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為什麼要皈依佛陀?


 2018/2/5    熱度:1045    下載DOC文檔    

  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都有一個入門儀式,就像基督徒的“洗禮”,佛教徒的“皈依”。皈依,印度人稱為“南無”,皈順依怙的意思;藏族人稱為“嘉木卓”,“嘉木”是保佑。“卓”,是願意。“我要去皈依”,意思就是“我願意接受保佑。”那到底誰來保佑我們呢?這就牽涉到我們要向誰求皈依。誰是佛?

  大家比較熟悉的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佛祖,就是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都是佛寶,都是我們皈依的對境。三寶中的佛寶,是宣揚佛法者。從本體來說,佛寶斷除了煩惱、所知二障。從分類來說,佛寶具備四身五智,以及恆常、周遍、任運的利生事業。從功德來說,具備法身和色身的功德。

  我們的佛祖——偉大的釋迦牟尼佛當然是歷史上活生生的,確有其人,成佛前叫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母親是摩耶夫人。依照古代藏區的算法,三千六百多年前,佛祖誕生在古印度。這就比我們現在所講的佛誕,多了一千年,即接近兩千六百年。以南傳佛教的方式來算,時間會比較晚。這與古印度的歷法不很標准有關系。古印度是把15天算作一個月。目前來講,全世界公認的是佛誕生至今兩千六百年左右。

  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位於現在印度與尼泊爾的邊界上。英國殖民印度時期,尼泊爾王室協助英國人奪取印度,所以為了獎賞尼泊爾王室,英國殖民者在離開印度的時候,把一小塊叫藍毗尼的地方,割讓給了尼泊爾。所以,它現在就變成佛陀的故土了。現在看起來,佛陀誕生的地方是在尼泊爾的土地上,但是他的國家所在地,王宮所在地,還是在印度的土地上。

  在古代的印度,婦女要生孩子的時候,要回娘家。佛陀的媽媽要從佛陀父親的王國離開,回到自己的國家天臂城待產,途經藍毗尼園休息,在盛開無憂花的樹下,生下了佛陀。

  後來統一全印度的阿育王,於公元前249年在那裡立了一根砂巖石柱,上面用巴利文寫得清清楚楚,偉大的佛陀誕生於此地,1896年這根石柱被英國的考古學家發現。藍毗尼園還出土了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佛教寺院和佛塔等建築,說明這裡很早就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

  佛陀作為一名高貴的王子,大家平常羨慕的權力,金錢,財富等所有的一切,他都擁有。但這些並沒有讓佛陀感到快樂。他離開皇宮,看到老百姓遭遇的生老病死,對於,我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為什麼生命有各種形態?他非常想找到答案。所以,佛陀放棄王位,離開皇宮,經歷整整六年的苦行,越過尼連禅河,於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在一塊巨大的方石上打坐,最終在那兒成佛。

  偉大的佛陀發現了一個真理:眾生平等。任何生命,本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是什麼造就了無量眾生看起來各不相同,千差萬別?是由眾生不同業力所決定。

  眾生帶著各自不同的業力,殺生、偷盜、邪YIN、惡口、兩舌、绮語、妄語、貪婪、嗔恨、邪見、傲慢、疑心、妒忌等等,在六道輪回中不停流轉。所有一切的源頭,都是眾生的無明創造出來的。因為無明,不懂得殺生就會帶來短命多病,為身心帶來傷害與痛苦。殺生會墮落地獄,偷盜和吝啬會投胎到餓鬼道,就算能投胎做人,也會在經濟上陷入匮乏,或在心靈上陷入痛苦之中。

  隨著大家貪嗔癡嫉妒傲慢疑心病的無限擴張,會給輪回中的自己帶來數不清的苦難。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無明沒有破除掉,那麼將永遠不停地被自己各種情緒牽扯與驅使,成為情緒的奴隸。

  人們被情緒帶動,會跟隨造作不同的業力。一旦造了業,如果好一點的,比如擁有了權力、財富,可能會去分享,這樣的分享也會導致你下輩子的福報也比較大,方方面面的條件比較好。但當好的條件享用完了以後,惡業的果報還是會現前。

  當悉達多王子覺悟成佛以後發現,人的生命永遠都在無常中流逝,不只是人,所有六道眾生都是無常的。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永恆的,而且在這樣無法永恆的生命中,眾生都要面對並承受自己從無始以來因為無明造下的業力。這種業力,就像曾經虧欠過一個人,這個人非常生氣,時刻找機會准備傷害你。但是,因為你早一步知道了消息,趕緊想辦法能還一點是一點,或者跑去非常懇切地講一些好話,表達忏悔之心,可能就會避免被人打或被人害。

  通過這個比喻,我們要好好思維:為什麼我們平常要依靠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不停地修行?因為我們虧欠眾生很多業債,在這些業力快成熟之前,要趕緊想辦法能還多少還多少,這樣就算很多時候福報沒有馬上到來,但是禍患會離我們遠去,這是我們面對生命無常的最好方法。修,還有機會出離輪回苦海;不修,只能在輪回苦海無助漂泊。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