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細講《弟子規》(第十八集)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八集) 2005/2/19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18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們昨天進入第二個單元「出則弟」,提到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俗話講,家和萬事就興,兄弟一條心,黃土都變成金。確確實實家裡有和樂的氣氛,家風一定會鼎盛,事業也會興旺。很多孩子聽了這些古聖先賢的故事,他們也是見賢思齊,聽完「孔融讓梨」,他們回去也都起而效法。有一位姐姐她就很慷慨,就把梨子給弟弟吃,剛好只有一個梨子,結果這個弟弟就一直大口大口的咬。當咬到已經超過一半的梨子的時候,這個姐姐快要忍不住了,後來就把他的梨子搶過來。母親看到這個現象,她就打了一通電話給老師,這是很好的親師合作。因為每一句經文,小孩不可能一步到位,還需長期的引導。 老師隔天就跟他們講了一個故事,說漢朝有兩個兄弟,一個叫趙孝,一個叫趙禮,趙孝是兄長。很不幸這個趙禮被盜賊抓去了,他的兄長得知之後,馬上尋找了這個山寨,直接就沖到盜賊的大本營去,剛好看到這些盜賊很饑餓,已經打算把他弟弟宰來吃。他哥哥看了非常著急,就跑到這些盜賊的前面,跟他們說:我弟弟有病,身體又瘦,你們不要吃他,吃我,我比較胖,身體又比較好。結果他弟弟看了兄長這麼講也很著急,就趕快把哥哥推開,說:我被你們抓到是我的命,所以我被你們吃是應該的,絕對不可以連累我哥哥。兩個兄弟就在那裡爭著要死,要為對方死。就在這個時候,這些盜賊看了很感動,就把他弟弟都放了。 所以諸位小朋友,趙孝跟趙禮連什麼都願意為兄弟付出?生命都願意。那我們能不能因為一顆蘋果、一顆梨子都跟兄弟爭吵?我們應該效法古代這些聖賢人的精神去做。而且趙孝、趙禮,因為為了兄弟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傳到了皇帝那邊,後來皇帝就讓他們兄弟都當了官來治理人民,所以他們有後福。為什麼皇帝要用他們來當官?你看,友愛兄弟的,一定會孝順父母,有這麼好的德行,出來當官必定會愛護人民。因為「教以孝」,他會「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會敬天下一切父母,「教以悌」,他會「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也會敬一切人的兄弟姐妹。 所以,我們也是透過這個機會教育點,給予孩子一些引導;當然當孩子有很好的表現,我們也要給予一些肯定。 另外有個孩子,剛好他的同學拖鞋壞掉了,因為他自己已經有一雙拖鞋有一點點壞掉,他換了另外一個新的拖鞋。可是那個有一點壞掉的拖鞋,他又捨不得丟,就把它放在他的床下;可能他學了「勿厭故,勿喜新」,所以舊的拖鞋有感情,他沒把它仍掉,放在床下。結果因為他的同學那個鞋子已經壞了,不能穿,他的老師就跟他說:你去把你那一雙舊拖鞋拿來給同學穿。這是不是幫助同學?是,不然同學沒鞋子穿,冬天很涼。後來我們這群老師突然發現,那一雙舊拖鞋是在這位同學的腳上,而那一雙新的拖鞋居然是在他的同學的腳上。我們這些大人也被上了一課。你看他真正做到「財物輕,怨何生」。他的同學一定可以感受到,他非常的照顧他。 所以我們當下就鼓勵了這個孩子,你確實是孔老夫子的好學生。接著我們也進一步給他期許,說在這些同學你是大哥哥,所以你往後一定要當好榜樣。我們肯定孩子,還要不忘讓他立志,不忘讓他提升他的定位。所以稱贊孩子也是一門學問。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很奇怪,為什麼小時了了,能力這麼好,但是長大了卻不見得有很好的發展?這是個結果,原因出在哪?我們不能在結果停留,那人活得不明不白。諸位朋友,您覺得呢?「沒有榜樣可以看」。這是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好好思考一下。 有一個父親就講:我兒子兩歲的時候,覺得他可以當國家領導人;我兒子上初中的時候,我覺得他只要能考上大學就不錯了;我兒子上高中的時候,覺得他以後出來有工作就好了。怎麼差這麼多!但是父親對孩子的期許愈來愈低,孩子會不會有出息?不會!當長者沒有好的榜樣給他,他就沒什麼志向,慢慢就終日悠悠放任,很無聊。所以,為什麼我們在一開始學習強調「學貴立志」,而且學能力的目的在哪兒?這個要慎於始!孩子學能力的真正目的在哪?為什麼要學本事?我們一開始說,讀書志在聖賢,而現在的人讀書志在賺錢,目標錯了,有可能會有好結果嗎?所以,一開始一定要有正確的引導觀念才行。 為什麼「小時了了」,有本事,到最後是「大未必佳」,因為很多的本事是拿來炫耀的。為什麼「對尊長,勿見能」,你孩子從小學了一些英文,學了一些能力,長輩帶著他到處表演,在他小小的心靈會覺得他怎麼樣?你看大人都給我拍手,大人還說我都要跟你學習,你好厲害!好話聽多了,建議的言語就聽不進去了。所以稱贊人也要用理智,也要用智慧才行。這個體會我也從我自己身上,也從他人身上看到,然後再翻開經典印證了。 「曲禮」說到,我們打開《禮記?曲禮第一》,第一頁就寫著,「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我們來看看這四句,現在的人有沒有犯?人只要傲慢心一起,就沒有辦法受教,他就很難再成長。假如孩子是從小就傲慢,這一生很難有大作為,所以為什麼「小時了了」,因為小時假如因為這些能力而自傲,就麻煩了;因為學問要成就重在受教、重在謙卑的態度,這樣他才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二個「欲不可縱」,玩物喪志,你看,現在是不是都血淋淋擺在那裡!「志不可滿」,現在的孩子沒有志向,常常就是游手好閒,覺得好無聊。所以「志當存高遠」,一個人應該有高遠的志向,他的人生會充實,他會時時覺得我要提升自己,才能夠服務社會、服務他人。「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當一個孩子從小不懂得掌握分寸,常常就是一玩就不知道人,很有可能在身體上或者會出現一些危險的可能性就增高了。諸位朋友,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把這些教誨寫在經文,老祖宗很對得起我們,我們可不能對不起老祖宗! 當時候,因為我從小,我是長孫,所以得到的掌聲特別多。去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麼?掌聲!你怎麼知道?是別人有沒有看到我在做,所以就變成活在掌聲之中。突然我在大學有一次上台講課,大學四年級,我的一位長輩他聽我講完課下來,他就很高興的跟我說:你真是活在掌聲中的人!他是在肯定我,可是我聽了那句話突然回光返照,假如沒有掌聲,我還做不做?不做!但是很奇怪的是,很多人生非常重要的事都沒有掌聲的。而當一個人假如常常只活在掌聲當中,他的得失心就必然很重,這樣的人生也絕對不會自在快樂。 所以我就開始修正。因為以前好話聽太多,真的,好話聽太多,一句批評的話來,內心就覺得很不是滋味。所以就要常常念那一句《弟子規》的經文,「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確確實實我們只有兩只眼睛、兩個耳朵,能看多少?能聽多少?而當我們有一顆謙卑的心,你不知道多了多少雙眼睛幫你看路,多了多少雙耳朵幫你聽很多的訊息,很多你的缺點。所以,孩子要長得是謙卑,而不是自滿。我們在誇孩子,要針對他的好的品行去誇,而不是針對他的才能去誇,誇才能誇久了一定出問題。還有很多家長都誇什麼?你怎麼長這麼漂亮!你誇他漂亮要干什麼?誇他漂亮對他有什麼幫助?你跟他說:你氣質真好!是不是每天都念《弟子規》?是不是常常對長者都很有禮貌?所以能夠「誠於中,形於外」。順便復習復習經文。 太多的小孩,從小就是,比方說小女孩,很多大人一看到她:五官可以長這個樣子,鼻子就是鼻子,嘴巴就是嘴巴!這樣的小女孩被你這樣誇兩年、誇三年,會造成什麼結果?她每天帶在身上一定有一樣東西,鏡子。你們怎麼知道?在一個幼兒園來了一對姐弟,姐姐跟弟弟都漂亮得不得了,但是女孩子的漂亮還是比較吸引一般的長輩,每個人看到她都一直誇她漂亮。所以這個小女孩上課上到一半,還會拿鏡子起來照一照,她的學習跟她弟弟就差非常大。因為她只重視外表,常常心思就不專注,常常會很在意別人有沒有在看她。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往後就走向虛榮的人生,虛華的人生去。所以不要稱贊孩子的相貌,不要常常稱贊孩子的才華,應該稱贊他的德行。 而縱使你稱贊才華,也要引導他回到有才華的目的為什麼。有才華,他古筝彈得很好,目的在哪兒?在表演給別人看,然後讓他覺得我很厲害嗎?那不對!假如是這樣引導,這個孩子的古筝鐵定會有瓶頸。假如我們的引導是告訴他「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改善整個社會風氣,所以你學古筝、學古琴一定要用真誠心去學,就可以彈出利益社會大眾的曲子。當他有這個目標,他整個心態就會截然不同。當你稱贊他的品德,比方說「你真孝順」,孝順跟他的自性相應,他會愈做愈起勁,這個就沒有副作用。所以稱贊要順著品德稱贊。品德的標准在哪?《弟子規》!一門深入,這一門是掌握綱領。所以諸位朋友,你《弟子規》要念熟,聽好,念熟;我們已經上了年紀,說背熟會很有壓力,所以念熟。 剛好有一個母親帶著小女孩上街買東西。遇到了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就跟那個小女孩說:你怎麼還沒去念書?那小女孩還小,小女孩就問她媽媽:媽媽,念書要做什麼?結果這位長輩就馬上跟她說:念書可以賺大錢。好,慎於始,假如你是母親,怎麼辦?現在這樣的價值觀占很大的比例!這個母親馬上就抓住這個機會點,就跟她的朋友稍微用眼光打了一下招呼,叫她不要繼續說下去。她就跟她女兒說:念書最重要要學本事,因為我們有了本事以後,就可以去幫助別人,在社會上有所貢獻,我們要記住「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當孩子覺得社會就是互相幫忙,她這個態度一形成,她面對各行各業的人會怎麼樣?會尊敬、會感謝。但是假如她學本事的目的在賺大錢,往後她看各行各業用什麼看?用錢的多少!她就會去輕慢很多行業的人。所以,學問在存心,只要心偏頗了,就跟道德、學問背道而馳。所以她母親馬上引導她,說是要學本事。 學本事很抽象,孩子還那麼小,這媽媽馬上(因為她們剛好從超市出來,買了一些饅頭)她就說:就像剛剛那個叔叔,因為他有本事,他會做饅頭,他就可以幫我們做饅頭,讓我們有得吃,所以我們要感謝他。可是我們感謝他,能不能把你的玩具熊送給叔叔?還是把你的小汽車送給叔叔?叔叔不一定需要。所以我們感謝叔叔,就可以拿些錢謝謝他,那叔叔也可以拿著這些錢去買他需要的東西。就藉由這個機會引導孩子,學習的目的在增長本事,以便服務他人;當她有這種態度,她就不容易傲慢。 我也曾經看到一位二十幾歲的朋友,我一剛開始第一次看到他,他長得比我還要高,又比我帥,然後又已經在讀聖賢書,我們看了就很興奮。因為他比我還早念,很替他高興,我就稱贊了他一番,真難得,就一直稱贊。第一次見面能不能稱贊一大堆?不能!所以言語要謹慎,我沒有做好,我就按耐不住我的喜悅之情,給他稱贊了一段話。後來相處了一個多禮拜,我觀察到一個生活上的細節不是很恰當,因為他也少我不少歲,所以我們也是抱持著一個我是他的大哥哥,也是「怡吾色,柔吾聲」跟他講。結果當我的言語一出來,他的臉色馬上就變了,我也是很敏感的人,本來要勸,勸到一半馬上踩剎車。因為假如他聽不下去,到時候氣氛搞僵了下次就不好說話了。我從這個事情當中也體會到,稱贊人要順著品德稱贊,不然人確確實實會在稱贊聲中迷失了自己。 我們稱贊這個孩子,他肯拿他的新鞋子給他的同學穿,我們也進一步期許他,以後在德行、在品德方面能夠當大家的榜樣。所以,為什麼以前的大哥都特別優秀,都特別有擔當,為什麼?父母從小就期許他:爸爸媽媽工作太辛勞,很辛苦,家裡你要多多把弟弟妹妹帶好。你看他有期許、有責任,自然能力就會增長得快。所以這些經句,我們在教導孩子過程,也會有很多機會點,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好好利用,好好引導。我們昨天講到了下一句經文: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其實這個禮儀雖然是生活裡面的一個小細節,它最重要的是要長養孩子的恭敬之心。所以真正的學問就在他的存心,有一句話講到,人第一等學問就是「為人著想」,這個才叫第一等學問。 范仲淹他的大兒子,他把他取名叫做范純仁,中國為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無微不至,連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國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過這個名字給孩子期許,讓他能時時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取他兒子的名字叫純仁,期許他的孩子要能時時存著一顆仁慈之心。我們看這個「仁」字,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什麼意思?兩人,哪兩個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孩子從小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期許,自然而然他就會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這個方向做。 范純仁也確確實實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因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講,我這裡有五百斗的麥子,就叫范純仁從京城幫父親把它運回江蘇老家。結果在中途當中,剛好遇到了他父親的老朋友,父親的故友,他父親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狀況告訴了范純仁。他的父親的朋友家裡面,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然後還有女兒都還沒有嫁出去,生活狀況比較窘困。范純仁聽完了,馬上就把五百斗的麥子賣掉,把這些錢就拿給他這位長輩。結果錢還不夠。幫人要怎麼樣?送佛要送上西天,幫人要幫到底。所以,他當場把這個運麥子的船也賣了,錢才夠。 結果范純仁處理完之後,就回京城見他父親,跟父親坐下來,他就開始跟父親報告,報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親的故友。就講到他最後決定把五百斗麥子賣了去幫助他,然後他就說:但是錢還不夠。范仲淹就抬起頭來跟他兒子說:那你就把船也賣了!結果他兒子說:爸爸,我已經把它賣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長久不衰,范家純是一顆仁厚之心,吃虧了嗎?沒吃虧,得了大福。 我父親給我取名字,也是給我期許,代表要把禮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禮貌像九顆太陽一樣,要把它發揚光大。這樣我們才不辜負父親給我們取這個名字。 所以,學問要長養的,就是這顆存心、這顆仁心、這顆恭敬心。為什麼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從哪裡變?從心!因為經典當中,比方說以《弟子規》來講,它所教誨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他在讀這些經文當中,他慢慢會去實踐;而當他在實踐這些行為的時候,就會從外慢慢內化成他的存心,他這一分恭敬心就愈來愈扎實;恭敬心扎實,誠於中自然就變化氣質。所以,當孩子讀經文都不做的時候,能不能變化氣質?效果就會相當有限,所以學貴力行。 「或飲食」,吃飯的時候要先讓長輩先坐、先吃。剛好我們在深圳有一群孩子,他的老師不只教導他吃飯長者先吃,還教導他們坐位子要怎麼坐;主位一定要讓老師坐,小朋友不可以搶著坐。這是小孩子學,對他以後重不重要?重要。我曾經就聽過一個老板,他說他要跟客戶談事情,然後各帶了一些公司的人。結果他的一個員工,一進去就坐到那個主位上去,其他的人都不知道要怎麼辦?因為都這麼大人了,當場說他也實在很難為情。主位一定是在正對門的那個位子,因為主位比較是長輩或者是長官,當他坐在那個位置可以掌握全局狀況。你能不能把一進門口那個位置讓主管坐在那裡?那誰進來他都搞不清楚。所以,所有的禮儀它都是隨順一種自然狀況,都是很有道理的。主位要讓老師坐,孩子他就不會亂坐,很有規矩。 然後老師又說:桌子假如有條紋,那個條紋(一條一條的紋)不能指向主位,這樣不恭敬。這樣一點一滴都在增長恭敬心,還有他細心的程度。結果有一次,因為我常常不在教室,我到各地去演講。回來的時候,也會跟這些孩子一起吃飯,結果有一餐一坐下來,他們就在那裡轉桌子。我說:奇怪,他們干嘛轉桌子?他們說這個條紋不能指向蔡老師,這樣不恭敬。我們看了實在很感動,相信這些孩子他這種恭敬可以一輩子都不改。這是「或飲食」。 再來,「或坐走」,都要先讓長輩坐。有個孩子四年級,剛好跟他媽媽一起去拜訪親戚。進門之後,他媽媽剛好在打手機,結果他就跟他媽媽說:媽,你坐!他媽媽就說:你先坐。結果他又說:媽,你坐!他媽媽就覺得很奇怪:叫你坐就坐,怎麼那麼羅嗦!他說:媽,你不坐,我不能坐。因為他在落實這句經文,這時候我們為人父母、為人師長要有敏感,你要成全他的孝心跟恭敬心,他才能立身行道。這個媽媽才回過神來。其實還沒學《弟子規》以前,誰先吃?誰先坐?都是孩子。所以倒了!顛倒了,他的行為當然顛倒,你現在要趕快把他扶正才行。 「坐」,我們也會延伸到,比方說你坐車,一定要有秩序,排隊排好,不可以爭先恐後。上了車除了讓長輩、讓老人坐,還有讓老弱婦孺坐之外,也要先往後走,把位置讓出來。不要一上車,後面還一大堆位置,我們盡挑前面坐,這個就不給人方便。因為假如後上來的是老人家,你還要讓他走那麼遠嗎?所以,我們要處處為老者著想,處處為後者著想。諸位朋友,現在大人做得到嗎?你注意去觀察看看。比方說某個團體、某個企業一起出去旅游,早上車的人都坐前面,後面來的人就得往後走。所以我們處處要把恭敬、要把禮讓落實下來。 有一個學校出去旅游,很多男老師就坐前面,因為有一個女老師學過《弟子規》,但是大人又很愛面子,你直接說他做錯了,他可能又惱羞成怒。所以連老師都要好好學《弟子規》才行,不然可能言語、行為都在反教育都說不定。老師假如反教育會怎麼樣?會墮到十九層地獄。有個故事是這麼講,剛好有個醫生草菅人命,閻羅王很生氣,判他下十八層地獄。他下去以後很懊惱,在那裡大喊: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你看,他沒學《弟子規》,所以錯了還不承認,他不知道「過能改,歸於無」,假如他在那個時候起了一念忏悔,可能就離開十八層地獄了;「倘揜飾」,罪加一等,繼續待。 結果他就在那裡跺腳很生氣,突然底下就有人說:你不要再踏了,你的灰塵都掉到我的身上來了!他就嚇一跳,十八層不是最低了嗎?下面怎麼還有人?他說:我是干醫生的,草菅人命墮十八層,你是干什麼行業的?怎麼墮到十九層?底下的人說:我是當老師的。醫生斷人生命墮十八層,老師是斷人慧命,生命有限,慧命無窮。而這個慧假如建立正確,你的學生往後還有他的孩子,他的孩子還有他的孩子,你給予一個學生正確的觀念,可能會影響他世世代代的子孫。而一個老師一生又可以教上百、上千的學生,所以老師這個行業叫功德無量。做得好,叫「功德無量」,做不好叫功德無「亮」,前途一片暗淡。諸位朋友,你不要聽完之後說:那我不當老師,太恐怖了。真正重要的是什麼?那一分心。我們教學的方法也要隨著經驗慢慢積累,而你那一顆真心才是跟孩子最重要的互動。 我們思考一下,教書是教前五年的學生比較親?還是教五年以後的學生比較親?前五年,那很奇怪,你教書的方法什麼時候會愈來愈好?一定是後。可是為什麼前五年的孩子跟你比較親?用心程度!因為那個時候你時時都想著怕教不好,所以你很用心教學生。學生不單是看到你的教學技巧,更重要是你的教學態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可能你教久了之後,教育的愛心退了,雖然教學技巧比以前好,但是給予孩子內心的撞擊,可能就沒有前面這麼強烈。所以,當老師不要擔心教學技巧不夠,只要你有這一分心,鐵定功德真正是無量,前途一片光明。 當老師的時時要抱持著「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因為老師也是在不斷學習當中,所以老師不能停止對於道德、學問的追求,「學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我們「教」跟「學」都不能停下來。而學習才能提升自己、修正自己,所以「學所以治己」,對治自己的習氣;「教所以治人」,透過教育才能夠導正學生的觀念,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不學,你就很難有真實智慧,所以,不學則不智,不教則不仁慈,因為唯有教育才能夠讓一個人的人生從根本救活起來,所以我們時時教學相長。老師絕對不是師范學院畢業了,書本就放下了,反而是要更積極學習,不可辜負國家對我們的期許,不可辜負家長對我們的信任,更不可辜負學生跟我們這一段的師生之緣。所以要時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才行。 這一位女老師上來,看到這些老師就坐前面,也不方便直接指責他們,這時候「人情練達皆文章」,運用言語的藝術,然後就跟他們說:女士優先,你們往後走。給他們一點成就感,不當面指責他們,但是可以做榜樣給他們看。比方說你本來坐一下,後來有年長的老師上來了,這女老師馬上站起來,「吳老師,你坐」,做給其他的人看。當有一個人做出來,其他人的恭敬心就提起來。所以,我們在任何團體,處處要表演給人家看。 她說除了坐車看到這個現象,出去旅游,一進門把所有那個房間裡面的燈統統打開。為什麼統統打開?因為不用錢。所以人假如什麼都是錢,就會做出很多折損自己福報的事。請問這些燈會亮,從哪裡來?從電來。電又從哪裡來?電力,有水力,有很多發電的方法,而所有發電的方法都必須要耗損地球的能源。當這一代用得愈凶,下一代就愈缺。所以我常常說,打從有人類歷史以來,會被下一代罵的狗血淋頭的是哪一代?我們這一代。你們怎麼知道?你們可以預見未來,很有智慧!我們都可以推想一百年後的人一定會罵說:我怎麼有這麼差的祖宗,留給我們是什麼水?留給我們的又是什麼空氣?留給我們又是破掉的天空,留給我們的統統是那些噴了農藥的土地,我們都生存困難。要不要當這種祖宗?你看,幾千年的祖宗怎麼對待我們,都留好的,留智慧!我們要當個像樣的長者,像樣的祖宗才行。 這個老師也沒有直接指責,反正他開,我們關就好。所以當老師的要時時想到,所有的言語、行為都應該是給學生、給社會大眾做好的榜樣。很多老師又說:那我當老師不是很辛苦?其實,會講這樣話,都是他還沒有真正去力行聖賢教誨;假如他真正做了,他絕對不會這樣講,因為聖賢的教誨是讓你真正過好日子。你說坐還要有坐相,你看沙發躺下去,歪一邊多好!那都只看眼前一時舒服,往後痛苦長久。現在最多的毛病是骨頭,骨刺、脊椎側彎,你舒服一下,脊椎彎了,到時候還要去給人家給你用腳踩一踩,用手撞一撞,那時候你就叫苦連天。所以,當你真正是依照這些禮節去過生活,你的身體會很健康,你會過得很輕松。當這些恭敬的態度你已經內化了,你做起來就會覺得很舒服、很自在,一點都不造作。而當你不這麼做,隨便習慣了,到時候還處處怕會出糗,你那時候所耗損的能量絕對會更多。 人他因為不了解,所以會產生這些誤解,也要靠我們大家去表演的精彩,讓他覺得說讀聖賢書的人笑容滿面,然後與人相處也很融洽。你不要學聖賢經典,學到最後都一張苦瓜臉,那人家都不敢學了。所以我們是孔老夫子的招牌,是聖賢人的招牌,要常常把它擦亮。用我們時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態度,來長養自己的道德、學問,也時時期許以身教去帶動他人的那一分恭敬、那一分仁慈之心。所以,「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下一句: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在古代因為他們是大家庭,當客人到家裡來,可能他要找爺爺,或者要找伯伯。不可能客人到你們家裡去,到你們的房間裡面去找人,就不合乎禮儀了。所以,當我們是晚輩,遇到長輩、遇到客人來了,要主動:請問你找誰?假如是找伯伯,這位小朋友要怎麼樣?『即代叫』,跑去找他的伯伯,趕快,不能對客人失禮,讓人家等半天就不好。假如伯伯不在,『人不在,己即到』,要回來跟客人講一下:我的伯伯不在,請問你有什麼事嗎?因為很有可能人家也是大老遠來,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人家來找必有事情。所以我們應該:請問有什麼事嗎?有什麼我可以代您傳達的嗎? 當一個孩子從小的對應就是如此,以後你讓他辦事放不放心?放心。所以不要小看這個禮節,它就代表著當他面對一件事,一定從頭把它處理到尾,叫有始有終的態度。當他如此,他心就不容易焦躁、急躁。所以,透過這種生活禮儀,都是在長養孩子的修養。我們這節課先講到這邊,下一節課我們繼續。謝謝。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