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講解)
照見五蘊皆空。什麼是五蘊呢?蘊就是積聚的意思,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五蘊也叫五陰,因為這五種妄想蘊集不散,像陰影一樣,遮蔽住了我們智慧的光明,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用發揮不出來。色蘊就是一切色法,世上一切的事物都是色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色、聲、香、味、觸五塵,都屬於色法。受、想、行、識四蘊是屬於心法,所以五蘊中有色法和心法兩種。但是心法離不開色法,因為心是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就是世間所說的,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心本來是沒有的,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於不覺,受到種種色法的染污,才生起了種種的心念。我們大家都執著自己的身體是我,連小孩子一懂事,就知道他的這個身體是我,這就是分別我執,已經具足了色蘊,稱為色蘊現具,這是粗分的。隨著這個小孩子慢慢的長大,就生起了受、想、行、識四蘊,這四蘊是出生以來就具有的,稱為俱生我執,這是微細的。 因為有了這個身體,就需要衣食住行來維持生活,來養活這個身體,所以對境就會生起受蘊,對衣食住行就會接受、領納了。受,有苦受、樂受和捨受,苦受就是沒有滿足自己的心願,不合自己的習氣、習慣,就覺得苦了;適合自己的習慣就感到非常的快樂、高興,這叫樂受;而平常既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就是捨受。這就是受蘊的三種類別,苦、樂、捨這是三種類別。前面的樂受就會生起貪心來,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我們說欲壑難平,欲望深得像大海一樣,沒有底線,永遠也填不滿,為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這種享受,就不停的想怎樣活的更快樂,活的更好,怎樣有更好的享受,這就是想蘊。由受,就產生了想了。那光想還不行,必須還要借助行為,這就是行蘊。想買好車、想買好的房子,就要有計劃去實行,這個行也有遷流不息之意,在付出行動的過程當中,思想一直不會停止,總是圍繞這個問題來轉個不停,這就是遷流不息。在計劃實行的過程當中,繼而積累了好多的經驗,就成為了知識,這就是識蘊,轉化為了識蘊。比如想買一套好的房子,心裡就領受了境界,就產生了買房的想法,然後想辦法去籌集資金,並且通過種種的途徑,了解這個房子的情況,我們說是通透的,還是南北朝陽的,對這個房間的知識就產生了。總之,我們眾生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無時無刻不被這個五蘊所困擾,五蘊就像烏雲一樣,籠罩著我們的身心,使我們迷惑不覺、妄墮苦輪,它正是我們六道輪回中生死的根本。 我們再來看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照,是無上般若妙智之觀照,這個能照之智,並不是說我們的肉眼觀察的能力,也不是六識起用的妄照。見,是真心朗然之悟見,不是一時思維之妄見。這裡的照見,是般若妙智無分別、無所得之照見。因為沒有分別,則生實相,而實相非相,諸法皆空,所以無一可見之相而見其相;因為無所得,能照的般若真智是空,所照的五蘊妄境也是空。能照、所照皆空,所以說照見五蘊皆空。 有人說,我觀照這一剎那,心裡清淨的很,那這就是取相。清淨無相,你怎麼知道是清淨的?你要是知道是清淨的時候,那你已經著了相了,你又著了一個清淨的相了。師父舉個例子,師父對這個特別有深刻的體會,曾經我在念佛的時候,出現過這麼幾種境界,在念佛的時候,念大悲咒的時候,突然靜了,山河大地、外面的聲音,突然就像一幅畫一樣,特別的平靜,我們說特別的平等了,沒有任何的分別心了,山河大地,清清在目,但是心裡沒有一點這種感覺了,沒有一點去著相的感覺了,特別靜了,就像一個畫面一樣,成一個平面的了,這個時候,心裡突然感覺怎麼這麼清淨,心裡這麼好受,壞了,又回到這種三維空間立體分別的狀態當中來了,又回到這種狀態當中來了。所以只要你一感覺到了清淨了,你一有心裡上的感覺了,你就已經著了相了,這就是五蘊,你就已經著了相了,這個就不是照見五蘊皆空,因為你已經著了這個五蘊了,你已經著到上面來了。我們要明白,不能執著在空上,也不能執著在照上,空也不可得,這個照也不可得,這才稱得上皆空。就是都不去執著,不起第二個念,唯有保持當下一念。就像我們念佛,好多老菩薩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你只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這麼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靜了,如果你念著念著靜了,突然又出第二念,怎麼這麼清淨?或者說,你又落在這個清淨裡面去了,你特別享受這種清淨,這個就是執著了。 我們說照破五蘊,就是說這五蘊根本不可得,不要執著它是實有,不要執著在這種色相上面;但是又不能執著空,認為五蘊都是壞東西,全都要空掉。我們還要去念佛,還要淨念相繼,還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如果你要全都空了,那就是小乘聖人,那就起不了妙用了。我們無論是做事、還是修道成佛、度眾生,都要用這五蘊來為我們服務,把五蘊變成為我所用的好東西。因為佛法是非空非有,非有非空的圓教,而不是偏面教。我們說,佛法的中道,就是非空非有、非有非空,和其他教派說的中道不一樣,不是說左右我取個中間,要是左右取個中間的話,那你又會有左和右了。我們的這個空是不著一物的圓滿,空也要空掉,也不能執著空,執著空又是一種執著,連空你都不能執著的。有不能執著,同時也不能執著空,它有大用,所以它才非常圓滿。 說到空,我們具體了解一下。有五種空,第一、頑虛空,就是我們平常人說的有、無之空,東西得到了就有,得不到就是空,沒有就是空,這個空是相對於有來說的空,“有”之“空”;第二、斷滅空,有些初修行的人對佛法的誤解,認為佛法是消極的,要想修行就是要把一切的東西都空掉,放下萬緣。錯誤地理解為:空掉一切東西,什麼都不要,什麼事也都不要做。這是未開悟者和世上某些人對佛法的一種偏解。他們認為,人活著時是有的,人一旦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白忙一場,所以活著也不用追求了,這是對物質的所謂空,這是斷滅空;第三、析法空,這種空是小乘羅漢所修,就是把萬事萬物分析到最後全都沒有了,空了。就像我們今天的講堂,分析來分析去,講堂是由磚、水泥、木頭種種的建築物所組成的相貌,那再分析磚,磚也是分子,分子怎麼來的?也是原子,分子是原子組成的,分子也不存在,那原子怎麼來的呢?原子是電子所組合成的,分析到最後,它完全什麼都沒有了,全部都沒有了,空了。這種認識雖然悟到了空,但是,是屬於偏空,不能起作用。以為色就是色,空就是空,色和空是二不是一,這是析法真空,落在偏空裡面了;第四、體法真空,是大乘初門的菩薩所修,他們雖然知道當體即空,但是卻不知,色相本身就是本性的顯現,把性、相分離了,所以仍是偏於空的一邊;第五、妙有真空,是大乘佛法所主張的,雖然認為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實不可得,但是妙用無窮。故曰:有而不有,空而不空,妙有非有,真空非空,謂之妙有真空。徹悟到本性的“體”與萬物的“相”,是一不是二。萬事萬物的相正因為它內含著真空本體,故實不可得;而真空之體正是通過萬事萬物的作用,才證實有真空本性的存在。那這個見性在什麼地方?就是在這個作用上見,既然有作用,當然就是有相,有相才能有作用,所以體不離相。相、體如水和波的關系,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水和波是一體的,是不可分離的,只不過水性是濕性,波性是動,但是又互不相同,所以見性不能離開相,但是又不能執著於相。 為了理解性和相的關系,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性,我們用鏡子來做比喻,性就好比是鏡子,只要是鏡子,就能照出物體的形像出來。把鏡子面向天空,鏡子裡面就會出現藍天白雲;把鏡子面對著師父,就可以照到師父;把鏡子面對著我們的桌子,它就可以照到這個桌子上,鏡子裡面就會有這個桌子的形像。如果我們把鏡子包裹住了,我們說,現在鏡子還有沒有作用?照樣有作用,它照到它所包裹的布的一面,不是說鏡子沒有起作用。你把鏡子放到黑暗的房間裡面,它照到的就是黑暗,它照樣是起作用的。如果你讓鏡子不起作用,不可能的,你用手把鏡子蒙住,它所照到的就是你的手,蒙住它的這個手。放到漆黑的房間裡面,不是鏡子沒有照,它照樣有它的照性,一點都沒有變,它照的是黑暗了。 我們的佛性也是這樣,只要有性的存在,就不可能不顯相、不顯現這個相出來。正如鏡子和影子一樣,它是不可分的;性和相也是一體的,不可分的。雖然不可分,但是又不是一回事,這個非常關鍵,如果我們聽明白了,你就會知道,即使是妄念也是你性的顯現,即使鏡子照的是漆黑一片,它也能照,你是妄念也是你鏡子的顯現。小乘聖人對於這個問題總是搞不清,他認為鏡子就是鏡子,不能有影子,有影子就不好了,所以墮到偏空裡面,這個鏡子的作用他給否定掉了,他只去追逐鏡子的空了,那鏡子所照的影相他不去承認了,就是鏡子的作用他不肯承認了,那這個妙用怎麼現前?他墮落到偏空裡面。那大乘初門的菩薩則認為,鏡子是鏡子,影子是影子,分開了,他就不知道,我們所有一舉一動、山河大地,都是我們性德的顯現,我們自性的顯現。他們分開了,性是性,相是相,影子是影子,鏡子是鏡子,他就不知道鏡子所照的萬物還是鏡子,它是鏡子的作用,那他們不明白鏡子就是影子,影子就是鏡子,鏡子和影子是不能分的。性,就是在作用當中見,體、相、用是一體的。 所以照見五蘊皆空的空,既不是析法真空,也不是體法真空,更不是頑虛空和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大家能聽明白這個吧,它是妙有真空。所以你要知道,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我們性德的顯現,我們不要去執著相上的東西去,通過相上的東西,反應到我們的性,這是我們清淨本性的顯現,還有什麼可以執著的? 所謂妙有,就不是實有,妙有非有,真空非空。這個能聽、能見、能嘗、能覺、能活動、能思維的性體,雖然無相,好像是無,但是它確確實實是存在的,它是有,是生命的根本,我們說是維持我們生命體的能量,是我們體內的動力。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活動、能思維,全是因為有這個性的存在,它是根本,是真的。它雖然沒有相,卻時時處處都在起著作用。我們為什麼要說,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它時時刻刻都在起著作用,就是因為他有這個能量在,才能隨緣起用。而隨緣起用就要顯相,不顯相怎麼能起作用呢?就像我們沒有這個身體,怎麼能講話?怎麼能工作?這個相是因性而生,是性起的作用。我們都執著在什麼?我們都執著在它起作用的現象上面,我們前面講了,認僕人而不認主人了,認妄為真,真是什麼?真正起作用的就是我們的性德。它處處都存在,處處都起作用,只不過我們不知,被五蘊所覆蓋住了,我們認為五蘊是真的,這個就錯了,這個是最麻煩的地方,所以不要執著於這個相,五蘊皆空。 《金剛經》中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說,我們要明白這些相都是假的,而生起這些相的體性是真實不虛的,永恆不壞的,只有透過諸相而見性,見到無形無相的性,才是見如來,這是透過現象見本質。所謂見如來,不是見到身外的某一尊佛,而是見到我們本來的自性佛。但是世上的凡夫迷染的很深,執著五蘊色身為真我,把自己所見、所聞、所嗅、所嘗、所動、所思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的塵境,誤認為是實有,因而產生了受、想、行、識的錯誤心法,以至於迷到境界上、迷到現象上,不停的去追逐、占有,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造種種的惡業,使原本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佛性,被重重的業障所困擾,冤枉地受生死輪回之苦。如果我們這一段要是聽明白了,真的感覺到非常的幸福、非常的自在,我們不受任何事物所左右。 但是我們今天迷惑了,被五蘊障礙住了,我們的這個清淨本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我們本來的面目,被它障礙住了,枉受生死、枉受苦惱。我們世間不是有一句話嘛,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為小人,所以佛給我們說了,可憐憫者,我們這些人都是可憐受苦。我們有衣裡明珠,我們明明有這種寶貝,我們還要去乞討、還要去受苦、還要去受窮,我們的清淨本性明明不生不滅,我們還要生死輪回,多麼可惜,聽了這個我們一定要對照、一定要熏修、一定要觀照。 那麼佛法講的妙有真空,是怎樣認識和照破五蘊的呢?我們來詳細的介紹一下。首先是色蘊,就是所有一切的色法。在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這就是說,色蘊含有四大種及四大種組合而成的色。那什麼是四大種呢?就是指我們說的地、水、火、風這四物,也就是指堅、濕、暖、動這四種性。四大,是每個物體自身所固有的,普遍存在於任何物體中,所以稱為大。地、水、火、風,不是我們誤認為的大地、河流、陽光還有風力,這幾種事物這是用的一種歸納法,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歸納為堅、濕、暖、動四性,就像我們中國的古人,把宇宙萬有都歸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性。 我們舉個例子,就像植物,我們看到的植物,植物的樹干堅固,屬於堅性,就把它列為地,地屬堅性,因為它具有堅性,所以屬地;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濕性,屬於水;植物吸收土壤中的營養而發育,這是暖性,屬於火;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它是動性,屬於風;也就是說,植物是由這四大性組合而成,我們這麼來理解。 我們再看我們的身體,也是四大組合而成,《大方廣佛了義經》上說:我今此身,四大和合,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液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氣歸風。這是《大方廣佛了義經》上給我們說的,我們人身是由這四大組合而成,由此可見,一切事物都是四大和合而成的,是眾緣和合的假相,沒有自體,也就是說根本沒有這個東西。比如說,我們的茶杯、我們的佛像,他也是四大和合的因緣而成的。我們看我們這個佛像,如果我們這個佛像是用木頭組合雕刻的,就是木頭的因緣,木頭是什麼呢?也是分子、電子、原子這些東西所組合的,他本來沒有本體,沒有他的自性,這就叫沒有本體,就是沒有他的自性。也就是說這個佛像不是真實存在的,是種種的因緣和合就形成了,那如果因緣不在了,他也就不存在了,他也就散了。我們今天說的緣聚緣散,法不孤起,他是由種種的因緣和合而成,因緣盡了,他也就盡了,所以沒有自性。 我們來講一個公案,我們都知道,日本有個高僧,叫一休,我們好多三十多歲的居士,都看過這個動畫片,一休哥。一休是日本的一個高僧,從小就非常的聰明,非常有根基,根基非常利的,在他八、九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師父出門了,他的師兄哭著跑來找一休說,我把師父最喜愛的瓷器給摔了,師父回來我要受責罰的,怎麼辦?一休聽了就笑了,說不要緊,你就說是我摔掉的,和你沒有關系。等他師父回來的時候,就問一休法師,你在干什麼呢,這一天做沒做功課。一休就給師父說了,我在參:一切都是無常,究竟有沒有一個人能夠長生不死呢?師父就笑著說了,你糊塗呀,都是無常,沒有例外,哪有一個人能夠老活著呢,絕對不可能的。一休又問他師父,人是這樣,那如果東西呢?師父說,東西也不能常在,法是一樣的,都是無常,沒有一樣東西是常在的。那一休又問他師父,是這樣的話,咱們最心愛、最喜歡的東西,如果要是壞了呢?師父說,那也沒有辦法,一切都是不能常在的,時節因緣到了,它就要壞了,緣聚緣散,沒有任何的辦法。這個時候,一休就交出了摔碎的瓷器,給他師父說,這個東西的時節因緣到了,所以就壞了,他師父看到這個,也只能一笑了之,無話可說了。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沒有實體,根本不可得。在這個色相上,不去執著、不去貪取,就是照破。佛法講的照破,就是認識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使自己的身口意都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所以佛法是科學的,完全是真理。 照破了色蘊,進而就照破了其余的四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既然知道,一切色相都是虛妄不實的,不可得的,就不會被境所粘住了。知道不可取了,那我們就不會再去執著,而刻意地去領受了,從而,就破了這個受蘊;既然不在領受這個境界,也就一切都放下了,不會再胡思亂想了,想蘊也就破了;既然沒有妄想,沒有遷流不息的妄念,哪還會付諸於行動?既然不去行動,那麼這個行蘊也就破了;識蘊,是因為妄心分別而形成迷妄的知識,是所知,既然一切事的本來都是假相,那誰還會去分別?就不會再去分別了。本來沒有東西,卻去分別,這是妄想、妄心,所以這個識蘊是妄識,就是我們說的識神。識神本來就是真如佛性,只是因為真如不守自性,對所見的境界妄起分別,動亂不已,才轉為識神的。就像水,因為風的吹動而起了波浪,波浪是因為動而起的,但是它的本質仍然是水。所以說息下狂心就是菩提。《楞嚴經》上說的非常清楚:狂心若歇,歇即菩提。那現在我們既然明白了,這個識蘊本來不是真實的,因為妄動而起,那這個識蘊不過就是個假相,只要我們一覺,就把他照破轉過來,一轉之後,識蘊就變成我們本來的面目了。就像這個波浪,波浪停下來就是水,轉識成智,我們說轉煩惱為菩提。你歇下來,你就見到你的性德了。這個波浪只要風一住,它就是水;你的狂心只要歇下來,就是菩提。 永嘉禅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我們做夢,以夢為真,並不知道自己是在夢中,一旦醒悟才恍然大悟。我們好多居士找我,師父,我昨天做夢我中大獎了,師父說“做夢”。因為我們都在夢中,我們醒來以後知道,夢中之境都是虛妄的,是假相,這一宿是一小夢,人生是一大夢,醒則夢滅。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人一旦覺悟了,證得實相,就會真正體會到,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真理。 我們講了為什麼要把五蘊照破,以及怎樣把五蘊照破,那麼五蘊被照破以後,就不會被外境所迷,不被五蘊所左右,這樣,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五蘊來為我們服務,來為我們護法。那有人不理解了,覺得照破也就行了,為什麼還要利用它呢?這就是佛法講的真空妙有。 真空,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妙有,是有而不有,不有而有。既不能著空,也不能著有。我們看這個男女老少、飛禽走獸、山河大地、草木森林、日月星辰,這些事物都宛然現前,這些事物還都是有的,但是它沒有一個自體,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我們剛才講了,一切的現象,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這叫妙有。有而不有,雖然有假相,但是它沒有實體,所以我們要知道不可取,這些事物都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體,這叫做真空。真空是不空而空,但是真空不同於頑空,頑空是不能應緣顯相起作用的。頑空,像頑虛空,沒有任何的作用,像頑石,沒有任何的作用。而我們的佛性不同於頑空,雖然佛性無形無相,但是它是個萬能體,能夠隨緣顯相,能夠起萬法,能夠起萬用,能夠起種種的妙用。如果不能起妙用的話,那我們都是頑石。我們的身體行為,外界環境,都是我們的性德所起的作用,都是這種妙用。 五蘊就是自性的顯現,不是實有,都是假相,真正實有的,是我們的自性。如果被五蘊所迷,它就會成為我們墮入六道輪回的毒素,我們執著外相了,被外相所轉;如果不被五蘊所迷,我們的佛性能做得了主,佛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你的自性做得了主,五蘊就可以成為我們修行成佛的工具和資糧。師父剛才加了一個我們的護法,可以做我們的護法,就這個意思,我們利用他作為我們的工具和資糧。我們修行要通過看經書、聽經、聽法來了解佛教,我們所看的經書的文字,我們所聽的佛法,這個聲音,這些都是色相,這叫色蘊;我們看經,聽經後接受了佛經的妙理,這就是信受奉行,信受奉行了,這叫受蘊;接受以後,經過大腦的分析,從理上明白了佛教的教義、真理,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為什麼要修行?怎樣去修行?這就是想蘊;然後付諸於行動,聞、思、修,這就是修,修就是修行,這就是行蘊;經過修行、修證打開了智慧,轉識成智,這就觸及到了識蘊;我們世間的知識是分別、是執著,而智慧是無分別、無執著的。 所以,我們修行離不開五蘊,而且要利用這個五蘊來起作用,我們一定要利用這個五蘊,我們的性德,要在這個方面來顯現出來,來完成我們成佛的大願;不僅是修行,我們還要度眾生,就要接觸各種不同根基的人,領受他們各種各樣的習氣和煩惱,然後就要想種種的辦法,善巧方便的引導和啟迪眾生的智慧,這一切都離不開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妙用。《心經》的妙旨,就是要我們學習觀自在菩薩,明白真空妙有的真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 摘自:宏圓法師心經講記第四講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