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顯法師:為什麼講《無量壽經》玄義


 2018/1/19    熱度:1624    下載DOC文檔    

  有人問我:「法師,為什麼你不直接講《無量壽經》,而先講玄義?」當然,我們是遵照祖師大德講經的方式,都會先講玄義。到了現代的講經法師,為了隨順大眾,就先直接講經文;圓瑛法師他會綜合古今,先講十門開啟裡面的第九門—總釋名題,然後再講教起因緣。先讓你看到經文,等於參合天台的五重玄義,加華嚴十門開啟的方式來講。

  天台五重玄義是先釋名,就是解釋經典的名稱,譬如說這部經典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如果是天台家會先講經名,經典的題目。那華嚴宗就很注重教起的因緣,因為華嚴是「根本法輪」,要讓大家明白根本法輪,大教是怎麼興起的,再來看其他的經典;其他經典叫「攝末歸本法輪」,或叫「枝末法輪」。

  華嚴宗對經教是這樣看,這是華嚴的說法,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來講玄義,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淨土宗這部《無量壽經》,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有它甚深的意涵在裡面,也是幫助大家對經典生起恭敬心,同時明白這部經典所被的根器,是哪一些人適合修行?修行這部經以後,能夠得到什麼好處?這部經是依什麼而說的?在《大藏經》這麼多的經典裡面,它是屬於大乘或小乘?做一個簡介—會集這部經的人是誰?翻譯這部經的人是誰?受持以後有什麼現世的利益?這是我們講玄義的用意,也就是整理《無量壽經》的精要,讓大家先看到。因為有的經典很長,像《華嚴經》就有八十卷,要是沒有透過玄義,很難了解這部經的綱要,看到後面就忘了前面,所以講玄義就有它的必要性。

  「念佛法門,行人發心念佛,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持,護持行者,魔不能擾。《十往生經》雲:『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十往生經》裡面說到的,要怎麼得到此利益呢?你有沒有發心念佛?發心念佛說得容易,念沒兩圈就顛倒了,就念不下去了;還是做做事比較好,散散心比較好,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發心念佛。有很多人說只要發心念佛,就有二十五位菩薩擁護你,就心生傲慢,天地鬼神都不敬了;要知道佛菩薩也是敬天地鬼神的,你的心跟佛菩薩相背,那他保佑不了你。我們講的發心念佛,你有沒有發心—發菩提心。

  大家都知道,隨事發心,什麼是隨事?「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們有沒有發?發了,等一下出去就不度眾生了;坐公交車誰搶了我的位子就不度他了。看到眾生違背我自己的我執、我見,跟我的想法不一樣,不度了。煩惱無盡誓願斷,先發脾氣再說,反正煩惱那麼多,沒有關系,多斷一個少斷一個,也沒什麼差別,反正都無盡;你們要是這樣來解,問題就大了,那真的會煩惱無盡。我們講煩惱無盡,不是說它的多跟少,是說它沒有盡處,就是沒有滅處。沒有滅,就是沒有生處,滅跟生是對待的,煩惱尚且沒有滅相,何來起相?這叫無盡誓願斷,本無煩惱。

  達摩祖師講的:「本性自空哪用除。」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不是說煩惱很多,多一個也沒關系,少一個也沒關系,先發脾氣再說,先起煩惱再說,不是的。是煩惱本來沒有盡相,盡就是有所止盡,我們講的有滅相,煩惱沒有滅相,也沒有生相,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所以煩惱起來,你想想從哪來?從人事上來?那別人為什麼不起?從自己來,那剛才在哪裡,藏在何處?滅了,滅去哪裡?都沒有住處,所以無盡誓願斷。這才曉得它的意思,四弘誓願是這樣發的。隨事發心,在事相上煩惱習氣我們要發心改過,不要怕丟臉,不要只看到人家的壞處,對於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卻毫無覺知,壞到自己都看不到;這無論是在家、出家都要警醒,不要怕丟臉。

  六祖講:「改過必生智慧。」你要肯改過智慧就生起來,不改,智慧就被煩惱障住。有時候你不覺察這叫作煩惱,不能去認取這是我的煩惱,不敢相信自己是這麼壞的人,自己是這麼顛倒的眾生;大家學佛,實際上真正要問問自己,對佛法是否真正的相信,是否真正的放下?所以我們講要發心,要發菩提心。我們先不講難的,講隨事發心就好了,隨著這四弘誓願發心,隨事發心是事相上的事,事相上的發心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一直到佛道無上誓願成。

  我們是不是真干?在境界當中、人事當中,去看看、檢點一下,當人家說我的過失時,我見是不是現前?馬上找一大堆理由,保護這個虛妄的我,認為這個身是我,認為我有面子,我有身分;連乞丐都有我,何況有身分的人?佛講的這個煩惱,不是針對誰,是眾生迷失本性,虛妄而有,又叫俱生我執,與生俱來的。一般人誤以為,天生就應該有欲望,有習氣,因為他控制不了。

  有人跟我講,他說總覺得佛教講輪回,是束縛於人。我說輪回不是佛教先講的,是印度教講的;但佛教講的輪回,剛好在三界裡面,佛教講十法界,包含三界、六道。最早講輪回的是印度的外道,他們看的沒錯。

  有人覺得做什麼一定會得什麼果報,這樣被綁住了;當然這是因果,不然你吃飯也不會飽了。因果是不會顛倒的,種善因必定得善果,只是有先後時節因緣;就像你種植物一樣,有它的時節因緣,它會成熟。「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如果不能隨順自己的想法、愛欲,就覺得佛教戒律束縛人,我們要反過來看,反過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被煩惱習氣束縛了,沒有這樣就不行,沒有這樣就活不下去?佛就看到我們的病在這裡,眾生隨順煩惱,隨順顛倒妄想,永遠都不會覺悟,只會愈來愈顛倒,愈來愈苦,就像吸毒一樣。

  所以眾生沒看到自己被煩惱綁住了,反而覺得戒律在束縛他;認煩惱習氣為我,不能自在,沒有辦法去超脫,這就是凡夫。要知道佛教我們,不是要束縛我們,是要給我們解諸纏縛;可是這個纏縛把我們纏得太緊了,就像現在的背包,貼身設計,背起來就好像長在身上的東西一樣,你一點都不會覺得它的存在。煩惱習氣就像這個樣子,背了一個包袱,自己都沒有感覺,反而認為它是長在身上的一塊肉,割掉會痛,捨不得放下,捨不得拿下來。明眼人看到,知道這不是本來的樣子,告訴我們:要發心,要能轉變,要能隨順佛教。

  我們常講:「孝順諸佛,孝順父母」,父母在佛門裡面就是諸佛菩薩。說孝順父母,我們今天聽了佛講經,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從如來所說的教法化生出來,所以誰是父母呢?佛菩薩是父母。聽了他的話,轉變自己的身心,灑心易行、改往修來,脫胎換骨,佛菩薩是我們的父母,所以我們要孝順,要隨順。世間的父母也要孝順,但是不能愚孝。

  很多人拿著孝順當幌子,他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學佛,只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學業、事業飛黃騰達,來佛門拜拜,只是為了求這個而已;看到他的小孩真正要學佛了,他就說,佛教你要孝順父母;現在媽媽教你要來貪名聞利養,你要認真的貪,你要努力的貪,要奮發的貪,這不叫向上,這叫向下沉淪。所謂「純情即沉。」情就是你的情欲、欲求,腦筋裡面只有欲求、欲想,就沉下水輪,沉到地獄去了。這可不是向上,方向要搞對。

  可是一般人尤其是初學者,他不了解、不明白,還覺得我這樣是孝順父母,父母教我的,我就應該要去做;你要會看,父母教你干貪瞋癡,你不能隨順,你隨順就是大不孝,大逆不道。

  《弟子規》裡面講到:「身有傷,贻親憂,德有傷,贻親羞。」所以孝順父母要有智慧。以前在鸠羅摩什大師的會下,有人問難鸠羅摩什大師:你們出家人不孝順,只為了自己要修道,放棄你的父母也不照顧,最重要的是你還剃了頭發;還引《孝經》來問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羅什大師說,這個問題請僧肇回答你。僧肇大師人稱「什門四哲,論議第一」。僧肇大師回答他一句話:「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之德,孝之終也」。立身行道才是真正的孝順,出家、在家就是為了這個,這個人沒話說了。所謂大務不拘小節,立身行道為要,這是重點。僧肇大師的辯才堪稱論議第一,沒有話說。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