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本生傳之二十六:提婆達多被五百比丘遺棄的因緣


 2018/4/19    熱度:2187    下載DOC文檔    

  提婆達多被五百比丘遺棄的因緣

  戒行(1)波羅蜜

  一時,佛在竹林精捨(2),提婆達多要求佛陀教他學習神通法門,可是佛陀一向總是叫他先在人格修養上學習,不要貪求神通,因為神通與德行毫無關聯,所以就拒絕他的要求。於是提婆達多心中很不滿,便分裂教團,獨自率領五百位比丘離開佛的僧團。當時由於佛知道那五百位比丘的智慧已將圓熟,可以度化歸善,便吩咐了大弟子捨利(3)帶領著一群比丘,到提婆達多那裡以正法誘導教化那五百位比丘。結果捨利弗法了,在講完正法後,便令那五百位比丘恍然大悟,而又自動的跟隨捨利弗回到佛陀的僧團。

  當捨利弗帶領著那群比丘回來時,一路上都被眾比丘擁繞著。他們回回到精捨後,眾比丘都非常的贊歡捨利弗,當時佛便告訴大家說:“各位比丘!捨利弗長老以著以著威德智慧帶領眷屬安然回來,並非始於今日,早在宿世多生以前,他就曾經如此的光耀過。提婆過。提婆達多被其眷屬所遣棄,也並非始於今日,早在宿世多生以前,他就曾經被這樣的遺棄過。“於是棄過。”於是眾比丘就請佛告訴大家這段宿世的因緣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個森林中,有一只鹿王帶領著上千只鹿群,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瑞智,一個名叫暗鈍。當這鹿王年老時,吩咐這兩個兒子說:‘我已經老了,這個鹿群就交給你們兩個來帶領。’於是就將一千只鹿分成兩群,由他們每人帶領五百只鹿。後來這兩只新的鹿王都要暫時帶領其眷屬離開森林時,老鹿王便吩咐他們說:‘一路上要謹慎小心,尤其是在每年人們農作物的收割期,人們在這時候都會設置許多的陷井捕捉殺害偷食農作物的野獸,那時你們要先到山上去,一直等到人們收割完農作物後,才回到森林來。”聽完了父親的話,他們就各自率領著鹿群離開了森林。

  名叫暗鈍的鹿王,生性愚笨而不會體恤關愛眷屬們,又因為不聽從父親的叮咛吩咐,不分日夜的通過人們所在的村口,甚至還在農作物收割期時,踐踏破壞人們的田地,以致他的鹿群大半都被人們設陷阱殺害了。最後要回到森林時,暗鈍又同樣的我行我素,任意踐踏破壞人們的農園,結果他的鹿群全被人們殺光,只剩下自己獨自安然回來。

  另一只鹿王名叫瑞智,有臨機應變的才能,生性仁慈而受眷屬們的愛戴,又因為能遵從父親的叮咛吩咐,知道何時可走,何時不可走,走時不經過人們的村落,白晝時停留荒郊林外,只利用半夜裡潛行,且在人們農作物的收割期,全群都上山去,所以他的鹿群一直很安然。當他們回到森林時,未曾喪失一個眷屬。

  老鹿王看到他們都回來了,便對他們說:‘有德有慈愛者,得有繁榮,請看他由眷屬圍繞著歸來時的瑞智。無德無慈愛者,只有孤零落迫,請看他被眷屬們所遺棄的暗鈍。’

  說到這裡,佛又說:“那時的鹿王暗鈍,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他喪失掉的鹿群,就是這五百位比丘的前身。鹿王瑞智就是捨利弗的前身,老鹿王就是我。各位!暗鈍就是因為不堅持鹿王訓戒他的吩咐,所以才會失去所有的眷屬(慧命)。瑞智就是因為能聽從持戒——堅持可消災(4)之善法,所以才能保全其所有的眷屬(慧命)。如以四谛法(5)而分,暗鈍而眷屬喪盡是苦谛,迷惑不信吩咐則是集谛。瑞智而知苦集二谛,所以能遵從吩咐謹慎實踐是道谛,最後所有眷屬(慧命)逃脫一切障礙,而圓滿安然回林是滅谛。”

  注(1)戒即攝心防身離過之法,亦即法律規矩,所以守法守規就是戒行。因眾生為業煩惱逼苦,如火焚身,戒因攝心防過,可止息業火,故又名清涼。

  (2)竹林精捨本為捨城旁的迦蘭陀竹林,後因頻婆娑羅王歸依佛陀,乃將之建為一座精捨奉送給佛,此為最早的僧團精捨。

  (3)捨利弗性甚聰明,初為外道,後來歸依佛陀,因善解諸法,議善解諸法,議論無雙,於佛諸弟子中,智慧第一。

  (4)災是所消除之惡法障礙。

  (5)佛陀說的四聖谛法門

  四谛是釋迦牟尼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四谛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

  一、苦谛:說明世間是苦果。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醫治它。

  二、集谛: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這是世間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轉,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

  三、滅谛:說明解脫與證果。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這是指出世間的果,就是解脫、清淨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說明離苦的道路。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藥,應該修學。這是指出世間的因,我們應該學習、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後就可解脫生死。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故事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