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上》26、人效王眼瞤喻


 2017/12/30    熱度:1921    下載DOC文檔    

  譯文:

  從前有個人,想得到國王的賞識,就問別人說:“怎樣才能得到國王的常識呢?”有人對他說:“如果要想得到國王的賞識,國王的樣子,你應當效仿。”這個人聽後就到國王住的地方,他看見國王眼皮不斷地跳動,便仿效國王不停地眨眼。國王問道:“你得病了嗎?是受了風寒了嗎?為何不停地眨眼?”他回答國王說:“我的眼沒病,也不曾受風,只是想得到國王您的賞識,看到國王您的眼皮跳動,故意仿效國王您啊。”國王聽了這話,瞪大了眼十分憤怒,立即叫人對他施加各種刑罰,並下令把他趕出這個國家。

  世上有的人也是這樣,想接受佛教,得到美好的教義,使自己增長智慧。既已接受佛教,又不能認識佛陀為渡眾生而制定的各種方法,於是聽宣講教義時,見到不正確的字句,就譏諷诋毀,仿效其中有偏差的地方。正是由於這種原故,在佛學的義理中,永遠失去了利人利世的東西,最終會墮落到地獄、餓鬼和畜生的道路上,受盡苦難。這樣的人就好像仿效國王眨眼,結果反受其害。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上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捨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诃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谷從何而生。答曰。五谷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26、人效王眼瞤喻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①,問余人言:“雲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當效之。”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見王眼瞤② ,便效王瞤。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③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瞤,故效王也。”王聞是語,即大瞋恚④ ,即便使人種種加害,擯⑤ 令出國。

  世人亦爾。於佛法王⑥ 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⑦法王為眾生故,種種方便,現其阙短。或聞其法,見有字句不正,便生譏毀,效其不是。由是之故,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墮於三惡⑧。如彼愚人,亦復如是。

  注釋:

  ① 欲得王意:想得到國王的賞識。

  ② 眼瞤(rún):跳,眼皮跳動。

  ③ 著風:受風後眼部痙攣。

  ④ 瞋恚:瞋,瞪眼,恚,憤怒。

  ⑤ 擯:拋棄。擯令出國,下令趕出國門。

  ⑥ 法王:釋迦牟尼的尊稱。

  ⑦ 如來:佛陀的又一尊稱。

  ⑧ 三惡: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佛教認為:若作惡多端,來世墮入三惡,受惡報。

  解說:

  此則可與第五十七則<蹋長者口喻>比看。《雜阿含經》卷十四:如賣針人,至針師門,欲求賣針,終不可售。(《中華大藏經》第三十三冊第一三九頁)

  辨析:

  《百喻經》故事中的結構,都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是歷史的傳說或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蘊藏著一種哲理、意趣;第二層是比喻部分,寄寓一個修持佛法中的道理,由淺入深,渡渠過道,洩入佛理之深潭。這其中不乏對社會、對人生、世態炎涼的評價判斷,也不乏深刻的見解。需認真地辨別分析。

  故事裡逢迎取媚於國王的小人,弄巧成拙,自尋惡果,令人鄙視。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故事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