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2017年蓮師法會開示(三)關於大空性的義理
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11月25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2017年蓮師法會的第五天,為大家略講大空性的義理。前面分別講了皈依、皈依的學處,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學處。皈依是入門,如果沒有如理如法地皈依,就無法走進佛門,也無法得到佛法裡講的功德和利益。 踏進佛門之後,要選擇法門。我們選擇的是大乘佛法,發菩提心是基礎,發了菩提心才是真正進入了大乘妙道。 大空性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之前我講加行時,要求大家做任何善事、修任何法,都要有三殊勝的攝持,都要具足三殊勝。 三殊勝有三點:最初要發世俗菩提心,最後也要發世俗菩提心回向,中間是正行,就是在修法、做善事的過程中,要具備無緣殊勝。無緣指大空性的見解,即要用證悟大空性的智慧來攝持,這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的心地沒有開啟——沒有殊勝的見地,否則即使做善事、修持佛法,也沒有多大意義,都不可能成為解脫或成佛的因。所以正行無緣很重要。 三殊勝中的前行發心殊勝和後行回向殊勝,這兩個可以歸納到世俗菩提心中。正行無緣殊勝,可以歸納到勝義菩提心,要具備勝義菩提心的見地。 歷代祖師們都非常強調此三殊勝,他們的著作中隨處都是三殊勝的教言,為什麼呢?因為具有三個殊勝的攝持,一切的善根才可以成為成佛或解脫之因,其中正行無緣殊勝,這種空性的見地尤為重要。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裡講過,我們寧瑪派自宗的觀點是:基——二谛雙運,道——二資雙運,果——二身雙運,始終是這種雙運的見解。 道是二資雙運。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是要雙運的,做任何善事,如果沒有智慧的攝持,沒有空性的見地,只有福德資糧沒有智慧資糧,就不是正確的道。 自宗的觀點,正確的道是二資——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雙運,雙運是一味之意,即必須有智慧的攝持,否則都不是菩提道,就不能成為解脫成佛之因。大家可以以此教言來衡量自己。 你修法很精進,也做了很多善事,但是否具有此見地?有沒有空性智慧的攝持?作為一個凡夫,尤其是作為一個初學者,要具備這種功德確實有難度。若還沒有真正的智慧,可以先有相似的,然後慢慢地相似的就可以變成真正的。這需要一個過程,最終可以做到的。 二資雙運也稱為正行無緣殊勝,這很重要。無緣殊勝即空性的見解。也許有人覺得空性的見解太難了。確實難,但是如果自己精進,真正珍惜、重視這方面的教言,也可以具足這種功德。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主要看自己是否精進,是否重視這方面的教言。 那麼何為大空性的見解?大空性指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即遠離一切邊。戲論指分別念之所取,可以說凡是分別念都稱為戲論,分別即戲論。無論是能取所取,都叫戲論。 分別是無明引起的,是一種假立,所以都是戲論。遠離八邊戲論,八邊代表所有的邊。遠離八邊戲論就是遠離一切戲論,指不墮落有邊、無邊等任何一邊。遠離任何一邊即大空性。空性是不墮邊之意,這種空性普遍於輪涅一切法,所以叫大空性。輪涅一切法就是大空性。 《中觀根本慧論》裡講“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這些是八邊。實際是破除、遠離一切邊。我們遮破時,要破一切邊。 為什麼《中觀根本慧論》裡要遮破八邊?這是有原因的。比如遮破生滅邊,主要是為了利益內道的有部和經部等。他們比較執著有邊、生滅。遮破常斷邊,主要是為了利益外道,比如數論派、順世派等,他們比較執著常和斷。 他們認為世界上存在一個造物主,他是恆常不變的、獨立存在的。他是神,由他來創造這個世界,人的命運也掌握在他的手裡。這就是常見。 斷見就是外道順世派的見解,他們特別執著無邊,認為沒有什麼造物主,一切事物都是無因而生、自然而生,不必依靠因緣。此為斷見。 外道很多不同的、五花八門的見地都可以歸納為常見和斷見。為了遮破這兩種錯誤觀點,龍樹菩薩講了“不常亦不斷”。 還有“一”和“異”,“來”和“去”。世間人執著於此,為了推翻他們的不正確觀點,攝受這類眾生,所以龍樹菩薩講了“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中觀根本慧論》共講了八邊戲論,中觀講邏輯,中觀應成派和自續派有共同的邏輯和不共同邏輯。五種共同邏輯即金剛屑因、離一多因、有無生因、四句生因、緣起因等。因是邏輯之意。每個邏輯的推理分析都可以遮破有無邊,都可以遮破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戲論邊。 今天由於時間原因,不再詳細講解這些邏輯,只講生滅。以觀察無常來遮破生滅。對此我深有體會,所以分享給大家。 無常講的不是諸法的體而是相,但是通過無常可以領會、體悟大空性。無常有宏觀世界的粗大相續之無常和微觀世界的細微剎那之無常。 絕大多數人能夠了知相續的無常。一年四季的變化,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變化,都是粗大相續之無常。我們能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感覺到的變化叫粗大相續之無常。 即使是持常見觀點的人,也能了知粗大相續的無常,例如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四季的變化,童年、中年、老年的變化。 這些宏觀的變化是怎樣產生的?都源於微觀世界的變化。如果沒有微觀世界的變化,就不會有宏觀世界的變化。微觀世界的變化就是佛教講的細微剎那之變化。現代科學也是這樣講的——事物產生的同時也在變化,與佛法所講的細微剎那之變化含義相同。 任何一個事物產生的同時就滅了。對此有很多論著闡述,如果時間充足,今天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詳細分析,使大家能深入了解,但因時間原因只做簡單的分析。 剎那的變化,剎那中的變化是什麼意思?剎那是最短的時間單位,其實這個單位是不存在的。這個變化,就是在剎那當中生滅,它產生、存在的同時就變了、滅了。如果第一剎那沒有變,那麼第二剎那也不能滅,第三剎那也不能滅,這樣它永遠都不能變,因為永遠不變就永遠不滅,這樣就成為永恆不變的了。如果世界上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東西,那它只能獨自存在,別的法都不能存在。今天我們沒有時間詳細分析,如果詳細分析,這都是符合邏輯的。所以它在第一時間中就變了、滅了。如是生如是滅,生滅同時出現,按我們的思維方式思維是矛盾的,但實際上不矛盾,因為它超越了我們的思維范疇,是大空性。 再進一步分析觀察,剎那無常就是空性了,剎那變化,變化就是生滅,剎那生滅就是空性。是否存在實有的生和實有的滅?生滅是相而非體,相是佛法裡講的緣起論。 通過緣起我們可以明白空性,體會空性。生滅是一種假象,但是緣起不可思議,在我們的世界裡確實有生滅,但它是怎樣產生的呢?這是不可思議的真相,歸根結底它是空性的真理,因為是空性才有生滅。如果我們通過智慧觀察,無法安立生和滅,但這個生滅還是存在的,這就是不可思議之處。 這是很有說服力的理論,我自己對此非常有感觸,所以今天在這裡分享給大家。可能有的人明白,有的人不明白,不明白也不能否認真相。如果時間允許,我們還可以通過很多的邏輯去分析,佛經裡列舉了很多邏輯。這是破生滅邊。 還有破常和斷,即常見和斷見,常見派認為有造物主、有神的存在,他認為的神就是造物主,破除這個觀點很簡單,可以從三個方面破除。 第一,我們可以用因明中“可見不可得因”的邏輯來破除。 如果有這樣一個造物主,我們應該能緣取,但是我們無法緣取這樣一個造物主。也許它是超越的,通過我們的思想無法衡量,但是如果真有這樣一個造物主,真有這樣一個獨立的神存在,要有依據,不能盲目地相信,而實際上無法證明他的存在。 也許有人會說“佛教講的佛也是這樣的啊!”首先,佛教講的佛是一種超越的能量,而不是獨立存在的神,這個能量是一種究竟的智慧;其次,佛法裡講的佛不是造物主。佛講,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佛不能主宰你;再次,佛法裡講的佛是不生不滅的,是超越的,不是恆常的,雖然有時也說恆常,但特指超越的智慧。 我們平時說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其實是一種超越的能量,如果沒有這個能量就不可能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一定會迷失方向、迷失自我、走入歧途。這種能量不是神,它是一種超越的究竟的智慧,是一種超越的能量。它是超越時空的,是萬物的本能,不是恆常不變的、獨立存在的神,也不是個體化的造物主,二者有本質上的區別。 佛法裡講的超越的能量,既不是恆常不變的,也不是獨立存在的,更不是個體化的,與常見派有很大的區別。大家可以用智慧觀察,佛法裡講的佛和外道講的神有本質上的區別。作為佛弟子,首先要明白這個道理。 第二,常見的觀點承許造物主恆常不變,世界由他創造。如果造物主不變,就無法創造世界,如果他要創造世界,就要變化。比如說他造人和不造人的時候,是兩種不同的狀態,要造物肯定有變化,如果不變化就不能造物。而常見派認為他既是造物者,又是恆常不變的,二者是矛盾的。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東西存在,其他的都不能存在,這樣只能有神而不能有神所造的事物,我們學中觀時都分析過。 以後機緣成熟了,大家也可以研究一下中觀。中觀是很重要的,通過邏輯去分析、體會大空性的真谛。承許斷見的是外道順世派,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無因而生,都是自然產生的。也有一些哲學家說人和動物是機器,都是自然的,而不是通過因緣產生的,都是無因而生,這也是斷見。 我們能夠了知的是,一切法都是通過因緣而生的,沒有一個是例外,包括生命也是如此,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通過因緣而生,也就是佛講的緣起論,因緣和合時它就顯現、就存在。如果萬法是無因而生,就不用努力了——農民不用種地,你們也不用拼命地工作了,我們為了爭取一個好的結果所做的一切努力也都是白費的。 然後是破除一和異。先破一邊。比如說精神和物質,這兩個是通過時間和方向來分析、遮破的。比如一個物質,可以從東南西北不同的方向劃分,這樣無盡的分下去,最後如果有一個最小的單位,比如像有部和經部說的極微塵,也是有過失的,怎麼說都是過失。 如果承許有限,最後有最小的不能再分的微塵,也是有過患的,因為不能再分的物質,這種微塵如果存在,一定是有方向的——如果沒有方向,就等於不存在了。如果有方向,肯定還要分下去。分到最後,肯定會有一個最小的單位。每一個物質世界的法都是這樣可以分的,我們都是這樣認為的。 研究自然界的科學家經過了多年的研究,最後已經找不到最小單位的物質了,只能說是一種能量,就像量子力學的研究成果。 其實是不可能有這樣的微塵的,因為如果微塵存在,就有方向,有方向就能再分,能分就不是最小的。如果這樣無窮無盡地分下去,就要承許一個微塵和整個須彌山的重量是同等的,這樣承許是有過失的;如果說不能這樣無窮無盡的分下去,有一個最小的單位,這也無法安立。說存在也不存在,說不存在還存在,這就是佛說的“虛假”。虛假,也不是什麼也沒有。 我們的精神世界是以時間分析的。每一個小時可以劃分為分鐘,每一分鐘再劃分為秒,一直這樣分下去,應該有一個最小的時間單位。有部和經部承許這個最小的時間單位是剎那心,在最小最小的時間單位中存在精神。 這其實也是不存在的,因為如果有最小的時間單位,那它也是時間,必須要有前後,有前後就可以分了;如果沒有前後,就沒有時間的概念了,就不是時間了。如果是時間,即使再小也要有過程;如果沒有過程,怎麼能說是時間呢?它不是時間。 所以如果連最小的時間單位都不能安立,你說可以無窮無盡地劃分下去,則一個大劫和一剎那的長短要承許是等同的,這樣是不行的,是有很大過失的。所以精神世界也是,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存在的,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一不存在,異(多)也不存在,沒有一哪來的多?連一都不存在,那二、三、四肯定就都不存在了。“一”沒有了,“多”也不存在了,這叫“離一多因”,也是中觀的一種邏輯。今天我們講的簡單,如果想詳細講,有很多的內容與分析。 破來去邊。來和去是相對的,在我這邊看是“來”,但是那邊的人看是“去”;在我這邊看是“去”,那邊的人看是“來”。所以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來,也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去,只是一個概念而已。誰去了,誰來了?一分析就都不存在了,以智慧去觀察,找不到一個實質性的東西。 《中觀根本慧論》裡專門有一品是破來去的,那裡面講了很多的分析,方法很簡單,來就是去,去就是來,也可以說來去是一體的。來就是去,去就是來,沒有一個絕對的來,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去。 通過這個例子我想說明,為什麼說具有空性見解是很重要的。在生活中,好壞也是相對的概念: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對我來說是好,但對你來說不一定是好的;對你來說是好,對我來說不一定是好。 對我們來說是好人,但是對他人來說不一定是好人。好人和壞人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不要太執著。所以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觀點,也應該尊重他人的因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因緣,都是不一樣的。 你說這人是好人,有人說這人不好,你就生氣。其實對你來說是好人,但對他來說不一定是好人。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人、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相對的好壞,明白了這點,你自然就想開了,自然就想通了。 社會上有很多“聰明人”,也都會說要包容,但如果不明白這些真相,沒有這種智慧,很難做到包容。而且那種所謂的包容也不是真包容,而是假裝。這樣裝一次、裝兩次可以,想永遠裝是裝不了的。 如果在道理上明白了: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對我來說是好,但對他來說不一定是好;對我來說不好,但對他來說可能是好。各有各的世界,各有各的觀點,應該從內心裡尊重他人。這樣你自然就能包容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生命都有各自存在的意義,所以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觀點來衡量,這是錯誤的。 同樣,美和丑只是一種概念,沒有絕對的美丑,而是相對的。 親敵亦如是。沒有絕對的親敵,自己的親人於他人來說或許是敵人,現在的親人隨時可能會變成敵人,敵人也可能會變成親人。所以並沒有絕對的親人和敵人。 沒有恆常不變的,一切都會變,世人常說“一切都會過去,時間能解決一切”即是此意。若是真正明白了這些道理,以此智慧去觀察、看待事物,才是真的自在、快樂的。 善惡同樣如此,並不是絕對的。有的人特別執著善惡,常常會觀察別人的錯誤和惡業,“某某人又犯了何種錯誤,某某人又造了何種惡業”等。他的境界在哪裡,你知道麼?如果你不知道,怎麼知道他做的是善還是惡?他人的境界你是無法衡量的,所以只要觀察自己,管好自己即可。 每個人的境界不同,善惡標准也不盡相同。大乘、小乘、顯宗、密宗,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善惡標准,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只要管好自己,他人的境界高與否,也沒有必要盲目的贊歎、追隨,因為你無法衡量也無法了知。“不贊不謗陌生人”,這是一個原則。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就盲目宣揚或者誹謗其他上師、師父,這都是錯誤的。自己好好地取捨善惡就可以了。 即使有這個能力,有他心通,境界比他人高,能了知他人的境界,也不應該信口開河,有必要可以說,沒有必要就不說,也要遵循“不贊不謗陌生人”的原則。 如果沒有能力,則如盲人一般,無法了知他人的境界,更沒有必要贊歎和誹謗,只要做好自己! 看到他人行為稍有不如法就評論,甚至誹謗師父、上師,這是錯誤的。我這麼說不是保護這些人,而是為了你們不造口業、不染污自己的相續。所以善惡也不是絕對的,不能一概而論。 來去、美丑、好壞、善惡等,都是相對的、觀待的,沒有絕對的、獨立存在的。 《中觀根本慧論》裡講了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遮破了這八邊,真正放下了有無生滅法,就可以證悟大空性。 空性不好理解,我主要是從緣起的角度去體會大空性。百日共修期間給大家講過什麼叫緣起。 緣起的第一個特征是一切事物都不是恆常不變的,都在剎那當中變。我們的生活、工作、修行中所有的一切都會變,所以不要過於執著眼前的顯現。好的會變,不好的也會變,一切都在變化,不要太執著。不執著叫空性。 當你了知變化是正常的,一切都在剎那當中變,並且無法改變或者控制這種自然的規律時,自己心裡有准備了,明明了了,就不會陷進去,也不會帶來任何的心理障礙,這就是解脫。 一切事物都在變,唯一不變的是變,變是自然規律,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一個真正的學佛人,無論好與壞,順境或是逆境,都不會執著。 有的人期待順境,害怕逆境,患得患失,這是無明的狀態,缺乏智慧的人才會如此。真正的學佛人、修行人應該淡定,應該在一切對境當中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不是控制,而是自然地放下。 緣起的第二個特征是既不是恆常不變的,又不是獨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生死、來去都是相對的,而非獨立存在。但是當我們執著自我時,並沒有想我有很多很多,都覺得“我”只有一個,是獨立存在的,這是一種偏見,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緣起的第三個特征,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個體化的,不是獨立一個,而是互相依存的。所以我們應該與他人好好相處。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並能做到,就可以獲得快樂和解脫了。 我們不明真相,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已經形成抗體了,不能接受這些對境,也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如果能從心裡接受,真的就自在了。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個體化的;都是相對安立的,而非獨立存在;都是剎那當中變化的,沒有恆常不變的——三個特征的綜合體就是緣起。 當你明白了緣起,自然也就了悟了空性。空性並非沒有,而是緣起性空。這兩個是一體的,並不矛盾。當你把這些道理弄明白了之後,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就徹底打開了自己的小籠子,自由飛翔了。 緣起性空的這個道理很重要,今天我是從緣起的角度給大家解釋了空性,這樣好理解,對我自己來說也很有幫助。我也是通過緣起體悟空性的,所以今天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明白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就是究竟的、超越的智慧。剛才講的很多道理都不是我們言思的范疇,是超越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智慧。它不是知識,是一種超越的能量,這個能量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一種智慧。 這種智慧很重要。佛經裡面講, 六波羅蜜多即六度的 前五度——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皆是為了智慧而宣講的,為了生起智慧。如果沒有智慧的攝持,都不能成為波羅蜜多 ;若沒有智慧的攝持,消除業障、積累資糧、修上師瑜伽、修本尊等等,都會落空的。有智慧的攝持才能成就,所以智慧是很重要的。 智慧是佛教的根本,是佛法的核心。信佛不是信神,而是信智慧。究竟的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我們的一切煩惱、痛苦都來自無明,而斷除無明就要靠智慧。 清楚明了了諸法的事實真相,這種能量叫智慧。智慧可以去除無明,煩惱痛苦亦會隨之消失。佛講,十二緣起是一個輪回,輪回的開頭——第一個就是無明,一切從無明中產生。 我們信佛是信究竟的智慧,這種究竟的智慧也是諸法的本能,是萬物核心的能量,所以智慧很重要。 擁有究竟的智慧,才可以改變和掌握命運,成為自己的主宰。如果沒有這種智慧,不但無法主宰自己,更無法掌握和改變命運,即使不擇手段,也無法改變。唯有依靠智慧。智慧不是世間的知識。如果學修的不好,智慧就會變成知識。如果沒有智慧,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我經常跟大家講,想了知諸法的究竟實相,了知萬物的本能,要先通過邏輯去推理、分析,然後通過禅修的力量,獲得超越的境界、真實的智慧。 現在科技再發達,人類也必須通過火箭,才能到達太空。同理,如果我們真正要超越,獲得那種究竟的智慧,必須要靠禅定的力量,若無禅定則無法實現。 現在很多人都想走捷徑,想舒舒服服的成就,這是不可能的。修習禅定也要如理如法,如果不如法會誤入歧途,非常可怕。依止上師是要聽從上師的教言,因為怕誤入歧途。 這種禅定如坐火箭一樣,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做到的。否則,就不能說是超越了。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但也不是誰都可以坐火箭到太空的。 真正的超越要靠禅定,修禅定必須要有上師的指導,必須要如理如法。現在社會上有各種禅修班,也有很多人修禅,但都是表面功夫,這樣胡亂修禅定很危險。大家一定要如理如法,先打好基礎,然後一步一步深入。 我們講禅定時,先講身口意的三個要點。如果沒有把握好身口意的要點,盲修瞎練,很容易修偏,走火入魔。大家一定要如理如法,按次第修,這是很重要的。 今天講了智慧,也簡單講了大空性。 很多年沒有念破瓦法的傳承了,後天給大家念一下破瓦法的傳承,把三想破瓦法傳授給大家。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簡單的介紹三想破瓦的具體修持方法。今天晚上就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