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如法布施,助你平安富貴,得大智慧!關鍵詞“如法”


 2018/3/17    熱度:3764    下載DOC文檔    

  

  三種如法布施,助你平安富貴,得大智慧!關鍵詞“如法”

  龍樹菩薩:“眾生因為悭吝不肯布施,導致來世貧窮;因為貧窮的緣故,生起偷盜搶劫之心。因偷盜搶劫而有殺害。又因為貧窮的緣故,所以營養不足,外表丑陋。因丑陋而得不到如意眷屬,因此犯邪YIN。又因為貧窮的緣故,地位低下。地位底下無法得到足夠的安全、尊重和信任,而常常妄語。所以因為貧窮的因緣而犯五戒、行十惡業。如果當初努力布施行善,這一生就會有足夠的財物,也不會做敗德的十惡事。為什麼?因為福報大的人,身心各種享受充足,財物無所缺乏的緣故。”

  因此,我們現在就要努力地去布施行善。

  布施分為三種。

  一、財施

  以各種財物、設施、義務勞動,來救濟貧窮困苦的眾生。使其能養活色身、治療疾病、生活便利。以培養我們捨貪、慈悲的善心。《地藏經》說:“捨一得萬報”。如果以大力布施的功德回向法界,生生世世能得富貴。

  二、法施

  用各種途徑傳播正法,使大眾能開啟智慧,明辨善惡,離苦得樂。比如制作和流通佛像、圖片,佛經的書籍、音頻、視頻、文字等法物。轉帖歷代高僧大德的開示,勸善文章等。以培養我們大慈的精神。《金光明最勝王經》:一切施中,法施為勝。並且我們法施能不但能得財富,還能得大智慧。

  三、無畏施

  指拔濟眾生種種怖畏、免除眾生之恐懼感。比如救護眾生性命、搶救各種災禍,救急救難,制止罪惡,以善巧方便開示心裡不安煩惱之人,使其心無怖畏而得自在,以培養我們大悲的精神。《普門品》說:“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九雲︰“無畏施者,謂濟拔獅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濟王、賊等畏,拔濟水、火等畏。”此謂佛菩薩以種種威力方便,拔濟眾生對獅子、虎、狼、水、火、盜賊等怖畏,以安慰施與眾生。我們學習菩薩無畏施,現生後世能得健康和快樂。

  布施不僅能利益他人,也能使自身獲得極大利益。全面的三種布施,能使你的人生擁有財富、健康、平安、佳偶、地位、智慧等等上妙福報。發心越廣大、越純粹、越高尚,收獲也就越大。不少人一生為貧窮所困,正是因為往昔不願布施所致,倘若不從現在開始,努力改變這一業因,即使終日辛勞,貧窮狀況也難以改變。所以世尊說:

  如是人身。第一難得。若得人身。不行布施。則為虛生。如商賈(ɡǔ)人。得值寶洲。不知取寶而便空還。若得人身。不知捨財而布施者。亦復如是。

  但對於修習布施法門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也要特別加以注意。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若為布施譏毀乞人。汝今丁壯諸根具足。何不自作營理生業而求乞耶。如是施者不名布施。或施已追悔而作是言。我為愚癡枉費財物。如是施者不名為施。或希他贊歎或怖惡名。如是施者不名布施。或為惡願而行布施不名布施。

  ————————————————————

  白話:

  如果布施給乞丐,而譏毀乞丐,作如是念或說,你有手有腳,四支健全,怎麼不去找個工作過生活,跑這來乞錢,如果是這樣譏毀乞丐就不是布施。或者布施後後悔,念言:我為什麼這麼傻既然給錢他,浪費我的錢了,這樣也不是布施了。或者布施是為了他人贊歎或者為了好名聲,或者為了某個邪惡的願望而布施,這樣就不是布施了。

  若以布施比喻為種田,人的心地就是種子。即使是良田,都要依賴優質的種子才有好的收成。現實中良田難得,優質的種子也難遇。

  社會上,

  有些人布施是為博得美名,以此沽名釣譽;

  有些人布施是為了庇佑罪過,以此逃避懲罰;

  有些人布施是因有愧於人,以此換得心安;

  有些人布施是為顯示富有,以示高人一等;

  有些人布施是為受人擁護,以此籠絡人心;

  有些人布施是因爭強好勝,以此打壓對手;

  有些人布施則為功利使然,以此作為盈利方式;

  有些人是一邊殘害眾生一邊假惺惺布施......

  這些布施都是不如法、不究竟的。雖然或許也能帶來一些利益,卻會因為發心偏差,導致施多獲少,或是顆粒無收,或是福中帶禍、或是福小禍大等等種種後遺症。

  所以古語道:修橋補路不如先平心地。一顆善良正直的心是所有福報的前提。誠懇的 忏悔心、慈悲心、菩提心才是真正的優良種子。

  那麼,有了優良的種子,什麼才是良田?

  為何施多而果少,施少而果大?

  《佛說菩薩本行經》

  何謂施多而獲報小?

  雖多布施而無至心無恭敬心。不大歡喜貢高自大。

  所施之人信邪倒見。非是正見不得快士。所施雖多而獲報小。猶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種雖多收實甚小。

  何謂施小而獲大福?

  所施雖小歡喜與。淨潔心與。恭敬與。不望報與。

  所施之人復得快士。佛及辟支佛沙門四道應正見者。所施雖小獲報弘大。猶如良田所種雖小收實甚多。

  ————————————————————

  白話

  為什麼布施多而獲報少?

  雖然曾經努力布施、或是布施的財物多,但心藏猶豫和狡詐,缺乏誠懇,缺乏恭敬,不是發自內心的歡喜。覺得自己了不起、驕慢自大。所布施的對像是壞人,心邪,作惡,不正派,不是具有正見的好人聖人。布施的東西雖然多,但是獲得的果報小。猶如耕耘在貧瘠的瘦田之中,下種雖然多收獲卻很少。

  為什麼布施少而獲大福報?

  雖然布施的財物少,但是其布施是發自內心的歡喜,布施的心純潔善良、布施的心恭敬誠懇、布施不求回報。所布施的對像是正直的好人或是聖人。若是佛和辟支佛、四果聖人、僧侶道人等具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布施的東西雖然少,但是獲得的福報卻很巨大。猶如耕耘在肥沃的良田之中,下種雖然少收獲卻很多。

  《觀經四貼疏》雲:

  又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極也。

  《大方便佛報恩經》(節錄):

  佛告諸弟子。當護於口。口之過患甚於猛火。父母眾僧。宜應贊歎軟語常念其恩。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內最勝福田。何以故。眾僧之中。有四雙八輩十二賢士。供之得福進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懷抱。推干去濕。乳哺長大。教誨技藝。隨時將養。及其出家修得解脫。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眾生。佛告阿難。父母眾僧。是一切眾生種二福田。所謂人天泥洹解脫妙果因之得成。

  經文講,孝順父母,是世間的第一福田。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是出世間的最大福田。父母和三寶是一切眾生的最勝福田。

  把優良的種子,耕種在良田,收獲就只是時間和因緣的問題了。所以說,在佛法的引導下,如法地進行布施,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如果能做到佛經裡面說的,不為自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離一切相去布施行善,會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

  如法的布施,是從慈悲心、菩提心出發,以智慧觀照世間需求而修布施。在布施時,則不住於相,沒有施捨者想,沒有受惠者想,也沒有自己施捨多少財物想。

  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雖行布施而不住於相,其功德如虛空般廣大無邊,不可窮盡。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布施功德別忘記回向

  回向是佛教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所謂‘回向’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不願自己獨享,而將之‘回’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並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如上所說,各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回向的心量不同,布施的果報相應就有很大差異。

  01 若是心術不正的人,以貪心或邪念去行善,把功德回向自己的邪惡願望。那就是佛經裡面說的“不淨布施”。這種布施只有很小果報,甚至得財復失,福中有禍。

  02 一般人,都是希望生活改善,同時也覺得幫助別人是好事,把功德回向自己或家人。這類人為了福報而做善事也無可厚非,但福報平常。

  03 比如高尚的,做善事是一心為人的,不太在意自己,把功德回向給國家民族等某些群體。那麼他的福報就比一般人巨大得多。

  04 還有更宏大的,不為一己私利,只為眾生離苦得樂,把功德回向一切眾生的,他的福報就如滔滔江水......

  05 如果能做到佛經裡面說的,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離一切相去布施行善,這個福報已經無法用數字來形容了,因為是無量無邊的福德!

  《地藏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總的來說,行善積德——量大福也大。

  【布施增福的具體情況,請參照《佛說布施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諸德福田經》《菩薩地持經卷四、布施卷》《菩薩善戒經-菩薩地施品》、《毘耶娑問經-三十三種不清淨布施》、《地藏經》等佛經。】

  最後

  三種布施是開啟財富、健康、智慧、長壽、平安快樂的寶藏鑰匙。也是超凡入聖、脫離生死輪回的必經之路。但切記,《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也可以理解為,為普度眾生而成佛。其目的之一,是脫離三界的生死輪回。如一切布施不以菩提為歸,雖修善法得善果,在輪回中享福的時候,很容易造惡業,福盡苦來還是要輪回受報,布施就失去其最重要的意義。

  現在就從發菩提心,日行一施開始吧!

  ————————————————————————

  若有功德回向法界、回向所有眾生,離一切苦得最上樂。

  願眾生,生生世世,永遠得聞正法、聞即信受、斷惡從善、離苦得樂、早成菩提!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原创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