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顯法師:為何佛要宣說《無量壽經》
《要解》雲:『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這段是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就是講為什麼佛要宣說這一部《無量壽經》。第一,他說這部經是稱性極談,是如來正說。「稱性」就是稱佛的本性,從佛的本懷宣說的,叫稱性。「極談」就是究極,究竟之談、究竟之說。 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講了很多經典,對應的根機各有不同,而這部經所對應的根機,是適合所有人來修行的,都可以依著《無量壽經》念佛成就。如來出世,從他的本性而說,也是如來的心願,因為十方諸佛捨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群生。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諸佛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宣說《無量壽經》。 祖師大德比較給我們聽,他說:如果在《大藏經》裡面,一部一部去比較,到最後《華嚴經》跟《法華經》是最高、最究竟的;如果再跟《華嚴經》、《法華經》的核心再做比較的話,那要歸於《無量壽經》了。《無量壽經》再取其精要,它最精要的是四十八願這部分,四十八願裡面,最不可思議的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所謂十念必生是涵蓋著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這些眾生,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一樣可以念佛帶業往生淨土。這個是非常殊勝、非常不可思議的願力,大家聽了,一定想:連這樣五逆十惡的人都能往生,這個法門會不會太簡單了?實際上不會!因為它裡面藏著非常高深的道理,有它的原因,所以才能讓你往生淨土。 世尊出世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所有諸法都是虛幻的,乃至於善法、惡法,都是如夢幻泡影,皆不可得。眾生為什麼在這裡面輪回?就是得於幻法。什麼叫「得於幻法」?在幻法裡面取著、認為有,所以就造成了六道輪回這個錯誤的現象、錯誤的感覺。在《華嚴經》講:「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乃至於五蘊都是從心所生,要是認為法是有的,那幻法對你就造成障礙了。就像幻師,就是現在講的魔術師,他會現幻術、會變魔術,以前在經典的比喻,是把木頭幻作是一個人,有人的動作、表情、喜怒哀樂,但畢竟是假的;可是眾生一旦著為有,他就誤以為是真實的。 又有一個比喻,就像在麻上見蛇,麻就比喻作你的一念真心,可是一妄動,就好幾根麻絞在一起,就變成繩;眾生又再不斷地轉增迷惑,就從繩上去見,誤以為這條繩子是蛇,就產生害怕的心態;再更迷惑的凡夫,以為是真的蛇,把它養起來。二乘人他知道,但他怕這條蛇,所以要捨離、要離卻。菩薩覺悟,他知道這個是幻化的,它是繩子。佛就更厲害了,知道它是麻所編成的,所以能現幻作用;佛對於它的幻力、幻象、乃至幻體,幻的這個本質,他都清楚、明了,這就是如來。 為什麼十念一念可以往生?因為一切善惡境界,就如同繩子上那蛇的影子,眾生妄業力所現的。就像章太炎居士,他有能力到陰曹地府去作東岳判官的助手。有一次他跟判官講,他說地獄的刑罰太恐怖,不要這樣虐待人,可不可以把炮烙之刑取消掉?東岳判官就叫兩個小鬼帶他去看看,結果走了一段路,那小鬼跟他說:到了!他說:到了?怎麼什麼都沒有呀?所以他才恍然大悟,經典上講的皆是如夢幻泡影,皆是虛妄。但是眾生執為有,去造業所以就感現這惡報,在這裡受苦受難。 佛在經上講:「眾生虛受輪轉。枉受生死。」「虛受」,虛就是假的,不是真有輪回這一回事,六道輪回是虛妄的。所謂:「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章太炎居士才知道原來地獄的苦報,是眾生自己造業,才看得到的,你沒有這個業,就看不到,你想受都沒有辦法。乃至我們在《楞嚴經》看到,就算是你看到的東岳判官,乃至十殿閻羅,乃至對辯之事,統統都是自己妄想業所召感,不是實有的。因為這樣,眾生臨終一念回心,念阿彌陀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極樂世界的清淨相就會出現在你眼前,經典講,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瞬間就消失不見了。 所以十念一念往生淨土是「業性本空」的因素,不但業性本空,連業相也本空,所謂一切有為法,無論善法、惡法,統統都是如夢幻泡影;那為什麼勸大家要修善?不是本空嗎,為何要修善?因為大家還沒有轉過來,如果真的轉過來,心徹底如同佛一樣,那造善造惡俱是功德;如果沒有轉,那你還是要修善,還是要積德。因為你沒有辦法徹底轉變,所以「不無善法」,不無修善之事。在做善的時候,要知道:一樣是虛妄的,無論有沒有人贊歎你,心都要平,不要著為有,不要認為人家一定要知道,因為諸法皆空。諸法皆空,你還要人家來贊歎,還貪名聞,那就不對;又一切法本空,還起貪、瞋、癡,那也不對;還干殺、盜、YIN,那更不對了;再起是非、人我,我執、我見,起種種的煩惱,那就都不對了。 所以佛才教我們煩惱要放下,惡習氣要放下;善念、善心,純淨、純善,離相的心要增長、要讓它出現,就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十念一念帶業往生淨土,它涵蓋這麼深的一層道理在裡面。有些人就小看它,這就是錯失大利。 業性本空所以當然能夠翻娑婆為淨土。所謂:「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都不出於我們剛講的這個道理,所以說是如來稱性之極談,是如來的正說,是一切眾生本具之化儀。「化」就是教化,「儀」就是儀式,也就是說,一切眾生自己心中,本具的如是功德、如是的修行方式,不假心外而求。你要認為有外佛可念、有他佛可念,這是他見未除;你要說,念他佛不行,念阿彌陀佛不行,一定要念自佛,這個叫作我見未忘;因為自他,本自不二,沒有這些對待之事,所以說為絕待圓融。《華嚴經》、《法華經》均稱性之極談,但其歸趣,卻在本經。《無量壽經》是《華嚴經》、《法華經》的歸趣。 這十念一念,是一大藏教的精華、一大藏教的指歸,又淨土即是唯心故,淨土即唯識故,淨土總攝諸法、總持諸法,叫圓超、圓攝無量法門。因為無量法門都不能離開佛性,無論是顯教、是密教、是漢傳、是藏傳的佛法,都不能離開真如本性;離開真如本性叫作忘失菩提心,《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如果忘失菩提心,就好像雖行六度萬行,卻沒有般若度,沒有般若,那這其余五度,統統都是枉然的;相反的,你要是有般若,那你所行的都是功不唐捐。它是絕待圓融,不可思議,離於對待的。念佛是沒有對待的,沒有自他二相,乃至於大家現在念佛也沒有自他二相,所以它是非常的圓融。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法皆如幻。本性就是空寂的,說它空寂就是講它的體性是虛妄的,本來就圓融、唯是一心,更沒有別法可得。所以大家一心念佛,在一念之間,就能夠登於十地,到達禅宗祖師完全一樣的境界,甚至還更超於他們!因為你念的是佛境界,佛是徹證心性之人,不但明心見性,而且習染俱除,余習統統都不存在,佛是徹底清淨的。 你念阿彌陀佛,緣的是如來的境界,是功超累劫,不是只有三大阿僧祇,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因為眾生沒有辦法信入,著在「有」上,認為佛的功德不是我的功德,你的功德不會是我的功德,怎麼會我念阿彌陀佛,他的功德變成我的功德呢?那是對經教沒有深入,要知道佛跟眾生是一體的,如來是我們眾生心中之佛,我們是如來心中的眾生,從來沒有隔礙,但是眾生自己迷惑顛倒,所以妄認有自他二相,才會有對待。 佛的功德不會變成我的功德,這是自己的問題,自己要突破,要藉由經教做轉變。所以說不可思議,一落到思量、落到分別裡面,那就沒有辦法契入這個境界,沒有辦法達到如來的境界。又說淨土法門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是佛跟佛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了解的。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