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佛塔高聳千年古剎重光 記江蘇省漣水能仁寺


 2018/2/2    熱度:6392    下載DOC文檔    

  文◎楚永明(江蘇淮安)

  千年古剎能仁寺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漣城鎮中山路西首,距周恩來紀念館北約30公裡,南瀕碧波蕩漾的古黃河,東依風光旖旎的漣漪湖,西臨通貫南北的寧連高速公路,昔日曾被譽為“漣水八大景點”之一。能仁寺始稱“文殊院”,後改“承天寺”(又名“承天院”),宋仁宗時易名為“能仁教寺”,簡稱“能仁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該寺始建於唐初,距今至少有1400年歷史;寺內妙通塔,始建於公元1023年,至今已有980多年歷史。

  清雍正本《安東縣志》(漣水古稱安東)記載:

  妙通塔,在能仁寺內,宋仁宗敕建,臥佛藏捨利處……浮屠七級,皆磚石砌成,內中並無寸木支柱。頂上望黃河如線,間放光明,照耀數十裡,遠近男婦皆見之,真法林之勝跡也。

  另據康熙本《安東縣志》記載:

  能仁教寺,宋天聖元年敕建,舊名承天寺,即婁道者證道之所。祥符間賜額能仁寺,塔曰妙通,藏道者捨利。

  據此可見, 漣水妙通塔和能仁寺這一“勝跡”,不僅僅是由皇帝敕建,更重要的是與宋時高僧婁道者的奇異因緣密切相關。

  婁道者,姓婁,名守堅,他自號“道者”,世人稱其為“婁道者”,宋初漣水丁湖口(今漣水紅窯鎮朱樓村庵圩組)人。生於宋太祖建隆六年(960),圓寂於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享年63歲。據天啟元年《淮安府志》本、清康熙三十七年《安東縣志》本、《證因大師成道記》等記載,婁守堅出生時就有奇異征兆,因生性皮頑,“嬉笑無節,目大口方”,幼時即被鄉人稱為“彌勒佛”。少時隨父兄業漁,後被送承天寺為僧,通曉醫術,“其穎悟之才蓋天所賦,悟得無盡宗禅,雖手不翻乎貝葉,口不掛乎梵音,但能識透本來面目,早能見識明心。”在承天寺10多年修煉,能知人休咎,助人消災免難,一時名聲大振,遠播四方。祥符三年(1010)五月朔,皇太子(即後來的宋仁宗)降生,“晝夜啼”,宋真宗“诏天下能止啼者”進宮,漣水承天寺僧人婁道者應诏,治好太子夜啼,真宗大喜,賜號“證因大師”,讓其回漣水住持承天寺,並賜以御偈、金器等物,偈曰:

  慧目朗然,燭天之秘。

  保朕皇儲,以克永世。

  號稱證因,恩光爾被。

  天禧五年(1021)冬,泉州興化人方偕任漣水知軍,證因大師聞其不信佛事,便對弟子說:“緣盡矣!”遂於乾興元年(1022)正月十一日“側臥而化”(世人因此亦尊稱其為“臥佛”),之後鄉人將其衣物葬於古黃河側岸,名“臥佛崗”,又在寺內建小塔,將其捨利藏於塔下。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仁宗誕日,其母告之婁道者曾為其兒時止啼之事,仁宗即诏道者進宮,可此時道者已圓寂,仁宗感其恩,遂敕其家鄉漣水建塔,以藏“臥佛”捨利,賜名“妙通”,改“承天寺”為“能仁教寺”,並加谥道者“蹈寶華如來”。

  妙通塔建於宋仁宗天聖元年,據民國時期遺留下的塔照及史料考證,其整體建築遵循宋代營造法式的規制,是中國傳統建築的樓閣式,塔高60多米,七級八面,巍煥雄偉,古樸凝重。內部結構,奇特精巧,用材簡潔合理,無寸木支柱,皆磚石砌成。地宮內的八角形塔基與藻井,方形宮室以及仿木建築的倚柱、斗拱等,都具有宋代的形制特征。其主體風格與河南鄭州開元寺塔基、河北定縣靜志寺塔基相近,屬於宋代早期建築。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慶徽方將祖師證因的骨灰安葬於妙通塔內。

  妙通古塔建成後,能仁寺亦整修一新,當時有大雄寶殿、臥佛殿、韋馱殿、藏經樓、觀音閣等,氣象雄闊,美輪美奂。由於妙通塔是皇家敕建,藏有高僧捨利,能仁寺也就成了蘇北一方著名的叢林,從宋到清,高僧雲集,群賢畢至,梵音余袅,香火鼎盛。明清時期著名禅宗大師嵩乳道密、南庵大依等都曾在這裡進行過佛事活動。千百年來,該寺一直是漣水乃至蘇北一帶善男信女、達官顯宦燒香禮佛的重要去處。蘇東坡、王安石、米芾及歷代漕撫、知府等的游足絡繹不絕,不少文人善客游興勃發,在此留下優美的華章。明朝詩人王啟運游能仁寺後寫下了《能仁寶塔》雲:

  中拄漣城半壁天,曉昏青鎖萬家煙。

  西歸臥佛何時醒,百丈浮圖斗氣連。

  缥瓦光澄雲獲落,朱甍秋迥月婵娟。

  定鐘覺後慈幢冷,鎖盡人間草木年。

  

  短短一首詩,贊美了能仁寺妙通塔巍峨莊嚴的雄偉氣勢,若非妙通塔有此內涵,何以能得名家吟詠出如此有氣韻的詩篇。宋、明、清其他詩人詩篇中也有不少名章佳句描繪和贊頌能仁寺、妙通塔的景觀:

  浮屠萬丈玉瑤成,巉絕巍巍聳碧空。

  漫通梵門藏捨利,巋然千古鎮漣東。

  孚堵波成插紫煙,梵王宮殿接諸天。

  江河海水杯中瀉,日月燈光斗際懸。

  古塔巍巍峙海陬,深藏捨利寶千秋。

  試登塔頂憑高望,一線黃河傍寺流。

  塔高高處卻無天,塔上登臨羽化仙。

  七級神工建,嘉名聖主題。

  妙通通妙理,我佛不歸西。

  塔因詩傳,詩因塔顯;能仁寺因有妙通塔而名聞海內,妙通塔因證因大師而譽滿天下。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能仁寺跨越千載,歷盡無數磨難。宋金之際兵火屢加,元、明時因黃河奪淮,地域動蕩,載籍凋零,故寶剎之史料無從查考。惟明崇祯戊寅年間,據總督漕運兼總理河道朱大典之《重修能仁寺碑記》得知,明末寺廟有較大之修繕。清康熙末年,大雄寶殿遭毀。雍正初年,住持僧因傑重建,內有藏經樓、臥佛寢殿、韋馱殿、觀音閣等。民國時期,兵燹再起。1948年7月,歷時925年的妙通塔不幸毀於戰火,幾經風雨後,寶剎近成廢墟,香客雲集的盛況變為塵封往事。

  建國後,漣水人民非常懷念這一千年古剎,海內外很多有識之士曾多次呼吁重建妙通塔,渴望再現漣水昔日風彩。二十世紀末,國勢興盛,政通人和,1992年8月,漣水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復建妙通塔、恢復能仁寺道場。1998年6月,組織專家等有關人員對妙通塔原址進行勘探和挖掘,在塔下發現地宮,雪藏於地宮中931年零兩個月18天的佛牙捨利影骨等18件珍貴文物重光現世。

  在漣水縣委縣政府的直接領導和關懷下,由於各界賢達大力支持,妙通塔於1999年6月1日在原址開工復建,2002年9月建成。能仁寺於2004年8月復建,2007年10月建成。寺院占地約50畝,總建築面積9645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布局緊湊嚴整,主體突出,典雅古樸,呈鮮明的宋代建築風格。

  寺院建築沿中軸線對稱布置,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有妙通塔和天王殿、大雄寶殿、佛牙殿、藏經閣、方丈樓四重大殿,以及左文殊殿,右普賢殿,左觀音殿,右地藏殿,左祖師殿,右伽藍殿六個偏殿。此外還有鐘樓、鼓樓、新漣閣、念佛堂、講堂、戒堂、律堂、寮房、客房、會客室、齋堂等附屬建築。

  天王殿是第一重大殿,前面是照壁,壁上嵌“慈航普渡”四個大字。天王殿兩側左為能仁寺法物流通處,右為能仁美術院,正門兩邊為能仁寺住持曙正法師親手題書的對聯:“童真入道安邦護國度群迷,菩薩化身輔正摧邪弘聖教。”行筆流利暢達,清勁秀逸。門上方懸掛的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能仁寺”匾額,筆力勁健,古樸端莊。天王殿正中供奉的是笑口常開、袒腹赤腳的彌勒佛,他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笑容可掬,惹人喜愛。兩旁一副對聯更是精彩: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大殿兩側為手持琵琶、手擎寶蓋、手挽蛟龍、手執寶劍的四大天王,“統御諸神惡鬼,令其不敢肆虐”,各掌管東南西北四天下。天王殿佛像均為傳統塑像貼金彩繪手工制作。彌勒佛像背後立著“鎮守天庭佛域,降除妖魔鬼怪”的護法神韋馱,他巍然肅立,金甲金冠,修眉鳳眼,威武雄壯。韋馱像采用傳統木雕工藝。

  出天王殿北門,迎面所見的是巍然聳立的妙通塔,直指藍天。復建後的妙通塔基本保持原有風格,塔身八角形,塔基直徑22米,塔身高50米,塔剎高18.88米,總高68.88米,塔總建築面積1719平方米。地上七層,地下一層為地宮;塔內置佛像68尊。登上塔頂,舉目四顧,漣城自然風光的宜人之處和盎然情趣,盡收眼底。漣漪湖,婀娜多姿,塔影搖曳,水天一色;五島公園,豐韻綽約,曳柳掩映,四季飄香。寺、塔、湖、島,交相輝映,渾然一體,俨然一處人間仙境。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之初,塔是佛寺的中心建築,但到了唐宋後,佛塔的地位有所下降,通常已不建於寺廟的中心位置,而是另辟別院起建。但妙通塔卻屬例外,它巍然矗立於大雄寶殿前,是何原因?從前文所引史料可知,婁道者治好宋真宗太子病,宋真宗賜他“證因大師”,後宋仁宗為之建塔,加谥“蹈寶華如來”,並改承天寺為“能仁教寺”。“能仁”,梵語的意譯即釋迦牟尼,“如來”系釋迦牟尼“十大名號”之一,婁道者在漣水能仁寺出家,後又住持能仁寺,他受到兩朝皇帝推崇備至,且與釋迦牟尼佛聯系在一起。所以,漣水人在建塔時將塔建在大雄寶殿前亦是情理中事。

  妙通塔是一座功德碑,是眾手築就的傳世瑰寶,是人們期盼吉祥平安的美好象征,它作為漣水的標志,一直矗立在世世代代的漣水人民心中。

  妙通塔兩邊分列四殿,左邊是文殊殿和觀音殿,右邊是普賢殿和地藏殿。四個殿門兩旁均镌刻楹聯,門上有匾額。大乘佛法以四大菩薩代表修行次第、境界,次第裡有圓融,方堪圓滿。四菩薩像均采用傳統塑像貼金工藝。

  

  妙通塔向北,迎面即是大雄寶殿,凡是寺內重要佛事法會均在此進行。大雄寶殿為全寺第二大主體建築,重檐歇山式,頂覆灰色琉璃瓦,上有脊飾,下飾斗拱,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高大雄渾,古樸莊嚴。檐上匾額“大雄寶殿”四字筋骨剛健,神韻清雄,為茗山長老手跡。殿門兩側柱上镌刻曙正法師題寫的楹聯:“普門示現證入甚深諸法性,梵宇重新度脫一切苦眾生。”大殿內供奉三世佛,正中為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左邊為消災延壽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右邊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三佛各高4.5米,雙目修長,兩耳下垂,造型高大豐滿,莊重肅穆,均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給人以無限聖潔、莊嚴、慈祥、恬靜之感。兩廂拱衛著十八羅漢,像各高2米。這些羅漢像形體比例適度,各顯妙態,呼之欲活,有的開朗大笑,有的怒目而視,有的親切憫人,有的威武雄壯,有的在宣講佛法。佛像和羅漢像均采用傳統泥塑貼金工藝。三佛背後是巨幅海島觀音立體畫像,又稱“五十三參”群像,觀音菩薩居中,法像自在愉悅,盡顯度眾生之慈悲歡喜和西方極樂世界之幸福美滿。殿內兩側還配有藥師佛千佛塔燈,各色錦緞幢幡裝飾,華麗莊嚴。大殿後門懸掛“度一切苦厄”匾額,兩側亦有一副楹聯:“無機不被萬裡無雲萬裡天,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大雄寶殿兩側分別是祖師殿和伽藍殿。

  大雄寶殿後是裝修一新的佛牙殿。寺中異寶,以佛牙、佛骨為最。為了讓原妙通塔地宮出土的佛牙影骨捨利永久安奉寺內,以供世人瞻禮,2012年11月漣水縣政府領導在能仁寺召開會辦會議,決定將地宮出土的佛牙影骨捨利等18件文物送回能仁寺安奉。安奉地點經多次考察,最後選定為大雄寶殿後面的臥佛殿。2013年正月正式裝修殿堂,並改名為“佛牙殿”,同年6月12日舉行隆重的佛牙迎請安奉儀式。如今殿內正中佛台上供奉著佛牙影骨捨利,兩側展櫃內供奉著地宮出土的其它珍貴文物,四壁上方鑲嵌的是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下方是地宮出土的佛牙影骨捨利等文物圖文介紹欄。

  佛牙殿東側是興漣閣,目前是漣水縣佛教協會駐地。佛牙殿後是藏經閣和方丈樓,均為上下兩層,重檐歇山式,建築十分精致。方丈樓正中為獅子座,擺著八仙桌,兩側各擺多張木椅,周圍牆上掛有高僧名人字畫,布置典雅莊嚴。藏經閣和方丈樓兩旁是念佛堂、講堂、戒堂、律堂,各堂由游廊相連,松柏翠竹,奇花異草,點綴其中,清幽怡人。

  寺院西邊有圍牆相隔的是生活區,由南向北依次是六和院、寮房、客房及齋堂等,花木扶蘇,曲徑通幽,疏密有致。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寺廟是僧人弘法利生的道場,而僧團又是寺廟的靈魂。一座生機蓬勃的叢林道場,除了氣勢恢弘的佛教建築外,更要有德行高、修行好的僧團,才能使道場莊嚴、興盛。能仁寺和妙通塔復建後,為了盡快發揮道場應有的功能,2008年3月,經省、市政府宗教部門同意,淮安市佛教協會聘任中國佛教協會國際部曙正法師住持能仁寺,當時寺院除剛建起的殿堂樓閣等建築外,各項配套設施幾近空白,殿堂外坑坑窪窪,雜草叢生,瓦礫遍地,無水無電。然而,曙正法師面對百廢待興的能仁寺,無所畏懼,迎難而上。他高舉愛國愛教旗幟,以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懷著“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帶領兩序大眾,為加快能仁寺後期建設,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僧伽組織,完備合法手續,制定寺院管理規章和各項制度;以“戒、定、慧”三學為總綱,引導僧眾立足正信,弘揚正法,發揚六和精神,創建和諧寺觀;在資金奇缺的情況下,出面化緣,廣集資金,相繼完成全寺佛像塑造、佛具購置、寺院綠化和各項配套設施工程;加強對外交流,邀請海內外高僧大德、佛教團體代表來寺參訪交流,舉辦海內外書畫名家作品展,編印《能仁》寺刊,豐富寺院文化內涵;踐行佛陀慈悲濟世精神,大力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為汶川、玉樹、雅安地震災區災民祈福捐款,到敬老院、孤兒院慰問捐款,開展“能仁助學”活動。

  十年樹木建叢林,百年樹人立法幢。

  在漣水縣縣政府的直接領導和關懷下,通過社會各界賢達善信的大力支持和住持曙正法師的發心努力,一座金碧輝煌的叢林終於在頹垣斷壁的舊址上拔地而起。2008年11月15日能仁寺舉行揭匾剪彩儀式,2010年3月24日舉行首次佛牙影骨捨利瞻禮供奉儀式,同年3月25日舉行寺院落成、全堂佛像開光暨曙正法師晉院升座典禮,2011年6月6日舉行妙通塔佛像開光暨登塔祈福儀式,2013年6月12日舉行佛牙影骨捨利迎請安奉慶典。這些重要活動,聲勢浩大,莊嚴殊勝,海眾雲集,信徒相擁,諸山長老、高僧大德的到來更使能仁寺熠熠生輝。

  如今的能仁寺,殿宇軒昂,巍峨壯觀,匾額楹聯,巧對其思,梵音悠揚,香霧缭繞,晨鐘暮鼓,佛號聲聲,法幢高樹,海眾安和,善男信女香客游人紛至沓來,充滿濃郁的佛教氣息。

  沉寂五十余年的千古名剎,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們堅信,漣水能仁寺作為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剎,必將以輝煌的佛教瑰寶呈現於世人面前。

  [本文作者:楚永明,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寺庙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