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顯法師:普賢十大願王【廣修供養】
第三個「廣修供養」。現在很多道場,會暗示要信眾給錢,他也說:「你們要廣修供養」。供養重點在於「廣」這個字,不起分別才廣。一般人都是:這個道場,我跟這位法師很熟,我親近他,我跟他比較好,我就供養他,別的法師我就不供養他。那這供養就不廣了,那你錢出得再多都不廣。還有些是出了錢,想要道場對他特別,能對他給予特權,那這供養就不清淨,就不廣了,因為有「我相」在,那就四相具足。甚至你去有些道場修布施、供養,人家要對你特別,你都要趕快辭退,趕快告訴自己是三寶弟子,應當如法,不要有特權。 有的地方會搞人情,說你是大護法、你是大居士,對你特別,若你自己真正有在修行的,就知道自己要如法,要守道場的規矩,絕不可以傲慢,這樣才是真正的如法供養。廣修供養的重點在於「廣修」,當然供養的對象也可以廣。供養有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都是,這是養身。還有流通正法也是廣修供養,現在四事供養都轉換成錢財,這是時代的轉變。養身命不能缺少,幫助佛法流通是養眾生的慧命,所以流通越廣越好。 所以像我們講經及開示的內容,都可以翻成各種不同的語言,乃至一句或一小段都可以,這都是廣修供養。如果你會日文,你就翻成日文,會韓文的就翻成韓文,去跟韓國人結緣、跟日本人結緣,如果會英文的就翻成英文,去跟英國人結緣、跟美國人結緣,誰會法文就翻成法文,會西班牙文的翻成西班牙文,將佛法用各種不同的語言翻出來,去跟不同眾生結緣,把佛法流通出去,這才叫廣修供養,是法供養。 現在有些人隨順自己的妄想及貪瞋癡,不願意流通正法,看到部分法寶沒有人請,或少數人請回去不看,他就拿這些做借口開始設限制,說人家請回去都不看,不要再流通那麼多、不需要再印了。這種就沒有做到廣修供養,根本不是真正的學佛人。真正的學佛人,很清楚佛教是什麼,也知道普賢菩薩是怎麼教我們的。所以從反向來看,這些障礙法寶流通的人,能不能成佛?絕對不行。能不能往生淨土?也很難說。因為往生到極樂世界他一定會不習慣,那邊的菩薩都「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都是修普賢行,《普賢行》中有一條「廣修供養」,要流通正法他做不到,既然做不到,那跟極樂世界就不相應。所以大家要能夠流通正法,這才能與普賢菩薩相應,與西方淨土相應。要設法把阿彌陀佛的名號送到十方,所謂名號就包含著他講經的內容,也包含釋迦牟尼佛講經的內容,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佛法流通,想辦法送到十方去,這才是真正的廣修供養。 身行六度時,要知道法性沒有身心相,所以常行精進波羅蜜。法界沒有身心相,所以行布施波羅蜜、行持戒波羅蜜……,這是一乘,諸藏純雜具德門。這樣子做,六度就是一乘。要是從事相上做,雖然也發大乘心,但那是權教,布施不是持戒,持戒不是忍辱,是個個獨立。華嚴境界是修布施的時候一切皆布施,一切法皆攝歸布施。所以這三業的稱贊跟一般的說法不同,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那這普賢無盡願行就不殊勝,心量就不廣了。 常講心量要大,心量大不是指大小的大,要沒有煩惱,要無礙,這才叫真正的心量大。就像剛講的《漩澓頌》,一念能入多劫,多劫能收一念,一境當中即是一切智,一切智即是諸境,要「境智一如」這心量才大。這個「大」連所謂包容的觀念都沒有,因為全體即是。法爾如是,這才是真正的大心量。你修的供養稱性就是利益眾生,你身口意三業的禮贊,所行的六波羅蜜,饒益的就是眾生。在一行當中,具足一切行,這才是廣修供養。譬如說:念佛這一行,你念到心清淨了,離貪瞋癡,甚至破無明,無所對,境智一如,所有六道眾生接觸你,你對眾生是無貪、無瞋、無癡,這才真是廣修供養,而不是心有對象地去造作,普賢行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去看。要是只在事相上看,那看得非常的淺,並沒有深解義趣,所以煩惱永遠沒有辦法斷,錯誤的觀念更沒有辦法轉。所以經這樣一講,大家就會曉得,普賢行為什麼稱為「願王」,而所有的菩薩要成佛都必須修普賢行,它的道理就是如此。對於心性的作用要知道,那在落實普賢行的時候,才能達到效果。 為什麼普賢十願能夠在你一切財寶皆悉捨離,一切眷屬皆悉散失的時候,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處引導其前?因為它稱性。若不稱性,那就沒有辦法在生滅變化當中,去救度眾生。佛門每天的早課都有發普賢十願,你能發普賢願實在不簡單,就是在這一天所有的行持,要跟心性相應,這才是普賢菩薩講的廣修供養。這裡只是略說這十條,心法要抓得到,之前說在事相上呈現是:送法寶經書與眾生結緣,幫助眾生學佛,也方便幫畜生道眾生授三皈依。佛門早晚要敲鐘?就是幫助鬼道的眾生離苦、學佛。出家功德為什麼非常大,因為出家後每天都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冥陽兩利,大家都會念叩鐘偈:「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唵,伽啰帝耶娑诃」,這就是在行廣修供養。 但是心要真的廣,不要看到人家不好,心就瞋恨,看到人家善,心就歡喜,那自己都是在心隨境轉。但要知道,雖然不隨境轉,那能不能分別善惡?當然可以,事事黑白分明,這就叫智慧。叫做「了了知」無一物,這才是真正的供養。一切供養當中,確實是「如說修行供養」為最。 當大家拿到新的食物,還沒有吃,不要忘記「得新食先供佛」。有人說那是受菩薩戒才需要,其實佛弟子都需要,只是受菩薩戒是特別要求;做佛弟子的應該要知道:新的食物,甚至新的衣、新的藥,買了什麼補品—人蔘、靈芝這些,回家要先供佛。乃至吃飯的時候都先供佛。佛不一定在你面前,但是在你心裡面。心裡有佛就會想到要廣修供養。佛弟子得新食要先供佛乃至供菩薩、供出家眾,那沒看到出家人怎麼辦?要是不會聽的在家居士就要起煩惱。難道吃飯還要找出家人一起?那這就是不會聽經了。昏沉蓋沒有除掉,還在昏沉,不是這意思。菩薩就是僧,你心意到就到了。所以在吃飯以前先「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這就是廣修供養;「供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包括六道十法界,都平等供養。因為是同一心性。 所以佛門祖師大德訂下來的規矩,你去遵守其實就是行普賢行。有的講起來非常的基礎,像「禮敬諸佛」,你到佛堂來,守佛堂的規矩,佛像就代表諸佛,出去贊歎道場、贊歎佛法。告訴大家學佛的好處,這都是叫稱贊如來。看似簡單,但是用心不同。所得到的果報,也不盡相同。如果你沒有發心,只想:好吧,進來佛堂規定是這樣子就只好這麼做。或想:沒有辦法,是規定的,看到佛像要問訊、看到法師要合掌,是規定嘛。有的人還覺得很麻煩。現代的人比較無禮,要求他守規矩,還說法師傲慢,那這就沒有辦法了,因為他不是來學的。你恭敬三寶,那你有你的福報、你有你的功德,這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人家不願意修,你可以勸勸他,他若真的不肯修、不肯學,那就算了。得新食先供佛,甚至你可以觀想遍供一切眾生,希望眾生禅悅為食,法喜充滿,這供養就大了,這是廣修供養。 像念佛時一定要好好念,不要偷懶,偷懶對自己沒有好處,只會令自己對於心性沒有辦法契入,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能力參禅?有沒有能力學教?或是修密?還是持戒?如果都沒有能力,還不念佛,那可以說是無藥可救,就沒有法門可以救你出輪回了,如果再不好好念,還要懈怠,還要喊辛苦、喊累,那就出不了輪回了。也許很多人並不了解輪回是怎麼回事,可是輪回畢竟是有,初學佛,乍聽之下,沒有辦法明白,因這需要一段時間。有些人說:等明白道理以後再來念。那就來不及了,煩惱除不掉,何況人命在呼吸間。 先也不用管這麼多道理,這就是你老實,你心清淨,所以沒有這麼多妄想,一聽到淨土法門,你就能夠相信、能夠接受,就像具行法師一樣,一聽到念佛法門,就真的接受,努力的念佛,用功修行,其他的都不想,最後有大成就,這就是老實。所以你對道理不懂沒有關系,你就先念,念久了業障就消。不要只在佛堂念,出了佛堂更要念佛,道場跟大眾結緣念珠,就是要提醒大家念佛,如果忘記念,看到念珠就會想起要念佛。警覺性更高的人,看到同事、朋友的念珠,就能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念佛,不要離開佛號,做到佛不離口。常常這樣用功,業障就會消掉,智慧必定打開。所以,智慧不是一下子開的,而是業障漸次銷落,日積月累的功夫。這個功夫是沒有辦法給你們的,頂多就是把經典的道理給大家講出來,給大眾正確的觀念,修行全部要靠自己,沒有辦法靠別人。要靠阿彌陀佛,他也沒有辦法,佛要是有辦法的話,早就把我們帶走了。 修行這事就像吃飯一樣,每個人吃飯,有自己的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沒有辦法代替別人修行。有些人會迷信,要法師幫忙加持、幫忙回向。那頂多做個增上緣,沒有辦法對你有太大的改變。所以,修行是在個人,不要怕累、怕辛苦,剛開始念佛確實會不習慣,會很想打瞌睡、睡覺,一般人剛開始念佛的時候也是睡!這是無始劫來的業障,有聽經的人就知道這叫做昏沉,昏沉是說你的心屬於昏鈍,佛號正念就散失掉了,這時就要趕快醒過來,警醒對治昏沉,所以不要想:既然昏沉,就讓它睡。這不對!聽經會昏沉,那是業障沒有消。業障消了,聽經就不會想睡覺。至少在聽經上的昏沉蓋沒有了。還有另外一種昏沉蓋是聽經聽錯了!那也算是昏沉蓋。別以為不睡覺就沒有昏沉蓋,如果聽錯了,以非為是,以是為非。一座經聽下來,抓不到重點,那就是昏沉蓋。 像菩薩就沒有昏沉蓋。《楞嚴經》是龍勝菩薩,龍勝不是龍樹菩薩,龍勝菩薩到龍宮去,看到這部《楞嚴經》,覺得可以利益閻浮提的眾生,他就在龍宮把《楞嚴經》背下來,看過一遍他就記得,出來後默寫,在這世間流通,這是菩薩,沒有昏沉,記性特別好。 所以,透過修行,昏沉蓋會越來越少,心的力量會越來越大,乃至於有他心通,或許知一人之事,或許知多人之事,乃至知法界之事。《圓覺經》講,連這娑婆世界下幾滴雨都知道,這就是昏沉越來越少,心越來越清淨,都是透過修行得來的,不是只聽道理可以證得的。很多同修都喜歡聽道理,除了有興趣做法會以外,另外的興趣就是聽經,可是只聽經沒有用,聽了以後你還要轉心念。不能只聽聽,道理是如此喔,好聽!法師講得有道理,佩服!自己心裡面有話,說不出來,只佩服沒有用!那法師就算再會講對你也沒有用,對他自己也沒有用。因為修行要靠自己,這才是真正的供養,是真佛弟子!念佛可以對治昏沉、散亂及攀緣習性,要是轉過來對治過去的話,那就是般若智慧!你一接觸事情就通達,就像捨利弗一樣,七天內就通達佛法,這就是他妄想少,所以意根特別利。所謂「心見發光,光極知見」就是知見妄想非常的少,所以有這樣的力量。 在念佛當中出現昏沉跟掉舉,絕對不要隨順它,一隨順它那對治的機會就沒有了。為什麼講「煩惱即菩提」?且不講深的,就講煩惱現前的時候,你願意去轉,這煩惱就變菩提。要是不願意轉,它還是煩惱,而且會變成更嚴重的煩惱。唯識宗講:「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你阿賴耶識有這種子存在裡面,它每天都在妄動,你的六根攀緣六塵境界,這是向外攀緣。境界在變化,勾引著你的欲心、煩惱起來,那你裡面的種子又在妄動,種子被外境引發出來,這種子就起現行了。「起現行」就是你的身造作身業,意業就發動,口業就跟著犯了,這是身口意三業。三業作動以後又變成種子,回存在阿賴耶識裡面,這種子又在那裡不停妄動,那種子就是習氣,隨時都在心裡面蠢動,只要一遇到跟它有相應的緣,它馬上就起現行。 所以,隨順自己的煩惱,煩惱只會越來越強烈。隨順貪瞋癡,貪瞋癡會越來越強。只要你不隨順它,用佛號對治它,那這習氣種子就會轉化,因為它本就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真正修行才是廣修供養。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