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八講


 2008/2/24    熱度:5571    下載DOC文檔    


第八講 菩提心的修法

(4)念母恩:從現世母親為緣極易發起。所以首先緣想今世母親對我們的生養之恩。

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的生命依托於母親,一切的資養都來自於母體。當母親懷上我們的時候,她時刻關心體內胎兒的動靜,飲食、睡眠都極為小心,一舉一動都怕傷到胎兒。我們的誕生又連累母親感受生產的劇痛。

對於生產之苦,蓮師曾說:“母子二人中陰邁半步,除母颌骨余骨皆分裂。”有人形容為到鬼門關轉了一圈。見到我們順利地降生,母親全然忘記自身的苦受,而沉浸在幸福之中。

母親往往會視我們為她生命的全部,自十月懷胎起即已血肉相連,誕生後的嬰兒期,我們也多是在母親的懷抱中度過。在成長的歲月裡,我們一直都是母親關注的焦點。母親寧願自己餓著,也要讓我們的肚子填飽;寧願自己受凍,也要讓我們身上穿暖。

再要強的母親,為了孩子,也願意低聲下氣地乞求他人。為了我們,母親可以在風雨中奔波、在烈日下操勞,甚至甘願頂受惡名,造諸惡業。

  每當我們稍有不適、遭受痛苦時,母親便會坐立不安、食不知味、睡不成眠。當我們遠行時,母親總是牽掛不斷,擔心不已,直到我們回來才罷。我們的成長過程實是母親耗盡她一生的心血的過程。

如是修念恩心,先以現世母親為境,次緣父、其余親友,再緣怨敵,最後緣十方一切有情。如是生起如母心、念恩心。

  多生累劫以來的母親既然對我們有如海深恩,那麼她們現在的境遇如何呢?


如果沒有佛法的指引,這些輪回中的母親比瞎子還可憐,因為看不到因果的正理而盲目地跳入煩惱的火坑,奔向惡趣的深淵;如果沒有佛法的引導,她們將會一生生地飽受生死的痛苦。

看著母親盲無慧目、步步顛蹶,趣向可怖的險坑,我們如何能忍心袖手旁觀、置之不顧呢?在世間來說,只顧自己享樂,不知孝養母親,則此人之人格必是極為下劣。

而作為修學大乘佛法的我們,又怎能只求自己解脫、任隨母親在輪回大海中苦苦掙扎而不思救度呢?

在我們沒有生存能力的時候,是慈母精心養育、照顧我們,否則我們在這個世界即使活一天也不可能。如今最疼愛我們的慈母沒有取捨的能力,她們害了貪嗔癡的重病,連自己往昔最疼愛的孩子也認不出來,面對這樣可憐的老母親,我們怎能不難過,怎能不生起猛厲的救度之心呢?


(5)報恩心:報恩有種種不同的方式。僅思以衣食奉母,也算是一種報恩方式,但此非急須,一者,母亦能自己獲得衣食;二者,惡業為苦因,若如世間愚夫不知因果反以造惡來奉養母親,則無異於雪上加霜,令輪回苦海中的母親更難出離。

況且即便是清淨的奉養,也不能解決母親的生死苦患,因為一切世間的富樂是有漏之樂,是導致眾生墮落三惡道之因,實質是壞苦。從究竟來講,對於母親並無實益,甚或因此更生痛苦。

而往昔作母親時,只要是她智慧、能力所及的,必定會最大限度地給予我們安樂,不會有任何的保留。

如今我們回報母恩時,明知惟有成佛方能獲得最無上的安樂,如果僅僅發心使母親獲得人天福樂、小乘寂滅或是菩薩的安樂,這樣的發心是多麼不合理啊!所以我們應使母親獲得佛果的安樂來報答母恩,這才是最究竟、徹底的報恩方式。

《中觀心論》雲:“又由煩惱魔,傷害已成瘡,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於余生,慈敬及恩益,欲報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以上三種思維觀修到量,則見一切老母有情都成悅意之相。自然對一切眾生會有如愛獨子般的情感。之後須正式修利他心,即修慈、悲、增上意樂。


(6)修慈心 修慈心的對境是缺乏安樂的眾生。慈心行相是真心祈願一切乏樂的眾生都能永具安樂及安樂因,常自思念:我應盡力讓眾生值遇安樂。如何能令眾生獲得安樂

次第是先緣親修,次緣非親非怨,再緣怨而修,最後遍緣一切有情修。大多數有情勿須說無漏安樂,即使是輪回中的有漏安樂也極其匮乏。對於眾生缺少安樂的情況思維得越多,則由此引發的與樂慈心便會越深。


(7)修悲心 修悲心所緣對境是在三苦逼惱下的苦惱眾生。悲心行相是願其解除苦及苦因,自念我應盡力使眾生離苦,如何能令眾生遠離此苦。

次第如前,先親,中非親非怨,後怨,如見怨敵如同親友一般內心平等而轉,即可漸緣十方眾生而修。悲心生起之量如《修次初篇》上所說:“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

此論意為:對於最極疼愛的幼兒,如有痛苦,其母當生多大的悲痛,以此為生悲心之量,如果對於一切有情悲心任運發起,則是圓滿大悲的體相。由此生起大悲的心量,也應如是了知。

(8)增上心 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想:這些可愛悅意的有情如是乏少安樂,眾苦逼惱,我如何才能使他們得到眾樂、解脫眾苦呢?此前修報恩時也能略生慈悲,與樂拔苦,但還未到量,須是慈悲修後引發增上心,這樣心極不忍,便能擔負起救度眾生的重擔。到此利他心修竟。

(9)發願菩提心

其後又思:要能利他,必須自證無上菩提,由此生起求證之心。但僅有些許尚不夠。應再再思維佛的身、語、意、事業功德,如是盡力增長淨信。之後便對佛德發起歡喜、求證之欲。

 如是修習七種因果到量,“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願菩提心便能順利發起

同修們要注意,以上七種因果的修法,不是看一、二遍就算了事,必須不斷修習,到願菩提心發起、增長、穩固才是到量。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