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雲:無量壽經第6集文字版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第6集 劉素雲老師 試講於 2018年3月16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這節課,先講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三願【廣修供養】。 這個“供養”,對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說法。比如說,如果是對長輩叫作“供養”;如果說對平輩或者是晚輩叫作“布施”。以前,我們沒太注意這個細節問題。 布施的目的是什麼呢? 就是要拔除根本煩惱。布施就是要達到這麼一個目的。佛說凡夫的煩惱無量無邊,歸納為八萬四千種。因為八萬四千種太繁雜了,所以又把這八萬四千種歸納為一百零八類。這一百零八類也太繁雜,繼續歸納,歸納為二十六個煩惱。這二十六個煩惱,有六個根本煩惱,有二十個隨煩惱。這個名詞也比較新鮮。這二十六個煩惱,再繼續歸納,就歸納為貪、瞋、癡三毒。如果把貪、瞋、癡三毒再繼續歸納,最後就剩一個“貪”。因為貪心是最毒的,布施是治貪的。 無論修什麼宗派,修什麼法門,如果貪瞋癡不斷,你怎麼也出不了六道輪回。有人說我不貪世法,我貪佛法好不好?不行。你貪佛法也不行,也出不了六道輪回。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遇到過這樣的實例,有的人因為貪佛法去餓鬼道,這是一個真人真事,我們有的同修可能知道。 供養的范圍很廣,就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在供養之內。未來諸佛是誰?我記得前一節課講過,就是佛即眾生,就是眾生。 現在一說到供養,我覺得有很多同修,好像是走進了一個誤區。 就是有的同修很有財富,手裡有錢,但是他不知道這個錢該怎麼用。也就是說,有的會用這個錢,能把這個財富發揮到最高效果;有的不會用這個財富,他的財富就發揮不到最高的效果;有的甚至是因為財富太多,而造作了很多罪業。 所以老法師說,有錢是福,用錢是智慧。這是兩個層面。 現在我們有多少人會用錢?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要把他手裡的財富,做普利人天的事情。什麼是“普利人天”?就是使一切大眾都得到真實的利益,像《無量壽經》裡所說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什麼是眾生的“真實之利?”就是了生死、出輪回。如果你能把你手中的財富這麼運用,幫助眾生了生死、出輪回,你這就是真正把財富發揮到最大效用了。 從前有一位大悲菩薩說,如果你這一生能勸兩個人修學淨土,並且這兩個人都往生極樂世界了,到你臨命終的時候,這兩位必定來接你,果報真的不可思議。如果你能勸百人千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是菩薩。所以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法布施又以弘揚《無量壽經》為最。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在這裡,我想說這麼兩個內容。 放生與素食的問題。 因為這涉及到布施,涉及到供養,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遇到這兩個問題。 第一個,素食問題。 我們有同修,見人的面就勸人吃素。你勸人戒殺、放生,這是好事。但是如果這個人還沒有進佛門,或者剛剛進佛門,他對佛法還不甚了解,你就立馬勸人家立即吃素,這個不行。這個你會把人家嚇著的,會把人障到佛門之外。吃素這個問題,等到他入了佛門以後,逐漸逐漸地機緣成熟的時候,他自然就吃素了。這不是你動員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再一個,關於放生問題。 很多同修多次提出:怎麼樣放生是如理如法的? 我先說說我所接觸到的放生。 我們哈爾濱市的同修放生,往往是提前到花鳥魚市場去預訂。我大師兄沒有往生之前,每年帶著我們去放生,就是這種放法。頭兩三天,到花鳥魚市場,找那個賣泥鳅魚的、賣鳥的,跟他預訂我什麼時間,要多少魚,要多少鳥。然後在預訂的時間內,我們就去把這個鳥和魚拿回來,到松花江去放生。 我認為,這種放生不是太合適。 你去預訂就等於告訴他,讓他去抓鳥,讓他去弄魚。因為他為了賺錢嘛,這好不容易來一個大主顧,所以他就盡量地去抓鳥,然後去弄魚。所以這個放生,不是那麼如理如法。 第二個,我認為不太如理如法在哪呢? 就是有的賣鳥的人,他為了節省那個裝鳥的籠子,節約工具,不太大的一個小籠子裡,裝了滿滿的小鳥,沒有活動的余地,就是你踩著我、我踩著你。然後到了放生地,又要履行一個儀式,就是大家都知道,有放生儀軌。這個放生儀軌,從開始做到結束,時間不短。真的,具體時間到底有多長,我沒有計算過,但是我覺得時間蠻長的。 就在這個過程當中,籠子裡的小鳥,很多都被踩死了、悶死了。等你放生的時候,有不少就是死的了。你說,我們這個放生,是不是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南方怎麼放生,我不太知道,反正我們北方這種放生的方式方法,我真的不太贊同。 什麼樣的放生最如理如法? 比如說,你到市場去買東西,碰見了那活蹦亂跳的魚,你發慈悲心,把它買過來,然後去放。 我記得老法師曾經說過,說放生放生,能夠活的那個,你去放,這有實際意義。如果它已經奄奄一息了,你再把它買來,再去放,它活不成,你這就不是放生。所以我們放生,盡可能地不要搞形式。佛法不是重實質不重形式嘛,我們放生,也要重實質不重形式。 有時候放生,那個景象也叫人挺氣的。為什麼呢?我記得有一次,我小孫女過生日。我就跟她說,我說荷荷,奶奶帶你去放生,好不好?孩子小嘛,那時也就四五歲,非常高興。然後,我們也是到花鳥魚市場。她拎一個小紅桶,買了一小桶泥鳅魚,然後我拿了一個大桶。我倆就一個大桶、一個小桶,兩桶泥鳅魚,我們就到松花江邊去放。 按以往我們放生,都是租一個大船,然後把那麼多魚啊,鳥啊,都擱那個船上拉著。然後船開到江心的時候,我們把這泥鳅魚倒在江裡。為什麼要這樣呢?就是防止別人捕撈。你弄到江心裡去了,一放,他不好捕撈。 因為我帶著孩子,小啊,我就在松花江邊,找了一個我認為比較合適的地方。我說,荷荷,和奶奶就在這放吧。那小孩當然是很開心的。我倆就在那兒把那個泥鳅魚就放進去了。它像一個小渦渦似的,就放到那裡了。然後看那魚一條一條地往外游,孩子非常開心。 放生是一件好事。但是有時候你遇到那個人吧,你都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那個魚,沒有完全都跑掉的時候,我就跟我孫女到岸上來了。一回頭,我孫女喊我,奶奶,他們抓咱們的魚!我一看,有兩個人劃船過來了。實際上這些小渦渦裡,他是事先弄了一個網,但是我們不知道啊。然後他看我們放魚了,他恨不能盼我們一時離開這個地方。我們離開了,他好把這個網弄去。結果我們兩個剛上岸,他們倆就到了,就把這個網整個提溜起來了。一提溜,那個魚當然就在這網裡了。這孩子就不干,就哭了,說奶奶,他抓咱們魚,得要回來。後來我就跟那兩個人商量,我說,你看孩子都哭了,你們就別把這魚拿走了,放了好不好?那倆人不好意思了,然後就把這魚又倒回江裡了。 所以有時候,我們放生啊,真的是應該考慮考慮它的實際效果。 我們是不是在放生。放了以後,它能不能生。這是一個例子。 還有,我聽有的佛友說,有人弄了好多蛇,其中有毒蛇。就到阿城,往阿城那邊走,說有山,他們就把這些蛇放到山裡去了。後來我聽說,農村,人家要上山、要種地、采山貨,結果這些毒蛇可能就傷人了。你說這種放生,是真的放生嗎?蛇是放生了,那人呢?人的安全沒有保障了。 還有的放生,就是養的那種狐狸,不是野生的狐狸,是養的。養到一定的大小了,我們的佛友倒是好心,就不想讓這個小狐狸被人家剝皮,用那個皮又做圍脖,又做衣服什麼的,是發的慈悲心,然後就把這些小狐狸買過來,也到深山裡去放。結果,這些小狐狸因為是家養的,它沒有到大自然當中生活過。我聽他們說,當你把這小狐狸放了以後,它們非常恐懼,不知道往哪走,不知道往哪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大家想一想,你這種放生有什麼實際意義?那小狐狸進了深山老林,那不被大的動物吃了,它也得餓死,因為它自己不知道覓食嘛。所以像這樣的放生,是不是就不是那麼太如理如法的。 我們有時候,臨時碰到的,你就因為一念慈悲心,你就把這個買下來了,然後你就把它放了,這個是最如理如法的。 這是關於放生和吃素,在這裡插了這麼兩句。 說說“修供養”。 修供養,怎麼個供養法?真值得我們仔細地探討。 在這麼多年來,我聽淨空老法師講經說法,兩件事我沒聽說過。 第一,老法師從來沒有勸人建道場。我沒聽到過一次。大家想一想,你們聽師父講法這麼多年,聽沒聽到過師父勸人“你們要建道場”?我是從來沒聽過。 第二個,老法師從來沒有勸人供養法師。 這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兩件事,因為這兩件事我是比較注意的。因為師父有這樣的教誨,所以我在這方面就非常慎重。 有的法師本來是弘願很大,因為我們供養的方式方法不對,把“四事供養”變成了“事事供養”,所以坑害了好多法師。我們好像是在做好事,在供養法師,其實,我們是在造作惡業,是害了法師。所以說,供養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供養,你就是造作罪業。 我說這一句話,不知道有多少同修能夠接受。“廣修供養”,要有高度的智慧,沒有智慧是花錢造業。可能我這個話說得比較直白,比較重。但是仔細琢磨琢磨,我覺得是這個道理。道場,有的是修佛道、修菩薩道,這是正法道場;有的是修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同樣都是道,但是有正道。有多少人修的是正道?有多少道場是正法道場?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要把供養這個問題認識明確,怎麼樣供養是正確的,怎麼樣供養是不正確的。 前些日子,我遇見了一件事兒,我很感動,我也很欽佩。什麼事情呢?前些日子我遇見了兩位法師,就是某一個機緣吧,我遇見了兩位法師。當時有同修提醒我,說見了法師要供養。我想那就供養吧。所以我就給兩位法師准備了一點錢。因為我供養法師不會太多錢的,我沒有那麼多錢,我覺得是一份心意就可以了。在我身邊的幾位同修,也都為兩位法師准備了供養。但是,當我們把這個供養給法師的時候,兩位法師是一分都沒有收。有同修可能說了,劉老師你是不是太小摳兒了,你這個供養是真心的嗎?我可以那樣說,我供養是真心的。但是兩位法師堅決沒有收下我們幾位同修的供養。 等兩位法師走了以後,我內心對兩位法師充滿了尊敬。不是因為他們沒拿我的供養錢,我就尊敬他們,而是他們的行動、行為讓我感動。當時我也挺不好意思,我就再三地跟法師說,這個是大家的一點心意,請兩位法師收下。兩位法師說,“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人錢的供養”。就這一句話,真的讓我好感動好感動!就這樣的法師,現在為數不是太多了。 這一段,我是說的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第四願,【忏悔業障】。 我在前邊說的三條:“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這三條都是修福。佛法重視修福,但是學佛不能沒有福報,也不能不修慧。佛法是提倡“福慧雙修”,就是既要修福又要修慧,我們平時很重視福慧雙修。 老法師說,福報大的人造業大;福報小的人造業小,或者造業少。為什麼呢?他福報大,能力也大,所以有時候,就造業也比較多、比較廣;福報小的人呢,他沒有那麼大的條件,可能造業相對來講就小一些。 現在要想“修慧”,怎麼辦?首先要把“業障”忏除。什麼叫業障,我們得先弄明白。如果你不知道業障是什麼,你怎麼能談忏除業障呢?這就好像平時我們說抓賊,抓賊你得知道哪個是賊,你才能把這個賊抓住。如果你不知道哪個是賊,你抓誰去呀?你要抓是不就抓錯了?這個業障就是這樣,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業障,然後再說怎麼樣消除業障。 什麼叫“業障”呢? 障礙自性德能顯露的來源就是“業”。這個業是怎麼來的?是造作來的,用白話解釋就是做事。你做事就是在造作,你做的時候這個叫“事”,等你做完了叫“業”,合起來就叫事業。我們平時說事業成功事業成功,那是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我們在這裡說的什麼叫“業障”?這個正在造作的叫事,這個事兒做完了後面那個結果就叫業。那什麼是“障”呢?因為有業,所以就產生了障礙。這個業就是你自己的造作,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皆是業。所以是這個“業”,把你本有的智慧給障礙住了,把你的德能障礙住了,把你的才藝障礙住了。本來這些東西,都是你自性裡具足的,為什麼顯現不出來?是你的業障住了。 我們要想真正地認識清楚什麼是“業障”,就要把它找出來,然後再把它消除掉。從哪做起?如果我們聽明白了,從今天起,不再造業了,業障才有消除的指望。從今天起,不再造業了,業障才有消除的希望。但是能做到嗎?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天天喊消除業障,還在天天造業障,你說業障怎麼能消除,怎麼能忏除! 怎麼消除這個“業障”?斷一切惡。 下面我沒說修一切善,我這麼說的:斷一切惡。但也不能執著一切善,善惡兩面都要不著,就走中道。我既不著善,又不著惡,怎麼辦?修什麼?修淨業。惡是惡業,善是善業。造惡業墮三惡道,做善業上三善道。只有修淨業,你才能夠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個情況大家一定要明了,你修的是淨業,你的歸宿一定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在其它的世界是沒有的,這是修淨業。 可能有同修有這樣的困惑,說劉老師,那個惡業不可以造,這個我明白,那善如何可以不修呢?現在應該這樣說吧,如果告訴大家說,你善不用修,這不行。為啥呢?因為你沒有保證你一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善還要修。我們說白了就是留一條後路。萬一你今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修善了,你還有去三善道的機會。如果你這一生,你沒有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又沒有修善,那將來你就是三惡道。所以我在這裡跟大家說,善還要修,但是你不要執著於善,你把這個要給它掰扯明白。 什麼是最好的消業障的方法?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 特別強調: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不能忏掉的業障都能忏掉。 以前我多次說過這個問題,大家應該有深刻的印象,這個忏、那個忏,哪個忏都超不過一句阿彌陀佛忏除業障的作用大。這個有多少人能信?現在目前的情況下,很多同修天天說,我業障深重啊,我業障深重啊。他就不知道,天天喊“我業障深重”的人,他的業障決定忏除不掉。因為“一切法由心想生”,他天天想他的業障深重,他就業障深重。那是他自己設的障礙。真正地想忏除業障,在我們中國來說叫作“悔過”。 悔過,最重要的,要把握的是什麼呢?“不二過”。 我以前給大家舉過一個例子,我們有一個同修犯了某一種嚴重的錯誤,最後得了非常重的病,幾乎是面臨著死亡。我記著後來,他遇到了善緣,學了佛,學了傳統文化,然後他深刻地忏悔了。後來逐漸逐漸地病好了,身體也強壯起來了,這應該是不錯的。可是後來,這個同修又犯二過了,甚至不只是犯二過,而是三過、四過可能都犯了,又導致了他生命垂危。 這一次,這個同修跟我說,劉老師救救我。我當時就跟他說,你第一次犯那麼嚴重的錯誤,佛菩薩已經給了你改過的機會,你為什麼不珍惜?不二過,你自己都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現在不只是二過,而是三過、四過都有了,我說是不是這樣?他說是。他這個人還是比較坦白的。後來我告訴他,我有沒有那麼大的能力救你的命,我不敢說,但是我會努力的。後來我告訴他,你應該怎麼辦,應該怎麼辦。現在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沒有聽到這個同修的消息,我不知道他後來怎麼樣了。 這例子我聽了以後,我就非常痛心。佛菩薩明明給了你悔過的機會,你為什麼不珍惜?為什麼又再犯二過?!所以我說,悔過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千萬千萬不要二過!這是真正的“忏悔業障”。 還有一個,我要說的就是好事、壞事。你做了壞事,你做了惡事,你應該怎麼辦?不要藏著掖著,不要怕別人知道,你要發露忏悔。 我們說,就把它晾出來,曬曬太陽,讓大家都知道你做了惡事,做了壞事,這樣會有很多人譴責你、責備你。可能有很多人做不到這樣,說那多丟人哪。但是,恰恰是你能發露忏悔,你把它晾出來,在大家的指責和譴責聲中,你那個惡業就報掉了。你相不相信這個?這是壞事。 如果你做了好事,做了善事,你不要讓大家知道。平時老百姓有句話不這樣說嘛,要積陰德。如果你做了好事,做了善事,你不讓別人知道,你默默地在做,你就在積陰德。這是一個正確的方法。 做壞事主動把它暴露出去,做好事把它隱藏起來,這是最正確的做法。 我們有的同修可能恰恰相反,做了什麼壞事、惡事,不想讓別人知道,東躲西藏,這掖那藏的,這樣你的惡業越積越多,最後惡報那個果是一定要現前的。有的惡報的惡果,很可能來生、來世現前,有的現在就是現世現報了。 對這個問題,今天在這,我覺得我說清楚了,就是壞事要讓人知道,好事不要讓人知道。哪個該暴露,哪個該隱藏,可能有的同修,今天第一次聽老師這麼說。我告訴你們的,是正確的方法。如果你把惡事藏起來,真的,以後你的麻煩就大了。 在淨宗修學淨土念佛法門,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是大忏悔法門。注意這個“大”,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是大忏悔法門。但很少有人知道,忏悔這樣分: 這句佛號如果你念到事一心不亂,你就得到了“念佛三昧”,一切罪業種子不能現形。這叫什麼?這叫“事忏”。事忏,就是你得念佛三昧,惡業的種子它不現前,就是沒有那個緣,這個大家可能能聽得懂,這是一個。 如果你念阿彌陀佛佛號,念到了理一心不亂,“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叫什麼?叫“理忏”。第一個是事忏,這個是理忏。這樣,就把無始劫以來的罪業種子都轉成了無量的菩提種子,罪業種子轉成了菩提種子,唯識家所說的“轉識成智”,這是真正的“忏悔”。 念佛人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只要你肯真正地老實念佛,普賢十大願王你條條具足。十大願王都包括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當中。一切方式方法都忏不掉的業障,一句阿彌陀佛全忏掉了。注意那個“全”,那就是一點不剩。有的同修這麼忏、那麼忏,不但忏不掉,而且越忏越多。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把所有的罪全都忏掉了。這一句話,有多少人相信? 這是第四大願。 第五願,【隨喜功德】。 一切眾生除了貪瞋癡三毒以外,還有一個嚴重的煩惱是什麼呢?嫉妒、傲慢。這在我們生活當中,見到得太多太多了。嫉妒、傲慢的煩惱,真的一點不次於貪瞋癡這三毒。傲慢、嫉妒不但障礙世間法,就是在你菩提道上也是大障礙。它不單障礙你世間法,也障礙佛法。它不但讓你的道業不能成就,對於你學佛那也是極大的障礙,你學佛很難有成就。世間法障礙你,你事業無成;佛法障礙你,讓你學佛沒有成就。 普賢菩薩這一願“隨喜功德”,就是對治這一類的煩惱。為什麼呢?因為普賢菩薩教導我們,要隨喜功德。怎麼個隨喜?見別人的好處如同自己的好處,見到別人有什麼成就了,那就像自己的成就一樣,絕對沒有一絲毫的嫉妒心。 分三檔隨喜,三個層次的隨喜。 第一種,上品的隨喜。 上品的隨喜是什麼樣呢?是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成人之美。我再說一遍,上品的隨喜是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成人之美。 第二種,中品的隨喜。 中品的隨喜,是不能盡到全部的力量,也能盡到少份的力量。這就和上品有區別了。 第三種,下品的隨喜。 雖然自己沒有力量,但能歡喜贊歎。少份力量你也沒有,怎麼辦呢?你能歡喜贊歎。就是說,你別攀人家、嫉妒人家、眼饞、甚至諷刺打擊人家,你要歡喜贊歎。這些都屬於隨喜。 我們同修想一想,你在隨喜功德的時候,你是屬於哪一種? 是不是發自內心的隨喜,還是口頭的隨喜?如果我們隨喜功德,那和他的功德是無二無別的。老法師不教我們嘛,說傻人才不隨喜功德呢。比如說,張三某件事成就了,你隨喜他的功德,你的成就和他的成就是一般大的。你說你還沒費吹灰之力。所以聰明的人,一定要會隨喜功德。 舉個例子吧,比如說修行人的心量要大。大家都知道六祖惠能大師。六祖惠能大師初到南方沒有人認得他,大家都知道風動幡動的那個公案,讓印宗法師發現了六祖惠能大師。 這個公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兩個出家人在那兒爭論說是幡在動,還是風在動。一個法師說是“風在動”,一個法師說是“幡在動”。這個時候正好惠能大師在邊上聽到了。惠能大師說:不是風在動,不是幡在動,是仁者的心在動。 惠能大師的這幾句話,印宗大師聽到了,就發現了這個人才。咱們就用老百姓話說,發現了六祖大師這個人才。然後印宗大師為六祖惠能大師剃度了,就收為門下弟子。剃度完了以後,印宗大師反拜惠能大師為師,老師變學生了,學生變老師了,這種肚量應該說古今少有。 按一般人的心態,我發現你比我高明了,我千方百計地想辦法打壓你,無論如何不能讓你超過我,這是一般人的心態。作為印宗法師,他不是這樣的心態。他是發現人才、愛惜人才、培養人才。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一生度眾生的功德,都是印宗法師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印宗法師是第一等的大智慧之人。 下面說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這句話可能我們人人都會說,但是實際生活當中,很多人卻做不到。就是天天見世間過。因為什麼我們要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因為見他人過是你自己的過。好多古大德都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就是過耳就忘了,用這條來衡量別人,不來衡量自己。這兩句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的修行人,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是不可以不落實的。 在菩提道上,我們怎麼樣擺正自己的位置? 應該這樣說,在菩提道上,只有我自己一個人是凡夫、是學生。除我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菩薩,都是我的老師,都要恭敬供養。這才能成就自己的戒、定、慧。如果你反過來說,在菩提道上,只有我一個人是佛、是菩薩,其他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凡夫,你無論如何都成就不了。因為你把它搞顛倒了。大家考慮考慮,是不是這樣。 我們經常遇到一些同修,東家長、西家短的,一天到晚看別人的過失,說別人的過失。我現在可以直截了當地說,就這一條,你就修不成佛道,你就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 有的同修可能聽了我這話不服氣,那算個啥呀?就說說別人的不是,我就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就這一條,你就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你說冤枉不冤枉? 我記得我多次說過,有位同修問我,劉老師你看我該咋修?我說你每天寫中國的“中”,你先寫一個“口”,然後加一豎,這不就是中國的“中”嗎?那個口就代表你的嘴,那一豎就告訴你閉上你的小嘴。你把嘴閉上,你就不造業了,你要張嘴就念阿彌陀佛。這也不是玩笑。我真是舉了這個例子,如果每一天,大家都多寫幾遍中國的“中”,提醒自己我要把我這個嘴閉上,我不能讓我這張嘴造業。造惡業不好,造善業也不好,我必須要修淨業。 如果你天天看別人的過,說別人的過,你不是在修佛道,不是在修菩薩道。你在修什麼?你在修地獄道、修餓鬼道、修畜生道。同樣是修道,你為什麼不修佛道和菩薩道,你偏偏要修三惡道?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我把話說到這,同修們聽了以後,你還敢再說別人的過嗎?如果你還敢再說,我也沒辦法。我把道理講給你聽了,你如果認為我自己必須得說別人過,我不說別人過我活不了,那你就繼續說。最後你就去三惡道,這是沒啥可說的。 所以我們要認識清楚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對於功德要隨喜,要成人之美,不要成人之惡。 這是第五個願。 第六願,【請轉法輪】。 “法輪”是一個標志,學佛的同修都知道。 佛門的標志有三個: 第一個是法輪。 第二個是蓮花。 第三個是卍字,“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表吉祥。 “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象征。因為什麼?輪是動的,而心不動。這就是表“動靜不二,空有一如”。所以這個輪,過去我們不太知道它表什麼的,這回我告訴大家,因為輪是動的,那個心是靜的,表“動靜不二,空有一如”。 “蓮花”代表清淨。 平時我們不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嗎,“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就是這個意思。大家想想,蓮花的根是扎在污泥裡,然後它的莖通過水面,污泥上面不是水嗎。這個水代表什麼,污泥代表什麼?污泥代表六道,污泥上面的水代表四聖法界。然後,蓮花是開在水的上面,它突破了水面以後,它是開在水面的上面的,就說蓮花連佛法都不染。為什麼說“出污泥而不染”,這個表什麼?表超越世出世間一切法,就是表示不單世間法超越了,佛法也超越了。 這就是佛門的三個標志的含義。 佛法是師道。 師道從古至今沒有例外的,都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道必須從恭敬中求。如果你沒有恭敬心,什麼道你都學不通,因為你沒有誠敬心。應該怎麼做?禮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把佛法介紹給社會大眾,使人人都能接受到佛陀的教育。 所以,“誠敬”是學道的秘訣。沒有誠敬心,什麼都學不到。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什麼叫“轉法輪”? “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必須要禮請,可是現在一些沒有接觸佛法的人,或者是對於佛法不太真正明了的人,一般的不會請法。所以,如果四眾弟子對佛法稍有一點認識,應該代一切眾生向諸佛菩薩善知識請法,“請轉法輪”,這是無量的功德。 如果我們自己不會講經,但是,我能禮請法師和善知識來講經,這是一樣的,仍然是功德無量。一切聽眾聽法師講經所得的功德利益,都是請法人成就的。所以請法人的功德,真真實實是無量的。這個請法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沒有人請法,沒有法師和善知識講法,佛法就不能流通。 比如說,我們在經典裡看到“當機眾”。這個“當機眾”,就是道場的影響眾。這個當機眾,他們有修有證,有的學問和道德超過講法的法師,他們可以不必來聽。但是,他們是一定要來聽,來道場做影響眾。為什麼?他們要用他們的實際行動,來激發聽眾的信心,這就是影響眾的作用。 比如說當年,台灣有個周邦道老居士。李炳南老師每逢講經說法,周邦道老師必到,一堂課都不缺。就是李老師的學生講法,周邦道老居士也到場,他也參加,而且還認真地記筆記。李炳南老師常常贊歎這位老居士。 這是第六,“請轉法輪”。 第七願,【請佛住世】。 這一條非常重要,就是如果我們請佛給我們說法,畢竟利益的人數不會太多太多,有幾個人能聽一次經,就開悟、證果的?那太難了。大部分人的根性是比較鈍的,需要長期熏修。那怎麼辦?必須要“請佛住世”。 現在,一個法師住在一個地方,長期弘法已經很不多見。如果我們有福報,遇到一位有修有證的法師、善知識、高僧大德,我們願意親近他,一定要發心發願把他留住,住在這個世間,住在這個道場,這樣才能利益這一方的眾生。當然,這要看緣分,也就是要有機會。我們怎麼辦?要制造機會,把握機會,這也是無量的功德。 諸佛菩薩及一切真正的善知識,住在這個世間,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教化眾生。如果我們都願意接受他的教化,他當然就住世了。如果我們不願意接受他的教化,諸佛菩薩及善知識,覺得沒有住世的必要了,他們就走了。 所以,我們憑什麼能把善知識留下來住世,不讓他走?絕對不是給他造什麼好房子,買什麼好東西。真正的善知識,名聞利養不動心,粗茶淡飯不厭棄。記住這兩句話,真正的善知識,名聞利養不動心,粗茶淡飯不厭棄。只要有個小地方,能夠遮風擋雨就行了,就足夠了。 問題是有沒有人真正願意跟他學,如果有真正願意跟他學的人,哪怕是兩個、三個,他都絕對不會走的。自古以來,高僧大德的真正的傳人都不多。如果有一個真正的傳人,高僧大德他都不會走,他要像培養孩子一樣,把他的傳人培養成。可是,真正的傳人太難求了!真是可遇不可求,這個傳人太難找了!這是請佛住世的必備的條件,我們必須認識清楚。 總結一句話,怎麼樣“請佛住世”?四個字——依教奉行。用別的方法,不能請佛住世。 比如說淨空老法師年輕的時候,跟隨李老師學習經教。當時李老師的年齡已經很大了,他和他的同學們想一個辦法,怎麼樣讓李老師長久住世,不讓他走。他們想出來一個什麼辦法?讓李老師講《華嚴經》。他們想,這麼大部頭的經典,李老師你講去吧,講不完你是不會走的。事實證明,《華嚴經》沒有講完李老師就走了。因此我說,最好的請佛住世的方法就是“依教奉行”。 第八願,【常隨佛學】。 什麼叫“常隨”?就是不間斷。 那有同修說了,現在佛也不在世,我們咋“隨”呀?辦法是什麼?依據大乘經典修學,你就是常隨佛學。這個很明確,佛不住世了,你依據佛的大乘經典修學,你就是常隨佛學。“常隨佛學”這是回向菩提。 學佛要有一個好榜樣,我們現在的好榜樣就是阿彌陀佛。有人說,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又不在我們眼前,我們怎麼學阿彌陀佛?要知道這部《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一生依這一部經修學,就是回向菩提。這裡的佛就是阿彌陀佛。簡單不簡單? 這是第八願。 第九願,【恆順眾生】。 這一願是回向眾生。“孝順一切眾生”,就是恆順眾生的真實義。這個可能我們第一次聽這樣解釋。 什麼叫“恆順眾生”?就是孝順一切眾生,就是恆順眾生的真實義。 所以我們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甚深的定力,於一切眾生都要忍。在忍的裡面成就我們的真實定慧。可以知道“恆順”是功,成就定慧是德。 這一願非常重要。 眾生的機緣成熟了,我們要幫助他圓成佛道。勸他念佛求生淨土就是幫助他圓成佛道。但必須是根熟眾生,條件必須是根熟眾生。 同修們問,什麼是根熟?根熟就是能信、能願、肯念佛、肯求生淨土,這個人就是根熟眾生。 我再說一遍,什麼是根熟?能信、能願、肯念佛、肯求生淨土,這個人就是根熟眾生。那麼根沒熟的眾生怎麼辦?要幫助他根熟。怎麼幫助呢?就是用這個法門勸導他、影響他,希望他能接受,要盡心盡力去做。這是第二個層次。 那沒有善根的人,怎麼辦?你怎麼幫他?沒有善根的人你要幫助他種善根,用菩提心對待一切眾生,這才是真正的恆順眾生。 最後一個,第十願【普皆回向】。 這是回向實際。實際是什麼?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普遍十方,盡虛空遍法界,無窮無盡。“回向”是破執著。我們要把所有一切所修的福報、功德,都分配給大眾分享,就是不要留給我們自己。我們所修的一切福德也好、功德也好,都分配給大眾共享,這叫回向。 如果你不回向,所修的功德是有限的;如果你一回向,所修的功德、福德都是無限的、無量無邊的。你說這個回向和不回向,有多大的區別!你不回向,你據為己有,我自己享受,你那個功德是非常有限的。你一回向給大眾來享受,你那功德無量無邊,是無限的。該不該回向?這就是唯心所變,佛與大菩薩的福德智慧都是圓滿的,因其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以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就講到這。 這個十願,是普賢菩薩修行的綱領,也是我們修行的綱領。因為我們也要修普賢行,所以既是普賢菩薩修行綱領,也是我們的修行綱領。 現在我們把前面的這一段經文,概括總結一下,是這樣的: 這一段經文是說,與會的大眾都以普賢菩薩為榜樣,學習他的修行十大綱領,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遵普賢菩薩十大願行,自然也具足普賢菩薩同樣的大行大願,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上,也就能成就如來果地上一切究竟圓滿的功德法。他們都能通達明了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成就佛果。他們具備上面所說的智慧與能力,所以都發願到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示現成佛,普度一切眾生。 希望大家回去,如果以後聽完講課了,有文字的東西發布了,大家可以再進一步復習復習,可能就更明白了。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