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如此簡單:一個泰國農民的人生哲學


 2018/1/9    熱度:11602    下載DOC文檔    

  幸福如此簡單:一個泰國農民的人生哲學

  取材自“路上的故事”

  我覺得這一切都錯了,我只想一切恢復正常。

  別人覺得我是瘋子,那是別人的想法,與我自己無關。

  我無法控制別人的想法,我現在生活簡單有輕松,對我來說已經夠了。—— 泰國農民

  總有聰明的魚兒感覺到魚缸不是正常的生活,能夠逃出來,回歸自己的河川湖海。

  大多數人都這麼想過

  我這麼努力,生活為什麼還這麼難

  泰國有個農民大叔說

  生活,或許沒那麼難

  只是你把自己活成了大多數人的樣

  Jon Jandai,生在泰國山村的一個農民,從小都無憂無慮,童年自然也很有樂趣,可是當長大以後慢慢體會到了現實生活的不容易,可是環境就是如此,他也沒辦法,直到後來聽別人說,想要有出息,就要去大城市啊!於是,Jon Jandai 毅然從小山村裡來到了泰國首都曼谷。

  當來到曼谷,Jon Jandai 激動了,這裡的繁華是那個曾經生活在小山村的自己永遠沒有見過的,燈火輝煌、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自己所見到的這一切讓 Jon Jandai 更加堅信了別人說的那句話,想要有出息,就要去大城市啊!

  於是 Jon Jandai 在曼谷努力的工作,每天工作超出8小時,因為沒有太多積蓄,每天就吃一碗炒飯或者面條,住的地方也很狹小嘈雜 ,總之生活上能節儉就節儉,因為他相信,一定要在大城市呆下去,混出個人樣來。

  可是一個山村裡來的農民僅僅靠努力工作和節儉,生活還是非常困難, 幾年下來,Jon Jandai 開始坐立不安,他思考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工作的時間比別人多,得到的回報卻比別人少。於是他去學校報名上課,並日夜工作和學習,不斷的努力,希望對目前的生活局面有所改觀。

  Jon Jandai 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他產生了一個和大多數人不同的想法,為什麼學校裡幾乎所有的專業都是破壞性的?比如建築、工程、農業……無不都是破壞和毒害土地及生活環境,帶著這樣的質疑,愈發覺得學習的課程索然無味。加之工作的艱辛,除了人妖,幾乎什麼工作他都做過了,他開始反思,如此艱辛,我為什麼要到曼谷來? Jon Jandai 陷入了迷茫……

  後來的每個晚上, Jon Jandai 開始懷念起小時候在小山村裡的生活,多麼有趣和自在,那時候的大人們每天也只工作兩三個小時,然後其他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鄉裡鄉親的經常拉家常,生活條件雖然不比曼谷,但是生活閒適、自由、開心、惬意、有人情味,換句話說,就是有幸福感!如此看來,來到一個很多人都蜂擁而至的大城市曼谷過著異常艱辛的生活,這又是為了什麼呢?生活,是為了披上一層不屬於自己的大城市的虛華嗎?在大城市活的像狗一樣,和在小山村活得像神仙般一樣,到底哪個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最想要的?

  Jon Jandai 思考,在曼谷,身邊那些優秀的同學,拿著一份看似不錯的薪水,可就這樣的情況,他們也需要工作30年才能買得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人生有多少個30年?而像自己這樣,沒有受過完整教育的人,又需要多久才能做到?Jon Jandai 煎熬了數個夜晚,他得出一個結論,即使他和別人一樣30年艱辛的活著買回一套房子,可這算什麼出息?大城市,受夠了!

  Jon Jandai 在曼谷艱辛的活了7年,他決定,回家!憑著在曼谷這份多麼痛的領悟, Jon Jandai 內心笃定,毫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議論,毅然回到了家鄉,找到了一片莽荒之地,自己動手開荒

  種起了水稻和蔬菜。

  還挖了口大塘子,可以種蓮藕哦…

  每年 Jon Jandai 就只用兩個月的時間來種植和收割水稻,年豐收水稻4噸多,遠遠超出自己全家生活的需要,多余的就賣出去。而菜園子裡的蔬菜瓜果,一共有30多種,自己家根本吃不完,鄉裡鄉親誰家需要就送,剩下的還是賣出去,這樣下來,除了自給自足之外,每年還有一筆收入。

  春花秋實,這樣的日子 Jon Jandai 越過越舒適,因為除了完全解決生活,自己還擁有一份隨心而動的自由,似乎他就是生活的主角,而不是像在曼谷的時候,自己充當了大城市的配角。

  解決了溫飽問題,Jon Jandai 開始想起在曼谷時的朋友,為了買一套居住的房子,要艱難的工作30年,老鼠鑽個洞出來不過一個晚上,鳥類築巢也只需要三天,為什麼人弄個居住的房子卻要30年?或許Jon Jandai 天生就是個跟隨自己內心的人,於是他決定自己蓋房子!

  因為在山村裡,土地自然不是太大的問題,Jon Jandai 僅僅花了3個月的時間,從學人家蓋,到自己准備磚材,到自己動手,也會喊上鄉裡鄉親幫幫忙,最終Jon Jandai 建成了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座房子!

  於是,Jon Jandai 憑著在曼谷那一份多麼痛的領悟和自己的勤勞,開始一座一座的蓋房子,水稻和果蔬賣出去有了收入就投入到蓋房子上。現在,Jon Jandai 已經蓋了十多座這樣的房子,每一座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蓋起來的鄉村別墅屋。

  話說 Jon Jandai 真的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人,蓋完這些房子,他還把每座房子的內部進行風格化裝修,別具一番風味。

  這個時候,Jon Jandai 的菜園子和十多座房子開始引起了鄉裡鄉親們的注意,大家紛紛過來參觀,各種贊賞和羨慕不已,Jon Jandai 似乎感覺到自己不僅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也開始有種成為全村主角的感覺,於是他又在思考,靠自己的努力做到了這一切,但不能只滿足於眼前的這一切,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不僅讓全村,更應該讓更多人都能夠像鄉親們一樣能夠來這裡,而且不止參觀,更應該能夠享受這裡的生活,因為這裡的一切都是原生態的,沒有破壞,沒有污染。

  蓋房子的同時,Jon Jandai 也沒有荒廢菜園子,同樣他抽出更多的精力來研究各個地方的稀有植物種子是如何進行保種及培育,他說,延緩甚至杜絕物種的滅絕危機才是我們需要做的。

  隨著菜園子和自建的房子規模越來越大,Jon Jandai 的有機農場 Pun Pun 誕生了,他始終堅信一個理念,不使用化肥農藥,不進行破壞,完全與大自然有機融合。正是有了這也的理念,Pun Pun 的名氣遠揚千裡,山村以外的很多人開始聞名而來。

  有的過來這裡參觀

  有的過來體驗生活

  有的過來這裡學習

  於是,Jon Jandai 還開設了幾家有機飯館,更是受到大家的喜愛,在這裡不僅能吃到有機的食物,還可以在這裡享受到鄉野瑜伽,還能夠與理念相同的人相識和交流,一時間,Jon Jandai 的 Pun Pun 成為了所有人啟蒙生活理念的大講堂和體驗基地。

  時間長了,發生在 Pun Pun 的故事越來越多,大家口碑相傳,泰國的電視台、報刊媒體、國內外的學者也紛紛蜂擁而至。

  現在的Jon Jandai,已經把他的 Pun Pun 發展成一個擁有三十多個小伙伴的烏托邦,大家在這裡就只有一個共同的理念,讓生活回歸自然,讓生活變的簡單,保護好居住的環境,並將這樣的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

  Jon Jandai說,我曾經也學著別人去追逐過,但是很艱辛,沒有自由,而且未必能追得上,可能永遠只能在後面,更重要的是追逐的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們學了那麼多的知識,但卻要那麼艱辛和復雜的活著,這是為了什麼呢?我只是覺得這一切不正常,我要變成一個我認為正常的人,盡管那些我認為不正常的人認為我不正常,是一個瘋子,但我現在輕松、自由、簡單,這才是生活的樣子。

  現在的Jon Jandai,喜歡在田間地頭咀嚼人生,當別人問起他當初為什麼會毅然從曼谷回到山村裡,他說,我只是跟隨了自己的內心。

  現今,大多數年輕人沉迷於大城市的燈紅酒綠。各種琳琅滿目的商品,各種聲色犬馬的娛樂,各種濃妝抹艷的美色......人性的貪欲被極大地激發,各種竭澤而漁的追求,各種互相嫉妒的攀比,各種不擇手段的競爭......然而這一切帶給人們的,只有無窮無盡的求不得、怨憎會、失眠多病......等等苦惱。誰能填滿人類的欲溝呢?

  人們為欲所障,迷失了自己,活在別人的勢利眼裡,追求著錯誤的東西,離幸福越來越遠......

  欲望是眾苦之源,涅槃(成道)是終極的幸福

  欲望的背後是求不得苦,是愛別離苦,是怨憎會苦,是生老病死苦......任你是戴安娜還是喬布斯,是首富還是國王都逃不了,何況一介販夫走卒?

  本文中的主人公,雖然擺脫了城市的壓迫、浮躁和虛榮,從新接上地氣,享受自由與安樂。但這種自由與安樂是非常有限非常短暫的。沒有佛法的導航,沒有人可以遠離欲望,也就不能逃離生老病死、五取蘊、愛別離等人生八苦。

  佛在多部經典裡,告誡弟子們“少欲少惱”。少欲知足為修道之要谛,是佛經中所常期勉信眾的生活態度。對於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貪求,謂之少欲,對於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覺滿足謂知足。

  《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中略)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少欲最安樂 知足大富貴

  持戒恆端嚴 破戒常丑陋

  福為善眷屬 罪為惡心怨

  地獄極重苦 無生(涅槃)第一樂

  親近正法

  多聞生智慧

  心念 少欲知足

  行為 利人利物

  生活 返璞歸真

  在佛法與人生中探求幸福的真谛

  這才是你報復平庸的開始

台灣學佛網首頁世间百态苦乐人生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