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師:孝順心、慈悲心正是菩薩戒的精神核心之所在!
我們在整一部《菩薩戒本》當中,到處能看見孝順心、慈悲心這兩個詞語。這兩個詞、這兩個心,正是菩薩戒的精神核心之所在。你怎麼才能夠守好菩薩戒?就是要對一切眾生有孝順心、慈悲心。蓮池大師解釋,說這個慈心就是常常思惟要惠濟眾生。惠以眾生真實之利,要救濟、救拔苦難的眾生。而常常思慮到他的貧窮,我們要救濟。貧窮當然不僅包括物質水平上的貧窮,也包括精神水平的貧窮。當他物質上貧窮,這個救濟他容易,給他點錢、給他點糧食就能救濟了。然而他如果精神上貧窮,縱然他是億萬富翁,他還是有苦惱。菩薩就要開示佛法,令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也是拯濟貧窮,這是慈心的表現。 孝就是供養眾生如同自己的父母,菩薩見「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供養眾生就是供養自己的父母。既然是自己的父母,又怎麼能忍心向他蠻橫地索取,增加他的苦惱?所以如果沒有慈心、孝順心而去橫取錢財利養,就惡求多求,犯輕垢罪。 這個輕垢罪雖然是比前面十波羅夷罪輕,但是不是說這個罪就沒事了,它還是一個很重的業。只是說在忏悔方面只需要對一位菩薩僧忏悔,就可以出罪。而十波羅夷罪要忏悔就不容易,必須對至少四位菩薩僧去作法忏悔,然後還要取相忏。 這裡講到如果小乘的比丘,他們自然是不允許惡求多求,但是大乘的菩薩,為了弘法利生還是要做很多的事業,很多的方便需要去實施,但是這條戒也一樣要適用,就是不可以惡求多求。換句話說,菩薩如果沒有福報,又要想去弘法利生,那要靠惡求多求來實現這樣的目標,這就錯了。應該怎麼做?先修福報。度化眾生要福報。譬如說你要救濟貧苦,沒錢你怎麼救濟?你不能說我為了要救濟貧苦,所以我就仗著勢力去索求,這就是攀緣,這條戒就犯了,所以要自己多修福報。 文字恭錄《梵網菩薩戒-四十八輕戒》(第九集)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