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眼中的寺廟生活22


 2008/2/16    熱度:4361    下載DOC文檔    

     小傅父,借6.1之機,想問一下。為什麼我們童年的時候,很喜歡玩沙、玩水,成年後,就慢慢的不玩了,是我變得世故了,還是周圍的小朋友成長、世故了,於是就因為找不到游伴,也就放棄了這些童年時認為最好玩的事物呢?
  
  中午的故事回答四毒施主的問題
  
  戒嗔小的時候也有玩具,山裡的孩子,玩具很簡單,是一個木雕的小人,那是戒嗔小的時候父親做的,戒嗔的父親並不是木匠,所以做出的玩具其實很拙劣,如果不告訴別人這個是什麼,估計他們也要猜上很久。
  孩子的眼裡沒有貴賤之分,當然也不會在意玩具的質量好壞,戒嗔很喜歡這個不像小人的小人,整天拿在手中。
  那年進寺裡的時候,戒嗔什麼東西都沒有帶,只帶上了它。
  很多人走進寺門的那一剎那,都以為自己從此和塵世隔絕了,然而即便是蓮藕內心真空之所,也有根根柔絲穿過。
  戒嗔還記得把那個小木人放在枕邊的情景,只是不記得,是哪一刻它掉到了床下。
  過了很久,有次掃除,哪個夾雜在戒嗔床下書堆裡的小人忽然掉了出來,洗去沉積在小人上厚厚的一層灰塵,這個小木人依然不像個小木人,一切仿佛不曾變過,只是對戒嗔來說,對它的感覺,已經不再是一種喜愛了,變成一種奇怪的感覺,有種追憶,有種思念,腦中不再是兒時終曰不離手把玩的情景,記憶仿佛更遠,有幅畫面從心裡走過,是父親把它交給戒嗔的那瞬間。
  戒嗔曾經以為自己離開過,卻不知自己一直在這塵世間。
  它沒有變過,可是戒嗔變了。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