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2016年7月2日慧淨法師講於圓光佛學院假日佛學班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學員、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請放掌! 剛剛講到在這兩個醫院中的兩個患者因為念佛而化解了冤債,也快速地病好出院,假設他們預先有在念佛,是不是業障預先就消了,就不會生病到醫院了呢?所以,念佛不花錢,可是念佛可以怎麽樣?(可以消業障!);不念佛,將來生病了就要花錢,或者受災難,健康有問題了,更是金錢買不回來的。 所以,我們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的生活也從念佛開始,一生的生活也從念佛開始。一個小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先讓他聽佛號,讓他練習念南無阿彌陀佛,肯定這個孩子平生如果有什麽病苦、災難,就預先消掉了啊!各位蓮友,各位學員,對不對?(對!) 尤其是孩子的心最單純,讓他念佛,睡覺時就可以睡到極樂世界去,而且往往也能夠看到極樂世界的景象,這是百分之百的。那個時候你就可以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來問他極樂世界的景象,把它記載下來,長大後給他看,讓他增生佛緣。往往父母學佛都會教導孩子,阿公阿嬷學佛教導她的孫子念佛,可是孩子孫子長大後有自己的思想、朋友、環境,就遠離了學佛的因緣,記載下來也可以再挽回他。 剛剛講晨坐念佛,早上起來就念佛,有多少時間就念多少佛。等到上班了,走路也是一步一字,步步聲聲,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騎機車也是一樣;坐在車上也是一樣,都不離開念佛。把念佛養成習慣,變成自己的性格,讓「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讓一句佛號成為自己的生命,就是自己一輩子的生活。這樣當我們動腦筋思維事情,或跟人家交談辦事完了之後,雖然還沒有想到念佛,但這一顆心會不假思索地、自動地、自然地,一句佛號就湧出來了。 念佛這個習慣在於培養,培養總不是短時間的。尤其是我們天生都有煩惱跟妄想雜念,如果沒有刻意培養,是不可能念佛的。即使專心念佛都會打妄想了,何況不是專心念佛呢?只是念佛不管專心或散心,都是功不唐捐的。為什麽?因為這一句佛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本體,兩者是一體的。所謂陀羅尼,就是咒語、真言。這句彌陀名號在十方諸佛、一切菩薩、八萬四千陀羅尼當中,它都是超越的、獨一無二的。可以說是咒中之咒,所謂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都在彌陀名號這一句裡面了。 我們如果上唯識學課程就曉得心相應法與心不相應法的內涵。心相應法就是你要跟對方感應道交,成為一體,必須要凝心專注,甚至要有入定的功夫進入三昧,這是心相應法。而陀羅尼則是心相應法,同時也是心不相應法,也就是說陀羅尼這句名號,我們有專心固然相應,即使沒有專心的、不刻意的、心不在焉的,也可以跟他感應道交,這就是心不相應法。所以在經論上就說即使貪瞋癡、煩惱、妄想、雜念,陀羅尼的功德功能還是一樣如影隨形,沒有離開我們。如果其他法門就不是了,必須要相應,相應就必須要專心,甚至這個心要沒有妄想雜念。 這句彌陀名號是陀羅尼,它隨時隨地、隨心隨緣,一念就會相應。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這一個法門,一念就相應。好像以箭射地,沒有不中的,百發百中。因為你是射向地面,閉著眼睛隨便一射,這一支箭沒有不落地的。如果要遠射箭靶,不是神箭手的話,是射不到的。所以這一句彌陀名號的功能就是陀羅尼。 陀羅尼也叫真言,它是宇宙當中真實的語言,豎亘古今而不會改變的,橫遍十方也不會更動的,真理長存,不衰不變。陀羅尼也是密語,為什麽呢?它是有聲音的,可是這個聲音是佛本身所有功能的結晶,這一種功能的結晶、境界,等覺菩薩都不能了解,何況二乘,何況是我們凡夫呢?所以它很深妙,因此叫做密語。 尤其「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一句密語,是阿彌陀佛為了要救度我們,把他所有的功德容納、融化在這句名號當中,好讓我們來稱念就擁有他的功德。所以這句名號也叫做「明」,能夠淨化我們的貪瞋癡業障,能夠讓我們身心散發出佛的光明。六字洪名本身又是總持的法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經的法門、裡面所講的功德妙義,都在這句名號裡面。 有一首偈說:「總持如妙藥,能療眾惑病,猶彼天甘露,得者永不死。」也就是說,總持這句萬德洪名,好像不可思議的藥,能夠治療眾生所有的病。「惑」就是見惑、思惑、煩惱惑、無明惑等種種煩惱,「能療」能夠治療眾生所有煩惱的病。就好像天的甘露,甘露叫做不死藥,得到這個甘露,永遠就不死了。南無阿彌陀佛翻譯成漢語,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也有甘露、甘露水的意義,也就是說稱念彌陀佛名的人,法身慧命開展,會得到永遠的生命,不再生死輪回、不再生老病死。 這句佛號有這樣的功能,使得我們不管是任何人、任何心境,在任何時間、空間、因緣下,一念自然就感應道交,因為這一句萬德洪名本身的位格就是這個樣子。如果是其他的咒,有的必須看時間、看地方。其他的經也是一樣,誦《金剛經》,如果壇場不清淨,你能夠隨便誦嗎?你如果做了壞事、起了壞念頭、喝了酒,你能誦嗎?只有念佛,不管清淨、不清淨,不講吉日、不吉日,不講持齋、不持齋,不講任何心行,都可以念,當下都一樣感應道交。 但並不是說念佛了,所以就什麽都不管了,不是這樣。我們念佛人更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能夠做到的善,就從我們的嘴巴開始、從我們的餐桌開始。我們一天吃素,一天放生,一天展現慈悲。吃素最好也不喝牛奶、不吃蛋,因為牛奶、蛋都跟動物有關系,甚至蜂蜜也不要。蜜蜂為誰辛苦為誰忙啊?到最後空忙一趟,所以我們連蜂蜜也可以不要,改用其他的物品來代替。要隨緣盡分地時時行方便,處處做善功。 念佛有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能夠細水長流、不疲累的就是金剛念,所以就養成金剛念的習慣。如果早上靜坐,就要默念,如果不能久坐,起來的話就張開嘴巴念也無妨。 《善導大師略傳》裡面的幾件故事,剛剛只講到一件,現在再來講幾件,請翻開二十頁。我們一起誦讀: 較量念佛,佛像放光: 「又,大師在西京寺內,曾與金剛法師較量念佛的勝劣,大師發願說,『准諸經中,世尊說念佛一法,得生淨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彌陀佛,定生淨土,此是真實不诳眾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總放光明。若此念佛法虛,不生淨土,诳惑眾生,即遣善導,於此高座上,即墮大地獄,長時受苦,永不出期。』遂將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唐道鏡、善導《念佛鏡》)」 這一則典故出自唐朝道鏡法師跟善道法師所編寫的《念佛鏡》當中。敘述善導大師當時跟一位叫金剛的法師,在西京寺內較量念佛的勝劣。長安西京是不是有這個寺院呢?不一定,因為長安本身也叫做西京(洛陽叫東京),或許是指長安裡面的某一個寺院。善導大師當時住在長安,大都是住在光明寺,或是慈恩寺、實際寺。為了較量念佛的功德高低,善導大師就發一個願,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念佛必定往生,十方諸佛所誠實證明的念佛必定往生,釋迦牟尼佛跟十方諸佛所講的,是絕對不虛假的、是金剛不變的。如果這是真實不虛的,祈願佛殿內的佛像放光來證明;如果佛所說的並非真實,那我寧願當下就墜入地獄,受無窮之苦。」發了這個願之後,就將他的錫杖往佛像一指,結果殿堂裡面的佛像,頓時全部放光,為他作證明。 這個記載很簡短,為什麽會引起這個辯論?我們前因後果不曉得,但只曉得就有這麽一件事情。在佛教當中,很少有人敢這樣發願,誰敢這樣發願?因為這是有對象的,而且要當下兌現的,如果佛像沒有放光,那你還是安坐在高座上,沒有到地獄去,豈不是等同戲谑開玩笑?可是善導大師他就能夠做到這個地步,似乎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都有跟他互動,所以他講的話,佛菩薩都聽到了,佛菩薩也知道他說的是真實的,所以很慈悲地就來放光滿他的願,合乎他說的這件事實。 善導大師就是這樣一個能夠跟佛菩薩時刻面對面、直接對話的人物,所以能以如此無比真誠的心感動佛像放光,自古以來是很少有的。但是善導大師他做到了,他的記載流傳到現在。 發願,誓願,我們學佛的人,尤其是大乘法門,都要發四弘誓願,大家有沒有發過?(有!)有!發四弘誓願,然後唱唱,都是嘴巴唱唱而已,如果像善導大師這樣說到做到,那就不容易。這個誓願如果是以身心性命來做賭注的話,這種誓願可以說是深切精誠到了極點。這樣的話,不但能夠撼動人心,而且能夠動天地、泣鬼神。 小時候讀漢學,讀到《幼學瓊林》裡面有一句話說:「白虹貫日而荊轲歌」當初對這一句話印象很深刻。「白虹貫日而荊轲歌」有一個典故,這句話的典故從那裡來呢?有一段詞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大家有念過這一首詞嗎?這首詞一聽,感覺是很壯烈、很慷慨激昂的,這就是「白虹貫日而荊轲歌」。「白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貫日」,貫穿太陽,那個時候荊轲這個人說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兩句話。 這個典故出在戰國時代,有一位壯士叫荊轲,他受到燕國太子丹的付托,要到秦國刺殺秦王。那時秦始皇的都城在長安(現在的西安)隔壁的鹹陽,他從燕國都城(現在的北京)要去刺殺秦王,經過河南北方的一條易水,就是界線了,他要跨過易水時,燕國太子丹還有他的拜把兄弟送荊轲到了這裡,就作生死訣別。為什麽是生死訣別呢?因為這一去,無論任務達成或不能達成,荊轲都必須付出身心性命,而且必定死得很慘。因為他要刺殺秦王,不管刺殺得成或不成,都被旁邊的衛士亂刀斬死,所以他是抱著一種犧牲性命、必定達成的誓願,就是儒家所講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所以在這條易水旁邊,荊轲當下就唱起了這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一去是百分之百有去無回,是要付出生命的,這種壯懷激烈,精誠感天,當下天上就有一條白虹貫穿到太陽,顯示人世間有超越的、不尋常的願行,天象就有不一樣的變化。 在《千家詩》裡面,也有駱賓王這一位詩人為荊轲這個故事寫了一首詩。有一天,駱賓王到了易水這個地方,回想起戰國時代荊轲的悲壯心懷,於是寫下一首五言絕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此地別燕丹」,就是荊轲在這個地方跟燕國太子丹作生死之別。「壯士發沖冠」當荊轲吟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時候,旁邊的幾位朋友當下也是壯懷激烈,怒發沖冠,因為非去達成願望不可,所以說壯士發沖冠。到了唐朝,「昔時人已沒」,幾百年前的荊轲已經不在了。「今日水猶寒」但是今天這條易水還是跟當時一樣的寒冷,表示荊轲這個故事、精神還沒有消失,還在這裡照樣感動著人。 這就是內心的真誠。內心的真誠不容易,真誠心可以感天地、動鬼神。真心也是我們學佛人所重視的,因為我們之所以學佛乃至出家,就是為了求一個「真」,求真理、求真正的生命、求真正的東西。望眼所看所聽,沒有一樣不是虛假的,你看,這個世界上有哪一樣是真的?有嗎?沒有。我們的身體細胞時刻在新陳代謝,生命在生老病死,萬物都在生住異滅,天地在成住壞空,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無常。所以人有一天會死,這個太陽系有一天也會滅亡、爆破。會變的就不會是真,真的應該是超越時空,永遠不變的。因為我們要追求真,首先我們的心就是凡事要真,所以學佛以來,我對於「真心」這兩個字就會特別去留意探討。 在這裡講幾句跟真心有關的話。「凡事真心」、「千古異行,都成一點真心」、「真誠能夠感動人」、「真誠極處感泣鬼神」、「物之真性到十分可以動人,人之真性到十分可以動天。」、「性真之地,原不以施報論;至忠至孝,皆是癡拙人做得出。」這五段格言,我也特別喜愛。 「凡事真心」,不管對任何的人、任何的事,乃至小小的動物,也不管對方知道、不知道,我們都要付出真心。不要因為他是外人、或牠是不起眼的動物,就不真心、不真實,乃至虛情假意或者詐欺。都要言行一致、心口一如,「真」非常的重要。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當中的根本願,也就是第十八願裡面所講「至心信樂」,這個「至心」也就是真心的意思。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也是要把這個「真」擺在最前面、擺在第一位,所以凡事真心。要往生極樂世界,要真心,待人處事也要真心,寧可讓人家說你是一個傻子,被人家欺騙、欺負了,也沒關系。我們還是要保持我們原來的這個「真」。如果以佛性來講,佛性沒有不真的,所以對佛來講,他永遠都是真的,不會有假的。說話不假,行事不假,永遠都是真的。所以佛陀不開口便罷,一開口所流露出來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語言,都散發著真理的光明。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就是真心的意思。這個真心是指我們凡夫的心真的「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並不是講佛菩薩境界的那種清淨的心、真如的心。 「千古異行,都成一點真心」,古今中外有不尋常的事功,它之所以能夠成就,就在於這個永不改變、至死不渝的真誠之心。 「真誠能夠感動人」,我們真誠待人,或許有人不一定可以感受得到,但是要人感動,非得真誠不可。我們做完了功課,都會回向給某某人,或者是在心中期盼某某人好,我們會疑惑對方感受得到嗎?因為相隔兩地,我們只是真誠起於心,並沒有行之於言,也沒有告訴他,這樣有用嗎?各位有沒有用?(有!)百分之百有。我們起心動念,難道只是一個無形的起心動念,之後就沒有了嗎?不是的。我們的心願是很微妙的,我們的心願是有光波、有能量、有磁場的。而且我們心念的光波、磁場是很快速、很敏銳的。我們起什麽念頭,就有一個能量體,或者磁場、頻率,立刻飛到對方身上,掛在他的心上,同時跟他起共鳴。如果是同性質的,當下能夠同體共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如果他沒有那樣的氣質,也能夠轉化他,讓他產生這種氣質。 所以,我們想某某人,要想他好,說某某人,要贊美他,自然在無形中我們就會跟他拉近距離,見面時就會更有親切感。不是現在才見面,老早就以心見面了。他或許沒有面向我們,他面向的是外面,但是我們的心波都想他、愛他、感念他、感恩他,他的心就會受到我們心波的觸動,而感動於無形。所以我們送出去的是什麽,自然回收進來的也是什麽。 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的確如此。宇宙之間是一個互動,在佛法裡面叫做感應,你有感、他有應,這個感應是很尋常的。怎麽講呢?我口渴了,我喝水,喝了水,口就得到潤滑,喝水是感、潤滑是應,水是因、潤滑是果;我肚子餓了,我吃飯,肚子就飽;我身體冷了,我穿衣服,身體就暖。這個都是感應。我敲引磬,就有銅器的聲音出現;我打鼓就有鼓聲出現;我向空谷說:「阿彌陀佛!」空谷也回應我:「阿彌陀佛!」;我向空谷說:「我愛你!」空谷也回應說:「我愛你!」跟空谷說:「我恨你!」空谷也回說:「我恨你!」我們發出去的是什麽,回應的也是什麽。 懂得這個道理的話,我們就曉得要時刻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盼望人家好。當然最容易的、最快速的、最殊勝的、最方便的,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說「真誠能夠感動人,真誠極處感泣鬼神」,真誠到了頂端、極點,能夠感動天地鬼神。 「物之真性到十分可以動人,人之真性到十分可以動天。」物指動物,動物真情真性是能夠感動到我們人類的,我們人類的真情真性也能夠感動到天。荊轲能夠感動天,讓天現出異象。我們真情真性也能夠感動動物,《易經》有一句話說「誠於孚」,孚就是指水族類,我們如果真誠的話,也可以感動水族類,跟水族類感通,何況是其他的動物呢? 同樣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根本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意思就是說如果不能讓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話,他就不成佛,還要繼續修,修到使十方眾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他才取正覺。那他要如何讓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呢?他是以名號度眾生,因此他把兆載永劫所修的功德放在名號裡面,來賜給我們稱念,我們稱念如果還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他就必須再修,修到能夠讓十方眾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了,他才能成佛。 他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叫做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念這句名號,就能夠百分之百往生極樂世界,不然的話,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就是空願了,阿彌陀佛等於打妄語,不但欺騙所有眾生,也欺騙十方諸佛,但那是不可能的。同時也顯示出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誓願,可以說是沒辦法形容的真誠,因為他不僅超越世間任何人的誓願,而且是超越一切菩薩,乃至超越十方諸佛的誓願。 所以法藏菩薩發這個願,釋迦牟尼佛就說他發的是超世願,超越十方諸佛的願。難怪阿彌陀佛要經過不可思議的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的德行,因為這樣的願行跟誓約是非常的真摯。為什麽呢?因為他的對象就是十方眾生。他的對象如果是等覺菩薩,那很容易啊!要讓等覺的菩薩快速成佛,只差一階而已;如果讓登地菩薩,也很容易啊,登地菩薩本身已經在斷了一品無明以上的境界;如果要讓三賢位的菩薩,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往生極樂、快速成佛也很容易,因為他已經破了見惑、思惑和塵沙惑;要讓阿羅漢往生極樂、快速成佛,也不困難。 可是他要讓我們十方眾生往生極樂快速成佛,這十方眾生是指有貪瞋癡煩惱的眾生,指在六道中輪回,而且往往大多是三惡道的眾生。我們一輩子以來是善多還是惡多?是惡多善少。南無阿彌陀佛為了這樣的我,必須要多一劫、兩劫,甚至百千大小恆河沙劫去累積無量的德行,才能夠救度我,才能夠消我的業障,才能夠使我往生極樂世界。我是如此(掌聲),我看大家也都差不多啦!都是罪惡生死凡夫。再怎麽樣的高僧大德、苦修苦行,如果煩惱未斷、輪回未出,都一樣沒兩樣,只是升升沉沉而已。所以了脫生死輪回是很重要的。 法藏菩薩發了願之後,那時候天地是什麽樣的異象呢?釋迦牟尼佛就說了:「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當初法藏菩薩發這個誓願的時候,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從天空降下妙花,四周充滿了天樂跟香味,而且虛空之中,自自然然地發出聲音來贊歎、證明,說:「你將來必定成就無上正覺」。 一般成佛,所謂「三只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就能夠成佛了。阿彌陀佛的成佛豈只是三只修福慧,他是經過了兆載永劫,不只是三大阿僧只劫。時間差那麽多,這當中背後隱藏著什麽原因呢?隱藏的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的成正覺,跟我們綁在一起,他成佛、我們就能夠解脫,他的成佛建立在能不能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上,能夠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他才成佛,不能夠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他就永不成佛。(鼓掌) 要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他就必須要更勤苦地加功用行。好像兒子欠人家一屁股債,如果爸爸貧窮,就還不出來,爸爸如果是富有的,兒子欠再多的債,爸爸都能夠拿得出來。如果拿不出來,他還要去賺啊,很辛苦地去賺,日夜地上班。阿彌陀佛就是這樣,為了償還我們的債,使得我們離開六道的生死輪回、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阿彌陀佛花了多少時間啊?花了兆載永劫的時間,日夜辛勤,所謂「披星戴月」、「栉風沐雨」,但這一些都不足以形容。為什麽呢?一般要成佛,就要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什麽都要付得出。人家要你的眼睛、要你的肝髒、要你的腎髒、要你的身體,你都要布施出去。如果不能的話,那所謂菩薩道、成佛,都是不可能的。沒有播種,哪來收成呢? 所以,善導大師的錫杖一指,佛像全部放光,這種真誠是善導大師神通的境界,對我們來講,見善隨喜,結緣就可以了,我們不能有樣學樣,因為我們沒有那個條件、本事,勉強效法,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所謂「可敬而不可學」,對方修行很高超、根機很銳利,我們敬重,但他的行事我們學不來,我們還是安於自己的身分來念佛,這就老實了。如果做不到,畫虎不成反類犬,這樣就不老實了。 所以善導大師這個舉措,讓即使不是像他那樣的人物來念佛,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是為了顯現彌陀救度殊勝的道理。倒不是說,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也要學善導大師能夠這樣,不是的。好比說,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那麽你要去阿彌陀佛那裡跟他感應道交,你也要發一個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四十八大願嗎?不是這樣的。要看阿彌陀佛的願裡面,是設定了什麽功能?以什麽為對象?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中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他所設定的對象就是十方眾生,他的條件等於是無條件,為什麽?他說只要你念他的名號就可以了,他是以名號度眾生。 時間過得很快,我們這一節就講到這裡。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