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為什麼學佛沒有一點點的感應?打坐進入不了定態?


 2017/6/14    熱度:4996    下載DOC文檔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你常常聽聞到我在宣說戒律的時候,廣泛的為大家宣說了修行路上最最重要絕對正確的三個義理,這三個分別是這樣的:攝心為戒,因為有戒才能生出清淨安穩的定來,在清淨的定中才能得到真實究竟的智慧,這三個就叫三個無漏之學了。這三個內容是沒有漏洞的,是沒有錯誤的,也是我們常常提到的“戒定慧”,其中戒是基礎,定是手段,慧是結果。因為有清靜戒,才能得到正定,因為進入到正定中,才能得到正慧,才能得到如同佛陀一樣的正遍知的無礙智慧。”

  攝心為戒復雜了一點,什麼叫戒?我們常常聽到五戒、十善、菩薩戒,或者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戒,沙彌沙彌尼戒,學法女戒;不管條目五條、十條或者幾十條幾百條,戒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不讓自己對別人和對自己造作傷害的剛性標准。很多人以為戒是限制自己行為的一個約束,這就太過冤枉佛陀了,佛陀為大家制定的這些戒律,是要真正的從根本上保護修行人。有人沒有修行也沒有智慧,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會認假為真迷惑顛倒,心念一迷惑,自己外在的言行舉止就顛倒了,本來以為這樣是好的,結果卻很不好。佛陀站在最高的層面,觀察到人生淪落各種痛苦中的原因,如果這幾條內容做的好,做到位了就不會落到痛苦的輪回中,只是在路上的人會對這個地圖產生疑惑,不容易相信這個地圖是正確的,但按這個標示走,能走出輪回!

  《楞嚴經》中的這個戒很高,從基礎的身口開始這是五戒;如果能把意也囊括在裡面就是十善;如果身口意全部要守好,尤其是意戒最難守、最難控制,如果把這個也守好了,那就是菩薩戒了。

  簡單重新理一下:五戒只是停留在最基礎的身(殺盜YIN);口(妄語);酒算遮戒。

  十善進一步深入到身三(殺盜YIN);口四(妄語、二舌、绮語、惡口);另外增加了三條意戒(貪嗔癡)。要做到不貪、不嗔、不愚癡這十善就不容易做了,而菩薩戒是前面的身口惡念念頭都不能起,如果起了這個念頭就算觸犯了菩薩戒。這和十善五戒不一樣,起了念頭就算犯了。菩薩戒之前的戒還算是寬松些,心念起了這樣的念頭,只要沒有實施出來就算守住這條戒了;而菩薩戒就沒有那麼寬松了。《楞嚴經》中的這個戒更高,比菩薩戒還要高,高到直接進入到心地,攝持你自己的心才是真正的戒,讓你的心不動搖,讓你的心不在是非中、事物中起伏跌宕,這樣的心才算是守戒的心。於是在這樣嚴格的戒的基礎下,生出清淨、正確、甚深的禅定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為什麼很多人打坐進入不了定態?為什麼很多人學佛沒有一點點的感應?最最要先反省觀察的就是這個基礎,戒律做的夠否,做的清淨不清淨?清淨在心地上。有人雖然身體沒有犯錯,嘴也把持住了,但是這個心一天早就飛了八萬四千裡了。遇到一點點事情就起伏起伏,這樣的心態是不行的,於是才要用佛法來幫助守好自己的心,守心是結果。次第分別是先守好自己的身體,然後進一步把嘴巴看住,再深一步讓自己的心沒有貪嗔癡三毒,最後才是這所有惡念都不起。這樣我們就能理解攝心為戒有多高了。我們很多人學佛,這個基礎就做的不好,正如早些說過90%多的學佛人,連基礎的信佛都做不到,這種大根大本的基礎都做不到,後面免談。

  戒做到了就會水到渠成成就甚深的禅定,只要進入正定就可以有機會得到智慧。進入正定選擇是修止還是修觀,換成白話:你進入禅定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是在定中修定,還是在定中修慧,為什麼要在定中修定?定是慧的基礎,定就像花盆裡的土一樣,土決定了花盆裡種的花能長多大多高。“戒定慧”是佛陀講課的重中之重,也是一切修行法門都最後要回歸的地方,這三個內容做的好了,就會水到渠成,得到智慧也就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這三個是究竟不破的、是走到哪裡都適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義理。所以在楞嚴經中世尊告訴我們這個叫做三決定義,三無漏學。

  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略談》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