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細講《弟子規》(第七集)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集) 2005/2/16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07 我們剛剛講到,這位朋友他四十歲,接受五天聖賢的教誨,內心生起很大的歡喜,有很大的體悟。所以在第四天的時候,一大早剛好早飯還沒准備好,他就約我,他說要跟我坐下來聊一聊。我的感覺就怪怪的,我坐下來就有點如坐針氈,他馬上走到我面前,他說:我這一輩子只拜父母,只拜老師。我一看大事不妙,趕快跳起來,確確實實是因為聖賢的教誨讓他很感動,我們沒什麼功勞,所以承受不起。結果四十歲的壯漢,一把就把我纖細的雙手抓住,害我不知所措。我看他這麼誠意,我們就心也安住了,成全他這一分恭敬之心。 我們也感受到我們肩上的責任很重,希望透過我們這些課程能夠真正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確確實實中國的古聖先賢非常偉大。中國的古聖先賢一定可以讓我們透過他們的教誨,讓未來二十一世紀能夠得到家庭和樂,社會安定。所以諸位朋友,縱使你現在已經四、五十歲,縱使你的孩子已經二十幾歲,你都不要害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問我們的道德、學問夠不夠,絕對不要擔心別人不改變。 我們再看看其他的,為什麼孩子會懶惰?根源在哪?諸位朋友,我看你們現在也很會分析了,孩子懶惰不可能是長大才養成,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育為什麼一定要抓得愈早愈好,因為一旦養成就不好修正。我記得我這個外甥他小的時候,剛好看到母親在擦桌子,剛好媽媽擦到一半有事先去處理。這個孩子看媽媽在那裡擦半天,他就跑過來拿起抹布,也在那裡模仿。後來我姐姐走過來,諸位朋友,你會怎麼處理?我的姐姐馬上就跟他兒子講,她說:偉偉,你怎麼這麼小就這麼懂得孝順父母?還懂得幫媽媽擦桌子,真乖!他本來才這樣擦,愈擦愈有勁。所以,孩子要透過我們多鼓勵,多肯定,就會把他的潛能激發出來。接著他擦完以後,他母親又跟他說:小偉,擦桌子,假如四個邊邊角角都還很仔細的把它擦干淨,那你這個桌子就擦得很完美。一來肯定他的孝心,二來又教他做事的方法。所以我這個外甥很愛干淨,三、四歲棉被都是自己折,看起來就白白淨淨的。所以,從小給他的態度就很重要。 當這一位母親假如跑過去氣沖沖的:哎呀,你搞什麼!走開,不要在這裡搗亂。你這只手給他推了兩次、推了三次,他以後會不會過來?不會了。所以當父母的要抓住機會教育,不然很多好機會當面錯過。等到他已經都不會幫你做家事了,那時候你再來生氣也於事無補。很多家長都說:你只要把書給我念好就好,其他的事都別管。這樣好不好?你看他只有會念書,其他事都不做,對他來講,他信不信任自己做事的能力?不信任。他愈不信任他就愈不敢去承擔工作,愈不承擔,會不會有責任心?就沒有!所以這都是連帶關系,我們要深思熟慮。孩子多去活動,對他的筋骨有很大的幫助。在活動當中,孩子也會感受到:原來母親持一個家真不容易,我才拖客廳的地就累了,媽媽還要上班,回來還煮飯,還要做那麼多事。他一邊拖,心生感恩。所以俗話說「習勞」,他真正付出,真正去勞動,才知感恩,才知付出者的辛苦。所以不能讓孩子不勞動,絕對不能讓他養成懶惰的習慣。 我們再看看生活規律,為什麼孩子生活沒規律?我曾經問過我的學生說:今天有吃早餐的舉手?很多,差不多一半都沒吃。我接著就問:那你媽媽沒煮嗎?他說:我媽媽還在睡覺。他的早餐就是幾個銅板擺在桌上,上面寫著兩個字叫「早餐」,家長出錢。請問出錢的家長有沒有真正去了解過,那幾個銅板有沒有轉成早餐?有沒有?沒有!你們怎麼知道?轉成什麼?轉成電動玩具,轉成色素一大堆的零食。孩子假如吃這些東西吃個半年、一年,體質絕對直線下降。很多都是去打電動玩具,都沒吃。 我為什麼知道?因為我們當老師要關心小孩,關心學生。我發現,因為我教的是六年級,六年級正值發育,肚子特別容易餓,都差不多十點多就咕噜咕噜叫了。所以我的抽屜裡面隨時都會放著餅干,他們都很愛我的餅干,這些小朋友都會過來。很多基本上九點多、十點,你看他在上課的時候臉色就有點發青了,肚子餓。一了解下來,他的銅板沒有變早餐,拿去花掉。所以我們為人父母,要讓孩子生活規律,自己要當榜樣,要讓他的三餐正常,我們也要多付出一點。而你這些付出對孩子將是一生的影響,不管是他的身體還是榜樣,對他都很重要。 諸位朋友,這些壞習慣,你相不相信只要長了一個善全部都解決?長哪一個善?「百善孝為先」,這句話隨著你深入聖賢教誨,你的體會會愈來愈深。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心開了,百善自然就開。我們來看看,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自私?不會!一個有孝心的人會不會頂嘴?「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諸位朋友,不要小看《弟子規》,一個「入則孝」就解決你所有小孩的問題。當他知道「身有傷,贻親憂」,他會不會生活顛倒?不會!他會不會沒責任心?「德有傷,贻親羞」。他會很勤勞,因為「親所好,力為具」,希望能讓父母歡喜,讓父母安慰。 所以孝心一開,除了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因為兄弟發生沖突,誰最難過?父母。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也體會到,一個人真有孝心,他對其他人的父母也會有恭敬之心。所以推而廣之,他這一分孝、這一分敬會對一切長輩。那他會不會去欺負別人的孩子?不會。因為他知道當別人的孩子受傷害,他的父母最痛苦,他這分同理心就會自然而然延伸開來。所以一個人的仁慈之心是從這個原點,從「父子有親」這個孝道擴散開來,所以學「入則孝」就特別重要。那我們進入「入則孝」。 教孩子孝,首先要告訴他,為什麼要孝?所謂知恩才懂得報恩,所以我們會引導孩子去念父母的恩德。一開始我們會說,在兩三千年前有位聖者叫佛陀。有一天他帶著他的學生走在郊外,剛好看到一堆白骨,佛陀把這白骨分成兩堆,一堆顏色比較潔白,一堆顏色比較灰暗。學生也很好學,他們知道「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所以懂得學問學問,要懂得發問。佛陀接著就跟他們說,他說,為什麼這兩堆白骨,一堆比較潔白?一堆顏色灰暗?這堆顏色灰暗是女人的骨頭。女人的骨頭為什麼比較灰暗?因為當母親要懷胎十月,在懷胎十月過程,孩子所有的營養都必須從母親的血液中輸給小孩,當小孩的鈣質不足,就必須從母親的骨頭當中滲出來。所以懷胎十月很辛勞。 我們曾經就給孩子做過一個活動,叫他們拿一個雞蛋,然後放在身上,叫「一日護蛋活動」。就告訴他們,你今天感受一下保護一顆蛋的感覺,只要一天,看你能不能把它保護好。結果孩子一開始小心翼翼,差不多過了一、兩個小時就差不多忘記了。所以就聽到很多聲音,「啊」!到當天最後一節課,剩下沒有破的寥寥無幾。老師就引導他們,他說你看,你們才守一天就守不住,假如你媽媽像你一樣,每天蹦蹦跳跳,你一生出來這邊青一塊,這邊紫一塊。你看母親十個月都要很謹慎的保護你,而且你的體重一天比一天重。 母親在懷胎的時候會有生理反應,會嘔吐,吃不下飯,但是母親吃不下飯的時候,還勉強自己一定要把食物吃下去。諸位小朋友,為什麼母親都沒胃口了,還要把食物吃下去?為什麼?為了讓她的身體有營養可以輸給你,所以縱使她很難過,她也會勉強自己把食物吃下去。所以諸位小朋友,你可不可以偏食?你看媽媽為了你,都願意把食物吃下去,你也應該回饋媽媽,不要偏食,該吃的、營養的要吃下去,讓身體強壯,讓媽媽歡喜。我們這樣引導,孩子就會感同身受。 懷胎十月的時候體重很重,走起來都不容易。我們也曾經拿籃球給孩子放在身上,讓他去感覺,因為很多你要去感受才生得起那個感觸。接著我又會引導學生,我說:老師曾經了解到,產房生產的那個床旁邊有兩條鋼柱,這麼粗,結果那麼粗的鋼柱都彎掉了。諸位小朋友,什麼力量讓這個鋼柱彎了?小孩就說痛的力量。因為母親生產很痛,所以抓著這些鋼柱,這兩條鋼柱日積月累,鋼柱都被這些力量給拉彎了。生產的痛是比癌症還要痛,很多癌症病患為什麼自殺?痛得受不了。結果母親居然是承受比癌症還要辛苦的痛。結果母親把孩子生下來,第一句話、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孩子健不健康!母親對你的疼愛可以把這麼樣的疼痛完全拋在腦後,這樣的恩德我們這一輩子都要記在心上。 接著養育、教育,那更是辛苦。有一位朋友她說,還沒生孩子以前,常常想趕快把他生出來,結果生出來以後,覺得很想把他放回去。所以養育的功勞大過生育!因為多少的夜晚都要跟這些孩子耗,他假如晚上不睡覺,家裡的人就必須怎麼樣?輪番上陣,做接力賽,因為我也做過。剛好外甥不睡覺,我也排到班,但是我接棒差不多二十分鐘就撐不下去了,手都快斷掉了。我抱著我這個外甥,我就對他說:以後你對你母親不孝,我就第一個好好的責罰你。因為多少的夜裡都是母親辛勞讓他入眠,陪著他熬夜;多少次的生病,都是父母在半夜當中帶著孩子去看醫生;多少天擔心著孩子的下一餐怎麼辦。這些生活的壓力,教育的重責,時時都擔在父母的身上。 所以佛陀告訴學生,父母的恩德我們這一生是不可能報得了,我們應該盡心盡力來做到為人子的孝道。我們跟孩子講整個父母的辛勞,在講的過程,有些孩子也會感動的掉下淚來。我們進一步就跟學生說,對父母的辛勞我們很感動,掉了眼淚之後要怎麼辦?你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恩德,你就要起而去做孝順的行為。當你能夠做到《弟子規》裡面的一條,你就是盡到一分孝心;當你把《弟子規》統統做到了,你的孝就做得很圓滿。當孩子起了知恩之心,我們進一步引導他要報恩。從哪裡力行孝道?我們來看《弟子規》這一段經文,我們一起把它讀一遍: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呼,應勿緩』,這是提到對父母講話的態度很重要。其實一個人的道德、學問從哪裡看出來?從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對父母講話的態度,對他影響很深遠。當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學問就扎得很好的根基。當他沒有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麼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這很有可能就毀了他一生的道業。我這麼講不誇張,《大學》裡面有提到,一個人假如要對社會、國家貢獻,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要怎麼樣?「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孩子要能誠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齊家,長養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誠意、正心?必須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他的物欲,革除他的壞習性。而不耐煩、傲慢就是壞習性,從小就能夠把他這個壞習性轉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誠意正心。所以,大學問都是從小地方開始扎根的。 我們思考一下,現在的孩子你叫他:小明!他會怎麼回答?標准答案。現在假如有個孩子,你叫他,他走過來:叔叔,你有什麼事嗎?你會突然對他怎麼樣?肅然起敬!現在真是碩果僅存的孩子。所以孩子要教!很多家長,我說孩子從小要教他禮貌,看到長輩要叫人。他說:叫人?他能對著你笑一笑就不錯了,還叫人!諸位,這樣對孩子的態度對不對?你看,我們現在教孩子把標准降低,會造成什麼結果?一代不如一代。你看結果不都呈現出來了嗎?所以教孩子的標准絕對不能因為時代而改變。你抓住原則,孩子就能學到這樣的水准。我們要引導孩子,父母叫你的時候要趕快過來:爸爸媽媽,有什麼事嗎?當然我們做長輩的要先做給孩子看。當爺爺奶奶叫我們為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恭恭敬敬去演給孩子看。縱使你現在演不出來,也要怎麼樣?習慣就成自然。當我們做出這樣的態度,這種孝心跟恭敬的氣氛就會薰染,就會在你的家庭形成風氣。 除了「父母呼,應勿緩」,這樣的恭敬心,除了對父母,還要對誰?對師長,也要「師長呼,應勿緩」,還有沒有?「長輩呼,應勿緩」、「上司呼,應勿緩」。假如你明天去上班,你的上司叫你,你馬上跑過來:經理,你有什麼事嗎?你經理馬上說:你今天有沒有發燒?沒有關系,從我們開始改變,整個地球都會變,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以學習要舉一反三千,要能從我們的內心,所謂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為都從你的心延伸出來,當一個人的內心真正恭敬,他會對一切人都恭敬。所以《禮記》第一篇「曲禮」開頭就說,「曲禮曰,毋不敬」,對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諸位朋友,一個人對父母,對兄弟、長者都恭敬,對父母交代的事,他會怎麼樣?同樣盡心盡力;當他對人敬,對事就會敬。當他對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賺錢買的食物,他會不會糟蹋?不會!當孩子對人懂得恭敬,對事、對物自然而然也會心生恭敬。所以諸位朋友,恭敬心太重要了。 那對孩子要不要「兒子呼,應勿緩」?你不要說蔡老師說對一切人都要恭恭敬敬,今天回去你兒子叫你,你馬上跑過去:兒子,有什麼事嗎?那你就學呆了。孩子,我們是長輩,他是晚輩,我們要讓他對我們恭敬,要去成全他的恭敬心。所以應該是,孩子假如今天說:爸爸,你過來一下。你要不要過去?不可以,要說:你怎麼不過來。然後他過來再跟他說:來,我們一起來學《弟子規》。你不要又開始訓斥他,不要,要循循善誘,跟他一起學,他自然在這些聖哲的故事他會心生效法。所以,我們面對不同角色,我們要懂得如何去運用學問。 有一位老師,她的孩子剛好有一天在她的門口給她敲門,她的婆婆(就是孩子的奶奶)就走過來,可能是要叫孫子吃東西。結果她孫子馬上就回了一句話:你別吵了!怎麼辦?你看孩子對奶奶不恭敬。所以教育很重要,要慎於開始,你一發現就要趕快處理,不然等他習慣了就很難改。這位老師很有敏感度,馬上開門跟她的孩子說:跟奶奶道歉。馬上糾正他講話的傲慢、不恭敬。這孩子死都不道歉,不願意道歉。結果她的婆婆就說:天氣這麼熱,別道什麼歉。這時候怎麼辦?這個在考驗我們為人父母的智慧。 結果看孩子不道歉,他母親馬上就說了,她說:媽媽,孩子沒有教好是我的過失,我跟你道歉。這個媽媽話才說完,兒子眼淚就掉下來。眼淚掉下來代表什麼?有慚愧。接著母親又告訴孩子:你看你對奶奶這麼不恭敬,奶奶卻念念都想到你,怕你太熱了,你有沒有看到奶奶的心都是時時為你著想。當媳婦的要幫奶奶說話,這個奶奶聽了以後很感動,然後就走了。所以婆媳關系因為這件事會有很好的發展,因為奶奶覺得這個媳婦知道我的心。 接著這個孩子,他媽媽就跟他說,你今天晚上要寫日記,好好反省一下。結果這個孩子晚上寫日記,說他有兩個我,一個是很善良的我,一個是不善良的,那個不善良跟善良在那裡拔河。諸位朋友,小小年紀就有這麼大的掙扎,長大以後有更多的掙扎。但是假如孝心從很小就扎根,他人生就不會有這些矛盾,他人生也不會有因為不恭敬,因為壞脾氣,做了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所以,當孩子一犯錯,我們為人父母的也要很敏感,趕快去處理。我們這一句教誨,「父母呼,應勿緩」,要恭敬;『父母命,行勿懶』也是恭敬;『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都是對父母的一分恭敬心。 其實當一個人能深刻體會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軟,自然恭敬。記得我姐姐出嫁的時候,我是獨子,所以是我去幫我姐夫開門。一路有很多迎娶的禮儀,其實這些迎娶的禮儀都有它的意義在。其中有一個禮儀讓我的印象最深刻,就是迎娶最後我的姐夫帶著我姐姐拜別我的父母,我就在旁邊觀禮。當我姐姐跟姐夫跪下去的時候,我的父親眼淚瞬間就迸出來,我父親那一滴眼淚迸出來,瞬間我的眼淚也掉出來,我在那個時刻感受到一個為人父親的心境。父親照顧這個女兒二十多年,不知道操了多少心,不知道罣礙了多少事情,念念都希望孩子長得好,孩子書念得好,孩子能有個好的歸宿。所以父親那一滴眼淚,是還有這麼一點安慰,今天終於幫女兒找個好歸宿,是那一分欣慰的眼淚,感動的眼淚。 而父母對於子女的關懷、辛勞,是不是嫁出去就不操心了?不是,而是一輩子的愛護。所謂「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母親縱使活了一百歲,八十歲的兒子在她眼裡還是她的小孩。當我的內心感受到一位為人父親的辛苦、辛勞,我告訴我自己,這一輩子父母的恩德都報不完,絕對不能再對父母講一句忤逆的話,講一句不恭敬的話。因為有這一分體會,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父親就會心生恭敬,心生歡喜。所以很重要,我們要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自然而然「誠於中,形於外」,我們的恭敬的言語跟行為就會表現出來。 「父母命,行勿懶」,我們答應幫父母做的事不可以懶惰,答應了要趕快去做,這個我們要求孩子就很好用。你不是說要去洗澡嗎?趕快去洗,父母命,行勿懶。當你跟孩子都有取得這個共通語言,我們都是一起要遵守孔老夫子的教誨,孩子跟你有共通語言,你就很好溝通。那我們要反思,我們長這麼大了,父母命令、父母交代我們的事,我們有沒有行勿懶?我們面對的親友,答應的事情,最容易跳票的是哪件事?是跟誰的事情?是跟最親的父母,甚至於是跟最親的先生、太太。跟我們最親,都是對我們的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結果我們反而很容易對他不守信,什麼原因?因為對客戶不守信就沒錢賺,對父母不守信還可以找找藉口,「我最近很忙,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所以人要省思!我們應該對父母更守信用,這樣才是正確的態度;當然對父母守信,應該對一切人都要守信用。今天上完這節課,我們要想想,有沒有曾經答應父母的事現在還欠著,要趕快去做。 在深圳有位老師,他剛好聽了課,就說:我前幾天剛好回家,看到我爸爸拿一支很不好的刮胡刀。我就跟他說:爸,這個那麼舊了,不要用了,我去給你買一個。馬上就把他爸爸的刮胡刀丟到垃圾桶裡面去,結果就忘記了,他爸爸已經氣了好幾天。他突然聽完課才想起來,趕快打電話回去跟他爸爸道歉,趕快安排買了之後,趕快寄回去。結果無獨有偶,有另外一位老師,也發現答應爸爸要買刮胡刀也沒買。所以人確確實實需要被提醒,你身旁有好朋友,你常常能夠看經書,就能夠常常看到自己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古代很多的孝子,他不等父母命令,他都能夠去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自己主動去做。在三國時代,有個孝子叫孟宗,大家可能聽過「孟宗哭竹」,他看到母親已經很長一段時間吃不下東西,突然很想吃竹筍煮的羹湯。他一看,因為母親長期胃口不好,脾胃都衰弱,突然很想吃一個東西,假如吃不到一定會怎麼樣?很痛苦。所以他就走到竹園裡面在那裡哭泣,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辦。這分孝心,這分真誠心,眼淚滴下去感動了什麼?感動了竹子。我們的眼淚去滴滴看能不能感動?那時候是冬天,基本上是不會長竹子,但是他這分孝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竹子是植物,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已經研究出來,人的意念可以影響礦物,可以影響水。當人有善的念頭,水就會結晶得很漂亮;當人有善的念頭,連很骯髒的湖水都會變得清淨。所以,大自然跟人心是呈現一個互動,呈現動態。古代這麼多的孝子,為什麼能感動竹子,可以感動很多的動物,甚至於感動最凶猛的老虎?憑的都是他的什麼?孝心!這樣的好戲,我們的老祖宗上演了幾千年,這樣的好戲,我們應不應該繼續演下去?應該!只要我們能夠學到他們的孝心,一定可以在我們的人生上演一出一出感人熱淚的好戲。他的母親吃了這個竹筍煮的羹湯,病就好了,真正孝子能夠讓父母寬慰,讓父母身體健康。所以「父母命,行勿懶」。 下一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教訓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恭恭敬敬的聆聽,絕對不能一言九「頂」。假如父親他在訓斥我們的時候,講了十件事,其中只有兩件事是真的,八件事你覺得是他誤會你了,你要不要馬上就把他頂回去?要不要?不要!因為在訓斥我們的時候正是氣頭上,這個時候你只要說「是」,可能你父親本來火氣很大,慢慢就消下去了。等他罵完你,他的情緒已經平和許多,突然又想想,我好像罵兒子罵怎麼樣?罵過頭了。他可能就會很主動的削一點水果,「來,一起吃水果」,打打圓場。這個時候你也要很自然的走過來,當作若無其事。你可不能馬上又說:爸爸,怎麼樣?要跟我和解了嗎?不要這麼死腦筋,我們要順勢而為。 當父母對你的責備,你都沒有回嘴,對你的誤會,你都能夠平心靜氣去接受,你父母對你的尊敬,對你的佩服會怎麼樣?提升。當父母愈尊敬你,以後你跟父母就很好溝通,他慢慢會覺得誰最值得我信任?就是我的兒子,就是我的女兒。所以父母教,須敬聽。假如你的父親有心髒病,你也要視狀況而定。比方說他看到你,罵得很凶,已經心髒病要發作了,你還要站在那裡「父母教,須敬聽」,要不要?所以,求學問要學得很靈活,是念念為父母著想,你就知道當下應該怎麼樣進退才得當。 下一句「父母責,須順承」,父母有責罰,甚至有打,我們也應該欣然接受。想想為什麼父母這麼生氣,我們的過失到底在哪裡?有一次曾子的父親,因為曾子犯了一個錯,他很生氣,拿起一根大的木棍打曾子。曾子因為說「父母責,須順承」,所以動都不動給爸爸打,結果爸爸出力過猛,把他打暈了。這件事傳到孔夫子的耳中,他就跟學生講,曾子這樣做不孝。為什麼?孔夫子就說,父母在生氣的時候,情緒比較控制不了,假如失手,剛好一棒打到你的頭上去。那兒子死了,誰最傷心?父母,對!所以孔夫子說,「小杖則受」,拿小棍子可以乖乖的接受處罰;大杖用跑的,以前的人比較斯文,「大杖則走」。所以,看父親拿起來的棍子可能會打死你,趕快跑!不能陷父母於不義。諸位朋友,學聖賢學問要能靈活運用。 所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會問學生,我說:你每次被媽媽爸爸罵完之後,你的內心有什麼想法?孩子的答案是什麼?好衰!被爸爸看到,被媽媽看到,下一次不被看到。我們觀察到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誨的時候,他的心態不對,所以你要適時替父母講話,把他的態度扭轉過來。我們會跟學生講,我說當你的父母在責罰你的時候,當他在生氣的時候,其實他的身體已經受傷了。發一次脾氣要幾天身體才會恢復正常?要三天左右。你看,有沒有人喜歡罵人?罵人對身體這麼不好。你的父母是因為要讓你記住這個教訓,以後不要再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所以他寧可發脾氣傷害自己的身體,也不願意你學壞。你要能體恤父母這一分存心,為了讓你的道德、學問能提升,不會墮落,他才要教訓你,責罰你,你要對得起父母的這一分關懷、愛護。 父母愛你的方式,有時候是對你輕聲細語,有時候卻是對你非常的凶,同樣都是對你的這一分愛心,你要體會。我們要對得起父母的教誨,這個脾氣不能白發,不能白讓父母身體受傷害,所以我們記住這次錯誤,要懂得挨罵要能換得什麼?進步,要學習孔老夫子的好學生顏淵的德行,要能「不二過」。這次被父母罵完了,一定要記住,下次不能再做讓父母生氣、傷心的事。當孩子有這樣的心態,他就不會覺得很衰,他所記住的就是下一次不能再犯。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