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挑別人毛病,看不起人,這是德薄
我們首先先想到孔子在《論語.堯曰二十》最後一句話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你能從他的言談當中去分辨這個人的人格,他言論的對錯是非,你都可以分辨清楚。在《格言聯璧》當中就有提到說「德盛者」,道德很好的人,「其心平和」,真的有學問應該是心平氣和。「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他看人都看到人家的優點。「故口中所許可者多」,你看他都是肯定、贊歎別人的優點,貢獻、付出,這是德盛的表現,他內心的贊歎表現在言語當中。「德薄者」,德行淺薄。「其心刻傲」,他刻薄、傲慢。「見人皆可憎」,誰都看不順眼,看人家討厭這裡、討厭那裡。「故目中所鄙棄者眾」,他目中無人,好像每個人都很差,只有一個人不錯,可能就覺得自己能力好,我一個人做還比你們十個做得多。其實這個就是被自己的才能障礙住了,形成我慢,就瞧不起人。所以從這一段格言當中,從一個人談出來的話,可以了解這個人的人格特質,他都是看人家的優點,許可人家的好,德盛;都是憎恨別人,都挑別人毛病,看不起人,這是德薄。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九十四集) 2012/12/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94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你看這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嗎?用《弟子規》講,叫「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因為,你們怎麼論斷人,也必怎麼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這個就是因果的道理。《大學》裡面講,「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講罵人的話出去,過不了多久,收回來的就是人家罵你。所以曾子就講明白了叫「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你愛心出去了,因緣成熟人家的愛心就回到你身上;你的怒氣出去了,時節成熟人家的拳頭就揮回來了。所以有一句俗話叫,「打人就是打自己,罵人就是罵自己」,這個很有道理。 接著又說,「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見人家不好,為什麼你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梁木就是很粗的木頭。就是我們都是拿著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然後都是拿望遠鏡看自己的缺點。其實可能我們比人家不好,還盡挑別人毛病。我們老祖宗講的,「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很會論斷別人的人,反而看自己的問題看不清楚。我們之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子貢口才最好,有一天子貢批評人,「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子貢,你很賢德了嗎?「夫我則不暇」,夫子說,我對治自己的毛病時間都不夠了,哪還有那麼多的時間去論斷別人的長短?夫子這些教誨、心境很值得我們學習,夫子沒時間去亂批評人。夫子說他「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每天擔心的是道德、道義有沒有做到,自己的缺點有沒有改過來,這是聖人用功的地方。 這裡又講到,「你們願意人怎麼待你們,你們也要怎麼待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秘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我們接一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而且《大學》又講,「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最明顯的地方在哪裡?最隱秘的時候人就裝不出來,全表現出來了,最微小、微細的地方人也裝不出來,從一些小動作就看到一個人他內在的狀況,騙不了人。而俗話又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那更騙不了了。這裡又講到,「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有人問耶稣這個問題。你們有沒有問過長輩,他得罪我了我可以饒恕他幾次?到第七次可以嗎?接著耶稣就講,「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四百九十次,不簡單!包容人四百九十次,我看浪子都回頭了,頑石都點頭了。你能包容一個人,包容四百九十次。 《德育故事》裡面,張公藝先生家裡九代同堂,這麼和諧。皇帝問他,你怎麼治理這個家的?他在紙上寫了九十九個字,九十九個「忍」字。他回答了皇帝的問題,意思就是說,實在家裡的人做的事情忍不住了怎麼辦?忍,真的忍不住了,再忍,能忍九十九次,我看事情早解決了。忍到第九十九次,忍辱波羅蜜就差不多,那個功夫已經修到什麼事都忍得了,都包容得了。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十七集) 2010/12/2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47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