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憂郁與痛苦的四個步驟
據說,過去有一位高僧在學法的時候曾經向他的師父請教:“法與非法的界限是什麼?”他的師父回答他說:“對治煩惱則為法,不治煩惱為非法。”意思是說,如果你所學的法能夠對治你自己心中的貪嗔癡等煩惱,這樣的法就是佛法;如果你所學的法不能對治內心的貪嗔癡煩惱,這樣的法就不是佛法。 這個簡短的對話非常值得我們現在的很多學佛人去深思。我們很多人,口裡能夠說出一大堆佛法的詞匯,但是卻對治不了內心的種種煩惱,這就說明,這個人所學不是佛法,即便開口閉口用了很多佛教的詞匯,這些法對於他自己的心來說,並沒有構成真正的佛法。 相反,如果一個人,即便嘴上一個佛教的詞匯都沒有用,但是卻能夠提供一種對治煩惱的有效方法,那這種方法也是真正的佛法。 我這裡要說的“走出憂郁與痛苦的四個步驟”,出自一本英文書《Loving what is》,書名字面的意思是:你所面對的現實是什麼,就用愛心來接受這個現實。 這本書翻譯成中文之後的名字叫做《一念之轉:四句話改變你的人生》,華文出版社出版。這本書雖然一個佛教的詞匯都沒有,但是其中所介紹的去除憂郁與痛苦的四個步驟,我認為就是真正的佛法。因為其中所介紹的去除憂郁與痛苦的方法,與佛教所說的一些方法是一模一樣的,而且,如果我們能夠善加體會與利用,則一定能去除內心的痛苦與煩惱,也能幫助他人去除內心的痛苦與煩惱。這裡我們將這本書中所介紹的去除憂郁與痛苦的方法歸納為如下四個步驟。 步驟1:樹立“憂郁與痛苦起源於心中錯誤思想”的正確見解 也就是,我們必須對這樣一個道理生起定解:我們內心的一切憂郁、恐懼、痛苦等一定是由內心的一個錯誤思想、錯誤觀點或錯誤見解引起的。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對這個道理進行反復觀察並生起定解很重要。通常,很多人會認為,是外境的某個人、某件事、某種場景等導致了我們內心的憂郁、恐懼、痛苦等等,其實,這只是一種錯覺。導致我們內心憂郁、恐懼、痛苦的真正原因不是外境上的某個人、某件事或某個場景,而是自己看待這個人、這件事、這個場景的錯誤態度、錯誤思想、錯誤觀點或錯誤見解。 如果不能樹立這樣一個見解,就會將自己內心的一切痛苦歸咎於外境上的人或事,而對自己內心的態度、思想在自心痛苦的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置之不理,這必然會導致自己仇恨外境上的人或事,然後就是一番較量與爭斗。最後,如果斗不贏,內心會更加痛苦;即便斗贏了對方,其實更大的危機已悄悄在彼此心中潛伏,在未來某個時候——不是今世就是來世,一定會爆發更大的爭斗和不如意。這樣,冤冤相報無有了結之時,彼此相互糾纏,漸漸就會墮入深不見底的惡趣。所以,與外境斗是下策,所謂“上士不爭,下士好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聰明的上士專門調伏自心,而不會去和外境斗,而愚昧的下士會專心致力於與外境做斗爭。《入菩薩行論》中也說,與外境上的敵人斗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是和內心的煩惱做斗爭的人。 心中生起的憂郁、恐懼、痛苦等這些情緒在佛教中稱為煩惱,這樣的煩惱一方面如同一把利刃插在我們身上一樣,給我們的心靈制造了無數的痛苦,一方面它們卻無形無相,來無影、去無蹤。對於心中的這些煩惱情緒,我們不能用刀殺,也不能用手去打或捉,更不能用籠子去監禁,而只能用智慧去斬斷。 如何用智慧斬斷呢?就是觀察自心的憂郁、恐懼、痛苦這些煩惱情緒的起因,然後將導致這些煩惱的因給斷除,煩惱自然就不會在心中生起。譬如,對於沸騰的湯水,我們不能用手與之接觸,而企圖以此消除水的沸騰,我們只要將水沸騰的因——鍋灶下面的柴火撤走,水漸漸就會停止沸騰。同樣的道理,縱然我們無法用繩子將煩惱加以捆縛,然後關進大牢,但是一旦我們洞悉到煩惱的因,去除這些因之後,煩惱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導致煩惱的因是什麼呢?《淨心法要》中說:“三有所有諸過患,皆由煩惱力所生,非理作意煩惱因,如理作意能除彼。”意思是說,三界輪回的一切憂郁、恐懼、痛苦等過患都是內心的煩惱所導致的,而煩惱又是由內心的“非理作意”——也即不符合客觀事實的錯誤思想、觀點等引發,所以只要我們去除了內心的這個導致痛苦與煩惱的錯誤思想,代之以正確的思想,也即“如理作意”,煩惱就會消失! 《Loving what is》這本書的導言中說:“每當感受到壓力時——從輕微的不舒服,到強烈的悲傷、憤怒或絕望——我們很肯定這種反應必是某一特定想法引起的,不管我們覺察到它與否。消除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審視壓力背後的那些想法,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只要他願意拿出一張紙和一支筆。用轉念作業的四句問話,逐一揭露我們不真實的想法。透過這個反躬自問的過程,你便會發現,所有我們信以為真或視為天經地義的想法全都扭曲了事件的真相。當我們寧可相信自己的想法,而不願去看真相時,就會承受各種情緒性的壓力,那就是我們統稱的‘痛苦’。痛苦是一種自然警訊,警告我們:你正執著於某個想法。如果我們仍是充耳不聞,不肯正視這個警訊,這時,就只好接受這個痛苦,並把痛苦當成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事實絕非如此。” 步驟2:如果你痛苦了,就找出導致你內心痛苦的那個錯誤思想 只要我們願意靜下心來觀察自己的心,我們就一定能夠找到存在於心中讓自己的心飽受痛苦煎熬的那個“思想、觀點、見解、態度、想法、念頭”。這是隱藏在我們內心讓我們受苦的真正敵人。通常,我們並不會將它當做“敵人”看,而是拼命地去維護它——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認賊作父的顛倒做法。如今,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要向他開刀! 步驟3:用“四個反問”去拷問那個思想 當我們對心中的這個想法不去觀察時,就會認為這個想法的正確性是天經地義的、不用懷疑的。我們的心真的非常習慣於認同並維護自己心中生起的每一個念頭,而不去拷問這些念頭的正確性。現在,為了克服這種不良習氣,我們需要用四個反問來拷問這個想法: 第一反問:那是真的嗎?例如,我們心中認為:“我的孩子就是應該成績優秀的”,但是每次考試,你的孩子表現得並不如你想象的那樣優秀,於是你就開始發火、苦惱。此時,內心的苦惱就是由這個想法“我的孩子就是應該成績優秀”導致的。你要問自己:這是真的嗎?——換句話說,為什麼你的孩子一定要成績優秀,難道別人的孩子天經地義地就是要不如你的孩子?這樣一問,你就會就覺得自己的想法很荒謬。覺得這個想法很荒謬,內心便好受多了。 第二反問: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嗎?固執己見是凡夫的習氣,在這個反問之後,我們的心有時依然會很倔強,我們心裡會說:“我的孩子當然應該成績優秀。”如果是這樣一個倔強的人,這第二反問就是必要的。通過這個反問,我們向自己的內心挑戰,努力喚起內心的公正與良知,當我們靜下心來再次觀察這個觀點時,真理的光芒或許能夠在心中生起,此時我們就能觀察到這個念頭的偏頗與不公正。 第三反問: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透過這一問,我們就可以觀察到這個“想法”與“自己的內心痛苦”之間的因果關系。只要這個想法在,內心的痛苦就會一直存在。例如,假如我們一直持有“我的孩子當然應該成績優秀”的想法時,即便孩子很優秀了,我們還是覺得他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自己的內心一直會受煎熬與痛苦。 第四反問: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此時,你嘗試著體驗內心去除這個想法時的感覺,甚至持有相反觀點時的感受。例如,假如我“我的孩子當然應該成績優秀”的想法去掉了,我會是怎樣的人呢?我會認為,我的孩子也會遭遇失敗,考試也有可能會很糟糕,這很正常,面對孩子這次的考試失敗,我還是應當接受,不應當給他太多壓力。這樣想象之後,就覺得輕松了很多,覺得這種推翻了原來錯誤觀點的新觀點,還是不錯的。 通過上面的“四個反問”來質疑心中的導致痛苦的那個想法,這個想法的荒謬性就會漸漸顯露出來。 步驟4:將這個導致內心痛苦的荒謬想法徹底從心中剔除,代之以更加客觀公正的想法。 認識自心想法的錯誤之後,就從心中徹底摒除這個想法,用更加客觀公正的想法來代替它。於是內心的痛苦就會煙消雲散。 結語:不要輕視上面所說的這四個步驟,而要用極大的恭敬心來學習並實踐這四個步驟,我們自然會從中得益。自己得益之後,就能讓他人得益。如果我們心存傲慢,輕視這樣的道理,我們依然會一無所獲,並煩惱如故。 愚人重視的是金錢、名聲、食物、衣服等受用,對真理與智慧不屑一顧,這樣的人會痛苦深重;智者唯一重視的是智慧,只有具足智慧的人,才有希望獲得永恆的安樂!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