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人生的逆境、挫折、困難、痛苦、危機,究竟從何而來?


 2017/12/22    熱度:2312    下載DOC文檔    

  佛教有個特色,先告訴我們一件事的嚴重後果,即我們所謂的危機,然後再告訴我們處理方法。這是教我們先去尋找造成危機的原因。所以佛陀是從“苦、集、滅、道”開始講,告訴大家痛苦是怎麼產生的。

  為什麼很多人聽到“苦”就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宗教呢?

  佛陀首先講到苦。從生命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危機不外乎就是生老病死這幾件大事。人在遇到危機或者逆境時往往措手不及,而且都不願意承認這些挫折、困難、痛苦、危機都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沒這個准備。

  沒有人願意主動承認自己的身體會生病,所以很少有人在身體生病之前作預防。很少人能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波動會造成與身邊其他人的關系發生變化,所以肆無忌憚,不約束自己的言語與肢體,任意妄為,給我們的人際關系帶來危機。

  當然,這裡面的主導者還是我們的思想。

  人是很容易沖動的動物。正常來講,我們的情緒是分三類的,一類是正面的,一類是負面的,一類是中間的,我們稱之為無記的狀態。這正與負的力量,我們一般稱為愛的力量和恨的力量,這兩者往往是造成轉機的來源。愛,往往成本最小,卻可以讓逆境轉成順境,沒有任何負作用。愛帶給我們的都是我們想要的、正面的東西。恨,有著很強大的爆發力,恨是很強的負面力量,當人們從困難和挫折裡得到解脫,身心就又卷入另一個漩渦裡,也就是會落入由自己的恨而創造的圈套裡。

  因此我們要知道,任何時候都要對無常做好心理准備。就像佛陀講痛苦,首先就告訴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終究會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我們不要擔憂或反感,因為這是很正常的自然規律。所以,我們應該踏實去面對所有這一切,這就包括要面對諸如生離死別等一切人生當中最讓我們束手無策、很難靠人力去扭轉的事情。

  逆境和順境的區分都在於我們的內心,順我們意的就是順境;讓內心煎熬的就成了逆境。所以,事情的本身並沒有什麼好與壞的不同。太過於順意的生活,人會缺乏斗志,內心不夠堅強,也很容易倦怠和迷失。而逆境對於修行人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這是對於我們修行、修心的考驗。人無論選擇怎樣的人生道路前行,都會隨時與自己的內心抗衡和斗爭。面對逆境,反而能讓我們更好地成長。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