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大和尚:心靈感應的力量


 2017/12/20    熱度:4067    下載DOC文檔    

  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人家說他要倒霉,他就信了,馬上把這個信息輸入頭腦,刻入心靈。說他要走好運,他卻將信將疑,甚至搖頭不信。而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你說他好,他會相信;你說他不好,他不會相信。

  與眾不同並不是一種病態。佛家有一句話叫“歡喜接受”。作為父母,遇到這樣的孩子,你就把他當成磨練自己的功課,不要抱怨,調整心態,帶著愛子之心去面對。現在醫學完全可以確診治療。醫學加愛心,還有什麼是改變不了的?

  作為父母,孩子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對他有養與教的責任。一個人的成功包含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對社會的貢獻,同時也包括把自己的後代培養教育好。一個企業沒有接班人,即便經營管理得很好很成功,如果後繼無人,也是失敗。

  培養教育孩子也是我們事業的一部分。很多信佛的人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好像自己積了很多德,行了很多善,就理所應當獲得佛菩薩的眷顧,壞事不應該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積德行善是人的本分。有機會積德行善要心存感恩,感恩做好事的機會讓你碰上了,而不是用它來交換什麼。發生了不好的事情,更應該好好反省為什麼它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因果經》上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過去因為無明,我們曾種下了不好的因,招致今生不好的果。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沒辦法把握。既然現在我們聞到了佛法,就應該知道如何把握好當下,為今生乃至來世種下好因。

  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人家說他要倒霉,他就信了,馬上把這個信息輸入頭腦,刻入心靈。說他要走好運,他卻將信將疑,甚至搖頭不信。而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你說他好,他會相信;你說他不好,他不會相信。

  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第一個提出“一切唯心造”這個理念的是釋迦牟尼佛。後來有許多宗教、學術派別也有心靈招感一說——有什麼樣的心,就招感什麼樣的果。你有一顆健康、陽光的心,對一件事充滿了信心,抱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必然會有一個好結果。如果你總是自卑,抱著負面的想法和心態,把事情往不好的方面想,結果就真的有問題。你想著出門碰到壞人,就真的碰到壞人;你想著身邊都是好人,久而久之,你身邊就會聚來一大批好人。

  同樣,你抱著一種什麼心態看你的孩子,就等於把大自然中相應的力量調過來,賦予你孩子。如果你的心態不健康,罩在你孩子身上的都是不好的磁場;如果你心態很好,就會把宇宙中好的力量招感過來,圍繞在你孩子身邊加持你的孩子。而且你的心力越強,招感的力量越大。所以要堅信你有一個非常健康的孩子。有形的呵護、治療,和無形的大愛是你們作為父母應盡的責任。

  我曾經講三種人不能學佛。第一種就是身心不健康的人。佛法一傳給他,他就把佛法扭曲了。這種人凡事只看到黑暗的一面,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只接收負面的信息,不接收正面的信息。學佛修道途中必然會出現境界,可是境界一來,他首先想到的是修偏了,走火入魔了,不認為是佛的境界,認為是魔的境界。這種人是不能學佛的,他的福報不夠,慧根不夠。境界來時,不要去分別是正面還是負面,因為佛與魔的境界都是沿途風光,只有毫無分別地經歷所有的沿途風光,才能到達目的地,見到本來面目。

  另一種人進入狀態出不來,整天神神叨叨的,不學佛還正常,學了佛反而變成了神經病,逢人就講佛法。這種人永遠活在自我當中。我們在座的有一部分人見人就講佛法。人家不信佛,你給他講什麼佛法呢?你是學佛的,碰到學佛的人才講佛法;碰到經商的人,你就給他講經商的知識,把佛法蘊含在商業知識裡去度他;碰到搞藝術的,你就把佛法的精髓蘊含在藝術裡去度他。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化身呢?一個出家人什麼知識都要通達,遇到什麼樣的人,就用什麼樣的語言和方式去和他溝通交流,去度他。前提是你已經掌握了佛法的內涵與精髓,能活學活用佛法,只有這樣你才有資格去度人。

  還有一種人進入不了狀態。學佛就要有學佛的樣子,學佛就是佛的弟子。在你身上看不到學佛人的影子,沒有一點學佛人的味道,和尚不像和尚,居士不像居士,你怎麼可能把佛學好呢?無論你做什麼,都要能隨時進入狀態,所謂的能出能入,才能把事情做好。佛教裡面不是有一句很通俗的話——“見人說人話,見佛說佛話,見鬼就說鬼話”嗎?

  你們以為它是貶義的,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只有聖賢才能達到,普通人做不到。不能隨時進入狀態,隨機應變,怎麼能起用呢?《周易》為什麼是五經之首?它講宇宙萬物始終處於變化之中,一陰一陽之謂道,陰消陽長,陽長陰消,陰陽互應,迂回進入,張弛有度,打造了中國人的思維習慣與模式,創造了辯證統一、陰陽互變、剛柔相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之處。它就是一本講變易的書,讀懂了它,讀透了它,掌握了它,你就能做到隨機應變。

  以上三種人不能學佛的原因:一是心理問題;二是見地問題。你們問問自己,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用智慧在做,是帶著歡喜心在做,還是帶著抵觸抱怨的心在做?你抱怨是一天,歡喜也是一天。你對別人歡喜,實際上是對自己歡喜;你抱怨嗔恨,實際上是在懲罰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看不清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學佛人最大的悲哀。對自己的情緒和言行,無論是喜怒哀樂還是嬉笑怒罵,當下必須清楚地了知。過後才覺知,已經偏離了道。

  因為別人犯錯誤而生氣,就等於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種人是最愚蠢的。但是,當一個人進入角色,看到自己的孩子、家人、朋友、下屬、同事犯錯誤,往往會生氣,而且有時候比自己做錯事還生氣。這就是警覺不夠,失去了覺照,無法超越自己心靈的境界;同時也因為你和他有共業,才會碰到一起。如果你今天不以歡喜心去面對和接受,就等於讓你們之間的惡緣繼續延續下去,明天、後天你碰到的還是這種緣;如果今天你以歡喜心去面對和接受,就等於把昨天不好的因和今天不好的果都化解掉了。

  一個得道的人、一個聖人,一樣有喜怒哀樂。他的喜怒哀樂比普通人還來得真切。他是瞬間達成,瞬間走出來,不會持續停留在一種情緒和狀態裡。所以說聖人無常心,喜怒哀樂都無常。只有普通人才會始終停留在一種情緒和狀態中。聖人是念念起,念念不住,需要什麼念就起什麼念,過後無痕,處於空靈覺知的狀態裡。需要時,念頭頃刻生起(這個念頭就是用);境界一消失,念頭也歸零。

  歸零的狀態就是一種覺照的狀態。喜怒無常就是聖人的境界。恆常不變的是普通人。但是,聖人的境界從表象上看,尤其是以普通人的眼光來看,和普通人很相似。因為聖人是處於這一極端,而普通人是處於另一極端,彼此都處於極端,沒有慧眼是難以分辨的。一個超越的聖人,很多事他都敢去做。而一個不信因果的人也敢做很多事。我們處在中間,無法分辨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哪個是聖人,哪個是普通人。

  有智慧的人學佛,變得更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學佛,變得更愚昧。佛法本身不是為愚昧的人服務,也不是愚昧的人能學的。佛法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只有具備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些基本理念,才能學佛。為什麼過去佛法一直在貴族這個階層傳播呢?

  因為只有各方面的素質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才可能成為貴族,貴族具備了學佛的基本素質。社會最底層的人,沒有進入上流社會,沒有達到士大夫級別,是沒有資格學佛的。為什麼過去的出家人那麼受人尊崇,令人欽佩?尤其是明清以前,社會的精英都集中在學佛的這個圈子裡,聽到你是個學佛的人,大家都對你刮目相看,誰都知道佛不是一般人能學的。可是現在一聽說你是個學佛的人,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覺得你不是愚昧無知,就是受到什麼打擊刺激,“看破紅塵”了!

  看看我們的所作所為,哪裡是在學佛呀?都是迷信!你不明白,怎麼學,怎麼去做呢?你不明白就信,越信越迷,越來越愚昧。過去學佛的人是先明白了才信才學。現在是不明白就信,所以越學越笨。當然,過去的善知識特別多。現在善知識確實很難遇到,即便遇到了,因為我們愚昧無知,也把善知識當成和自己一樣愚昧,甚至比自己更愚昧的人,所以也就錯過了。

  佛菩薩看到眾生無明,愚昧無知,生起慈悲心,倒駕慈航來普度眾生。可是大家都不認識他,不認可他。他是明師是佛菩薩,大家卻把他當做巫婆神算來崇拜,他會作何感想?他會度這些可憐的眾生嗎?不會,他是為知音而來。所以佛有悲心,不度無緣之人。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