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誠法師:草木土石等無情法也有佛性嗎?佛是不是有情?
請教法師:
第一個問題
在天台所論中,以無情有性之說而言諸無情同能成佛。並引《華嚴》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以說明。請教一下,若以佛性遍在之說,似其所說亦有道理。實際上是否涉及關於佛性的定義問題。另外覺性如果是佛性的一種體現,是否可以說無情同有覺性。若無情無覺性,則無覺性如何成佛。從理論上說,無情和有情的根本區別是否就在覺性上。若無情同能成佛,則眾生造業是否也涉及無情之物。
第二個問題:
佛性與心的關系是什麼。佛是否有情。若佛性無情,則如何體覺涅盤之樂?又如何生起大悲心而救度眾生。
一)答:對此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
一、若就名言現相來看,有情與無情是各自分開的。有情無情最大的差別就是有無心識。無情法無有心識,無有覺性,當然也就不具種性,無法發心修道,最終亦就無法成佛。
二、若就名言實相及勝義實相來看,則可以安立“無情有性”說。按照三轉法輪的教義可知,一切無情法本來即是有情心識的變現,是心識的本體。如同夢中的無情法,僅是夢心的幻現,是夢心的本體,並沒有單獨的無情。這些無情法既然是隨著心識而存在,那麼,這些無情是染是淨,是迷還是覺,也當然是跟隨心識是染是淨,是迷是覺來安立了。當有情心處於輪回狀態時,此時的外境必然也屬於輪回;當有情心已轉識成智,則外境也必定隨之轉為佛境,從這個層次上來看,一切無情法已與佛的境界無二無別,也可以說“它”已經成佛了吧!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如來藏大綱獅吼論》中說:“所謂種性需要安立是能斷盡迷亂心所生的二障,而且是無迷亂覺悟所知自性的諸佛的無過失因。以非心識的土石等色法不能修道故,雖然在名言中於真如無別,但無需安立彼等有種性。因為由心現土石等,非以土石等外境產生心,應由夢境和夢心的比喻而知。......有境(指心識)從障礙中解脫而清淨,即是色等清淨或自性,僅是除了自現障礙逐漸遠離而現見的層面之外,真實本體本來遠離障礙而住故。因此,當消盡能境心界的障垢而成佛後,所境(指外境)有事的不淨也不會剩下,如眼翳清淨後毛發自然會清淨。”
(二)答: 心與佛性是有法與法性的關系。有情的心識是有法,屬於迷亂的現相;佛性是法性,屬於清淨的實相。比如繩子與蛇的關系一樣,眾生將繩子錯看為蛇的時候,蛇代表有法心,是錯亂,繩子代表法性佛性,是不錯亂,是本來無蛇的清淨自性,二者也是非一非異的關系。彌勒菩薩在《辨法法性論》中說:“當知此一切,略攝為二種,由法(即有法與法性,盡攝一切故。其中法(即有法)所立,即是說生死,法性所安立,即三乘涅槃。此中法相(即有法的體相)者,謂虛妄分別,現二及名言。實無而現故,以是為虛妄;彼一切無義,惟計故分別。復次法性相(即法性的體相),無能取所取,能诠所诠別,即是真如性。......二者非即一,亦復非別異,以彼有無事,有別無別故。”(詳細解釋參閱益西彭措上師翻譯的《辨法法性論釋.辨析智慧光明》及上師所講《辨法法性論講記》。
佛是否有情?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佛絕非有情。因為有情無情乃是有法客塵,而佛已徹底安住真如法性之故。從這個角度來說,佛不具備有情無情的法相。佛即是法界實相,而法界實相已超離有情無情的概念,所以說,佛既非有情,也非無情。那麼,佛又如何能夠體悟涅槃之樂,又如何生起大悲心而救度眾生呢?當知,佛雖然沒有分別念,但佛完全具備分別念轉依之後的無分別智,這種智慧的體性是既不用分別勤作,又能夠照見所知,自然趨入度化眾生的事業。我們不能想佛還有以凡夫心般的分別去體悟“安樂”,凡夫的快樂屬於有漏五蘊中的受蘊,佛是不會有這種有漏的安樂的,也就是說,佛的安樂絕對不是凡夫觀念中,那種與痛苦相對的安樂,佛的安樂是極其清明的智慧本體,《寶性論》雲:“彼意生身及其因,捨離故為大安樂”。而佛的無緣大悲心也是和無分別智無二的自性,不與凡夫以實執緣眾生的悲心相似,所以,佛在不起一念分別之中,自然以無緣大悲觀照眾生,行持利生事業,《寶性論》雲:“猶如如意寶珠王,雖無一切諸分別,一時同處諸有情,亦隨所願皆能滿。如是依佛如意寶,種種意樂諸有情,雖聞種種差別法,然佛與彼無分別”。這些道理,在《寶性論》(又名《大乘無上續論》)中有廣大說明,敬請參閱。
不過,如果站在廣義的角度來觀察,佛可以屬於有情。因為,佛是已成佛的有情,果取因名,佛也可叫有情;再者,如果以“能覺知諸法者叫有情,不能覺知者叫無情”這個標准來衡量的話,把佛成為“有情”,也不是不可以的。
:佛教问答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