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臨終關懷要終其一生,關懷一生,不要等到臨終時,才想到要去關懷


 2018/3/27    熱度:819    下載DOC文檔    

  【問題】    

  頂禮上師,我們身邊的生老病死的無常實在太多了,祈請上師開示,應該如何做好臨終關懷?

  【嘎瑪仁波切答】

  人們最容易也最願意付出關懷的對象,當然是周邊的親戚朋友。大家都知道,當他們活著的時候,就要真心對待,也只有這樣,在他們臨終時,才會信任並接受你的關懷。如果關系不好,比如婆媳關系不好、兒女不孝順父母等等,也沒什麼接觸,在親人臨終時,就算良心發現去關懷他人,也無法得到對方的信任,也就產生不了實質的作用,徒具形式。在對方心中,關懷並未生起。

  有些人的生命只有短暫的時光,棺材裡躺著的不一定是老人。無論生命是長是短,臨終關懷,都應該延長到每個人的一生中,盡心盡力去關懷每個生命,讓他們得到欣慰與溫暖。這種關懷是美好的情感,會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因為自己現在對長輩的關懷,將會變成子孫的榜樣。如果現在做得不好,孩子們也會學,到時候就不能埋怨孩子不孝順——自己沒有做一個好的表率讓他學習,怎麼能怪他們呢?

  親友活著的時候,就要對他們多多付出關懷,特別是當他們在病中,即將進入此生最後的過程時,不要有刺激他們的心態或行為出現。很多人認為,在病人罹患不治之症時,早一點告訴他事實,可能對病情會有幫助,很多醫生也有這種觀念。可是從我與病人接觸的經驗發覺,大多數人對自己能活下去抱有很強烈的希望,如果提早告訴他病痛將帶走他的生命,雖然真相沒什麼不好,但會打擊他強烈求生的願望。這時,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多一些善巧關懷。

  我認識一個人,他的住處和母親家只相隔兩條街,但卻聽說已有十幾年沒見過面。當他母親快要往生時,他卻第一個在母親眼前出現,目的是希望在母親臨終交代後事時,自己能分到一點家產。旁人如果不知道他以前的作為,會以為他是個孝子,因為他那種付出的方式——細心地擦拭母親的手,在旁邊不停地流淚,還有後悔不及的表現,都會讓人以為他真的非常孝順。其實,這種關懷只是一種為了索取偽裝出來的假象。

  關懷,應該在親友還活著的時候就積極付出,沒有人知道自己和親人什麼時候會往生,每一天都可能成為臨終的前夕。一般人對自己的親戚朋友比較容易去關懷,但我們真的不要等到親友接近臨終了才去關懷,那就為時已晚了。延續一生的付出與關懷,才能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真心。

  關懷的方式雖然很多,但重點還是在心靈層面上。當一個人年紀逐漸增長,不管是在家居士,或是大修行者都一樣,隨著“四大”的衰弱,老年人的心靈上會比較像小朋友,需要人哄著他們。這需要關懷者必須有顆善良的心,常常用慈愛的心說柔和貼心的語言,選一些貼心的小禮物,讓老人明白你對他的關心,而不只是物質上的給予。這是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很多人就是做不到。

  進入老年,物質上的溫飽不需要太多的花費,但是心靈上的照顧,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常常塞一些錢給父母,卻讓他們孤苦伶仃地生活,到最後面臨病痛時也沒人照顧,這不是真正的關心。這時,老人對孩子的所作所為雖然沒有明說,卻會心懷怨恨地離開這個世間。因為自己沒有關懷老人,讓他們心懷怨恨,就是不孝順。

  總之,臨終關懷要終其一生,關懷一生;不要等到臨終時,才想到要去關懷。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问答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