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無量壽經》之積集德行(一)


 2018/5/8    熱度:2490    下載DOC文檔    

  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谄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好,先看這一段,這是“積集德行”第七章。這一章主要是表達法藏菩薩建立大願以後的菩薩行——由願導行,就是介紹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的過程、內涵、方法。我們普賢十大願王其中有一條——常隨佛學,現在這一段就是“常隨佛學”的具體的內容,我們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是怎麼成就的——提供了很多因地修行的方法、訣竅,大家不可草草看過。

  釋迦牟尼佛要告訴尊者阿難——“阿難”,就提醒他注意了。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的“所”——就是法會上。那法會上有無量的與會大眾:有“諸天”,諸天包括欲界的六天和色界的十八天;“魔”,魔就是魔天——第六天;“梵”,大梵天王;還有“龍”,龍就是水族動物裡面最尊貴的;那麼“八部”,八部有天、龍、緊那羅、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摩睺羅伽這些。一般講天龍八部,天龍是最有神驗的,以它為首。那都很多——與會大眾。

  法藏比丘就發出這樣的弘誓大願。那麼發了之後——“建此願已”,就是四十八大願已經建成了。一般講建立:“建”是開始在做,“立”就是完成了。這裡建這個願已,“已”就是完成了。完成之後,這就好像是他用五大劫來設計了一個藍本——規劃設計圖。規劃設計圖不是設計好了就放在那裡啦,放在那裡,規劃設計圖還是一個圖而已——一個設計而已。要把它實現出來。那麼法藏菩薩就開始起行了,就是實現他這個大願的行動開始了。

  第一句就非常重要: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一樁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進勇猛之心。在動經無央數劫——這個不可計數的時間長河裡面,就是做這樁事情,所以這就一向專心致志地來莊嚴、完成這個奇妙的剎土。我們說一個有成就的菩薩,這就是他的一個修行的秘訣——一向專志。這個大乘經典講,阿鞞跋致——不退轉的菩薩,他有個特點就是常行一法,就是恆常地修行一種法門。以這一法總攝一切的善法,這就是阿鞞跋致菩薩修行的特點。那麼相比較凡夫眾生,他正好相反,他喜歡多元化,喜歡搞很多。搞得很多,心很散亂:今天張三,明天李四。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這正好是凡夫眾生的一個特點,他是很難成就的。

  所以這個“一向專志”,不僅是出世間的佛法,你就是修習世間的某個學問,或者做成某個事業,也得要有一向專致的特點,不能搞雜了。因為每個人他有宿世的一個好樂、一個特長,你抓住你的特點去做,你才能做成功,你不能“撒胡椒面”。有很多企業家也談他成功的秘訣:他就專門做他擅長的事情。但有的企業家,當他賺了錢之後就不知所已,他就到處投資,對不熟悉的地方他也投資,搞得越來越大,最後不可收拾,把所有的錢都虧進去了,就失敗了。所以要一向專志,不要分散。

  我們中國有部上古時候的書,叫《陰符經》。《陰符經》實際上它是一部兵書——怎麼打仗的,但它同時又是一部道書——修道的書。它裡面有這幾句話,很有哲理,它首先比喻,叫做“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大家聽了可能不知道在講什麼,解釋一下。“瞽者”就是瞎眼的人——瞎子。如果一個人眼睛瞎了,那麼馬上他耳根的聽力就會上來——功能就會增加,你看這個戰國時期有個叫師曠的大音樂家。音樂家是需要他耳的這種聽力的,辨別那個微細的五音——宮、商、角、征、羽是不是協調、和諧。為了使他耳的聽力更為增上,他故意把自己眼睛熏瞎了。等他熏瞎之後,他真的耳根的聽力馬上成倍地增上。甚至得到了神妙的功能作用,就是他聽一個人的聲音——你只要講話,他就能夠知道你的命運,聽到一個國家的主流音樂,就能判斷這個國家的興衰。這叫“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當你的耳朵聽不到的時候——聾了,你眼睛的視力就會加大——明察秋毫。這是我們平時都能感覺到的。

  好,那就用這個現象來表達一種哲理,它表達什麼呢?就是我們不能分散。“絕利一源”,絕就是杜絕一切利益上的引誘——把所有的心力集中在一點上。絕利一源,這樣用師十倍。“用師十倍”就是你產生的功能作用增加了十倍。如果會打仗的,可能他就把這引申為“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雖然一分散,我不如對方的兵力多,現在我把所有兵力都集中起來攻他一個點,就會打勝仗,然後一個一個點給他收拾掉,最後就形成兵力的一種從劣勢轉為優勢的情況。絕利一源,用師十倍,然後“三反晝夜”,你在一晝夜當中又是精益求精,又在這一點上不斷地加大,那你的功能作用呈幾何級地增加了一萬倍——“用師萬倍”。所以無論是上古的古聖先賢教誨我們的,還是法藏菩薩在這裡面完成四十八大願建立淨土,都是要一向專志。我們看到這些經典,就要落實在自己的行動當中,我們也要做到一向專志。

  所以後面講三輩往生,就把這個“一向專志”也表達出來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要一向專念?由於法藏菩薩完成大願,完成淨土,他是一向專志;現在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要相應,我們也要一向專念,要專修。所以善導大師他為什麼講五種專修,是符合淨土法門理念的:你要讀誦,就讀誦淨土經典;你要禮拜,就禮拜阿彌陀佛;你要稱念,就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你要觀想,就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要供養,就供養西方三聖。它就是表達一向專志,就是跟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產生一個密切的關聯。這樣你的心力已經傾向那個地方,臨命終時無論怎麼樣你都會去,因為你的心理定勢——慣性的力量——就是種子的串習,都指向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會到其它地方去。所以絕對不能散。

  好,所以“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種一向專志,不是他一生,而是無量劫生生世世都是一向專志的。這就正好跟前面世自在王佛給法藏比丘的一個開示呼應,說你要建立一個殊勝、超勝十方的剎土,這個可以啊,能實現哪!就好像一個人要舀大海的水,你只要多生多劫都去舀,終究能把大海的水舀干,見到大海底部的妙寶。你看這個世自在王佛也是談至心精進的問題,至心也就是一向專志。所以我們無論修淨土法門,還是做世間事業,要把“一向專志”作為我們做事的一個最高原則。我們無論在世間看那些成功者,還是修道看那些成功者——其實人和人之間,查他的禀賦,不是相差很大的,最後成敗的一個關鍵,就是他的意志力問題、他專心致志的問題。

  孟子講弈秋教兩個學生,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學下棋成了國手,另外一個學生一邊學下棋,一邊猜測有天鵝飛過來,就想像:“我能不能把它打下來,做個菜吃。”他老是分心,就被淘汰下去了。孔子在森林裡面見的那個老人能夠抓知了,竹竿一上去就把它抓下來,像探囊中之物一樣的,他能夠達到這個神妙,也就是“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所以我們能做到用志不分——一向專志,我們念佛的神效才能上來。道家也講九轉丹成,丹成要九次的反復。所以我們看這些經典、一些重要的文句,我們要看清楚它的方法論的原則。

  好,那這樣他因地當中,就是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以所修的“佛國”——就是淨土,從果上來說,它的面積開廓廣大。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常的廣闊、開闊——“開闊廣大”。由於他的心廣大,所以地面也廣大。“超勝獨妙”,是指它的這個地面構成的材質都是七寶,乃至無量珍寶合成的,超勝他方世界所有的珍寶,唯獨它非常奇妙。這是從它的材質來看。然而“建立常然,無衰無變”,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從它的“建”,到它最後的“立”——就是成就,它具有著常的特點。這個“常”就是涅槃的常、樂、我、淨的常;“然”就是法而自然的那種常的特點:在西方極樂世界體現出來了。這種常的特點就是“無衰無變”,這個剎土不會有衰壞,不會有變異,它永遠都是那樣清靜、莊嚴的。無衰無變,這就是它常的特點,不像我們這個地球——我們這個世間,有成、住、壞、空。以後這個地球,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它們共有三大災,水災、火災、風災要把這些世界全都毀掉。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三災的威脅,它永遠是不會衰變的。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