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書:北京龍泉寺沙彌日志(25):復雜的因緣


 2011/2/9    熱度:3202    下載DOC文檔    

沙彌日志(25)

    大家普遍都想知道自己的命運,見到修行人,都想追著問問,我什麼時候能發財啊,我的兒子能不能考上大學啊,我女兒離婚的時候房子能不能判給她啊,我能不能娶到她啊,能不能嫁給他啊,我的工作怎麼樣啊,今年會不會還拒簽啊……
  其實,我以前,也是這樣。大概是緣分的緣故,確實有高人給我斷了斷,都比較准。當時家裡的變故、搬家、投資、乃至父親去世等等竟然都斷出來了,只是當時我沒太在意,後來經歷了,發現,真的是這樣。惟獨出家這事沒斷對,因為當時我對高人說,我要出家的。高人歎了口氣,搖搖頭說,到時候,怕你捨不得放下。
  寺院裡常講因緣所生法,講眾緣和合。
  這個詞太專業,聽的有點暈,我聽了很久都沒有搞明白是什麼意思。後來,漸漸開始思維出一點道道出來。
  我猜想,就是一個事情的結果都是由很多個事情構成的,絕沒有平白無故的,就是因果,知道了因,就能推斷出果來,比如,現在你離開電腦屏幕,或者放下手裡的這本書,去廚房拿一把菜刀,出門,走到大街上,挑一家銀行,然後走進去,說,打劫。
  好了,後面會發生什麼,我們可以推斷出來了吧。
  同樣,也可以倒過來推,可以根據結果來推斷出因,比如,看到了一個囚犯,至少可以知道曾經有過一次乃至數次犯罪、抓捕、審訊、宣判等等。
  但是,這是簡單的推斷,真正的生活極其復雜,復雜到什麼程度呢,復雜到一直通往前世今生,乃至更久遠的我們根本就看不到的各種因緣,交織在一起。凡夫就暈了。比如,你看到一個囚犯,不見得就能推斷出一場犯罪,有可能是一個冤情。
  我猜想,覺悟的人可以通達這些。因此世間萬物都在他們的意識當中,當然,這個說法肯定是有大問題的,因為意識、世間萬物這些詞都是凡夫的名詞,不是覺者的。
  這裡只是比喻一下而已。
  但是,因緣所生法對我們凡夫有什麼作用呢?我覺得是有的,至少讓我們不再執著所面對的人和事,我們意識到這一切,就會理解這一切沒有什麼應該和不應該的,因為都是因緣所生的而已。
  所以,一個略知因緣所生法的佛弟子絕對不會唉聲歎氣,更不會如話劇裡那樣在遭遇痛苦的人生打擊後,跑到空地裡對著天撕心裂肺地喊,為什麼,為什麼啊。
  沒有什麼為什麼啊,全都是因緣所生法。而已。
  理解因緣所生法以外,除了能讓我們放下執著,還能有助於我們的生活和事業。以前外出吃飯,除了素齋館以外,只要是普通餐館,都要跟服務員交代一下,不要放肉、不要放蔥蒜、洋蔥也不行,如果放了,我就不要了。
  服務員會堅定地說,放心吧,你交代了,就一定不會放的。
  因緣所生法的經驗告訴我,絕不可以放心,於是就跟她再次講:我當然相信你,但是,放了蔥蒜,我就不要,事先說好,免得浪費。
  服務員斬釘截鐵地說,你放心。
  有時候有同行的人可能會覺得你這個人真的是比較挑剔,人家都說了不會放蔥蒜,干嗎還要這樣不依不饒。
  過一會兒,菜端上來,肯定是撒著一層蔥末。
  然後叫來服務員,服務員尴尬地說,這個,這個,我其實已經交代給後廚了,但是,但是,他們……
  這樣的情況,十次有八次。要麼換一個菜,要麼自己把蔥末扒拉扒拉掉,然後再吃,但肯定不會跟人家生氣,一般就是安慰一下服務員,沒關系的,不是你的錯。做一道菜需要很多人配合,不是你一個人就能決定的。
  有的時候,我跟服務員說,你一定要親自囑咐廚師,不要放蔥蒜,服務員指著菜單鐵嘴鋼牙地說,我已經寫在上面了,他不會放的。
  這時候,基本上,放的可能就更大了。果然,菜端上來,不是一層蔥末就是一層蒜末。
  讓我們用因緣所生法來斷一下這個事情的過程。
  首先,我們所需要的結果是一盤沒有放蔥蒜的菜。除非我們自己親自做,否則完成這個結果需要的因緣是服務員和廚師。我們告訴了一個服務員,只是完成一個因緣而已,而最重要的因緣,廚師,我們卻一無所知。
  所以,這件事情,並不在我們的掌控當中。
  可是,服務員會告訴廚師的啊。這就涉及到這家飯店的管理制度以及服務員和廚師的配合的問題,這兩個也是重要的因緣。現在問題更復雜了。因為因緣越來越多了。但,再復雜,也不會亂。
  最主要的因緣是不會變的,就是,那個廚師怎麼才能不順著自己平時炒菜的習慣抓一把蔥末撒在菜上。
  基本上,很難做到,除非我們親自去廚房。一般情況下,廚房裡都很忙,廚師哪裡管得了那麼多,即便是看到了或者聽到了不放蔥蒜的囑咐,因為不具備佛教知識,那麼忙亂的情況下,怎麼可能會停下來專門研究一下這道菜的禁忌呢?
  服務員也是,她們對顧客的承諾都是職業化的,並不是發自內心的,她們往往並沒有那麼高的念知力,哪能老記得你這事,那麼多客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要求,一般都是答應了再說,出了問題再解決。
  一般,很高級的酒店能做到,他們的制度比較完善,廚師和服務員見多識廣,服務員和廚師的配合也比較默契。
  所以,就有個概率,很高級的酒店裡,你要求不放蔥蒜,基本能做到。在一個很清閒的餐館裡,你要求不放蔥蒜,基本上也能做到。因為他正好沒生意,所以來了一個生意,老板和廚師都會仔細再仔細。
  中等的、生意比較好的,基本都做不到。
  當然,也不排除一個中等的,生意比較好的飯館的廚師或者服務員正好也是佛教徒。但這個概率不大。
  所以,如果想成功地、有保證地成辦一件事情,就要控制住主要的因緣。
  還拿放不放蔥蒜的問題,如果在外邊招待一個重要的客人或者侍師,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先跟服務員交代好,然後再親自去廚房,跟廚師交代好。否則,其結果,肯定不好把握。只能聽天由命。
  這個經驗,在世間叫一竿子插到底。
  這麼看,佛法根本就跟迷信不沾邊,而是一個非常非常科學的體系,只是我們的智力、福德不夠,看不全面、看不清晰而已。
  倘若有了真的功夫,就絕不是搞搞一道小菜的因緣而已了。
  世間人找因緣,只能找表面上看得到,找不到背後真正的、重要的、起著決定作用的因緣。所以,做事情靠天收。
  高人能看到背後的那些因緣,所以,一切基本都在掌握之中,當然,這個說法也不科學,不應該說掌握,似乎用“了達”比喻更貼切一些。
  我覺得了解因緣法對做事情的幫助是很大,但最大的用處還是能讓自己的心態平和,在面對困苦、磨難、障難等等情況的時候都會產生出一個定論,這些都是有因緣的,都是正常的。
  一道放了違背自己意願的放了蔥蒜的菜端上了,了解因緣法的,就會哈哈一笑,不會介意,人家不願意換就把蔥蒜扒拉扒拉再吃,人家願意換,那就換一盤;不了解因緣法的,可能就會隨性而勃然大怒或者郁悶寡歡,會埋怨,我都囑咐了,你怎麼還放,怎麼搞的。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本身,也是因緣之一,所以,如果做成了一件事情,了解因緣法,就不會得意忘形,高興肯定會;如果沒做成一件事,也不會痛心疾首、垂足頓胸地失態,總結總結因緣,看看問題出在哪裡,下一次搞定它。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