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細說善行的種類(白話文)


 2018/4/4    熱度:6174    下載DOC文檔    

  何謂真善何謂假善呢?以前有幾位儒生,拜谒中峰禅師,問道:佛家講善惡報應,如形影相隨一般毫厘不爽,而現今有的人善,子孫卻不昌盛;有的人惡,而家門卻很興旺,可見佛家的因果說是沒有依據的。中峰回答說:你的凡夫情見沒有滌除,法眼不明,往往以善為惡,以惡為善,不以自己顛倒是非而羞愧,還反而來抱怨上天報應有差錯嗎?眾儒生問道:善惡怎麼會弄反呢?中峰讓儒生試舉例說何謂善何謂惡。一人說罵人打人是惡;尊敬禮遇人是善。中峰說:未必如此。一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自守是善。中峰說:未必如此。大家又都各舉例說善說惡,中峰都說“未必”。

  於是眾人請問其詳,中峰回答說:有益於人的就是善,有益於己的就是惡。有益於人,就是打人、罵人都是善;有益於己,就是恭敬禮遇別人都是惡。所以人行善,利人的就公,公就是真的善,利己的就是私,私就是假的善。又發自內心的就是真善,單從形跡仿效就是假的善。又無為而為的善是真善,有為而為的就是假善。這些都應當自己考察。

  什麼叫做端善與曲善呢?現今的人看見謹慎忠厚的人,就相率稱為善而認同仿效;而聖人則寧肯認同狂放與狷介。至於謹慎忠厚的人,雖然一個地方所有人都會喜歡,卻被聖人認為是德之賊;由此可見,世人的善惡觀分明與聖人是相反的。由此一件事類推,世人的種種取向,沒有不錯的。天地鬼神降善人以福澤降YIN佚者以災禍,這與聖人的是非標准相同而與世俗的取捨相異。一個人凡是要積善,決不可屈從耳目之欲,惟有從心靈源頭隱秘細微之處,默默洗刷,直到純粹是濟世利人的心,則是端;如果還有絲毫的谄媚世人的心,則是曲;純粹是愛他人的心,則是端;如果還有絲毫憤世的心,就是曲;純粹是敬人的心,就是端;如果還有絲毫的玩世之心,則為曲。這些都應仔細辨析。

  什麼叫做陰善與陽善呢?凡是做了善事別人知道,就是陽善;凡是做了善事別人不知道,就是陰德。累積陰德,上天來報償;行了陽善,則享有世間的美名。聲名是福澤,但聲名也是上天容易忌諱的。世間享有盛名而實際不能相符的人,多會遭遇奇禍;而一個沒有什麼過咎卻意外遭遇惡名的人,他的子孫往往會突然興旺。陰善與陽善之間的關系是很微妙的啊。

  什麼叫做善的是與非呢?比如春秋時期魯國的法律規定,魯國有人從諸侯那裡贖買奴隸和婦女,都可以到官府去領納酬金。子貢贖買了人卻不去領受酬金。孔子聽說這件事情批評說:子貢做的不對啊。聖人的言行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的風氣習俗,從而給百姓施以教化,而不單是看是否適自己的意去作為。現在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如果把領受償金視為不廉的話,誰還去贖買奴隸呢?那麼從今以後,就不再會有人從諸侯贖買奴隸了。

  子路救了一個落水的人,那人送一頭牛表示感謝,子路接受了。孔子知道後高興地說:從今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搭救落水的人了。從普通人的眼光看,子貢不領受償金品質很高,子路接受別人的牛品質不高;而孔子卻是贊許子路而批評子貢。由此可知,人們對善的認知,不看現在的情形而看未來的影響,不看一時而看久遠以後,不看對自己而看對天下的作用。有些事現在看起來是雖然是善事,但它日後的影響足以害人,那就雖然像善事而實際不是善事;有些事現在看起來不是善事,但它的影響可能對人有利,那就雖然不像善事而實際是善事。這些只是就善的是非來論說的。其他比如義與不義,禮與非禮,信與非信,慈與非慈,都應當抉擇。

  什麼是善的偏與正呢?從前呂公文懿剛辭去宰相職位回到家鄉閒住,海內敬仰,如同泰山北斗。有一個同鄉喝醉了酒辱罵呂公,呂公不為所動,對僕從說:跟醉漢不要計較,關上門不理會。過了一年,那人犯死罪下了大獄。呂公這時感到後悔,說:如果當時稍微與他計較,送到衙門整治一下,小小的懲處可以警戒他犯大的罪過,我當時一味是要體現存心仁厚,卻沒想到養成了他的惡,以致犯死罪被下大獄。這是以善心做惡事的例證啊。

  還有以惡心做善事的例子。如有一個豪富之家,遇到饑荒年歲,窮百姓大白天在市場搶他們家米。告到縣衙,縣衙不受理,窮百姓更加肆無忌憚,豪富就私自把這些百姓關押起來折辱了一番,百姓才安定下來,要不然,恐怕要釀成動亂。因為善為正,惡為偏,這是人都知道的,所以以善心做了惡事,就是正中有偏;而以惡心做了善事,就是偏中有正,這不可不知啊。

  什麼是善的半與滿呢?《易經》上說:善行如果不累積,就不足以成就一個人的聲名;惡行如果不積累,也不足以使一個人身敗名裂。《尚書》上說:商的罪已經盈滿了,如同器皿中盛滿了物。勤懇地累積就會滿,懈怠不積累就不會滿。這是一種說法。

  從前有位女子進寺廟,想要布施卻沒有錢,只有二文錢,捐給了寺廟,主持親自為她忏悔。後來這位女子被選進皇宮享受富貴,拿了幾千兩銀子捐給寺廟,主持只讓徒弟代為回向。這位女子問道:我從前只捐了兩文錢,您親自代為忏悔,而今捐了數千兩銀子,您卻不為回向,這因為什麼呢?主持回答說:以前錢物雖然薄少,而布施的心很真實,若非老衲親為忏悔,不足以報答恩德;如今錢物雖然豐厚,而布施的心意沒有以前那麼真切,差人代為忏悔已經足矣。這是千金為半善而二文為滿善的例子。八仙中的漢鐘離仙向呂純陽祖師傳授仙丹,能點鐵成金,可以救濟世人。呂祖問道:點鐵成金後終究還會變回鐵嗎?鐘離仙回答說:五百年後,會恢復原來的質地。呂祖說:這樣以來豈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啊,我不願做這種事。鐘離仙說:修仙要積累三千功行,你這一句話,三千功行就積滿了。這又是一種說法。

  行善而心不執著於善,則隨心所願成就善行,功德圓滿。心如果執著於善,即使終身勤勉,也只能達到半善而已。譬如拿財物接濟他人,內不見能布施財物的自己,外不見接受財物布施的對方,中間不見所布施的財物,這稱之為三輪體空,所謂只要一心清淨,布施一斗粟米就可以種無邊的福德,布施一文錢也可以消弭千劫的罪惡。倘若布施的心念不能忘懷,即便布施萬镒黃金,福德也難說圓滿。這是又一種說法。

  什麼叫做大善什麼叫做小善呢?從前衛仲達在朝廷為官,魂魄被拘押到冥府,冥官命令卒吏呈上善惡二種簿錄。等到拿上來了,記錄惡事的簿錄擺滿了庭堂,而記錄善行的簿錄僅有筷子粗細。拿來秤一稱,結果滿庭堂的反而輕,筷子粗細的反而重。仲達問道:我年齡不滿四十,哪來這麼多的過惡呢?冥官答道:一念不正就是惡,不一定要等到犯啊。於是又問那卷軸中寫的是什麼?冥官回答說:朝廷曾想大興土木,要修三山石橋,你上疏勸谏阻止,這是疏稿。仲達說:我雖然上疏勸谏,但朝廷並沒聽啊,於事無補卻怎麼能有這樣的力量。冥官回答說:朝廷雖然沒聽從,但你的一念已系於萬民,假使聽從的話,善的力量就更大了。所以說目的在利益天下國家,則雖然做很少的善事功德卻很大,如果只在利益某一個人,即使做很多善事功德也很小。

  什麼是善的難易呢?先儒主張克己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孔子論為仁,也說應先從難的地方去做。譬如江西舒翁,施捨二年教書得來僅有的報酬代繳官銀,使得他人夫婦保全;邯鄲張翁,施捨十年的積蓄代交贖金,救活他人的妻子兒女,這都是難捨能捨的范例。比如鎮江靳翁,雖然年老無子,但不忍心納幼女為妾,而歸還鄰家,這是難忍能忍的典型。因此上天降下的福澤也很深厚。凡是有財有勢的人,樹立善德都很容易,容易而不做,那就是自暴自棄。貧賤的人做積福的事都很難,難做的事能做,就很可貴。

  袁了凡 著 淨廬主人 譯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