。世間人最難的就是放不下。能放下一分,心就清淨一分;放下兩分,心就清淨兩分。菩薩所以有五十一個階級,實在就是塵情放下多寡不同,而分為五十一個等級。五十一分塵情都放下了,絲毫塵情都不染了,就叫[成佛]。若還有一分未放下,就是等覺菩薩。這個塵情就是業障。

  淨宗講[帶業往生]。所謂[帶業往生]就是放下一些,沒放得干淨,還帶一部分去。過去有人主張淨土法門不是帶業往生,是消業往生,震撼了全世界的念佛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與經義完全不相應。雖然在淨土諸經裡面找不到[帶業往生]這四個字,可是意思非常的具足。讀[無量壽經]得知,如果不帶業,業都消了才往生,既然業都消了,何必要往生?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就是塵情還沒有斷干淨,還帶一分業,所以菩薩叫[覺有情]。有情是什麼?還有塵情。完全沒有,就成佛了。

  嚴格來講,心地純淨只有一個人│佛,除佛之外,絕對沒有心地純淨的。所以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菩薩有塵情,但是沒有前頭那兩個字│[耽染]。所以他叫[覺有情],他是覺悟的有情。我們凡夫就是[耽染]很重。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

  [帶業往生]是祖師根據經意說出來的,與經意絕對沒有違背,我們要相信。尤其淨土法門,一品惑沒有斷也能往生。在過去、在現代我們看到許多念佛往生的人,這是真實的見證,這是證明!所以有些偏差的言論,我們要有能力辨別,不要受他的影響,要[依法不依人]。那是人說的,我們要依照經典來修學。

  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

  “不義”就是不應該做的。不合理、不合法、不合人情、不合道德、不合風俗習慣,這都叫不義。自己做不應該做的事情,以為別人不知道,實在講是有些人不知道。那些人呢?迷惑顛倒的人,心思蒙蔽的人;聰明正直,心地清涼自在的人知道。這樣的人絕對瞞不過他。何況還有天地鬼神,鬼神有五通,鬼神五通是報得的,不是修得的。他知道。諸佛菩薩就更不必說了。我們六道凡夫起心動念,他們沒有不知道的。所以我們念了經論與聖賢典籍之後,真的是寒毛直豎,沒有絲毫能隱藏得住。想想還是發露忏悔才對!為什麼?他們都知道了。我們不發露他也知道,還不如自己說出來好一點,我們心地比較能夠得到一點平安。

  [傲然無愧]。這個[傲]是傲慢,沒有慚愧之心。[無愧]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麻木不仁,沒有一點羞恥心,沒有一點慚愧心。再說個不好聽的,就是所謂喪失天良。做壞事常常還受良心責備,這人還是好人。雖然他外面瞞人,自己心裡常常感到不安,這種人有救。做了壞事麻木不仁,這種人沒救。若是尚有羞愧之心,這是有救的,可以回頭的。

  傲然無愧之人,[將日淪於禽獸]。他現在雖然是有人身的樣子,他所造的惡業將來必定墮三惡道。他自己不知,諸佛菩薩天地鬼神皆知道。所以在運衰時,妖魔鬼怪會來欺負你。妖魔鬼怪欺負人,要看什麼樣的人。將來升人天道以上的,他不敢欺負。妖魔鬼怪對於善人不但不敢欺負,他還恭敬;對於造惡的人則常常諷刺他,譏笑他,欺負他。雖然現在是人身,將來必墮惡道。

  這些道理、這些事實,只有真正學佛的人明了。明了之後,起心動念、一切行為自然就謹慎了。我們這一生不但決定不能墮惡道,決定不能再搞輪回。如果我們不想再搞輪回,只有一條路│求生淨土。所以對於取淨土,一定要下很大的決心。淨土如何取得?心淨則土淨。信願持名,修清淨心,也就是說‘耽染塵情’要遠遠的把它捨離。當然不可能完全捨掉,完全捨掉就成佛了。我們捨得愈多愈好。不需要牽掛的就盡量不要去牽掛,把牽掛的念頭轉變成念[阿彌陀佛]。把自己身家的利益[身是本人,家是我的家庭],也就是起心動念都是念自家利益,把這個念頭,轉變為利益一切眾生。這樣我們心就清淨了。

  佛菩薩與眾生的差別,就在佛菩薩起心動念是想一切眾生,沒想自己;眾生起心動念先想自己,不想眾生,差別就在此地。如果念念都想一切眾生的利益,我執不刻意斷,自然就漸漸沒有了。我執要是沒有了,在念佛功夫上就得事一心不亂。往生品位就高了,可生方便有余土,決定往生。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下功夫,要認真的去做。所以眼光要遠大,不要僅僅看這一生,不要看眼前。我們眼前乃至於這一生,非常之虛幻無常。經上講的沒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知道諸法無常,不值得我們去牽掛。在我們身旁的家親眷屬,我們要教他正法,要勸他如理如法的修學。

  曾經有一位同修,他很著急。他的小孩想到國外去留學,出國留學很不容易。他自己住在巴黎,他問我怎麼辦?我就教他,把一切妄念放下,全家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一定有感應。他說這不行,我一定要把這件事情辦妥,我的心才能放得下,才來念經、念佛。我說你如果這樣想法,你這一輩子都沒有指望。他問為什麼?我說你的方法用錯了。你今天所思考運用的方法,是你自己的業力,你沒有三寶加持的力量。會用三寶的力量,把自己的力量捨掉。我自己力量做不到,我用清淨心求三寶加持,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這個才重要!就是此地講的我們要用變數,不用常數。常數是命中注定的,變數是自己創造命運。

  創造命運要從心地裡面求,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成天胡思亂想的那是妄心,妄心是在常數上,不是在變數上。一用真心常數就改變了。我們在佛經上,在[了凡四訓]裡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求佛菩薩怎麼個求法?不是跟佛菩薩談條件,求佛菩薩保佑我發財,給我賺一百萬,我供養你五十萬,我們倆個對分。這不行!佛菩薩怎麼會答應你這個條件?所以世間一般人想利用佛菩薩,想利用三寶的力量,談條件,許願都是談條件的。這很有限,這是錯誤。沒有條件好談的。恢復到自己的清淨心,這有最根本的理論依據,就如佛法中所說,六祖也講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已說明一切都是現成的,沒有求不到的,有求必應。向自性裡面求,因為自性本來具足,自性能生萬法。三寶不過是給你做一個助緣而已,求得也是我們自性本有;自性裡沒有,三寶也幫不上的。佛門中有求必應。你完全相信,一點都不懷疑,要求什麼得什麼,求成佛都可以得到,何況其余的呢!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理,[求],一定能得到。世間人不知道,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世智聰辯。不是求取功名富貴,實在講是在造罪業,他自己還不曉得。就是求得的,還是命裡有的。你說這多冤枉!他所造作的罪業,將來必定有果報。

  佛法裡講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界又有十界,所以叫百界千如。我們現在是在人法界,這一法界裡就有十法界。我們現在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我們現在是在佛法界。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現在修成佛之因,現在就在佛法界。我今天念菩薩,我今天修六度萬行,就是菩薩法界;我今天念仁義道德,就是人天法界;我今天想盡方法想去賺錢,貪這個世間的物質享受,這是餓鬼法界;見到一切人一切事都不順眼,是地獄法界;糊裡糊塗,迷惑顛倒,一天混一天,是畜牲法界。雖然現在都是人身,已經可以分成十個不同的樣子了。

  諸佛菩薩、天地鬼神看到我們的樣子,他就知道是佛、還是菩薩、或是其他。他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每一界裡都有十界。我們自己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象,就曉得應該如何去選擇。這個權的確操在自己手上。

  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

  人家成佛、成菩薩;我們還在搞三惡道,搞六道輪回。這是太可恥了!世間可羞可恥者沒有比這個更大了。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恥]這字與人的關系太大了。為什麼?知恥,這個人可以成聖成賢;不知恥,必定淪落三途。你看這個字與一個人的前途關系多麼重大。

  [以其得之則聖賢]。[得之]就是知恥。知道羞辱就發奮雪恥圖強,能振奮起來。

  [失之則禽獸]。[失]就是不知恥。不知恥就是小人,胡作妄為。在佛法講,不知恥才會搞貪、嗔、癡、慢。知恥的人絕對沒有貪、嗔、癡、慢。他曉得貪心墮餓鬼,嗔恚心墮地獄,愚癡墮畜生。有什麼值得傲慢的?跟佛菩薩比差太遠了。所以這些煩惱心自然就消失了。

  [改過之要機也]。[要]是重要,非常重要的樞機,也就是關鍵。把它擺在第一,要知恥。說得粗俗一點就是善行善果不如人是羞恥,知恥一定奮發自強。希望發最上乘者,一齊來組成一個[知恥學社],提倡知恥運動,喚醒大眾,共創人類和平福祉。

  第二要發畏心。

  [畏]是畏懼。人常懷有畏懼之心,那是一種很大的控制力量。使自己不敢做惡,他有所恐懼。他怕什麼?

  天地在上。鬼神難欺。

  [天地]指是天神與鬼神。在我們上面的諸天,天神有天眼通,我們一切動作他們皆看得很清楚。地下則有鬼神,鬼也有五通,能力雖然比不上天神,他的感觸比我們一般人還要強。鬼的智慧比不上我們,但是他能見、能聽這些能力也比我們強。也許你不相信鬼神有五通,應該是聰明智慧比我們強才對。現在科學家已經測驗出來,很多動物它們的器官很特殊。譬如說狗。狗的鼻子比人靈,我們覺察不出來的味道,它可以覺察得出來。它是畜牲,它沒有我們聰明,狗的耳朵也比我們靈。畜牲裡尚且有許多種能力超過我們,何況鬼神呢?所以鬼有五通是可以相信的。他為什麼還受苦難?他智慧不如我們,福德多數不如我們。所以地上地下有鬼神,我們一舉一動他們都清楚。

  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我們縱然在很隱密的地方,也就是說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我們在這裡做一點小小的過失,天地鬼神有天眼,我們的牆壁障礙不住,他們看得清清楚楚。真正可怕!這些眾生的神通還是小的,因為距離我們很近,他們實在都看到。

  [鑒]就是看到。[臨]就在我們面前。我們看不到他,他實在就在我們面前,他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佛菩薩則更不必說了。佛、菩薩是大慈大悲,看到我們做什麼壞事,他心清淨,他不會找我們麻煩。可是鬼神不一樣,鬼神是凡夫,看到我們做惡,他生氣,有時要找我們麻煩。佛菩薩無所謂,但護法神是眾生。他看不順眼,也要找你麻煩。因為護法神是凡夫,他沒有成佛成菩薩。

  鬼神更是凡夫,所以[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我們有重大的罪惡,這些鬼神就要來懲罰我們,這就遇到一些災難災殃了;輕的,就是我們常說的折福。要是真正明白這個事實,怎麼能不怕!

  所以[無量壽經]裡有好幾段經文,讀了真正叫人敬畏。西方極樂世界人數無量無邊,個個天眼洞視。[洞視]就是都沒障礙,一點障礙都沒有。天耳徹聽,能力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他看得見;我們耳朵聽不見的,他聽得見。所以想想我們還有什麼地方能隱瞞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連那些人都不能隱瞞,又如何能瞞過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呢?沒有法子隱瞞。

  我們真正明白這一樁事實,深知念佛求生淨土,形式上的回向不回向是沒有什麼關系。我們的心願他們都知道,不必嘴裡講我要求生淨土。不必說他們早就知道,起心動念時他們就曉得了。好好的念阿彌陀佛,這是真話,其他的廢話可以不必講了。求一心不亂,求上品上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第一等大智大福德人。不惟是也。閒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懔懔。

  前面所講是在一般時、處,這裡是講我們一個人在私室獨居時。一個人在自己房間裡關起門來,有時就不檢點了,可以馬虎隨便一點了,不知[慎獨]功夫要緊。因為有人在,自己總會約束一點,沒有人在就放逸了。

  李老師講過,古時候好像是鄭康成[鄭玄],他跟一些同學們在一起,有一次大家自我反省,提出自己有什麼過失,把過失說出來。每位同學反省時都能把自己的缺點說出很多,唯獨鄭玄想不出來。最後大家問他,你再想想,他說我在想。想了很久,想出來有一次上廁所時沒有戴帽子,這就是我的過失。可見古人慎獨的功夫。在自己房間關著門,衣服都整齊,像見賓客一樣,這樣的慎重。現在人會說何必這樣做作?古人他就是這樣做法,就叫慎獨。在他們的觀念中,縱然是掩蓋得很嚴密,天地鬼神也見到。如果馬虎一點,隨便一點就是失禮。隱密之處也如臨天地鬼神,所以態度是恭恭敬敬,不敢有一點放逸。就是講這樁事情。

  [閒居]是指私人的臥房,在裡面也是[指視昭然]。雖在私室中,亦如十目之所監視,十手所指。就像在大庭廣眾之下一樣的檢點,一樣的謹慎,不敢隨便。

  [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文]是文飾。就是掩蓋自己的過失,還用花言巧語去掩飾。其實是掩飾不住的。[掩]就是騙人。自欺欺人,實在是[肺肝早露]。肺肝是內髒,一般人看不到,可是天地鬼神都看得清清楚楚,是用這個來比喻。比喻我們在暗室,你在臥室裡面,一舉一動,起心動念,天地鬼神沒有不知道的。我們以為掩藏得很密,那不過是自欺欺人,早就被人看破了,一文不值。想到這裡,怎麼不害怕!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

  人知恥,就有敬畏之心,就能改過,就能滅罪。我們講忏除業障。學佛的人天天去拜忏,拜一輩子不但業障沒消除,愈拜愈多。原因在那裡?他不曉得從那裡去忏悔。今天在寺院拜忏,就是此地講的[文之甚巧]。他不是真忏悔,而是在掩飾他的罪惡,罪惡愈積愈重。所以拜忏,愈忏罪愈多。真正修行是知恥,畏敬。我們能夠在念頭上轉就好了。

  [一息尚存],只要你一口氣沒有斷。[彌天之惡],[彌天]就是大惡,佛經裡所說的五逆十惡,必墮地獄。這樣的人在一口氣沒斷時,有沒有救呢?還有救。[猶可悔改],他還能改過自新。他要是真正的知恥,真正的生敬畏之心,悔過發願求生西方,一念、十念決定往生。

  我們在[無量壽經],在[觀無量壽經]讀到的。在印度、在中國,在過去有這個例子。譬如唐朝時的張善和,他是屠夫,臨終十念往生。在古印度有阿阇世王,我們在[觀無量壽經]裡讀過,他殺父親害母親,破和合僧,也是無惡不作。[大藏經]裡面有一部[阿阇世王經],釋迦牟尼佛專講這個人的因緣果報。他在臨命終時,一口氣還沒斷,他真正忏悔了,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實在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才曉得往生極樂世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們平常積功累德,平常修行往生的。另外一種是做大惡的人,臨終忏悔往生的。所以我們不可輕慢造作罪業的人,說不定他在臨終時忏悔的力量強,往生的品位比我們還要高,這是很可能的。我們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浪子一回頭比一般好人還要好,平常一般好人比不上他,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對於惡人不可以存輕慢之心。

  知道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決定不能存僥幸的心。造惡臨終忏悔還可以往生,我現在多造一點惡不要緊,臨終時還來得及。我們要是存這個心就壞了。存這個心,可以說決定墮三途。諸位要知道,臨終忏悔往生是很不簡單的事情。表面上看是一生,其實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不知道有多麼厚,在這一生當中他迷了,臨終時他又醒過來了,這才行。過去生中沒有深厚的善根[大家可以去參觀病院,你就曉得了],幾個人在臨命終時頭腦清醒?這是第一個條件。如果臨命終時昏迷了,求忏悔的念頭忘掉了,那不就往惡道去了。我們明了事實真相,決定不敢存這個念頭,為什麼?太難了!真是千萬人中,難得有一個臨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是第一個條件,沒有這一個條件就辦不到。我們能保證自己臨終時頭腦清楚嗎?第二、要遇善知識。第三、要立刻回頭,一心忏悔,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能保證臨終時這些條件都能具足嗎?若不能,還是老老實實,平常積功累德,這才穩當可靠。所以說是萬人修萬人去的法門。

  尤注說得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茍有悔罪之心便開自新之路]。這要愈早愈好,愈早覺悟愈好。趕緊回頭,不要再造惡業了!

  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

  這種例子很多,世俗、佛門中都有如前所說。

  近代我們見得到的,美國首都華盛頓周廣大往生,他雖然不是一個做惡的人,但給我們證明臨終遇到佛法,一念十念是可以往生的。周廣大是一個經商的好人,不是個惡人,一生沒有遇到佛法,臨終前三天才聽到善友說西方淨土。他聽了就歡喜,沒有絲毫懷疑就接受了,就發願求生淨土,一心念阿彌陀佛。這是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現前。一發願求生,他病痛就沒有了。這是佛法講的華報。真心一發,三寶就加持。雖然有病,沒有痛苦。雖然病重,精神提得起來。從本身上來講是自己的願力、法喜,人逢喜事精神爽,特別有精神,這是本身的力量;另外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所以他能提得起精神來念佛。念了三天佛,他看到西方三聖從雲端下來,接引他往生。這是最近發生的事,如何不信。

  諸位要曉得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周先生沒有聽過經,也沒有讀過經,沒有受過三皈,也沒有受過五戒,不過是善友勸他念一聲阿彌陀佛。真的!阿彌陀佛西方三聖接引他往生。修行重實質,重心地,重真心。

  [修不嫌早。悔不嫌遲。臨終安詳。超拔之征]。臨終悔過還是來得及的。凡是臨終死得好,他來生去處一定好。這是可以斷定的,好死好生,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人好死在我們中國是五福之一。五福最後一條是考終,這是講的安祥。死得安祥,沒有痛苦,他來生決定是生三善道,決定不會墮三惡道。

  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這個事實,儒、佛都說,可見得它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改過要勇猛。真正勇猛的去改過,縱然是大惡,縱然是久惡,都能忏除。[一念猛厲]就是真實的忏除業障,所以[足以滌百年之惡也]。[滌]是洗刷干淨。[百年]是講長久累積的惡業,都可以忏除洗淨。

  比喻[千年幽谷]。千年的黑洞,我們點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就照明了。[一燈才照,則千古之暗俱除]。這就把燈、光明比喻你勇猛改過,這個一念改過的心,就能夠把長時間的積惡都洗刷掉。所以過失不論大小,不論久近,是以改為貴。我們一定要改過。

  佛法裡常講,法器難得。如果不是法器,決定不能續佛慧命。器是器皿。譬如這個杯子一定要干干淨淨,我們盛水才能飲用,如果這個茶杯不干淨,裡面有一點毒藥,你盛滿一杯水喝了,還是要中毒的。毒就是惡業。要成法器,就是先要把我們的惡業淘汰盡,我們接受的佛法才能自利利他。

  前面講修福為什麼先要改過?這就是先使自己成為一個法器,諸佛、菩薩、天地鬼神賜福,我們才能接受,真正是福,不會變質。如果自己接受的器皿不干淨,煩惱重重,惡業很多,佛菩薩給我們的福,會變成更毒的藥了,怎麼能受得了!這就是先要改過自新,然後才能修福的道理。否則過要是不改,我們修的福是彌增大惡。為什麼?沒有福報,造的惡小,沒有能力造;福報大,造的惡就更重更大,將來墮地獄墮得更深,墮得更苦。世間貧窮人,縱然想造罪惡,造不大;富貴人造的惡就比平常人造的都大,這也是一定的道理。

  明了修福先要改過,就是先要消災。先不要求福,先消災,然後修的那個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如果自己積習不消除,我們要去修福,福來了往往造更大的罪業。

  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傳不傳這種學生?不傳。為什麼不傳?害他。這就是佛門講的,他不是法器,不是法器不能傳法。不是說這個人很聰明很有智慧,舉一反三就是法器,不是的。若這個人心地清淨、善良,沒有貪、嗔、癡、慢,這是法器,再笨都不怕。我們看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後面有個曬蠟燭的出家人,他真是笨頭笨腦,一點智慧都沒有!但是他心地清淨,他老實,他沒有壞心眼。老和尚看中他了,他是法器,叫他去拜佛,去拜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的捨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拜了三年,開悟了,悟了以後能作詩、作偈,辯才無礙,後來講經說法,廣受人歡迎。雖然自己有成就,生活很節儉,對人非常謙虛有禮。這就是法器!是真實的福報!所以傳法能成就人,也會害人。自古以來,世出世間的善師,好老師,傳法是要選擇人才的。選人的標准,是德行第一,其他的不考慮。以其可以培養。所以我們自己如果想真正成就,在這一生真正往生,能夠自利利他,一定要從改過下手。這是[惟以改為貴]。

  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

  這四句是勸勉我們要把握時間及時改過。世間無常,佛經上講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想改也來不及了。知道這確實是人生第一樁大事,就要認真的去做、把握機會、把握時間、天天反省、天天改過,才是真正的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行為,就是把自己錯誤的行為都修正過來。現在許多人,以為修行就是每天念念經,拜拜佛,念念佛就叫做修行。這樣做、與自己的惡習氣毫不相關,完全流於形式,不起作用。我們念經是修行,念一個鐘點,這一鐘點沒有妄想,精神集中在經文上。甚至連經文的意思都不要去想,因為想還是打妄想。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修清淨心,把妄想止住而已。念經、念咒、念佛都是這個目的,這是修心。心清淨了,身就清淨。

  我們這些年來,真正體會到心清淨、身清淨,就不會生病。平時飲食起居要謹慎,身清淨就不生病;境界清淨,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所以年歲雖長,不會有疾病。不會衰老,李炳南老居士是最好的榜樣,他天天講經說法,還有很多應酬,這就是說明,能這麼大的年歲還保持健康長壽而不生病,六根聰明不輸給年輕人,就是他的心清淨,身清淨。

  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

  一個人作惡,不知道忏悔,不知道改過,惡名流傳到後世,孝子賢孫都沒有辦法為他洗刷。像中國歷史上,大家曉得曹操不善,其實秦桧才是真不善。這個惡名,後世子孫怎麼好,也不能從歷史上替他洗刷掉。

  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

  這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惡業必墮地獄,墮地獄是很可怕的事。佛經上講地獄,時間長短有很多種的講法。最淺顯的,像李老師在[十四講表]裡所列的,那是我們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懂的,也是根據佛經上說的,地獄的一天等於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年。中國人常自誇有五千年歷史,若在地獄才不過兩天。你想地獄有多麼可怕!地獄的壽命,短命的都有一萬歲。也算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地獄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年,可不得了!這個苦日子沒有出頭的時候,真是百千萬劫難出頭!在這一生當中,造作地獄罪業很容易,可是墮落下去之後想出來,就不容易了。所以我們要是深信佛講的是真實話,我們怎麼敢輕舉妄動,造作一切重罪!

  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

  墮落在地獄,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度脫。地藏菩薩雖然是幽冥教主,能度得了嗎?度不了!墮落在地獄裡,實在講是要有非常善根、福德的人,地藏菩薩才能幫他的忙,跟他說法,他即能悔改,徹底的悔改,這就超越地獄了。人在受非常苦難時,往往什麼好話都聽不進去。愈是受苦,惡念愈是增加,愈是不平,愈是怨天尤人,好話怎麼聽得進去。說了好話,他反而說你諷刺他,更恨你。人間受苦難的人尚且如此,何況地獄!所以往往受地獄苦,又造重罪,因此地獄果報很難超越,道理在此!地藏菩薩能度的是什麼人?是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這些人以一念差錯,墮到地獄去了。這種人還有救!地藏菩薩勸他,他肯聽,後悔覺悟了,就容易出來。若不是善根深厚、一念差錯的人,是沒法子救的,佛菩薩救不了的。看到這樣子,想到這件事情,怎麼會不害怕?

  第二、教我們要有畏懼之心。知道我們絲毫的過失,瞞不過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們人人皆知道。所以縱然在暗室,起心動念都不可有邪念。沒有邪念,自然就不會做惡,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改過要從心上改起。心善了,言語、行為自然都善;心不善,言語、行為裝得再善,也是假的,不是真的。

  第三須發勇心。

  勇於改過。前面第一條講知恥近乎勇。知恥是開悟自覺;不知恥是迷惑顛倒。所以知恥是開悟的條件,勇猛是功夫的條件。知恥是從內心裡覺悟,內心裡真正覺悟了。畏懼是外力的加持,使我們不敢做壞事。就是自性裡面的甚深慚愧。知恥是真正[慚心所],畏懼是[愧心所],慚愧是兩個[善心所]。[百法明門]裡十一個善法,就有慚愧。人能有慚愧心,必定有成就。

  印光祖師一生自號[常慚愧]。就是他常常懷著知恥畏懼的心情來修持,所以才能勇猛精進。真正做,須發勇心。

  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

  [因循]就是得過且過,我們常說混日子,混時間。“因循退縮”,不進則退,這是一定的道理。不求長進,沒有進取的心。進取須是在德行上。現代人也是勇猛精進,他是求五欲六塵,在貪、嗔、癡、慢上勇猛精進,而未知後果之可畏。世出世間聖人教我們要在道德學問上精進。道德學問比學術還要高。學問和學術不一樣。學問是智慧,是從真如本性流出來的,就是佛法講的[般若智慧]。學術在佛法講是[世智辯聰]。我們今天勇猛精進錯了方向,往六道、往三途裡去了。世出世間聖人教我們的方向是超越三界,永脫輪回。與諸佛菩薩看齊。這就對了!所以[吾須奮然振作,不用, 遲疑,不煩等待]。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必須奮然振作,要奮發,要把精神提起來,勇猛精進。不要懷疑,不要再拖時間。現在就做,不要遲疑,不需要等待,說做就做,就從現在開始,絕無退縮。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

  [抉剔],[剔]就是拔掉。小過失就好像“芒刺在肉”。我們身上若有個刺,就很痛苦,總想盡辦法趕快把它剔掉。過失在心裡比這個更痛,我們不能不覺察。不覺察就是麻木不仁,刺進去不知道痛就是麻木。我們現在皮肉沒有麻木,良心麻木了。

  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大的罪惡,就好像毒蛇咬了我們的手指。毒蛇咬了手指,沒有猶豫,趕緊把手指斬掉!為什麼?不斬掉,毒一散開,必死無疑,就沒救了。這是要下定決心,斷一切惡。每一天昏沉,提不起精神,是業障現前。妄念很多,煩惱很多,憂慮很多,牽掛很多,樣樣不能順心,不能稱意,都是業障現前的相。佛門常講‘業障’,什麼是業障,我們自己要知道,自己要看得清楚。晚上睡覺做惡夢,是業障;生活習慣沒有規律,是業障。要認真反省要警惕,能把這些過失都改過來,業障就消除了。業障少的人,必然法喜充滿,身心輕快,沒有負擔,這是業障少。業障少就是煩惱少。煩惱少,心地自然清淨,常生智慧,於世出世間法,身心世界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要有決心,要能省察,先要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勇敢的去把它改正過來,不要憂慮,不要害怕。

  [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末後這一句是引用[易經][風雷益]這個卦相。[易經]六十四卦,[風雷]這個卦相就是利益,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果斷、決心。人能有果斷決心,改惡修善,說做就做,這才能得到真正利益。沒有猶豫,立刻改過自新,就是[易經]裡風雷這一卦裡所顯示出的卦相。

  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

  改過自新必須要具備這三心:知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知恥是自覺,[慚心所];敬畏是[愧心所];具足慚愧,才產生出勇猛心來改過。由此可知,過失為什麼改不掉?原因就是沒有恥心與畏心,沒有力量產生勇猛心。勇猛心是從知恥、敬畏裡生出的。人不知恥也不怕別人笑話他,就沒有辦法修善了!

  如何培養三心?我們現在為什麼在一切經典裡選擇[無量壽經]來讓大家受持?一切經不是不好,沒有[無量壽經]講得圓滿。[無量壽經]是事、理,因、果面面都說到了。分量也不多,現代人容易受持。何況這是一切經典的精華。

  我們現在[早晚課誦],是專為淨宗學會同學重訂的課誦本。以前的課誦本是古德所編的,他們編的課誦本對治當時人的毛病,果然有效;我們現在人的病跟從前人不一樣,所以早晚課我們要修訂。早課念[無量壽經]第六章,以求與佛同心同願。晚課念三十二到三十七章。這六章是講五惡、五痛、五燒,就是改過自新。每天念一遍,反省我們現在的毛病,認真的改過自新。念此六章經就是忏悔文。念了要警惕,要覺悟,要痛改前非,以求與佛同解同行。這樣課誦就得到效果。所以要具足三心。

  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具足三心,有過即改。就像春天的冰。春天天氣暖和了,冰薄了,沒有冬天結得那麼厚。[遇日,何患不消乎]?太陽出來冰就化掉了。就是智慧增長,業障消除了。

  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

  [發恥。畏。勇三心為改過之因。示事理心三路詳改過之法]。前面說的是理論,現在給我們講方法。方法歸納起來有三大類,這三大類功夫不一樣,改過的效果也不相同,先講[事],從事上改。

  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

  [怒]是發脾氣,[詈]是罵人。喜歡發脾氣,喜歡罵人,惡言侵犯別人。“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這完全是從事相上改,把毛病找出來一樣一樣的改過。了凡先生從前也是在事上改。你看他行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圓滿,那麼長的時間,收到的效果也不太大。第二次他用了四年的時間行三千善事,求得一個兒子,費的時間還是長,實在講,得效果如願所求。這皆是從事上改的。

  佛門裡面,從事上改的就是[持戒]。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大小乘的修學都是從戒行上做起,是從事上修的。尤其是小乘戒,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

  大乘戒就不一樣了,大乘戒如梵網戒。[梵網經]並沒有完全翻譯成中文。這是一部很大的經,傳到中國來也就是只翻了全經最重要的一品│[心地戒品]兩卷:上卷是講菩薩心地,下卷是講菩薩戒行。實在講,重要的是在心地,上半部改過自新,從心上改;下半部是從事上改。當然從心上改,而能兼事是最上乘的。

  強制於外。其難百倍。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病根是心![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不是[廓然之道],這不是根本之計。這是治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病根還在,沒有拔除。換句話說,身很像那麼一回事了,心不清淨。外表像樣,心地不然;這在佛門裡講是小乘人。所以小乘人很固執,確實妄想可以伏住一些,分別、執著相當堅固,沒有辦法捨掉。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復入鼎镬。種種痛苦。徹入骨髓。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

  這一段是從理上改。我們要知道事實真相,想想它的道理,我們自然就不忍心吃眾生肉了。前面不明道理,很勉強的做,這勢必很難,強制執行,心不悅服,自己跟自己在斗爭,相當痛苦。明理就可以將之化解。

  所以常常要想到,“上帝好生”,這是自然的。尤其現在科學也逐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講自然生態平衡。自然生態就是此地講的上帝好生之德,自然生態一定是均衡的。自然生態若被破壞,整個世界眾生都遭難。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會破壞自然生態。

  其實人在一切動物中是最壞的、最殘忍的、最惡的。老虎、毒蛇只有在饑餓時,才傷害其他的動物。它吃飽了,別的動物在它旁邊走來走去,它動也不動。由此可知,它是不得已。人不一樣,人並不是到逼不得已才殺害眾生,是任意的殘殺。畜牲實在很少造惡業。所以我們想想,人造的惡業是一切畜牲都做不到的,造的罪業太大了!所以在六道中我們有什麼值得驕傲!

  墮畜牲道很苦。但它不造業,它在消業障。我們得人身若不學佛,人身有什麼好處?天天在那裡造罪業。畜牲消業,我們造業。它的罪業消了,它就出頭了,生三善道;我們造業,業果熟時我們入三惡道。它們准備出來,我們准備進去。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這些都是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明了。何況一切眾生都貪生怕死,我們殺害它,是它沒有能力抵抗。所以說弱肉強食,因為沒有法子抵抗。雖然不能抵抗,它能甘心嗎?它要是不甘心,怨恨一定存在。能免得了冤冤相報嗎?

  有一位同修來問我超度[墮胎]嬰靈,問我有沒有效?我就告訴他沒效。你以為超度就沒事了?他說那萬一這小孩生下來是個殘障,那不是很痛苦?不如就叫他不生。我們要曉得,生一個小孩殘障,那是來討債的。你欠他的債,還不讓他來討,還要殺他一條命。換句話說,你過去欠他的債,現在再加上命債,以後更不得了!現在科學家只看到眼前這一段,不知道後世的因果。因果通三世,這決定是大罪。他說小孩還沒有成形,只懷一、兩星期。我說不行,神識一投胎他就來了,成形不成形沒有關系。他一投胎,他就找上你了,你跟他過去世就有瓜葛了。所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他是來報恩的,你把他殺害,恩將仇報,以後變成仇人。明明是孝子賢孫來報恩的,你殺害了他就變成仇人了,冤家了。這還得了?不得了!你做一點功德,花幾個錢,安個牌位就能超度?沒這種事!那是騙自己,安慰自己。不是事實!

  所以諸位能真正看到前後因果,太可怕了!不可以不慎重,不能不明理,不可以不曉得事實真相。殺害眾生來養自己,這是大過失;現在人認為這是正常的。有些宗教還認為是上帝供給他吃的。如果說這些眾生都是給我們吃的,上帝就不稱其為上帝了,上帝又那裡談得上有好生之德呢?談不上了!這一個錯誤的觀念,使我們造作許多的罪惡,自己都不知道。這就是知見上的錯誤。一切眾生被殺害時,被屠割時,你看到那狀況,慘叫的音聲,這就是他不服氣。佛經裡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殺害報復。所以說吃它半斤,還它八兩;欠錢的還錢,欠命的還命。這是因果定律。

  我們真正的相信,真正的肯定,我們決定不會有一念殺害眾生之心。為什麼?我不希望將來世世償命。我們決定不會貪圖不義之財。為什麼?知道將來世世要還債。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人自然就安分守己,本本分分了。這絕不是消極,絕不是退轉。奮發精進,創造自己美好的前途。這一世好,來世更好,求得生生世世都好。沒有智慧,不知道事實真相,是決定求不到的。

  這一段文講肉食,我們看到眾生被殺害,那種痛苦的狀況[徹入骨髓]。拿來養自己,怎麼能忍心?何況[食過即空]。眾生貪圖美味,怎樣去烹調。知道味道,享受味道的,就是舌頭。舌頭下面就不知道了。為了三寸舌不知殺害多少眾生?不曉得造多少罪業?

  所以說[疏食菜羹,盡可充腹]。要是素食沒有營養,吃素食長壽的人很多,吃素食健康的人很多。從小吃長齋,出家人肥肥胖胖的,滿面紅光多的是!怎麼可以說沒有肉食就沒有營養?這都是錯誤的觀念。殺害眾生,吃它的肉養自己,不但跟眾生結冤仇,還損自己的福報。一個真正的聰明人,絕對不肯干這種事情。

  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

  一切動物不但有生命,也有靈性,跟我們人沒有兩樣。除了佛菩薩之外,誰知道“皆我一體”。

  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傷心。不能下咽者矣。

  了凡先生一定是全家吃素,因為他曉得道理,他知道事實真相。現在人還有些錯誤的觀念,我們大人吃素;以為小孩太小了,怕他營養不良,還要多多給他一點肉食。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是怕他的業障太少,怨家債主太少了,多跟他結一點怨業,如此而已。跟他講他不相信,還毀謗我們頭腦太舊了,不懂得科學,不懂得營養,還在毀謗造業。其實不然。真的錯了!所以覺悟要趁早,愈早愈好。小孩愈小吃素愈好,他的福德根基厚。這正像[無量壽經]和[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所講的[先人無知]。[先人]就是長輩,沒有智慧,使我們不知不覺中犯下了過失,造了很多的罪業。就飲食這一條就不得了,罪業就很重了。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

  過去喜歡發脾氣,嗔恚心重。如果自己能認真反省,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有過失,我自己也有過失。我不能原諒別人的過失,別人能原諒我的過失嗎?想到這個地方,就不會有責備人的心了,反而有憐憫之心。[矜]就是憐憫。他無知、愚昧,才會犯過。對於真妄、邪正、是非、利害,沒有能力分辨,所以不能改過自新,不能斷惡修善。應當要憐憫他。不要去責備他,這是佛菩薩處世、待人、接物的態度。

  [悖理相干,於我何與]?即使是無理的冒犯,其實與我也不相干。

  [本無可怒者]。即使相犯,我這個身,身不是我。我們的清淨心永遠不接受侵犯的。清淨心裡本來無一物。我們今天處世、待人、接物,可惜沒有用清淨心,用的是妄想心。妄想心不是自己。佛門所求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真心,是清淨心。清淨心裡一念不生,清淨心決定不受外境的干擾。所以與我無關,何必去計較,何必去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諸位想想,那一物與我們相干?所以[本無可怒]。

  這都是從理上去觀察。所以說[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不會受外境所動了。外面什麼境界,內心都不為所動。順境裡不起貪心,逆境裡不起嗔恚心,順逆境界裡都能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慈悲。這是真正的改過。

  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則謗毀之來。皆磨煉玉成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

  這是教我們從心地上改。在方法上,這是最上乘。[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事煉心,就是從心地上改過修行。所以要自己認真去反省。

  [天下沒有自是之豪傑]。英雄豪傑在佛門裡就是稱的佛、菩薩。佛是英雄,菩薩是豪傑。出人頭地,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夠做得到,這叫英雄。所以佛的大殿叫[大雄寶殿],雄是英雄,大英雄寶殿,就是這個意思。常人做不到的,不能改過自新;佛能改過自新,佛能把所有的毛病都改正了,這才是英雄,這才叫豪傑!所以沒有自以為是的佛菩薩,大聖大賢沒有一個不謙虛的,沒有一個不忍讓的。謙敬是性德的流露。

  [亦無尤人之學問]。真正有學問的人不會怨天,不會怪人。學問是智慧。是從真性裡流露出來的。儒、佛都是如此。儒家講智慧也是從本性裡流露出來的。所以儒家講[誠意正心]。誠意就是真心,是從真誠心裡流露出來的。這是智慧,這叫學問。所以一個有學問有智慧的人不會怪人,不會怨天尤人。

  [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德]就是成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言行還會有人批評,還會有人毀謗,這就是無德。不要怪別人,反過頭來想自己,是自己的德學沒有成就,還不能感動那些人。

  所以[吾悉以自反],人家罵我、誹謗我、批評我,都接受過來。不但沒有報復的意念,還生感激之心。為什麼?他提供這些寶貴資料讓我回過頭來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沒有過,也不怪他。如果有的,趕緊改過自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就用這方法,把一身的毛病改得干干淨淨,最後成佛了。

  五十三參講[歷事煉心],事就是日常生活,與一切人、事接觸,這一切的一切,都提供自己反省。把外面的境界,無論是任何人,都看做老師,都看做佛菩薩,給我的教訓。我要認真去反省,認真去修學。學生只有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之外,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他們沒有過失,只有我一個人有過失。善財童子是這樣即身成佛的。你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並沒有換一個身,他是肉身成佛!從凡夫一直修到究竟圓滿的佛果,一生究竟成佛。他怎麼修的?就是這麼修的。如果我們學會這個本事,學會這個方法,我們這一生當中也必定是肉身成佛。修行首先決定不怨天,不尤人。看別人不順眼,就是自己業障現前。別人是佛、是菩薩,沒有一點毛病。我看不順眼,是我的業障,是我的毛病。

  六祖大師講得很好:[若見他人過,自過則相左]。[左]是墮落。[右]是升,[左]是降。是自己的業障現前,就要墮落。又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善財童子是真正修道人,沒有見到一個人有過失。他只見自己的過失,反省改過自新都來不及了,還有什麼時間看別人的過失?看不到!所以眼睛看到一切人都是賢人,都是諸佛,都是菩薩。自己也就成佛成菩薩了。看到別人還有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現形,自己的業障現形。所以佛眼睛裡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看諸佛菩薩都是凡夫,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最上乘的改過自新是從心地上改。

  “毀謗之來”是好事!自己有毛病,自己不容易發現,自己找都找不到,別人替我們找到,告訴我們。你看省了多少事!所以應當把他接受過來,這就是我[磨煉玉成之地]。他來幫助我,他是善知識。我們要用這樣心態來接受。[何怒之有],你怎麼可以憤怒,怎麼可以不接受,還要生報復的心?罪過大了!他對你是大恩大德之人,你還要用報復心來對待他,這個罪過重大!

  我們中國,聖人講孝。說孝道就會想到舜王。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不承認他是大孝,孝感天地。他這大孝,是什麼人成就他的?他的父母兄弟成就他的。他母親死了,父親娶了一個後母。後母虐待他,父親又聽後母的話。後母以後生了一個弟弟,一家三個人欺負他。不但欺負他,時時刻刻都想置他於死地,這樣的狠毒。他沒有變心,總是自己常常反省,為什麼我得不到父母弟弟的歡心,總是想自己有過失,沒有見到別人有過失。天天在反省自己的過失,如何改過自新,到最後終於把一家人感化了。他沒有想逃家,出離,沒有想到將來要報復。念念反省總是自己不對,從來沒有想到他父母,他弟弟存心不好,對不起他。以後堯王知道他這些事情,把王位讓給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他,請他來繼承王位。他能感動一家人,將來就能感動天下。

  在佛經裡我們看到[忍辱仙人]。忍辱仙人誰成就他?歌利王成就了他。[金剛經]上雖然說到,但沒說清楚,[大涅槃經]裡講得清楚。

  [歌利王]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暴君]。所謂的無道昏君,梵語就叫歌利王。仙人在山中修行,他無緣無故的發脾氣,把仙人凌遲處死。忍辱仙人絲毫怨恨的心都沒有。忍辱波羅密圓滿了,看不到外面惡人,看不到外面有一樁惡事。諸位想想,他的心清淨到什麼程度,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學佛學什麼?就是學這個。

  也許你說我們連善惡都不分,不是麻木不仁了?十法界因因果果擺在面前,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心裡面沒有,心裡頭干干淨淨,一點執著都沒有,不是對外頭不清楚。樣樣清楚,可是絕對沒有絲毫分別、執著。所以在他,[自受用]裡是萬法皆如;[他受用]時,因為眾生有煩惱,必須要跟他講層次,跟他講原則,那是對眾生說的。對自己,我人眾壽四相皆無,一切平等,決定沒有一絲毫差別。從平等法裡面建立差別法,是為了幫助別人的。所以差別就是無差別,因為差別不是自己用的,是他受用。他沒有見性,要叫他斷惡修善;自己入這個境界了,無有惡可斷,也無有善可修,自己得到清淨平等,契入一真境界,無修無證。無修無證裡面,修證的事還照做,這就是空有兩邊都不住。如果入了這個境界,事相上的修持都沒有了,就落在[空];執著在事相上不明究理,不見本性,就落在[有]。他空、有兩邊都不住。像大勢至菩薩所示現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不落有邊,淨念相繼不落空邊,這叫中道。空有兩邊不著。所以心地清淨平等,萬法一如,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還是不中斷,還是照念不誤,空有兩邊都不住。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這是真正修行,真實的修行。

  又聞謗而不怒。雖讒焰薰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

  這不但是理,也是事。別人誹謗我們,侮辱我們,我們如果心不動,不理會,自然就沒有事了。他罵我們,我們不要回答他。他罵,我就聽;罵了幾個鐘點,罵累了就不罵了。誰吃虧?他吃虧。他口不斷在動,很疲倦了;我們心清淨,若無其事。這個方法對治是非常有效的。

  我十幾歲在學校念書,就學會這套本事。我這套本事實在是跟我一位同學學來的。因為我年輕在學校念書時跟了凡先生一樣刻薄,喜歡挖苦人,喜歡戲弄人。可是我遇到一位同班同學,這位同學是我的大善知識。我處處欺侮他,大庭廣眾之中常拿他來取笑,他從來對我一句話不回。整整過了一年,我被他感動了。這個人真正了不起,真是打他不回手,罵他不還口。我從他那裡學到這套本事,一生都得受用。所以不管人家怎麼樣毀謗,怎麼說,到最後都煙消雲散了。對自己內心的修養增加了。如果講福報,一般人對你更加贊歎,某人真有修養!如果不是這些人來侮辱誹謗,你的忍辱功夫就不能現前。他是來成就你修功的,何必不收?是送好禮來給我們的。

  我們在一個機關團體裡面,有這樣的人對付我們,我們能以很清淨心應他,長官也欣賞你,同事也佩服你,你的升遷機會也就提早了。他送這麼多好處給你,你為什麼不要?你要對他惡言相報時,則兩個人程度一樣高。

  我們從前在學校裡,兩個同學吵架。老師往往是一齊處罰,兩個都跪著!我們心裡很不服氣。明明我有理,為什麼老師也叫我跪?到以後才曉得,凡是會打架、會吵罵的程度是一樣高,一個高一個低的絕對打不起來,罵不起來的。這個很有道理。遇到這個情形,修養程度的高下馬上看出來。

  所以遇到這些事,要曉得他是來送好禮給我的,他是我們的恩人,不可以恩將仇報。第一、是來測驗自己修養功夫。第二、很現實的福報馬上就來了。你將得到大眾的贊歎,禮敬。所以他是來送禮的,他不是壞人,是好人,是真正的好人,不要錯怪了他。自己要曉得。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

  這一段所說的不但是世間法,出世法裡也非常重要。菩薩六度,有兩條是關鍵:第一、是[布施]。布施是修福。人不能沒有福,佛是更不可以無福。我們稱佛為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佛是智慧圓滿,福報圓滿。世出世間論福報沒有超過佛的。所以求福、求慧是應當的。我們自性裡本來具足了無量無邊的福慧。布施有三種:就是[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都是一切眾生所追求的。佛告訴我們種善因必定能得善果。

  第二、是[忍辱]。忍辱能夠保持。如果只有修施福,而沒有忍辱,修積的福德保不住。[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一切法是指世間法、出世間法。你要想保全,忍辱波羅密就不能不修。這一段就是講忍辱波羅密。

  經上常說[火燒功德林]。什麼火?嗔恚之火。若一發脾氣,功德就沒有了。所以功德的修積相當不容易。如果你想你的功德修積有多少?想想上次是幾時動過嗔恚心。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念佛人若在臨命終時發脾氣,那就完了。這就是說明為什麼人臨終時,佛法教我們八個小時內不要去碰他。他雖然斷氣了,八個小時之內,神識沒有離開。你去觸摸他,怕他發脾氣,就是這個道理。這時若發脾氣,絲毫的功德都沒有了,所以功德很難修積。福德則不會失掉;功德隨時可以失掉。

  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清淨心,是定、是慧。諸位想,一發脾氣那有定和慧?定、慧都沒有了。至於福德,我們講財富、聰明[世間的聰明是法布施的果報]。我們念佛,所修積的功德就是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一發脾氣,功夫成片沒有了,一心不亂更沒有了!所以要曉得功德是很難保持,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

  我們修行在菩提道上│就是修行過程之中,冤家債主常常來作對。為什麼?他們的報復心很強烈。看到我們修行要成就了,成就之後他就永遠不能再報復了,所以總是想盡方法來障礙,來阻擾。這些障礙、阻擾的方法,就是叫我們自己把自己的功德毀掉,[火燒功德林]。自己要不肯毀掉,任何外面的境緣對我們是無可奈何。

  所以有些人有[境緣]。[境]是環境,[緣]是人事。物質、人事環境常常叫我們不滿意,不滿意就發脾氣,一發脾氣就把自己的功德燒掉。誰叫我們不滿意?可能都是冤親債主在那裡作祟,藉著人事、物質環境的緣,他在挑撥。所謂說話的人也許是無心的,我們自己聽了有意,自己聽了就不舒服,就難過。不要說表面上發作,你心□稍有恚意,功德就沒有了。只是小小的嗔恚,為什麼功德沒有了?因為清淨心失掉了,這是必須要明了的。所以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在忍辱,都在定功。定、不但是出世法修行的樞紐,世間法也少不了的。

  [聞謗不怒],這是定,這是智慧,定慧現前。[聞謗而怒],那是業障現前。從這可見到,我們是定慧現前?還是業障現前?自己要清楚。

  這些境界好不好?對修行人來講,是好的!常常有人來找麻煩,有些事叫自己不如意,這是好境界。若不從這種境界裡去修,定從那裡修得成功。所以逆境、逆緣現前,正是自己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修[忍辱波羅密]的機會來了。所以前面講,感謝都來不及,怎麼可以抱怨?怎麼可以發脾氣?正是鍛煉自己功夫的時候。

  古人鍛煉一個學生,首先用的方法,就是教他修[忍辱波羅密]。看到這個人是個法器│就是可以教的學生,對他就沒有好臉色,會處處有意去找麻煩,好像很討厭,這是看他能不能忍受。有意折磨他,他若不能忍受,離開了,就算了。不能忍辱就不能成就。雖然其他的方面很優秀,不能忍辱其成就也有限。

  我們在[禅林寶訓]裡看到。有一位老和尚折磨他的學生,就是完全不講理的,一見面就罵,就呵斥。有一次洗腳,洗腳水就潑在學生的身上,學生還是不走,還是要賴在這個地方。以後他實在生氣了,趕走,遷單,不讓他住在這裡。學生沒法子,不能住了,於是他住在遠遠的走廊下。老和尚講經說法時,他在窗戶外一心谛聽,不讓老和尚看到。過一年了,老和尚要傳法,要退休,推選一位新的住持來繼承他,大家不曉得老和尚要選什麼人?老和尚要大家把在外面聽經的那個人找過來,傳法給他,把住持的位讓給他。大家才曉得,這麼多年老和尚是為了要鍛煉他。如果我們遇到小小不如意,就想掉頭而去,不願接受磨煉也就決定不會有成就。即使其他方面再優秀,也不能成就。世出世法成敗關鍵就是忍辱。他能忍,他就有定;他有定,他就有真智慧,不會被外境所動搖。

  有時候,我們看某人很優秀,在這兒住了沒多久他走了。常住的人笑笑無所謂。受不了折磨,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人在常住多一個、少一個,一點關系都沒有。所以有些眼光短淺的人認為某人是個人才,走了可惜,這是看得近。往深遠處一看,不是如此。真正是人才,他有定功,有智慧。唯有定、慧才能續佛慧命,才能住持佛法;沒有定絕對沒有慧,定的前方便是[忍辱波羅密]。先有忍而後才有定。沒有忍那裡來的定?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知道這是個真正道場,是有道學可以學的,打都打不走。他沒有學到手,怎麼肯走?什麼樣的侮辱都甘心承受。為什麼?必須學到手之後才肯走,沒有學到手是決定不肯走的。這是真正求學的人!假使小小的一點不如意,他就掉頭就走,不能忍辱,沒有用處的,不必去留他。

  這一段的文字非常的重要。息謗息爭的妙法,就是根本不把它放在心裡,再怎樣的誹謗也就消失了。所以誹謗來,不可以爭,不可以辯,愈辯就像此地講的[春蠶作繭,自取纏綿]。用不著辯的!冤枉了,冤枉也用不著辯。

  所以說[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害是太大太大。如果做事,上司對於一個易怒之人不會重用的,也不會提拔的。所以一個長官考核部屬,往往在生活中,從他待人、接物之處觀察。這個人值不值得栽培?這個人有沒有前途?他看到心裡有數。易怒之人沒有什麼大前途,不值得栽培的,因為怒會害事。

  其余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

  這四句是改過自新的最高原理、原則。大乘佛法就用這個方法,所以成就快速。小乘人改過是在事相上,事相就是枝枝葉葉,一個事情錯了,下一次不要再錯了。枝枝葉葉上改,難!而且很苦,時間很長,不容易收到效果,不如前面講的從[理上改]。理上改比事上改高明多了!這是一般講的大乘權教菩薩,權教菩薩從理上改。大乘實教[[實]是真實],法身大士從心上改。心是根本,萬法唯心。

  [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善業、惡業都是心造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心造的,[華嚴]說得好:[應觀法界性],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性就是本體,體即是心,[一切唯心所造]。大乘菩薩到地獄裡度眾生,用什麼方法來進入地獄?打開地獄之門?就是這一句偈。我們看[地藏經],破地獄門,就是[華嚴]這首偈。地獄是什麼?唯心所造。明白這個道理,地獄原本沒有門,自由通達了。

  所以改過從心地上改,修善從心地上修。若從心地上修,就是很小很小一樁善事,像我們在路上遇到討飯的,布施一文錢,這一點點小善的功德也是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這是自性大慈悲心的顯露,心量是無量無邊。因為是從心地上修的,福就是那麼大,稱性的。所以從事上修的善小,性德未顯,得的福報也小。

  怎樣從心地上改?就是真心改。真心想要改,真心修善,真心斷惡,這就是從心地上用功。心地法門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理上還有條件,心地上功夫是不談條件的。所以純真無妄。一絲毫的善也稱性。改過要從心地上去改,知道一切唯心造。

  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這是最高的原理。心清淨了,無量劫以來的罪業都沒有了。要怎樣達到心不動?不動心就是禅定,在念佛法門裡稱[一心不亂]。諸位要曉得,若得[一心],罪業都消除了;起心動念,罪業又現形了。

  比喻看電視。把電視機關起來,電視畫面就沒有了,銀光幕上干干淨淨,一打開畫面又現形了。眾生心中業相亦如是。心定的時候一切業相都不現形;心動時業障又現形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修清淨心,清淨心是心裡一念不生,禅宗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曉得業障是在妄心裡,真心裡面沒有。真心本來清淨,現在還是清淨。

  像我們戴眼鏡,眼睛本來清淨,我們戴上眼鏡,鏡片上落有灰塵,看到外面模模糊糊的。這不是眼睛有毛病,是眼鏡鏡片上的毛病。所以我們講業障。業障在那裡?業障是鏡片上的污染,眼睛並沒有障礙。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幾時能把眼鏡去掉,不但污染除盡,鏡片也不要了。則淨眼明見,好比明心見性就成佛了。你若戴上眼鏡,隔著一層障礙起用,就是凡夫,就是有情眾生;除去障礙就是諸佛如來。

  我們現前用什麼心?用妄心,不是用真心。真心沒有障礙。我們用肉眼來看一切萬法,是戴上了妄心鏡片看東西,透過一層妄來看外面的境界。這個‘妄’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重重污染鏡片。我們是透過八識五十一心所接觸外面的境界,所以外面境界也變了,變成六塵了。如果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看外面的境界,外境即非六塵,而是真如本性。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轉六塵為真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現在的大麻煩就是我們沒辦法把眼鏡去掉,八識五十一心所沒有辦法除掉。佛家修學的宗旨都是教我們把這個東西捨掉,[轉識成智]。[智]是真性起用,[識]是迷了真性的作用,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起作用。這是在功夫上說的,權教以下皆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因此不能見性成佛。所以忏罪,有從事上忏,有從理上忏,沒有辦法從心上忏。為什麼呢?他不知道心在那裡。如[楞嚴經]所說,你看阿難尊者那麼聰明,心在那裡都不曉得,都找不到。楞嚴會上一開頭,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心在那裡?阿難找不出來,都不知道心在那裡。不曉得什麼叫做心,你從那裡忏起?

  大乘實教菩薩,在圓教講就是初住以上,[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修的忏悔法,就是從心地上忏悔。諸位讀[華嚴經]就很清楚,特別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善財童子怎麼修?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這些菩薩示現在人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人家是怎麼修的?佛法真正講修行,有理、有事,還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沒有比[四十華嚴]更好。[華嚴]縱然不能全讀,四十卷完整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確實很重要。要曉得大乘最殊勝最高級的佛法,如何應用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上,這是真實修行的一部好書,真正值得提倡。

  依照這個原理原則,古德常常開導我們,教我們修行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想想看這[一向專念]有沒有道理?教你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把一切的妄念歸成一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善還是惡?非善非惡,善、惡兩邊都離開了,與心性相應了。善、惡是兩邊,識心心所裡面才有兩邊,真心裡沒有兩邊。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久了,自自然然就明心見性了。這是八萬四千法門以外,修明心見性最殊勝的方法。

  萬一用的功夫不夠,見不了性,見不了性也沒關系。可以見阿彌陀佛,見了阿彌陀佛之後一定會見性,這是方便,是任何一個法門裡面所沒有的。其他的法門不見性就不能算是成就,念阿彌陀佛不見性,見到阿彌陀佛就算是成就。從心地修,現在教給你一心念佛,就是從心地起修。你一心念這句[阿彌陀佛],什麼罪業都消除了。阿彌陀佛那有罪業?這句[阿彌陀佛]是真善,真善不是善惡之善。善惡之善是相對的善,不是真善。真善是離開相對,絕對的大善。

  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

  這是舉幾個例子來說。過失有千萬條,[不必逐類尋求]。學戒律的,從事上修的,他就要想:一天有多少過失?那些事錯了?慢慢在那裡想,再一條一條改。天天要反省,還要搞功過格去記。這種對於很執著的人有效,非常有效!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這是與過去生中習氣有關系。大乘菩薩根性的人,絕對不干這種事情;小乘根性的人很歡喜,很受用。小乘根性的人叫他不用這種方法,他沒辦法。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因此所用的對治理論與方法也不一樣。

  在中國大乘根性的人多,這是事實。像南洋、泰國、錫蘭、小乘根性多。以其世代相傳都是小乘法,都是樣樣要分別、執著、計較。他從事相上斷惡修善。大乘是從理論上,從心地上斷惡修善。從心上修,是從根本上下手,不必要在枝葉上尋求了。

  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這個方法好!簡單明了。如果沒有真實智慧,你還是做不到。為什麼?因為懷疑。以為自己一身的罪業,這樣做能消除嗎?他懷疑,不相信,不接受。甚至於聽我們講:[你]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以為一生的罪業很重,怎能往生淨土?那有臉見阿彌陀佛?不但沒有臉見阿彌陀佛,連寺廟大殿塑的佛像他都不敢進去拜。總是認為自己罪業太重了,我怎麼好意思見佛。這樣根性的人,就教他用事上忏,他相信。他知道一條罪業,他能改一條,他的心能安,這樣就很好。

  能夠接受淨土法門,真的是經上所說的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不是最上乘根性的人,不可能接受念佛法門。因為接受念佛法門,無始劫以來的罪業,念佛就消除了。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諸上善人之一。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諸上善人,你往生到那裡,就跟他們是同等人物。小乘根性的人不敢承當!怎麼敢跟觀音菩薩並肩攜手!所以念佛法門,黃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注解]裡講是度上上根的人。什麼人是上上根?能信、能願、肯念佛的是上上根。禅宗六祖大師是度上上根人,殊不知淨宗的上上根超過禅門上上根。六祖大師度的上上根還保不住,還會退轉;淨宗的上上根人決定不退轉,圓證三不退。六祖大師的上上根,只是證三不退,不是圓證三不退。所以說在一切法門裡,確實無與倫比。

  念佛法門殊勝,遇到念佛法門幸運。也是自己生生世世修學的善根福德累積成熟,不是偶然得來。你很幸運,你的運氣好。不是這樣的。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成熟,我們才遇到。

  [一心為善],[一心]就是決定沒有二念。[正念現前],這個[正念]是第一念。絕對正念,無上正念。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去念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改過最妙的方法,滅罪消業障極妙的方法,就是[無念]。無念是無妄念,不是無正念。正念要沒有了,那就墮到無明了。所以是無妄念,妄念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功夫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但是在念佛人來講,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什麼是[正念現前]?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最真實的正念,無上的正念。要把它認清楚!這一生中唯一的一樁大事就是保持正念現前,希望自己不要落在邪思邪念上,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二六時中不間斷。諸位果然能夠從這個地方下手,三個月見效。你一天到晚保持著阿彌陀佛這一念,有這一念當然你的妄念就少了。妄念不可能沒有,一定是有的。有,不要怕!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占得多,妄念占得少,十個念頭裡我有六、七個是阿彌陀佛,有三、四個妄念,不在乎,沒有關系。你不念阿彌陀佛,就全是妄念。念上三個月就有效果。阿彌陀佛之念多了,妄念少了,心自在了。心裡安寧了,法喜現前了,這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本來是憂郁煩惱,前途暗淡;現在歡喜,顯得有智慧,生活有情趣,有信心,前途充滿了光明;與從前不一樣了。

  要繼續念上半年,效果更大,信心堅定。真正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三年是可以成就的。自古以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用三年功夫成就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有一類根性的人,說這個法門不能修,三年就死了,這不行。那還談什麼呢?所以說真的,有許多人不敢修,不敢修的人貪戀六道,捨不得六道輪回。這就是眼光短淺,不知道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受用自在快樂,人間天上皆不能比,諸佛世界也不能比。這樣好的地方不想去,還願意在這裡受苦受難,還有什麼話說!就不必講了!

  真正有志氣、有眼光的人不能不曉得,我們一心一意,求淨土,求見阿彌陀佛,才是究竟圓滿的成就。自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永離一切分別執著。再沒有一樁事情值得牽掛,值得留戀的。生活隨緣而不攀緣。你說多自在!多快樂!自己真正成就了,這是世人想不到的,轉煩惱為菩提,生死自在。不是我們壽命到了才往生,而是隨意往生,想去就去;如果你覺得這世界上還需要住幾年,也不妨多住幾年。只有一個道理:還有些人與我有緣,要我勸他們一同去,所以那時住在世間是來度眾生。如果為自己,則早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留在此地,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為了宣揚這個法門,不妨多住幾天。假如念佛法門有人繼承,有人在這裡繼續宣揚,那我把擔子交給他,我可以先去了,大事因緣讓給他們去做。何等的自在!所以諸位要曉得,[三年成就往生]的是他沒有法緣。沒有法緣他就決定走,他決定不會在這地方多耽誤一天。不能走那是沒有法子,無可奈何,能走的人決定是走了。

  諸位只要真的這樣念法,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心稱念。三年決定成功。你看谛閒老和尚有一位徒弟,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什麼都不懂。出家剃了頭,老和尚不准他去受戒;他不認識字,也不要他去聽經;甚至於不要他住寺院裡。住廟裡跟大家一塊工作,他年歲大了恐怕他受不了。別人會欺侮他,他要不能忍耐,天天發脾氣,就不好了。因此把他送到寧波鄉下沒有人住的小廟,讓他一個人住。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這樣念了三年,預知時至往生。他憑什麼本事?就是[一心為善,正念現前]。真正做到了老實念佛!不是平常人能夠跟他相比的。他成功了,他只有往生。因為他沒有能力去弘法利生,他不識字沒有基礎,他念佛成功就走了。他沒有生病,沒有痛苦,自己知道什麼時候走,而且站著走。走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谛閒老和尚給他辦後事。不簡單,不容易。這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你說這個法門不好,那一個法門能有這個樣子給我們看呢!那一個法門臨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站著走,走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人家替他辦後事。這是我們真正的見證。

  我教給諸位的方法,就是[一心念佛]。我們身體還在這個世間,不能沒有生活,當然要工作;工作放下來就念佛。工作時專心去工作;工作一放下來,佛號馬上就提起來。甚至於在工作時,只要不用思考,也可以念佛。或者是放錄音帶的佛號,工作時可以聽佛號。若工作需用思考,就放下佛號專心思考;不用思考時工作也可以念,也可以聽佛號。把念佛當作我們一生中第一樁大事,其余的都是雞毛蒜皮,不值得牽掛的。這就是從心地上改,從心地上忏罪,會修行的人一定是把根本抓住,從根本修。

  如太陽當空。魍魉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

  [魍魉]就是妖魔鬼怪。光天化日之下,妖魔鬼怪不能出現。

  [此精一之真傳也]。我們講改過自新,這是精華,是[精一]。[一]是純一,[精]是精純。這是真傳,諸佛如來確確實實有真傳之寶,可惜很多人不相信。[彌陀經]、[無量壽經]是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唯一真傳,幾個人相信!我們要曉得。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枝枝而伐]就是一枝一條的砍下來,葉子一片片摘下來,這譬如從事上改。事上改的是枝枝葉葉,心上改的是連根拔除。所以要知道改過的訣竅,竅門在那裡?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改?蕅益大師的開示,諸位若能熟記,依教奉行,就是從心地上改。確實無量劫所有的罪過都改掉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將一切罪業全都改掉了。世出世間一切善法,一句阿彌陀佛都圓修了。一修一切修,一改一切改,就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大家要深信。有許多人懷疑,恐怕這個法門不太可靠,或者還有比這個更好的。我聽了笑笑,跟他合掌念阿彌陀佛就好了,不可受他的動搖。

  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淨。

  從心上改,這是最上。[當下清淨],就是我剛才跟各位講的,你果然能夠一切放下,一句阿彌陀佛念下去,三個月、六個月,你的心就清淨了,效果就現前了。縱然弘法學講經,我也常勉勵大家學講一部經。你每天念一部經,讀一部經,三、五個月心得到清淨。若同時看很多經,三五年得不到清淨心,沒有用處。這個秘訣就是專精,知道的人也不多。

  真正學佛,愈學心愈清淨,愈學煩惱愈少,愈學無明愈薄,智慧愈長,容光煥發,身體健康。這才是功效!所以要牢牢記住蓮池大師講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我們辦圖書館,書是給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看的。大家要記住!為什麼要給他看那麼多書?因為他不相信。不相信,就給他去看。他要走廣學的路,讓他走;我們走專精的路,跟他不一樣。他們改過從枝葉上改,從事上改;我們改過是從心地上改。從此處就看出,智慧不相同,見解不一樣。

  才動即覺。覺之即無。

  這是講從心上改的。[動]就是煩惱,就是業障。[動]是心動了,心裡有念頭,心裡有妄想。才有妄想,才有念頭,馬上就知道。知道了即轉成阿彌陀佛。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一動,不管你是歡喜,是厭惡,不管是善念,是惡念,只要念頭才動,第二念就轉為[阿彌陀佛]。真正修行人念六個字、四個字[阿彌陀佛],都可以。妄念一動,第二念[阿彌陀佛]就是覺。覺而不迷。第一念迷,第二念覺,覺要快速。決定不能讓迷繼續增長,效果就大了。這是真正的開智慧。

  如果你能堅持半年、一年,智慧開了,眼睛就放光,六根聰利,世出世間法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人家要看多少書,看多少資料,還要找多少世界的資訊,才能夠判斷,還未必能夠判斷正確。你什麼都不要,你一看就明了、就通達,決定正確、沒有錯誤。這種本事世間人沒有,這是佛菩薩的本能。佛教給我們求真實智慧!

  發心弘經,最要真誠、清淨、慈悲,不必還要找參考資料來研究怎麼講法。不要落到第六意識,也許錯解了如來真實意。我說過很多次,經典是沒有意思的。我們在這裡想經中意思,三世佛皆喊冤枉。所以只要老老實實去念,不要求意思。沒有解釋,沒有講法,老老實實念,會把心念清淨了,自性裡的智慧就能現出來。人家要來問經義,你跟他講,講出來的是[無量義]。不求意思,無量義都顯示出來了。[無量義]是你自性裡的智慧顯現,所以展開經本,深講、淺講、短講、長講,自會恰到好處。講完了之後人家問你,[你講些什麼]?真的不曉得,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呢?你不問,什麼意思都沒有;一問,即生起來了。生起無量義是[他受用],沒有意思是[自受用]。[自受用]就是清淨心,一念不生。唯有一句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所以,講出去之後何必還要記住。我講些什麼,不知道,心才干淨!

  永遠保持清淨心。清淨就是[覺];染污是[動],心動就染污了。換句話說,你心裡有念就是染污,無念就是本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始覺合本覺,念佛法門確實不可思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念都是始覺合本覺,這是真正修行!

  所以經只要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就可以了。[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兩種都念也行,念一種也行。其他的實在沒有必要了!為了要講經,要利益別人,可以念[無量壽經]的注解,念[彌陀經]的注解,[阿彌陀經疏鈔],[阿彌陀經要解]。[疏鈔]尚有[演義],非常圓滿,正是蕅益大師所贊歎的,博大精深!念[彌陀經疏鈔演義]就等於念了一部[大藏經],因為蓮池大師引經據典,遍及世出世法,實在是非常豐富。蕅益大師的[要解]有圓瑛法師的[講義],寶靜法師的[親聞記]。弘揚淨宗,依這四本注解就夠了。[無量壽經注解]是黃念祖老居士寫的。這四種你把它念通了,不但是所有淨土經論全通了,連這一部[大藏經]也通達了,無論那一宗那一派沒有一樣不通。不能搞多,搞多了心決定雜,心雜亂自然不生智慧。所以諸位發心弘揚淨宗的話,這四本書就夠了,多一樣都不要看。不要說我看得少,我沒有材料講。沒有材料少講一點,何必一定要充數呢?愈少愈精,愈精愈妙,不浪費聽眾的時間。若搜集好多材料,湊起來像大拼盤,吃了什麼味道也不是,浪費自己的精神,也耽誤別人的時間,這是過失!

  茍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假使我們做不到最上的治心,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須明理以遣之],遇事時冷靜地想它的理,通情達理以後,人心自然就平息了,妄念就會減少,忿怒可以化除。

  [又未能然],這對初學的人講。初學的人對理也搞不通,怎麼辦?就在事上加以禁止。尋枝折葉,一條一條來對治。不對治會出麻煩,造成更重的罪業,招來更苦的果報。對初學的人,要求他嚴守戒律,因為他還不能明理,戒律的精神就是‘防非止過’。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已經得清淨心,已經明理的人,他在事相上,都能受持,這是最好的。確實自行化他,心地清淨了,又做了一個榜樣給初學的人看,所以說是未為失策。

  [執下而昧上,則拙矣]。有一些人死在戒律條文裡,執著在事上修學,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這是愚昧笨拙之人。

  其實戒律是活的。持戒清淨要明理,更要求的是清淨心。持戒的目的在得定,定就是清淨心。要是執著在事上修,則不能得定。天天分別事相,執著事相,怎能得定。離開分別、執著才能得定。定還是手段,所以執著在定,還是不行,還是開不了智慧。

  二乘人執著在定。佛在[楞嚴]裡講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所證的是[九次第定]│偏真涅槃的境界[內守悠閒]。[守]就是執著,放不下,守著悠閒的境界。[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他還是分別執著[滅法塵]。譬如講斷煩惱,小乘人完全從[事]上斷,有時亦兼[理];而非從[心]上斷。所以斷見思煩惱,需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經上講其難如斷四十裡瀑流。四十裡瀑布,一下擋住叫它不流,你看多麼難!從[事]上去修就這麼困難,此是前面講的尋枝折葉。

  要把樹砍掉。怎麼砍法呢?先把葉子一片一片摘下來,再把枝條一條一條砍掉,慢慢再去挖根。這種事情多麻煩,樹是除掉了沒錯,費的功夫太大了!聰明人只要把樹根挖掉,樹葉自然就枯掉了,何必枝枝葉葉去斷?所以聰明人是從根本上拔除,愚人是從枝葉上去折伐。這是比喻改過應從心上改。

  顧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忏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

  我們要發恥心[知恥]、畏心、勇猛精進心。這三心是改過的[親因緣]。還得加上[增上緣]。就是要有好的同參道友提醒我們,在外面幫助一把,這是明的增上緣。因為已有一念善心,一念真心想改過自新,諸佛菩薩歡喜,一切善神恭敬贊歎,所以冥冥當中會有佛菩薩保佑,龍天善神擁護。可見得一念善心確實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因緣具足,就要真正在事上去修改。

  [一心忏悔,晝夜不懈”。如果一懈怠又造罪惡了,決定不能懈怠!所以念佛堂最好的是佛號晝夜都不斷。古大德祖師的念佛道場,分四個人為一班,輪班念佛,所以佛號不間斷。四個人在佛門稱[一眾],晚上輪班,白天大眾依儀規一起念。

  現前我們雖然沒有殊勝的因緣,可是可以利用錄音帶,跟著錄音帶念,也跟大眾一樣。佛號聲音不要太大,太大會吵到別人,自己能清楚聽到就好,晚上睡覺都開著。有時作夢也聽到,夢中也念佛了。就是古人講的,你在睡覺時聽到打鼓,作夢時在打雷,就是這個道理。睡覺時聽到念佛,好像在佛堂跟大眾打佛七念佛一樣,這樣子好!

  [經一七]。打佛七,不如找幾位志同道合的蓮友,找個清淨地方打佛七,在自己家裡好好的念七天七夜。佛七是晚上都不能中斷的;不是說白天念,晚上不念,這不叫佛七。實在講,一開始念不要念七天,七天一般人受不了。念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念個幾次,覺得很受用,再念兩天兩夜、三天三夜,漸漸地把時間延長。所以真正修行,能在一個星期念三天三夜,每一個星期念一次;或者做不到的話,則每星期念一次,一天一夜;功德就很殊勝,非常受用。

  書上主要講的就是改造命運,有求必應。我們想求一個道場,求一個修學環境,應該也是求得到的。這樣的功夫能堅持到一月、二月、三月,就有了效驗。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

  以下舉幾則明顯效驗的例子。如過去總是悶悶不樂,現在心開意解。快樂了,這就是有效驗。

  [或覺智慧頓開]。過去好像糊裡糊塗的,現在覺得聰明了,不糊塗了。

  [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冗沓]是很繁雜不容易解決的事務。現在遇到了事情,很容易就把它解決了。別人覺得很麻煩,他很容易就解決了。我們現前同修當中就有。把事情接過來,人家覺得很麻煩,他也沒操什麼心就擺平了。

  或遇冤仇而回嗔作喜。

  [此大福德大智慧之相]。過去有跟你過不去,對你很不滿意的人│冤家對頭,現在他對你印象好了,態度轉變了。這都是自己修學的功德,潛移默化而有感動。仁者無敵,這是福德智慧之相。

  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

  [黑物]是染污、業障。從前惡夢很多,而且夢得亂七八糟,現在這些現象沒有了。縱然有夢,也是清清楚楚,就像白天遇事一樣。這是好事![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學佛的人,夢見佛菩薩講經說法,教導修行。是好事情![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這些無論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或是在夢中的感應,都是業障漸漸消除,福祉漸漸顯現出來了。

  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高]就是傲慢。業障才消,若生驕慢則又墮落了,決定不可以貢高我慢。[畫而不進],[畫]是畫界限。到此為止就滿足,那你以後永遠不會再進步了。應當要不斷再用功,更求進步。永遠沒有止境,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天天求進步。怎麼可以知足?在物質、精神生活上,我們應當知足。進德修業,斷煩惱求智慧,永遠不能知足,要勇猛精進。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這是中國的一位大賢人。春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二十歲很年輕,他就覺悟了,就知道自己的過失,發願改過自新。

  [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這就證明前面一句話,[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蘧伯玉做到了。年年月月不斷的在反省,不斷的在改過,二十一歲覺得二十歲雖然改,還有太多的過失。

  [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這是年年改,月月改,天天改。

  [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蘧伯玉這段公案,是講古人改過這樣的認真,有這樣的恆心、毅力,證實他的忍辱精進功夫,足為後人效法。

  吾輩身為凡流。過惡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了凡告訴他的兒子,看看古人,再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我們是凡夫,凡夫的過、惡太多了。[猬]是刺猬,是一種動物,全身都長著刺。若遇野獸侵害它時,它的刺完全豎起來,保衛自己。[猬集],比喻我們過惡之多。

  [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想想今天,想想昨天,想想去年,想想過去,好像沒有什麼大錯。沒有做個什麼錯事,這是什麼原因呢?

  [心粗而眼翳也],我們的心太粗;我們的眼睛有翳,看不到自己的過失。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就不會改過。就永遠不會有自拔出頭的日子。所以蓮池大師教初學的人,用[功過格]來檢點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很多,才真正害怕了。但是改的方法,必定要從心上改。心上改為主,事上改為輔助,正助雙修。理事兼修。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

  我們學佛,實在得到一點利益,不但業障重看得出來,小小業障也能看得出來。不僅是對別人,自己小小業障也能覺察到。

  [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心]是心思,[神]是精神。就是精神提不起來,做事情或者讀書,記憶力喪失了,很容易忘事。年輕人忘事居然跟老年人一樣,這是業障!老年人真正有修行的,八十、九十還一樣不會忘事。

  [或無事而常煩惱]。沒有事就想事,這是業障。過去已經過去了,你想它做什麼?明天還沒到,想也是妄想。有的人很會想,想過去、想未來,一天到晚在想,叫無事生事,這個是業障。

  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赧然]是不好意思。見到正人君子不好意思,心裡有愧疚。心地正大光明,見什麼人也不會有這種態度。[消沮]是精神頹喪,就是精神提不起來,委靡而不能夠振作。

  [或聞正論而不樂]。不喜歡佛法的道理和孔孟的教誡。清朝在早先,宮廷裡面都念[無量壽經],後來慈禧太後聽了就不舒服,把念[無量壽經]廢除了。大概聽到五惡、五痛、五燒,不是味道,這就是業障現前!

  [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好心對待別人,送別人禮物,人家不但不感謝,還怨恨你。

  [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妄言]這是大的業障。[妄言失志]就是精神分裂,胡言亂語,辭不達意。業障相當嚴重了,[皆作孽之相也]。

  茍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幸勿自誤。

  有這些現象,就要認真忏悔,要奮發把舊習氣革除,不能再因循茍且。如果不改過,不自新,前途就沒有了。所以一發現有這些現象,立刻就要回頭,回頭是岸,不可自己誤了自己一生。

  真正把自己的毛病習氣革除了,才可以接受教誨,修善積德。如果不是真正的法器,教他是沒有用處的。特別是在教學、傳法,一定要傳給有條件的人,佛門稱為[法器]。過失少,心地清淨,勇於改過,有智慧的人,才是法器。若是一身毛病,如果你傳授法給他,將來造業更重。他要不得法,他害人少,造業也小;他要是多學了一些,本事大了,能力強了,壞事做得更多,做得更重。那老師就看錯人了!所以傳法要認識人,非其人不傳,這不叫[吝法]。如果是個法器,你不肯傳,叫做[失人]。不是法器不能傳,是法器一定要傳給他。下面是[積善之方]。積善之前先改過,使自己有能力具備接受大法的條件。先培養資格,然後才接受大法。

積善之方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纥。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

  開端引用[易經]來作為積善理論的依據。積善的人家一定有余慶,他一生享受不盡,子子孫孫享之,其中有很深的道理。

  [昔]是過去,[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纥,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就是古人跟今人真的不一樣。

  中國自古以來,婚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現代自由戀愛,說老實話,有好處。好處是什麼?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父母,不會把你配錯。壞處是若父母沒有受過教育,無知無識,可以把女兒賣掉。所以兒女不甘心不情願的勉強湊合,這是缺點。但是不可以不知道,它有絕對的好處。

  [叔梁纥]是孔子的父親。孔子的母親姓顏,這裡的[顏氏]就是孔子的外公,他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你看不是隨便嫁的。他看出孔氏一家人代代都積德,代代修善,這家庭裡子孫一定有發達的,所以他將女兒嫁給孔家是有道理的。

  [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他們一家人的長處就是修善積德。[逆知]就是預知,就是根據他們祖宗積德,曉得他們家裡將來一定有好子孫,有興旺的,這才把女兒嫁給叔梁纥,生了孔子。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國自古以來,幸福的家庭很多。

  古代的執政者,只要掌握政權,大的是帝王,統治國家;小的縣市長,鄉鎮長;我們一般講政務官。在他們的職責范圍裡有三句話,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作之君],君是領導人,你是這個地區的領導人;[作之親],你是這個地區百姓的父母,你要把百姓看做子弟來看待,要照顧他,要愛護他,要養育他;[做之師],師是模范,你要教導他,他們不懂,你要教他。

  現代民主制度,沒有這三條。所以[君、親、師],三個人的責任集中在執政者身上。如能盡職,功德不可思量。

  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飨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征之。

  一是依據[易經],敘述孔夫子的家世。再從孔夫子對於舜王的贊歎。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孝之人,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在佛法來說,他是道道地地的修行人。[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舜是確實做到了,所以他積的德[子孫保之]。這些話[皆是至論],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真理。

  [試以往事征之]。我們從歷史事實上看到,了凡先生在此地所舉的人,所舉的事,都是當朝的,就是明朝。距離他幾十年的事情,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善有善報,勉勵人要修善,要積善。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唯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我童年住過建瓯,曾經去過楊榮的家,常和同學們到他家去玩。我在那裡住過六年。他們的房子古色古香,門口兩個石獅子,掛著燈籠,像廟堂一樣。明朝時的[建寧府]就是現在的建瓯縣。在延平北面,建陽南面,屬於閩北。距離浙江很近,從建瓯到金華大約三百裡。

  [世以濟渡為生],他家裡的先人是劃渡船謀生的。大陸從前河川大部分都是用渡船。

  [久雨溪漲]。建瓯有一條河,就是閩江,一直經過南平,從福州出海。雨下多了,河川就氾濫,成為水災。

  [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這是講水災相當的嚴重。

  [他舟皆撈取貨物]。別人看著大水災,就撈東西,趁機會發一筆橫財。

  [獨少師曾祖及祖]。他的曾祖父及祖父,[唯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父子倆個劃了船專門救人。對於漂流的貨物,看都不看一眼,只顧救人。

  [鄉人嗤其愚]。鄉人譏笑他。這樣發財的機會,不多撈一點,而去救人,笑他愚癡。

  [逮少師父生]。楊榮的父親出生,[家漸裕],家庭生活環境慢慢好轉了。諸位想想劃渡船一天能收入幾文錢?還有坐渡船身上實在沒有帶錢,不能不渡。所以渡錢多半是隨意給。船旁邊擺一個小的盤子,並沒有刻意規定渡船要收多少錢,這是從前福建常見的情形。學生過渡都不要付錢。這就是善因定有善報。

  [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風水不是假的,但是沒有善,福也得不到。而且風水好壞,一定是按照個人的福德因緣,自自然然的。縱然有人指點,那只是一個增上緣。如果沒有這個福份,指點你得到風水,不但沒有福,禍害反而來了,這是沒有福份享受。所以看到福報來了不要歡喜,為什麼呢?想想自己能不能消受得了。

  讀了[了凡四訓],真的一點也不錯,確實一個普通的凡夫,[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曉得改過,不曉得修善,你的命運裡沒有變數,只是常數。唯有真正懂得積善改過,那就有變數了,真正改造了命運,創造了命運。我們在這一生,看到許多的事,儒、佛所講的道理完全證實了。

  [後生少師,弱冠登第]。[弱冠]是二十歲。[冠]是二十歲行冠禮,二十一、二、三歲都叫弱冠。也就是他年紀輕,二十一、二歲中進士,進士及第。這是過去最高的學位,等於現代的博士,拿到博士學位了。

  [位至三公]。他以後作官,作到了少師。[三公]就是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也是三公,位置比太師、太傅、太保稍微低一點。以現代的地位相比,大概是國策顧問的地位。也就是皇帝的顧問,皇帝有什麼困難的事情要向他們請教,所以地位很高。

  [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古時候做官確是榮宗耀祖。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雖然是一介平民,他現在作到這樣高的官位,皇帝要追封他的祖父、曾祖父,也跟他官爵一樣。他的曾祖父、祖父,朝廷也封為少師。這是古代的榮宗耀祖。

  我們今天獎勵行善,政府表揚好人好事。實在講,古時候這種表揚比我們現在表揚有力量,教育的意義更深。因為你子孫對國家有貢獻,國家對他的恩惠可以追加到他的遠祖。今天表揚好事是你個人而不及尊長,古代的追封加到曾祖三代如其官。在我們肉眼看,好像人已死了多少年了,有什麼意義?其實不然。這是優良教育深意,使知自己成就,亦必賴祖宗之積德修善,報在子孫之事實。明乎此,焉有不肯修善之理。此事若就佛法中講六道,帝王的追封,不管他在那一道,榮耀實際上他也能得到。他如果是在鬼道,一切鬼王都尊敬他。他是大善人,必定受天帝鬼神的尊敬。所以這種教育的意義,實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世代積德積得厚,楊榮以後就變成世家了。一直到了凡這個時候,他們家裡世代皆有賢人,既貴且盛。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霁顏。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鄞]是浙江寧波,在明朝稱鄞縣,現在稱寧波。楊自懲先生,[初為縣吏],在縣政府裡當差。相當現代科長、科員這樣的職位都叫[吏],縣吏是不太高的職位。他[存心仁厚,守法公平],這個人心地厚道,正直清明。

  [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從前縣長兼理司法;現在是政務跟司法分開了,司法有法院、法官去處理。從前縣長就是法官,他要兼理司法。有一個罪犯,問口供不說實話,狡辯,縣長就發脾氣生氣了,給他用刑,打得很重,血流滿地。可是縣長怒氣還沒息。

  [楊跪而寬解之]。楊自懲看到這情形,就替囚犯求情。[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這個囚犯犯的罪很重,叫人看了就生氣!不得不怒。

  [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霁顏]。其實說這樣的話要有相當的膽識,這是直谏。如果長官不接受,怪罪下來,很麻煩。假如這個長官相當賢明,明理,他不會怪罪,這是提醒他。

  [上失其道],[上]是指政務官,不敢指皇帝,也就是指省市縣長。國家的政治教育沒有辦好,這叫[失道]。[道]是什麼,[道]就是君、親、師,我們作地方官員主持縣政,沒有做到親、師的本分,沒有真正愛護老百姓;百姓犯過了,我沒有教得好。這就是[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散]是無所適從,無有依靠。政教要上軌道了,老百姓皆有一個原則可以依靠。中國從劉邦建立政權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孔孟,制定教育政策。用孔孟的思想教導百姓。在這以前,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學說之多叫人無所適從。諸子百家留下來的典籍,每人有自己的主張,每人有一套說法,看看都很有道理。這麼多的主張,這麼多的講法,我們到底依那一個?所以一定要在諸子百家裡選擇一家,大家都覺得他的主張可以接受,各種不同的民族也能夠適應,取這一家為主,以諸子百家來輔助,這樣確立了國民教育宗旨。從漢高祖制定一直到清朝都沒有變更,自然成了中華民族的道統。

  我們的道統主流是孔孟。孔孟教給我們五倫十義,這是我們要遵守的原則,這就是道。五倫講人與人的關系:最小的指居住在同一個房間的夫婦,丈夫要怎樣做好丈夫的本分,妻子要怎樣做好妻子的本分。[分]就是義務,你要盡到你的義務。夫妻和合是家庭興旺的基礎。室的外面就是家。家中上有父母,下有兒女,中有兄弟,每一個人的身分不相同,義務責任就不一樣。每一個人應盡自己義務職責,這叫天職,不是別人派給你的。這就是[道義],天然的叫[道]。家之外是社會,國家。上有領導人是國君。下有被領導的人,那就是[臣]。平輩的有[朋友]。[五倫]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領導與被領導)、朋友。從內向外擴展,則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所以五倫是一個民族國家的大團結。我們這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大家族中華民族,這是[道]。

  古聖先賢心目中從政者即是偉大人物,稱為[大人],負有對人民教育、養育、領導之天職。教導人民,教他一舉一動,他的見解,他的思想,他的思考有個范圍(倫理道德),不能超越范圍,人怎麼會作亂?怎麼會作壞事?再加以道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薰陶,儒家基本教育的目標: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學校已經不教這些課目,疏忽人文而重科技,老百姓思想、見解、所作所為沒有一個准則了。這就是教我們看到別人犯罪,回頭想想自己為官作得不夠好。

  [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對於他犯罪的動機,犯罪的行為,我們真正知道了,要同情他,要哀憫他,不能因破案而歡喜。為什麼不能歡喜?因為我們自己的責任沒有盡到。

  [喜且不可,而況怒乎]。破案尚且不可歡喜,又怎麼可以發脾氣。從前作官,做縣市長,至少是個舉人。何況大多數縣市長都是進士及第的。所以一提醒他馬上覺悟了。

  [宰為之霁顏]。這是很有膽識,縣官一經提醒就覺悟了,就息怒了。從這個地方我們能見到楊先生的智慧、德性、見地,都很了不起。所以他在公門好修行,多行善事。

  楊先生[家甚貧]。在從前作官只靠俸祿,不會發財的,所以退休後真是兩袖清風,一生清貧的人非常之多。如果作官告老還鄉而富有的,就是貪官污吏。否則你的錢從那裡來的?因為以前念書人不會去做生意的。如果官作大了,對國家有大的貢獻,那麼國家有獎勵,送你多少田宅,這是相當的富有。如果是平常一個官吏告老還鄉,都是相當清寒。楊先生只是縣政府裡的一個小職員。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他不接受人家送禮。有人要拜托他,尤其是犯了案子的人,犯法的囚犯,總想說一點人情,能夠得到好一點的照顧,或者刑罰判得輕一點。可能他的職位掌管這些事,於是人情就免不了。他是秉公處理,不接受別人送的禮。十分清廉,很難得。

  [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從前囚犯的糧食很少,有時在解遞的路上常常缺乏糧食,沒東西吃。楊先生總是盡心盡力設法救濟他們。

  [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杭]是現在的杭州。杭州到寧波相當長的一段距離,都是步行。囚犯帶著刑具,手鐐腳铐,這樣一天能走多遠?一天能走五、六十裡已是相當辛苦了。從杭州走到寧波要好多天才能走得到。

  [沿路忍饑,菜色可掬]。沿途沒東西吃,餓了好多天,很可憐!夫妻商量一下,[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家裡米少,都送給他們,自己就沒得吃;自己吃了,他們就沒得吃了。怎麼辦?煮粥!分一半給他們。

  [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以後他生兩個兒子,這是夫妻積德,報在兒孫。[吏部]就是相當現在的內政部。從前的中央政府只有六個部,現在則有十幾個,以前部的職權比現在部的職權要大。像前面講的禮部就兼現在教育部和考選部的職權。[吏部]是管行政的,職權也比現在大。[侍郎]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政務次長,副部長。部長在那時候叫尚書,尚書是部長。侍郎是次長,就是副部長。通常副部長有兩位,左右侍郎,像我們現在部裡也是兩位次長│政務次長與常務次長。所以侍郎是次長的地位。

  [長孫為刑部侍郎],[刑部]就是現代的法務部、司法行政部,這兩個部的職權,都是從前的刑部。

  [次孫為四川廉憲]。[廉憲]相當於行政專員,比省長小一級,比縣市長高。大概管七、八個縣到十幾個縣的地方行政首長。

  [又俱為名臣]。治理地方非常有成績,很有聲望地位。

  [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今]就是現在。楚亭先生也是作官的,也是非常之清廉,是他們家的後人。這是夫妻兩個積德,子子孫孫都好!

  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

  [正統](公元一四三六-一四四九)是明朝英宗的年號。[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就是造反,叛變。[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都憲]是官名,[楷]是他的名字。[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布政司相當於現代的民政財政廳長,主管一省的行政和財政。

  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

  這一段是講不妄殺所得的果報。我們看看中國的歷史,凡是統軍的大將,後代有好果報的人很少,為什麼呢?殺業太重了,結的冤仇太多了。做將軍有好後代的,在中國歷史上恐怕十個都見不到。這是其中一個得善報的,因果報應最明顯的。郭子儀是大將,他的後代能保全,是做將軍積善德。宋朝的時候曹彬、曹翰都是趙匡胤手下的大將。曹翰的後代就很差,沒有傳到第三代,女兒淪落為娼妓,家敗人亡。曹彬是很仁慈的將軍,不妄殺,後代都很好。所以做將軍的人如果軍紀不嚴,士兵騷擾百姓,都是他的罪過。這裡說的是不妄殺的果報。這個人很聰明,只要不是擁護叛黨的,都教他們如何來區別,在戰爭的時候就可以不誤傷人命。其子孫的功名富貴,說明了善因善果絲毫不爽。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

  [莆田]屬於福建的一個縣,在福州的北面。這也是先人積善。她每天做一點吃的東西│粉團,布施給窮人。也沒有分別心,每天做,誰要吃都給,很難得!此事偶而為之容易,長遠心願難發。她是樂此不疲,這樣的布施給別人。有個仙人化成老道,每一天早晨都到她那裡去要六、七個粉團,三年如一日。才曉得老太太確實是誠心誠意做好事,做善事。真誠是積德,布施是積善。她也沒什麼希求,只是幫助一些貧困之人。

  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

  老道就告訴他:我每天都跟你要粉團,我吃了三年,怎麼報答你呢?

  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其子依所點葬之。

  道士會看風水,他說:你家裡有一塊地,風水很好。葬在那兒,你的後代,作官的人數有一升芝麻那麼多。麻粒很小,一升芝麻你想有多少!

  [其子依所點葬之]。以後老太太死了,他的兒子就依照老道所指點的穴,葬在這個地方。

  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第一代家裡就有九個人作官。可見老太太好善積德,子孫很多,[累代簪纓甚盛]。[簪纓]就是指古時候的貴人,他的帽子裡插著有花。“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這一句話是真的,福建的林家可以說是全省第一個大家族,非常興旺。這是講誠心施食的果報。

  馮琢庵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蘇。

  這是說救人一命的善報。[太史]是過去任職在翰林院,[翰林]稱之為太史,相當於現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這是他父親過去做秀才的時候,[庠生]就是秀才,早起上學,在路上遇到一個人,在大雪之中,凍傷倒了。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人必定是貧病交加,遇到這樣一個災難。他看到的時候用手去摸他,幾乎快要凍死了,還沒有凍死。把他救起來,把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脫下來給他穿,帶回去救活了。

  救凍一定要有常識。北方人都知道,南方人不曉得,沒有這個常識。救凍是要用涼水,用涼的毛巾,涼水給他摩擦,使他內裡面的寒氣能散發出來。

  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看到可憐人,不管是什麼人,出於誠心來救人一命,是為大善。[吾遣韓琦為汝子]。韓琦是宋朝的大將,也是名臣,韓魏公,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這位神人就把韓琦介紹到他家去投胎,到人道來了。[及生琢庵,遂名琦]。這是救人一命得到好兒子。這也說明了六道輪回轉世投胎的事實。古人皆能深信不疑。

  台州應尚書。壯年習業於山中。

  “習業”就是讀書。從前讀書人多半都在寺廟,只有寺廟才有多余的房間,才有圖書室。藏經樓不但收藏佛經很完備,世間的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大概寺廟裡都有典藏。藏經樓就是圖書館。從前地方社會沒有圖書館的設置,所以寺院就是學校,藏經樓就是地方上的圖書館。念書的人多半選擇在寺廟。寺廟環境幽靜,都在山林之中,是讀書修學的好場所。

  夜鬼嘯集。往往驚人。公不懼也。一夕聞鬼雲。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缢死於此。吾得代矣。

  鬼是確實存在,人鬼雜居。如果人煙稀少,或者氣不旺盛的時候,往往就有很多鬼出現。

  [公不懼]。應先生心地清淨,正大光明,他對於這些妖魔鬼怪毫不在乎,也不害怕。[一夕聞鬼雲: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缢死於此,吾得代矣]。凡是自殺的都要有替身,才能再去投胎。如果沒有替身,他也相當之苦。他在這裡吊死,還得另有一個人在這裡吊死他才能得自由。現在有些車禍也是如此,他不是自殺的,是偶發事件,是橫死的,也都要有替身。橫死是很不吉祥的。所以我們要留意一下,某個地方常常容易出車禍,那個地方有冤鬼,他在那裡等待找替身。

  這是一個吊死鬼找替身,他預先就曉得了。他說某個人家,先生在外面做生意,很久沒有回來。家人不知道他死活,逼著他太太改嫁。太太不甘心,想尋短見,明天要在這裡上吊。這個吊死鬼說我有機會,她明天可以來代替我了。這話被應先生聽見了。

  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偽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疑之。既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其子後歸。夫婦相保如初。

  這是人, 命關天的大事。他也是個窮秀才,那來的錢呢?趕緊回去賣田,得四兩銀子,造一封假的書信,送到婦人家裡去。

  [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疑之]。這封信不是他兒子親筆寫的,一看就曉得。[既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那有人送錢來呢?這個錢不是假的,所以說[想兒無恙]。[婦遂不嫁,其子後歸,夫婦相保如初]。沒多久,他兒子果然回來了。

  這是保全一個家庭的完整,這個功德很大。應先生當時做這件事情,也不是想去做功德,只是同情、憐憫人家。他是發了真心去幫助他,救她一命,保全這個家庭,沒有想到什麼功德不功德,繼續到廟裡去念書。

  公又聞鬼語曰。我當得代。奈此秀才壞吾事。傍一鬼曰。爾何不禍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

  好不容易等到一個替死鬼,我可以有人來代我了,這個秀才把我的事情搞壞了。[旁一鬼曰:爾何不禍之]。旁邊有一個鬼就說了,你為什麼不去報復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從此地我們就知道,鬼神所以作祟,能害人,也是他罪有應得。他要沒有罪業,鬼神想害他也害不了,無可奈何。俗話說:[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我們怕鬼,那是很冤枉的,鬼怕人比我們怕他還要嚴重。所以只有自己做了虧心事,才怕鬼,鬼才會欺負你。如果你心地光明磊落,這些妖魔鬼怪絕對不會作祟的。這些事情像紀曉岚的[閱微草堂筆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還有中國正史[二十五史]裡面也記載得很多,在民國初年出版的[歷史感應統紀],都是講二十五史所記載的因果報應之事。鬼神是真正有的。

  “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上帝]是指天帝,[以此人心好],看到這個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已經委派給他做陰德尚書,尚書就是現代的部長,他以後果然做到尚書。他聽到鬼神講話,自己預知前途。

  應公因此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歲饑。辄捐谷以賬之。遇親戚有急。辄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辄反躬自責。怡然順受。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橫逆]就是別人對他非禮,侵犯他,侮辱他,他都能反省。[怡然順受],[怡然]是心平氣和,沒有一點浮躁,不與人計較,決定沒有報復的心理,能夠容忍。

  [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不但自己做到部長這麼高的地位,子子孫孫都非常之賢善。這是救急全節,保護一個家庭的完美,所獲得的果報。

  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貧乏。

  常熟縣在江蘇省。[徐鳳竹栻],[鳳竹]是他的字,古人都稱字,[栻]是他的名。前面說過,名只有父母老師可以稱,但是寫傳記時,他的名諱寫在字下面,稱徐鳳竹。

  [其父素富],他的父親相當富有。[偶遇年荒],地方上有災難,荒年就是收成不好。[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倡]就是提倡,希望富有的人家都能跟進。可見他們田地很多,田地給農民種,地主收租。荒年收成不好,他捐租,就是今年的稻租他不要了,使農民的生活能過得下去。地主不要租金,農夫還能勉強維持得下去,這是很難得的一樁善事。[又分谷以赈貧乏]。大陸上富有的人家,都有倉庫,是蓄存裝稻米的。他把自己家裡,倉庫打開來,把糧食分給貧困的人家。救濟急難。

  夜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诓。萬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於鄉。

  住在鄉村裡,這些鬼怪的事情時有所聞,有的時候還可以見到,鬼說的話有時也聽得很清楚。[千不诓,萬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鬼在外面唱。[相續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於鄉]。這一年鳳竹果然中了舉人,果然應驗了。鬼在外面唱,說他家的兒子今年可以中舉人。今年去考,果然沒錯,中了舉人。

  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後又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诓。萬不诓。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善有善報,確有效驗,明白人更努力去修善。[後又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诓,萬不诓;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都堂]就是都察院,是掌理刑事的,好比現在的高等法院大法官這樣的地位。[鳳竹官終兩浙巡撫],最後他的官階做到兩浙巡撫,[巡撫]就是現在的省主席。這是真心赈濟貧困,災難中發心赈濟貧困的果報。

  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余人。一時辇下鹹頌尚書之明。

  幫助別人平反冤獄,這是很難得的。審判案子,再小心再謹慎,冤枉人是難免的。由此可知,做法官、做律師,很難很難。冤枉人縱然不是有意的,仍是有很大的過失。

  屠康僖先生為人非常難得。他要使囚犯裡減少冤獄,他自己跑到監獄裡面,跟囚犯混在一起,了解他們真實的情況。有些人在大堂審訊之下真是喪魂失魄,真實的情況不敢說出來。從前大堂裡的威嚴跟現在比起來那真是不一樣。

  從前審案多半在清晨天沒有亮的時候,法堂裡面陰森森的,真像閻羅王審案一樣的味道,氣氛看了叫人害怕。所以把囚犯在那時拉到大堂裡,像去見閻羅王一樣,跟現在完全不相同。

  [刑部]就像現在的法務部,高等法院。[主事]相當於現代的科長,地位並不很高。他到監獄裡面去打聽囚犯的真實狀況,自己不居功,把情況寫出來給堂官。[堂官]就是刑部的尚書。功勞都歸他的長官,長官當然很歡喜。長官在早晨審案時,就預先知道實際情況,再一樁一樁的審問,果然平反了十幾個人。

  皇帝乘坐的轎子叫[辇]。[辇下]就是京師,從前叫做京城,現代稱做首都。[鹹頌尚書之明],沒有一個不贊歎刑部的尚書公正廉明。

  公復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核實而平反之。尚書為奏。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

  京師是皇帝所在之處,首善之區。這個地方政治清明,應該是全國的模范,所以叫京師,[師]就是師范的意思,做其他都市的模范。[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京城還有這麼多冤枉的人,何況其他的地方呢?京師以外其他的城市,冤枉的人一定不少。[宜五年差一減刑官,核實而平反之]。這是他的建議,以為至少每隔五年,朝廷裡委派一位官員,重新把老案子審察一下,[核實平反],平反冤獄。這個建議非常之好。“尚書為奏,允其議”。刑部尚書就把這個意見禀告皇帝,皇帝就批准了。[時公亦差減刑之列]。刑部尚書對他非常之好,知道他是非常廉明公正,存心仁厚之人,這個制度建立之後,就是國家有了減刑官了,刑部也派屠康僖為減刑官的一員。每個人分配幾個縣市去審理案件。

  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後生應埙。應坤。應堎。皆顯官。

  他命裡沒有兒子,像袁了凡先生一樣。命裡沒有兒子,袁先生是求子得子的,屠先生是積功累德得子的。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

  [池陽]就是現在安徽池州。[太守]是地方行政首長。[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平湖]也是地名。包憑入贅在袁家,[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二氏]就是佛教、道教。包憑去考舉人,每次都沒有考取,就顯得消極,學佛、學道,天天跟出家人道士一塊交游。跟袁了凡算是世交,他們平時都有往來。

  一日東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檢箧中衣七件與之。內纻褶。系新置。其僕請已之。憑曰。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

  這一件事是出於真誠,施金修建寺廟。他屢次參加考試都沒有考取,對於仕途心灰意冷。家境也很不錯,能過得去,所以學佛、學道去了。偶然在一個鄉下村莊見到一個寺廟。看到觀音像被雨淋。由此可知,這座寺廟年久失修,下雨才會漏,觀音像才會被雨淋到。他看到這情形,想要修廟。把自己身上帶的錢,[橐]就是錢袋,把錢袋打開,裡面還有十兩銀子全給廟主│就是寺裡的住持。請他把觀音殿修一修。主僧告訴他:修殿十兩銀子不夠。十兩銀子,在從前數字是相當大了。由此可知,大概是古廟,有相當的規模。他聽了這個話,再把身上所帶的四疋布捐出來,還有行李裡面,[箧]就是竹子編的籐箱子,有幾件好的衣服拿去賣,賣了的錢拿來修廟。衣服裡面有一件袷衣,‘纻褶’就是新的袷衣,而且料子非常好,當然價錢也相當高。他的僕人就跟他講:這一件還是留下來吧!他說:只要廟能修好,觀音聖像不被雨淋,我自己就是裸露,赤膊也無所謂。

  僧垂淚曰。捨銀及衣布。猶非難事。

  捨財施濟,在有錢的人家,不是難事。

  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

  他的真誠心,只顧到佛像,沒有想到自己,這點心是太難得了。

  後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

  廟修好以後,他是功德主,廟裡面一定邀請他去。他就請父親一道去。[宿寺中],晚上就住在廟裡面。[公夢伽藍來謝曰],[伽藍]是護法神,護法神在晚上托夢向他道謝。

  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柽芳。皆登第。作顯官。

  這是一念真誠心修補寺廟感得的善報,也是報在子孫。足見善惡行業是同體的。

  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

  [嘉善]是地名,在現在的浙江。[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這是一個囚犯,支立的父親知道他是冤枉,但是還是被判了重刑。

  意哀之。欲求其生。

  刑房吏看到他非常可憐,想方法去脫他的罪。

  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

  支立的父親,知道這個人冤枉而憐憫他,想方法開脫他的刑罪。這是一樁好事情。不但是救一個人,也救了這個人一家。這個囚犯就在妻子來探監的時候告訴她。

  [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支公這麼好的心意,知道我冤枉,要脫我的罪,我沒有法子報答他。他說:[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那麼他判的罪可能是死刑,不是死刑也是無期徒刑,很重的罪。支立的父親曉得這個事情,有意替他辦。所以囚犯囑咐他的妻子,你去好好侍奉他,他能夠多幫忙一點。

  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

  把支先生請到他家裡去。[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這是出於道義,他從事於這個職務,是他應盡的責任。[囚出獄]後,“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支公沒有兒子,家境也並不怎麼好。公家作事,真正拿薪水、不貪污,生活的確是相當清苦。

  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

  他說:你們夫妻結婚這麼多年,沒有兒子,我有一個女兒也成年了,願意送給你做妾,希望能夠給你綿延後代。這在禮法上可以講得通的。

  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

  支立的父親娶之為妾,果然生了兒子,也就是支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弱冠]是二十幾歲,[中魁]就是考試高中。以後官做到[翰林孔目]。[孔目]是官名,相當於現代的主任秘書。[翰林院孔目]就好像現代中央研究院的主任秘書,地位也相當之高。

  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這皆是救護無辜,而感應得的善報。在這一章裡面,了凡先生舉了十個積善得善報的例子。這麼多人,可見得不是偶然的。而且這些人年代距離都很近,其中還有一兩個,跟了凡先生家裡有關系、有往來。可見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決定真實,一點都不假。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

  他們十位所做的事不一樣,但都是善行,都是積善。

  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修善最重要的是,出於真誠而無所求,這是真善。有條件的善,不但不是善,而且是造惡。譬如我們這個世間不少人,尤其是佛教徒,不明白佛陀教化眾生破除妄想執著的道理。他們來寺廟燒香拜拜,都是有所求而來的。他要沒有所求,就無事不登三寶殿。他在佛菩薩面前許願燒香拜拜,求佛菩薩保佑,目的達到之後再來還願供養奉獻。談條件,把佛菩薩當作什麼人?不但心不誠,且把佛菩薩當做惡勢力包庇者,豈非罪過。

  支立的父親,是正人君子,囚犯那種做法,就等於把他當作小人看待。支立的父親不生氣,仍舊幫他忙,難中之難。所以他得的果報是應當的。前面舉十個例子,現在再講道理,也就是積善的事和理不可以不知道,先說真、假。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

  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是元朝時候人,我們對他應該相當熟悉,因為常常拜的(三時系念)就是中峰和尚編集的,這是專修淨土的一個方法。那時有一些念書人去拜訪中峰禅師。

  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佛家常講,道家也講:[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他們說:[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這是講現世、現前的善人子孫不好。[某人惡,而家門隆盛]。惡人反而[家門隆盛]。他們就說:[佛說無稽矣],佛法說的果報與事實不符。拿這個問題來向中峰禅師請教。

  中峰雲。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

  一般人是肉眼凡夫,他的俗情,他的心地不干淨,就是妄想執著還很多,沒有慧眼,看不到事實真相。[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善惡顛倒了,這就叫迷惑顛倒。[往往有之],不但這樣的人在世間確實有,而且還很多。禅師客氣,不說很多,說有這種人就是了。

  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眾曰。善惡何致相反。

  他不曉得自己反省,不辨是非,反而怨天尤人,說老天報應不公平。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世間迷人,為什麼把善看成惡,惡看成善?

  中峰令試言其狀。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中峰大師就叫他們自己說說。一個人就講:[詈人毆人是惡];打人罵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這是那些學生自己說的,他們善惡標准在此地,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對人有禮這是善。

  中峰雲。未必然也。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雲。未必然也。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

  中峰禅師說:你的標准不可靠。一個人又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貪贓枉法是惡,廉潔有守有為的是好官。中峰禅師又說,[未必然也]。[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這些標准禅師皆不同意。[因請問]。於是大家就請問老和尚,我們的標准你不同意,你的標准講給我們聽聽。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

  這是佛法講的標准。[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打他、罵他都是善。[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所謂有意討好、巴結、谄媚之類是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

  這就找到一個真正的標准。這個標准就是│存心利益社會大眾,為一切眾生造福,這是善。為大家造福,自己還要得相當的報酬,這是善裡夾雜著惡,善不純。先講真善、假善,後面還講圓滿的善、不圓滿的善,摻雜在一起,有半滿有圓滿,有純有雜,都要搞清楚。

  所以諸佛、菩薩,世間聖、賢沒有想到自己,完全是利益眾人,那是真善,那是圓滿的善。世間的人,不說別人,我們說范仲淹。范仲淹的行善積善就是真實,就是圓滿,是我們的好榜樣。他從來沒有替自己著想,也沒有替兒女打算一下,一心一意只知為國家、為社會造福,連自己的身家都忘掉了。我們讀他的傳記,他自己積善,一家積善,子孫皆知行善。自己做到宰相,五個兒子中,有兩個做過宰相,一個作過御史大夫。自己死的時候買不起棺材。錢到那裡去?全都拿來做社會福利事業去了。所以印光大師贊歎他,說他的德行僅次於孔夫子。他的家庭一直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不衰,子子孫孫都好,積德積得厚。

  我們今天行善,拿出自己百分之一、二的力量來行善,已經覺得我是善人了。而且還要捨一得萬報。大家到廟裡來燒香布施。為什麼?這個利潤最大,一本萬利。所以到佛門裡來燒香拜佛,心想這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今天布施一塊錢,明天得一個彩票中一萬塊。是這種心態到佛門裡布施修善的,冤不冤枉?把佛菩薩看得真連小人都不如了。所以有很多人到佛門時,你看他很虔誠拜佛念佛,他自己不好,他的家庭後世都不好,真正的原因在此。好像不是有心把佛菩薩看成一個壞人,看成一個接受賄賂的人。可是有意無意他就是這種心態,雖然不明顯,還是有這個心態。這是絕大的錯誤。

  我們在公家辦事,要去拜托人要送紅包。所以跟佛菩薩打交道也送紅包。接受拜托的都不是好人。那佛菩薩接受紅包,也接受賄賂,也不是好人。這個罪就重了。

  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根心]是從真誠裡發心的,這是真善。我們跟人家去做,不是發自於真心,這是假善。[無為],就是沒有希求。沒有希求的善是真善;行善而有所求就不是真善,就是[有為]了。[皆當自考],自己要考量。

  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我們一定要從心地裡面去區別,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行善。貪財、妄取是惡,而中峰禅師說:未必然也。[如果取得為了做好事,利益眾生,也是善,不能算是惡]。

  常常有一些經商的同修來找我,說五戒裡的[不妄語]他們不能持。因為做生意天天打妄語,希望把別人荷包裡的錢,騙到自己的荷包裡來。不打妄語怎麼做生意?我說,真正行菩薩道未嘗不可以。現代的人,你勸他行善他不肯,騙他他肯。問題在那裡?在我們自己是不是菩薩心。如果用這種手段,當然這是一種非常手段,把他的錢財騙來了,替他做好事,你是行菩薩道。如果把他的錢騙來自己貪圖享受,就是惡了。凡夫不知道做好事,不知道行善,我們替他修善,替他修福,這是好事。所以單單看表面,確實善惡難分,善惡在心地。積大善、建大功都要從心地上去修。尤其是大菩薩外表上不露痕跡,不注重小節,純粹是利人濟世,所以他的觀點確實跟普通人不一樣。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

  [端]是端莊正直,[曲]是委曲婉轉。[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見到唯命是從的,恭恭敬敬順從的,這個人是好人。現在一般在位有權的人,想用人,都喜歡用這種人。為什麼?他聽話,叫他怎樣,他就怎樣。認為這是好人,喜歡用這種人。所謂願意用奴才,奴才聽話。一天到晚對你很恭敬,侍候你舒舒服服的。

  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

  大聖大賢他們用人,不用鄉願、謹願。鄉願之士,是一般人講的好人。聖賢用人才。人才倔強、傲慢,有時候無禮。為什麼?他有一技之長,值得驕傲,有時候不一定能順你的意思。可是這樣的人能干,能辦事。那個老好人,人是好人,不能辦事,墨守成規。不能自動自發做事情。所以聖賢人[寧取狂狷]。狂狷之人勇於進取,不拘小節。

  [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這種好人往往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所以是[德之賊]。[德]是風俗道德,往往都被他們不知不覺當中破壞了。

  [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大聖大賢的善惡標准跟世人的善惡標准不一樣。即使在佛門中,大乘的善惡標准跟小乘的就不一樣。小乘著重在事相上,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嚴格,一點都不敢犯;大乘人你看他好像是不拘小節,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大乘戒在心地,小乘戒在事相。

  前面講的三種改過之法,是從事上改。小乘從事上改,大乘從心上改,不一樣。所以小乘,就是謹願之士,大乘是狂狷之人,成就也不相同。譬如說大乘好像是不持戒,其實不然,他心地清淨平等,人家往生的瑞相,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小乘人往往臨終還是手忙腳亂。這就能看到結果。

  中國歷代大乘修學,明心見性,了生死出三界,確實不少!諸位在[高僧傳]、[神僧傳]、[居士傳]、[善女人傳]都能看到。[善女人傳]是專記在家女居士修行成就的。所以小乘不了解大乘。就是因為是、非,善、惡的標准不相同。

  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YIN。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

  這是真善、假善,我們很清楚就能辨別。天地鬼神與聖人的標准相同,而不與世俗的標准相同。為什麼?因為天地鬼神與聖人的用心見解是一樣的。

  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我們真正要發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發心度自己,首先[絕不可徇耳目]。就是決定不可貪戀五欲六塵,一定要看淡。五欲六塵看不淡,你的自私自利斷不了。自私自利的意識是惡業的根源,由惡根所做的一切善,善也變成惡了。這就是為什麼世間人講的那些善,中峰和尚都不同意。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還有私心。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希望獲得自私的利益,這個善就不真、不純。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塵看淡,然後逐漸捨掉,不受五欲六塵干擾。這樣才從[心源隱微處],沒有人見到的地方,念頭才動的地方,就要覺察。

  [默默洗滌],[洗滌]就是洗心。也是[無量壽經]講的[洗心易行]。[易]是換,改變。改變我們從前不善的行為。心地干淨、光明,才充滿智慧!

  [純是濟世之心],只有一個念、一個心,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明理、幫助他破迷開悟。他只要明理,破迷開悟了,他自然就會知道要斷惡、要修善。所以佛法在世間的第一大功德,就是幫助人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認清了,十法界你願意取那個法界,隨心所欲,佛不干涉,佛也不勉強。佛不是說佛好,你們都成佛,佛沒有這樣要求。佛希望你們成佛,但是絕不勉強你們。願意來生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願意到三惡道,就搞貪、嗔、癡,到三惡道。佛不會去阻擾我們,也不會幫助我們,佛只教人破迷開悟。這是純真,所以這個叫[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媚]簡單的說,就是巴結討好群眾之心,取得世間名聞利養。就是以不正當的手段求取名聞利養為目的,他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不是[端]。

  [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處事的態度應當謹慎。[慎]就是慎重。待人、接物、處世都要用謹慎恭敬的態度,玩世不恭是錯誤的。不可以不辨別清楚。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

  [何謂陰陽]。這一條也很重要。古聖先賢都叫我們要積陰德,什麼是陰德?

  [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你所做的善事、善行,大家都知道,人人看到都贊歎你。贊歎就是福報。政府表揚,送個匾額給你掛著,你是好人,你做了很多好事。果報都報掉了。

  [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所以諸位要曉得,無論做多少善事,不必要讓人知道,則善果永遠就積在那裡而不求現報,叫[積善]。別人知道了,善就積不住。隨修隨報,到後來一點善果都沒有了。反而造了很多惡,惡慢慢積,愈積愈多,後果就不堪設想。

  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現在我們講知名度。知名度就是[名]。人貪名,好名,名也是福報之一,為善以此報掉了。而且,[名者造物所忌]。造物,是講天地鬼神。也為世人所嫉妒。

  [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奇禍]就是有非常的災難。你的名跟你的德行不相符,災禍隨之而來。 [人無過咎],這個人沒有什麼過失。 [而橫被惡名者]。別人都嫌棄他、冤枉他、侮辱他,他並沒有什麼過惡。

  [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所以積功累德,自己默默的去做,知道的人愈少愈好。也不必要人家贊歎恭敬。人家愈是不滿意,愈是嫉妒、毀謗愈好。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毀謗、障礙之來,是消自己的罪業。罪業都報掉了,你的善德愈積愈厚,後來果報就大。所以子孫往往驟發,[驟發]就是突然發達。細觀今日台灣許多發達者,其先人多類此。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真正曉得陰德之可貴。

  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

  [是非]很難辨別,因為我們世間人的標准,跟聖賢人的標准也不相同。

  [魯國之法],春秋時候魯國的法律。

  [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府]是官府。這個人為什麼會到諸侯家裡面去做臣妾呢?[臣妾]就是傭人,都是有罪,犯法的人,分發在達官顯要家中服勞役。只要有人肯拿錢把他贖回來,就等於替他繳罰金,他就可以恢復自由。這是好事情。政府獎勵社會上有錢的人多做一些好事。能幫助這些人恢復自由,讓他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所以政府有獎勵。

  [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子貢在諸侯家裡,把傭人贖回來,政府的獎勵他不接受。

  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子貢不接受政府的獎勵,孔子聽了很不高興。[曰:賜失之矣]。[賜]是子貢的名字,老師叫學生是稱名字。說:[賜,你做錯了]。

  [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這就是聖人的是非觀念,跟世人不一樣。他看的是整個社會,良好的風俗習慣、道德標准。聖人的教導是普遍為老百姓所建立的,不是為個人。如果單就個人來講,子貢這種做法是難能可貴,值得贊歎的。但是他把風俗習慣破壞了,他的過失在此。

  [非獨適己之行也],不是為某個人。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魯國在當時,社會上貧窮的人多,富有的人少。

  [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政府的獎勵對一般百姓有鼓舞的作用。今天子貢不接受獎勵,大家稱你好人。以後有人做這件事情,政府的獎勵,他們也就不敢接受了。一接受,人家就說你為圖獎勵而做的,於是大家都不願做了。那麼政府這個好的制度就被破壞了。如果要鼓勵一般人都行善事,子貢應當要接受政府獎勵,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社會大眾。這是聖人與常人見解不同處。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

  子路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掉在水裡,快要淹死了,就下去把他救上來。這個人牽一頭牛送給子路,感謝他救命之恩。子路就接受。孔夫子知道了很歡喜,贊歎子路說:從今以後魯國人[多拯人於溺矣]。人有急難的時候,勇於救人的人就多了。為什麼?被救的人一定感謝;救人的人他還會接受感謝。這是鼓勵大家救助災難。

  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這是孔子的真, 實教誨,應當切記深思笃行。

  [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孔子的看法跟世間人剛好相反。他贊歎子路,而不贊成子貢的做法。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你看大聖大賢,眼光看得遠大,看得深微。凡夫眼光淺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的行為對於後世的影響。我們要為整個社會、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來設想。於後世的歷史來觀察。這樣你的看法就完全不相同了,你就會知道孔夫子的看法是正確的。所以善惡不能只看眼前現行,要曉得它對歷史、對後世,久遠以後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

  現前表面上看是善,實際上不善。在一個人是善,在一時是善;在一個社會是不善,在後世是不善。所以佛法裡面講善惡就不講現行。今世善不是真善;後世善,生生世世都善,佛說這是善。現在是善;來世不善,後世不善,要到三途地獄去,這不是善。這一世善,來世善,後世更善,這才叫做真善。

  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像子路接受人家的牛,好像是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這是真善。[然此就一節論之耳]。這是就一樁事情來說明,什麼叫[是],什麼叫[非]。

  [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什麼叫[道義]?什麼是[禮敬]?什麼是[信用]?什麼是[慈悲]?這裡都有是有非。如果不能辨別,往往自以為行善,其實造了大惡。其實人家講修福,沒有智慧的人怎麼修福?真的要有福、要有慧。沒有福慧,想修福也修不到福。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裡。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呂文懿公告老返鄉,就是現在講的退休。古代的制度,宰相就相當於現代的行政院長。雖然退休,他的德望功勳為世人所敬仰。[泰山北斗]比喻高。

  [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同鄉有一個人,喝醉了酒。牢騷滿腹,遇到呂先生就罵他。呂先生做過宰相,度量大、有涵養,不跟他計較。跟他的傭人說:他醉了,不要跟他計較。閉門謝之,也不在意。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過了一年,聽說這個人犯了重罪,判死刑入獄了。

  [呂公始悔之曰],呂老先生才後悔,上一次遭遇的事情處置錯了,說:[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當時如果跟他計較,捉他去監牢關幾天,使他警戒收斂一點,可能不至於犯今日之死罪。

  [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這種例子太多了。善心造了大惡。尤其是現代一些年輕的父母,對待兒女溺愛,到兒女長成了,不孝順父母、為非做歹,才曉得自己大錯特錯。

  小孩就是要從小教起,少成若天性。小時候如果不嚴加管教,長大了就沒法子教了。必然是背叛父母。父母對他稍微有點不好,他就不滿意,這還得了!

  從前中國古老的刑罰裡有一條叫[親權處分]。是父母說:[我這兒子不孝,你把我的兒子判死刑,殺了他]。法官馬上判,什麼都不要審了。[親權]是第一等處分。所以從前兒女怕父母。父母若告狀,法官不審就定案了。父母說給他坐三年牢,馬上就批准。為什麼?那是父母之命,沒話講的,不必審,大家認為這是絕對正確的。那個做父母的不愛兒女呢?父母不愛你,你在社會上就不能做人了,社會自然也不要你了。好像[親權處分]在民國二十幾年還有,以後廢除掉了。有這一條法律,的確兒子不敢不孝,國家法律要治你罪的,你還沒有辦法,請律師都不能請的,親權沒有辯護的。這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反省深思。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於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

  遇到荒年收成不好,[窮民白晝搶粟於市]。[粟]就是糧食。貧民到處去搶劫。

  [告之縣,縣不理]。到縣政府告狀,怕群眾暴亂,縣政府不敢阻攔。

  [窮民愈肆]。搶劫的風氣愈來愈盛,縣官也管不了。怎麼辦呢?

  [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他自己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私自用刑。把事情平定了。如果事情不平定,[不然,幾亂矣],幾乎地方就發生動亂,就不能收拾。這是以惡心、惡行,對社會做了一樁好事。

  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什麼叫[正]?什麼叫[偏]?

  [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善心是正,惡事是偏,像前面所說的呂老先生,就是以善心做了一件惡事。這就是[正中偏]。

  [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但是善惡的標准都要從對社會、對世道人心之影響而論斷的。如果說他們來搶我家的糧食,縣官也不管。我家裡傭人多,我們組織起來反抗,把暴民制止。用刑罰加諸於他,這是私刑。這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他做了一樁什麼善事呢?為社會安定,幫助很大。使暴民不至於為害地方,引起整個社會的動蕩不安。這是為了私心替大眾做了一樁好的事情,這個是[偏中正]。

  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

  這是古聖先賢的教訓。後人尊稱為經。這個教訓是真理,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積善成名,積惡滅身。絕對真實正確。

  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比喻有一個器皿。我們要想在裡面存滿,存久了就滿了。如果不存,它不會滿的。這就是要知道積善的重要。而不可積惡以自取滅亡!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忏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捨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忏悔。今施數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忏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這是佛門的公案。從前有一位女居士到寺廟裡想布施,但沒有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只有兩文錢,從前兩文錢是很少很少,她拿去捐在寺廟裡做功德。[主席者親為忏悔]。[主席]就是寺廟的方丈。因她心誠,親自給她忏悔,給她祝福。

  [及後入宮富貴]。沒想到這個女子的命還不錯,以後進入到宮廷裡面做了皇帝的妃子,這富貴了。

  [攜數千金入寺捨之]。帶了黃金千镒到寺院來做佛事。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主持老和尚沒有親自給她回向,只叫他的徒弟給她拜忏消災回向。

  [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忏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老和尚很有道德。不像現在,我們看到許多不如法的事情。從前有道德的人,不論施財多少,但看修福的人心是否真誠。如果是真心修福,再少的錢都要親自給他主持;如果心地不是很虔誠,則用不著老和尚親自去操心。這老和尚就告訴他,[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從前你雖只施兩文錢,但是你的心真誠,[非老僧親忏,不足報德]。今日你得到富貴,施金雖多,而施心不切。這是她從前心真。真誠的在三寶裡修福,這是捨一得萬報。她真的得到了。老和尚親自給她修忏悔。現在她已經富貴了,但對於佛法上那種虔誠的心,被富貴榮華淹沒了,退轉了。

  [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我派徒弟代表我替你忏悔就夠了。其實老和尚這個舉止就是喚醒她,真正是大慈大悲,機會教育,教她真正回頭。這個人是個可救之人,不是不可救。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從前施二文,她的福報是圓滿的;現在布施千金,得到的福報是一半,不圓滿。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我們修福,念念圓滿,確實不在乎施錢多,不在乎做得多。心真切、盡心盡力就是念念圓滿。

  所以回向必講三處,就是真心顯露。我今天修行,第一、回向實際。實際是求明心見性,求恢復自己本來面目。第二、回向菩提。菩提是求覺而不迷,真實明了宇宙的真相。第三、回向眾生。願三寶加被,盡心盡力,協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為自己。果然存這個心,用這個心,則念念功德圓滿。如果有絲毫自私自利,求名聞利養,這裡說得好聽,得一半功德。其實不但一點功德得不到,就像剛剛我跟諸位說的,造了一身罪業。所以看問題絕對不能只看一個表層,要有深遠的眼光。你要看得細,看得遠,看得大。這裡只是舉一個例子。

  鐘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這是中國人尊敬的八仙。呂洞賓是一位,唐朝鐘離權也是一位。呂洞賓當年跟鐘離權學點鐵成金術。鐘離權告訴他:[點鐵成金,可以濟世]。有些貧困人,你點鐵成金可以幫助他發財,幫助他富有,解決他的貧困。

  [呂問曰:終變否]?呂洞賓問,此金以後會不會變為鐵?鐘離權告訴他:[五百年後,當復本質]。五百年後金才會變成鐵。呂祖說:[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雖然利益現在的人,但害了後人,這個事情做不得。我們看看現代的人,現前只要得到便宜,他怎會想到後來害人。由此可知,世道人心是怎樣的變化。

  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

  道教講,修神仙要積三千功德,就是說要做三千樁好事,才有資格修道。

  [授丹]就是傳道給他。他的條件比佛法的條件寬得多了。佛法的條件比這個要嚴。佛法是清淨心才能入道,才能成為一個法器。道家的條件是修三千善,他不是講清淨心,是講善心。你是真正的善心才有資格傳道給你。所以他的條件是善心、善人;佛法的條件是清淨心,比善還要難修。

  他這樣的存心,三千功德圓滿了。他不害一切眾生,實在講超越了三千善行,一念就圓滿了。像了凡居士做的減租一事,他這一念,一萬條善事就圓滿了。這是在心地上修。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

  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心與力都沒有盡,還留一部份,這個善是[半善]。所以積功累德一定要盡心盡力。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對於聖教懷疑。就是煩惱裡貪、嗔、癡、慢、疑的[疑]。你說的、我們聽了也信。叫我們修善、布施,總是要留一點,總是不能全心全力的布施。想到若是全都布施了,明天生活怎麼辦?這是心裡面有疑,不能果斷,無有智慧。所修的善都是半善,都不是滿分的善。所以往往修善得不到好的果報,也不能立刻得到果報。你要曉得原因在那裡?

  如果你真正肯修,對於聖教完全明了信從,一點也不懷疑。雖然世間人講你傻,你迷信,我們有時想想,他講的似有道理,善心不敢發,善事不敢為,你的善心已為邪見所轉了。果然相信,果然肯做,果報是顯著的,不只像[了凡四訓]所說的,真實不可思議。讀了這本書,你決定要深信,你要有膽量承當。只要真心去做,捨一何只得萬報,一點都不錯。如果貪著捨一得萬報才發心,那個心不是真心,你雖然捨盡了,當然還是可以得到,得到的是半,不是滿。

  捨財決定得財富,捨法決定得智慧。無畏布施決定得健康長壽。因緣果報是真理,天經地義。真心去做,不求富貴,不求財富,也不求聰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長壽,什麼都不求,你得到的必定是樣樣都圓滿。這多自在!有求的心還是能得到,得到的不圓滿。為什麼呢?因為你一無所求,你的心純真,你行的善稱性。性德流露,果報不可思議。其受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諸佛淨土,皆從性德流露出來。有一念希求,不稱性了,你所得到功名富貴、健康長壽是修來的。修得的會失掉,是有限的,是有范圍、有大小、有長短的,是享受得盡的。

  唯有性德,它跟真如本性一樣。不生不滅,無有窮盡,這才叫真正自在。要不是一個大福大智的人,誰肯把自己的利益捨得干干淨淨。沒有人願意這樣做的。所以真正的大福,唯有諸佛菩薩在修。二乘人都不能修。二乘人怕麻煩,譬如度眾生,我好心去幫助他,他不接受,還要毀謗侮辱,算了,不度他。這就不行了,這就不圓滿了。菩薩則不然,他知道眾生的煩惱習氣,種種忤逆,菩薩也不在意,還是很耐心很慈悲的去度他。所以菩薩用心跟阿羅漢、辟支佛不一樣。阿羅漢、辟支佛還是用意識心;佛菩薩是用真心。你要求真正的富貴,其實富貴不是求來的,本性裡本來具足。諸佛教人無非是開發自性真實富貴,就是明心見性。

  所以佛弟子的修學目標,其中一個就是回向實際,開發自性。自性裡什麼都具足,我不向外求,只求開發自性。自性裡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每個人都有自己寶庫,都是世出世間最富有的。可惜自己不曉得。唯有最聰明的、最富有的佛陀,教我們開發自性。因此佛的恩德就無比了,佛的恩德第一大。這些真實的道理,事實的真相,我們一定要知道。

  用真心,確實[斗粟可種無涯之福]。[粟]是糧食。[斗粟]是一斗糧食。可以造沒有邊際的福。因為他稱性。 [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以一文錢供養三寶,能消千劫之罪。[楞嚴經]上說得很好,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表面很像佛的寺廟,實際裡面所作所為是妖魔鬼怪。我們今天要想種福、修德,到那裡去種。萬一這個廟是妖魔鬼怪,我們不但福沒種上,可能還要作惡。諸位要曉得佛法講的是心地法門。如果你是真心來拜佛,這個佛就是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是自己真誠心的感應。我的心正,縱然是邪魔外道的廟,我去拜,也正,也是佛菩薩,也是正神。我心不正,雖然是正法道場,我去拜,所感應的也是妖邪。

  若說末法時期沒有地方好修行,那就錯了。真正道場是在心地。[維摩诘經]上講[直心是道場],[清淨心是道場],[慈悲心是道場]。道場在心裡。我心有道,我到那裡都是道場;我的心正,到什麼地方都是正法。這才叫境隨心轉,外面境界都隨我心轉變。諸位同修果然明白這個道理,認真修學,大家都修,則社會有福,國家有福了。

  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镒。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未忘]就是沒有把這些妄想雜念除掉。縱然是[黃金萬镒],拿來布施,所得的福都不是圓滿的。這是講[半滿]。

  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僅一軸。如箸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福善有大有小,古人有個故事。從前衛仲達為館職。[館職],一種是教書的先生,一種是服務於政府機關,如翰林院類者。[攝至冥司]是有一天他被小鬼抓去見閻羅王。閻羅王就審判他。叫判官把他的檔案拿出來。

  每一個人一生都有善、都有惡,就有善惡兩本記錄。在閻羅王、鬼王那裡都有檔案。了凡先生教我們要發‘敬畏之心’。檔案拿來之後,看到記錄惡的不只一本,搬了一大堆出來,都是他造惡的記錄。作善的記錄‘如箸’,他一生做的善就只有一卷。所造的惡有幾十本之多。把他造的惡和善秤一秤,看那個重?結果所造的惡還不重。惡是很多,可能是沒有大惡。就好像記過一樣,小過記了很多,沒什麼大過失。所以一個大善就抵[盈庭]之小惡。這一秤,閻羅王也歡喜了。這個人畢竟還是一個善人。

  所以仲達就問了,他說:[我年未四十,這一生怎麼會造這麼多的惡業過失]?閻羅王就告訴他:[一念不正就是惡]。不是說做了惡事,那才叫惡。一個念頭惡,鬼神就給你記一筆。雖然這一生做的惡不多,但惡念很多。還好他有造一大善業。

  因問軸中所書何事。曰朝廷常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於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

  這一卷善的內容是:[朝廷常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帝王想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他看這是沒有必要的,就建議皇帝不要做勞民傷財的事。皇帝沒有理會他,還是照做。這一卷就是他上書的文稿。

  [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於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我雖然建議,沒有用處,於事無補,朝廷還是照做了。[曰],鬼王說:[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可見善惡是在念頭。你當時這一念不是為自己,是真正愛護老百姓。你發的這一念在萬民,多少老百姓得利益。何況興這麼大的工程,是用老百姓所納的稅,能夠節省不必要的開支,對老百姓都有利。所以這一念,你想想看,影響力有多大,雖然沒做,他的心是真實的,是圓滿的。

  所以“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如果朝廷照你的建議去做,那你的善就更大了。雖然沒做,你的善還是很大。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大、小]差別是在這裡,就看發心是不是真實,是為天下國家,還是為自己家庭。我們明白道理之後,念經、念佛回向,常常為某一個人回向修福,希望三寶加持,讓他能得利益,這是小善,利益很小。他是不是真正能得到?還不一定。如果遇到這樣情形,家親眷屬有困難或者有病痛,我們念經、念佛回向十方法界。希望一切眾生沒有病痛,一切眾生沒有苦難,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平安利益。你家裡的人就得真實利益。為什麼?你心太大了。讀[地藏經]光目女、婆羅門女為母發願事便知。

  世人常說:我修的功德都給別人,我自己得不到,修這個做什麼?這是心量太小。在佛菩薩面前禱告,禱告了半天都不靈,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了,完全是自私自利,不曉得把自己修行的功德,擴大到十方法界。

  我們中國文化的命脈,大根大本是祠堂、文言文。中國之所以成為一個文明古國,幾千年來都不衰,不被滅亡,倫常才是根本。[文言文]不能斷,文言文斷了之後,中國人將來會有很大的苦難,真正是陷於永劫不復。還有大乘佛法。這三樣能保住,不但國家民族有前途,世界也有大光明。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

  首先引古聖先賢的教訓告訴我們,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重,那一種最重就先把它斷除。最難斷的能斷,小的毛病就不難克服了。斷惡修善要知道下手處。孔夫子論[仁],就是仁愛,說到[先難]。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必如江西舒翁。捨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

  [必]是必定。這是一個很好的榜樣,難行能行,難捨能捨。[修]原來是干肉,[束]是一束一把,沒有幾條。這是古代做學生每逢過年過節送給老師的一點微薄禮物。禮不能缺,以後凡是學生對老師的供養通稱[束修],不一定都是干肉。古代教書的所在都稱私塾,學生的人數不定。有二、三十個人就相當多了,少的只有十幾個人;所以老師得到的供養相當微薄。兩年的積蓄,他能拿出來,[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江西舒老先生做到了。

  與邯鄲張翁。捨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

  一個是捨兩年的待遇;一個是能捨十年的積蓄;都是贖官銀。這就是欠了公款,或者是判了刑罰坐牢,拿這個錢去贖。救濟陷於苦難的一家人。

  皆所謂難捨處能捨也。

  因為人在世間,必須依賴財物生活,所以捨財是一樁很難的事情,尤其是把全部的財物都捨盡了,這很不容易。這就是向[先難]處去做,就是克己。

  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

  鎮江過去是江蘇省會。靳老先生年老無子,在過去有置妾的習俗,再娶一個來傳宗接代,這是人倫之大事。鄰居家裡有一個女孩子年齡很小,送來給他做妾。年齡相差太懸殊了,他不忍心,再送她回家。雖然沒有兒子,他也覺得無所謂,總不能耽誤人家一生的幸福。這也是難忍能忍。

  故天降之福亦厚。

  有這樣的善行,必然有善報,一定是有善果的。

  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這就是‘難、易’。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把握修善積德的機會。機會失掉了,以後想做也沒有緣份去做了。財富不能常保,人的運五年一轉,一生當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壞的五年。好運如果是在晚年,才是真正的好運。如果五年最壞的運在晚年,此時體力衰退,困苦艱難就很可怕了。所以少壯時有福最好能捨,奉獻給社會大眾共同享受,捨了以後命裡還有。明白這個道理,年輕體力還夠,福報來時我不去享受,就把享受福報延後了。不好的我先受了,好的留到後面,後福就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修晚年的福報。

  我們學佛的人,更應該要曉得修的是什麼?修的是臨終時的福報。臨終時什麼福報呢?不生病,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坐著走,站著走,知道到那裡去,這才是福報。世間人對此大事往往疏忽了;學佛的人應當時時刻刻提醒,有福讓大家享,福報就殊勝了。

  [有勢]就是有地位、有權勢。有權,積德很容易,幫助別人往往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有權勢的時候,不可以拿著權勢去欺壓別人,應當以權勢多做善事,多積陰德。易而不肯做,是自暴自棄。貧賤修福就難,沒有財、沒有力量。難而能做,那是非常之可貴。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捨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這就是佛門裡常講的[隨喜功德],隨緣隨力的幫助社會大眾。[其類至繁],隨緣的功德太多太多了,略舉十大類。[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捨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這十條皆是真實利益眾生的好事,應當盡心盡力去做。下面一條一條來說。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

  [何謂與人為善],了凡先生舉了一個例子。教導我們怎樣跟大眾在一起,在一個團體裡面帶頭誘導人人修善。

  [雷澤]是地名,在現在山東省。漁獵在古時候是生活裡一個重要的部份。[深潭厚澤]就是魚多的地方。年老的人,因為好的捕魚地區被年輕人霸占了,沒有辦法跟他們爭,所以就在淺水和急流處捕魚。淺水魚少,不容易捕得。

  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

  舜看到這樣的情形心裡很難過。[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他用的方法很巧妙。[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他有智慧,有耐心,善巧方便,參加他們一齊捕魚,實際上的目的並不是去捕漁,而是想感化這一批人。見到大家相爭,他不說一句話;如果當中有一兩個相讓的,他就很贊歎。他用這個方法,隱惡揚善。[期年],就是一年之後,[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一年之後沒有相爭的,只有相讓的,果然真的被他感化了。

  我們現代的社會,宣揚惡事、惡行,只要有一點違背風俗道德或者是法律的,報章雜志就大肆宣揚。說善的很少,說惡的很多。這種作法,社會上必然是善人少,惡人多。你行善,有誰知道?不但不能激勵人修善,反而誘導他人去造惡。

  我們看古聖先賢。作惡,不要說他,讓他自己慢慢去反省去覺悟,這才是正確的。人都有天良,只是一時為利欲蒙蔽而已,只要有善巧方便去幫助他,沒有不覺悟的。舜王用這種方法,把這一群捕漁的人感化了。看下文就知道聖賢的用心。

  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舜王不是說一篇大道理勸勸這些人,他用的是身教,自己做榜樣來勸別人。雖然時間長一點,但是效果會相當的深遠。因為言教不如身教!此正是他明哲處。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末世],就是佛法的末法時期。[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這是要痛戒的。自己有長處,要用長處去欺壓別人,就是世間人講的[值得驕傲]這句話。能夠[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才是真正的修養。自己有才智要藏一點,收斂一點,不要太露鋒芒。古德常說:[大智若愚]。凡是露鋒芒的,縱有才智也沒有多大作為。一個真正有大作為的人,他絕對不像一般人顯示的那樣淺薄,必然是渾厚老成。我們用包涵的態度對人,隱人之惡,揚人之善。才是真實持戒修福之人。

  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

  [縱]是放縱。能夠收到這樣好的效果,大舜的所作所為就是很好的證明。[見人有微長可取]。[微長]就是小善。[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就是人家有善行我們隨喜,而且加以贊揚。

  過去我初見李老師時,他曾教導我:[不要說人家的過失]。隱惡,這句話我懂;他又說:[不要贊歎別人]。我不明白,心裡就很疑惑。說人家的短處,這是不好的事情。贊歎別人是好事。為什麼不可以贊歎別人呢?後來李老師解釋說:[贊歎別人比說人家的過失,害處還要大]。怎麼會有害?他說:[贊歎別人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贊歎是反而會害人的。人家有一點小小的能力,你就拼命去贊歎他,過分的贊歎,使那個人聽到之後得意忘形,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就不會再有進步了。不進則退,豈不是你害了人]?我想想,的確有道理。

  那一種人我們應該贊歎?佛門裡常講的八風吹不動,這樣的人你應該特別去贊歎他。因為他不受你的害。你贊歎他,他如如不動。愈贊歎,他愈謙虛,愈覺得自己努力不夠,這種人應該加以贊歎。所以我們要小心謹慎,不能夠以善心做了壞事。從這一段來看,我們才真正體會到舜王用心之苦,他是用一年的長時間,把這地方壞的習俗轉移過來。

  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則]就是榜樣,就是原則。都是為社會,為地方,為大眾,作一個榜樣。

  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什麼人才叫[大人]?天下為公才叫[大人]。念念都是為自己的叫做小人。所以小人為私,大人為公,佛菩薩稱之為大人。你看看[八大人覺經],菩薩八種大覺。大人就是佛菩薩。這一節說的就是菩薩道、菩薩行。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

  [形跡]就是外表。君子和小人,如果只從外表上來看,常常會搞錯,常常會相混,實在不容易分辨。

  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若從心地上來看,小人和君子就截然不同了。

  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儒家講君子賢聖,佛門裡講諸佛菩薩,他們與一切凡夫所不同的,就是存心。行跡很難區別,所以往往我們把聖人看錯了。

  在佛門裡,像過去浙江天台山出現寒山、拾得、豐干。[天台山志]上記載,在當時一般人看這三個人瘋瘋癫癫的,認為他們有神經病、不正常,沒人理會他們。所以形跡上怎麼看得出來呢?豐干是在碓房裡舂米的,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的那一份工作。豐干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佛在廚房舂米來供養大家;寒山、拾得是等覺菩薩,文殊、普賢化身的,在廚房裡燒火;都是在廚房裡打雜的,做這種苦事。打赤腳,穿得破破爛爛,瘋瘋癫癫的,所以沒人瞧得起他們。在行跡上,肉眼凡夫確實很難判別,實際上他們三個人是聖人應化,這是豐干說出來的。

  當時有一位地方官吏闾太守,於上任的路上,母親生了病。他很著急,請了很多醫生都沒能治好。豐干經過那裡去找他說:[你家裡有個病人,我有方法把他治好]。治好之後太守對他非常感謝。看他是出家人,請問他在那一個寶剎?他說:[我在天台山]。他就向豐干請教,你們的寶剎,有沒有聖賢人住在那裡?豐干說有,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在。太守說:我要怎麼樣去親近?豐干說: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太守上任沒幾天就去朝山,參拜這兩位大菩薩。結果他們是在廚房打雜的,瘋瘋癫癫的,可是太守一見到就頂禮膜拜。兩個人根本不理,轉頭就跑。太守派人去追,看看他們到那去了。結果看到他們跑到山邊,兩座山就打開了,兩個人一直退到裡面,山就合起來,兩個人都不見了。最後他們還說:彌陀饒舌。於是太守等人才曉得豐干原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多事,把他們兩個身分說出來了。三位是聖人,在廟裡每半月誦戒,是很重要的法事,寒山拾得時常在門口譏笑,所以寺廟裡的人都不喜歡他們。到最後才曉得是佛菩薩化身應現在此地,這個時候大眾才生慚愧心。原來阿彌陀佛、文殊、普賢每天都來侍候他們的飲食。這是佛菩薩跟常人存心不相同處。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

  普賢十大願王,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這是從理上來觀察。‘事’上確實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但都是我們的同胞。

  所以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才曉得真正是皆吾同胞,皆吾一體。佛說: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所以佛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這樣建立的。那一個不應該禮敬,不應該愛護呢?人人都應該敬愛,事事物物我們都應該要敬愛。

  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

  從前讀書明理的人敬聖敬賢,跟我們現代工商社會貪、嗔、癡、慢不斷增長的人敬聖敬賢,在思想、心態上不一樣。從前人敬聖敬賢,是因為聖賢是我們的模范,取見賢思齊的意思。現代人敬佛、敬菩薩、敬鬼神,是希望佛菩薩、鬼神多讓他賺一點錢,其目的在此。[通聖賢之志]。聖賢之志就是為眾生造福。那一個人不希望得到安和樂利?中國人常講的五福,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福,希望自己長壽、富貴、健康幸福,這是世間人的希望,但是這些都是善因善果。希望得好的果報,但是忘了好的果報是要好因緣才結得的。若不修好因,不結善緣,希求好的果報,是決定不能得到的。聖賢人希望每一個人都得到殊勝的果報,所以聖人之志就是群眾之心。只是聖人有智慧,群眾迷惑顛倒,所以聖人教導大眾修善積德,才能使人人皆得到好的果報。

  修善積德從[愛敬]開始。先學愛人、敬人,愛物、敬物,愛事、敬事,對於人、物、事要真正愛敬。所以十大願王裡的菩薩修行原則,第一條就是[禮敬諸佛]。我們讀[禮記],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就是教[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要從這裡下手。

  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聖賢、諸佛菩薩,只有一個想法,一個心願。就是教導一切眾生[各得其所]。聰明傑出的人,誘導他成佛作祖。沒有這個大志,他希望得到什麼,都祝福他、幫助他能夠如願。這是聖賢之志,所以要心存愛敬。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

  [成]是成就。別人有好事,我們要幫他成就,這也是性德。

  [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這是舉一個比喻,[玉]是石頭裡面最精最美的,加以琢磨就變成玉器。[圭璋]是古時候的信物。在古代,尤其是上古,玉做成璧,璧是圓形的,中間有個孔。[圭]是手上拿的。當時的用途,就像我們現在記事用的記事本子,是作備忘之用。[圭]大,[璋]比較小。這些玉器在故宮裡可以看到,有商周的、秦漢的,歷史的價值都非常高。

  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

  我們今天所講的培育人才。看到這個人心地很善良,很忠厚,或者志向純正可取。[資]是資助,我們應當要幫助他,成全他。[皆須誘掖而成就之],就是要誘導他,要成就他,教養他,培訓他。[華嚴經]五十三參是很好的榜樣。你看善財童子自己以學生身分去參訪善知識。他是我們的前輩,是我們的長者。縱然年歲很輕,他的道德、學問是我們所尊敬的,我們應當跟他學習,見到善知識先是禮敬。善知識一定會問他,你從那裡來的?你到這裡來作什麼?你有什麼需求?五十三位善知識,所問與善財對答完全相同。所以這句話給我們的印象非常之深刻,前後重覆了數十遍。第一句是: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立志要成就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但是我不曉得怎樣修持?怎樣存心?所以到這裡來請教。[發心]就是此地講的立志。志可取、又好學,我們遇到了一定要盡心盡力幫助他。所以有志向、有目標,不論世間、出世間都是有前途,有成就。遇到這樣的人,就是俗話常講的[遇英才而育之]。你真正遇到這樣的材料,就要設法去幫助他,成全他。

  [或為之獎借],[獎]是獎勵。[或為之維持],[維持]就是在他有困難的時候幫助他,使他能安心於學業和道業。

  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

  世出世間賢者在修行過程中免不了遭嫉妒、毀謗,往往會給他帶來困惑,有時候足以教他退心,那就很可惜了。這時我們要替他分憂。[誣]是誣蔑冤枉。要幫他洗刷冤情,成就他,以[務使之成立而後已]為目標。如此成全人便是大學問、大智慧、大福德之相。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建功立業,是幫忙照顧他的人給他的。他將來有多少的功德,照顧他、幫助他的人也是跟他同等的。中國古代,薦賢受上賞。你替國家推薦一位賢人,國家對你的獎賞是最高的。為什麼?這位賢人為國家建功,替國家服務,為老百姓造福,都是因你推薦的,等於就是你造的。所以在過去中國社會,確實是舉賢能,舉賢良,舉孝廉。把人才發掘出來,推薦給朝廷,推薦給國家。

  好人為什麼還有人找麻煩?俗話常說,好事多磨,多魔障!你做惡,魔就喜歡做惡,他不但不會障礙你,還會幫助你。你做好事,恰恰跟他相反,他看了不順眼,所以來找麻煩。一方面是魔來找麻煩。二方面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冤家債主看到你修行,將來你超越六道輪回,過去世你欠他的命沒有還,欠他的債也沒有還,怎麼可以跑掉呢?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要來障礙你,所以菩提道上魔難重重。

  無始劫以來自己所造的業障,要怎樣免除這些業障呢?我們每天將所做的功課回向冤親債主,把所修學的功德都分享給他們。諸位要知道,全給他們就是自己圓滿的功德。我們要什麼?什麼也不要。不發這樣的願心,你想在菩提道上沒有障礙,相當不容易。所以發這個願心,最好能依照[金剛經]的理論方法,要真正依教奉行,真實的去做。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

  一般人,跟他同類的就喜歡,學佛的同修見到特別親切;對於不學佛的人就有距離、有界限。尤其是在家庭中,父母沒學佛,兄弟姊妹沒學佛,你吃素,他們不吃素,這一家人就鬧得雞犬不寧。這是我們的錯。自己要深深反省,最大的錯在那裡?家裡的人為什麼反對你學佛?因為看到你的同修道友到家中來,親密超過了家人,你喜歡同道比喜歡母親超過多了。母親一看嫉妒,她心裡當然不舒服。你要以愛護同道的心去愛護你家人,家人就不會有一個反對的。所以往往學佛搞得家庭不和,自己都不知道反省,不曉得原因出在那裡,我們在旁邊明眼觀察,看得清清楚楚。問題出在那裡?實在應當反省,一反省就找出來了。尤其是我們的同修到家裡來,對我們的父母更尊敬、更孝順,那你的家人也更快樂了。不但不反對,還覺得學佛好,學佛都不錯,鼓勵你的親戚朋友都去學佛了。所以家庭裡面親屬之間,不能用言教。要學舜王,要用身教,做出來給家人看。他們看到確實是好,自然就會給你宣傳。

  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

  善人是一類,不善的人是一類。不善的人多、勢大。善人少,勢力孤單。“善人在俗,亦難自立”。善人要做好事不容易,惡的勢力很大,決定造成了障礙。佛門中自從釋迦牟尼佛示現,代代都不免有這種情形。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得法之後,明心見性了,還在獵人隊裡躲藏十五年。為什麼?嫉妒、障礙。所以善人在俗,有些一生遇不到機緣,只好獨善其身。如果要教善人能兼善天下,我們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一定要幫助他。

  且豪傑铮铮。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铮铮]就是響亮的意思。‘豪傑’是指他的聰明、智慧、才干超過別人。

  在地方上大家都知道他,我們現代人講的知名度很高。這些人有專長,有才干。但他生活馬虎、隨便,不太講求,不拘小節,有時就容易得罪人。我們也要知道,學佛對佛一定要恭敬,對三寶要恭敬,但是有一些小節也不要過份的重視。太重視會影響你的修行。恭敬心是應當有,但是看到別人無禮,我們也不要掛在心上,修行要抓到真正的綱領。真正的綱領是‘心淨則土淨,二六時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重要。

  年紀大體力衰,誦經就不一定要跪著,不需要拘執形式。求心裡與阿彌陀佛不相捨離,才是重要。喜歡怎麼念就怎麼念,喜歡跪著、坐著、捧著經、走著念都可以,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功夫不間斷。可以躺著聽,放錄音帶。體力不夠,躺在床上安安靜靜的聽,躺在床上聽念佛、聽念經,功德都是相等的。躺著不可以出聲念會傷氣、傷身體。

  大乘佛法是開放的,的確是自由自在沒有拘束的。所有一切規矩儀式是做什麼用呢?是唱戲表演做給別人看的│身教,啟發別人的恭敬心,啟發別人的道念,為大眾做一個好樣子,用意在此。

  小乘著重在形式上,大乘人往往就沒有拘束了。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小乘法是論事不論心。因此英雄豪傑他們不拘小節,往往容易得罪人,容易招惹是非。所以善事常易敗,好事多磨,好人常常容易遭受人的毀謗,遭受別人的指責。在這時候[仁人長者],有智慧,有福德的人,應當幫助他,排除他的困難,使他將來在社會上有成就。這個功德是最大的。因為不只是他個人的成就,是他替社會、替國家造福,為一切眾生造福,這個功德就大了!

  由此可知,如果在佛門裡面,我們能夠培養一位法師,功德之大,很多人不曉得。以為在佛寺裡修個廟,出多少錢,做多少好事的功德最大。其實那個大是有限的,不見得是真正大,有些善心卻做了惡事。唯有培養人才這個功德才是真大。唯有人才才能續佛慧命,使佛法綿延不絕。

  佛法的人才最為困難。他的志一定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的心清淨平等,大公無私。這是佛門的人才必須具備的條件。如果發現有這樣的人才,我們要盡心盡力去扶助他。他將來成就了,所度化的眾生,對於佛教所有一切貢獻,與幫助他的人功德一樣大。

  我們這一代弘法的人才為什麼這麼少?當然發心大小、品質都有問題。真正發道心的人不多,外緣又不好。特別是在家的二眾弟子都捧老和尚,錦上添花。初學的人出來講經都不來聽,學生的信心完全失掉了。還是去學敲打唱念,做佛事趕經忏。這是我們在家佛子在外緣上沒有盡到責任。所以今天凡是年輕人發心出來講經,講得純正,我們要聽。講得不純正,我們不聽。讓他自己去反省,去改正。我們再去聽,弘揚正法。這樣才能獎勵年輕人,鼓勵他們發道心,給他環境來培養他,這個功德無量無邊,這是真正的續佛慧命。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

  人沒有不向善的。再惡的人,他口裡也說要修善、要行善。由此可知,善心、善行是人的天性,就是佛法裡所講的性德。既然善心、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為什麼還會做惡?仔細研究,不外兩個原因:第一是內裡的煩惱、習氣;第二是外有惡緣,人才會造惡。雖然造惡,不被良心譴責的人很少。做惡,他知道不對,會受良心的責備。可惜他沒有善友提醒他、幫助他回頭,於是愈迷愈深,愈陷愈重。這種情形往往有之。

  了凡先生在此,也說得很清楚:[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在世間營生,為了生活、為了家庭、為了事業,都會受環境的影響,尤其是一個不良的社會風氣。像現前台灣賭博風氣太盛,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多少年輕人沉迷於此,對他本身、家庭、社會,皆是非常不利的,有識之士都能覺察。可是時勢所趨,這個不好的風氣,實際上會逐漸遍布到全世界。尤其是大眾傳播工具發達,所以受影響的面就更大了,時間也就更長了。我們遇到親戚朋友,要能夠善於開導他,尤其是這一部[了凡四訓]所說的全是真理真事。

  做股票有時是很容易發財,所發的財也是命裡有的。命裡要是沒有,即使錢財在我們手上過一過,又能得到什麼呢?還是一無所有。帶在身上,怕偷、怕搶;放在銀行,銀行裡面鈔票很多,去看看跟自己的有什麼兩樣?無非是增長貪、嗔、癡、慢而已,一點好處都沒有。古人講得好,人生於世,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如其說福報一時享盡,不如把福報慢慢的享用來得好。所以真正能如理如法的開導他,使他們能覺悟過來,不做投機取巧的營生,才是正道,長遠之道!

  所以[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攜]。佛法講善巧方便,使對方歡喜、樂於接受,真正達到警覺的目的。“開其迷惑”,用比喻來說,像[長夜大夢],忽然醒覺過來了。佛門裡面叫開悟,悟後就是修。又好比“久陷煩惱”,我們能把煩惱拔除,得到清涼自在,就是智慧,煩惱就是迷惑。[惠]就是對別人最有利益,最大的幫助。

  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這是講善巧方便法。[一時]是當世。我們分析事理,勸導別人,令他覺悟,這是口說,只是有利於當世。如果我們要想勸導廣大的群眾,乃至於後世之人,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字,能夠保存得久遠。這是勸我們把善言、善行記錄下來,才能流傳久遠。

  像了凡先生這四篇文章,原先只不過是給他兒子做警惕而已,並不是要流傳到後世,普遍勸導大眾的。但是他的德澤,今天流傳得這樣廣大、普遍,這是他沒想到的。雖然無心,做了大善。後世依照他的教訓修學改造命運,離苦得樂的人非常之多,都是受了凡先生之惠。了凡先生這本小冊子,就是勸人為善的典型。是他一生改過自新的心得,傳給他的子孫,希望他們記住、理解而效法。這是積善裡面最有效、最顯著、最深廣的大善。實在講這樁事我們人人可行。你說我沒有文學的基礎,我不能寫作。其實不然,我們每天所見的,耳朵所聽的,能夠一天記一、兩條。你能記錄下來,也和這個教訓相差無幾。

  由此可知,勸人以口,勸世以書,不是件難事,只要真正肯發心。

  較之與人為善。

  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在佛門稱為[同事攝]。跟他相處在一起,以身教去影響他。像舜王在那一群捕漁人中一樣。

  雖有形跡。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

  佛教化眾生用四個原則攝受眾生,‘攝受’就是感化誘導,稱為[四攝法]。

  第一、[布施]。布施是與他結緣,與他有恩,彼此先結個善緣,說話、辦事他才能相信而喜歡參與。

  第二、[愛語]。愛語若是完全說他喜歡聽的話,那就錯了。愛語一定要善巧方便。前面中峰禅師就說過,真正愛人,打他、罵他也是善。但是在責備他的時候,要顧及他是否能承受。不能承受,過分的責備是得不到效果的。凡是責備人最好不要有第三者在場,人都顧全面子,面子下不去,他會起反感。這些都是善巧方便。

  第三、[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必定與他有真正的利益。第四、[同事]與他共同來做一樁事,以身教去感化。

  佛接引一切眾生,不外這四個原則,也可以說是手段。勸人為善是言教,與人為善是身教,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是[失人]。這個人是可教之材,你不去教導他,這是失人。不是這個材料,偏偏去教導他,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這叫[失言]。迎賓待客,與人相處,要用智慧去觀察,使我們在一生當中不失人也不失言。六祖大師在[壇經]裡講得很好,可以接受的應當給他說法,不能接受的就合掌令歡喜。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人一生當中往往會遭遇到不幸的事。尤其是在戰亂,遭受顛沛流離之苦,誰都不能保證明天生活怎麼樣。所以我在十歲開始,家裡就訓練我們有能力照顧自己生活,以防萬一不幸散失│妻離子散時,還可以生活下去。還有自己一個人在山林中要有求生的本能。

  現在是太平盛世,尤其是現代的兒童受父母的溺愛。世界會不會永遠像這樣安定和平下去?如果深入研究世界情勢,前途實在並不樂觀。這種[患難顛沛],如果在中年或者晚年遇到就非常不幸。[當如痌瘝之在身],如果我們見到遇難的人,就像病痛在自己身上一樣,所謂是切膚之痛,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幫助他。這就是無畏布施。他有苦難、有恐怖時,[速為解救]。

  或者是[以一言伸其屈抑]。[抑]就是受壓迫、[屈]是冤枉,這是他的苦難。幫助他伸冤,幫助他平反。

  [或以多方濟其顛連],[顛連]就是連續的顛沛流離。如果災難很大,自己的力量不夠,我們發起以大眾的力量來救災、來救援。崔子說,[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這是仁者,是真正慈悲長者之言。恩惠不在大,要救急,救急不救貧。貧困的人要幫助他有謀生能力,應當要幫助他獨立,這是最大的恩惠。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

  [鄉]是鄉村,[邑]是城鎮。小則為一鄉謀幸福;大則為一縣、一市謀幸福。就是現代所講的社會福利事業,政府應該要做,每一個老百姓有力量的都應該要做,造福鄉裡。

  [凡有利益,最宜興建]。只要利益一個地方的,都應該努力去做。諸位要有個觀念:大家有福,自己才有福。若大家沒福,只一個人有福,災難也免不了。中國俗話說:[一家飽暖千家怨]。如果我們把自己的福,分給大家享,這個社會就安定,天下太平,這是真正的福報。真正有福報是要與大眾共享,這是大智慧大福德之相。今日興建大利,無過於盡心盡力提倡推行[了凡四訓]與[大乘佛法]的教育。

  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中國過去以農立國,水利灌溉是最重要的工程建設。[或築堤防患],低窪的地方,築堤防范水災。[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不為自己,是為公眾,為地方造福。縱然有一些挫折也不能障礙自己的善行。不為一切阻礙所挫折,善事才能真正圓滿。初做事時不免有反對的意見,做成功之後大家才深受利益,才知道好處,才感激。所以眼光要遠大,有智慧,有愛心,有毅力,善事才能成就。善的標准是利他。利益眾生是善,自利就是不善。中峰禅師所說的善惡標准在此。

  何謂捨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

  這就是修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釋門]就是佛教;佛陀教導人修行的方法很多,所以叫[萬行],無量無邊的行門。所謂[法門無量],[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行的方法門徑無量無邊。佛陀為了教學方便,將它歸納成六大類,就是[六度],大乘常講[六度萬行]。這六大類再要歸納,實在講就是一個]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大類。[六度]都不出布施的范圍:像持戒、忍辱可以歸在[無畏布施中];精進、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三種布施把佛法的修行都包括了,行門再多都不出布施的范圍。佛在[金剛經]中,教人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是最究竟圓滿的修行原則。

  所以布施是修福,菩薩修的。菩薩真正在修福,六度都是修福。福裡面包括智慧,慧也是福。所以法布施得的是聰明、智慧,也屬於福。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當然是福。財布施得的是財富。中國人說五福:第一是福壽,有福有壽。第二是富貴,大富大貴。第三是康寧,健康快樂。第四是好德,其中就包括智慧了。第五是考終,就是好死。好死決定好生,念佛往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看到的、聽到的,完全是真的。世間法裡一生得到圓滿自在,依照這本書去做、決定不錯。出世間法裡,依[無量壽經]就足夠了。真正依照這兩本書去修行,世出世間你就得大自在。所以這裡勸我們修福,以布施為先。

  所謂布施者。只是捨之一字耳。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

  [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愈捨愈自在。[達者]是真正明白通達的人,像那些菩薩們有真正智慧。[內捨六根,外捨六塵]。[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外面境界,色、聲、香、味、觸、法。諸位同修想一想,這些怎麼能捨得掉?所謂[捨],不是在事上捨。事上的肉身怎麼捨得掉,肉身不要了也不能解決問題。看到這一句,我要學菩薩道,內捨六根是從心意上捨。就是內捨分別、執著。外不為塵境誘惑。經雲:[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捨六根。不取於相是捨六塵。內外俱捨,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過去生生世世迷惑顛倒有生死,從這一生起不再造生死業了。所以智者當捨娑婆,念佛往生淨土。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後去的。親見阿彌陀佛來接引,我跟他去的。如果死了以後才去,說老實話,超度還真有效。所以超度的效果是有限的,超度不能超度到西方,只能說使神識減少痛苦。

  像寶志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都沒辦法了。不可能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每次超度都希望他[願生西方淨土中],那只是我們的心願,事實上他去不了,往生須要靠自己的信願行。因此一定要趁著自己身體健康時認真修學,要認真去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捨]是從心地上捨,就是心不牽掛五欲六塵,也不牽掛自己的身體,身心都不牽掛。凡夫妄想、執著很重,身心世界都不牽掛,確實是難,妄想會常常起來。淨宗修行方法就是轉換觀念,教你牽掛阿彌陀佛。把念頭一轉,身心世界就捨掉了。專門去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一切所有。無不捨者。茍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

  [一切所有],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教人都要捨掉,心裡面都不要掛念。[茍非能然],如果我們做不到,[先從財上布施]。捨財不為財物所誘惑,我們的心不會被財物所轉。

  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捨之。內以破吾之悭。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怯除執吝。

  佛陀教人了生死,出三界,超凡證聖,就是用此法。初捨的時候,總是有點勉強。捨了很難過,捨了之後還後悔。需是有智慧,有決心慢慢的養成施捨習慣,就自然了。每一個人修學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到最後煩惱決定減輕,貪吝逐漸就淡了。對於一切財物受用,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心就自在了。心得自在,身也自在。性德逐漸逐漸透露出來了,就會得大自在。尤其是因果定律,世出世間法都不會變更的。財布施得愈多,你財富也愈多。財從那裡來的,連你自己都不曉得。法布施愈多,聰明智慧愈增長。所以不要吝財,不要吝法。吝財,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得愚癡的果報。不肯修無畏布施得的是病苦、短命的果報。

  富貴五福都是從布施得來的,布施是因。我們要想得好的果報,就要修因;有因才有果。不肯修因妄想得果報,無有是處。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

  [正法]就是大聖大賢以真實智慧親證之法,如儒佛大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這是先把護持正法的重要性說出來。

  [護持正法],在中國首先要護持孔、孟、老莊,若不在這上面打基礎,佛法就沒有根。袁了凡時代沒有問題,那是明朝,念書人沒有不讀孔子書的,[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都有相當的基礎。今天佛法衰敗到這個地步,要知道原因在那裡?這才是根本之根本。儒家教我們做人,人都做不好了,還能做菩薩,還能成佛?佛菩薩是建立在人道的基礎上。因此[四書]縱然不能完全讀,[大學]、[中庸]、[論語]是非讀不可的。[大學]、[中庸]、[論語]只有整個[四書]份量的一半而已,應當要熟讀,才知道怎麼樣做人。這是佛法的基本,根本的根本。古今注解裡面好的,我們把它會集起來,普遍的來流通。我們過去印的本子是大陸上石印的本子,沒有版權的,是朱熹注的[四書集注]。這是應當要提倡,從我們自己本身去做。

  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念[四書]。實在講,能念[四書],能懂得中國的歷史文化,愛國家、愛民族的心才能真正生得起來。現在人把國家民族忘掉了,這是教育的失策,也是教育的失敗。現在只著重科技的教育,把做人的教育忘掉了。科技再發達,不知道做人的教育,古人說:[人與禽獸相去幾希]?人也是動物之一,如果不知道道德、仁義,則人與禽獸差不了好多。人是一切動物裡面最壞的動物,最殘忍的動物。所以要救度一切眾生,先要救人。人要能從惡轉過來向善,一切眾生都幸福了,才能真正各得其所,這是聖賢教化眾生的目標。

  [正法],包涵儒佛的道統,真正是萬世生靈之眼目。[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天地有養育萬法之功德。天生之、地養之,天地有養育萬物之恩。人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不但不會破壞自然生態,而且會協助自然生態,使它更為圓滿,一切眾生都能夠各得其所,這就是[參贊天地]。[參]是參與,[贊]是贊助。天地功德多大,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可以參與贊助天地化育。世間大聖大賢與諸佛菩薩們,皆是此類。佛門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轉物]是轉變自己的觀念,自己的念頭,捨私欲而能夠與天地日月和其光明,參與化育。這是自行化他的真實功夫,全心全力的幫助一切眾生,[裁成萬物]。像諸佛菩薩弘法利生,指導眾生捨妄證真,真正利益眾生,才是[陶鑄群倫]。[群倫]是指九法界的眾生,[陶]是陶冶,[鑄]是鑄造。能跟天地造化一樣成就一切萬物,這個功德就大了。[脫塵離縛],這就是斷煩惱,開智慧,轉迷成覺。

  [經世出世]。聖賢的行為是眾人的模范,聖賢的言語教訓是經典。他們的言行都是超時間、超空間的。他所說的話,他的行為、思想、言論,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區,都是絕對正確沒有錯誤,這叫經世聖賢事業。佛經超越時間,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這樣教導當時的人,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展開經典,覺得佛所講的句句都有道理,應當依教奉行。佛當年在印度說法,傳到中國來,中國跟印度不一樣,他的言行適合印度也適合中國。現在我們把它搬到歐洲、美洲都適合,這叫經世。

  同樣的,孔孟思想就是這一部[四書],是中國文化的結晶。孔孟是兩千五百年以前的人,他所講的東西,對於國家、社會、家庭,以及個人有決定的利益。[四書]拿到外國跟外國人講,外國人聽了也都點頭,也都認為是對的,這就是超越時空了。所以孔孟老莊的思想也是超時間、超空間。是真正的經典之作,經世之學。當然經世之學,古今中外都有,但是我們仔細比較一下,最精彩的無過於孔孟,佛菩薩。

  佛教裡的經典,實在講無過於[無量壽經],這是佛法裡登峰造極的一部經典。中國固有道統之精華是[四書],所以朱子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四書]的內容很像[華嚴]。[華嚴]裡面有理論、有方法、也有表演。就是把理論、方法做出來給人看。[四書]就是這個編法。[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跟[孟子]是孔夫子與孟夫子一生所做的,就是把理論、方法應用在生活上、事業上,在處世、待人、接物上做出來給我們看。所以[論語]跟[孟子]就跟[華嚴]的五十三參一樣,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理論與方法是[大學]、[中庸]兩篇。所以[四書]的架構跟[華嚴]完全相同。朱子是一個學佛的人,佛學造詣很深,是不是受[華嚴經]的啟示,編成這個教材就不可得知了。但是它確確實實像[華嚴經]。

  前面一段講的[經世],是為世間做一個標准,做一個典范。再說到[出世]。實在出世間與世間並沒有界線。世、出世間的差別,就在迷、悟,覺悟了就超越世間。一念迷了就是世間,一念覺就是出世間。

  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饬之。

  聖教就是聖人的教化,聖賢人的教育。對於世道人心,風俗習慣,社會的安和樂利,大眾的幸福,有非常重要的關系。自古賢哲們把它比喻做人天眼目。我們應當如何來護持?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機構,學校是世法教學的場所,必須要維護。現代的學校捨棄了倫理道德的教育,今天我們才有這樣大的苦難。如果還不覺悟,世界終必毀滅。

  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不是不懂科技,為什麼不發展科技?就是知道科技發展到最後,世界將同歸於盡。所以中國教育是發展理性,啟發智慧,使接受教育的人明白倫理,知道道義,使他徹底認清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人與天地大自然間之關系,做一個頂天立地之人,我們才有幸福可言,國家、民族才有真正的前途,那才是教育。民國初年廢除了讀經,當時多少賢哲痛心疾首。那時所造的因,我們今天嘗到了惡果。嘗到惡果還不覺悟,怎麼得了!這樣的心態足以亡國滅種。這是我們廢除讀經的後果,是摧毀了正法。所以儒家、道家的道統不能維護,大乘佛法決定不能建立。佛法能在中國二千年發揚光大,就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礎上。今天把根挖掉了,基礎挖掉了,所有一切佛法全是空談。

  古時候讀書,書本不是自己的,不可以寫字作記號,書本用後還要留傳給後人去念。自己需要的話可以抄一本。從前印刷術不發達,得到一本書是相當的珍貴。這是教我們要珍惜,要尊重,要愛護。古書如破損須知修補翻印流通,方不至於失傳,功德最大。

  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這一句是教我們要弘法利生。把儒、佛的教化發揚光大,普遍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真正的[上報佛恩]。要做到這一點,有兩樁事情要先做:第一、要替佛教培養弘法的人才。第二、要建立弘法的道場,使這些弘法的人才能有良好的修學環境。現代弘法人才少,與其求人不如求己。請別人發心,人家未必肯發心,你既然請別人發心,為什麼不回頭來請自己發心,這比求人要方便多了。建大道場是希望多數人有機會來接觸佛法、理解佛法。而現代最理想的道場,無過於電視台,把佛法送到每個家庭裡面去。我們禮請很多的善知識,選擇利益社會的經論,輪流來講。佛法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礎上。應該先講[四書],再講大乘佛法,才得受用,講佛法才不是空談。所以要想提倡佛道,要先提倡中國固有的文化道統。這就是培養人才、建立道場。

  建道場是不希望諸位花那麼多錢去蓋個廟。廟蓋好了之後,裡面必然又是斗爭堅固,沒有意義,錢花得沒有意義。學了佛有了智慧總要明了,錢財過眼雲煙。再多的錢財,只是給你看看而已。你們想一想,那一張鈔票你們拿去收在家裡保存,那裡是自己的?自己的應該保存著,不應該給別人。一到手馬上就給別人了,真是過眼雲煙。所以不要把它看重了。

  有一位同修移民到國外,他做股票,告訴我一千萬才進來,又丟掉了。我就告訴他,為什麼不聽[了凡四訓]呢?命裡沒有的,丟掉再多,心裡也不要煩惱。所以賺了錢也不要歡喜,丟了也不要煩惱。每天浪費光陰,才是真正可惜。把大好光陰拿來念佛,這是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人要明白事理,自己努力修學、弘法利生,功德無量無邊,諸佛菩薩都贊歎。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中國古代的小學,著重於基礎教育。教孝、教順、教敬、教誠,以這些為教學的綱目。真所謂[少成若天性],培養聖賢人的根基。中國自古以來的社會道統,是聖賢的教學,治國也是聖賢的政治。[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若教育本質沒有認識清楚,錯誤的觀念,足以毀滅國家民族。中國過去從政的人,沒有一個不念聖賢書的。縱然自己有私心,還是有范圍、有准則,不敢過分的越軌,多少還受良心的譴責。現在作奸、犯科、造惡,認為理所當然。恥心沒有了,也就是天理良心沒有了,的確人跟禽獸沒有差別,這是最可怕的。

  希望同修們要認識清楚:[誠敬]是學佛的根基,是入佛之門。[誠敬]的培養就在家庭。在家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到社會上才能忠於國家,服從長官。對職務盡忠職守,為國家、為社會、為老百姓服務。[習以成性],習性培養成了,便是[和氣格天],和平、心平氣和就能感動天地鬼神。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教育失掉倫常的理念,道德觀念沒有了。人們每天頭腦裡想的全是貪、嗔、癡、慢。天地中的惡鬼、惡神,惡魔、鬼怪都下降了。為什麼?感應道交,惡與惡交感。諸佛菩薩善神自然都不來了。人已經在造惡,再加上一批妖魔鬼怪來作亂,更不得了。所以我們的世間,一定有非常的災難。這個災難之降臨,恐怕我們地球上的人會死很多。必須經歷這麼大的打擊,人心才會回頭,才會把他的迷惑顛倒打醒。小災小難是打不醒的,一定要有非常的災難才會叫大家覺悟,這是決定不能避免的。

  諸位要讀中國歷史。以史識的眼光看世間之治亂,明了禍福的根源,則因果事理均可預見。今天世界人心,他們想的是什麼?思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我們就曉得將來的結果是什麼。從因就曉得將來的果報。我們今天看到的果報,是幾十年前所作的因結成今天的果報。現在造的因比那時不曉得超過多少倍,所以二、三十年後,果報會快速的現前。從前造的因是惡因,但是成長緩慢,到七、八十年之後我們才看見果報。現在加快速度在造惡因,所以惡果的成熟會快也會大,不會超過三十年惡果就會現前,這是非常非常之可怕![善因]一定結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緣果報的真理是決定正確的。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所以忠孝傳家遠。現在父子是朋友關系,倫理毀掉了。倫理是性德,中國儒家、道家所講的。展開佛法仔細觀察,全是性德的流露。捨棄私心[私心是迷惑],性德才會往外流露。這些大聖大賢一絲毫的私心都沒有,全是性德的流露。孔夫子的學說是自性的流露。我們如果自性心現前時,流露出來的就跟他是一樣的。就像燈光一樣,他的燈光亮了,我的燈光也開了,光光交融,成為一體,是自性的流露,這才是真正的偉大,真正不可思議,是圓滿的性德。

  開發性德必須要用孝敬來做工具,才能明心見性。佛法裡講開發性德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發菩提心,儒家亦復如是。[誠意正心],就是佛所講的大菩提心。凡是能夠存心真誠,不自欺、不欺人,以孝順心、恭敬心處世、待人、接物。自己只是默默去做,真正積善累德。[此等處,最關陰德]。果報可以從歷史上來看,也可以從現前社會上觀察,可見得這是事實,絕對不是虛妄。所以我們動一個念頭,做一樁事情,決定不要認為別人不知道。人或許不知,天地鬼神、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曉得的。了凡居士前面給我們講,改過要三種心:恥心,畏心,勇猛精進心。成聖、成賢、成菩薩、成佛,你只要真正圓發此三心,的確一生足以成辦。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

  [恻隱之心]就是仁民愛物之心。見到一切動物有苦難,自自然然就生同情心,這就是恻隱之心。大家有沒有?相信每個人都有。如果你們看一個悲劇會流眼淚,這就是恻隱之心。電視、電影的悲劇,那還不是真正的人物在面前遭受苦難,你都有這個心。何況真正見到一切人、物遭遇到苦難,一定會伸援手去幫助他。

  不但人有恻隱之心,動物也有,這確實是天性,就是本性的性德。動物的本性跟人的本性不二,不過他比人迷得更深,才變成了畜牲。十法界一切眾生同一個真如本性,所以佛在大乘法裡才說:[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恻隱之心就是憐愛之心,憐憫之心,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求仁],就是求的這個,[積德]也是積的這個。希望把仁民愛物之心培養擴大,能夠真正的愛一切人,愛一切物,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

  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

  [孟春]是初春。古時候祭祀,最大的祭典用三牲,牛、羊、豬,普通民間祭祀只用豬。春天用的犧牲,就是需要用來祭祀,不用母的。母的懷孕,殺一個等於害兩條命。這是仁慈。

  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恻隱之心也。

  孟夫子的用心,跟佛法講的三淨肉一樣。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因為佛法在印度當時,生活方式是行托缽的制度,人家施捨什麼就吃什麼,不分別、不執著,沒有選擇的。這是大慈大悲。一切隨緣而不攀緣,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一直到今天像泰國、錫蘭這些小乘國家還是如此。佛法傳到中國,中國是當時最先進的禮儀之邦。現在禮儀都沒有了,講到禮儀比不上外國,實在講這是教育徹底的失敗。而中國人不重視乞食。當時法師是朝廷禮請到中國來,當然不能叫他出去討飯,所以就在宮廷裡接受供養。托缽的制度在中國從來沒有實行過。但是那時供養出家人還是三淨肉。

  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所以現在全世界學佛的人,不論出家、在家,只有中國佛教是素食,全世界學佛的人都沒有素食的習慣。我們參加國際會議時,見到外國出家人沒有吃素的。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教傳統是吃三淨肉,不是素食,素食是中國人提倡的。素食衛生、衛性、衛慈悲心,仁民愛物做得真正徹底,真正究竟。是最好的食物、養生方式。值得提倡推廣的。

  [遠庖廚],是遠離廚房。不見殺、不聞殺,吃得就比較安心了。實在講心還是不安。最好是不吃眾生肉,尤其是現代的眾生肉更不能吃。現代的肉品含有許多毒素,導致現代人常常得了一些怪病,病從那裡來的?肉食來的。古人講‘病從口入’。李老師時常很感歎的說,現代人是三餐在服毒,那裡是在吃飯!每天服三次毒。想想看,你的身體怎能不病!當然是百病叢生了。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

  這是佛法三淨肉又多加一條。出家人不許飼養畜牲。在家人自己養的,自己再殺了吃,實在是講不過去。

  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實在不能斷除肉食,應當要守食三淨肉、四不食戒。以培養大慈悲心。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不過短短幾十年,維系自己的生命竟然是殺它以養己。對於一切眾生,無論是有意無意的,虧欠得太多。也由此可知自身造的業有多重!所以佛說,如果罪業要有形相體積的話,盡虛空都容納不下。我們業障有這麼多這樣重!想到此地,自己警覺心才真正提得起來。如何能對得起天地一切眾生?不但要嚴持不殺生這條戒,就是在飲食起居上一定要節儉,決定不能夠糟蹋。

  [暴殄之孽]就是糟蹋一切生活必須品,不知道愛惜。現代人提倡消費,不消費,工廠就得倒閉,經濟就不能發達。這種學說諸位想想正確嗎?如果中峰禅師聽到這些話一定會說[未必然也]。不見得正確,而且是非常的不正確。美國是一個提倡消費的國家,消費的結果還是逐漸走下坡了。唯有節儉才是富庶、康寧之道。沒有積蓄的習慣,國家如何富強,人民如何能得安定的生活。若無儲蓄,失業就要靠國家救濟,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若有積蓄的習慣,即使失業或災難,我們還能活得下去。不必依賴國家。這是真正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的,所以一定要愛惜資源物力。

  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

  這些話我們只能自己去理解體會,在現代社會上決定是被否定的。怎麼可以[愛鼠]?老鼠對人類是有害的,故常見有滅鼠運動!世間人不曉得六道輪回,這些老鼠被殺死了,會不會有冤冤相報呢?殺它、滅它是不是真能解決問題呢?除此之外有沒有別的辦法?沒有殺人不償命的,欠錢不還錢的。因果通三世,要是真正曉得事實真相,為非作歹的事絕對不能做。你若是做了,還是自己吃虧。想占人家的便宜占不到,人家想占我們的便宜也占不到。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絕對不會傷害一切眾生,不跟它結冤,不欠人家的債,自己這一生心安理得。世間唯真誠、清淨、慈悲,能解決世人所無法解決之難題。所以佛經不可不讀。

  善行無窮。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四訓]裡這一章是主要的一章。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上,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概念上。第一章講因果報應,再教我們改過、積善,末後[謙德之效]一章是全書的總結。

謙德之效

  [謙]能保持善果,否則雖[積]也保不住,也是枉然。善真正能保持,要靠[謙],[謙德之效]。所以[金剛經]裡講布施,布施就是修善。用忍辱來保持。不能忍辱,修積再多都落空。儒家的保持方法就是[謙德]。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盈]是滿。我們看月亮的盈虧,就能體會到這個道理。滿月後的亮光必定是一天一天的減少,月未滿時光明會一天一天的增加,增加一點就是[益謙]。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體會[天道](大自然的定律)。

  [地道變盈而流謙],[盈]是盈滿。你看水滿就往低窪的地方流,這是地道之形象。鬼神看到你得志,就生起嫉妒心,他就想方法加害於你,找你的麻煩。當你什麼也沒有的時候,鬼神也憐憫你,同情你,想幫助你一點。人也是如此。[人道惡盈而好謙],[惡]是厭惡。前清曾國藩,官位最高曾經做到四省的總督,真的像小皇帝一樣。他書念得多,他知道已經過了頭,不是好事情,就為書房題名[求阙齋]。以明其志,人皆求圓滿,曾先生求阙。要求欠缺一點,不能盈滿。地位愈高愈謙虛,所以他能夠保得住,一直到現在他的後人都相當好。這是他自己有德行,修善積德,後人能遵遺教,所以富貴能常保。

  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

  [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有凶,總是吉凶相參的。只有謙卦[六爻皆吉],六十四卦只有這一卦!這個卦象稱為[地山謙]。上面是坤卦,坤是地,下面是艮卦,艮是山。高山是在地底下,這表謙虛。所以德位愈高愈要卑下。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世出世間真正得好處、得大利益必是謙虛之人。[滿]就是今天所講的驕慢。

  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這是了凡先生以他一生的經驗來觀察,[易書]裡所講的非常有道理,都應驗在日常人事之間。他每一次去參加考試,跟同伴一塊去,看到這一科會考中的人都很謙虛。從這些經驗去觀察,這個人能不能考中幾乎都可以預料得到。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之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辛未計偕],就是與同伴一起去參加考試。敬宇是他的號,賓是他的名字。這個人年紀很輕,[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費錦坡也是同行的一個。[此兄今年必第],了凡先生觀察判斷一定登第,一定考取。[費曰:何以見之]?他說你怎麼知道?[予曰:惟謙受福],了凡說明他觀察人理論的依據。[兄看十人之中],請看我們十個同伴之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這是形容其忠厚老成。十個人當中,忠厚老成那一個人比得上他?[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這兩句非常難得。別人侮辱他,侵犯他,他都能包容,都能不計較,量大福大。[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他果如所料的考取了。這是一個例子。

  丁丑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霁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

  丁丑年了凡在京師,他與朋友馮開之相處。[見其虛己斂容],看到他的學問,他的修養,[大變其幼年之習]。他在年輕的時候不是這樣的,幾年沒見完全不相同。[李霁巖,直諒益友],李霁巖是他好朋友,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這個朋友的確是我們所說的益友。看到他有毛病當面就呵斥,當面就教訓。[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人家指責他,他都能接受,正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沒有過失,人家冤枉我,也不怨人。責備總是好的,實在講責備的人才是真正愛護自己。自己兒女有過失你會責備,鄰居的兒女有過失為什麼不責備呢!所以縱然是錯誤,他是出於愛心,所以都能順受。感激受教。

  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了凡先生告訴他說,禍福都是有征兆,有預兆的。[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了凡先生有學問,而且又得孔先生的真傳,會看相算命。看相算命是其次,看到一個人斷惡修善積德,才是真正創造命運,改造命運。所以他的判斷可以說相當的准確。馮先生果然在當年考中。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於鄉。久不第。其父為嘉善三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三尹]就是縣政府裡面第三等的職位。縣長是大尹,主任秘書是二尹,科長是三尹。趙裕峰先生,隨父在嘉善縣時,[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錢明吾是當時的一位學者,他對錢明吾先生非常仰慕,拿著自己的文章去向他請教。[明吾悉抹其文],錢先生把他的文章大幅修改。這在一般人會很難過,縱然作得不好,也不會改得那麼多![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此處我們看到趙先生的謙虛,真誠恭敬,認真學習的態度,所以他才會進步。第二年就考中了。

  壬辰歲。予入觐。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壬辰年,了凡先生入觐時,遇夏建所先生,見到夏先生[謙光逼人],對人恭敬有禮。這一段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前面說沒有慧不能修福,修也得不到福。為什麼呢?福善有真假,有半滿,有是非,你不認識。好心修福,誰知道造了一身罪業,造了罪業自己還以為是在修福。所以要先讀書,讀書才明理。理明白之後,才知道什麼是福田,應該怎樣種福。人若智慧現前,自然收斂、穩重、溫良、謙敬、忍讓。夏先生也是在這一科考中了。

  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瞇目。

  張畏巖先生,有才學,文章寫得很好,在一般讀書人之間也是很有名氣的,甲午年參加南京鄉試,結果考試沒考中。怨天尤人。大罵主考官沒有眼睛,這麼好的文章他沒錄取。

  時有一道者。在旁微笑。

  當時有位老道聽他大罵主考官有眼無珠,不錄取他的文章,在那裡發脾氣。老道在旁邊微笑。

  張遽移怒道者。

  張先生見老道在笑他,他的氣就發到老道身上了。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老道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所以主考官沒錄取你。

  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

  張先生聽了老道的批評,火氣更大了。他說:你沒有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的文章不好!

  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老道說:我聽說作文章要心平氣和,像你脾氣這麼暴躁,這麼貢高我慢,你的文章怎麼會作得好?張先生畢竟是念書人,念書人服理。老道說得有理,他不得不服。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老道所言的確是有至理,想想是自己錯了。於是回過頭來,向老道請教。由此可見張先生知過即改,這才是真學問真功夫。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

  這就是真正知道命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中不中與文章沒有多大的關系,與命有關系。功名如此,富貴也如此。你發不發財,與你做生意,怎麼樣經營,怎樣策劃,都沒有關系。問你命裡有沒有!有發大財的命,即使沒念過書,什麼都不懂,財是怎麼發的他自己也不曉得,年年都有那麼多財富收入。這是他命裡有。如果命裡沒有,想盡方法、使盡手段也得不到。

  所以今天,人不知命,不信命運,胡作妄為,天天造罪業,還想得好報,那有這個道理!為什麼從前人的果報,很快就能見到。而現代人造的因果似乎見不到?這是因為大家都造惡,一個一個報來不及了,到時候必定是算總賬,一筆就消掉了。一個人的文學、才藝、富、貴、壽、考都要有命運。創造命運,改造自己的命運,這才是真正聰明,真正有智慧。否則,若是命裡沒有,非理非分的妄想求得,最後都落空,時間、精力都浪費了。那才叫可惜!老道又說:

  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

  這就是雲谷禅師教了凡先生的,一定要自己改造自己的命運。命裡注定的也能變?命裡注定是常數,你能斷惡修善就有變數。你不知道斷惡修善,那就是真的一生都受命運的安排。果然能夠斷惡、修福、積德,你的命運決定會改變。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v。

  這是老道教他改造命運的方法。了凡居士在前面已經細說了。

  張曰。我貧士。何能為。

  張先生說我很貧寒,能拿什麼來修福呢?

  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

  老道說,[善事陰功,皆由心造],不需要錢財。往往沒有錢的人能夠積大功,積大德。有錢的人未必能造福,能積德。

  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

  這是舉例說明。像你剛才那個態度就是太傲慢了。你能謙虛一點就是善,就是德。這不要花錢!

  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考試不中,應當自己反省,改過自新,怎能責怪主考官。這是眼前的事情,可見善惡、禍福,確實在一念之間。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雲。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這些事情。諸位讀了能相信,你就有福。你要不相信,福就很薄。天地鬼神與我們人間一舉一動,一言一笑,皆有密切的關系。這不是迷信,這是事實。從前朱鏡宙老居士在世時,我初聞佛法,他為我講過很多故事。是他親身經歷,親眼見的,親耳聽的。就是戰爭裡也沒有冤枉死的。生死有命,該怎麼死,陰曹地府都有記錄,沒有一個是冤死的。所以你不要自以為是現代受過科學洗禮的人,科學人也逃不出閻羅王的手掌,這些全是事實決非妄語。相信就有福了,這是聖賢人的教訓。現代的科學家對此事是一知半解,事理都不通達。我們一定要認真覺悟。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

  [舉頭三尺,決有神明]。這也是事實。然吉凶禍福,原由我造,因此起心動念定要覺悟。佛教我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佛教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行為要約束,要合禮。我們要遵守古禮,要遵守教誡。學佛就是為一切眾生做個好榜樣。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做到盡善盡美,就是佛菩薩。

  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

  既然發心修學淨宗,一定要把[無量壽經]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我們就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這叫學佛!從內心行持上真正去做。遵依阿彌陀佛心願解行的樣子,塑造自己。依[了凡四訓]做為助緣,[無量壽經]是我們的正課。持戒念佛,正助雙修,這一生中決定往生不退成佛。一心一意作佛去,聲聞、緣覺猶不為。從前禅宗參學,雲吃茶去。今天我教你作佛去。真正可以作佛,一點也不假。如是則必得天地鬼神之佑護。

  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

  看看眼前國內、外那些發達的人,一些顯然滿盈,氣度不大,是為富而不樂。不得真實受用。我聽說還有有錢的, 人,躲躲藏藏怕人家找他麻煩,怕黑社會找他。生活痛苦不堪,那是受苦,不是享樂!人生在世要快快樂樂,不要痛苦,這才是幸福的人生。

  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這兩句話我們要記住,一定要認真學習,尤要學謙虛。修業進德關鍵就在[謙]字,要學著不如人。人皆有擅長為我不及,是真正不如人,不是假裝的不如人。若表面上謙虛,實際上還是很自負。縱然人家看不出來,天地鬼神佛菩薩早看清楚了。所以謙要真正從內心裡面發出來,沒有絲毫的虛假。善人我不如他,惡人我也不如他。真正謙虛,他有善行我沒有,我不如他,他作惡,我不敢,我也不如他。這才謙到了底,山才真正埋在地底下。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地山謙]的具體實踐。學生只有我一個,其他都是我的老師,我的善知識。五十三參實在講他所學的是什麼?[謙]之一字而已,最後他圓滿成佛了。

  古語雲。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

  這一節開示的話很要緊。立定志向,謙虛精進,才能滿願。果能依教力行,自然感動天地。

  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末後了凡先生引用孟子的話做為總結。我自己一個人好樂,何不與民同樂,與民同樂才是真樂!所以凡是自己喜歡的,最好能把歡喜擴大,這才是正確的。這是真正的富貴。譬如在台灣,老百姓都迷在財富上,如果政府能明白這個道理,國家與全民共同來創造財富,共享財富,共享安和樂利。民之所好而好之,民之所惡而惡之,這才是[順應民心]。

    我們用智慧修善積德,創造財富。要幫助全世界落後的地區、貧窮的地區,這種富貴創造得才有價值,才有意義。財富據為己有,禍害就近了。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