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3


 2008/3/6    熱度:4892    下載DOC文檔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從大字看起,《大方廣佛華嚴經》,從這以下呢,這是介紹經題。經題是全經的綱領,了解題目的意義,一部經的內容就可以能夠把握到了,那麼也曉得這一部經的意趣、歸旨所在。經頭在清涼大師疏鈔裡面,每一個字都有十種解釋,解釋得非常地詳細。如果依疏鈔來講呢,我們這七天,大概只可以講七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此地簡略。那麼重要的地方,谛閒法師還是依清涼疏鈔所說的來給我們介紹,我們看這個注子。‘合釋者,如清涼國師。’那麼底下都是疏鈔裡面的話,這種簡單的解釋可以說散在許多古德著述之中,因為講得簡單明了。

‘極虛空之可量,體無邊涯。’這個是‘大’。凡是文字的意思很明的,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我就不多說了。虛空太大了,無量無邊,那麼用這個大字來形容它。‘竭滄海之可飲,法門無盡。方也。’滄海是大海,在我們地球上可以說面積最大的是海洋,海洋的面積占整個在球百分之七十,這是比喻,比喻什麼?法門無盡,比喻法門無盡。‘碎塵剎而可數,用無能測。’這是‘廣也’。那麼這三個字,大是講本體,就是講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本來就是這麼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界就是時劫,我們今天講星球。

太空當中多少星球呢?無量無邊,我們的心都能夠包容,這是你本來的心量。現在很可憐,兩個人在一塊都不能容納,糟糕不糟糕!兩個人住在一起還意見不合。沒有人跟他住,他一個人;一個人還生煩惱,你說糟糕不糟糕!連自己都不能夠相容,這真正可憐啊!迷惑顛倒,真是迷惑顛倒到極處了,我們一定要覺悟。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還是前面跟諸位說的,分別、執著。真心裡面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所以我們離開了分別、執著,你這個心就跟太虛空一樣,太虛空多大,你的心就多大,沒有一樣不能夠包容的。就像大海一樣,什麼都能夠容納,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的;恢復自己本來面目,一定要曉得這個原理、原則。

我們修什麼?無非是去分別、執著而已。離開分別、執著,盡虛空遍法界都在面前,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也都在你六根接觸之內。像大經裡面所講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且這個知與能,決定正確而沒有錯誤,這就是經上講的佛的佛知佛見。一有分別執著,我們的知見不正,所以邪知邪見;我們自己要覺悟,本來是正知正見,現在變成邪知邪見。所以大方廣是自己的體相作用,體用一個大來稱贊他。相呢,用方。作用,廣,廣大無邊的作用。所以這三個字都是贊歎本體,贊歎我們的自性。

下面再看佛,‘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佛是人;我們今天的病,就是覺與所覺,這是病,這是無明。在楞嚴經上,楞嚴經的第四卷,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是怎麼來的?這是大問題,本性裡面本來沒有無明,無明從那裡來的?佛答得太好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這個。我有知,我有見,有知有見就是無明。我也無知,我也無見,你真的無知無見嗎?你還是有啊!你有無知,還有個無見,那還是無明。佛知佛見,是見得清清楚楚,知得清清楚楚,這裡頭沒有加一個知見。那麼我們想想,加的是什麼知見呢?你要是聰明,一想就知道了。加的是分別的知見,加的是執著的知見,加的是妄想的知見,你加這些東西在裡面。你不加這個東西,就佛知佛見了。

那麼我這個拿在手上,你們見到沒有?見到了。佛知佛見。見到這什麼?毛巾,那就錯了,這就無明了。它這個東西本來沒有名嘛!你要給它起個名;我說不是毛巾,偏偏是毛巾,還固執、還執著。所以是一切無明從分別、執著、妄想而生;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法確實是平等。所以眾生可憐,就是可憐墮落在無明裡頭,沒有辦法自拔。學佛的人一定要覺悟,佛,是覺悟了的人,就叫做佛。所以他離覺,是能覺;覺的對象是所覺,能所兩邊都不分別,都不執著;換句話說,都放下了。都放下了,你的心清淨了。智慧從那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你要是放不下,還是分別、執著,那個分別、執著,就像水一樣起波浪;所以古人把心比做水,水一起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了。如果水不起波浪,水是平靜的,它的作用像鏡子一樣,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我們說這個照呢,就叫做知見;照呢,就叫做般若智慧。所以佛知佛見跟般若智慧,是我們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凡是從外面學來的,都不是真正的知見,不是真智慧。所以佛法裡面的智慧,不是在文字上,這個諸位要曉得,不在文字上,是在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大家,聽經要會聽,看經要會看。會看的人,開智慧;會聽的人,開智慧。不會看不會聽,那就像清涼大師在這個經,那是四十華嚴的前面,最前面第一卷裡頭,經題裡面所講的,增長邪見。不會看的,看得越多,你知見愈多;那個知見,邪知邪見。拿我們中國俗話來說呢,記問之學,你看得多,記得多。記問之學,連儒家都說,不足以為人師也。知見靠不住啊!不是你親證的,所以說道聽途說,不是你自己親證的,不是從你清淨心裡面生起來的。

所以佛法的修學就是在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了,是無量的智慧,朗萬法之幽邃;幽邃是非常幽深,一般人見不到的地方,佛心清淨,照得清清楚楚。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他不知道的。你沒有問他的時候,他是無知,般若無知,寂靜的境界;你要去請教他,他無所不知。所以六百卷大般若裡頭,關鏈就是在這兩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講般若的本體,實在講就是清淨心,就是念佛法門裡頭所講的一心不亂,那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之體。它起作用的時候,起作用不是它自己起作用,自己不起作用,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自己永遠是無知,不起作用,自己起作用就是清淨,所以佛菩薩自受用是清淨心。

清淨,那真正叫有福啊!一點煩惱都不生,身心清淨,境界也清淨。那無所不知是什麼?對別人起作用,有人請教他的時候,有困難來請他幫助的時候,他是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是他受用,是般若的他受用,這是供養別人的,幫助別人的。般若的自受用是無知。我們現在又搞顛倒了,好像自己受用,我知,什麼都知道;別人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顛倒了,樣樣顛倒,麻煩大了!所以諸位,佛法裡求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記住,不在文字裡面,也不在言語裡頭,而是在你自己清淨心中;然後拿經典來對照,看看相應不相應?相應了,與佛知見沒有兩樣。要不相應呢?要改過來,不相應是我們知見有錯誤了。所以經論印知見,印證的,它給我們作印證。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智慧,跟釋迦牟尼佛比較比較,看看有那些地方相同,那些地方不相同?相同的,我們就保留,繼續保留,證明自己見解沒錯;不相同的要改過來。

這是佛。‘芬敷萬行,榮耀眾德’,這是‘華’,華是比喻。所以我們在佛前面供花,供花的意思,花代表因行,先開花後結果;所以見到花,就要想到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代表的萬行,行門。要像花一樣的清香,一樣的美麗,我們的行不能有染污,取這個意思。花好,果一定好,所以花是代表因行,佛前面供的花代表這個意思。除了佛前供的花,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花都是表這個意思;乃至於畫的花、繡的花,或者是金銀做的寶花,全都代表這個意義。學佛的供花乃至於供香,燃燈,跟一般人供養的意義不相同,它有非常深的意思在其中。

‘圓玆行德,飾彼十身’,這是‘嚴’,嚴是莊嚴,以萬花來莊嚴。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題,莊嚴什麼?莊嚴自己。自己的身,不只這一個身,自己有十個身,十身是代表圓滿,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十身。我們今天只曉得肉身是自己,除這個之外,我們有智慧之身,我們有威德之身,不只這一個肉身。一定要曉得,要以種種的行門來莊嚴自己圓滿的身相,像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那麼從這個經題的大意,你就能看到這一部經,這一部經裡面所說的是自性體相用。在比喻上像一個大的花園,這花園裡頭,每一個種的品種統統具足,一樣都不缺。從這個意思照映前面所講的大方廣,它能容納,它不排斥,所以才能夠成就其大,成就它的廣,成就它萬德莊嚴。所以佛菩薩絕對沒有排斥人的,只有人排斥佛菩薩,人不接受;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眾生對佛菩薩不平等,這個就是佛與眾生差別的所在。

下面再解釋這個經字,‘貫攝玄妙,以成真經之彩’,這個是‘經也’。那麼這是清涼用最簡單的詞句解釋經題,後面呢,還要詳細說明。那麼至於七立選題,這是佛學常識,此地寫得很清楚,諸位一看就明了,我不要多說。我們現在看第五頁第六行,那麼這是詳細地給我們說明經題所含的意趣,先解釋大方廣這三個字。‘大,以當體得名,離絕為義。’體是本體,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但是自古以來,到現在這些哲學家,中國外國那些科學家,都在探討,可是到現在沒有結論,各人說各人的,從來沒有一家說得叫我們聽了心悅誠服,沒有,各說各的。佛法裡面所講的呢,的確讓我們真正能夠相信,能佩服。宇宙萬有的本體,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所以華嚴經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宇宙怎麼來的?萬物怎麼生成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八個字就把這個問題解答得清清楚楚,實在是了不起。

可是這八個字裡頭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這一部華嚴經,或者我們說一大藏的經教,也就是解釋這兩句話而已。所以心是本體,心是自己;禅宗,尤其是達摩傳來這一支,六祖大師發揚光大的南宗,修學的重點就是在心。所以說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所以它的目標是在明心見性;明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明心。明心這兩個字從那裡來的?從對無明而說的;我們現在心不明了,所以把那個無明去掉了,我們心就恢復光明了,叫明心。我們現在有了無明,我們見外面都是見的六塵,所以見性是對六塵講的。我們今天眼見的色塵,耳聞的是聲塵,塵是染污的意思。果然能夠離開六塵,那我們見的是性,眼見的是色性,耳聞的是聲性,所以六塵就變成六性了,六性其實是一心。明心見性這個名詞是這麼來的,是無明跟六塵的反面,這是禅宗修學的目標;也就是此地我們所看到經題上的大方廣,大方廣就是明心見性,所以它是本體。

因此一切萬事萬法與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對於好的人好的境界,你也不要喜歡;對於 惡人惡事,你也不要討厭,全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你的神通可真廣大啦!那一個有你神通這麼廣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變的。所以對那個有小小神通的人,那何足以為道嘛!有什麼稀奇了不起的嘛!所以不要被那些耍神通、變魔術的人欺騙了,這個很要緊;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會變魔術的,會耍神通的人很多,不要被他欺騙了,你的神通比他大,你的魔術比他高明,所以不能被他欺騙。那麼也許你會問,我怎麼變現出來呢?為什麼會變現這麼多東西呢?如果我自己會變,我都變好境界多好呢!為什麼又變成三惡道呢?你問得沒錯,這個理很深,事相當地復雜,也絕不是幾句話能講得清楚的,可是這個事情並不難體會。

譬如說,沒有證果的人都會作夢,你們晚上睡覺都是作夢,當你作夢的那個時候,你是不知道,迷了嘛!不曉得自己在作夢,把夢中的境界都當真實的,也在那裡分別、執著、打妄想。可是你醒過來之後,你仔細去想想,夢從那來的?你夢的時候,也夢到很多人,也有你歡喜的,也有你不歡喜的,也夢到了很多事,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水陸飛禽,從什麼地方來的?全是你自己心裡變現的。能變的是你的心,所變的是夢境,這就是經上講的唯心所現,現的境界。那麼你在夢中種種分別,種種執著,夢境裡面的變化,那是唯識所變。能現的是心,真心,真心能現;妄心能變,那就是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心,它能變。能現能變的全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別的東西。

所以禅家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全是自己,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這是大,實實在在是大。上從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下面到最微細的微塵,全是自己變現之物。我們現在迷了,在境界裡頭不自在,被境界所轉,這個叫凡夫。覺悟的人,像諸佛菩薩,他自在。他自在在那裡呢?他能轉境界,他不被境界所轉,這個自在了。像楞嚴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就跟佛沒有兩樣了。現在科學發達,教育普及,一般人教育程度都提升了,照理說這是一個好現象,不會再迷信了。可是事實上不然,相對地,迷信程度越來越重了,並沒有打破迷信,從那裡看呢?算命、看相、看風水,哎呀!我看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甚至於比這個等而下之的駕乩扶鸾搞一貫道,裡頭也有不少大學教授,受過高等教育的,愈迷愈深,這真是不可思議。

可是從這個地方能看得出來,能看出一點,那就是這些人不管他念多少書,拿多少個學位,他還是被境界所轉,逃不出命運。那我們學佛,最起碼的成就要能夠超越命運,不被命運所轉,這是我們最起碼的成就。如果連這一點成就都辦不到,還被命運所轉,這人可憐,這個學佛沒有收獲,這個學佛不得法,所以學佛的人最低限度要自轉命運。那麼能不能轉呢?給諸位說,決定能轉。轉命運,容不容易呢?我告訴你,很容易,不難;但是你要懂理論,你要懂方法。如果不懂理論,不懂方法,那就很難很難。好像我們開了個號碼鎖一樣,你不曉得號碼,費了半天的力氣,開不開,難啊!你曉得號碼,到手輕而地易舉馬上就打開了;問題就是你懂不懂理論與方法。

那麼再看第二,‘方,以就相得名,常遍為義。’大方廣這三個字,大是講的本體,方是講的現象。相是體之相;相呢,常,常是永遠不變,這個叫常,永遠沒有改變。遍呢,是普遍於十方三世;三世講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是一個整體,永恆不變,這是真正的自己。下面說作用,‘廣,以從用得名,包博為義。’包是包容,博是博大,沒有一法不包。這三個字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那麼大家就明了了,這一部經就是講的我們真心本性。心性,在佛法裡面,用許許多多的名詞來說明它,那麼佛為什麼不用一個名詞就好,要用許許多多的名詞呢?佛是怕我們執著,怕我們分別,所以不管用什麼名詞,只要說到這一樁事情就可以了嘛!何必要執著在名上呢!一定要執著在一個名相?打破我們分別、執著的觀念,所以曉得佛說種種名,還是說的這樁事情,那麼這樣就對了。

下面它講的有性體,有性量,有性具,具是具足。那麼諸位請看第五頁倒數第二行,我把這個文念一念,當中的我們就不說了,可是有些地方也非常地重要,自己去看去。‘今言大者,指性體也。方者,指性量也。’就是你本性的度量、容量。‘廣者,指性具也。’性裡面所具足的,所包容的。所以六祖大師悟道的時候,他悟入這個境界的時候,跟五祖說了五句話,當中有一句是,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什麼呢?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性裡具足的,他是真真入了這個境界,他說出來的。那麼這種境界在華嚴來講呢,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在我們念佛人來講呢,剛剛得理一心不亂,就見到這個境界了。

那麼見到這個境界呢,在華嚴經上就稱之為法身大士,證得清淨法身。‘性體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這是天台家以三谛三觀來釋經,就是解釋經,這是天台家講法。真是講理,理體;俗是講事,事雖然有變,有生滅,有變易。理不變,體不變,體是真的。所以古德為了這個事情做了一個比喻,叫大家容易明了,而說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做器皿的質料,它不會變的,做出的器具呢,可以隨自己意思來變。我願意要個金碗,我就把它做個金碗。我不要碗了,我要個杯子,我又把它熔化掉,再做一個杯子。金還是那麼多,金不變,器常常變;事是常常變,理不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如此。

凡是能變的都叫做俗谛,從事相上;凡是不變的原理、真理,我們叫它真谛。那麼什麼叫中谛呢?中谛是統真俗二谛,所以是器即是金,金即是器,金器不二啊!這是稱為中,合而為一了;我們先一個從理上講,一個從事上講,理事是一,理事不二,這叫中谛。所以底下說,‘中谛統一切法,故言大。真谛泯一切法,故言方。’真谛從理上講。偏在理的一邊。偏在理的這一邊時候,沒有事相,但它能現。譬如我們剛才講作夢,能作夢的那個心,是真的,叫真谛;變出那個夢境,那是俗谛。可是你要是覺悟了,全夢即心;心,做夢的時候問你,你心像什麼樣子啊!變的那個夢境,就是心的樣子,那就是心的相嘛!心起了相嘛!心的相分。可是那個相分,你每天晚上作夢,不是作一個夢,作的夢不一樣,可見它在變,它有生滅,它在變;能作夢的那個心,它不變,它不生滅。所以能作夢的那個心,是真的;所做的夢境是俗谛。

夢不離心,心不離夢;夢即是心,心即是夢,叫中谛。這個說法諸位細細體會,天台家講的三觀的意思,你會能夠懂得一點。然後用這個原理,就是真假中這個原理,觀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合乎這個原理,所以它用這個原理解釋一切法。所以真谛是泯一切法,心裡面本來沒有一切法,能現一切法。那個心不是夢;心要是夢的話,那夢就不會有生滅了,那個夢天天要一樣才行,不會有變化的。心不是夢,心裡面沒有夢;但是心能現夢,能現夢境。所以從心上講,心裡頭沒有夢,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故言廣。’俗谛講心能現一切夢,雖然它沒有,它能現。‘性體,即心之體大。性量,即心之相大。性具,即心之用大。故知大方廣,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之體相用,乃天然之性德也。’這我只念到此地,這個幾句話非常重要,要特別著重一念這兩個字。

我們現在無有辦法體會到大方廣,也就是不能夠入佛知見,就是我們念頭太多了,不能到一念。如果你到一念了,你就成佛了,一念就成佛了,二念就是凡夫。一念就是一心不亂;一念,盡虛空遍法界叫一真法界。所以境的確是隨心轉的,心一了,境界就是一,心二了,境界就亂七八糟,境確實隨心轉啊!所以佛菩薩看我們這個世界也是清淨莊嚴,是一真法界,沒錯啊!可是我們自己在這個裡面的時候,我們的心亂了;心亂了,照在外面的境界也亂七八糟,也是亂的。所以常講我們這個心,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從佛法裡頭出來的,是佛學的術語。

三心是講什麼呢?八識,阿賴耶是心,末那是心,第六意識是心;八個都可以叫心,那麼講三心是講這三個,第八、第七、第六、這三心。二意呢,是講第六意識,第七意根,二意呀!說這個意思,就是你已經把一念轉成為,轉變成三心二意了,這是凡夫。所以修行應當是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一念。在一念這個情形之下,大方廣整個華嚴經的境界就能夠現在你的眼前;那麼你的見解,你的感受,如同諸佛,沒有兩樣,問題是在一念上。修淨土的人,他的目標就是在一念;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此地說的一念。念這個字;中國的文字不能變更,中國文字是極具智慧,最高智慧的結晶,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不能跟中國相比。

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不爭氣,在世界上叫人家瞧不起。我們在國外,常常聽到外國人批評中國人,中國人的聰明智慧,世界第一,這是外國人都承認,世界第一。但是中國人最大的毛病不團結,自己跟自己不能相容,所以被外國人瞧不起。外國人最贊歎的是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太高了,最瞧不起的是你們不團結。今天全世界,大家最敬佩的日本人,日本人長處在那裡?團結。走遍全世界,只要看到是有日本人的地方,日本人他一定集中在一個地方,日本人決定用日本貨,這他們特色。你到日本人家庭去,看不到一個外國貨,你看他用全是自己的,真厲害呀!所以外國人對日本人,恨透了!他賺別人的錢;別人賺他的錢,不容易,賺不到,他團結。他對內雖然有爭執,對外決定團結,所以日本人這麼小的國家,他能夠立國,能夠得到全世界人的尊敬,就是團結兩個字。

在美國有個流行語,說一個人,單獨講一個人,全世界中國人第一;兩個人,猶太人第一;三個人,日本人第一,團結嘛!中國不團結。單獨個別相比,日本人不及中國人,猶太人也不及中國人,中國人世界第一。中國人要能夠團結,這個世界上就沒他們的日子過了。所以上帝也很公平,給中國人最聰明,叫中國人不團結,他們才有日子過,他才能混得下去。我們自己要警覺,一念非常非常地重要。那麼既然是天然的性德,可見得這不是修成的,本來具足啊!

那麼底下講呢,就它的名詞很多,諸位一看就明了了,此地只不過舉了幾種,實際上我們要在經典上找一找,可以能找到一百多種;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都是說的這樁事情。那麼下面呢,我們再看它解釋佛華嚴這三個字,從第六面倒數第六行,‘佛以就果得名,覺照為義。’所以佛這一個名詞,是從果上稱的,我們講修行證果,而且這個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極果。就好比我們念書,這是一個最高學位的稱呼;現在你們在學校裡,最高的學位是博士,再往上就沒有了。那麼佛這一個名稱呢,就好像在佛陀教育裡面最高的學位,像博士的頭銜是最高的學位,稱佛。這個字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是覺悟的意思,所以佛稱之為覺者,就是覺悟的人。覺之用是照,跟我們這個作用不相同,我們不曉得照,不曉得用照,只知道分別、執著;只曉得用分別,不曉得用照。

所以照,像我剛才講的,這個諸位看,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照;起一念分別,照就失掉了。在照的時候,像鏡子照外面東西一樣,它沒有分別,它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一樣不分明,這是真正的智慧。如果裡面有了分別,有了執著,外面就有隔閡,為什麼呢?你有成見了。俗話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他為什麼迷呢?因為他有分別、執著,他一看到問題,他馬上想到自己切身利害,旁觀的,他沒有利害,與他自己本身沒有利害,所以他看得比較客觀,他就能看得清楚。佛對於一切事情看得最清楚,為什麼?他一點利害都沒有。所以要學的,要學覺、照,這個也是講佛法在功夫上的原則。

那麼我們六根接觸六塵,要會用照,佛法的名詞叫觀照,這是第一層的功夫。觀照,就是不用分別、執著,很客觀地看外面這些境界;以清淨心看,以平等心看,這個是觀照。這是初用功的時候,初初學佛,用功的時候,這個就叫觀照的功夫。他清淨心、平等心,以客觀的態度看一切人事,決定不起分別、執著,這個叫觀照。那麼功夫再進一級呢,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了;就是你不必作意,不必用心,自自然然就是這樣子,做得很純熟了,這就叫三昧了。三昧叫正受。這個境界,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順境裡面,你決定不動歡喜心,不起歡喜心;逆境當前的時候,決定沒有恐怖心,沒有煩惱心,就是貪、嗔、癡、慢,決定不會起來。

我們中國人講的五欲七情,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沒有了,心裡面不起了,決定不起。心永遠保持著清淨,這叫得定。禅家裡面講的禅定,念佛的人講的念佛三昧。其實在我們念佛法門裡講,這個叫事一心不亂,在一切境界裡能做得了主宰了,如如不動。可是這並不是最高的境界,這是中程的境界。再往上一提升,就照見了,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那是高境界,照見了。照見呢,見就是見性,智慧開了,如大方廣的境界,要照見才行。所以這個裡頭有三層功夫,念佛的人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一定要有觀照功夫,觀照是伏煩惱,這個是觀照功夫。

所以念佛比參禅方便,因為念佛人的觀照,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在境界裡面,心才一動,馬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就是觀照,所以它特別地方便。譬如順境,歡喜心起來了,阿彌陀佛,把歡喜心換成阿彌陀佛。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情,心裡起煩惱了,阿彌陀佛,把煩惱換成阿彌陀佛,總也換得快,這就是觀照,你很快地能夠換能阿彌陀佛,這是觀照。那麼念上幾年呢,阿彌陀佛念熟了,一切境界裡自自然然不動心,不起念了;不分別,不執著了,這就是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功夫再往上提升的時候,到理一心不亂。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