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說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心路歷程


 2018/5/12    熱度:4147    下載DOC文檔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1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涅槃。

  佛母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16歲(另有17歲、18歲之說)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六年後生下兒子羅睺羅。

  佛陀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三座宮殿(三時殿),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王”。但是,釋迦牟尼卻在29歲(一說19歲)時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佛陀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並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他所屬的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他已預感到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認為世間“無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的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於捨棄王位,出家修行。

  悉達納妃

  《因果經》上說:太子年至十七。淨飯王召集群臣共議道:“太子今已長大,宜應婚娶。眾卿等以為如何?”群臣中有人奏說:“臣知摩诃那摩長者,有一小女名耶輸陀羅,容貌端正無雙,聰明智慧過人,知書達禮,淑質英才。有如是賢德之女,合當聘與太子為妃。”國王說:“誠如愛卿所言,理當娶之。”

  國王回宮,命老成宮女往摩诃那摩長者家,觀察其女容儀禮節如何。宮女受命,即往長者家,停留十日,細心觀察此女;回宮報說:“據我觀察,此女容貌端正。威儀進止實在沒有人能比得上。”於是國王遂派人前往對摩诃那摩長者說:“太子已到納妃年齡,聞知令愛美貌賢德,宜堪聯姻。”摩诃那摩當即應承。

  國王即令大臣擇定吉日,遣車萬乘而往迎娶。隆重地為太子舉行婚姻大禮;並為太子另納二妃,一名瞿夷,一名鹿野。同時建造三時殿,更增諸多歌女,晝夜陪伴太子娛樂。

  太子雖時時與其妃相處,然從來不曾起世欲之念,於靜夜中但修禅觀,未嘗與妃有夫婦之道。

  五欲娛樂

  《本行經》上說。太子成婚之後,淨飯王又為太子建造三等宮,安排三千彩女,日夜輪番奉侍太子;又於宮中布置種種音樂歌舞,令太子歡娛,受諸快樂,不許遠涉出宮游歷。又於太子所住宮院外周,另建三重圍城,各安一鐵門,設置機紐,平時關閉需五百人合力推動;推動之時,門聲響動可聞二十裡;大門內外,各有壯士守衛,戒備森嚴。淨飯王之所以如此防護,皆因當時阿私陀仙人所說預言,唯恐太子有朝一日捨離眷屬,逾越出家。

  另一方面,國王從自身做起,全面推行道德化育,禁止一切邪惡行為,努力創辦種種慈善事業,造福社會人民,以此善報回資太子增長功德,唯願太子身心安樂,不起出家之念。

  太子在父王的庇護之下,在皇宮內享受著世間最勝妙的五欲娛樂,十年不曾出外。

  空聲警策

  《本行經》上說:當時虛空中有一天子,名作瓶,看到悉達多太子十年在宮,受五欲樂,很為太子擔心,唯恐太子留戀世間,心耽五欲,執迷不悟;那麼,百年歲月,倏爾而逝,光陰迅速,時不待人,空懷救世悲願,又有何用呢?我今應當力勸護明菩薩(即太子),為彼警示種種厭離之相,使他早日覺察,捐棄五欲,捨欲出家,莫再耽湎不醒。即於空中說偈道:

  身自被縛欲解他,譬若盲人引群瞽;

  己身解脫乃免彼,猶如有目能導人。

  善哉仁者年盛時,宜速出家令滿願;

  唯有出世行大智,乃能厭離此五欲。

  眾生多有煩惱患,仁者為作大醫師;

  說諸妙法如藥王,速疾將向涅槃岸。

  無明黑暗所障蔽,諸見羅網種種纏;

  速燃智慧大燈明,早使天人得淨眼。

  作瓶天子說此偈已,由於天子威神感動,發出如是勸誡因緣,加上太子本身宿世善根福德力,竟使宮中彩女原來所作的YIN歌艷曲,一時轉為宣揚信解、住持正法、-心趣向涅槃的微妙音聲,令太子心生覺悟,厭離世間。

  飯王獲夢

  《本行經》上說:當時作瓶天子以神通力警示世間種種可厭相,激勵太子發心出家。當天晚上,淨飯王一夜之間,連做七個夢:一、夢見有無量人天,舉帝釋幢從城東門出;二、夢見太子乘大白象從城南門出;三、又夢太子駕驷馬車從城西門出;四、夢見一大車輪,具足諸寶莊嚴,從城北門出;五、夢見太子在街市中心,手執一槌,撾打大鼓;六、夢見太子坐在高樓之上,散施珍寶,而有無量人民接受太子所施珍寶,歡喜而去;七、夢見城外有六人抱頭痛哭,傷心欲絕。淨飯王一覺醒來,追憶夢中所見之事,心大惶怖;天亮急召占夢師,問夜間所夢之相主何吉凶?眾占夢師琢磨良久,皆答不知。淨飯王心中更加憂愁不安。這時作瓶天子化作婆羅門來到皇宮門外,對門人說:“我能善解國王夢中之事。”門人進入通報,國王召婆羅門入宮,請為決斷。婆羅門說:第一種夢境是預示太子將來必定出家之瑞相;第二夢境預示太子出家必證聖果;第三夢境預示太子出家證一切智,具足十力、四無所畏;第四夢境預示太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第五夢境預示太子成佛後,轉大法輪;第六夢境預示太子成佛後,以三十七道品等種種法門度化無量眾生;第七夢境預示太子成佛,以正知見降伏外道六師,致令六師生大憂惱。

  作瓶天子為國王一一詳加解釋後,又對國王安慰說:“這七種夢境都是好預兆,是大吉祥,將來必獲大善果報。大王須自慶幸,應生歡喜,勿懷恐怖,憂愁不樂。”

  國王聽了,心想:現在唯有的辦法,也只有讓太子過著更加適意快樂的生活,或許能夠使太子染著世間五欲,心生愛戀,不想出家,方能免除我的憂念。

  路逢老人

  《本行經》上說:當時作瓶天子為了讓太子走出皇宮,到外面觀看世間好惡,令生厭離心,捨棄五欲,因於太子之前極力稱贊城外園林,景致十分優美可人。太子聽了,大為心動,即命馭者准備車馬,欲往城外園林觀賞游樂。馭者速疾奏知國王。國王立即傳令,發動全城軍民,全面大搞衛生,清理所有街道一切污穢垃圾,令得清淨莊嚴;凡老病死亡、六根殘缺者,一律驅逐回避。一切布置完畢,太子登上寶車,從城東門而出。這時,作瓶天子變化成一老人,曲背低首,皮皺齒落,白發如霜,骨瘦如柴,四肢顫抖,行路蹒跚,唯仗拐杖,一步一顛地在太子面前走過。太子乍見老人,驚異不已,即問馭者:“此是何人?”馭者答說:“這是老人。”太子又問:“何以名為老人?”馭者答說:“凡名老者,為日月寒暑所逼,全身器官逐漸衰退,一切行動失去靈便,形體消瘦,氣力微弱,苟延殘喘,朝難保夕,其命將終。”太子又問:“我今此身,也會一樣走向衰老嗎?”馭者答說:“太子,人雖有貴賤之別,但凡有生,必然有老,這是任何人皆逃避不了的。即今太子之身,同樣具有如是老相,不過暫時未現罷了。”太子聽了,不勝傷感,對馭者說:“回去吧,我已沒有心情觀看園林的景致了。”心中暗自思惟:我當作何方便,才能得免衰老之苦?

  道見病臥

  《本行經》上說:當時作瓶天子心想:護明菩薩在皇宮內,恣意享受五欲已經多時;然世間無常,盛年易失,我當設法使其覺悟,令速捨離五欲而出家。由於菩薩宿福因緣,這時忽然起念,又要出城游樂,即召來馭者,對他說:“准備好車,我要出城游玩。”馭者遵命,一切准備就緒,請太子上車往城南門而出。其時,作瓶天子於太子前路,化作一病患人,身體羸瘦,面色枯黃,氣息微弱,命在須臾;躺在糞穢中,宛轉呻吟,悲切酸楚,不忍見聞。太子問馭者說:“此是何人?”馭者答說:“這是病人。”太子又問:“何以名為病人?”馭者回說:“此人平時不善保養,盡情恣欲,以致四大失調,這時病情危笃,無藥可治,威德已盡,死期將至,欲想康復,已是無望了。”太子又問:“獨此一人有病呢?還是一切人都會生病?”馭者答說:“一切眾生皆悉難免。”太子說:“這太悲慘,太可怕了!既然我這身體有朝一日也會遭受如是病苦,我哪有心情再去園林游戲!”即命馭者駕車回宮,獨自一處,端坐思惟。國王得知,回想當年阿私陀仙所說預言,若果應驗不虛,恐怕太子早晚要捨我出家了。

  路睹死屍

  《本行經》上說:當時作瓶天子心想:護明菩薩在皇宮之中,過著極為快意歡娛的生活,然今時機已至,不能再耽著了。我得再次設法讓太子出城,點化一番,令其厭離五欲,早日出家。這天,太子又對馭者說:“你可速備驷馬寶車,我要出城詣園游戲。”馭者遵命,一切就緒。太子坐寶車上,從城西門而出。其時,作瓶天子於太子前,化作一死屍,臥於床上,由眾人抬著走;家親眷屬,圍繞哭泣,十分悲怆。太子見之,心懷慘恻,問馭者說:“這是怎麼回事?”馭者答說:“這臥於床上的叫做死屍;旁邊圍繞哭泣的是死者的親友。”太子又問:“死屍又是怎麼回事?”馭者說:“這人已失去生命,再也不能思惟活動,今此形體如同木石,唯獨識神隨業轉世;從今以後,生死別離,再也見不到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故名死屍。”太子問道:“這麼說來,有朝一日,我也會死嗎?”馭者說:“是的。太子尊貴之身,但也難保一死。世間所有人民,無論貴賤賢愚,皆不免死。”太子聽罷,心情十分難過,即命馭者回駕返宮,端坐思惟,默然系念,世間一切事物終歸無常,有誰能超越生死呢?

  得遇沙門

  《大莊嚴經》上說:有一天,太子又召來馭者,對他說:“今日我要出城詣園林游玩,你可預備車馬。”馭者奏知國王。國王對馭者說:“以前太子三出城門,見老病死,憂愁不樂。今日可從北門出;我當命人嚴飾道路,香花幡蓋,倍勝於前,不得更有非吉祥事在於路側。”一切布置停當,太子坐寶車上,官屬前後導從,往城北門而出。這時,淨居天化作比丘,身披壞色衣,剃除須發,手持錫杖,徐步而行,形貌端嚴,威儀整肅。太子遙見,問馭者說:“此是何人?”其時淨居天以神通力,令彼馭者回報太子說:“這是一位出家人呀!”太子即便下車,向比丘作禮,並請教說:“出家究竟有什麼好處?能得什麼利益?”比丘答說:“我見在家充滿諸苦,生老病死一切無常,皆是敗壞不安之法。所以辭親割愛,獨自空閒,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習無漏聖道,行於正法,調伏諸根;起大慈悲,能施無畏;心行平等,護念眾生;不染世間,永得解脫,這便是出家的好處和利益啊!”太子聽了,深生歡喜,遂贊歎說:“善哉善哉!天上人間,唯此為上,我當決定修學此道。”這一回出城,太子的滿腹愁思一掃而光,於是懷著喜悅之情登駕而還。

  耶輸兆夢

  《本行經》雲:時太子妃耶輸陀羅即於是夜,便覺有娠。爾時其夜疲極,睡眠臥夢,見有二十種可畏之事,忽然驚起,報太子言:“夢見大地匝震動,有帝釋幢,崩倒於地;天上星宿,悉皆墮落;最大傘蓋,車匿持去;我頭發髻,刀截而去;我身璎珞,為水所漂;我之身形,漸成丑陋;我身手足,自然墮落;我此身形,忽然赤露;我所坐床,自塌於地;我眠臥床,四腳摧折;眾寶大山,崩頹墮地;宮內大樹,被風吹倒;明月團圓,忽然而沒;紅日照明,忽然黑暗;宮城炬火,出向城外;護城之神,忽然啼哭;迦毗羅城,忽為曠野;園林花果,並皆凋落;防御壯士,交馳橫走。”白言:“太子,我見如是二十種惡夢,心大恐怖,驚疑不安。為復我身,壽命欲盡,為共太子,恩愛別離?”太子聞是語已,自心思惟:“我今不久,捨世出家。”復慰谕耶輸言:“汝見如是惡夢,不須懷憂,但當安隱,無復煩惱。”

  初啟出家

  《大莊嚴經》上說:有一天夜晚,菩薩心中這麼想著,我出家的機緣已經到了,但假如不經父王同意,私自出家,不但有違教法,也於情理不合。於是起身來到父王房中,自身放大光明如白日,長跪合掌向父王請求說:“唯願父王准許孩兒出家修道。”國王一聽此言,不禁老淚縱橫,說:“無論尊貴的王位以及國財珍寶所有一切,我都可以在所不惜地棄捨,唯有出家一事,萬萬不能。”太子說:“父王愛惜孩兒勝過一切,但父王如果能滿孩兒四願,孩兒就用不著起出家之念了。一願孩兒永不衰老,二願常駐青春少壯,三願一生無災無病,四願孩兒長生不死。”國王說:“你是聰明人,怎會說此癡話。蒼天之下,無論神仙世人,有誰能免得生老病死。”天明,國王召來親族,對他們說:“太子昨夜請求出家,我若准許,國無儲君繼嗣,你們大家想用什麼方法可以止息太子出家之念。”眾親族說:“我們齊心協力共同守護太子,量太子有何能力,可以強行出家。”於是國王下令,於四城門外,各各布置五百勇士、五百力士、五百輛戰車嚴加守衛;城上周匝,分布五百壯士日夜巡邏,無暫休息。皇宮之內,國太夫人波阇波提,召集眾彩女,對她們說:“萬一太子要是出家了,眾人皆失依怙,所以從今夜起,你們不許睡眠,各各提高警覺,門窗嚴閉關鎖,守護太子,莫生怠慢。”

  夜半逾城

  《大莊嚴經》上說:當時菩薩於音樂殿中端坐思惟:過去諸佛皆發四種大願:一、願我未來自證法性,於法自在,得為法王。以無礙智救拔三界一切苦惱眾生。二、有諸眾生困此生死黑暗稠林,患彼愚癡無明瞖目,我當以空、無相、無願等諸方便智門為燈,為藥,破諸暗惑,除其重障。三、有諸眾生,貢高驕慢,心懷顛倒邪見,於我、我所,生虛妄執著,我當為說正法,令其解悟。四、一切眾生處不寂靜,隨業受報,三世流轉,如旋火輪,亦如團絲,自纏自繞,我當為彼說法,令得解縛。如是四種廣大誓願正念現前。於是太子喚來車匿,對他說:“你立刻去把白馬乹陟帶來。”車匿答說:“這樣的深更半夜,把白馬帶來何用?”太子說:“我今欲為利益一切眾生,解除一切眾生苦惱而出家,你不可違逆我意。”這時淨居諸天以神通力令彼所有軍士彩女悉皆昏睡,無所覺知。車匿牽來白馬,太子乘已,初舉步時,大地六種震動,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王帝釋翊從引路,白馬乘空而去。到達往古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馬,端然而坐。

  落發貿衣

  莊嚴經雲。菩薩作是思惟。若不剃除須發。非出家法。乃取金刀。即自剃發。而發願言。願斷一切煩惱。及以習障。時天帝釋。即以天衣。於空取發。還天供養。菩薩自觀身上。猶著寶衣。即作念言。出家之服。不當如是。時淨居天化作獵師。身著袈裟。手持弓箭。默然而住。語獵者言。汝所著者。乃是往古諸佛之服。雲何著此。而為罪耶。獵者言。我著此衣。以捕群鹿。鹿見此服。而不避我。方得殺之。菩薩言。汝著袈裟。專為殺害。我今若得。惟求解脫。我今與汝憍奢耶衣。汝可與我粗弊衣服。是時獵者。即脫袈裟。授與菩薩。菩薩於時。心生歡喜。即便與彼憍奢耶衣。時淨居天。以神通力。忽現本形。飛上虛空。還自梵天。菩薩見已。於此袈裟。倍生殷重。於時菩薩。身著袈裟。儀容改變。作如是言。我今始名真出家也。於是安詳徐步。至彼跋渠仙人苦行林中。一心求道矣。

  車匿辭還

  《大莊嚴經》上說:當時太子到達苦行林後,慈悲和藹地慰谕車匿說:“世間人與人的關系,有些人內心懷著敬意,卻從來不在形體上表現出來;有些人表面上似乎很忠誠,其實卻懷有異心;有些人見到有錢有勢的,便趨之若鹜,競來奉事;若是遇到貧賤的,縱然是親戚朋友,也一樣棄之不顧、避之唯恐不遠。我今捨卻世間富貴榮華,而你仍一如既往忠心耿耿地跟隨於我。車匿!你實在是一位很難得的好人。”於是把身上所有貴重物品連同白馬,托車匿帶回宮中,奉上父王,轉告父王說:“太子於今對世間法一無所求,既不為生天受五欲樂,亦非不孝,更沒有瞋忿懷恨之心。但見一切眾生迷失正路,沒在生死海中,實為可憐。為要拔濟眾生,所以立志出家。唯願父王勿生憂慮。父王若說我今年少,不應出家,你就把我說的話請問父王,生老病死,豈有定時,人雖少盛,有誰能獨免無常?”太子又把隨身的衣物托車匿交與耶輸陀羅,並轉告她說:“人生在世,恩愛終必別離。我今為斷此諸苦故出家學道,望自珍重,勿以戀著橫生憂愁。又請轉告宮中所有彩女以及我的童年好友,我今為了破除無明煩惱而出家,願早成正覺。功德圓滿,必當還有相見之日。”車匿聽了太子如是懇切之語,心中難過之極,帶著白馬一路悲泣而還。

  車匿還宮

  《大莊嚴經》上說:當時車匿牽著白馬,帶著包袱,無精打采地回到王宮。這時白馬嘶聲聞於宮內,摩诃波阇波提及耶輸陀羅並諸彩女皆來聚集,她們都懷著一線希望,莫非太子回心轉意回宮了。待到車匿進入宮中,姨母及妃並諸彩女,只見車匿,不見太子,同時齊聲痛哭,並拉住車匿問道:“太子今在何處?你獨自歸來。”車匿答說:“太子為了一心求道,捨棄世間五欲,今獨住山林之中,身著壞色衣,剃除須發,而為沙門。”姨母聽後,悲不自勝,放聲大哭。呵責車匿說:“我有何虧負於你,你竟敢把我聖子送入山林之中,與猛獸毒蟲在一起,那樣危險恐怖的地方,你忍心留他一人獨住,萬一發生發什麼事故,他該怎麼辦呢?”車匿說:“太子把白馬連同這些物品托付與我,催促我速還,囑我回宮後,拜上姨母,執勤勸谕,請姨母不必持念,太子說不久得成正覺,還當相見。”這時耶輸陀羅淚流滿臉,指著車匿罵道:“車匿!你這沒良心的人,我平時與你無冤無仇,你為何這般害我,把我夫君棄於山林之中,使我無端成為孤寡。”車匿哭著說:“這實在不是我的過錯。當時太子將要出宮,我與白馬同時大聲呼喚,但以諸天神力,使所有守衛之人鹹皆熟睡,無所覺知。太子出宮之時,如日升天,放大光明,諸天捧承馬足乘空逾城而去,我車匿有心阻擋,又如何能擋得住呢?所以你們這麼責怪我,我也是冤枉的啊!”

  诘問林仙

  《因果經》上說:當時太子來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林間鳥獸一見太子,皆矚目不瞬。跋伽仙人遙見太子,以為天神,即領徒眾前來迎接,請太子上坐。太子觀察這些仙人修行的方法:有以草為衣的,有以樹皮樹葉遮體的;有專食草木花果的,有一日一食的,也有兩日一食或三日一食的;有的專事水火,有的奉祀日月;有的翹足獨立,有的倒臥於糞穢之中或荊棘之上,也有橫臥於水火之鄰側的。種種苦行不一,稀奇古怪。太子問跋伽仙人:“你們修此苦行,究竟為了什麼?”仙人說:“為了希望生天。”太子說:“天上雖樂,福盡則墮,依然輪回六道,終歸是苦。你今修此苦因,以求苦報,實在不值得。”諸仙人不解,提出許多疑問請教太子,如是言語往復,直至日暮,太子只得在彼林中停留一宿。天明,太子心中道:我今學道,為斷苦本。此諸仙人雖修苦行,皆非真正解脫之道。即辭別仙人而去。有一仙人善知相法,對眾人說:“這位仁者,諸相具足,決非等閒,將來必定成就一切種智,為天人師。”仙人言罷,上來對太子說:“我們所修法門不同,不敢相留。仁者此去,可向北行,有二大仙,名阿羅邏、迦蘭,仁者可與之談論。但我看仁者亦當不必住於彼處。”於是太子即便北行。諸仙人見太子離去,合掌相送,心中有說不出的惆怅,一直看不見太子的身影了,才各自默默而還。

  勸請回宮

  《因果經》上說:當時淨飯王得知太子消息,立即派遣王師隨同大臣,趕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向仙人問說:“太子出家學道,路經此林,諸大仙可曾見否?”仙人答說:“前日有一童子,面貌端正,相好具足,來入此林,曾與我等議論;鄙薄我等所修之道,離此北行,詣阿羅邏、迦蘭仙人處。”王師聞已,急速往阿羅邏、迦蘭仙人所,果於中途,見太子在樹下端坐思惟,即便下馬作禮問訊,對太子說:“大王久知太子立志出家,此意難回。然大王對於太子恩愛情深,一旦分離,憂傷苦惱不已!願請太子回駕,還返宮中。太子有心學道,當為太子別置靜室,使太子不致廢棄道業。這樣豈不兩全其美,何必獨居山林?”太子答說:“我豈不知恩愛情深。但畏生老病死之苦,為斷除故,是以來此。設令世間恩愛不必分離,又無生老病死諸苦,我又何必出家!我今學道,為求解脫此諸苦,終不返回。”這時,王師及大臣們因奉國王命來請太子,而不能使太子回心轉意,心中十分著急,徘徊路側,不能自反,遂互相商議道:我等既奉王使命,而無力效;如今空歸,何以向大王交待?唯一辦法,就是在我們當中,選出具有聰明智慧、慈心柔和、秉性忠直的五人,留下守護服侍太子,密令伺察,觀其進止。於是,大家共同選舉憍陳如等五人。五人表示願意執行這一神聖任務。這樣決定下來,王師及大臣們才辭別太子,悲泣而還。

  調伏二仙

  《因果經》上說:當時太子來到阿羅邏仙人住處,向仙人請教說:“生死根本,如何斷之?”仙人答道:“欲斷生死根本,必須持戒;離諸不善法,謙卑忍辱,於空閒處修習禅定。有覺有觀得初禅;除覺觀,定生入喜心,得二禅;捨喜心,持正念,生妙樂,得三禅;除苦樂,得淨念,入捨根,得四禅,獲無想報。”太子又問:“禅定境界達到非想非非想處,為有我呢?或是無我?若說無我,不應言非想非非想;若說有我,所謂這個‘我’是有知呢,或是無知?我若無知,則同木石;我若有知,則有攀緣;既有攀緣,就有染著;以有染著故,則非解脫。你等所修者,只不過斷了粗的煩惱,而不知微細煩惱猶存;以為到此境界即為究竟,哪知微細煩惱逐漸滋長,仍脫不了輪回。所以這不能算為到達彼岸。必須斷除我見我執,一切盡捨,才稱得上真解脫。”眾仙人聽罷,默然無語,心自思惟:太子所說,甚為微妙,實為我等所不及。遂對太子說:“他日你若成道,願先度我。”太子說:“很好!”於是太子為求勝法,辭別而去,漸次來到迦蘭仙人住所。經過一番論議問答,太子知迦蘭仙人所修之道亦非究竟,即便告辭前行。仙人心想著:“太子智慧,深妙奇特,如此難測!”不由得心生敬慕,合掌恭送,直待看不見了,才回到住處。

  六年苦行

  《普曜經》上說:當時太子心中想道:“為了開化外學,使他們認識大道並非從無益苦行中得;為了訓誨諸天,使他們知道福慧莊嚴亦非僥幸輕易得來。所以,我必須以幾年時間來實踐大勤苦精進之行,示世間禍福因果。”於是,言出身隨,六年之中修習禅定,身心清淨,日食一麻一麥;威儀進止,皆與道合。無論嚴冬酷暑、暴雨狂風,太子總是巍然端坐,不動如山;無論遇到任何危難境界現前,太子始終保持諸根不亂,心不恐怖,目不邪視;樹上鵲鳥築巢,抱卵哺雛,糞污其身,太子亦不嫌棄。唯一心念道,所謂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天龍八部見菩薩如是勤苦精進,功勳道德巍巍,無不歡喜贊歎,而來供養奉事。因此,太子六年修習苦行,感化了無數天人,也為將來成無上道、廣度眾生奠下堅固基礎。

 

 

 

  (轉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YIN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