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五個支柱


 2008/2/6    熱度:2990    下載DOC文檔    


除了四無量心以外,成功的修持菩提心還有許多的法門作為支柱,綜合來說,有五大原則。這五大原則都可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依經典記載,只要善修這些原則,菩提心會無障礙的自然升起,這些原則都是菩薩的行持。

第一個支柱是戒律的持守。相對而言,個體的心念是表現在他的身體及語言當中,一切的行為都以起心動念為開始,然後才表現在語言及動作上面,不論好的行為或壞的行為都是一樣的。壤的行為諸如殺生、偷盜。說謊、毀謗等等,這些行為會成為修持菩提心的障礙,所以,我們必須依靠持守戒律,而減低我們造作身、語、意方面的惡行。

明覺是第二個支柱,意指不論是身或是心都保持在覺知的狀態,這是克服無明的方法。無明是所有障礙之因,而貪與嗔則是令無明膨脹的助緣。貪執是心的作用,攻擊則是身的表現,所以,我們的思想、企圖。行為都可能夾雜著貪與嗔,對此我們應有清楚的覺知。我們應學習隨時覺察自己的身。口。意的活動,隨時覺知自己表達了些什麽。明覺就是我們對於身。語、意的活動隨時覺察,以免於造作罪障。

有許多的原因使我們一直停留在輪當中,無盡的生、死,死。生,及痛苦。如果我們對於這些原因,沒有一點兒覺察,我們很容易在輪裡愈陷愈深。所以,菩提心的五個支柱中的第三個,便是世間八法(八風:得、失、利、衰、稱、譏、譽、毀)。知道何謂世間八風,常常警覺不落入八風,可以使我們免於在苦海中愈陷愈深,避免做一些後悔的事或造作惡業。當然,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都避免,但起碼我們可以一步步的克服。

此八風事實上有四套,每套有正反兩面。第一套應察覺的是我們熟悉的經驗,即有所得的時候——感到高興;而有所失的時候——感到失望。第二套是處順境時感到高興;處逆境時感到悲傷。第三套是當我們聽到合自己意的話,或是我們喜歡聽的話,我們感到高興;聽到不喜歡的話,便感到沮喪。最後一套則是當別人贊美我們時,感到高興;侮辱或責備我們時,感到難過。以上八種狀況,四個一組,即是有名的世間八法。

在相對世界裡對於世間八法有這些反應是很平常的事,甚至有時候被當作是普通常識了。但是,如果我們對此八風全無觀照的話,它們可能會失控,令我們造作極大的惡業。由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戰爭就是這樣開始的,成千上萬的人死於戰爭,但若細察這大災難的始因,則會發現一開始不過是一個人或一小群人,對於八風未能警覺未能控制所致。某人或某群人丟了東西,或想得到某個東西,或是因為他們不高興聽到一些話,或他們受了侮辱,想要報復或給對方一個教訓。此時,若喪失了明覺,沒有了智慧,那麽可怕的惡業就會鑄成。所以,時時觀照自心,留意八風的潛在力量會轉為惡業,並懂得原諒,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修習菩提心,所以我們要學習原諒,對於好東西我們不要太執著,我們要學習滿意自己的處境與生活,並懂得原諒。

成功地修持菩提心的第四個支柱,是區辨什麽是我們想要的?什麽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以及我們需要費多少精力去得到它們。平凡的眾生,譬如我們自己,需要許許多多的東西,但是,真正的需要與想像的需求是不同的。想像的需求,是我們想要得到某物,怛我們並不真正需要它。我們耗費了很多的精力,去追尋、求得一些我們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為了獲得我們認為需要的東西,我們產生了焦慮。貪婪、妒嫉、羨慕。我們不曾仔細去思考,所以我們不知道什麽是真正需要的,什麽是不需要的。對於這一點,我們能夠自助的方法,就是去明白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是生活必須的。怛我們應常處於明覺之中,盡可能的不要無謂的耗費精力,乃至負面地去爭取這些東西。我們要小心,不要浪費時間,不要造作惡業,更不要無休止的去追尋那些我們不真正需要的。明覺心確實非常重要。

第五個支柱是正業、正向的生活。此點包含甚廣,包括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簡單的說,是我們不可為了爭取自己生活之所需,而欺騙他人或令他人痛苦。今日的社會,販賣毒品,或是像屠夫的殺生等職業,是屬於害人的生活方式。任何搾取他人、搾取環境,使其受傷害而危及萬物的生活事業都不是正業。我們的生活方式不應該為別人制造痛苦,這是修菩薩道很重要的一點,因為菩薩,就是要盡一切可能,行一切善以利益他人。即使不可能對每個人每件事都做到,但最起碼必須小心,不讓自己的生活情況與方式,給他人帶來痛苦。在你現有的環境下,盡最大的努力,由此開始,方能慢慢進步。

依循前述的五種方式去修持,進步會自然發生。修持菩提道所顯現進步的驗象,譬如心的平靜、仁慈、和善的增長等即是。一個菩薩應是很自然。很自發的產生慈悲心,關懷受苦的人,不論他人條件的高低,都能尊敬他人,對他人產生慈愛之心。菩薩們很自然的形成習慣,將別人的利益擺在前面,自己的利益擺在後面。若有什麽好事,總是先想到別人,而把自己放在最後。像這種自然形成的習慣,亦是菩薩道上修行者的進步的驗象。常存善心並持續修持,久而久之,幸福終將自然到來。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