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回向的精辟開示


 2017/10/23    熱度:9096    下載DOC文檔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回向只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若夫依儀誦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增廣文鈔卷一三七之五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每日功課回向,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願,方為與三種回向相合。

  三種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

  增廣文鈔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九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功德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

  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

  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

  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

  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

  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

  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

  有三種義:

  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

  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

  回向之義,大矣哉!

  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以其余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

  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復回向淨土也。

  文鈔三編卷二復愚僧居士書

  回向,是在完成善事之後,願善事的功德如何成熟的一種發願(與發願的區別在於,發願是在作善事之前,回向則是在作善事之後)。

  回向與不回向有很大的區別,比如,為父母健康而誦咒後,若作回向,父母能得到這一功德,否則,父母並不能得到這一功德。

  而且,在以後生起嚴重的嗔心和邪見之時,這些善根,都會因此而長時不能感果。

  另外,回向的對象不同,所感的果,也會有極大的差異。

  如果只為現世的一些利益,如健康長壽、消災免難、升官發財等回向,則所感的果極小,而且,也只會成熟一次。

  要想所作的善根能恆久不滅,也有個殊勝的方法,即把功德回向無上菩提,這樣所作的善根,能恆久不滅,而且還會逐漸增上。

  若仍執著於世間利益的一些人,可以這麼觀想:

  我在獲得出世的功德,甚至是無上佛果之後,何愁還得不到這些世間小利呢?諸佛菩薩的福報,即已極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回向時,發心應盡量廣大。

  最簡單,最常用的回向方法:念完佛號或者經咒或者每做完一件功德以後就念: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我臨終無障礙,

  彌陀聖眾遠相迎。

  速離五濁生淨土,

  還入娑婆度有情。

  願此無上功德,

  回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證無上菩提。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