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以清淨心莊嚴自身,向佛菩薩們的威儀看齊
穿衣打扮是一門學問,不俗不艷也是一種品味的體現。作為佛教徒弟子們,在著裝上如果能既有莊重,又不浮誇的裝扮,不僅會有一種賞心悅目的美感,也會讓人覺得佛教徒是有親和力的。當然對於這種裝扮的美感理解,不一定非要刻意的樸素,也不需要過分的華麗。就像佛陀宣講的中道思想,即不墮極端,又脫離兩邊一樣。適時、適地、適宜為最好。比如女居士去到寺廟不要穿短褲、低腰褲,露背、露肩、露臍裝,化濃妝等等。有些居士會有疑問,“穿得漂漂亮亮的,難道不是供佛嗎?”道理是說的通,但是凡人的打扮多會有貪心和攀緣的念頭在,很少有清淨心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昌列寺在大法會的時候,居士們都統一著裝,因為這樣一是比大家穿得亂七八糟的好看多了,整整齊齊、莊莊嚴嚴;二也是為了大家能以清淨心來安心修行,培養福德,而不是花時間像在紅塵中一般,比美和攀緣。
在寺院裡,我們的喇嘛師父們,都是統一著裝,多好看啊!試想,如果這個喇嘛師父外面穿個T恤衫,下面綁個裙子;那個喇嘛師父上面穿個袈裟,下面穿個牛仔褲……那人們進來寺廟就覺得不像樣。為什麼佛陀要求僧人統一著裝?就是讓大家一看到,就產生歡喜心。
佛教徒自古以來都比較重視自己的形象威儀。比如,顯宗的很多居士來到寺廟,或做早課等,很多都是統一穿著海青的。雖然居士們穿著黑色或咖啡色的海青,看起來並不會絢麗奪目,但是,大家統一起來,那種莊嚴,那種讓人肅穆起敬的感覺,充滿了對三寶的尊重,也充分表現出居士們的端莊儀態以及禮佛的恭敬之心。
到了斯裡蘭卡等佛教興盛的國家,只要是朝聖的時候,所有的居士都穿著白色的裙子,白色的披肩。大家都是干干淨淨的出來,坐在那裡一片素淨的白色,每個人手上全都拿著鮮花來供佛……莊嚴!這就是佛陀時代一直延續到現在,居士們依然保留下來的莊嚴形象。
為什麼觀音菩薩打扮得這麼漂亮?可以說是穿金戴銀。並不是菩薩喜歡打扮得非常富貴,而是眾生希望以莊嚴佛菩薩來做供養,累積福報。每次大家把自己的金首飾拿出來交給我,我又不會戴這些東西,只會幫大家為佛像鍍金,幫大家累積福報。
一個銅做的佛像坐在這兒,跟一個鍍金的佛像坐在這兒,雖然都是佛菩薩的象征,但是在眾生眼中,莊嚴度不一樣。桑吉堪布有天告訴我,有些人進入昌列寺的老廟,會說一句:“哦,泥塑的。”懂的人當然知道,這是非常精美莊嚴的蓮師八變泥塑像,有著巨大的加持力,看到這些塑像,會充滿著虔誠心。不懂的人,在裡面轉一圈,可能只是覺得泥塑雕的不錯,這種泥塑像的制作難度很大。還有的人,聽說是泥塑像,就說:“原來這些是泥巴做的啊……”然後就出來了。
等他們進入旁邊的觀音殿,看到如此巨大精美,鑲嵌著眾多珠寶的千手千眼觀音鍍金佛像,馬上都連連贊歎,跪下磕頭了。原因是什麼?他們看到觀音菩薩真的是太莊嚴了,身上鍍滿黃金,覺得那個很貴;再看從觀音菩薩的法座到他的頭上,珊瑚、綠松石、珍珠、紅寶石、綠寶石、鑽石、天珠等寶貝,真是價值連城,不由地發自內心連連贊歎,“阿彌陀佛,好大的福報啊!”
凡夫的俗心就是這樣,有時候,我們只能用俗氣的方式把佛菩薩的像裝飾起來,大家才能產生一些俗氣的虔誠心。但俗氣的虔誠心,也比沒有任何虔誠心好多了,這也是一種引導,這種展現,是希望我們作為佛弟子,無論以何種方式打扮,都可以用清淨心去莊嚴我們自身,並向佛菩薩們的威儀看齊。
如果我們在寺廟裡擺個木頭做的觀音菩薩像,大家又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材料上了,“哦,這尊觀音菩薩是木頭雕的”,那還要不要燒個香?好吧,插個香吧……分別心導致的有分別的禮佛,比比皆是。凡夫俗子就是這樣,還不具備把一根朽木,和一塊黃金同等看待的能力。
可見,佛菩薩無比莊嚴的形象,是應我們凡夫俗子的需求而來的。“最勝衣服最勝香,一一皆如妙高聚,如是最勝莊嚴具,我悉供養諸如來……”《普賢行願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多最美好的供養。除了念誦、隨學之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力所能及去做。比如,藏族居士們到寺廟,都很注意細節,會吃素,穿得也很莊重,無論男女老少都很虔誠,會力所能及做各種供養。
大家也一樣,喜歡買東西的居士,買到好看的衣服,可以先供佛,不要光想著:這衣服真漂亮,我要買下來好好裝扮自己。要先供佛,供完佛以後,觀想佛賜予你這件衣服,自己歡喜接受佛的恩賜,並高高興興地穿上新衣。這樣,漂亮的衣服既供佛累積了功德,自己也得到了佛賜的心愛之物。
吃食物也是一樣,餐前先供養,吃東西時,觀想諸佛菩薩在喉嚨間,接受我們的供養,同時將供養的功德,回向遍布法界虛空一切如母有情眾生,希望他們都有飯吃、有水喝。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因佛菩薩慈悲的加持,也會利益到自己身體內的眾生,細胞、細菌等等,它們都因為我們的付出而獲得滿足。這樣,吃一頓飯,就能圓滿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的功德。
因而對修行人來說,看似平常簡單的小事,都可以變成不斷培福的一件又一件功德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