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讓煩惱與痛苦沉澱,感受安靜,感受自性


 2017/11/23    熱度:1792    下載DOC文檔    

  《楞嚴經》中有一個比喻,混了泥沙的水澄淨的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修行過程。把水裝在靜置的容器,長時間保持,待泥沙自己沉下去了,除去泥沙,清水現前就可以了。當我們能保持,借由種種方法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澄淨下來了,隨後的利益就自得了。

  1.明心見性的過程

  於是淨器就是持戒,靜置就是禅定,清水現前這是初縛煩惱,除去泥沙這是般若起用了,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戒定慧三無漏學的過程。我們學佛,不管學的什麼宗門,這三個是通用的,只是各個宗門對應的這三者略有不同。

  對念佛人來說,靜置是保持持名念佛的手段,長久堅持下去,堅持到什麼程度才算初步有了成就?就是泥沙自沉了,這就是功夫成片了,到這個時候勉強得到類似智慧的受用,這個部分得到的智慧算做暖法部分,還不能歸類般若。

  我們在各種環境都可以把佛號納入進來,走路也好、吃飯也好、喝水也好、吃水果也好,都可以,於是走路的時候呼吸、節奏念佛,吃飯、喝水、吃水果,這個時候做《普門施食》、《普門供佛》,你只要會用裡面提供的方法,應該是在任何處、任何時都能找到方法保持念佛了。

  清水出現了,泥沙也除去了,就剩下純淨的水了,再怎麼晃都不會渾濁了,這就是把無明剔除了。剔除無明,自性的大光現前,這個狀態就是禅宗說到的——明心見性了。明心和見性其實是一回事,明和見都是動詞,心和性都是名詞,這樣就是一個並列句子。明白什麼是心了,也真實地看到自性了,自性能看到嗎?能。但是這也依然是物化後的結果,如果不物化自性是看不到的,因為自性是和整個虛空法界合一的,自性本身就是無相的。

  為什麼要物化一個相出來?是為了給我們方便說,就像起了一個名字,只是為了方便稱呼,所以只是名字罷了。佛說是相,非相,名相而已,自性也是沒有相的,可是為了給我們講明白,必須要說一個可描述的類似我們可理解的事物,如果不能描述,語言、文字就都無力附著了,那也就沒法講了。

  2.自性的本體

  自性的本體就是光,光是可見的,但是我們卻看不到全部的光,也看不到光的來源和最終的去處。看不到光的全部,只是通過某一個側面的描述和比喻,我們能略微地明白一點,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你一塊他一塊大家一拼,大體的樣子就出來了,可是就算是再努力地玩拼圖,也不如真正的自己得見、真正自己去驗證。

  就像一個球,我們說得再好,我們用再好的技術呈現,這個球也只能是表現出一個側面,於是任何一個物體,我們一眼看過去其實只是看到了一個側面、一個部分,我們利用平常學習的推導模式,能知道余下的部分,沒看到的部分是什麼樣?就像你看到一輛車子,雖然你沒看到全部,但是通過部分信息,你可以推導出全部,這就是管中窺豹的功夫,這是我們凡夫常常用的。

  自性也是如此,佛陀那麼辛苦費力氣地給我們描述自性,也正是因為希望我們知道一下大體應該是什麼,我們雖然不能依靠這些片段去猜測全部內容,但是我們可以在某一天見到它的時候,你就會忽然間知道,原來佛陀費勁口舌說的就是這個。

  光是本體,明就是相用。我們或許不知道,有一種光是黑色的光,在農業上使用的,但是黑色的光我們的肉眼看不到,只能通過和周圍對比來猜測推導,所以光的用就在於明上了,如果光不能照明,光不能幫我們朗然得見一切,那麼這個光就是不充分的。大光隨後自然是大明,廣大的、普遍的、普及的、不分別、不撿擇地利益群機,這就是佛法落實在大眾中、利益大眾的根本方式,於是你有了好東西,當然要分享了,獨樂樂不如眾樂。

  3.借佛光為自己照明

  當佛光的光明朗照世間的時候,山河大地豁然清明,都可以看得到,都可以看得清,這個時候大眾是歡喜的。有情眾生只要沒見到這束光明,都是處在黑暗中的,看不清當下、看不到危險、看不著前方、看不到方向,可是佛法的光明,幫助我們開啟了自性的光明了,這一切你知道了,也就心態安然,不會再去計較分別了,也不會再惦念不捨了。更不會念念升起無邊妄想了,這個時候真是除去泥沙全余清水,任他搖晃顛沛,依然是清水一盞。

  我們還達不到這個狀態,所以就借佛光為自己照明,用無常觀,知道未來會有無量種可能;用因果觀,知道當下一切承受,皆是前因成果,自然不會再去抱怨任何,要怪只能怪自己沒早明白道理,可是再用因緣一推也就知道,彼時沒明白那是因為因緣不具足,雖然金剛種子早已埋好,可是條件不合適那個時候沒冒出來,而此一生他冒出牙來了。所以當好好護持,不要令芽苗被火燒了,那就成了焦芽敗種,就成了佛教的罪人,佛陀的棄徒了。

  佛陀早早把方法留給我們,埋藏的我們的根須能夠得著大地深處,於是當我們的根基越扎越深,才會發現其中的寶藏,利益越來越多越豐厚,如果只是淺嘗辄止,不深扎根須,活命尚且艱難,就不要想有一日能枝葉參天了。

  4.在佛法裡把根扎好

  《法華經-藥草喻品》裡面三草二樹,比喻的就是在佛教裡的種種眾生相。

  你是菩薩,你就要做大樹,你要暫時放棄飄香四溢的花草的夢想;

  你是大樹,你就要懂得低下頭去,專心致志地向你生命的源頭進發,而不在風景處流連忘返;

  你是大樹,就要學會忍辱、學會堅強、學會百折不撓地努力,方才能成為大樹,能蔭護一方,能為無量眾生遮雨蔽陽。

  這大樹就是大菩薩,小樹勉強叫做小菩薩,不管大樹小樹,在佛法裡都會得到充滿潤活。

  不管是有毒的草,還是無毒的花草,或者是能解毒的藥草,不管是善人,還是惡人,還是暫時沒偏於善惡的人,都可以在佛法裡得到利益和滋養,只是因為根須很淺,所以佛法的大雨普洽,這些小花草也能吸收飽滿,大樹小樹都能吸收飽滿。

  這就要看各位是以什麼心在學佛了,若以大樹心、小樹心學佛,佛法裡有成就菩薩法、有菩薩法式、有菩薩種種修為、種種念、種種持、種種觀、種種定、種種想、種種攝、種種有為、種種三昧境界。

  若我們以小小的花草心來學佛,佛法裡有種種求、能滿種種願、能離種種苦、能得種種樂、能得種種滋生、能得種種成長、能得種種開敷、能得種種庇護、能得種種喜樂。

  我們自己到底是什麼根基?不要問他人,要看各位能在佛法中把底子扎多深、打多實,你能扎根,你就可以抵抗風浪,你就可以抵抗種種很強大的災難;如果你的根基不牢固,風來水走就會垮塌破敗。

  希望各位能真地捨下雜念、攀緣、計較的心,老老實實地在佛法裡扎好自己的根子,這個根子不只是哪部經可以涵蓋的,而是真地懂佛陀的意思、理解佛陀的意思,你才能明白這句經文是在說什麼,這個指導修行的能力你就掌握了。若你能讀得懂一部經,你應該可以讀得懂其他經,如果這部懂得了,另一部沒懂,那就是學的方法有問題,可能還只是摳在表面,沒扎在內裡核心區。

  5.深入經藏,感受自性,找到自性

  我們拿《地藏經》來做基礎,希望各位能讀得懂《地藏經》,然後你就很容易讀懂其他經文,這是我的希望。可是看近來的狀態,大家的反饋並非都是如此,只有幾位同修能和我交流一些讀《地藏經》的感受和個人的理解體會。這部經是最容易理解的,我們若都不能理解,難一點的、高一些的、生僻拗口一些的經文,我們也就只能望而卻步了,那麼佛法隨後的種種利益,各位可能就不容易得到了。

  或許這部經裡沒描述自性是什麼樣的,但是終會有一部經,你會找到自性是什麼樣,哪怕只有輕鴻一瞥那麼點的感受,也是你真實的獲得,也是值得慶賀的。可以老實地告訴各位:大乘經文,每一本、每一部、每一卷、每一章、每一節、每一段、每一句,都是無量圓滿的,或許並非每個同修都能讀到,可是這是事實。

  我們分享那麼多次《佛教框架體系》,其實就是希望各位能借由這個模式的指導,更快一點、更立體一些、更深刻一點、更方便入手,去尋、去找、去體會、去感受佛陀的無量慈悲,無上智慧。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佛說阿彌陀經析》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