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太上感應篇(第七集)
太上感應篇 (第七集) 1999/5/2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07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感應篇》的前面兩句: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在《匯編》裡面,所舉歷代的這些公案事證不勝枚舉,每一條都應當熟讀深思。我們因為時間的限制,不能一條一條的介紹,只能夠選擇幾條,將重點跟大家說清楚。佛在大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知佛見,『惟人自召』也就是這個意思。古德跟我們說,凡人妄想太多,這許多的妄想可以分為三類,過去的妄想、現在妄想跟未來妄想。常常想到過去,過去的榮辱,過去跟一些人所結的恩怨,悲歡離合,這一類的都是屬於過去妄想。尤其是年歲大的人,總是想到他少壯時候的那些故事,跟年輕人一遍又一遍的重復,永遠重復不完,老故事,這是屬於過去妄想。還有一些事情在眼前,或是應該做的,或是不應該做的,往往是猶豫不決,這一類是屬於現在的妄想。第三類是想將來,將來的事情,實在講未可預料,有許多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想得到,或是財富,或是地位,或是權勢,這一類是屬於未來的妄想。這三大類的妄想無量無邊,念念它不中斷,一個妄念接著一個妄念。這些妄念我們不能小看了,以為這些妄念無關緊要,那你就錯了。一個妄念就是一個業因,業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善念則有善報,惡念一定感到惡報,善惡果報絲毫不爽,這就是這一篇文章裡面講的吉凶禍福的根源。世出世間的聖賢常常教導我們,我們要能記住,要能深思,要能力行。 《匯編》裡面舉了一個故事,這段故事在《了凡四訓》裡頭也有。宋朝時候有一個衛仲達,這個人的一段故事傳得很廣,不但在當時知道的人很多,由於書本上的記載,後世人知道也多。他當年在翰林院任職,有一天被閻羅王抓去了。這個事情,現在人聽起來似乎是神話,很難叫人相信,其實這個事情是真的。我在小時候遇到一樁事情,我記得非常清楚,我們家鄉是一個很小的城市,但是這個城市是古城,漢朝時候建立的,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我小的時候有一個短時間,我們是住在鄉下,距離城裡有二十五裡路。那個時候進城是走路,大概要走兩個多小時,所以也不算太遠。我住在我外婆家裡,我外婆家隔壁,大概是隔兩戶人家,有一個人生病,病重,病很重就說話,他說:「城隍要拉他去當差。」人家問他:「當什麼差?」「去挑東西。」他說:「為什麼要挑東西?」他說城隍老爺要搬家,抓很多人去做挑夫,要抓他。他說:「那怎麼辦?」他說:「你們可以給我燒紙錢,我去雇人,那我就不要去了。」 所以家裡人就給他燒紙的馬、紙人,燒紙錢燒了很多,以後大概他就雇人,他這個病就好了,回來了。我們那時候大家聽了都覺得很奇怪,城隍爺要搬家。三天之後,城隍廟被軍隊佔領,軍隊就拿城隍廟當營房,裡面一些神像都被毀壞掉,才恍然大悟。你看城隍廟被軍隊佔領去之後,城隍老爺三天前就搬家,就搬走了,這是我親眼看見的事實。所以「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你信不信,你信有,不信還是有。現在人不讀聖賢書,不相信忠實的勸導。我親眼看到的事情很多,所以我對於古人記載的這些典籍,我都深信不疑。神話這些小說,像《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這一類的,絕大多數是事實,不是憑空捏造的,不是寓言。 衛仲達被閻羅王抓去,抓去之後判官就調查他一生所造的善惡。結果他造那個惡的那些案件堆積如山,一大堆,善的只有一卷;換句話說,他一生造的善只有一樁事情。他看了這個情形之後,他就對判官講,他說:「我還不到四十歲,我造的惡哪有這麼多?」判官就告訴他:「這些事的造作是你起心動念,你起一個惡念,陰曹地府裡頭就有一個檔案存在那裡,並不等待你造,你造作你的罪就更重、更深,起一個惡念那你就留了一個檔案。」他就問:「我那一個善的念頭是什麼?」在這之前善惡做比較,惡念那麼多,閻王就很生氣,就非常生氣。閻王說:「拿秤來秤一秤。」天平上一秤,他那麼多的過失反而輕,這一卷善事反而重,閻羅王就歡喜了。他就問閻王,他說:「我那一件善事到底是什麼善事?」他說,在那個時候皇帝要興建一個工程,這個工程可以不必做的,勞民傷財。他上了一個奏摺勸皇帝不要做,他是真心上這個奏摺。他說:「皇帝沒有聽。」「皇帝如果聽了,你的福報就大了;沒聽,是你真心,你有這個念頭,這一件善事把你許多的惡事都壓下去了。」這個公案很值得我們反省。閻王告訴他,他說因為你造的惡太多,你的前程有了障礙,本來命中他做宰相的,拜相的,他說拜相你已經沒有分了。後來他的官做到吏部尚書,吏部尚書相當於現在主管民政的部長,一般講內政部長,做到這個地位,這是降了一級。 所以善惡的造作,我們常講三業,我們從早到晚,身語意都在造業,身體的動作、口裡面的言語、心裡頭的念頭,與十善相應的是善,與十善相違背的就是惡。這是大的標準,細行那就不勝枚舉。在佛法裡面,戒律威儀,實在講現在沒有人能做到!明朝時候,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極力提倡《沙彌律儀》,這個已經把善的標準降低了。我們能夠把《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做到,你就是真正的佛弟子。可是到了今天,物質生活的水平上升,道德的觀念墮落,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也都做不到。弘一法師,這諸位都知道的,他一生奉持五戒十善,對人自稱出家優婆塞,這個人有德行,一生為人端正,要做到名符其實。比丘,比丘是假比丘,不是真的,做不到。所以做個出家的居士還能做到,受持五戒十善,這名實相符。 其實用出家優婆塞不是弘一大師開始,我們在書本裡面看到,用這個名分是蕅益大師的學生,蕅益大師的徒弟成時。蕅益大師修行也是非常認真,他受了三壇大戒之後,把比丘戒煺掉,為什麼煺掉比丘戒?比丘戒確實做不到。而且比丘戒的承傳不如法,不可能得比丘戒。蕅益大師講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到明朝末年怎麼可能得比丘戒?這有名無實。所以受了之後煺戒,自己一生奉持菩薩戒、沙彌戒,所以他自稱菩薩戒沙彌,這個能做到的。老師稱沙彌,學生就不敢稱沙彌,所以他的徒弟成時就自稱出家優婆塞。所以稱出家優婆塞,我看到書本裡頭成時是第一個,在晚近,看到弘一大師也是用這個稱唿,名實相符。 我們在現在這個時代修行,能夠真正把五戒十善做到,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決定得生。可是想生淨土的人很多,為什麼去不了?去不了當然你有障礙。障礙是什麼?世緣沒放下。這一條很重要,凡是真正求往生的人,要一切放下,決定不沾染。我們在這個世間,如果自己有緣分,能替社會、能替大眾做一點好事盡量去做,廣結善緣,在佛法裡面,廣結法緣。你看看近代虛雲老和尚,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老和尚用他的法緣,用他的影響力,到處建立道場,幫助年輕出家修行人,道場建立之後就交掉,從來不過問。這是修大福報,我們應當學習。我們的影響力比不上老和尚,影響力薄弱,我們勸導許多有能力的同修發心建小型道場,淨宗學會,現在全世界也有五、六十個淨宗學會,每一個淨宗學會都各自獨立的。我們用影響力促成,成就之後要不要過問?不過問。如果你還想過問,你還有牽掛,不能往生;徹底放下,身心世界一塵不染,我們往生有把握,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能不能往生還在乎你自己,不在外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絕不能沾染。佛在經上講得好,「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有一條你就離不開地獄,你怎麼能往生?這要真正記住,不可以貪著。所以一生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歡喜,什麼都好,每天吃得飽、穿得暖,一心向道。 我一生就做一樁事情,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其他的一概不問,我一生沒有道場,一生也沒有徒眾。過去出家是館長收的,不是我收的,你看起的法名都是館長起的,不是我起的。希望大家好好的修學。我現在這麼大的年歲,古人講該死的時候,「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還有什麼好留戀的?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到老的時候還管,那就大錯特錯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活一天為佛菩薩工作一天。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