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教孩子誠實守信


 2011/2/25    熱度:4291    下載DOC文檔    

    信是會意字代表人言

    信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言,表示話說出去之後就一定要遵守。我們經常聽到的格言、教誨,如“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馬難追”,都顯出老祖宗重視做人的態度,也苦口婆心要求後代子孫要遵守這些格言、教誨。

    信是仁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是儒家著重提倡的道德規范之一,孔子對信的論述很多,如“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敬事而信”、“謹而信”、“言必信”、“民無信不立”等等。《易傳·系辭上》說:“人之所助者,信也。”佛家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交流、溝通,信用第一。

   
信用是立足社會之本

    《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孔子也說:“人無信不立”,一個人假如沒有信用,就很難在社會立足。《論語》也提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假如沒有信用,真不知道他人生還能做出些什麼事?現在商場上講不講信用?有些似是而非的想法、觀念,說無奸不成商。我們這樣守信用,這麼老實,是不是會被欺負?假如只有你的孩子講誠信,別人都不講誠信,他能不能活下去?他一定會活得很好,因為他會當總裁,他會當總經理。假如你是客戶,你要找什麼樣的人合作?當然是找誠信的,無信之人可以騙一時,但是無法騙長久。因為現代人受功利主義影響太大,都急功好利,小人冤枉做小人,把自己的福分折損了,後來就無法贏得他人的信任。

   
父子之間要誠信

    父子之間一定要講誠信,假如你隨便答應孩子,後來又反悔,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會下降,所以父母對孩子要言出必行。

    古代春秋有一則故事,曾參的太太有一天要出門買菜,她的孩子吵著要跟去,他太太就對孩子說:“你不要吵,不要跟,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兒子就不吵了,也不跟了。結果曾參的太太從市場回來,看到曾參正在磨刀,他太太很緊張,就跑過來說:“我跟孩子開玩笑的,哄哄他的,你還當真?”曾參對他太太說:“假如你騙孩子一次,可能你這一輩子講的話,他都不會相信,所以還是得按照你的承諾去做。”所以,為人父母,“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人往往在高興的時候都會隨口承諾,這種做法很不恰當。或者很多大人在打麻將時,無論孩子要什麼,都是“好,給你,拿去”,以後孩子就知道了,當父母在打麻將的時候,是他最好要東西的時候。這些一定要注意,不然孩子學到的不是老實,而是察言觀色。是否發覺到現在的孩子眼色觀察的能力特別強?這樣不好,因為人如果不老實,人生會有很多問題產生。

    我們自己守信了嗎

    我們要反思,我們長這麼大了,父母之命、父母交代我們的事,有沒有“行勿懶”?我們面對親友所答應的事情,最容易跳票的是跟誰?跟最親的父母,跟先生、太太。對我們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結果我們反而很容易對他們不守信用,什麼原因?因為對客戶不守信義就沒有錢賺,對父母不守信義還可以找找借口,所以人要省思。我們對父母更要守信用,才是正確的態度;當然對父母守信,對一切人也都要守信。

   
始吾已心許之 豈以死背吾心哉

    “凡出言,信為先”,我們要言而有信,對自己講出來的話,絕對要放在心上去履行。古代人非常信守承諾,在春秋時代,有個人叫季札,他代表吳國出使魯國,他在出使的過程中經過徐國,徐國國君請他吃飯。在吃飯時,徐國國君一直盯著季札腰帶上面的寶劍,季札看到國君的眼神,就知道他很喜愛這把寶劍。但是按照禮儀來講,代表國家的使者都必須佩戴寶劍,所以季札就在心裡想,等我完成任務以後,再將這把劍送給徐國國君。

    季札出使魯國之後又經過徐國,他就要去把寶劍送給徐國國君,可是國君已經去世了。季札就到他的墓前給他行禮,行完禮,把他的寶劍掛在墓旁邊的樹上。他的僕人一看,就對他說:“主人,你這樣做太過了,你也沒有答應要把劍給他,縱使你已經答應要給他,但他已經死了,根本不必要再把劍掛在那裡。”季札就說:“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已經起念要送給他,怎麼可以因為他死了,而違背了我心中的承諾?古代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動念上修。我們聽到這樣的故事,自己覺得很慚愧,有時失信,第一個念頭還會想如何去解釋,比起古人,確實感受到有一定的差距。有差距才有進步,我們時時去體會聖賢人做人的存心與分寸,自然就能“德日進,過日少”。

   
讀書人言行不一是文化廢棄的根源

    我們回想一下,當初文言文被廢除,原因是在於沒有人閱讀文言文嗎?不是。反而是讀文言文的人帶頭把它廢除了,所以書讀多了並非有用。《弟子規》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些中文碩士、中文博士是用它來增長浮華,用來獲得自己的名聞利養。當他沒有力行,他對那些道所理解的就是空的、虛的。當他去教中國文化時,接受教育的人心裡是怎樣的感受?說一套做一套,這就不是弘揚文化,而是毀謗文化。

    確實文言文會遭遇如此的浩劫,問題不在那些廢除文言文的人。那些廢除的人只是導火線,真正的原因何在?是讀書人言行不一致。假如讀書人都能把《大學》、《中庸》、《弟子規》表演出來,接觸它的人會不會將其毀掉?不可能!甚至會起而效法。我們看看幾千年來,這些奉行聖賢教誨的人,都得到萬民的擁戴。

    海口出了一位名臣,明朝的海瑞,我們都聽過“海瑞罷官”。我到一個地區去,很習慣去參訪當地歷史上留名青史的人。因為有他用自己的心所寫下的歷史,有他用真誠心對於國家和社會所做出的奉獻。我們可以去“見人善,即思齊”,也可以了解到他在當地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一走進海瑞墓,看到了兩行字非常震撼。海瑞說到:“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清白在人間”,從他這兩句話中,就可以感受到他非常清廉的德行。

    我看到海瑞這樣的氣節,又看到他一生的事跡很感動。海瑞到一個地區去做官,他還沒到,當地的貪官污吏還有惡霸,都趕快溜之大吉,因為他們知道海瑞是剛正不阿。只要海瑞所到之處,人民都是普天同慶的歡迎他。一個真正把聖賢教誨做出來的人,有沒有可能被人反對?不可能的。海瑞最後在南京任職時去世,中國人非常強調落葉歸根,家人把海瑞從南京移回海南。當他的靈柩在南京城移動時,所有的人民都自動穿著孝服,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樣悲傷。我們從這裡看到,得道者多助,真正力行正道的人一定會贏得民心。

    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文化,文言文會被廢除,不要怪別人,怪我們所有讀聖賢書的人沒有好好把它表演出來。所以只要我們現在學一句做一句,相信一定可以扭轉世人對於文化的誤解,而且會更進一步起而落實學習效法。我們生起了一個要為家庭、為社會、為祖宗而付出的心,我們就要時時信守自己的承諾。

    守信用一定要童叟無欺

    守信用一定要童叟無欺,不能挑對象。不是做生意才童叟無欺,應該是對待一切人,只要言出都要必行,不然你就要先考慮清楚再答應。所謂“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只要答應了,就不可以後悔。漢朝有一位太守叫郭伋,在他路過自己所管轄的區域時,有幾十個小朋友都圍過來跟他問好,小孩子很天真地對郭伋說:“太守,你下一次什麼時候再來?”郭伋對孩子也很恭敬,孩子的話他沒有怠慢,他在心裡開始計算下一次再回到這裡巡視的時間,然後就跟孩子們講了那個日期。

    等到他與小朋友們相約的這個日子,他就提前一天趕到這裡,他的隨從以為大人要進城,就直往城裡去,郭伋說:“不行,我已經跟孩子們有約在先,所以今天我們就在郊外的野亭子住一晚,等到約定的時間到了,我們才進城。”第二天,郭伋一行趕到與孩子們相約的地點時,這些孩子果然也在那裡等他。漢光武帝知道這件事後,對郭伋非常尊敬,還稱贊他說:“賢良太守信之至”,他的信用已經到了極至,沒有缺陷。郭伋最後活到八十六歲,無疾而終。所以,我們對於信用的承諾,要不分年齡、貴賤、行業去落實,我們的人生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誠信可免禍消災逢凶化吉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假如不守信用,還要找一些欺騙的言語來掩飾自己的失信,那就會造成“倘掩飾,增一辜”,到最後別人又了解到你不願意承受自己的失信,你的名聲就會愈來愈差。當你確實很想守信,但剛好在你生命的旅途中出現了很大的困難,而讓你無法實現諾言,這時怎麼辦?世間事有一個字可以解決,就是“誠”。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能坦誠布公,當對方真正了解到你的情況,又了解到你的誠意,對方也會退一步,這是你的真誠心幫助了自己。可是假如你繼續掩飾,對方就會愈來愈憤怒,到時就難以收拾。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親人背負了很多債務,他想到自己有責任去償還親人的債務,但他很緊張,唯恐對方對他的態度不好。他的朋友建議他,就坦誠跟債主們談:“你們現在做惡劣的報復,你們得不到好處,我也得不到好處,我現在是誠誠懇懇來還錢,我一個月可以還你們多少。”在朋友的建議下,他跟債主們很坦誠的溝通,結果債主們很願意接受他的坦誠,事情就這樣順利解決了。所以,處世做人的方法,不要想得太復雜,應該是用誠信去對待。

    信是信義 謹守道義、恩義、情義

    做人做事不但要講信用,而且要有信義。信用就是言而有信,信義就是做人做事要有道義、恩義、情義。雖然父母沒有跟我們說“你要孝順我們”,但是我們心裡時時想著要孝順父母。像君臣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領導者雖然沒有對你說“你要效忠我”,但是我們心裡時時想著要忠於職守。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與道義,雖然沒有付諸於言語,可是卻時時不敢忘記。像朋友之間,在相處過程中,他可能載送我們一程很長遠的路途,下車的時候,我們也很感激說:“謝謝,謝謝!”朋友會說:“用不著感謝,我們是好朋友,不必如此客氣。”這種朋友的道義是時時放在心上,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壽昌棄官尋母

    古代的孝子,心裡時時記住做人的恩義、情義。宋朝有個讀書人叫朱壽昌,他母親不是父親的元配,而父親的元配對他母親很排斥,就設計一些方法逼他母親改嫁,所以在他七歲時,母親就離開他了。等他長大以後,念念想著要接母親回來奉養,但是一直未能如願,經過了五十年的尋找,都沒有找到母親。那時他也有了很不錯的官職,可是在他的心裡卻一直想著自己這一生不能奉養母親而難過。於是,他下定了決心,把官職辭掉,對家人說:“這次我去找母親,假如沒找到,我就不回來。”

    朱壽昌走在路上,突然下起雨來,他就停在當地避雨,剛好遇到很多人,朱壽昌就禮貌的向人打聽有沒有看到像他母親這樣的人,恰巧他的母親就在此地。這是孝感天地,因這分孝心感得上天降下雨來,成就了他這分孝心。由於他母親改嫁,又有很多弟妹,他把母親和弟妹都接回來奉養,共享天倫之樂。

    《詩經》也提到這種對父母的思念,對父母的情義。《詩經·蓼莪》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一篇雖然是講植物,說有些植物子株跟母株都連在一起,不能分開,而孝子看到植物的這些現象,就會思念到要陪伴父母。從這些詩詞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古人對於父母的存心。

   
庭堅為母滌溺器

    宋朝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叫黃庭堅,他雖然官做得很大,但是每天回家一定要親手幫母親洗便桶,縱使僕人再多,這件事他也不願意別人來做。黃庭堅天天親手幫母親洗便桶,就是念著父母的恩義、情義,這也是為人子的道義,所以他每天要是沒有做件事,心裡就不踏實、不舒服。其實,為人子者能做到奉養父母,內心就會很踏實,奉養父母是最大的福田。

   
假如我有一杯水喝 我的母親一定有一碗飯吃

    有一次看電視,看到藝人許效舜的一段談話。許效舜在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的前一天,到集集去拍飛鼠的外景。當地人帶他們上山,到了山頂一看,本來有很多飛鼠的地方,卻一只飛鼠都沒有。這使當地人非常警覺,覺得這很怪異,就趕快下山。當大災難要來的時候,動物都能警覺到而趕快逃離。這次災難過後,研究人員去觀察,沒有一只野生動物受害。因為動物的欲望很少,每天只要吃飽就好,不會想去傷害別人,所以大腦比較清晰,對這種天地之間的波動比較敏感。所有的動物都知道了,只有人這一種動物不知道。可是到了半路,就發生集集大地震,隨行的朋友都去世了,而許效舜卻安然無恙。在那次專訪中,許效舜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假如我有一杯水喝,我的母親一定有一碗飯吃。”當我聽到這句話,我就明白為什麼他能逃過這次劫難,是由於他的孝心。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