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毫無貪執的心,行極大布施
不以錢財多,而獲大果報,唯有勝善心,乃得大果報 經常有些人,於財布施之後,喜歡炫耀“我最近做了很大的布施,捐給窮人多少錢,捐給寺廟多少錢……”甚至把供養也當成一種施捨,因而心生傲慢和炫耀。這樣所做的上供與下施,意樂不清淨,功德也大打折扣,所剩不多。 其實,布施的財物並無大小、多少之分,主要看內心是否純潔清淨。如果以貪婪、嗔恨、妒忌、吝啬、比較、傲慢等心行布施,就談不上有什麼功德了。《大莊嚴論經》中說“不以錢財多,而獲大果報,唯有勝善心,乃得大果報。” 布施應以“三殊勝”攝持:前行發心殊勝,發出真實無偽的菩提心;正行無緣殊勝,無分別心行布施;結行回向殊勝,將所做的功德全部回向給遍布法界虛空一切如母有情眾生。如此願行,善根不失且增長,布施圓滿利無窮。 錢財的多少並不能稱之為大布施。有些人以為自己,捐了成千上萬乃至更多錢就是大布施了,其實這要看行布施之人,付諸怎樣的發心和行動。拿出對自己來說無足輕重的財物,就是普通的布施。 以毫無貪執的心,行極大布施。 大布施,在古代是將自己擁有的馬匹、大象、親眷、房產等,最為珍視的人及物品,對己而言價值巨大之物行布施。在今天亦是如此,有些居士以清淨心行大布施,竭盡全力護持三寶,護持寺廟與具德上師的弘法利生事業。如拿出房屋做道場等,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大功德。 還有一種極大布施,不顧自身安危,布施自己的肢體、器官,甚至生命。釋迦牟尼佛本生傳記中,記載了摩诃薩埵王子捨身喂虎的事跡,還有龍樹菩薩將頭顱布施給樂行王子等等。 如能行布施身體之法,則均為初地菩薩及以上,凡夫俗子無法做到。他們已經證悟了諸法實相,能夠承受且不會因反悔損滅功德,布施的身體亦會復原。 我們應該盡力祈願“雖然我目前不能布施身體,但希望我能早日如諸佛菩薩一般,具足這樣的能力。以毫無貪執的心,行極大布施。”普通財布施屬於資糧道,大布施屬於加行道,極大布施是在見道的階段進行的。 以自己的身體做最後一次布施 這樣的佛教故事影響了一代代的藏族人。在藏族人的喪葬習俗中,有一個被稱為“天葬”。人往生後,以自己的身體做最後一次布施。 內地人可能覺得毛骨悚人、不可思議,這是拿人肉喂鳥嗎?其實,是信眾受到佛陀極大布施的偉大精神影響,願將死後原本無用的肉身,再發揮做功德之用,行布施並將功德回向六道一切眾生。 藏族也有火葬,其實是一種火供。將死亡的肉身火化,如燃燈供佛之意,以及將火供之味布施給餓鬼道饑餓苦難的有情眾生。以前,如果是在夏天往生的人,在無法進行天葬之時,就先埋在地下。 這與內地入土為安的想法不同,其實是因為夏天蚊蟲太多,火供屍體會燒到很多蟲,所以不忍心火化,先埋起來。等到冬天寒冷之時,沒什麼蟲了,再把屍體拿出來火化。 藏族的喪葬習俗中,還有一種叫水葬。在以前,有些人往生之後,是被直接丟到江河裡的。當然,現在這種習俗已經基本不存在了,這是發願將屍體供養給水族的眾生。藏族人不吃江河湖海裡的生物,布施給水裡的眾生,可讓它們解決溫飽,還可以使它們有免於墮入惡趣的因緣。 諸余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 能夠幫助處於恐懼中的眾生,離開危險境地,遠離畏懼與恐怖,願它們有所依靠,這就是無畏施。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諸余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真正的無畏布施,是願意做無助眾生的怙主、親友及救星。 除了救護生命、放生之外,不破壞環境,提供給有緣眾生舒適的生存環境;以溫和的言行幫助厭世之人,傾聽他人的煩惱與痛苦,以佛法善巧地勸解;發願往生之後捐贈器官、日常獻血救人等等,都屬於無畏布施。 釋迦牟尼佛第一次講經說法之地,是在鹿野苑。為什麼叫鹿野苑呢?因為佛陀在那兒講經說法之後,希望喜愛獵鹿的國王將此地禁獵,作為保護野生動物的場所,行無畏施。於是,就有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這充滿了佛陀大慈大悲的精神。因此,鹿在藏地也被視為慈悲的象征。 所有的佛教徒,皆應慈悲為懷,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遠離苦難,究竟離苦得樂,最終都能成佛。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