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布施
佛說布施(1) -- 如果他是假乞丐、騙錢? 佛說布施(2) -- 如何才能具備不求福報而布施的心態 佛說布施(3) -- 為家人修福,家人能得利益嗎? 佛說布施(4) -- 如何布施才是有智慧的布施? 佛說布施(5) -- 想發財嗎?想得安樂嗎?除布施以外沒有第二個方法! 佛說布施(6) -- 貧窮的人如何布施 佛說布施(7) -- 布施的心態把握:如何布施可得上果? 佛說布施(1) -- 如果他是假乞丐、騙錢? 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锺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惡。雲何說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樂至無上樂。能離一切煩惱結縛。施主乃得如是妙果。雲何說言得惡果報。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財饒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眾生喜樂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贊歎。施主受報得如是事。雲何說言得惡果報。施主若已淨物施已。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生上種姓。眷屬無量身無病苦心無憂怖。所有財物王賊水火所不能侵。設失財物不生愁惱。無量世中身心安樂。雲何說言受惡果報。若未施時生於信心。施時歡喜。施已安樂。求時守時用時不苦。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捨施所須無乏。施主乃得如是善報。雲何說言得惡果也。 多聞佛經,去除邪見!! 佛說布施(2) -- 如何才能具備不求福報而布施的心態 布施時無所求,但以憐憫念,但以慈悲念,但以歡喜念,這才是真正行大功德。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卻不容易保有這樣的心態。因為世人難免貪果報。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一個竅門: 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 關鍵就是這幾個字:定知此因必得果。請細細品味這七字真言 佛說布施(3) -- 為家人修福,家人能得利益嗎? 或有說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身口意業各別異故。 子女為父母修習善法積累福德,而父母卻在造作惡業。能否因為子女的行善而不入惡道?不能!因為業集隨身,自作自受。個人的身口意業各隨個人。那是不是無法為長輩修福增福,不是的,請往下看 若父喪己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獄身受苦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復如是。 如果父母死後墮落餓鬼,則子女為作福德,立刻可以得到。如果在天人中,因為天人所得勝妙珍寶非人間可比,故不會思念人間幾福。如果墮入地獄,因為身手苦惱折磨已經無瑕思維所以也得不到。生為畜生或者轉生為人也得不到。為什麼呢? 若謂餓鬼何緣獨得。以其本有愛貪悭悋故墮餓鬼。既為餓鬼常悔本過。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為者生余道中。其余眷屬墮餓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捨臥具資生所須。施於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乞士。為其呪願令其得福。以是施願因緣力故。墮餓鬼者得大勢力隨施隨得。何以故。生處爾故。 因為本來具足悭貪、吝啬的緣故才會墮落餓鬼。墮餓鬼以後常常後悔前生所做,有強烈的願望想要得到福德,因此他們可以得到。如果是先墮落了其它道後墮入餓鬼道,那麼也可以得到。所以有智慧正信的人應該廣為餓鬼行做福德。例如“以衣食房捨臥具資生所須。施於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乞士。為其呪願令其得福”。因為發願願利益他的因緣,墮餓鬼的人很容易可以得到你所行福德。因為生於餓鬼道的緣故。 因此,從上面經文看到,世尊告訴我們因為後悔、因為渴求,就可以得到福德。所以為家人做福,家人首先不能再做惡,並且對以前所行惡行心懷悔意。並且具有希求你所做福德的心願,具體說就是他要相信你做福有用,並且希望能得到這樣的利益。這樣就可以得到大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到婆羅門女傾盡家財所愛廣行功德供養佛像而使墮落無間地獄的母親脫難。光目女為母親供養阿羅漢,發大力尋畫供養佛像而使母親脫離惡道似乎與此所說有異。我這麼認為,以上均說“福德”,通過世間法布施財物求福,而這裡的地藏菩薩前生是供養恭敬佛像、三寶而得“功德”。兩者是不一樣的。這裡除了廣播福田以外還有佛的慈悲普度眾生的宏大本願所影響。可知恭敬尊重贊歎供養三寶利益不可思議! 那是不是只要供養三寶,世間布施就可以廢棄了?不是的。將另開帖子引用佛說。 佛說布施(4) -- 如何布施才是有智慧的布施? 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時節施。五者如法求物施。 有智慧的人行5種布施 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則得多財饒寶金銀琉璃車渠馬瑙真珠珊瑚。象馬牛羊田宅奴婢多饒眷屬。至心施者得如是果。 1、至心施。發自於自己內心的真心布施、盡力布施,不是為了圖恩報,而是真正為了幫助人。這種布施將來得到的果報就是“多財饒寶金銀琉璃車渠馬瑙真珠珊瑚。象馬牛羊田宅奴婢多饒眷屬”。 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報。 2、自手施。親力親為,自己親自行布施。不是讓別人替自己完成,不是交代下屬職員代為辦理。將來除了會得到上面所說的果報以外,還能保證得到的這些財富自己可以使用享用。 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一切眾生之所愛念。信心施者加如是報。 3、信心施。相信因果法則真實不虛,於佛法具足信心,深明布施乃真菩薩慈悲心。這樣行布施除了上面所說的果報,還會得到父母親友朋友一切認識你的人們對你的尊敬、贊歎。 時節施者得何等果。時節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所須之物隨時而得。時節施者兼如是果。 4、時節施。不分時間,隨時隨處遇到有需要自己有能力則立刻施以與之。以他事高於己事。以助人為第一要事。將會得到的果報除了上面所說的還可以在任何有需要的時候,即可得到所需要的東西財物幫助。真正心想事成,一切如意。 如法財施得何等果。如法財施。所得果報如先所說。得是財已王賊水火所不能侵。若好色施以是因緣。是人獲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稱遠聞。若以味施是人因是眾樂見聞。既見聞已生愛重心。若好觸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觸。受者受已。則能獲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 5、如法財施。何謂如法財,即是如法所求得的財物。你說今天挪用公家一點錢用於救人、濟貧,那就是不如法,即使你想著今後還回去還是不如法,已犯偷盜。你開酒鋪、開賭館就是不如法。不違背五戒十善得來的財物,正當經營得來的財物就是如法財。如法得財用於布施,可以得到上面所說的善果報。而且因為果報得來的財物丟不了、搶不走,天災人禍也動它不得。因為是如法財布施的,因此布施的財物就是真財真物。所得的果報也真是善妙殊特、如假包換。即所謂“是人獲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稱遠聞。若以味施是人因是眾樂見聞。既見聞已生愛重心。若好觸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觸。受者受已。則能獲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 有人說言。施於塔像不得壽命色力安辯。無受者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應得如是五報。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實無受學。而亦獲得無量果報。施塔像等亦應如是得五果報。善男子。如人種谷終不生苽。施於塔像亦復如是。以福田故得種種果。是故我說田得果報物得果報主得果報。 有人說,布施佛像塔廟,因為沒有得到利益的人,所以沒有善果報。這是錯的。為什麼會有善果?因為具足信心的緣故。信心施。因為具足對佛法三寶的正信,因此有此五種善報。這裡所說的“施於塔像亦復如是。以福田故得種種果”,福田的問題將另開貼引用佛說。 佛說布施(5) -- 想發財嗎?想得安樂嗎?除布施以外沒有第二個方法!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後世者。莫先於施。復當深觀貧窮之苦豪貴快樂。是故系心常樂行施。” 有智慧的人常常想:如果希望這些財物寶貝永遠跟隨於我,甚至直到後世,除了布施,別無他法。再回頭仔細想想,好好品味品味富足的快樂和貧窮的苦楚,更加明白這個道理。要想過好日子,就要樂於布施,把布施作為人生格言,謹記於心,隨時奉行。 佛在<優婆塞戒經>中用大篇幅開示布施,並且下了如下斷語: “除布施已。無有能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是故我於契經中說” 除了布施以外,沒有第二個方法可以得到人天快樂甚至無上的快樂!佛是實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這不正是我們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金口玉言嗎!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饑渴等苦。若阿羅漢難得房捨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 有智慧的人又看到有修行人因為持戒多聞(佛處處不忘提醒多聞呢)證得了阿羅漢。雖然得到了阿羅漢果位,卻無法避免饑渴之苦,沒好住的沒好穿的三餐不飽病難得藥。這些困苦都是前世不布施而造成的。 “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 而破戒之人如果樂於布施,雖然墮落惡道,餓鬼畜生,卻可以得飲食飽滿無憂。 “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脫。” 善男子,除了布施以外,再沒有其它辦法可以讓你得到自在,得到解脫! “若持戒人雖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璎珞。” 如果因為持戒而生為天人。由於前世沒有布施的緣故就無法得到天人道種種享受,例如上妙飲食、珍貴寶貝。 “若人欲求世間之樂及無上樂。應當樂施。智者當觀生死無邊受樂亦爾。是故應為斷生死施不求受樂。復作是觀。雖復富有四天下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為無上樂而行布施。不為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 如果有人想求世間的各種樂受以及無上快樂,就應該樂於布施。有智慧的人應該觀察到生死輪回沒有邊盡,貪樂也是沒有邊盡,永不會知足,給多少都不夠。所以布施應該為了斷生死而布施不為貪圖享樂而布施。又應該這樣想:即使擁有了四方天下受如此大快樂還是不會知足,所以我應該為了無上的快樂、法樂而行布施。不只是為了人天福報。為什麼呢?因為無常的緣故快樂可能稍縱即逝,不保永遠。因為有邊的緣故,人天享樂終有盡頭。 佛說布施(6) -- 貧窮的人如何布施 “善男子。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懅。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 善男子,如果有人有錢財,見到有人來求他幫忙,反說沒有。要知道,這個人下一生貧窮少德已不必說。這樣的人叫做“放逸” “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也。誰有一日食三揣麨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乞者。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綖施人系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 善男子,沒有錢的人自然說自己沒錢無法助人,其實不然。為什麼呢?水啊草木啊這些東西誰能沒有呢?並不是說富豪顯貴國君就必定可以布施,也不是說貧窮的人就無法布施。為什麼呢?貧窮的人總有飯食吧,吃完以後剩汁殘飯,洗碗鍋水,施與需要的人也有福德。即使用一點食屑飯粒施給螞蟻也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德果報,你再窮再貧總有這些東西吧?一個人需要保命並不需要大量的食物,所以都應該盡所能得分一些給乞討者,給需要的人。善男子,再貧窮的人誰能沒有衣服穿呢?既然有衣服,在別人需要一布條敷著瘡口的時候布施可以施與嗎?這樣的片財微物並不能做什麼大用,施之於人,另他離惱何樂不為呢?善男子,普觀天下再窮的人誰能沒有身力呢?如果可以以身力幫助他人,就應該前往幫助,所謂的有錢得出錢沒錢的出力嘛。這些個助人應該心生歡喜,無有厭倦。這樣一來,你也是施主啊,你也可以得到福德善報啊! 佛說布施(7) -- 布施的心態把握:如何布施可得上果? “善男子。菩薩布施遠離四惡。一者破戒。二者疑網。三者邪見。四者悭悋。” 行菩薩行而布施,從自己心行來說應該遠離四種過惡。 第一種過惡是破戒。所謂戒就是受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在《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中,佛說“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為五。一者樂殺。二者樂盜。三者邪YIN。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可見持五戒而行布施是如何重要。現代人生活眾多諸誘惑,大家應該盡量自淨其意。 第二種過惡是疑網。懷疑因果,不具正信,懷疑佛說,懷疑餓鬼地獄長劫受苦等等。疑也是一大毛病,以世俗見歪曲佛意,於佛法未知一二卻妄加評斷。懷疑就是因為愚癡,應以多聞而生智慧,得智慧而生信解。 第三種過惡就是邪見。現代人貪著世俗享樂,世界太精彩,生活太美妙,不知火宅,不明無常,智慧乏短。說雞鴨魚肉生來就是給我們吃的,說燒燙蝦蟹海鮮非過非惡。說飯後一只煙賽過活神仙。說無善惡報,無前生後世。說無奸不商無商不奸等等。 第四種過惡就是悭悋。凡事算計,不肯吃虧,斤斤計較。有錢有力不欲予人,守財如命吝啬扣門。行布施應該遠離這四種過惡。 “復離五法。一者施時不選有德無德。二者施時不說善惡。三者施時不擇種姓。四者施時不輕求者。五者施時不惡口罵。” 還應該拋棄五種不正確的心態。 第一不應該挑剔對方是否有德、是否君子或是小人,救苦第一。 第二布施的時候不要說你這樣很好,那樣不行等等。幫人就是幫人。 第三布施不要選擇對方是哪裡人、哪村人、什麼人,同村的就給、本家的就給,外宗外姓就不給,中國的就給外國的就不給等等都是不對的。 第四布施的時候不能輕慢來求的人,例如想“又是哪裡哪裡人,都是沒錢的”“這乞丐真是惡心”“這麼笨難怪沒有飯吃”等等,不要生我慢心,不要感覺對方低我一等。 第五布施的時候不許惡口傷人。例如“你也有來求的時候啊,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拿了錢快滾出去”等等不善言語都要避免。 “復有三事。施已不得勝妙果報。一者先多發心後則少與。二者擇選惡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還有三種情況,即使布施也不會得到殊勝果報的。 第一種一開始發心大後來少了,例如一聽說這個人受傷受災想給500塊,再後來想想300就可以了不用那麼多吧。 第二種專門挑差的東西,自己不要的東西給別人。比如有人討飯,有一碗前天煮的馊了准備倒了,一想剛好可以給他不會浪費。比如有人討水,明明有一箱礦泉水不肯給他,去裝了一瓶自來水等等。 第三種布施以後心裡面又後悔了,例如給了乞丐2塊錢,回頭又想給那麼多干什麼,給1塊錢他都要感激不盡了。例如幫人家搬家,晚上回來累壞了,就想:應該找一個借口先溜走的,真是倒霉。這三種布施的心態,都不會得到勝妙的果報。 “善男子。復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見受者過。二者施時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贊歎。五者說無後乃與之。六者施已惡口罵詈。七者施已求還二倍。八者施已生於疑心。如是施主則不能得親近諸佛賢聖之人。” 又有八種情況,布施以後也不會成就上妙的果報。 第一種布施以後又想到這個人人品不好,又聽說這樣的人是騙子,心想早知道不給了。 第二種給他錢物的時候不甘不願,或者同樣布施病者,看這個人不爽就少給一點等。 第三種布施以後要對方為自己做事作為償還。 第四種布施以後沾沾自喜,“我真是偉大啊”“我真是慈悲啊”等等,覺得自己真是了不起的人。 第五種先說沒有後再給他。一開始說自己沒有,然後心軟了又給他,或者他再求了又給他,或者老婆說他這麼可憐就給他點等等。 第六種布施完以後,不甘不願,又用言語輕賤對方、惡口罵對方。 第七種布施給對方以後,言語上要求對方以後加倍奉還。或者思想上希望對方記住我的恩德,以後大大得報答我。 第八種布施以後又生出懷疑,對方是不是假乞丐啊?是不是騙子啊?這個新聞是不是真的啊?等等 “若以具足色香味觸施於彼者。是名淨施。若能如法得財施者。是名淨施。觀財無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淨施。為破煩惱故行布施。是名淨施。為淨自心因緣故施。是名淨施。若觀誰施誰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緣故施。是施因緣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緣果報皆十二入。能如是觀行於施者。是名淨施。” 怎樣的布施是如法的淨施?你給別人的東西是好東西,“具足色香味觸”,不是敷衍對方,是淨施。觀察財物都是身外之物,是不能長保永久而將其布施,是淨施。為了破除解脫對方的煩惱而行布施,是淨施。為了清靜自心,培養慈悲而布施是淨施。布施時仔細觀察是誰在布施?是誰受布施?布施了什麼?為什麼布施?這個布施的因會得到什麼果?就知道這樣的布施都不出於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之外。施主和受布施人的因緣果報都不出十二入所受,能夠這樣觀察而去布施,就是淨施。 “若行施時於福田所生歡喜心。如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施於妻子眷屬僕使生憐愍心。施於貧窮為壞苦惱。施時不求世間果報。破憍慢施柔濡心施離諸有施。為求無上解脫故施。深觀生死多過罪施。不觀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報逐是人如犢隨母。” 布施的時候對於所布施的福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者、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獲,故以田為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為福田)心生歡喜。心想我也要效仿這些福田所作功德,孜孜不倦,畢身追求,行而不息。布施給妻子、自家眷屬、下人時心生憐憫。布施給貧窮的人為了斷其煩惱。布施以後不貪求世間的福報善報。布施的時候斷除自己的驕慢、自以為是、高人一等的心態;布施的時候常懷柔順、關懷的善心;布施的時候遠離有我、有他、有世界等的執著分別。常常觀察生死無常、常常關照自己所行罪業心懷慚愧而去布施。布施的時候不去分別布施的是不是福田、功德有多大,不等待有做功德的大好機會才施,隨時施與。如果能夠按照上面所說方法、心態而行布施,所得到的上妙果報就好像小牛犢隨時跟隨母牛那樣與你如影隨形。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