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如何受持感應篇?


 2018/1/26    熱度:1181    下載DOC文檔    

  對於《太上感應篇》,學習完一遍是否就萬事大吉了呢?不是的!這才是剛剛開始,還需要通過下面所說的“修”和“行”來鞏固和落實其中的道理。

  什麼是“修”呢?《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也就是說,所謂“修”,就是不斷地讓自心緣著“善所緣”而安住,護持心中的“善所緣”,令其不丟失。

  例如,對於《感應篇》“總綱章”中所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應當如何“修”呢?可以通過“前行、正行、結行”三個步驟來修。

  一、前行。於潔淨的房間中,布置好分別代表佛陀身口意的“佛像、般若經、佛塔”,獻上供品後以毗盧七法在事先准備好的坐墊上安坐,呼出心間濁氣三次,念誦皈依偈與發菩提心願詞以調整內心,然後祈禱佛陀加持自己生起《感應篇》中所說的一切善、斷除《感應篇》中所說的一切惡。如是完成“前行”後,趨入下面的“正行”。

  二、正行。觀察修與安住修輪番而修。觀察修,有時也稱為思擇修,是通過思維的方式抉擇出“善所緣”;安住修,是讓心保持在思擇修抉擇出的“善所緣”之上不動搖。

  先觀察修:一切眾生無時不在追尋著安樂、躲避著痛苦,然而苦樂是無因而生、偶然而得的嗎?絕對不是。是外境的某個人造成的嗎?也絕對不是。有時候,表面看來我們所感受的痛苦或快樂是外面的某個人強加給我們的。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錯覺。因為一切外境的顯現都只是隱藏在內心的業力種子在播放,外面的某個人加害我——這件事也完全是我們自己心田中的業力種子播放出的畫面,而這個業力種子完全是自己過去身口意的造作所播下的。所以說到底,自己所感受的一切痛苦怨不得別人,都是自作自受,是自己過去所造惡業成熟而顯現的;自己所感受的一切快樂也同樣如此,是自己過去所作善業成熟而現前的,這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意思。“善業導致善報,惡業導致惡報”的規律會不會有錯亂呢?眾生的痛苦會不會是他們過去的善良所致、眾生的快樂會不會是他們過去的邪惡所感呢?絕對不會。正所謂“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就像有什麼樣的形狀就會有什麼樣的影子,“善與樂”、“惡與苦”之間的因果對應也是毫厘不爽;又如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與樂”、“惡與苦”之間的因果對應也不會有任何偏差。因此,我們一定要斷除身心之上的一切惡、奉行身心之上的一切善。為了能做到這一點,要先好好聞思《感應篇》中所說的善惡,然後再努力按照《感應篇》所說的道理斷惡修善。

  再安住修:內心安住在前面觀察修抉擇出來的“善所緣”之上,這個“善所緣”就是“我一定要先好好聞思《感應篇》中所說的善惡,然後再努力按照《感應篇》所說的道理斷惡修善”。安住在這樣的決心之中不動搖,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

  觀察修與安住修輪番:若內心出現昏沉或散亂而不再能安住,就再次進行思擇修,以思擇修引發上面所說的決心(善所緣),之後在這個決心中安住。就這樣,一旦失去對決心的安住,就立即通過觀察修引發決心而再次安住。如是觀察與安住輪番而修。

  三、結行。修法結束即將下坐之前,將這一坐修行的善根以及過去的一切善根全部回向自他一切眾生斷除一切惡、奉行一切善而成就無上佛果、獲得究竟的安樂。

  像上面所說的這樣,要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在坐上反復修持,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乃至上百遍、上千遍,直到“要斷除《感應篇》所說的一切惡,奉行《感應篇》所說的一切善”這個決心在內心真實生起為止。然後再趨入“神罰章”的觀修。

  如上面所說的那樣完成前行後,一邊閱讀“神罰章”一邊思維其中的義理。“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先須避之。”念誦完這段話中的每一句,都可以思維一下:這些外在的神靈不是天生就要懲罰我,這些神靈以及他們對自己的獎懲實際上都是我自心中業力種子在播放。如是思維就又生起“要好好修學《感應篇》所說之善、斷除《感應篇》所說之惡”的決心。生起這個決心之後就盡力保持住,如果因為昏沉散亂而無法保持了,就通過觀察修而再次引發決心,這樣觀察與安住輪番而修。結束修法之前要回向。

  上述“神罰章”修完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乃至成百上千遍之後,內心的“要斷惡行善、要好好修學《感應篇》”的決心就會不斷得以鞏固。鞏固之後,就趨入“舉善章”的觀修。

  例如,修“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句話時,完成“前行”後就開始觀察修,也即思維這句話中的道理:所謂“是道”就是“善業之道”,所謂“非道”就是“惡業之道”。沿著身口意的善業之道而行,將來一定會離苦得樂;而沿著身口意的惡業之道而行,將來必定會遭遇諸多不幸,這是因果律所決定的。所以,對於善業應當毫不猶豫地趨入,對於惡業應當堅決果斷地捨離,如《大學》中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對於斷惡,決不能姑息、遷就或遲疑,應如毒蛇在前、猛火燃頭時立即采取行動去除危險般,果斷地斷除惡業;對於行善,決不能等待、拖延、懈怠或猶豫不決,而應當勇往直前、當仁不讓。內心生起這樣斷惡行善的決心之後就保持住,不能保持就又通過觀察修而引發決心,引發決心之後就再次安住。如是輪番而修,結束時回向修法的善根。

  就這樣,對《感應篇》中的每一句話都要在坐上反復通過觀察與安住輪番而修。對“舉善章”所說的善,要發願做到;對“舉惡章”所說的惡,要發願斷除。只有這樣,自心才會漸漸與《感應篇》相應。

  為什麼要在坐上反復觀修呢?《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意思是說,從無始以來,自己的心放逸慣了,都是循著貪嗔癡等煩惱習氣而趨向罪惡,很難有向善的可能。這樣修,是為了讓心能夠自在地趨向善、住於善。

  什麼叫“行”呢?就是坐下從身口意三方面奉行坐上所修的“善所緣”。舉善章每句話所描述的內容都是坐上所修的“善所緣”;舉惡章中的每句話描述的都是一種惡,對這些惡發誓堅決不犯,這也是“善所緣”。通過坐上觀修,就使得這些“善所緣”漸漸成為心中的習氣。這樣坐下的奉行就變得有可能了,而且會越來越容易。不僅如此,坐下的奉行還會更加促使“善所緣”的習氣變得堅固。

  例如,觀修《感應篇》中所說的“忠孝友悌,正己化人”這句話時,對於其中的“忠、孝、友、悌”四個字所描述的“善所緣”,都要先在坐上觀修串習,然後坐下遇到上級、父母、兄、弟時,就和善地對待他們,做種種予樂拔苦之事饒益他們。對於“正己化人”這四個字也是先坐上串習,之後坐下奉行,所有善行都是先要求自己做到,在此基礎上再以慈悲柔和之心去幫助他人,讓他人也做到。

  坐上的“修”與坐下的“行”,這兩者缺一不可。沒有坐上的“修”,坐下往往只能隨著往昔的惡習而轉,不可能隨“善所緣”而行。有人說:“道理我也知道,就是做不到。”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沒有將所了解的道理在坐上反復觀修串習。此外,沒有坐下的“行”,坐上的“修”也失去了意義,因為坐上 “修”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坐下 “行”。

  對於《感應篇》中所說的每句話,都要這樣通過坐上修與坐下行來鞏固和落實。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