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慧老和尚:《華嚴經》裡列舉的十種善知識值得好好去親近


 2018/1/23    熱度:1699    下載DOC文檔    

  淨慧老和尚|文

  善知識是佛教一個專用名詞,一般來講,知識在今天社會學裡面就是指具有某種專門學問,那就叫知識,那就叫一門知識,或叫一門專業。在佛教文化中,知識這個詞,具有另外一種含義,知識就是朋友。我們要交一個朋友,必須知道這個人,認識這個人,光知道認識還不行,還要知道他的心,他的德行是什麼,所以知識、朋友、善友、聖友、親友,都是知識這個名詞引申出來的意義。能夠引導我們到達善處的,這種朋友就叫善知識,反之是惡知識。在世間,在佛門,絕大多數都是善知識,也有極個別的是惡知識,大家一定要理解清楚,不是罵你兩句就是惡知識。善知識是教導我們善法,引導我們到達善處,惡知識是教導我們惡法,引導我們到達惡處,那樣才是惡知識。

  我在講修禅定止觀的時候,曾講過,要成就修道,成就學法,要成就做人做事,有善知識的護持、同行、共事、教導,非常重要。所以在“修禅定,具五緣”,其中就有善知識這一條。天台智者大師講修習善法,修習止觀,要有三種善知識,一種叫外護善知識,一種叫同行善知識,還有一種叫做教授善知識。也就是說把善友、勝友,能教導善法,指導善處的分為三大類,外護、同行、教授善知識。

  六十華嚴經舉出十種善知識,這十種善知識,著重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眾生、開佛智慧這個角度出發,思想廣大,行門廣大、願力廣大、智慧廣大,成果成就廣大。

  這十種善知識首先是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我的老師、朋友能夠教導我,時時刻刻安住在菩提心當中。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的可用兩句話來說,就是本公老和尚印在名片上兩句話,這個心量多廣大!這個心量可以說完全做到捨已為人,一切都想到眾生,想到成就眾生,利益眾生,想到如何來使他人快樂幸福。從菩提心出發,令他人得到的快樂是什麼呢?我們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人生最究竟的快樂是什麼呢?(念佛、修行)念佛是最大的快樂的,還有什麼快樂沒有呀?(施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想從菩提心出發,最大的快樂就是這兩句話,“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因為你做到這兩句話了,其他的不求而自得,做到這兩句話,西方極樂世界你不用求,阿彌陀佛親自來接你,了生脫死,當下就做到了。“心地無私天地寬”,你心底無私了,還有什麼生死了,當下就了生死了,說是這麼說喽,這個私心好像是很難斷掉。

  不管是學佛的人,還是不學佛的人,這個私心也有各種各樣的層次。為什麼我要大家讀《普賢菩薩行願品》,讀《金剛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告訴我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讀《金剛經》就是要求我們做了這麼多好事,不要老把它背在身上,做了一切的好事,不要有負擔,不要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我做了什麼,那就是菩提心,那就是安住菩提心。

  第二種是能令修習善根善知識。發了菩提心,還要修習善根,善根有多種多樣,一切與菩提心相一致的善法,堅持不懈地去做、毫不動搖、毫不退縮,行善的這種心態、行為,堅如磐石,就好像一切的植物,落地生根了,那就叫善根。心存善念,口說善法,心行善事,堅持不懈,不可動搖,那就是善根。我們見到一位學佛的人精進、專一、慈祥,就說,哎呀,他的善根好深厚。凡是善根深厚的人,不是天生的,都是從不斷的修習而來,不斷積累而來,不斷培養而來,所以能夠指引我們修習善根的人,那就是善知識。

  第三種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善知識。究竟波羅蜜,就是能圓滿地來實踐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一切自利利他的。我在講心經的時候就給大家講過,波羅蜜者,到彼岸,彼岸到,對於波羅蜜,一定把他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善法當中,而且波羅蜜要得到究竟,那一定是無漏的大智慧、無漏的大慈悲。所謂無漏的,就是徹底的,不考慮個人的得失,不考慮一切小的果報、有漏的果報,完全從大乘的三輪體空出發修習一切善法,那才是波羅蜜。佛經上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五個法門,只有聯系到第六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為統率、為指導,才是叫六波羅蜜,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眼”,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就像一個沒有眼睛的人一樣再走,向前走,向左走,向右走,他不知道,因為他沒有眼目,智慧是我們的眼目,在智慧的指導下,在無漏的智慧指導下修習一切波羅蜜,修習一切善法,才能成就波羅蜜。

  第四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善知識。分別解說一切法就是能夠分別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能分別解說,就能使我們從善棄惡,捨小向大;如果說不能善分別,善惡不分,大小不明,修行就會出現誤區,所謂要善分別一切的法,才能於第一義谛而不動搖;善分別一切法,不是一說完了,就算萬事大吉,而是說了以後要找到那個究竟的法門是什麼,然後按照那個究竟的法門去修去行。

  第五能令安住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善知識一定要具備,使一切眾生,要成熟菩提心。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我們這個世間才會有更多的人來行菩薩道,修菩薩行,那些受苦受難的人,那些不圓滿、不究竟的事才能越來越少。

  第六,能令具足辯才隨問隨答善知識,自然就具備善巧方便智慧,大眾有什麼疑問,隨時提出來,能夠給予一個圓滿的解答,能夠使之改邪歸正,棄惡行善。具足辯才不是為了成口頭的游戲而已,不是為了耍耍口頭禅,而是為了使大眾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第七是能令一切不著善知識。善知識教導我們,一個染著的意思,一個執著的意思,進一步我們要不執著於生死。生死從哪裡來呢,生死就是從染著而來,有人執、有我執,就是生死,有所染著,就是不善法,生死那就能,都能解脫,善知識能夠教導我們如是行如是修,就是真正好的善知識。

  第八是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這個好難喲,不是這一輩子下一輩子的事,行菩薩道,那就是永無休止的做一件事,做什麼呢?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是到極樂世界去休息呀,要以智慧心、慈悲心在六道中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心無厭倦,這是菩提心。我們有很多的道友,聽了這個話很害怕,這怎麼辦呢,西方世界也不能去,要永遠都要在六道中行菩薩道,所以佛在講法華經的時候,有5000個聲聞弟子退席,他聽到佛的境界這麼廣大,行門這麼高深,這個法我接受不了,有恐怖。我坐在這裡這樣說,也有恐怖,我能不能做到這樣哦,能不能在六道中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心不厭倦,能做得了主嗎?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大家也可以反省自己、拷問自己,做的到嗎?但是在受菩薩戒時,是發了願的喲,“眾生無邊誓願度,能度否?能度!”具體做起來就,要是發廣大心,發菩提達心。菩提心就要上求佛道,下發眾生。

  第九,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這十種善知識,次弟來教導,一步一步地來提升,普賢行是什麼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普賢菩薩行願品》把普賢菩薩的無邊願力濃縮在一卷經當中。我們能夠經常地來讀誦《普賢菩薩行願品》,就能培養菩提心,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第十,能令入一切佛智善知識。上面說了九條,最後歸於一條,能深入佛智,是什麼呢?還是承擔一切苦難而沒有負擔,因為佛之所以要成佛,不是他自己有什麼需要,他是因為看到大地一切眾生,在生死輪回當中,苦難不息,所以他要成佛度眾生。佛的智慧就是指導如何度眾生,如何不執著,如何做到“四弘誓願”,那就是佛的智慧。

  這十種善知識,可以從種類與功能兩個方面來看,兩個方面來加以理解,從種類來說,有些十種善良知識、十種老師、善友。從功能來說,可以是一位善知識就具備這十種功能,或者說幾位當中分別就具備某種一種善知識的功能。所以不要小看親近善知識、交善友這樣一件事,一定要從一個立志高遠的角度來看待善知識。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