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發起皈依三寶之心 太上感應篇淺釋


 2018/1/29    熱度:1289    下載DOC文檔    

  學習與受持《太上感應篇》的人,要發起皈依三寶之心,並在自相續中逐漸增上並穩固這個皈依三寶的心,這是因為:學習與受持《太上感應篇》的目的就是為了使自己和他人離苦得樂,只有進一步趨向皈依三寶,自他離苦得樂這件事才能趨於穩固與深入。

  所謂“三寶”,即是“佛、法、僧”這三者,因為稀有難得,並且能使真實皈依之人得到暫時與究竟的安樂,猶如世間寶物珍貴稀有,所以稱這三者為“三寶”。

  所謂佛寶,《皈依要門》中說:“初者,佛寶究竟的施設處乃是斷證究竟、周遍有寂的法身智慧,及依此為增上緣,於地上菩薩前所現的色身——五決定之報身,又以此為增上緣,於淨與不淨眾生前所現的能調化之色身,即化身。”

  這段話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是無形無相的法身智慧,這個法身智慧真實存在,無形無相,猶如虛空,遍布一切處。《金剛經》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裡的“如來”,就是指如來的法身智慧,也就是說,如來的法身智慧不是有形狀與顏色的物質,也不是音聲,如果有人以形色和音聲來理解如來的法身智慧,這個人是在行邪道,永遠不能獲得無上佛果。又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說,如來的法身智慧也沒有離開一切形色與音聲之相,而是一切相的空性本面。一個人如果認識了萬法的空性本面,也就認識了如來的法身智慧。為什麼要皈依這個究竟的佛寶——法身智慧呢?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一個人只有通過戒定慧,將自己的心轉變成這個法身智慧,才能獲得永恆而究竟的大安樂。一個人如果獲得了這個法身智慧,就是獲得了佛果,就是證悟了心性、證悟了萬法的本來面目,或者說去除了自心中的無明迷亂,到那時,就已經去除了一切痛苦與煩惱的習氣,可以永遠享受無上大安樂,再也沒有絲毫的六道眾生所體驗的種種痛苦了。所以,如來的法身智慧,是所有心靈的究竟去處與歸宿,每一個對生命負責的人,渴求獲得永恆安樂的人,都應該發願獲得這個如來的法身智慧,以這個法身智慧作為自心的終極皈依處。

  二是因為,如來的法身智慧具有“遍智”和“尋聲拔苦”的功德。所謂“遍智”,就是三界六道的所有眾生,即使一起祈禱佛陀,法身智慧也能毫不錯亂地、沒有任何混雜和遺漏地了知所有眾生內心的祈禱以及他們一切過去的心行;所謂“尋聲拔苦”,就是佛陀了知到眾生的祈禱以及心行之後,可以化現報身與化身,呈現在有緣者面前,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給予他們相應的救度,使他們離苦得樂。化現在見到心性的一地到十地菩薩面前的身相,叫報身;化現在沒有見到心性的凡夫或部分見到心性的學道者面前的身相,叫化身。

  化現在一到十地菩薩面前的報身有五種:代表法界體性智的中央毗盧遮那佛,代表大圓鏡智的東方不動佛,代表平等性智的南方寶生佛,代表妙觀察智的西方阿彌陀佛,代表成所作智的北方不空成就佛。

  化現在凡夫面前的身相有兩種:一是淨土殊勝化身,二是娑婆世界殊勝化身。所謂淨土殊勝化身,就是化身淨土中佛陀的身相——如化身西方極樂世界中的阿彌陀佛,化身東方琉璃光淨土中的藥師佛等等,都屬於殊勝化身。所謂娑婆殊勝化身,就是化現在娑婆世界中的佛陀身相,如釋迦牟尼佛以及其他賢劫千佛,都屬於娑婆殊勝化身。

  對於佛陀法身智慧為了救度不同根基的有緣眾生而化現的報身和化身,我們同樣應該視為佛寶而發起皈依之心,因為在沒有獲得法身智慧之前,只能祈禱法身智慧,只能接受法身智慧變現的報身與化身的引導來修煉自心。

  什麼是法寶呢?《皈依要門》中說:“言法寶者,盡輪回所有迷現及諸苦的根源,即是業、煩惱所知二障及其習氣,於彼等能直接、間接斷除的對治——三學之道,及能開示彼道的三藏教法,即是法寶。”

  也就是說,法寶就是教法與證法,教法即是經律論三藏,證法即是戒定慧三學。教法即是內心對戒定慧三學的理解,而證法即是內心生起的戒定慧功德。戒定慧三學可以使得我們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皈依佛陀之後,就要皈依佛陀的化身為我們宣說的“斷惡行善、自淨其意”之道,若不依教奉行,佛陀也無法救度我們,讓我們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

  例如,《太上感應篇》中所宣說的善惡取捨,雖然不是釋迦摩尼佛宣說的經,但卻完全符合佛陀所宣說的因果律與善惡標准,因此可以作為“論”來對待,該論中所說的善惡取捨可以含攝在佛法的戒學之中,受持《太上感應篇》實際上即是戒學的修持。

  什麼是僧寶呢?《皈依要門》中說:“僧寶者,總說由無偽出離心而入道者,都是僧;別指大乘的聖者僧。”也就是說,所謂僧寶,有兩種:一種是指那些對自心的無明與煩惱生起出離心,而真實趨入修行戒定慧的人,這類人叫凡夫僧;一種是指一到十地的菩薩,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聖者僧。

  一個人對佛陀以及佛陀所宣說佛法的理解,全部都依賴於善知識與善道友的幫助;此外,修行戒定慧無有障礙、具足順緣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即是依止善知識與善道友,因此在皈依法寶之後,也要皈依僧寶。

  以上簡單說明了什麼是佛法僧三寶,如何皈依能賜予暫時與究竟安樂的三寶呢?

  首先,應該多方學習,閱讀、聽聞、觀察與思維佛陀法身智慧的真實不虛,以及“遍智”與“尋聲救苦”的真實不虛。一方面,要通過因明、唯識與中觀正理,通過嚴密的邏輯思維,確定法身智慧及其功德的真實不虛,一方面要通過閱讀諸多聖者證悟心性以及救度眾生的公案來增上信心。若對法身智慧及其功德的真實性生起信心之後,對法寶與僧寶的信心,自然就會生起。當對三寶具足信心之後,皈依之心自然就可以生起。

  其次,皈依之心生起之後,應該先通過儀軌受持三皈依,然後每日四次修持三皈依。所謂儀軌受持三皈,就是在出家師面前,通過皈依儀式,發誓從今以後要以“佛陀的法身智慧”、“佛陀報化二身宣說的法寶”以及“受持法寶的僧寶”作為皈依處。若實在找不到授予三皈的出家師,自己在佛像前發誓受持三皈依亦可。受持三皈誓言之後,就要每天三次修持三皈,也即在佛像(或觀想的佛像)前發願“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可以通過念誦皈依偈“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以及皈依之後的誓言“皈依佛,不皈依外道魔種;皈依法,不傷害一切眾生;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眾”來發願。

  一個人若受持了這樣的皈依誓言之後,佛經中說會有很多善神守護在此具有皈依誓言的人左右,使之時時生起善念,不偏離正覺之道。具足三皈依誓言之後,做一件善事的功德就會增上無數倍,也就是說,同樣做一件善事,具足三皈誓言的人所產生的功德遠遠超勝不具此三皈誓言的人。為什麼呢?因為皈依使得一切善行有了真實究竟的歸宿——也即對究竟法身智慧的信心和證悟法身智慧的希求心。《無垢經》中說:“皈依福德若有形,盡虛空界無能容。”《日藏經》中說:“有情誰人皈依佛,俱胝魔眾不能害,縱破戒律心散亂,彼亦定能趨涅槃。”《涅槃經》雲:“若人皈三寶,彼將速成佛。”所以,皈依功德無量無邊,行人在受持《太上感應篇》的時候,應想方設法努力使得自心趨入此處所說的三皈依。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